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波将金号》影评
- 格式:docx
- 大小:16.54 KB
- 文档页数:2
《战舰波将金号》精选观后感范本《战舰波将金号》精选观后感范本《战舰波将金号》精选观后感范本路易·阿尔都塞认为,国家机器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其「暴力」,军队、警察、法庭、监狱,莫不如此。
但是再强大再暴力的国家机器也无法确保有效而稳定的统治,一个政权在构建国家机器的同时必须配套性地构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或者说,若没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渗透与粘合,任何政权都不可能构建真正强大的国家机器。
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最鲜明的特征恰恰在于其「非暴力」,尽管在统治者的支使下,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说服被统治者接受各自地位和命运的过程中不无蛮横乃至荒谬的逻辑,但是这一过程本身,又往往是润物无声的。
所以通常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作被要求保持在隐蔽状态,一方面它必须隐蔽到「不必明说」,另一方面,又必须简单易懂到「不言自明」。
一旦它自我暴露,往往就立即失效,成了一种人人厌弃的说教以及被察觉到的洗脑,并最终必然起到相反的作用。
但有时它也被要求堂堂正正,一如战前的宣誓、怒吼,必须直指人心,必须煽动性十足,比如《战舰波将金》。
1925年,爱森斯坦受苏联政府指示,拍摄了本片作为苏联革命20周年的献礼片,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主旋律电影。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意志体现,它不仅从无遮掩,甚至主动登高疾呼,这种包含自信与热情的「说教」,也于是成为一种振聋发聩的号召,《战舰波将金》也因此长期在世界范围内享受着尊荣与畏惧——它的版权当时几乎卖遍了全世界,但几乎每一个发行地区都要求对影片重新剪辑,它在英国法国美国都经历了长期禁映,甚至是英国历史上禁映时间最长的电影,它的威能是如此令人畏惧,以致于斯大林时期,苏联自己都不得不禁映它。
当腐败蛮横的军官把防水布盖在几名反叛士兵身上并下令枪决他们的时候,暴乱的煽动者瓦库林楚克大喊:「兄弟们!你们在向谁开枪?」当起义的消息传到岸上,受够了沙皇统治的敖德萨人民自发地为战舰送去食物,大海上一时间千帆竞发。
整理《战舰波将金号》之奥德萨阶梯分析敖德萨阶梯是《战舰波将金号》的第四章,是全片的一大高潮,也是整个人类电影史上最伟大,最杰出,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敖德萨阶梯”长度不到7分钟,但有镜头140多个。
反复在屠杀者和被屠杀者之间切换,最长的十秒多,短的只有半秒。
运用了大量的延时剪辑,还有动作的重复剪辑,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敖德萨阶梯其实并不长,但是导演将不同方位、不同视角、不同景别的镜头反复组接,扩大了敖德萨阶梯的空间,显得敖德萨阶梯又长又高,更加渲染了统治者的残暴,为观众添加了一种忧虑、紧张和恐惧的情绪。
开头是中长镜头,交代情节。
然后是6秒的远景,目的是介绍大环境:1、交代人都向下跑;2、交代军队排成直线边走边开枪。
然后就是一系列很短的近景,做到节奏有变化。
这一段有许多地方,都是在一组镜头中插入了另一个镜头,将本来连贯的动作断开,达到延长动作时间,从而强化动作,提高刺激感。
接下来就是不断地中景(人们在奔跑+军队在开枪)与近景(藏起来的人)的切换。
其中还有三个地方是石狮子的镜头,这三个镜头是石狮子从睡着到站起来的过程,隐喻了民众的觉醒和抗争。
每个镜头时间都在1-3秒,这也是节奏需要。
再刺激的镜头,如果长时间保持中景或者近景不变,观众都可能会厌烦。
因此中近景来回切换,保持节奏在变化。
影片到1分15秒左右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带小孩的母亲,一个儿童被击中,他趴在地上痛苦嚎叫,头上流了很多血,切到他的母亲的半身景,显然她非常惊愕惶恐,来回反复切了几次,男孩倒下,母亲抓狂,景别由半身景变为大特写。
男孩被人群踩踏,母亲逆人流而上,形成运动方向上的巨大冲突。
之后音乐沉寂,母亲想沙皇士兵求情,另外有几个人也试图说服沙皇士兵,此时从沙皇士兵上面俯拍,但士兵仍然开枪射击,母亲应声倒地。
倒地的母亲身边是整齐的沙皇士兵的影子,又一个强烈冲突,士兵的冷酷被表现地淋漓尽致。
紧接着婴儿车的出现让本片再次提速,母亲推着婴儿车下阶梯,然而她被击中,给了她腹部特写,再一个切出镜头,切回时她的腹部已经流淌着很多鲜血,然后母亲缓缓倒下,婴儿车开始向下滚,整个格局从走动跑动变成滚下阶梯,快节奏的段落再次被加速,婴儿车下落的部分,不断在婴儿车下落中插入其他的镜头,达到了慢镜头的效果,给观众营造紧张的情绪,牵动心弦。
【战舰波将金号(Bronenosets Potyomkin)】是苏联导演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925年拍摄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无产阶级反抗残暴统治的革命故事。
战舰波将金号上的军官企图残杀不满吃生了蛆的肉的水手,水手们在千钧一发之际起来反抗,将军官们推入海中。
混乱时,发起暴动的水手被一个军官射杀,他的遗体被送往了岸上,引起了人民的强烈愤怒。
于是一场更大的革命开始蠢蠢欲动了。
电影被铭记今日的原因是导演爱森斯坦开创了蒙太奇拍摄手法。
电影中猪肉上蛆的镜头,将士们仰头望去的桅杆,沉睡后觉醒的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等镜头引发了电影拍摄的革命。
从此人们发现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镜头放在一起却能被人们的大脑串联起来,并被赋予新的含义。
比如第一个镜头是正在仰望的水手,第二个镜头是桅杆,我们自然地想到他们是在仰望桅杆。
一个看到牺牲水手后愤怒人民的远景镜头与他们握紧拳头的特写连接起来,在我们看来也非常自然。
平行蒙太奇是爱森斯坦经常使用的手法,比如军舰上发生暴动后,正在下楼梯的水手和人们在船舱内扭打在一起的镜头穿插出现;在港口人们发表演说的镜头与不断聚集的人群、集结起来的水手的镜头同时交叉展现,这些都是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事情的平行展现来叙述故事。
电影中出现敖德萨阶梯上的屠杀镜头是电影史中的经典镜头。
电影中一字型整齐排列的军队手持步枪从台阶的最上端走向下方的人民,对他们疯狂地开枪。
在奔跑的人群中一个孩子和他的母亲失散。
孩子中枪摔倒在地,并被躲闪的人群踩踏。
女人重回孩子的身边抱着重伤的他走向军队,音乐停止。
女人冲着军队喊,我的孩子重伤,需要救治。
军队的枪对准这对母子,刺刀向前伸着,枪响,抱着孩子的女人应声倒下。
人们听见枪响四散逃走,躲避子弹。
身着黑衣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被枪声吓得僵直在台阶上。
一颗子弹射中了她的腹部,她手捂着伤口,指缝中渗出血迹。
最终她倒在自己哭喊的孩子面前。
婴儿车缓缓滑下躺满了尸体台阶,翻到在地。
影视概说1(A)属于纪实感很强的电影。
A、《三峡好人》B、《英雄》C、《小时代》D、《杜拉拉升职记》2(B)类电影尤其具有“窗户”功能。
A、幻想风格B、现实风格C、惊悚风格D、喜剧风格3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贾樟柯的电影具有社会活化石的作用。
(√)4电影可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1关于电影《摇尾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影片内容是总统如何利用影像的力量影响公众B、这是一部美国电影C、影片反思了影像与现实间的关系D、影片采用了纪实的表现方式2理论家波德里亚认为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不包括(A)。
A、影像以符号的形式包围着现实B、影像是现实的反映C、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D、影像掩盖和篡改现实3《西蒙妮》讲述的是导演通过电脑技术虚拟出一位完美男主角的故事。
(×)4电影就像镜子,因为我们会把电影里的人生和自己进行比较。
(√)“影像文化”及其革命性意义1根据麦克卢汉提出的“一切媒体都是人体延伸”的观点,电影是人类(A)的延伸。
A、想象B、触觉C、视觉D、听觉2电影所代表的形象思维,会与逻辑思维相互对立并互补。
所以一般形象思维比较好的人逻辑思维就比较差。
(×)3好莱坞电影中“奇观化”法则指的是电影要表现出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东西。
(√)4电影具有艺术特质,但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产物,其还会受到技术、市场规律等影响。
(√)影视文化的负面价值1面对当今的电影,我们应该反思和批判的是(D)。
A、意识形态欺骗性B、电影的平面化、单面化问题C、媒体的强势话语霸权D、以上都对2关于“摄影机如自来水”,下列说法有误的是(B)。
A、它是电影理论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
B、这句话主要是强调摄影师对电影创作的重要性。
C、由法国电影理论家阿斯特吕克提出。
D、意思是运用摄影机语言漂亮流畅地表达思想,叙述故事。
3只有电影(A)的时候,电影才开始被看成是艺术的。
A、有自己的语言方式B、具有戏剧性C、被社会大众接受D、成为全方位的欣赏4根据库勒的“游戏冲动说”,能够缓和感性和理性冲动间矛盾的游戏是(B)。
试论《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杂耍蒙太奇”理论作者:梁夏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7期【摘要】在电影艺术的长河里,蒙太奇作为电影理论的概念之一和核心名词,承接着电影的叙事及表意功能。
在电影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无声电影发展时期,前苏联诸如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艺术大师作为苏联电影理论的先锋,都为电影史册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电影;影评【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在电影艺术的长河里,蒙太奇作为电影理论的概念之一和核心名词,承接着电影的叙事及表意功能。
在电影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无声电影发展时期,前苏联诸如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艺术大师作为苏联电影理论的先锋,都为电影史册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其中爱森斯坦不仅对电影艺术诸如影片结构运用,亦或是镜头分接以及蒙太奇等实践层面进行研究,更是对电影中蒙太奇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时至今日,凡是论及电影发展之类的论著,无不提及爱森斯坦这位艺术大师。
本文试结合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分析其“杂耍蒙太奇”的理论研究。
一、“杂耍蒙太奇”的来源及界定欧洲的先锋派运动无疑为苏联的蒙太奇学派提供了发展环境,在此期间,无论是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利用同一表情,分插到三个不同镜头所捕捉到的观众情绪,证明镜头之间不同的组接方式,会使同一镜头产生不同的效果,还是维尔托夫对素材的整合之后所要得到的基于观众的思想主旨,都为蒙太奇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1920年,爱森斯坦发表了论文《吸引力蒙太奇》,主张将杂耍节目,即精彩的、出人意外的表演片段作为戏剧的基础,把这些具有独立性的片段顺畅地连接起来,用统一的主题加以贯穿,以引导观众走向导演所预期的方向。
对于爱森斯坦而言,杂耍蒙太奇更偏重于理性色彩,在思维方式上也更近乎于抽象,这种异于其他注重镜头效果的表现手段,则更加明显地形成了引导观众的思维无限趋近于影片主旨思想。
杂耍蒙太奇的题中要义更在于对镜头节奏的把握,从而形成隐喻含义以达到引起情感共鸣的效果。
[课程]永不褪色的红旗——记《战舰波将金号》带给我们的一切—1这次想以看过癿一个很有意思癿题目当巳赞遇到爱森斯坦开篇,在电影年过百岁癿今夛,关二长镜头和蒙夜夻癿美学观念癿辩论还进没有走至尽头。
两者优劣乀争暂丏搁置,它们在电影发展进程中癿重要性自是每个稍识电影癿人都无仍回避癿。
论及蒙夜夻,纵然可能会忽规《小医生》,忘却了格里菲斯癿平行蒙夜夻抑戒《摩登时代》开篇癿隐喻蒙夜夻 ,也泤定要对苏联蒙夜夻学派念念不忘。
而《戓舰波将釐号》作为苏联蒙夜夻学派中癿扛鼎乀作,其经典地位和影响自是被一代又一代癿电影叱学家癿著述,各国导演癿作品和丐界电影十事佳作、丐界电影十六佳作等诸如此类癿榜单反复卤证着。
作为俄国1905年革命20周年献礼片,该片幵不像后丐癿某亗主旋律片一样,仅限二图解政治和宣传教化癿工具。
虽然距电影这个伟多癿哑巳开始说话还有两年时间,默澳门风云2 非法字符娘师 H6M9片《戓舰波将釐号》癿魅力亦足以令现代人仌屏息细看。
影片以1905年癿俄国革命为背景,讱述了戓舰波将釐号上癿水兵在军官癿虐待下奋起反抗,占领军舰,起丿癿领导者瓦库林楚克在斗争中牺牲。
敖德萨癿人民深切悼念他幵向波将釐号癿士兵们提供给养,在军民鱼水情,其乐融融乀际沙皇癿军队在敖德萨阶梯对人民进行残酷癿屠杀,波将釐号炮轰敌斱军亊据点反击,后平安驶过不愿镇压同胞癿舰队,驶向公海。
由人不蛆、后甲板上癿悲剧、死者癿激励、敖德萨阶梯、同舰队相遇五个部分组成癿本片,结构上依循希腊悲剧黄釐分割律癿格式,每个段落都有完整癿起承转吅,段落内情绪癿渲染也趋向极致,在表现主题癿同时,紧紧抓住观众,各个段落如同一部完整亙响乐癿一个乐章。
如拒绝吃带蛆癿肉癿水兵在为军官洗盘子时,看到上面赐予饭食癿字样,气愤地摔盘子癿场景是由几个不同机位癿镜头表现,拉长了时间也充分表现了水兵愤怒癿情绪,违同这一段落里其他水兵癿表现共同为第事段落癿起丿埋下伏笔不心理基础。
此外,如死者癿激励段落里人民由悲恸转向反抗癿激情不决心, 敖德萨阶梯段落中百姓仍欣喜到绝望癿惊恐,情绪起伏跌宕,不镜头癿快慢剪辑一同构成影片癿节奏。
「推荐」10部跟大海有关的电影星期五言:海这个东西真奇怪——它能承载一个人,也能淹没一个人;它能给人带来无限憧憬与欢乐,却又是战争之地、痛苦之源;它让人浮想联翩才思奔涌,却又能让一个人心怀恐惧甚至绝望崩溃……百年电影史,无数部电影都在围绕着“海”这一元素打造着悲剧、喜剧故事,这足以证明了海的魅力。
推荐以下10部电影,有赞美大海的,有通过大海讲故事的,有关于大海的传说和科幻的,有关于大海的想象和诗意的。
这些电影足以表现人类对海洋的热情。
“星期五文艺”上片——1、《战舰波将金号》(1925)原名: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国家:(前)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推荐语」这部《战舰波将金号》之于电影史的价值已无需强调来了。
它可以当任何一个学习电影者的教科书,它将电影剪辑理论上升到了一个全新境界,它同时也是默片时代的承前启后的试验品……当然,它也是一部讲述海军士兵生活的跟海有关的电影。
2、《奇遇》(1960)原名:L'avventura国家: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推荐语」导演史无前例地把“海”这一环境因素塑造成了一个隐藏角色,与人物产生角色对立,形成戏剧张力。
不得不说它开辟了一种新的电影语言。
该片一举拿下当年金棕榈大奖。
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部欧式反故事类电影。
3、《地中海》(1991)原名:Mediterraneo国家:意大利导演:加布里埃莱·萨尔瓦托雷斯「推荐语」二战期间,一群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士兵来到了地中海上的某个小岛。
意外的是,他们在这个小岛迎来的不是战争的残酷,也不是被流放后的孤寂,而是一片欢腾——他们嬉戏、踢足球、泡妞、游山玩水甚至跟当地居民通婚,直到战争结束……4、《海上钢琴师》(1998)原名: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国家: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推荐语」试想,一个从出生到死亡都在海上度过的人,他的生活会是怎样的,那孕育它的船和大海对他是个什么概念。
《战舰波将金号》影评
科技的进步使得现在的电影技术越来越高,比如3D电影技术,数字电影技术、电影放映技术等等,所以我们现在很少看类似《战舰波将金号》这样的电影。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样一部电影,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
会看电影的人不一定会欣赏电影,所以欣赏水平的不同也造成了感受的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要不是学影视文学这门课程,我想也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经典电影。
当看第一遍的时候,令我震撼的是它宏大的场面、画面组接技巧---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惊心动魄的音乐,看到第二遍的时候,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特写镜头,那些寓意深刻的细节描写给人一种直穿心底的感觉。
具体我将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从内容来讲,主要表现了敖德萨海军波将金号战舰起义的历史事件。
整个影片分五部分:—、“人与蛆”,描写战舰上水兵的艰苦生活和所受的非人待遇。
二、“甲板风云”,表现起义的水兵受到军官的镇压。
三、“死者的呼喊”,表现敖德萨革命群众看到用汽艇载到岸上的华库林楚克的尸体,义愤填膺,纷纷声援起义水兵。
四、“敖德萨阶梯”,表现人群在石阶上向水兵致意,沙皇军队赶来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射击,血肉横飞,舰上水兵向总参谋部开炮,轰毁正门。
五、“胜利大会师”,表现远处驶来海军舰队水兵们作好战斗准备。
沙皇海军舰队的士兵拒绝向自己的兄弟开炮,波将金号战舰上红旗飘扬,驶向大海……
其实故事在现在看来很普通,就是一个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从矛盾开始、激发到最后矛盾暂时解决,表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重大鲜明的战斗性主题。
但是放到1925年,这部影片却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成为世界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也是当之无愧。
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敖德萨阶梯上的大屠杀,这也让人不由得想起南京大屠杀那个令人惨不忍睹的画面,心里那种愤恨之心油然而生。
从影视艺术手法来看,无疑是蒙太奇的手法的巧妙运用和恰到好处的特写镜头,使得群像与个体达到完美结合,内容连贯一致。
敖德萨阶梯大屠杀一段则是蒙太奇切换最充分的体现,堪称经典之经典,这也使得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向
前发展了一大步,对世界电影的影响也更明显了。
其实特写镜头是最吸引人的。
第一部分中当ship doctor去用镜子看到臭肉里的蛆虫时,如此逼真恶心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但ship doctor却说:“These aren’t worms. It’s good meat .End of discussion.”听到这儿,士兵当然会愤怒,而这种画面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更能引起观众的愤懑。
第四部分敖德萨阶梯那一段中的特写也很突出,比如对老人、妇女、婴儿、残疾人、小孩等的特写,通过对他们表情与行为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他们的恐惧与无奈。
这些手无寸铁之人面对沙皇反动当局的镇压慌乱往阶梯下逃跑时的混乱与反动军队排成整齐的行列朝着无辜的市民不断开枪射击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跌宕起伏的感情也随之而来。
最后一部分中战争准备阶段中对炮口的特写,直对镜头,好像正对着的就是观众,使观众时刻保持一种紧张感与警惕感,让观众觉得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炮口随时都会对准敌人开始射击。
从影片中的音乐来看,整个影片的音乐可以说是战争片中的经典之经典,现在的许多战争片中这种音乐也是比比皆是。
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第四部分的“敖德萨阶梯”和第五部分的“胜利大会师”。
第四部分中百姓朝通向码头的阶梯向下逃跑、沙皇反动军队一排排的枪声、母亲眼看婴儿车滚下石阶、一位母亲抱着奄奄一息的儿子朝沙皇反动军队向上走等这些动作的轻重急缓与音乐的节奏快慢相得益彰。
第五部分中,入夜,一切复归平静,但当双方逐渐临近,海军舰队水兵们作好战斗准备,此时音乐极度紧凑,即使不看画面我们也能感觉到那种紧张的气氛,当我们感觉到战争就要打响时,忽然一片欢呼声打破了这种氛围,音乐来了一个极度大转弯,紧张气氛骤然消失,带给我们的是胜利的喜悦,观众也随之放松下来。
从影片的色彩来看,除了那面红旗,整个影片的画面是黑白的,但也正是这样使得影片庄严宏大,如果换成彩色的,效果不一定比黑白的好。
影片大部分场景是在海面上,有时波涛汹涌,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层层涟漪,整个电影的取景很美,特别是在大家拥挤着去看用汽艇载到岸上的华库林楚克的尸体的路上那段海景,抛开内容不说,就景色而言,如果换成彩色的绝对是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