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和说文对照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一篇上
- 格式:pdf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72
說文解字弟一篇上
一部
一 [ yī ]
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凡“一”之属皆从“一”。“一”之
形,於六書爲𢫾事。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廁”
也。《爾雅》、《方言》所以發明轉注、假借。《倉頡》、《訓纂》、《𣶢熹》及《凡將》、《急就》、
《元尙》、《飛龍》、《聖皇》諸篇,僅以四言、七言成文。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爲書。俾
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於悉切。古音第十二部。凡注言“一部”、“二
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韵也。玉裁作《六書音均表》,識古韵凡十七部。自倉頡造
字時至唐 虞三代秦 漢,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
故旣𤰃徐鉉切音矣。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不知
其所謂,乃於《說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篇,俾形聲相表裏,因耑推究,於
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弌,古文“一”。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
古文也。此書法後王,尊漢制,以小篆爲質,而兼錄古文、籒文。所謂“今敘篆文,
合以古、籒”也。小篆之於古、籒,或仍之,或省改之。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
之一二而已。仍則小篆皆古、籒也,故不更出古、籒。省改則古、籒非小篆也,
故更出之。“一”、“二”、“三”之本古文,明矣,何以更出“弌”、“弍”、“弎”也?葢所
謂“卽古文而異”者,當謂之“古文奇字”。
按:卜辭由一至四,字形作、、、,以積畫為數,當出於古之算籌。甲文金文均
同。屬於指事字。從五至九,則利用假借字,其形作(或)、(或)、、、,
至十則為豎形。卜辭釋義
1.表示數目。 元[ yuɑ́n ]
始也。見《爾雅•釋詁》。《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从一,兀聲。
徐氏鍇云:“不當有‘聲’字。”以“髡”从“兀”聲,“䡇”从“元”聲例之,徐說非。古音“元”、“兀”相
爲平、入也,凡言“从某,某聲”者,謂於六書爲形聲也。凡文字,有義、有形、有音。
《爾雅》巳下,義書也;《聲類》巳下,音書也;《說文》,形書也。凡篆一字,先訓其義,
若“始也”、“顚也”是;㳄釋其形,若“从某,某聲”是;次釋其音,若“某聲”及“讀若
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書”也。愚袁切。古音第十四部。
按:甲骨文作、、、,字皆從(上)從人,“人之上”會意為首,《左傳》僖公三十三
年“狄人歸其元”,元訓首。卜辭釋義:1.始也。2.大也。3.地名。4.方國名。5.元示,及上甲、三、
二示之集合廟主之稱。6.義不明。
天 [ tiɑ̄n ]
顚也。此以同部曡韵爲訓也。凡“門,聞也”、“戸,護也”、“尾,微也”、
“髮,拔也”,皆此例。凡言“元,始也”、“天,顚也”、“丕,大也”、“吏,治人
者也”皆於六書爲轉注而微有差別。“元”、“始”可互言之,“天”、“顚”不可倒言之。葢
求義則轉移皆是,舉物則定名難假,然其爲訓詁則一也。“顚”者,人之“頂也”,以爲凡高之
偁;“始”者,“女之初”也,以爲凡起之偁。然則“天”亦可爲凡顚之偁,臣於君,子於父,妻於
夫,民於食皆曰“天”是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至高無
上”,是其大無有二也,故从“从‘一’、‘大’”。於六書爲㑹意。凡㑹意,合二字以成語。如
“‘一’、‘大’”、“‘人’、‘言’”、“‘止’、‘戈’”皆是。他前切。十二部。
按:、、、、、,自羅振玉、王國維以來,皆據《說文》釋卜辭之、、
為天,謂象人形,二即上字,象人之顛頂,人之上即所戴之天,或以突出人之顛頂
以表天。卜辭中僅個別辭例用為顛頂之義,其餘各處皆當讀為大。卜辭釋義:1.人之頂顛也。2.大也。
3.地名。方國名。4
人名。按,或者本為大的異體,後借為天字? 丕 [ pī ]
大也。見《釋詁》。从一,不聲。敷悲切。古音在第一部。鋪怡切。
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丕”,如不顯卽丕顯之類。於六書爲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
音。注丕,隸書中直引長,故云丕之字不十。漢石經作“𠦓”,可證。非與“丕”殊字也。
吏 [ lì ]
治人者也。“治”與“吏”同在第一部,此亦以同部曡韵爲訓也。从一从
史。此亦㑹意也。“天”下曰“从一大”,此不曰“从一史”者,“吏”必以“一”爲體,以“史”爲
用,“一”與“史”二事,故異其詞也。史者,記事者也。史亦聲。凡言亦聲者,
㑹意兼形聲也。凡字有用六書之一者,有兼六書之二者。力置切。一部。
按:甲骨文“史”、“吏”一字,見史字說解。
文五 重一此葢許所記也。每部記之,以得其凡若干字也。凡部之先後,以形
之相近爲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後,以義之相引爲次。《顏氏家訓》所謂“檃栝有條例”也。
《說文》每部自首至尾次弟井井,如一篇文字,如“一”而“元”,元,始也。始而後有“天”,天莫大
焉,故次以“丕”。而“吏”之从“一”終焉,是也。雍熙校刊部首某字說解爲大字,己下說解皆爲夾行
小字,絕非舊式。
𠄞部
𠄞 [ shɑ̀ng ]
高也。此古文“丄”,古文“上”作“𠄞”,故“帝”下、“㫄”下、“⽰”下皆云“从古
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𠄞”,篆作上 “丄”。各本誤以“丄”爲古文,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爲“上”,
而𤰃“上”爲部首,使下文从“𠄞”之字皆無所統,“示”次於“𠄞”之恉亦晦矣。今正“丄”爲“𠄞”,“上”爲
“丄”,觀者勿疑怪可也。凡《說文》一書,以小篆爲質。必先舉小篆,後言古文作某。此獨先舉古文,後言小篆作某,变例也。以其屬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变例而別白
言之。𢫾事也。凡“𢫾事”之文絕少,故顯白言之。不於“一”下言之者,“一”之爲𢫾事不待言
也。象形者,實有其物,“日”、“月”是也。𢫾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
是也。天地爲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則皆爲事。凡“𠄞”之屬皆
从“𠄞”。
時掌、時亮二切。古音第十部。丄,篆文“上”。謂李斯小篆也。今各本篆作“上”,
後人所改。
按:甲骨文作,《甲骨文字典》:上與下本為相對而成之概念,《易·上經》釋文:上對下立名。故
用一符置於一條較長橫畫之上下,以標識上下之意。最早本用上仰或下伏之弧形,加以表示上下
之意。後因契刻不便而改弧形作橫畫。在合文中,或有省去一畫者,亦有將弧綫刻成折畫者,如上下
作,下乙作。卜辭釋義:1.上與下相對立名。2.上帝,亦稱帝,為殷人觀念中的神明。3.上
下,或作下上,上指上帝,下指地祇百神。4.、下乙為殷先王,即上甲、祖乙。5.上示、下示均為
商先王集合廟主之稱,或省稱上、下。
帝 [ dì ]
諦也。見《春秋元命苞》、《春秋運斗樞》。《毛詩故訓傳》曰:“審諦如帝。”王天下
之號。从“𠄞”,“朿”聲。都計切。古音第十六部。,古文
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𠄞”。
“𠄞”,古文“上”字。古文从一,小篆从古文上者,古今體異。必云𠄞古上
字者,明非𠄞字也。徐鍇曰:古文上兩畫,上短下長。一二之二,則兩畫齊等。“䇂”、
俗本䇂下有言,非也。言从䇂,舉䇂可以包言。“示”、“辰”、“龍”、“童”、
“音”、“章”皆从古文“上”。古文“示”作“𥘅”,古文“禮”作“𠃞”,古文
“辰”作“𠨷”,此古文从一,小篆从𠄞之證。然則古文以一爲𠄞,六書之假借也。註𠄞𠄠𠄟(下)二(上)。
按:、、,象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為禘之初文,後由祭天引伸為天帝之帝及商王稱號。
卜辭釋義:1.帝為殷人觀念中之神明,亦稱上帝,主宰風雨災祥及人間禍福。2.殷先王稱號。 旁 [ pɑ́ng ]
溥也。司馬相如《封禪文》曰:“㫄魄四塞。”張揖曰:“㫄,衍也。”《廣雅》曰:“㫄,大
也。”按:“㫄”,讀如“𣶢”,與“溥”雙聲。後人訓“側”,其義偏矣。从“𠄞”,闕。闕
谓从“勹”之說未聞也。李陽冰曰:“‘勹’象㫄達之形也。”按:《自序》云:“其於所不知,葢闕如也”。
凡言“闕”者,或謂形、或謂音、或謂義,分別讀之。“方”聲。凡徐氏鉉 鍇二本不同,
各从其長者,如此處鍇作“方聲闕”。“闕”字在“方聲”下,於未聞从勹之說不瞭,故不从之是也。
後不悉注。步光切。十部。,古文“㫄”。以許說推之,亦小篆从𠄞,古文从一
也。,亦古文㫄。李斯改一爲二,則爲小篆。雱,籒文。《詩》:“雨雪其雱。”
《故訓傳》曰:“雱,盛皃。”卽此字也。籒文从“雨”,衆多如雨意也。毛云“盛”,與許云“溥”正合。
今人不知“㫄”、“雱”同字,音讀各殊,古形、古音、古義皆廢矣。
按:,從(凡)從(方),方為聲符,凡為重複聲符,金文作、,與甲骨文略
同,說文篆文從從,當是之譌。卜辭釋義:1.方國或族邦名。2.人名。3.地名。
𠄟 [ xiɑ̀ ]
底也。底當作“氐”。《广部》曰:底者,山凥也。一曰下也。許氏解字多用轉注。轉注者,互訓
也。底云下也,故下云底也,此之謂轉注,全書皆當以此求之。抑此底字當作氐。《广部》“一曰下也”四字,
疑後人所綴。何者?許書無“低”字,《日部》下昏下曰从氐省。氐者,下也,正與此下者氐也爲轉注。上,
高也。下,氐也。高氐亦正相反相對。今本“氐”篆解云“至也”,亦當本作“下也”。如是正之,乃見許氏發揮
轉注之恉。有好學深思者,當能心知其意也。从反𠄞爲𠄠。
有物在“一”之下也。此古文
下本如此,如“𨳌”字從古文“下”是也。後人改𠄠爲丅,謂之古文,則不得不改丅爲癘,謂之小篆文矣。胡雅、
胡駕二切。古音在第五部。丅,篆文“下”。今各本篆文作下,後人所改。
按:、,見“上”字說解。
文四
重六 示部
示 [ shì ]
天𠂹象,見吉凶。
見《周易•𣪠辭》。所㠯示人也。从“二”,
古文上。三𠂹,
謂川。日月星也。觀乎天文,㠯察時
變。
見《周易•𧶚彖傳》。示,神事也。
言天縣象箸明以示人,聖人因以神道設敎。
凡“示”之屬皆从“示”。
神至切。古音第十五部。《中庸》、《小雅》以“示”爲“寘”。
,古文“示”。
所謂古文諸“丄”字皆从“一”也。
按:、、、、、、、、,《字典》:、象以木表或石柱為神主
之形,之上或其左右之點畫為增飾符號。卜辭祭祀占卜中,示為天神、地祇、先公、先王之通稱。
卜辭釋義:1.示即主,為廟主、神主之專用字。2.示謂示壬、示癸。3.示謂大乙、大甲、祖乙。4.凡四
示、五示、六示、九示、十示、十示又二、十示又四、廿示、廿示又三等,均為若干先王之集合廟主。
5.凡大示、元示、上示均為自上甲始廟至示癸六位直系廟主之通稱。與此相對應的小示、它示、下示
則是包括旁系先王之集合廟主之統稱。但示亦有某一時王將某一屬於小示指先王歸於大示之列。6.先
公、先王、舊臣及四方神主均稱示。7.祭名。8.用牲法。9.義不明。
祜 [ hù ]
上諱。
候古切。言上諱者五。《禾部》“秀”,漢世祖名也。《艸部》“莊”,顯宗名也。《火部》炟,
肅宗名也。《戈部》肈,孝和帝名也。祜,恭宗名也。殤帝名隆不與焉。伏矦《古今注》曰:隆之字曰盛。
亦當言“上諱”,明矣。而《五經異義》云:漢幼小諸帝皆不廟祭,而祭於陵。旣不廟祭矣,則不諱可知。此
許沖奏上時,於“隆”字不曰“上諱”所由也。諱止於世祖者,記曰:旣卒哭。宰夫執木鐸以徇於宮曰:舍故而
諱新。故,謂高祖祖之父當遷者。杜預亦言自父至高祖皆不敢厈言。計許君卒於恭宗已後,自恭宗至世祖
適五世,世祖已上雖高帝不諱,葢漢制也。此書之例,當是不書其字,但書上諱二字。書其
字則非諱也。今本有篆文者,後人補之。不書故其詁訓形聲俱不言。假令補之,則曰“祜,福
也,从示,古聲”。祜訓福,則當與祿禠等爲類,而列於首者,尊君也。古音弟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