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如何体现美感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265.09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语文美感教学实践语文美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体验到美的力量,享受语言的魅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践美感教学,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初中语文美感教学展开讨论,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美感教学的重要性美感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涉及到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情感情趣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美感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美感教学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感价值和情感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二、美感教学的实践策略1. 营造美感氛围在美感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室环境、播放优美的音乐或朗诵诗歌等方式,为课堂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美感氛围,使学生能够沉浸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力量。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等展示优美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引导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2. 采用情境化教学法在美感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化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知。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美的诗歌或篇章,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通过情境化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情感共鸣和美感体验的效果。
通过情境化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美感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3. 运用审美教育案例在美感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审美教育案例,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策略。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作品中蕴含的美感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感呈现1 充满激情的老师永远怀有一颗童心他始终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外部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
在他看来,眼前不断进步、成长、完美的学生,就像一朵朵不断凝粉、吐蕊、绽放的花儿;一篇篇教过多遍但是常教常新富有丰富意蕴的文章,就像一个个永远也挖掘不尽的宝藏;一次次永远也达不到尽善尽美的文本解读,就像春天里带着学生登高揽胜的远足。
他眼里的世界,时时刻刻都是鲜活的。
2 课堂教学的美感展示来自于教师的语言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的美、语言的表现力及其异常丰富的情感色彩——所有这一切都是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有力手段。
我们借助它触动着儿童心灵最隐蔽的角落。
”教师课堂用语是否具有美感,对于授课质量无疑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学学演讲,领会诗文朗诵的一般技巧。
中学语文所选课文,无一不具美的特性。
美丽的自然风光足以让我们悠然神往,人物崇高的品质让我们见贤思齐,深湛的哲理睿思启发我们探幽烛微……美文需要激情诠释,需要有诗一样的语言烘托。
如果教学中处处追求精准,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把文本血淋淋的分割开来,让人读来毫无美感可言。
古文的春秋笔法,古诗的含蓄精炼,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联想想象、涵咏品味,否则怎能觉出它的妙处?语音、成语、病句等基础知识的考查必须精细;但是,在诗歌鉴赏、文章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倡导适度模糊,这也是必须的。
人为化整为零,重支离破碎分析,轻模糊理论运用,重纯知识性的讲授记忆,轻整体的感悟理解,都会大大妨碍学生语言直觉感受能力的发展,最终导致语文教学的肤浅化和功利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过分追求精准性解释,必然会削弱学生对诗文整体的把握,造成他们形象思维的萎缩,审美感觉的钝化。
3 教学形式的美感在于教师观念的不断创新新即美。
新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听者的学习激情。
为什么同一教学案不同的教师授课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的声调高低徐急及肢体语言的使用之外,还在于有的教师在二次备课时创新了适合自己的课堂结构。
中学语文美感教学的思考中学语文美感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探索创新,引导学生从字句中体会美感,从文学中品味生活。
一、中学语文美感教学的重要性1.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语文美感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美妙,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 文学素养的提升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更可以提升文学素养,懂得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
从而增强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生活情感的抒发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共鸣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进行人生矛盾的思考和情感抒发。
二、中学语文美感教学的方法1. 选择适合年龄的文学作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文学欣赏的范围和深度是不同的。
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美,并通过阅读、赏析、朗读等方式进行探究。
2. 采用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学生体验美的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和组织妙趣横生的情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3. 创造交流和分享的机会语文美感教学应该是一种开放的过程。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能力,采用分组讲解、交流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
4. 结合生活实践,拓展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文学社团、举办文学节、参观文学展览等方法,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感受美,在亲身体验中开阔眼界,提高文学素养。
三、中学语文美感教学的意义与展望1. 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中学语文美感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学中品味生活,从文学中感受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
2. 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美感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懂得欣赏美,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人生视野。
初中语文美感教学实践美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美感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美感教学的重要性、美感教学的实施策略、美感教学的实践案例等方面,谈谈初中语文美感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一、美感教学的重要性美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而审美能力是通过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对美的认知和表达。
通过美感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体验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够欣赏和感受美的存在。
美感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
通过美感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美的感知和体验,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和文字描写,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美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美感教学的实施策略美感教学的实施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
课程设计要突出美感教学的特点,注重课程内容的情感渗透和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美感和情感价值的课文和文学作品,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和情感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表达美。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讨论、赏析、写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存在,培养他们对美的体验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他们对美的表达能力。
教材选择要精心挑选,注重文本的情感和情境。
教师在选用教材时,要尽量选择具有情感渗透和文化内涵的课文和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感受美的魅力,体验美的存在。
初中语文美感教学实践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的关键环节。
美感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美,提高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初中语文美感教学的实践策略和方法。
一、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存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美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图片或音乐等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存在。
可以选择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想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展示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描写,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领悟作品背后的美学意义。
二、诗词鉴赏:启发学生审美情感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也是美感教学的重要载体。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古诗词给学生鉴赏,通过解读诗词中的意境、音韵和意蕴等,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所呈现的美感。
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文学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审美思考美感教学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审美思考,而文学作品的分析正是培养学生审美思维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文学作品,带领学生从形式、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感悟作品的内在美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让学生在审美的同时思考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四、美感创作:激发学生创造力美感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欣赏和理解美,更要求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美感创作活动,如写景、写人、写物等,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个人的审美情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美术创作、音乐创作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创作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美感锻炼。
五、实践活动:拓展美感领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美感领域,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音乐厅等,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各种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美感享受。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音乐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美的存在,增强自身的美感修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利用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迪其思维,培养其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童年》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研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培养其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作品的背景、内涵、艺术特点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读后感、作文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对作品的感悟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
二、注重情感体验与情感交流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情感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情感体验的引导和交流。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音乐等方式,营造出一种温馨、静谧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情感交流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倾听他人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亲近作品,感悟作品的美感。
三、开展审美情感培养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审美情感培养活动,如文学欣赏会、画展参观、音乐会观赏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学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参与活动。
试析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摘要:优秀作品都包含着对读者给予美感教育和美的熏陶。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感知。
运用课文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丰富联想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感教学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在语文教学中,同样渗透着对美的品味和追求。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感人的艺术性”所以说,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应该符合美学规律。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美感教育呢?一、借助课文,培养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在内心世界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
课文既然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自然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感知。
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联想丰富。
在教学中,通过细致的分析、讲解、诱导,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而获得作品艺术美的享受。
如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学习课文前,先介绍李公朴先生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然后交代他和闻一多的深厚友谊。
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讲述李公朴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径而惨遭杀害的情况,描述闻一多先生伏在李公朴尸体旁悲痛欲绝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闻一多的悲愤,并产生憎恨国民党反动派的情感,领略其中爱与恨交织的悲痛心情,由此使学生产生对闻一多先生那种敢于在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刺刀面前仗义执言的崇高品质的敬仰和钦佩。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不同形式的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语文教学中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去鉴赏美。
讲析文学作品,要使学生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
因此,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中遨游一番,这样学生才能鉴赏美。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美感是人在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语文课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语言文字,而且是面对美、面对美的生活、面对美的精神,因此,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与引导势在必行。
1.创设情境,形成美的氛围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再现作者苦心经营的艺术境界,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产生美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多种,常用的有录音、录像、图画、表演等,这一切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得到美感的体验。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就更需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再现文中画面。
创设情境也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美感教育教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美感体验的内在需要和内在动力,使学生尽快的进入角色,在愉悦与享受中培养美感,在审美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2.培养语言魅力,关注情感共鸣,让学生主动体验美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用冷漠的理性分析取代了辨证的语言感受,“技术化”的训练模式吞噬了学生的思想、情感。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却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了无生气。
文章的气脉、作者的思路便埋没在这些琐屑的分析中,学生的思想、共鸣、情感熏陶又从何谈起呢?要想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进入角色就需要教师增强语言魅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刍探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教师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一项任务。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的使用,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更要使他们拥有高尚的情感、美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态。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如何引导,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言语的美学教育。
语文是学生感知世界,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价值,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中的美学元素,如象征、比喻、修辞等,激发他们对语言的美的感悟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例如,在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可以从构思、表达、形式等方面挖掘美的内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文章中的意境和韵味,从而激发他们深入认识诗歌的美感和魅力。
其次,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高度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体现。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突出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的感悟和情感升华。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时,教师应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意象、想象、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对文本中的美感元素进行挖掘和诠释,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文学的美感和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最后,表演艺术的审美教育。
表演艺术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语言、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感知、表达、交流的艺术形态。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强化表演艺术的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感受,让学生在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中领悟美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艺术、欣赏艺术、运用艺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舞蹈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动作感知,引导他们从舞蹈形式、节奏感、动作美感等角度去感悟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内涵。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人修养的塑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注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演示案例等方面的设计,帮助学生全面感知美的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品质,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之美、享受精神之美。
中学语文课如何体现美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7-07-05T15:09:54.8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5期作者:姚广强[导读]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文情并茂的佳作,老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广东省廉江市第二中学524400
摘要:作为母语的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使学生具有美的情操、美的素养。
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意境、在诵读中感受美、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师生和谐气氛等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美感教育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使学生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教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的美育效能。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一、通过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文情并茂的佳作,老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李密的《陈情表》语言是有声的、有形的,学生读《陈情表》能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感受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感受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恐惧,激发学生理解“孝”。
又如可通过讲解《孔雀东南飞》,使学生了解焦仲卿和刘兰芝的人物形象,感受到焦刘夫妻的恩爱,体会到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说明了礼教在封建社会中的毒害性。
二、通过体会文章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意境是指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体现出来的。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品尝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学生通过“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寞”两句诗,能够体会到鹿门的优美景物,明白诗人怡然自得、寻求归隐的理想。
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当朋友离别时,作者孤独地站在岸边,远远地望着远去的朋友,有千言万语难以言尽,看着“孤帆”、“长江”,想到与朋友相处的点点滴滴,离别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学生读后,能够感悟到朋友间的深厚友情。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月光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的句子,体会出一幅优美的“荷塘月色”图。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荷塘的幽静以及月光的柔和的特点。
学生联想写作背景,就可以体会到作者所向往的景与情,学生的心灵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了熏陶。
三、教师学生通过诵读文本,体验情感美。
语文教学除了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诵读。
通过诵读能把作品中的感情流露出来,特别是文情并茂的散文、意蕴丰富的诗歌,通过诵读,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思想感情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去爱、共同去恨。
那么,怎样诵读课文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一是教师范读。
有些文章背景复杂,如果学生不了解背景,很难将作品的感情读出来。
所以对于这些作品,教师要起引领的作用,文中哪些地方读重音,哪些地方读轻音,哪些地方读缓慢些,哪些地方读激情些,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要体现出来。
学生听完教师的范读后,会沉浸在具体的情感氛围中。
二是自读。
有了教师的范读指引后,学生就可以自读了。
自读分为个人读、集体读,个人读可以检查学生的普通话是否准确,对于有气势、有激情的文章适合集体读。
三是评点朗读法。
教师同学们对文本的主题讨论分析后,明确了文章的主旨,同学们再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
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通过教师的点评后,明确了李白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上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因此朗读“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宜用低沉悲凉的语调,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宜用高亢雄壮的语调。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加深美的理解。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散文、诗词等,如《死水》、《春江花月夜》、《黄山记》、《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
但有时美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评讲学生就能领会的,即使领会了其中的感情,但也有所缺失;如果采用网络来下载有关的音乐、图片、背景等,学生就更能理解体会文本的感情。
五、营造师生和谐气氛,以情育人。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明确目标与总体要求。
课堂宽松、和谐的师生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能主动探究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我让学生在课上分角色朗读。
要求一提出,学生情绪高昂,纷纷去琢磨人物的言行举止,体察人物的感情,最后通过朗读明确了玛萨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下层代表,通过师生的讨论明确了文章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93年。
[2]张云岗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史的美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