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定位选择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6.14 KB
- 文档页数:2
1162022年3月 DOI:10.19995/10-1617/F7.2022.05.116南阳市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路径王聪珊(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摘 要:近年来,南阳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 利用县域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在整体实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县域人口流失有加重趋势、县域间发展不平衡、产业集聚平台不足等问题。
本文在分析南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一是抓牢产业基础,二是发挥比较优势,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深度挖掘潜在价值,切实推进强县富民的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南阳市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并提出了推动南阳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南阳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定位;比较优势本文索引:王聪珊.南阳市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路径[J].商展经济,2022(05):116-118.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2021年度项目:南阳市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路径(YJY20214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聪珊(1993-),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金融。
南阳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河南省的一个人口大市,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南阳市常住人口为971.31万,仅次于省会郑州,是河南省第二人口大市。
其中,县域人口为816.91万,占南阳市总人口的84%,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其内生的“造血”“补血”系统还是确保经济内循环畅通的重要基础。
根据南阳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县域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0.8%,高于2020年同期0.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8.8%,高于城区经济0.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市委政研室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根据一般的统计口径,我市县域范围包括鼎城、汉寿、桃源、临澧、石门、澧县、安乡、津市等6县1市1区,不含武陵区,面积17764平方公里,占全市的%;常住人口万,占全市的%。
从上述三份统计表分析,我市县域经济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不”:1.总体实力不强。
《表一》显示,2015年,我市县域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的%和%,而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固定资产投资只占%,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工业增加值仅占%,主要经济指标均没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013—2015年,我市县域常住人口、工业增加值在全省的占比呈持续下降趋势。
2.增长速度不快。
《表二》列出了我市8个区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等5项主要经济指标3个年度内在全省98个区县(市)中的排位情况。
我市8个区县(市)的5项主要经济指标每年有40次排名,排在全省49名之后即中下游水平的次数,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是14次、20次和20次,说明我市县域经济增速放缓、趋于疲软。
3.经济强县不多。
《表三》显示,2013—2015年,全省县域经济前二十强中,我市仅2015年澧县上榜,排全省第19位。
而在这三年里,全省绩效评估与我市同为一组的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郴州的二十强上榜次数远超我们,不同组的邵阳、娄底的上榜次数也分别比我们多两次,这与我市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的位置很不匹配。
从2015年反映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来看,我市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澧县与排名全省第一的长沙县相差890亿元;我市财政收入最高的桃源县与排名第一的长沙县相差亿元,这是一种成倍数的落差。
二、“四缺”的工作动态亟待改进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除了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宏观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也有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能力不够等问题。
主要表现为“四缺”:1.争取扶持政策缺乏主动性。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县域经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整体协调推进的基础上,要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抓重点、重点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县域经济发展,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一)一、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
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
从2019年起,县域经济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2019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6亿元,是2019年的2.4倍,年均增长14.5%,人均gdp突破8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15.05亿元,是2019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2969元,比 2019年增加1150元,年均增长10.4%。
今年上半年,三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8.83亿元、财政收入9.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 26.4%,其中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全市11.8个百分点,长丰、肥西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快于全市。
县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56元,同比增长26.8%,高于全市9.2个百分点。
三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位次大幅上升。
2019年县全省(市)综合指数,肥西居第7位,比2019年上升16位;肥东居第8位,比2019年上升10位;长丰居第11位,比2019年上升30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2019年,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19年的44.4∶24.9∶30.7调整为25.8∶40.6∶33.6。
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15.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9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两个阶段,进入二、三、一阶段。
县域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县域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鞠正江(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 250014)摘 要:县域经济作为最基本层级的区域经济体,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中,还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生产力要素流动受限、缺乏准确定位及县域间缺乏认同导致发展政策差异等不协调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发育城乡不平衡、县域政府行政力作用过强及区域协作机制不完善。
县域经济发展要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适应,必须着力营造内生市场环境、提高协作主体的市场运作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工、大力培育中小企业集群等。
关键词: 县域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作;中心城市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5)03-0069-03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经济带”等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的新态势迅速发展并彰显出强势的经济活力。
县域经济作为最基本层级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在这一发展进程中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
如何明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同中心城市和其他经济体的对接协作,是县域经济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关键。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加强县域经济体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加强同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全面对接已成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
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在与其他经济体的对接合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县域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县域内产业发展自成体系,区域间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产业结构趋同。
受条块分割的影响和不同行政区地方政府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区域内各个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往往自成体系,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
此外,县域与中心城市在交通、通信、信息等基础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协调和统筹规划,在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缺乏通盘考虑的区域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