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由□01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构成。
2.大气各成分的作用(1)氧是维持□02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03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04保温作用。
(4)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05紫外线,使大气□06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5)水汽和杂质是□07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1.判断正误。
(1)干洁空气以氧气为主。
(×)(2)臭氧因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大气成分是( ) A .二氧化碳B .氧气C .氮气D .杂质答案 A解析 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举例说明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提示 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破坏森林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使用空调等制冷设备使臭氧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根据温度、□01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02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判断正误。
(1)臭氧层位于对流层。
(×) (2)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2.大气各垂直分层的主要特点 (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033/4和几乎全部的□04水汽、杂质;高度因□05纬度而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06递减,有利于大气的□07对流运动。
(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08升高;在22~27千米范围内形成□09臭氧层;以□10平流运动为主。
(3)高层大气气温先下降后□11上升;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12电离层;空气密度□13很小。
2.随高度的升高,对流层气温( ) A .升高 B .先升高后降低 C .降低 D .先降低后升高答案 C解析 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 地球大气的组成1.1 地球大气的结构1.2 大气的组成1.3 大气层的特点和作用2. 大气的温度和气压分布2.1 温度分布2.2 气压分布2.3 影响温度和气压分布的因素3. 气压与风3.1 高压和低压的形成3.2 风的产生原因3.3 风的分类4. 大气环流4.1 副热带高压带4.2 赤道低压带4.3 偏北风带和偏南风带5. 大气的湿度和降水5.1 湿度的表示方法5.2 降水的形成过程5.3 降水的类型6. 大气污染与保护6.1 大气污染的源头6.2 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6.3 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地球上的大气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一,了解地球大气的构成和特点对于我们理解气象变化、环境保护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必修一的第二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大气的组成、温度和气压的分布、气压和风、大气环流、大气的湿度和降水,以及大气污染与保护等内容。
我们将了解地球大气的组成。
地球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汽、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这些气体在大气层中的分布和作用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大气的结构、组成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现象的发生和大气环境的变化。
大气的温度和气压分布也是地球大气的重要特点。
了解温度和气压的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气候变化和天气情况,对于农业、交通运输和旅游等行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温度和气压的分布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
气压与风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现象。
高压和低压的形成与分布对风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而风的产生又直接影响着大气的环流。
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风向和气候变化的规律。
进一步地,大气环流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现象之一。
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以及偏北风带和偏南风带的存在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了解大气环流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圈的组成与大气的垂直分层(1)大气圈的组成及作用(2)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①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大气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过程具体经过热量来源过程一: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经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过程二: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过程三: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①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
白天一般侧重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大气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夜晚一般侧重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云量多少、空气洁净度、空气湿度。
一般地,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4、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少(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总结:一般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二、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等压面弯曲规律:(1)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值相同(2)同一垂直方向,越向高空气压越低(3)同一水平面,等压面凸起为高压,下凹为低压(凸高凹低)(4)近地面温、压相反,热区低压,冷区高压;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3、常见热力环流(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是关键(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组成1. 大气层:地球的大气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四个层次。
- 对流层: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厚度约18公里,包含了大气的绝大部分质量,也是生物活动和气象现象发生的地区。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8-50公里,空气流动平稳,没有明显的气象现象。
-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50-80公里,气温逐渐升高。
- 外层:位于中间层之上,高度约80公里以上,空气非常稀薄。
2. 大气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一些稀有气体组成。
- 氮气(N2):占大气体积的78%,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成分。
- 氧气(O2):占大气体积的21%,是生物呼吸和燃烧过程中必需的气体。
- 氩气(Ar):占大气体积的0.93%,是大气中的第三大成分。
- 稀有气体:包括氦气(He)、氖气(Ne)、氪气(Kr)、氙气(Xe)和气体(Ra)等,占大气体积的0.07%。
二、大气的物理特性1. 大气压力:大气层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压力,主要由大气的重力和气体分子的碰撞造成。
- 平均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为101.325千帕。
-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逐渐降低。
2. 大气温度:大气层中的温度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不同。
- 对流层: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下降。
- 平流层: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 中间层和外层:温度逐渐升高。
三、大气的垂直结构1. 温度层:大气层中温度变化的分层结构。
- 对流层:温度逐渐下降,平均每升高1公里温度下降约6.5℃。
- 平流层:温度相对稳定。
- 中间层和外层:温度逐渐升高。
2. 密度层:大气层中气体密度的分层结构。
- 对流层: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
- 平流层:密度相对稳定。
- 中间层和外层:密度逐渐增大。
四、大气的运动1. 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主要包括风。
- 风的形成: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形成了气压差,导致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1、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了解)2、干洁空气(掌握)⑴、概念: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⑵、干洁空气成分体积分数:N₂ 78%,O₂ 21%,0.93% 氩气,0.038% CO₂, 0.032% 杂气⑶、组成成分的作用①氧(O):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②氮(N):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③二氧化碳(CO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具有保温作用;④臭氧(O₂):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3、水汽和杂质水的相变: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了解)⑴、作用:①含量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⑵、降水的条件:①水汽②凝结核③温度(了解)二、人类活动与大气(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不断的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1、体现: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和对森林的乱砍乱伐2、实例:①温室效应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掌握)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砍伐-CO₂增多-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臭氧空洞危害:使得大量的紫外线穿越大气层,进入近地面,严重威胁各种生物的生命安全。
臭氧空洞发生在南北两极或极地上空3、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了解)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大气的垂直分层(全部掌握)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分层依据:温度运动状况密度二、各垂直分层的的特点1、对流层⑴、范围: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
⑵、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将至-60℃;对流层大约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⑶、大气运动状况: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⑷、密度气压:密度大、气压大⑸、水汽尘埃: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的污染物也集中于此层。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1、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4.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5.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6.大气逆辐射并不只在晚上存在。
7.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昼夜温差的比较】晴天温差大于阴天,陆地温差大于海洋。
2.1.2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特别提醒】(1)气压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而言的。
(2)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尔减小。
(3)大气的垂直运动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并非由气压差异造成的。
(4)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3、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使海冰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巴山夜雨”、逆温】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热大地”
1、地球上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与地面长波辐射方向相反。
3、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削弱作用;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 保温作用。
练习:用图示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
(参照P28图2.1 地球表面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1、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的垂直运动
练习:画出热力环流:①标准图 ②海陆风 ③城市热岛环流 2、等压面的变化: 高压向上凸出,低压向下凹下。
3、气压中心: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 热低压 ;受冷下沉,近地面形成 冷高压。
①等压面上的点气压值相等;
4、判断气压值高低: ②等压面以下气压值高,以上气压值低;
③近地面气压值高于高空。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2、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3、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水平气压梯度的大小。
其规律: 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 等压线越稀疏,气压梯度越小,风力越小
练习:画风向:①北半球近地面 ②南半球近地面 ③P32 甲、乙两地
第
一 节 冷 热 不 均 引 起 大 气 运 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34页)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
2、分布规律:
干旱少雨的气压带:副高、极地高压
多雨的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对流雨)、副极地低气压带(锋面雨) 多雨的风带:西风带
3、季节移动规律: ( 随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 )(35页) 北半球大致是: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6页)
2、气压中心名称:(37页) 季节
亚欧大陆
北太平洋上 北大西洋上 被切断的气压带 冬季(1月份)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7月份) 亚洲低压
北太平洋高压
北大西洋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分布纬度 气压带 气流 成因 属性 0°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A) 受热膨胀上升 热力和
动力 湿热 3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B) 堆积下沉 动力 干热 6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C) 暖气流爬升 动力 温湿 9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D)
受冷收缩下沉
热力
冷干
分布纬度 风带 成因 属性 0°—30° (低纬度) 信风带(①② 副热带高压带指向赤道低压带
干热 30°—60°(中纬度) 西风带(③) 副热带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带
温湿 60°—90°(高纬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指向副极地低压带
冷干
第 二 节 气 压 带 与 风
带
3、季风:(38页)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的分布规律、特征、成因(38-40页)
第 二 节 气 压 带 与 风 带
一、锋与天气:(41-42页)
1、判断形成以下天气的天气系统: ①沙尘暴 ②寒潮 ③梅雨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43-45页)
1、低压(气旋):近地面北逆南顺辐合,中心气流上升; 高压(反气旋):近地面北顺南逆辐散,中心气流下沉。
2、判断以下天气形成受到何种天气系统控制: ①台风: ②寒潮源地: ③伏旱: ④“秋高气爽”式的好天气:
3、锋面气旋:
4、台风、寒潮及其危害:台风灾害主要由 造成。
寒潮的天气特点: 。
一、气候变暖的原因: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①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森林毁坏,造成二氧化碳消耗速度降低。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淹没沿海低地。
2、温度升高,影响农业(低纬度,农作物减产 ;高纬度,农作物增产) 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3、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洪涝、干旱灾害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积极研发和使用清洁的新能源,寻找代替能源,减排二氧化碳; 2、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
3、国际合作。
第
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
三 节 常 见 天
气 系 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