第十四讲 “青藏铁路”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11.00 KB
- 文档页数:8
青藏铁路三大技术难题及解决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唐古拉山上铁路最高海拔5072米,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千米,连续多年冻土层550千米以上,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四大工程中最艰巨的工程之一。
青藏高原上修铁路,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环保要求高。
因此,青藏铁路也是四大工程中技术难度最大的工程。
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环境保护是制约青藏铁路的三大技术难题。
最近,在中国科学院、铁路科学院、铁路建设部门及有关高校的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的联合努力下,顺利解决了三大难题,青藏铁路正以每2分钟铺25米,日架桥6.5孔,平均日铺轨3000米的速度向拉萨延伸。
青藏铁路全长1142千米,分三段完成。
2002年在青海境内修建的是青藏线上地质最为复杂、技术难题最大的望昆(昆仑山口)—望唐(唐古拉山口)段,全长410千米。
本段全线共有十大重点工程,即六桥(三岔河特大桥、雪水河长江源特大桥、青水河特大桥、不冻泉特大桥、楚玛尔河特大桥、巴拉才曲特大桥);两隧(风火山隧道、昆仑山隧道);两路(望昆—不冻泉冻土路基;不冻泉—楚玛尔河冻土路基)。
这十大工程中三大技术难题也最为集中、突出。
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通过对昆仑山隧道、风火山隧道等的实地研究,已有效解决三大技术难题,具体如下:一、多年冻土问题在冻土上修路,路基随气温变化而具有不稳定性。
由于青藏高原气温年变化极大,夏季最高温38℃,冬季最低温-40℃。
气温高的季节,冻土融化,形成热融湖塘、暗河,路基翻浆、滑动,路基形成搓板路;气温降低,路基冻结,甚至反常膨胀,形成冻涨球。
冻土当中有含土冰层、饱冰冻土、裂隙冰、砂岩、泥岩、泥沙互层。
温度升高,造成热融扩大,尤其是在明洞开挖时,仰坡失稳、滑塌、基地泥泞,隧道开挖后,拱部严重掉块,甚至塌方,隧道营运后会因反复冻融破坏结构,影响运营安全。
铁路通车后,必然有大量废热从车内排出,对铁路路基有影响。
为解决冻土问题,专家采用了如下方法来保证路基的稳定与持久:1采用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铺设保温材料,采用热棒技术。
深挖青藏铁路精神这座富矿青藏铁路是中国修建的一条高原铁路,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最具有技术难度和工程规模的铁路之一。
青藏铁路的修建不仅是中国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国奉行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的现实体现。
青藏铁路穿越青藏高原,沿线经过了平均海拔4,800米的高原荒漠、河流、湖泊、山峰。
如果没有极强的创新能力,这条铁路是永远无法建成的。
因此,青藏铁路不仅在工程上创新发展,更是对人类智慧和勇气的巨大挑战。
在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中,涉及领土完整、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问题,更是考验了国家治理能力和全社会的道德价值观。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程,更是代表了中国创新发展的水平和国际合作的能力。
青藏铁路项目涉及甘肃、青海、西藏三大省区,是中国西部加快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
在青藏铁路修建的过程中,中国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发展创新,多方面提高了综合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梦的伟大成就。
青藏铁路体现了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力量与信心。
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标志,青藏铁路在加强国家间合作、促进各省区发展、增强中国人才竞争优势方面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青藏铁路的修建一开始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加强中国和西方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促进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扮演了重要角色。
青藏铁路的修建同时也挑战了制度、管理、文化和价值观等多个层面。
青藏铁路建设需要执行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管理,完善人才和资金的保障机制,推动项目各方在目标、方法和流程上相互理解和通力配合,促进青藏铁路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青藏铁路工程项目的进展中,中国以先进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品质为基础,不断突破各种技术难题,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增强了人才的造诣和文化自信心。
青藏铁路的精神则是具有永久价值的精神。
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不断砥砺奋进、勇攀高峰,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创新发展和开放合作的远大理念。
专题:青藏铁路教学目标:1、结合西南区交通建设的知识,了解青藏铁路建设的条件和建设意义;2、向青藏铁路的筑路工人学习和致敬,为中国而自豪!教学重点: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障碍因素及建设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知识迁移法。
课前准备:上网查询青藏铁路修建的有关内容及图片。
教学过程:[背景音乐]:韩红演唱的歌曲《天路》[导入]:2006年7月1日,对世界上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对西藏、对中国,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
因为,在这一天,火车开进了西藏,结束了西藏没有火车的历史。
每一个中国都欢欣鼓舞: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了!今天我们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了解青藏铁路的建设条件及意义。
[显示“青藏铁路图”]:青藏铁路连接青海西宁和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格尔木至拉萨段二期工程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显示“全国铁路网图”]:目前有从北京、广州、重庆、成都等地开往拉萨的火车。
从长沙可坐T26次到达拉萨,全程卧铺票价600多元,比坐飞机节省1800多元。
现在让我们重现青藏铁路建设时的场景,2万4千名筑路工人在这里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因为他们的艰辛付出,艰苦奋战,这条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铁路屹立在世人面前。
[显示图片并介绍]:青藏铁路是一条天路、神路,也是一条心路、出路,它创造了九个“世界之最”!1、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达960千米,最高点海拔5072米;2、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格拉段全长1142千米,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等三个独特的地质带;3、世界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千米;4、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山车站海拔5068米;5、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全长1338米,海拔4905米;6、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7、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身兼冻土铁路桥与野生动物通道两种功能的清水河大桥,全长11.7千米;8、世界高原冻土铁路最高时速:冻土时速达100千米,非冻土时速达120千米;9、世界海拔最高的捕架基地:安多铺架基地海拔4704米。
摘要项目的高效完成主要靠对于项目各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包括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和项目采购管理。
本文以青藏高原工程项目为实例研究项目质量管理,学习青藏铁路作为一个成功项目,在项目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项目质量管理青藏铁路目录第一篇 (1)项目质量概述 (1)一质量的概念和内涵 (1)1.质量的定义和含义 (1)二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 (1)1.质量管理的定义 (1)2.项目质量的特性 (2)3.项目的质量管理 (2)第二篇案例分析 (4)一项目背景介绍 (4)1.概述 (4)2.青藏铁路的三期工程 (5)3.青藏铁路的建设意义 (5)二、青藏铁路项目管理过程 (6)1.创新的管理体系 (6)2.项目质量管理 (7)3.环境保护控制和健康安全控制 (8)三、结合理论进行分析 (9)1.对于项目质量的深刻理解 (9)2.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成本 (9)3.对于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10)四、个人学习体会 (11)1.理论知识学习体会 (11)2.案例分析过程体会 (12)3.对于个人生活的启示 (12)参考文献 (12)第一篇项目质量概述一质量的概念和内涵1.质量的定义和含义1.1质量的定义质量就是产品的特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
1.2质量的含义质量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质量的载体是一定实体,这里的实体包括产品、过程和活动。
2)质量的具体体现是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这表明质量高低并不取决于各种能力特性是否最好,而使满足需求即可。
3)这里指的需求包含两种需求,其一是明确的需求:一般是在具体产品交易合同中标明的;其二是隐含的需求:指约定俗成,无需明确标明的要求,一般是需要通过市场或用户调查获得的。
二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1.质量管理的定义质量管理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使质量得以实现的全部管理活动。
青藏铁路施工案例您知道青藏铁路的施工那可真是一个超级无敌牛的大工程啊!就像在世界屋脊上玩一场超级大冒险的游戏。
首先啊,这青藏铁路得穿过那冻土地带。
这冻土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怪兽,天气一暖和,它就开始变软、融化,就像冰淇淋在太阳下化了似的。
要是直接在上面修铁路,那铁路就会变得歪歪扭扭,像喝醉了酒的大汉。
施工的师傅们可就头疼啦,不过咱聪明的工程师们想出了好多妙招。
比如说,他们用了一些特殊的散热棒,就像给冻土插了一根根能降温的冰棍,让冻土在夏天也能老老实实的,别瞎捣乱。
再说说高原反应这个大麻烦。
工人们刚到那,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头痛、呼吸困难,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了。
但这些勇敢的建设者们可没有被吓倒。
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带着氧气罐,咬着牙继续干活。
就好比你一边打着喷嚏,一边还得跑马拉松,那得多难啊,可他们做到了。
还有那材料运输的问题呢。
青藏铁路那么长,好多地方交通不方便,就像把东西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一样难。
大卡车在那坑坑洼洼的路上开,一不小心就陷进去了,就像被沼泽怪抓住了脚。
但是咱们的运输队伍想尽办法,有时候用牦牛帮忙驮运一些小物件,牦牛那家伙可真是高原上的得力小助手,慢悠悠地驮着东西,一步一步稳稳当当的。
而且啊,青藏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特别脆弱,就像一个精美的瓷器,一碰就碎。
施工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的,不能破坏了那里的一草一木。
建设者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宝贝一样对待这片土地,为了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他们专门规划铁路线路,还设置了好多动物通道。
那些藏羚羊就像一群优雅的舞者,大摇大摆地从通道走过,好像在感谢这些人类朋友呢。
青藏铁路的施工啊,就像是一部充满热血、智慧和爱心的大电影,这些建设者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最终把这条“天路”修成了,让西藏和内地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真的是太了不起啦!。
青藏铁路初中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青藏铁路的建设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青藏铁路的基本线路和特点;
3. 理解青藏铁路对于青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 青藏铁路的建设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青藏铁路的基本线路和特点;
3. 青藏铁路对青藏地区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青藏铁路对青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掌握青藏铁路的基本线路和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青藏铁路的建设背景,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讲授(15分钟)
1. 青藏铁路的建设历史及意义;
2. 青藏铁路的基本线路和特点。
三、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青藏铁路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展示讨论结果。
四、整合(5分钟)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青藏铁路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青藏铁路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理解青藏铁路对青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青藏铁路的基本线路和特点,能够准确表达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看法和认识。
同时,激发学生对于铁路建设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兴趣和热情。
(一)新闻价值的评析1.遵循了新闻的本位原则:真实性、价值性✧据资料显示该篇新闻报道时作者江耀明亲历新闻现场并且查阅大量资料,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同时报道中大量准确的数据,展现出该报道的客观真实性。
✧青藏铁路全线开工,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是极其重要的新闻事件,因此这篇新闻作品就具有了其重要性和显著性。
2.社会效果良好✧该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青藏铁路全线开工这一事实,同时表达出党和国家对该事件的高度重视和一直所做的努力,并且传达出开工与保护环境共同进行,由正面影响公众,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引导。
(二)新闻内容的评析1.主题层:✧报道视角:该报道是从青藏铁路开工的重大历史意义这一视角进行报道的,不仅回答了受众关心的问题又展现出青藏铁路全线开工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主题:该新闻主题是在事件事实的基础上的提炼,将现场与历史交叉,写得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的纵深感,把青藏铁路概况写得十分清晰,可谓是青藏铁路的一部“简史”,同时该报道的主题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青藏铁路的开工关系到民生同是党的几代领导人愿望的实现,并展现出青藏铁路的建设对西藏人民甚至是整个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2结构层:✧作品结构:该新闻报道的体裁是消息,采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新闻标题简洁醒目,突出新闻核,青藏铁路全线开工这个重大事件会吸引大量读者关注。
✧导语:导语部分具有的新闻核,直接阐述青藏高原当天全线开工这个事件,简短,准确,明晰;同时作者借用了毛泽东的诗词,不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赞美青藏高原的雄伟壮观,为导语增添一个生动的亮点。
3.内容层:✧语言:该报道语言结构完整,报道全面而深入,全文大量的准确数据,用语准确精炼。
✧引语:本文运用了间接引语,以朱镕基总理对建设与环境保护共存的美好心愿来表现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语言情境:第三段中藏族和撒拉族代表用手机向家人描述开工盛况的描述,这从侧面营造出这是一个喜庆,愉悦的氛围。
(三)缺点汇总1.文章的结构不连贯,文章段落间排列的顺序做的不尽人意,第三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连贯显得尤为突兀。
⼩学语⽂_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标1.默读全⽂,了解青藏铁路是⼀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开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点了解青藏铁路是⼀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
教学难点理解冰碴⼦、冻⼟区、⾼原缺氧、混凝⼟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西藏风光短⽚、课件。
教学过程⼀、《天路》引读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事迹。
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起来了解⼀下青藏铁路。
(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画⾯)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主席的关怀下开⼯,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不通铁路的省份。
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进青藏铁路施⼯现场,⼤声朗读课⽂,读准字⾳,读通句⼦,边读边想画⾯,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由朗读课⽂,不认识的字借助拼⾳读准字⾳。
)⼆、初读感受1.指名学⽣朗读课⽂,检查个别难读的字⾳是否读准。
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韵。
2.师:读着课⽂,想着青藏铁路的施⼯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学⽣⾃由交流)3.师:这是⼀条艰难的铁路,(师⽣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的昆仑⼭,要经过海拔4000⽶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原,全长1142公⾥,要经过550公⾥的永久性冻⼟区。
解释冻⼟区:⼀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百多⽶,是⾼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难题。
)⽽风⽕⼭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的拦路虎却⼀次次低下了⾼傲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