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林清玄简介课外拓展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桃花心木》扩展阅读《桃花心木》是台湾当代作家林清玄的追忆名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与古时关于“能够适应树木的天性使它的本性发展”“移植时像爱护婴孩一样小心,移完后又像扔掉一样不去管它”的种树之道相似,但作者不仅仅限于写种树,而是借种树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内容含蓄,寓意深刻。
学习本文可试着分三步进行理解。
一、感知作者见解文章先交代作者乡下老房屋的空地被人租种桃花心木,树木尚小;然后写种树人育苗没有规律让我感到奇怪,引出了种树人的一番感慨;最后作者由桃花心木的生长联想到人的生存,悟出了育人的道理。
文章条理清楚,说理透彻明了。
二、感悟种树之道文章交代种树人给树木浇水“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对于种树人的育苗方式作者不仅仅是奇怪,甚至“以为他太懒”。
而种树人的一番话让作者顿开茅塞,原来他这样做是为树木今后的成长着想,“老天下雨是并不准的”,“树木要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种树人的做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似乎是懒懒散散,实则从从容容。
三、体会育人道理育人如种树。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力,努力成长。
”在无法预料的自然环境中,桃花心木的生长靠的是在不确定中地找水源,拼命扎根。
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实生活中,唯有独立自主、不依靠他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作者由桃花心木的生长联想到人的生存,联想到生命法则,其含义是极值得回味的。
桃花心木,常绿乔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国树,原产美洲,在中国有广泛种植。
树高可达15公尺以上,可作行道树、庭园树等,木头是制作高级家具的好原料。
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收录在小学课本中。
思明区“新基础教育”研究教学设计学校厦门市槟榔小学设计者陈江春授课日期2017.3.9章节第一单元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走近林清玄课型阅读推荐教学目标总目标:1.会写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谈对文本中启示的感悟。
4.体会从平凡小事中孕育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5.读文识人,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林清玄作品的兴趣。
前两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桃花心木》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三课时目标:1.阅读三篇散文,进一步感悟从平凡小事中孕育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能联系生活,谈对文本中启示的感悟。
3.读文识人,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林清玄作品的兴趣。
教材分析《桃花心木》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从一棵树、一朵花联想到一个人,从一粒沙、一滴水联想到整个世界,是林清玄散文一贯的创作手法。
他的文章“清而不玄”,小故事里有大智慧,轻松自然,平淡隽永,值得一遍遍回味。
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让读者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这对于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犹如一股渗入内心的涓涓清泉。
散文这一文体在选入小学的课本中居很大的份量,本单元的散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最后一单元。
我们有必要在此推进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从单纯的“碎片化读文本”过渡向“系列化读作者”,从对作者的解读再反过来深化理解与感悟文本……这也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走进入中学的散文学习领域做准备。
作者林清玄因其作品多,作品中多表现出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学生有很好引导意义,所以我们将他做为“切入点”,我们选择了《老鼠也有父母》《跌倒》《空心看世界》三篇典型的林氏散文,就是希望林清玄为孩子的阅读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散文读书交流课(课型:课外阅读课)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林清玄散文,感悟林清玄散文的语言朴实流畅,富含哲理。
2、学生产生阅读林清玄散文的兴趣。
3、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以读促写。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阅读欣赏林清玄散文,感悟林清玄散文的语言朴实流畅,富含哲理,学生产生阅读林清玄散文的兴趣。
难点: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以读促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林清玄散文文本、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查阅林清玄作品及相关资料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教学过程:【课前同学们学习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作何借助桃花心木的成长来比喻人的成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文章耐人寻味。
根据同学们的要求,推荐他们阅读林清玄的散文。
学生用一周的时间(课余)根据阅读要求,自主阅读11篇林清玄散文,作批注、写阅读感受。
】一、经典故事导入,激发阅读兴趣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几年前,有一名罪犯在临刑前,请求见一个人。
这个人不是他的亲人,而是一位毫不相识的作家。
当他见到这位作家时,他说:“在服刑期间,我几乎读完了您所有的作品。
如果在我的成长过程里,有人能提前告诉我读书是这么好的事情,会让人这么感动,我就不会成为一个罪犯。
”这位作家就是台湾的林清玄。
他的作品真的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吗?今天这节读书交流课让我们走进林清玄品读感悟他的智慧精华吧!【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林清玄其人,阅读其文的兴趣。
二、明确阅读要求,分享阅读收获课下同学们阅读十余篇他的作品,认真批注,谁来读读书交流提示。
(一)、出示阅读提示: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3.怎么写的(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4.谈阅读感受:联系作者相关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什么经历或见闻)、以往的阅读体验(会联想到其他什么文章)。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阅读提示选择一篇喜欢的文章进行交流,经调查,红色字体的文章为同学们的最爱,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课上重点交流这些文章。
布袋莲林清玄七年前我租住在木栅一间仓库改成的小木屋,木屋虽矮虽破,却因风景无比优美而觉得饶有情趣。
每日清晨我开窗向远望去,首先看到的是种植在窗边的累累木瓜树,再往前是一棵高大的榕树,榕树下有一片田园栽植了蔬菜和花圃,菜园与花圃围绕起来的是一个大约有半亩地的小湖,湖中不论春夏秋冬,总有房东喂养的鸭鹅在其中游嬉。
我每日在好风好景的窗口写作,疲倦了只要抬头望一望窗外,总觉得胸中顿时一片清朗。
我最喜欢的是小湖一角长满了青翠的布袋莲。
布袋莲据说是一种生殖力强的低贱水生植物,有水的地方随便一丢,它就长出来了。
而且长得繁茂强健。
布袋莲的造型真是美,它的根部是一个圆形的球茎,绿的颜色中有许多层次,它的叶子也奇特,圆弧形的卷起,好象小孩仰着头望天空吹着小喇叭。
有时候,我会捞上几朵布袋莲放在我的书桌上,它没有土地,丢失立刻水,往往还能绿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它的枯萎也不象一般植物,他是由绿转黄,然后慢慢干去,格外惹人怜爱。
后来,我住处附近搬来一位邻居,他养了几只羊,他的羊不知为什么喜欢吃榕树的叶子,每天他都要折下一大把榕树叶去养羊。
到最后,他干脆把养绑在榕树下,爬在树上摘叶子,才短短的几个星期,榕树叶全部被摘光了,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在野风中摇摆褪色的秃枝。
我憎恨那个放羊的中年汉子。
榕树叶吃完了,他说他的羊也爱吃布袋莲。
他特别做了一枝长竹竿来捞取小湖中的布袋莲,一捞就是一大把,一大片的布袋莲没有多久就全被一群羊儿吃得一叶不剩。
我虽几次制止他而发生争执,但是由于榕树和布袋莲都是野生,没有人种它们,它们长久以来就生长在那里,汉子一句话便把我问得哑口无言:“是你种的吗?”汉子的养羊技术并不好,他的羊不久就患病了;不久,他啊也搬离了那里,可是我却过了一个光秃秃的秋天,每次开窗就是一次心酸。
冬天到了,我常独自一个人在小湖边散步,看不见一朵布袋莲,也常抚摸那些被无情断丧的榕树枝,连在湖中的鸭鹅也没有往日玩得那么起劲。
我常在夜里寒风的窗声中,远望在清冷月色下已经死去的布袋莲,辛酸得想落眼泪,我想,布袋莲和榕树都在这个小湖永远地消失了。
林清玄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
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赏最多的一位。
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
1979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
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
1979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
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
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
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