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资料揭示的中尺度地形对南海夏季气候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14
中国东部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数值模拟马红云;薛佳庆;江志红;徐海明【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50)6【摘要】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开发的公用大气环境模式(CAM5.1)进行了中国东部大规模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CAM5.1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东亚夏季风系统季节演变过程中大尺度环流场和降水分布的变化.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大规模城市群的发展会使得南海夏季风提前1侯爆发;控制试验中5月中旬南海地区东南风向西南风的转变,以及降水量激增现象的出现,均较无城市试验中提前.同时,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时间段的吻合,初步推断城市下垫面发展可能是1993年之后南海季风提前爆发的原因之一.对南海季风爆发影响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化引起的下垫面物理属性变化,使得从春至夏的季节转变中,东部(110°-120°E)中高纬度陆地对大气的感热加热增强,减小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对比,加快陆地低层大气降压,从而引导南海季风提前爆发.【总页数】11页(P737-747)【关键词】城市下垫面变化;南海季风爆发;中高纬陆地;数值模拟【作者】马红云;薛佳庆;江志红;徐海明【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5.4.2【相关文献】1.中国东部城市群发展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模拟研究 [J], 余荣;江志红;马红云2.中国东部不同区域城市群下垫面变化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 [J], 周莉;江志红;李肇新;杨修群3.南京地区下垫面变化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 [J], 叶丽梅;江志红;霍飞4.夏季风过渡区下垫面非均匀性对一次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 [J], 任余龙;张铁军;柳媛普;吴晶5.中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影响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数值模拟 [J], 邓洁淳;徐海明;马红云;江志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及邻近海域海面风场季节性变化的空间差异吕柯伟;胡建宇;杨小怡【摘要】使用QuikSCAT月平均数据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海面风场季节性变化的空间差异.矢量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的结果表明,受季风影响该海域海面风场以季节性变化为主,包括年循环和半年周期循环,并且季风对各区域的影响强度也有所不同.通过计算各网格点风速时间序列的方差及季节性循环所占的比例可以得知,纬向风和经向风方差的空间分布形式不同,最大值分别发生在长山山脉以南和以东海面;与经向风相比,纬向风年周期循环所占的比例从南到北空间变化很大,从80%下降到10%,而在东海南部海域则以半年周期变化为主.选取5个代表性区域进行比较,可见海面风年变化形式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Monthly Quick Scatterometer (QuikSCAT) wind data a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spatial patterns in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sea surface wind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ocean. The results of vector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method indicate that the sea surface wind is dominated by seasonal variability due to the monsoon, including the annual cycle and the semi-annual cycle. 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monsoon differs spatially. Variance of zonal or meridional wind exhibits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 with the maximum value to the south and east of Annam Cordillera,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o the meridional wind, the zonal wind shows a large spatial variation, with its annual cycle variance decreasing from 80% in the southto 10% in the north and the semi-annual cycle dominating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Five representative sea areas are chosen tocompare with each other;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 of annual variation also experiences pronounced spatial dependence.【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2(031)006【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南海;海面风场;矢量经验正交函数;季节性;空间差异【作者】吕柯伟;胡建宇;杨小怡【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2.15海面风场直接影响海气动量、热量交换和海洋表层物理量的变化, 是研究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参数[1]。
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季平均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南海海面的风场和浪场是无数渔民和航海家所熟悉的景象,也是影响人类和环境的重要力量。
因此,对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卫星遥感观测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已经成为可行的方法。
为了研究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我们采用了卫星遥感的技术,从卫星地面观测系统(GOS)获取了多普勒SAR数据,其中包括每月海面风场和浪场序列,以及气象要素信息。
要求定位准确度达到百米级,提供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使用卫星遥感观测技术获得的海面风场和浪场序列数据,我们进行了表示季节变化的分析,以研究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
结果显示,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体而言,在春季,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强度最弱,平均风速约为6m/s左右,南海海面的浪高也只有约1m左右;夏季,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强度较强,平均风速约为9m/s左右,南海海面的浪高约为2m左右;秋季,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强度也相当强,而平均风速约为9m/s左右,南海海面的浪高约为2m左右;冬季,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强度较弱,平均风速约为7m/s左右,南海海面的浪高也只有约1m左右。
此外,利用卫星遥感观测技术对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进行分析,还发现有一些季节变化规律。
具体来说,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季平均特征在北部最强,而在南部最弱;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月平均特征在深夜最强,而在白天最弱;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在夏季较强,而对其他季节影响较弱。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表明,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不仅受南海邻近的季风的影响,还受到了西北太平洋的影响,以及海湾风的影响,这些都是影响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利用卫星遥感观测技术,对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受到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南海海域年度风况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南海海域年度风况表是一份详细记录南海海域不同季节的风力情况的报告。
南海海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气候独特,受到洋流和季风的影响。
海域中的风力变化对于航海、渔业、能源开发等各种海上活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了解南海海域年度风况的参考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未来的海上活动。
为此,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正文中详细介绍南海海域不同季节的风力变化趋势,并对其可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正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南海海域春季的风力状况。
春季是南海海域的旱季,此时海域的风力相对较弱,主要呈现由东北向而来的季风风向。
我们将分析这种风力对于航行安全和渔业资源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利用这一季节性特点进行海上能源开发的机会。
在正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将转向南海海域夏季的风力状况。
夏季是南海海域的雨季,此时海域的风力相对较强,呈现由西南向而来的季风风向。
我们将详细探讨夏季风力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对于航行安全、渔业资源以及台风形成的影响。
在正文的第三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南海海域秋季和冬季的风力状况。
秋季是南海海域的转风季,此时海域的风力逐渐变为由北部向南部的季风风向。
冬季则是南海海域的旺季,此时海域的风力较强,呈现由北部向而来的季风风向。
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两个季节的风力特点,并探讨其对于海域生态环境和海上经济活动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就南海海域年度风况对于未来海上活动的可能影响进行讨论。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将展望未来南海海域风力变化的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这份南海海域年度风况表,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有关南海海域风力的全面、准确的参考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海上活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将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组织和呈现。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的介绍。
美国夏季的风向变化趋势美国夏季的风向变化趋势是一个复杂的主题,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美国夏季风向变化趋势的一个详细分析:1. 风向受陆地和海洋的影响: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且地理条件多样的国家,拥有大西洋、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等多个海洋和海湾。
这些水体的温度、气压和湿度等在夏季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风向。
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东海岸和西海岸,因为受冷流和暖流的影响,风向变化较为明显。
夏季东海岸通常会受到海洋上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海洋性气候,具有较为稳定的东北风。
而西海岸则受到冷海流的影响,夏季通常会出现从海洋到内陆的海上气流,形成常见的海洋性风向。
2. 高压和低压系统:夏季美国地区出现的高压和低压系统也会影响风向的变化。
在夏季,高温天气和太阳辐射使得大气层中产生大量的热气团。
当这些热气团上升后,会形成对流层中的低压系统。
这些低压系统在移动的过程中会影响风向的变化。
在美国夏季,西风带通常会向北方偏转,从而形成西南风,并将热气团带入美国内陆地区。
这种风向变化使得美国内陆地区夏季的气温变得更加炎热。
3. 地形和地貌的影响:美国的地形和地貌也会对夏季风向变化产生影响。
山脉、高原、沿海平原等地形会改变风的走向和速度。
例如,洛矶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山常常形成风的屏障,导致风向变化。
另外,内陆地区的沙漠地貌和湖泊也会对风向产生影响。
干燥的沙漠地区通常会有强烈的热气团上升,形成低压系统并吸引湿气从周围地区流入,从而形成地形风或者称为谷风。
美国内陆的大湖地区,如五大湖地区,也会因湖面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影响风向,产生地形风。
4. 大尺度气候系统的影响:夏季美国地区常常受到北半球的大尺度气候系统的影响,特别是夏季风和季风。
根据气候变化,美国夏季风的特点也会有所变化。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会导致整个太平洋地区的气候扰动,从而影响美国的风向变化。
此外,南海气旋的活动也会影响夏季美国地区的风向。
中尺度气象系统的探究气象系统是指在地球大气中形成并具有一定规模和特征的各种气象现象的总和。
其中,中尺度气象系统是指在气象尺度上介于数十到数百千米之间的气象系统。
这些系统通常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对天气的形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尺度气象系统进行探究,探讨其类型、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天气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一、中尺度气象系统的类型中尺度气象系统主要包括各种中尺度气旋和中尺度气团。
中尺度气旋是指在中尺度范围内形成并具有旋转运动的气象系统,如中纬度地区的阵雨、雷暴等;中尺度气团是指在中尺度范围内形成并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气团,如冷锋、暖锋等。
这些系统在大气中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对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演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尺度气象系统的特征中尺度气象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1. 尺度适中:中尺度气象系统的空间尺度介于数十到数百千米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到数天。
这种尺度既不及大尺度气象系统那样广阔,也不及小尺度气象系统那样局部,正好处于中等尺度范围内。
2. 运动迅速:中尺度气象系统的运动速度较快,通常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每小时。
这种快速的运动速度使得中尺度气象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天气产生较大影响。
3. 形态多样:中尺度气象系统的形态多种多样,有旋转对流云系、冷暖锋面、对流云团等。
这些形态在大气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天气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形成快速:中尺度气象系统的形成速度较快,通常在数小时内形成并发展成熟。
这种快速的形成速度使得中尺度气象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天气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中尺度气象系统的形成原因中尺度气象系统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中尺度气象系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和湍流运动会导致中尺度气象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2. 地形影响:地形对中尺度气象系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形的高低起伏、山脉和平原等地形特征会影响中尺度气象系统的形成和演变。
南海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概述
南海是一个以中国为主要国家的多国海洋,它是一个南方的大洋,广大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使南海成为全球海洋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海洋调查技术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南海的研究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海洋环流方面,南海的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主要研究南海的环流场,以及南海的热带季风和西太平洋风暴的影响。
研究发现,南海的热带季风是海洋环流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影响南海的海温、潮汐和沉淀物分布,而且还影响南海的海域环境。
在海洋环境方面,南海的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主要是研究南海的海域环境,包括海域水质、沉积物、海域植被等。
研究发现,在南海的主要水域,沉积物组成和性质受到季风和西太平洋风暴的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布受到水深、潮汐的影响,海域水质受到沉积物、植物等的影响。
此外,南海的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还包括研究南海的生物多样性,南海的生物多样性是南海的重要特征。
研究发现,南海的浮游植物分布和演替受到季风和西太平洋风暴的影响,鱼类群落的分布受到水深、水温、潮汐等因素的影响,海域动物群落的分布受到植物群落的影响。
从上述可以看出,南海的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海的气候变化、海洋环流、海洋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从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南海的资源,保护南海的海洋生态系统。
大气科学ChineseJourmlofAtmosphericSciences31卷V01.31TRMM雷达观测降水则不受海陆分布的限制。
在1999年7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一颗专门用来观测海表面风场的QuickScatterometer(简称QuikSCAT)卫星,该卫星搭载的微波散射仪可观测每天全球海洋上的海表面10m处风场[23|,QuikSCAT卫星资料已揭示了全球海洋上海表面风场丰富的细微结构特征口4|。
这里,我们采用1999年8月到2005年8月的QuikSCAT月平均风场,水平分辨率为O.25。
×O.25。
经纬度。
自1987年7月以来,美国宇航局连续发射了一系列特殊微波遥感图像(SpecialSensorMicro—waveIrnager,简称SSM/I)卫星,该系列卫星可观测海洋上的降水率、整层云中液态水含量、整层水汽量以及海表面风速[24|。
这里,我们采用把所有sSM/I卫星资料整合的1987年7月至2004年12月的月平均场资料,水平分辨率为O.25。
xo.25。
经纬度。
除了上述卫星资料以外,本文还将用到由美国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ofDelaware)气候研究中心整编的1950年至1999年全球陆地的月平均降水资料[25J,该降水资料由全球的站点降水资料插值到O.5。
×O.5。
经纬度网格点上。
另外,本文还采用了水平分辨率为9km的全球AVHRR(AdvancedVeryHighRes01utionRadiometer)海表面温度场资料,该海温场是根据1985~1999年之间的海温观测而整理的候平均海温气候场。
该海温气候场资料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JPL(JetPropulsionLabo—ratory)的网站㈨下载而得。
3结果分析本文主要讨论中南半岛上的中尺度地形对南海夏季气候的影响,所以,我们对所有用到的月平均资料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一个多年平均的月平均气候场。
除非特别说明,本文给出的图都为多年平均的气候场。
3.1对海表面风场的影响从气候平均来看,南海夏季风5月中旬爆发[20’2”,随后强盛的西南风一直维持到9月。
10月份以后,南海地区转为冬季东北季风控制。
图1a给出了北半球夏季6~8月平均的QuikSCAT海表面风场,由图可见,南海整个海区盛行较为一致的西南季风,但风速南北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风速大小呈现南部和北部海区风速相对较小、中部海区风速相对较大的分布特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南海中部的西侧、越南东南沿海存在一个强的风速区,其最大风速达到8m/s以上。
在本文中,我们称之为边界层低空急流。
对照中南半岛上地形的分布,不难发现这支边界层低空急流刚好位于长山山脉南端的东南一侧,其形成应与狭长的南北走向的长山山脉有关。
可以设想,当强盛的西南季风接近图l6~8月平均的QuiksCAT海表面风场(a)和SSM/I海表面风速(b)。
等值线间隔为1m/s#阴影为风速大于7m/sf陆地上阴影表示地形高度为o.5km以上的区域F主g.1S蝴a1m髓n(Jun—Aug)QuikSCATs髓su“ace晰nd(a)andSsM/Isurface诚ndvelocity(b).Contourintervalis1m/sand8hadedare昭denotethe埘ndvelocitygr朗terthan7m/&Theshadedare弱overthelallddenotethetopogmphicheightgr∞terthanO.5krn5期徐海明等:卫星资料揭示的中尺度地形对南海夏季气候的影响N0.5XUH玉MingetaLsatellite-revealedEffectsofMesoscaleMountaillsontheS蚴erClirIlateofthe…1025南北走向的长山山脉时,长山山脉地形显然会对强盛的西南气流起阻挡作用。
由于长山山脉的平均高度不超过1.5km,尽管长山山脉会对西南气流起阻挡作用,但大部分的西南气流还会越过山脉,并在山脉的背风一侧形成相对较小的风速区,但同时,部分西南季风由于受到地形阻挡作用会绕过长山山脉的南端,在其东南一侧形成强风速区。
为了验证长山山脉对上述越南沿海低空急流形成的影响,我们已采用一个高分辨率(o.2。
×o.2。
经纬度)的区域气候模式[28]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确实表明长山山脉的存在对越南东南沿海低空急流的形成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有关数值模拟的结果,我们将另文发表。
尽管QuikScAT卫星是一个专门用来观测全球海表面风场的气象卫星,其观测精度相对较高,但其观测的时间较短,只有5年时间。
为了迸一步验证越南东南沿海的低空急流是否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同样存在,我们给出了6~8月平均的SSM/I海表面风速(图1b)。
ssM/I卫星虽仅能观测海表面的风速大小,但它观测的时段较长,从1987年一直持续到现在。
由图1b可见,与QuikSCAT(图1a)相比,虽然SSM/I风速与QuikSCAT风速在大小上存在二定的差异,但风速分布非常一致。
图2根据1999~2005年再分析资料计算得到的夏季(6~8月)925l她平均风场。
等值线间隔为1m/s,阴影区为风速大于8m/sF培2Sea鲫脚m啪(J岫一Aug)NCEP/NI∞皿丽ndat925hPa,aver蝎edfof1999—2005.Contourintervalis1m/sands}mdedar髓sdenotethe谢ndvelodtygr阻terthaIl8m/s与QuikscAT风速分布相类似,在南海中部的西侧、越南东南沿海存在一个强风速区,最大风速也在8m/s以上。
这充分表明,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越南沿海的低空急流也是同样存在的。
中南半岛上中尺度地形对南海夏季风场的影响同样明显地反映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场上。
图2给出了由1999~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而得的夏季925hPa平均风场。
尽管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水平分辨率相对较粗(2.5。
×2.5。
经纬度),但图2还是清楚地反映了中南半岛上长山山脉对南海风场的影响。
夏季盛行的西南偏西季风越过长山山脉后,由于地形的影响,在长山山脉的背风一侧、越南东部沿海风速明显减弱,风向也由原来的西南偏西风转为一致的西南风,并在越南的东南沿海形成一个风速大于9m/s的强风速区。
为了探讨越南沿海的低空急流随季节的演变特征,图3给出了QuikSCAT海表面风场沿110。
E的时间一纬度演变。
由图3可见,5月份,随南海夏季风的爆发,越南沿海开始出现西南季风,随后风速逐渐增强,至7~8月份,风速达到最强,最大风速达到9m/s以上,形成了越南沿海的低空急流。
9月份以后,西南风速开始迅速减弱,10月份越南沿海已转为一致的东北季风。
另外,从图3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随冬季东北季风的增强,在越南东南沿海也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强风速区,其风速在12~图3QIlikS刚汀海表面水平风场沿110。
E的时间一纬度剖面图。
等值线间隔为1m/s,阴影为风速大于8n∥sFi昏3Tin地一1atitude嫩ti∞ofQIlikSCATs∞surfacewifldsalong110。
E稍th而lldvelocitygf∞terthaIl8lll/sshadecLC∞-touriIlter、mi81m/s1026大气科学ChineseJoumalofAtn】0sphericsciences31卷V01.311月份达到最强,最大风速达到10m/s以上。
这越南沿海的强风速区在冬季(12~2月份)Quik—SCAT平均风场上表现得更为清楚(图略)。
由于受到长山山脉地形的阻挡,冬季盛行的东北季风接近越南东南沿岸时明显表现出盛行风向的改变,由东北风转为东北偏北风,并在越南东南沿海形成一个风速达到11m/s的强风速区。
可见,狭长的长山山脉不仅对南海的夏季风场产生影响,同样对冬季风场分布也有重要的影响,并都在南海中部的西侧、越南东南沿海形成一支边界层低空急流。
3.2对海温的影响南海作为南海一西太平洋暖池的一部分,其海温的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的强弱以及我国夏季天气气候的变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9’30I。
图4给出了夏季(6~8月)平均的TRMM海表面温度场,由图可见,总的来说,南海的夏季海温较高,温度在28℃以上,但海温分布则明显呈现南北向的不均匀性,南海南部和北部海温较高,南海中部相对较低。
特别是在南海中西部、越南东南沿海存在一个明显的冷水区,该冷水区自越南沿岸向东北方向扩展,一直延伸到南海中部。
一方面,由于TRMM卫星观测海温时段相对较短,另一方面,TRMM卫星上微波遥感器在观测大陆沿岸海温时受到海岸陆地的影响,容易造成观测误差。
为此,我们也给出了根据观测时段为15年(1985~1999年)、水平图46~8月平均的TRMM海表面温度场。
等值线间隔为0.25℃,阴影为海温小于29.25℃Fig.4Seasonalm啪(J11Il—Aug)TRMMs髓surfacet锄pera-tu豫C0ntourintervalisO.25℃aJldshadingsdenotethes醴surfacetemperaturelessthan29.25℃分辨率为9km的AVHRR资料而计算的6~8月平均的海表面温度场(图5),AVHRR海表面温度场也清楚地表明在南海的中西部、越南沿海存在一个冷海水区,海温在越南沿岸达到最低,并向东北方向扩张。
比较图4与图l,不难发现越南沿海冷水区的范围和走向与越南沿海低空急流的范围和走向基本相一致,表明低空急流引起的强烈的海洋表面蒸发冷却可能对越南沿海冷水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进一步仔细比较图4和图1就会发现,越南沿海最冷的区域(或冷舌区)与越南沿海急流最大风速区(或轴线)并不完全重合,冷舌区明显偏向于急流轴线的北侧。
为了进一步表征越南沿海冷水区与低空急流之间的关系,图6给出了TRMM海表面温度和QuikSCAT海表面风速沿110。
E的时间一纬度的演变。
从图6中也可以清楚看到,从冬季到夏季,南海海温是逐渐增加的,但随着夏季越南沿岸低空急流的出现,在南海夏季的暖水区中出现了一片相对冷水区,该冷水区与低空急流的位置并不完全重合,而是位于低空急流最大风速区的北侧,这表明除了低空急流引起的海表面强烈蒸发冷却作用以外,其他海洋动力学过程可能对这一冷水区的形成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在1961年,Wyrtki[31]就指出在夏季西南季风时期越南沿海存在冷水上翻现象,发现越南沿海图56~8月平均的AVHRR海表面温度场。
等值线间隔为O.25℃,阴影区为海温小于29.O℃Fig.5Se踟a1me孤(Jun—Aug)AVHRRsurfacetenl-perature.cDntourintervalis0.25℃aIldshadiIlgsdenotethe鼢surfacetempemture1e船than29.O℃5期No.5徐海明等:卫星资料揭示的中尺度地形对南海夏季气候的影响XUH心MillgetaLSatelli皓revealedEffectsofMesoscaleMountainsontheS蚴erCh眦teofthe…1029图10TRMM星载测雨雷达观测的月平均降水量(等值线,间隔为o.5×102Ⅱn/月)和QuikscAT月平均风场(矢量,单位,rn/s)沿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