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核心结论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1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摘要:一、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简介1.定义区域和城市经济学2.阐述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二、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2.发展历程3.重要理论和贡献三、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集聚经济理论2.空间经济学理论3.城市规模经济理论四、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应用1.城市规划与政策制定2.区域发展差异分析3.资源配置与优化五、我国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实践与挑战1.我国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成果2.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未来发展方向正文:【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简介】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规律、机制和政策。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化、城市规模、城市间竞争、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城市环境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区域和城市经济学为城市和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现象,并试图解释这些现象。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区域和城市经济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分支。
许多经济学家为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Eugene Glaser、Edward L.Ullman、Walter Isard等。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集聚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和人才倾向于在城市或区域中心集聚,因为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市场、技术和人才资源。
这一理论揭示了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内在机制,为城市规划和区域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2.空间经济学理论:关注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空间因素的作用。
它认为,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地理位置、交通、政策等。
空间经济学理论为城市和区域的空间分析提供了方法论。
3.城市规模经济理论:主张城市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
这一理论解释了城市为什么会不断扩张,以及城市发展为何具有规模效应。
经济地理作业查资料1.克鲁格曼: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1953 年-)美国经济学家。
保罗·克鲁格曼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 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
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
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
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
199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
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爱将(他们三人同处一个办公套间)。
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锋,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
在过去十余年间,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发表文章几百篇。
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物,更是普通大众的良师益友。
在公众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
主要代表作有:《期望减少的年代》、《亚洲奇迹之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流行国际主义》、《国际经济学》、《大破解》、《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等。
克鲁格曼为中间偏左立场,认为要对富人课税并封杀诸多避税漏洞,这种立场在2008金融海啸和民主党上台后得到社会较多回响,克鲁格曼认为对跨国企业“竞争力”有帮助的事情对全人类其实没什么帮助,甚至是负面。
他也抨击雷根时代吹起的新自由主义资本经济风潮,认为没有管制的资本阶级是25年后的今天造成灾难的主因,而雷根和共和党要为了打造这种世界负起最大责任,在1983年到2008年间的25年中,全美国经济成长果实落入金融业和跨国企业高层1%的人口手中,而广大中产阶级所得并没有增加,还被通膨逐渐变相减薪。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理论与应用第一部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介绍 (2)第二部分模型理论基础与原理 (5)第三部分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 (8)第四部分常用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10)第五部分模型估计与检验方法 (14)第六部分应用案例与实证分析 (19)第七部分空间计量模型的局限性 (22)第八部分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25)第一部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介绍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是一种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传统经济学模型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在传统的线性模型中引入空间相关系数来考虑地区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模型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并逐渐成为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对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详细介绍。
一、理论基础1.空间数据特性空间数据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空间邻接性:相邻地区的变量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影响。
(2)空间异质性: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等差异会导致数据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3)空间相关性:同一地区内的多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从而使得数据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
2.空间计量模型的分类根据空间效应的不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可分为两大类:(1)局部空间模型:这类模型关注的是单个区域的数据,如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它们分别考虑了邻居地区的影响和空间内相关性的效果。
(2)全局空间模型:这类模型考虑的是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效应,如空间杜宾模型(SDM)和空间卡尔曼滤波模型(SKF),它们能够捕捉到区域间广泛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1.空间权重矩阵在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时,首先要确定空间权重矩阵。
空间权重矩阵用于衡量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常见的有邻接矩阵、距离衰减矩阵等。
例如,在邻接矩阵中,如果两个地区相邻,则它们之间的权值为1;否则,权值为 0。
2.模型选择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数据特点,可以选择相应的空间计量模型。
例如,当研究区域内部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时,可以采用空间误差模型或空间滞后模型;当研究区域之间的互动效应较强时,则应选用空间杜宾模型。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政策启示摘要:克鲁格曼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它在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将空间维度作为考察对象,得出经济体空间不均匀分布的内在机理。
本文在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框架下,简化繁杂的数学推导,简单的进行几种极端情形的讨论并尝试提出有意义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循环因果;聚集力;分散力;科学发展观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 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 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 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 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m F a x ω+,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A a 个单位的劳动力;4、 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 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τ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 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 ()()**1H H H S w w S S =--,其中*H S 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H S 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段云诺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31期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
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理清空间经济学的理论脉络,总结了近几年来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进展。
一、空间经济学主要理论综述(一)基于外生化分析的空間经济学理论在早期,经济空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被忽略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把空间视为中性,空间经济学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
古典区位论是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古典区位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空间市场理论、服务业区位理论等。
古典区位论基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运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把价格、市场、利润等引入分析框架,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空间区位选择。
空间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独立分支。
新古典区位论从网络的视角研究企业区位选择的问题,认为现实中的经济区位选择是网络体系的构成。
新古典区位论放宽了古典区位论的假设条件,构建了区位论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国贸理论打破了假设条件,即要素在空间可以自由流动,研究国界对国际专业化与贸易的影响。
古典区位论和新古典区位论的研究都限于既定空间,仍属于外生化分析。
(二)基于内生化分析的空间经济学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探究空间发展不均衡的原因,D-S模型在处理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问题上提供了技术支持。
假设资源约束,生产者生产规模越大,则成本越低,而消费者产品品种越多越能得到较多的效用,于是形成了一个矛盾。
可用资源的增加和扩大的人口规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矛盾,规模经济本身可以产生贸易。
在此基础上,克鲁格曼在论文《经济地理与收益递增》中提出了中心外围模型,首次把空间因素成功的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
中心外围模型的主要观点是在贸易成本很高的初始条件下,人口和生产稳定分散分布,当贸易成本逐渐减低,刚开始人口和生产的区位不会发生变化,但当贸易的成本低于某一个临界值时,工业人口向某个区域开始迁移,工业生产随之集聚,工业核心区和农业边缘区很快形成。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摘要】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于解决地区经济、城市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了其方法与模型以及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展望,进一步强调了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其未来发展的建议,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历程、方法与模型、实证研究、现状、展望、重要性、发展趋势、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个新兴且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试图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中的空间相关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空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探讨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增长、贸易流和投资等重要问题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全球化背景下,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已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为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深入理解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和展望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空间计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空间联系和影响,揭示经济行为之间的空间依赖关系,为我们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经济分析框架。
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和指导,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区域管治理论一、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空间经济研究: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空间经济的核心问题: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
解释经济活动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式怎样在集聚的向心力和分散的离心力这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式(CP Model)⏹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生产的空间区位⏹理论渊源: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30年代,特别是二战后,研究对象:单个厂商区位选择发展成宏观区域决策的理论☐1、区位论研究⏹(1)古典的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农业圈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决定因素:运费+劳动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2)战后区位论的发展⏹从单个厂商区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区位决策客体,从工业、农业、市场,增加到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行为效用最大化目标。
⏹贡献最大的是美国、挪威、瑞典和德国学者☐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面对二、三十年代英国(包括卷入三十年代大经济危机的其它国家)经济困境,明确地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认为不能再放任自流,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证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具体微观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显然不能适应制订中观或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
☐为了解决区域问题,跳出区位论的理论限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开始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经济学时间概念及经济时空分析1. 引言1.1 概述经济学时间概念及经济时空分析经济学时间概念及经济时空分析是经济学领域中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时间在经济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结果。
时间的价值概念是经济学中一个基本而核心的概念,指的是同样的时间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具有不同的经济价值。
在经济时空分析中,我们关注的是经济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关联。
经济时空分析涉及到多种方法和工具,如地理信息系统、空间计量经济学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城市发展与时空因素的关系,探讨时空数据在经济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和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经济学时间概念及经济时空分析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时间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在经济学中,时间被认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影响深远。
时间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时间对于市场的运作和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时间基础上的,通过时间的变化,市场供给和需求可以得到动态平衡。
通过时间的推移,价格、产量、销售等经济变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时间对于决策和规划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需要根据时间的不同规划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策略。
在投资决策中,人们需要考虑时间价值的影响,及时做出决策来获取最大的利润。
时间也决定了企业的生产周期和销售周期,对于企业的运营和经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时间还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的增长需要时间的推移和积累,只有通过时间的不断推移,才能促进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市场扩大,从而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空间经济的理论与应用第一章空间经济概述随着国际贸易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和国家的空间经济问题越来越关注。
空间经济理论是研究城市和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空间经济理论可分为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空间理论,新地理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
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的曲折发展与国际贸易与地方尺度化之间的关系存在深刻差异。
新地理经济学将城市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视为主要问题,而城市经济学则强调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空间经济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将经济学与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
空间经济不仅是建立城市规划和维护公共设施的重要工具,而且也促进了外来投资和技术的发展,从而带动了经济增长。
第二章空间决策与规划政策制定者和规划师在制定城市和地区的决策和规划时,必须考虑空间因素,以便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
空间规划涉及城市发展、土地使用和交通等领域。
政府在空间规划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促进经济活动的扩大,并提高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力。
政府还可以通过修建交通基础设施等方式来改善区域交通,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部分。
创建高效的物流和运输系统可以降低城市和地区的快递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活动,提高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力。
所以,城市规划需要仔细考虑交通、水源和景观等基础设施。
第三章空间经济的应用空间经济理论有助于政府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和规划方案,但同时也能为企业分析市场提供支持。
例如,在国际航空运输中,空间分配是一项开销巨大的决策。
空间经济理论可以为空间分配提供合理的分析框架。
另一个应用领域是城市和地区分析。
对运输、土地使用、人口和就业率等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能够协助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了解城市和地区内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以实现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第四章空间经济的挑战空间经济的不足之处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都会导致其失衡。
一些挑战包括人口迁移、基础设施腐败、城市增长和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
文章编号:1000-8462(2002)01-0001-04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洪开荣(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天津300071)摘要: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尽管都把空间或区位作为研究的基础变量,但空间经济学并未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空间经济学一直处于分异与整合的动态变化之中。
本文归纳了这个发展进程的主要方面和理论脉络,并在评析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空间经济学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空间选择;区位问题;学科分异;学科整合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引论一般认为,空间经济学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的学科(Arnott,1987)。
把空间或区位作为研究的基础变量,这是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特征,而从理论发展的轨迹来看,这可能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唯一重要的基本点。
空间经济学发轫于区位理论。
尽管区位理论有长久的发展历史,并做出了许多曾带动经济学一般发展的令人注目的贡献,但空间经济学从未形成过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原因可能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与时间不同,一直未能成功地结合进经济理论的主体之中(Arnott,1987);另一种原因是区位(或空间)问题的处理常常与制度、习俗、心理等因素一样,是作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而出现,并不被视为一般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从当前的学科体系来看,空间经济学是一系列学科交叉形成的学科体系或学科联盟。
在这个联盟式的学科体系中,区位论处于基础的地位,其主要理论包容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不动产区位理论和产业空间选择理论等学科之中。
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空间经济学的学科联盟一直是松散的,并不曾有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
对于每个具体的空间经济现象,从区域经济组合角度、从城市发展研究角度、或从产业投资角度会存在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可以说,完整意义的空间经济学仅仅是区位论、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空间布局理论和不动产区位理论等多门学科的总称。
第一讲经济学中的空间与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又称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标志是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框架(D-S框架),用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根据马丁的观点,“新经济地理学”包括两个重要主题,即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
1.1 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及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一、现实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人口、财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是普遍的现象。
经济活动的分布和经济发展并非是新古典“平滑经济”所描述的那样——呈现出连续性和单调性,而是呈现出非连续性和突发性,表现出明显的“块状”特征,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现实经济不是“平滑经济”,而是“块状经济”。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景观集聚的集中表现形式。
以我国的浙江省为例,“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
永康的五金、诸暨的珍珠、温州的皮鞋、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100多个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撑起了浙江经济强省地位。
2006年,大唐(一个乡镇)袜业占全国产量的65%、全球产量的35%;三都贡缎占到全国产量的80%、非洲市场的95%;山下湖淡水珍珠及珍珠制品产量占全国80%;店口管件占全国产量的70%。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另一个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活动水平的巨大差距。
从历史上看,这种区域差距古已有之;从现实中看,这种差距普遍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还是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现象。
克鲁格曼对空间经济学贡献的思考作者:王晴来源:《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可以得出该理论不仅对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巨有重要贡献,而且为我国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空前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保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空间经济一、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大概有180多年的历史,生产区位理论是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首先,德国的经济学家利用比较成本学说和地租学说,始创了古典区位理论。
其代表学者冯·屠能驻足农庄十载研究农业的区位问题。
冯·屠能所持的理论强调的是在农业的布局与经营的方式上,与距离相关的地租与运费是最为重要的首要因素。
此外对空间经济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有劳恩哈特和韦伯。
劳恩哈特构造了一个区位三角形,寻找使“里程运费在生产的区位中必须保持平衡”的最小值点,即区位三角形的极点。
阿尔弗雷德·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他在该理论中阐述了严谨的原理与规则,搭建了完整的理论框架,此外他还指出了影响工业具体区位的要素。
其次,在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各企业为了获得利润开始高度关注区位选择的问题。
在该领域研究的学者越渐增多,其代表学者提出的理论具有很深的影响力。
恩格兰德尔和普瑞德赫尔两位学者把区位选择融入价格理论进行研究。
帕兰德创立的不完全竞争空间市场理论成为区位选择的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而德国的一位著名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理论。
此外德国的经济学家勒什在克里斯塔勒建立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把中心地理论加以完善从而建立了产业市场区位论。
以上的理论属于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利用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理论来研究微观主体的最优区位选择问题。
此外,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分析方法和理论的逐渐成熟,则新古典区位理论问世了。
新古典区位理论更接近现实,其核心是宏观最优区位选择过程中一般均衡问题而不是只关注区位选择时局部均衡问题。
第七讲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核心结论一、理论基础与新古典的规模收益递减(不变)和完全竞争不同,空间经济学是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虽然早在1933年张伯伦就提出了垄断竞争思想(1933,1950),但垄断竞争思想与主流经济学所推崇的一般均衡建模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框架,是由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在1977年才完成的。
他们同时指出,最终产品生产者的规模收益递增来自于消费者对多样性产品的偏好。
另一方面,艾瑟尔(1982)①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多样性中间投人品上,指出最终消费品生产者对中间投入品的多样性偏好决定了中间投人品生产者的规模收益递增。
规模收益递增和某一生产部门出现垄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由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生产者不可能选择多元化战略,而会各自选择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生产部门进行生产,因此不同的生产者成为在其生产领域的垄断者。
尽管这些厂商都具有垄断特征,但这些生产部门不是自然垄断行业,也不是由政府获得特许权的部门,因此市场上存在许多潜在进入企业。
正因为许多潜在进入企业的进入威胁,这些垄断厂商不能按垄断价格定价,而是按边际成本加成定价法定价。
这就是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含义。
以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为基础,借鉴国际贸易理论,利用萨缪尔森(1954)的“冰山”交易技术,克鲁格曼把空间概念引人迪克希特一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空间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即核心——边缘模型,简称CP模型。
正如滕田、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1999)在他们的著作《空间经济学》中指出的那样,空间经济学是以“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冰山交易技术、演进、计算机”为标志的。
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及冰山交易技术正是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演进”指的是核心——边缘模型中存在多重稳定均衡,此时现实经济会选择何种均衡是不确定的。
这时,历史、偶发事件和人们的预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演进”一词来自于生物进化论,意思是根据“适者生存”的原理,每个个体根据自己变化了的预期选择某种均衡状态(即经济形态)时,常常选择多数人选择的均衡。
在核心一边缘模型中,长期稳定均衡是由一组非线性方程组给出,但这种方程组的解很难用解析式表述,因此核心——边缘模型的很多结论必须通过数值模拟,这就必须与计算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而这一点也限制了核心——边缘模型在空间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在空间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学家们不断改进核心——边缘模型的假设,引人新的生产要素以克服核心——边缘模型中一些很不现实的假设;另一方面则努力改进模型的可操作性,克服核心一边缘模型过于依赖数值模拟的缺陷。
@ Ethier, \F(. J. 1982.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72 (3) : 389 - 1!:ii.二、两个区域、两个部门、两种要素假设人口、财富、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非均匀分布是现实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以及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却不足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具有相同或相似自然条件的区域,在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虽然外生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空间经济学独树—帜,它要找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以及这些内生力量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问题。
这里的空间概念撇开了自然因素的差异,认为空间是一种具有同质的平面,并且空间的存在导致经济主体间交易过程中的运输成本。
空间经济学是通过运输成本把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的。
作为一种理论,空间经济学研究空间问题时也利用主流经济学惯用的研究方法,首先提出一系列简化假设,然后考虑经济主体的最优化决策行为,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得出长期空间均衡的条件,最后讨论长期均衡的稳定性问题。
记住该四个步骤,对我们的讨论是很有好处的。
空间经济学模型的最基本假设是:存在两个区域,不妨称之为北部与南部;两种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两种生产要素,即可流动要素(工业劳动力)和不可流动要素(农业劳动力)。
最初的空间经济学模型没有包括资本,认为不同产品是只通过劳动的投入而生产出来的。
但后来的模型中开始包括了资本,有的模型还讨论了技术的溢出问题。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称空间,即不存在外生差异的两个区域,这样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导致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差异。
三、两种力量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块状之间的非均衡力,这种非均衡力的存在与否以及强度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空间经济学模型中,最终决定空间长期均衡稳定性的力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市场接近性所带来的优势,这是引起区域分异的力量,也就是导致现代部门向某一区域聚集的力量,在前面我们称之为聚集力;另一种是促进现代部门扩散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市场竞争,在企业集聚程度很高的地区,往往企业间的竞争强度很大,这限制了企业的获利能力,这种分散力促使现代部门在空间上均匀分布,在前面称之为排斥力:正是这两种力量的相对强弱决定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模式。
集聚力包括两种力量:一种是本地市场效应,又称为后向联系;另一种是价格指数效应,又称为前向联系。
这两种力量都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也就是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从系统动力学角度上说,这两种力量是正反馈作用力。
本地市场效应指的是生产分布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相对市场规模的同向变化,而区域市场规模的变化又导致生产活动的进一步集中;价格指数效应指的是生产活动向某一区域的集中导致该区域相对价格指数的下降,而在名义收人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价格指数的下降意味着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该区域更具有吸引力。
这两种力量形成了一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在空间经济学模型中,大部分模型都包含这两种集聚力,但也有个别的模型只包含其中一种力量。
四、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结论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块状之间的作用力为非均衡力,这种非均衡力作用下的经济现象都是非连续或突发性过程,因此模型化这种非连续过程的空间经济学模型也是非线性模型。
这种非线性过程与新古典的平滑的连续过程是完全不同的,因而空间经济学的许多结论与新古典的结论完全不同,空间经济学的许多核心结论更加符合经济现实。
下面涉及的一些核心结论,都与新古典的典型结论完全相反。
克鲁格曼的核心——外围模型以后,空间经济学中已经出现了很多模型,这些模型的含义不完全相同,但作为非线性模型,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结论是比较一致的。
(一)本地市场放大效应本地市场放大效应是空间经济学模型的关键性特征之一。
该效应指的是,如果某种外生冲击改变原有需求的空间分布,扩大了某一区域的需求,则大量的企业将改变原来的区位,向该区域集中。
如果我们把聚集定义为经济的空间集中进一步促使经济集中的趋势,那么可以看出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就是聚集力之一。
(二)循环累积因果链大多数的空间经济学模型,都包含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宏观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是聚集力和排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聚集力包括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而排斥力主要指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而导致的一种离心力。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相互成为因果关系。
因某种震动而导致的劳动力或企业向某一区域的集中.扩大了该区域的市场规模和该区域的供给能力,而以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将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为生产区位。
反过来,某一区域内集中了很多企业,则在本地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增多,从外地输入的产品数量和种类将减少。
从外地输入产品需支付贸易成本,因此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的减少以及本地生产的产品和数量的增多,意味着该区域市场上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
这又意味着在相同的名义工资水平下,该区域的实际工资水平较高。
这就是价格指数效应。
这样,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成为因果关系,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前后向联系。
这种因果链进一步放大初始震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三)内生的非对称性内生的非对称性指的是,初始时对称的两个区域,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区域间的非对称。
如果我们把上述情况和新古典模型中减少壁垒时的情况相比较,则很容易理解这种内生的非对称性现象。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告诉我们,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的资源进行生产的产业部门的专业化。
斯托尔弗——萨缪尔森定理告诉我们,贸易成本下降为零时,某一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的实际工资下降。
这样,根据新古典理论,可流动性生产要素都具有转移趋势.使得区域间要素供应相对均等化,例如技能工人愿意转移到那些技能工人相对较少的地区等。
这些意味,在没有包含聚集力(也就是没有循环因果链)的模型中,人口转移将减少不同地区生产模式之间的差异。
换句话说,经济自由化使得区域间初始的非对称逐渐走向区域间的对称。
与此相反,包含聚集力的模型显示,要素流动性和贸易自由度的提高,进一步加剧初始的差异,最终导致所有产业都集中在一个区域。
由于形成了循环因果链,外生力量消失以后,这种过程仍在进行,就是说这种非对称过程是内生过程。
空间经济学并不排斥外生因素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但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初始时对称的空间,主要探讨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是如何决定空间分布模式的。
把空间因素引入经济分析,那么必须考虑因空间而产生的成本问题,这种成本就是我们常说的贸易成本,既包括运输成本又包括各种制度成本。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聚集力与排斥力通常随着贸易成本的下降而下降,但排斥力的下降相对更快一些。
在贸易成本较大的情况下,通常排斥力更大一些,这时市场拥挤效应占优势,因此经济系统内存在负反馈机制,这使得对称均衡(也就是对称分布)得以稳定。
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在某一临界点上,聚集力大于排斥力,对称分布模式被打破,经济活动向某一区域集中。
但与交易活动完全自由时的情况是不同的,交易活动完全自由化意味着交易是无成本的,这时任何区域的消费价格都一样,产业布局和人口居住与区位是无关的。
(四)突发性聚集在包含非均衡力的模型中,内生的非对称现象的发生是突发性的,这是空间经济学模型最突出的特性之一。
当处于对称均衡且贸易自由度很小时(也就是贸易成本很大),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不会影响产业的区位。
但贸易自由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后,自由度稍微增加,就发生突发性聚集。
因为这时的稳定状态就是所有产业集中在某一区域。
在现实当中我们很难发现这种现象,但这种结论包含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是渐进的过程,而质变是突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