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脉经诞生于什么时期
脉经诞生于西晋,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
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
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
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
全书共十卷。
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二、三则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卷四诀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九讨论脉证治疗,其中卷七以伤寒、热病为主,卷八为杂病,卷九为妇产科、小儿病证;卷十论奇经八脉及右侧上下肢诸脉。
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今已亡佚。
本书的最大贡献有二。
其一:首次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
其二:本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
《脉经》西晋王叔和目录说明脉经卷第一类次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平脉早晏法第二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持脉轻重法第六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辨脉阴阳大法第九平虚实第十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迟病短长杂病法第十三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脉经卷第二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平奇经八脉病第四脉经卷第三肝胆部第一心小肠部第二脾胃部第三肺大肠部第四肾膀胱部第五脉经卷第四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平杂病脉第二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诊损至脉第五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诊百病死生决第七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脉经卷第五张仲景论脉第一扁鹊阴阳脉法第二扁鹊脉法第三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脉经卷第六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肾足少病不可阴? ?さ诰?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脉经卷第七发汗证第一病可发汗证第二病发汗以后证第三病不可吐证第四病可吐证第五病不可下证第六病可下证第七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病可温证第九病不可炙证第十病可灸证第十一病不可刺证第十二病可刺证第十三病不可水证第十四病可水证第十五病不可火证第十六病可火证第十七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脉经卷第八平卒尸厥脉证第一平痓湿暍脉证第二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痰饮脉证第十五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脉经卷第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平小儿杂病证第九脉经卷第十手检图三十一部说明《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
脉经(全文)脉经(全文)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阁判登闻检院上设军臣林亿等类次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洪脉,极大在指下。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数脉,去来促急。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加弓弦状。
紧脉,数如切绳状。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駃于迟。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述,因而复动。
脉结者主,代者死。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浮与芤相类。
弦与紧相类。
滑与数相类。
革与实相类。
沉与伏相类。
微与涩相类。
软与弱相类。
缓与迟相类。
平脉早晏法第二黄帝问曰:夫诊脉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对曰:平旦者,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故乃可诊,过此非也。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
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
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
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
关主射中焦,腹及腰。
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
中医古诗词有关中医的古诗词描绘了中医养生、医术高超以及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诗词表达了对中医的赞美和敬意,展现了古人对中医的理解和认同。
以下是六首有关中医的古诗词,并附上简单的赏析。
一、《脉经》王叔和病问西医与中医,问道西医因症施。
中医感应切脉来,细细揣摩尽心思。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医脉诊的推崇和认可。
作者通过对比西医和中医的诊疗方式,强调了中医脉诊的独特性和细致入微的方法。
中医脉诊通过感应切脉来辨识病情,需要医者细心揣摩,全身心地投入。
这首诗词赞美了中医脉诊的高超技艺和医者的医德。
二、《千金方·养生篇》孙思邈老君炉里炼丹药,取精炼形到万年,丹成鬼魅骨肉细,脱得凡人皮五颜。
凡人服了通仙窍,魔鬼吞了石化僵。
金丹既得降龙驭,草木疾疫不曾伤。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中医药的奇妙功效。
诗中以炼丹为喻,将中药比作炼制的丹药,赞美了中医药的疗效和神奇之处。
中药的药性精细,能够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这首诗词将中医药与神话传说相结合,表达了对中医药的崇高评价。
三、《医者仁心》佚名医者心,慈悲人间情。
行医术,化解百病症。
良药方,诊断准确精。
不辞劳,恢复人健康。
赏析:这首诗词赞美了中医医者的仁心和医术的精湛。
诗中表达了医者对患者的慈悲之情,无私奉献的精神。
医者行医需要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期能够化解疾病的症状。
医者为了患者的健康,不辞劳苦,尽心尽力。
这首诗词颂扬了中医医者的高尚品质和医术造诣。
四、《黄帝内经·素问》黄帝病不治已愈,脉数沉者死,脉虚者危,脉细者痛,脉洪者寒,脉浮者热,脉遍身者消,脉见血者死。
赏析:这是黄帝内经中的经典篇章,描述了脉象与疾病的关联。
诗中列举了不同脉象所对应的病症表现。
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判断,可以得出疾病的危险程度和病情变化。
这首诗词展示了中医脉诊的独到理论和临床应用。
五、《尸子心法》尸佼血气旺盛称阳虚,气血不足称阴虚。
五行相胜气盛衰,调阴阳平衡是关键。
赏析:这首诗词讲述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观念。
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为西晋(公元265年~316年)王叔和编撰。
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将脉象归纳为浮、沉、迟、数等24种,根据形体辨别,阐明其所主病证,结合望、闻、问三诊加以研究。
虽然《脉经》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
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作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也把它当作必修课。
王叔和,名熙,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
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王叔和著《脉经》,这也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著。
诊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脉象也在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此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而细致,可见他对于脉学的造诣之深。
他将脉象分为24种,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
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
王叔和将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将这种方法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须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
这一重大改革表面上是简化了诊断方法,实际上是医学理论深刻推导后才能实现的创新。
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大量的临床经验是创新的基础,这种方法沿用至今。
几千年来屡试不爽,其实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一重大成功是巨大勇气和大学探究的结晶。
另外,他还强调诊脉时要注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型、性格等不同因素,不可一成不变,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脉经》(全本)西晋·王叔和着序脉理精微,其体难辨。
弦紧浮芤,展转相类。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
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间。
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斥兹偏见,各逞己能。
致微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
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决,合为十卷。
百病根原,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
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
卷一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于手下)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一曰手下无,两旁有)洪脉,极大在指下。
(一曰浮而大)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一曰浮中如有力。
一曰漉漉如欲脱)数脉,去来促急。
(一曰一息六七至。
一曰数者进之名)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
(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
又曰浮紧为弦)紧脉,数如切绳状。
(一曰如转索之无常)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一曰重按之乃得)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一曰手下裁动。
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
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伏)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千金翼》以革为牢)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然。
(一曰沉浮皆得)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一曰小也。
一曰手下快。
一曰浮而薄。
一曰按之如欲尽)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
或曰散也)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
(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
一曰细小而软。
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一曰按之乃得,举之无有)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脉经(全文)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阁判登闻检院上设军臣林亿等类次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洪脉,极大在指下。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数脉,去来促急。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加弓弦状。
紧脉,数如切绳状。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駃于迟。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述,因而复动。
脉结者主,代者死。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浮与芤相类。
弦与紧相类。
滑与数相类。
革与实相类。
沉与伏相类。
微与涩相类。
软与弱相类。
缓与迟相类。
平脉早晏法第二黄帝问曰:夫诊脉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对曰:平旦者,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故乃可诊,过此非也。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
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
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
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
关主射中焦,腹及腰。
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
脉经的作者是哪一位
《脉经》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1996年1月1日出版的书籍,作者是王叔和。
《脉经》是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
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
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学习强国四人赛华图王叔和《脉经》
《脉经》是我国古代医学上极具影响力的医学著作,由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叔和所作。
本书分为12篇,总结阐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指导思想和治疗原理,对古今中国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临床医师的必备参考书籍。
叔和先生以传播中医及中药为宗旨,结合其自身的临床经验,把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写《脉经》让中医继承发扬,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临床实践者和思想家之一。
《脉经》是叔和先生经过长期研究调查,积累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他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归纳,构建这一系统的理论框架,力图把古今中医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创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研究中医医疗有着极大的影响。
叔和先生也深知脉技术对中医诊疗的重要性,他认为脉搏反映病人病情的特征,是早期鉴别治疗疾病的重要体征,正确识别脉搏,有助于正确判断病情,根据脉搏方式为每种病法就提出了可行良方,写出的《脉经》对今天的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学习叔和的《脉经》是我们学习中医养生的必修课程,这本古老的书是中医重要的参考书籍,我们要把它的学习作为自己的一项学习任务,从古老的中医家具里汲取强大的活力,无论是从古往今还是今往古都能变得丰富而纯正,增进我们健康实践中医养生的能力,为自身和社会带来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少阴经病证第三《脉经》原⽂相关推荐⼼⼿少阴经病证第三《脉经》原⽂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
集汉以前脉学之⼤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少阴经病证第三《脉经》原⽂,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阴经病证第三《脉经》原⽂篇1 ⼼⽓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虚,则梦救⽕,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盛,则梦喜笑及恐畏。
厥⽓客于⼼,则梦丘⼭烟⽕。
病在⼼,⽇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病先发于⼼者,⼼痛;⼀⽇之肺,喘咳;三⽇之肝,胁痛⽀满;五⽇之脾,闭塞不通,⾝痛体重;三⽇不已,死,冬夜半,夏⽇中。
⼼脉搏坚⽽长,当病⾆卷不能⾔。
其软⽽散者。
当病消渴,⾃已。
⼼脉沉之⼩⽽紧,浮之不喘,苦⼼下聚⽓⽽痛,⾷不下,喜咽唾,时⼿⾜热,烦满,时忘,不乐,喜太息,得之忧思。
⾚脉之⾄也,喘⽽坚。
诊⽈有积⽓在中,时害于⾷,名⽈⼼痹。
得之外疾,思虑⽽⼼虚,故邪从之。
⼼脉急,名⽈⼼疝,少腹当有形。
其以⼼为牡脏,⼩肠为之使,故少腹当有形。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少也。
⾎⽓少者,属于⼼。
⼼⽓虚者,其⼈即畏(⼀作衰),合⽬欲眠,梦远⾏⽽精神离散,魂魄妄⾏。
阴⽓衰者即为癫。
阳⽓衰者即为狂。
五脏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根据托也。
魂魄飞扬者,其五脏空虚也,即邪神居之,神灵所使,⿁⽽下之,脉短⽽微,其脏不⾜,则魂魄不安。
魂属于肝,魄属于肺。
肺主津液,即为涕泣。
肺⽓衰者,即为泣出。
肝⽓衰者,魂则不安。
肝主善怒,其声呼。
⼼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中饥⽽欲⾷,⾷则呕。
⼼中寒者,其⼈病⼼如啖蒜状。
剧者,⼼痛彻背,背痛彻⼼,如⾍注。
其脉浮者,⾃吐乃愈。
愁忧思虑则伤⼼,⼼伤则苦惊,喜忘,善怒。
⼼伤者,其⼈劳倦即头⾯⾚⽽下重,⼼中痛彻背,⾃发烦热,当脐挑⼿,其脉弦,此为⼼脏伤所致也。
编辑推荐
《濒湖脉学一学就通》的编辑,是在《濒湖脉学》的基础上,更加详细说明二十七种脉象的脉理(注:《濒湖脉学》并无疾脉),同时加强解说不同相兼脉的主病,使读者可以轻松地明白脉学的精华。
内容提要
《濒湖脉学一学就通》笔者节录清代名医郑重光所撰《素圃医案》,《素圃医案》对于各个病证脉理的解说极为透彻,为历代医书中,不可多得之作。
医案中详细记载许多疑难危笃的病证,乍看似乎已经病入膏肓、束手无策,最终却又能以脉证合参、慎思明辨,因而能起死回生。
笔者读来,如同玄疑诡谲的侦探小说,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中医脉理的奥妙,尽在不言中。
中医学史上,脉学的发展,最早是由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首先确立了三部九候的诊脉方法,之后经过《难经》的修订,更加丰富了脉学理论,之后又借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将诊脉实际运用于临床上的辩证论治;一直到汉末王步和所撰《脉经》,才确立了"浮、芤、洪、没、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24
种脉象的名称,《脉经》也因此成为中医史上第一部的脉学专著。
目录
《七言诀》
【一】浮脉
【二】沉脉
【三】迟脉
【四】数脉
【五】滑脉
【六】涩脉
【七】虚脉
【八】实脉
【九】长脉
【十】短脉
【十一】洪脉
【十二】微脉
【十三】紧脉
【十四】缓脉
【十五】芤脉
【十六】弦脉
【十七】革脉
【十八】牢脉
【十九】濡脉
【二十】弱脉
【二十一】散脉
【二十二】细脉
【二十三】伏脉
【二十四】动脉
【二十五】促脉
【二十六】结脉
【二十七】代脉
《四言诀》
【一】血脉的功能
【二】脉气的形成
【三】寸口脉诊的意义
【四】寸口脉诊的要点
【五】寸关尺三部脉的诊候
【六】诊脉的方法
【七】五脏的正常脉
【八】表里寒热的脉学提纲
【九】脉象总论
【十】诸脉的主病
【十一】杂病的脉象
【十二】论妇人之脉
【十三】论小儿之脉
【十四】奇经八脉的主病
【十五】真脏脉的主病
《索圃医案》
【医案1】脉弦而紧
【医案2】脉细如丝而弦紧
【医案3】脉弦涩传变为脉散大
【医案4】脉细紧
【医案5】脉虚大而濡
【医案6】脉弦数传变为脉细疾
【医案7】脉际细如丝,两尺全无
【医案8】脉细数,重按则滑而有力
【医案9】脉细紧而近于疾,传变为数大无伦【医案10】脉浮大,惟重按无力传变为脉细沉紧【医案11】脉大而数,按则无力
【医案12】脉反细紧
【医案13】脉浮细而紧
【医案14】脉弦长有力
【医案15】脉细如丝,尚不及三至
【医案16】浮弦有力
【医案17】脉浮而数传变为脉虽平,而虚数不敛
【医案18】六脉虽大,而尚有力
【医案19】脉弦而无力,两尺细紧
【医案20】脉双弦紧硬,两尺尤甚
【医案21】脉虚大而参伍不调,两寸脉寸数至一歇,但止教不齐
【医案22】脉初诊则细,重按反滑而有力
【医案23】脉弦滑有力
【医案24】两关虚大无力
【医案25】脉细濡无力
【医案26】两关沉滑有办
【医案27】数大之脉
【医案28】脉大而芤
【医案29】脉弦而沉紧
【医案30】脉细而数,两尺尤甚
【医案31】两寸涩而数
【医案32】六脉散大
【医案33】脉散大无伦
【医案34】脉虚大而迟
【医案35】脉虚大无伦
【医案36】脉沉细紧
作者介绍
林政宏博士,学历:台湾高雄医学大学药学硕士,中国国际针灸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
著作:《中医入门一学就通》、《黄帝内经一学就通》、《脉诊一学就通》、《濒湖脉学一学就通》、《图解针灸一学就通》、《针灸甲乙经一学就通》、《一目了然学方剂》、《中医养生洞悉肥胖症与高脂血症》、《99味常用中药入门》、《图解中医诊断入门》、《图解伤寒论》、《金匮要略一学就通》、《续99味常用中药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