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营销理论及其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294.30 KB
- 文档页数:8
4C指:顾客(Customer) 成本(Cost) 方便(Convenient) 沟通(Communication);4P指: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4R指:关联(Relativit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和回报(Retribution)。
4C所提出的“满足顾客需求,降低顾客购买成本,购买便利性,营销沟通”是一种营销理念和理想的营销标准,4P则是一种营销策略和手段,属于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4C所提出的营销理念和标准最终还是要通过4P为策略和手段来实现的。
4R营销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是以关系营销为核心,重在建立顾客忠诚。
4V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理论。
4V营销理论首先强调企业要实施差异化营销,一方面使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树立自己独特形象;另一方面也使消费者相互区别,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4V营销理论要求产品或服务有更大的柔性,能够针对消费者具体需求进行组合。
最后,4V 营销理论更加重视产品或服务中无形要素,通过品牌、文化等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互联网、移动通讯工具、发达交通工具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整个世界面貌焕然一新,俨然成为人类的“地球村”。
原来那种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状态得到改善,沟通的渠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整合。
在这种背景下,营销观念、方式也不断丰富与发展,并形成独具风格的4V营销理论。
4V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组合理论。
4P营销理论(最新历史版本)4P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Ps),4P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
内部营销的内涵及其在饭店管理中的运用一、内部营销的内涵分析内部营销这一管理学理论,最早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Berry在1976年研究服务管理时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内部营销就是将员工的身份转化为的内部顾客,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就是针对员工这些内部顾客的产品,内部营销的价值就在于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内部顾客的需求,同时有效的实现内部的运行管理。
这是关于内部营销这一问题最为早期的论述,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研究者又根据不同的行业、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内部营销的内涵随之更加丰富。
内部营销是通过提供满足员工需要的工作产品来吸引、发展、激励和保持高素质的员工。
从各种观点来看,我们能够了解到,内部营销的关键核心问题就在于通过内部员工的满意度提升来是提升顾客的满意度。
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另一个新的问题,任何一个,要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投入一定的成本成为必然,而这种成本投入的价值与比率往往是让无所适从的。
因为通常必须根据这种从由员工满意带来的价值回报来决定具体的投入水平,但是如何评价这种回报价值往往令感到为难。
所以,在当前内部营销的适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普遍认为这种营销方式更加适合于服务行业。
因为服务行业员工的行为对经营效果会带来直接的影响,而恰恰这种重要的行为往往又是难以监督的,利用内部营销提升员工的服务水平成为当前许多服务行业的首选。
二、内部营销在现代饭店管理中的应用上文我们已经对内部营销的内涵、发展以及其发挥作用的途径进行了简要的了解,饭店作为当前服务业中的中坚力量,利用内部营销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虽然说这种营销方式在理论上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和拥护,但是内部营销在我国的饭店管理中推广以及取得的效果尚未体现出来。
如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将内部营销的理念贯穿于的管理活动中。
内部营销,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为了提高内部员工的满意度,由员工满意转化为客户满意。
企业内部营销作为一种崭新的营销理论,突破性地把市场观念引入企业内部,可以有效消除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障碍,提高其成功率。
下面就对如何实施内部营销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许多企业认识到了质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但却不能达到预期成效。
全面质量管理失败的比例超过80%。
大多数企业不能成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由于企业内没有形成支持性的组织文化,没有树立顾客导向的质量观,存在员工对变革的抵制、部门冲突、组织沟通缺乏、员工不能得到充分授权、高层管理者缺乏对员工的信任等障碍。
本文认为,通过在企业内开展内部营销,可以有效地消除以上障碍,因而可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
内部营销的特点:内部营销把市场概念引入企业内部,认为只有首先在内部市场开展积极的营销,企业才能更好地在外部市场服务外部顾客。
这有两层内涵:一是管理者把员工看作是自己的顾客,重视员工需求,积极地与员工沟通,并通过互相协调的方法促使企业内部员工为顾客更好地服务。
二是企业各部门视彼此为自己的顾客,加强部门之间横向沟通、信息共享与协作。
内部营销有以下特点:1.突破了仅仅把企业员工视为经营发展的工具、忽略员工需求的观念与管理方式,把提高内部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础。
认识到内部顾客满意到外部顾客满意的价值链是内部营销理论的重要贡献。
实施内部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外部顾客的需求。
内部营销是外部营销的基础,并且所有的活动都是服务于外部营销。
2.内部营销是一个企业的员工以及部门之间建立、保持和发展关系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建立在相互满意的价值交换基础上,这和企业与顾客发展关系的原则是一样的。
实施内部营销要求管理者首先考虑如何增加员工的让渡价值,而不能仅仅考虑从员工的工作中获取更多利益。
3.实施内部营销能使员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有更高的参与度,并且其影响员工参与的作用力是“拉”式的,这和未实行内部营销的“推”式的员工参与有着很大的不同。
内部营销理论在我国中小型服务企业中的运用【摘要】内部营销是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小型服务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本文结合我国中小型服务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中小型服务企业实施内部营销的策略构想。
【关键词】内部营销;中小型服务企业在我国,一般把员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或者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者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的企业称为中小型企业,而中小型服务企业则是企业的经营规模符合上述规定,经营项目主要涉及代理业、旅游餐饮业、宾馆服务、仓储租赁业、广告业、贸易、维修、专业服务、健康服务等一些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的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小型服务企业在创造的gdp以及解决劳动就业等方面的贡献率正不断提高,其发展趋势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但是,中小型服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也面临着许多难题。
如何攻克这些难题、让企业提高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是当务之急。
中小型服务企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优劣是其盈利的关键,而良好的服务质量与服务的提供者——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小型服务企业在采取营销措施以强化对顾客的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对其内部员工实施内部营销。
一、内部营销的实质内涵(一)内部营销的定义1976年,sasser和arbeit首次提出“将雇员当作顾客”的思想可以说是“内部营销”的萌芽。
1981年,学者berry开始首次正式使用“内部营销”一词,他给内部营销下的定义是:“内部营销是指将雇员当作顾客,将工作当作产品,在满足内部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
同年,内部营销理论的另一创始人瑞典经济学院的克里斯蒂安·格朗路斯发表了论述“内部营销”的论文,他认为,公司设置了强有力的营销部门,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实施了营销导向;公司实施营销导向的关键问题,是要培养公司经理和雇员接受以顾客为导向的观念,而这一工作比为顾客开发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更为棘手。
论内部营销理论的多维度分析内部营销是指组织内部运作中采取的一种管理策略,旨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以确保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作,从而增加组织的整体竞争力。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内部营销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组织发展的作用。
首先,内部营销理论可以从组织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内部营销通过传播组织的价值观和信念,引导员工形成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它可以建立一种积极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内部营销可以从沟通与信息流动的角度进行分析。
内部营销理论提倡有效的沟通与信息传递,使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到组织的各个层次,以便员工能够理解组织的战略目标和运营计划。
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内部营销有助于促进团队合作和协作,减少信息的滞后和误解,提高内部工作效率。
第三,内部营销可以从激励与奖励的角度进行分析。
内部营销理论强调员工满意度和工作动力的重要性,通过提供激励和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这包括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培训发展机会以及晋升和成长空间等。
通过内部营销的激励与奖励,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第四,内部营销可以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进行分析。
内部营销理论倡导组织给予员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发展,员工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为组织的长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内部营销可以从员工参与与反馈的角度进行分析。
内部营销理论强调员工参与组织决策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鼓励员工提出建议和反馈。
通过建立员工参与的机制和渠道,内部营销可以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促进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互动与联结,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和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
综上所述,内部营销理论通过组织文化的塑造、沟通与信息流动、激励与奖励、知识与技能培养以及员工参与与反馈等多个维度,为组织的内部协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4C指:顾客(Customer) 成本(Cost) 方便(Convenient) 沟通(Communication);4P指: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4R指:关联(Relativit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和回报(Retribution)。
4C所提出的“满足顾客需求,降低顾客购买成本,购买便利性,营销沟通”是一种营销理念和理想的营销标准,4P则是一种营销策略和手段,属于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4C所提出的营销理念和标准最终还是要通过4P为策略和手段来实现的。
4R营销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是以关系营销为核心,重在建立顾客忠诚。
4V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理论。
4V营销理论首先强调企业要实施差异化营销,一方面使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树立自己独特形象;另一方面也使消费者相互区别,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4V营销理论要求产品或服务有更大的柔性,能够针对消费者具体需求进行组合。
最后,4V 营销理论更加重视产品或服务中无形要素,通过品牌、文化等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互联网、移动通讯工具、发达交通工具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整个世界面貌焕然一新,俨然成为人类的“地球村”。
原来那种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状态得到改善,沟通的渠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整合。
在这种背景下,营销观念、方式也不断丰富与发展,并形成独具风格的4V营销理论。
4V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组合理论。
4P营销理论(最新历史版本)4P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Ps),4P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
内部营销理论的拓展研究一、概述内部营销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近年来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理论强调将员工视为企业的内部顾客,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期望,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和竞争优势。
内部营销理论的提出,源于对企业内部员工关系和员工激励问题的深入剖析。
传统的管理观念往往忽视了员工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导致员工工作满意度低下,缺乏归属感和忠诚度。
而内部营销理论则试图打破这一僵局,通过借鉴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方法,将员工视为企业的内部市场,通过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营销理论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只有真正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感受,才能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员工队伍,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内部营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管理理论体系,还能为企业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本文旨在对内部营销理论进行拓展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文献,探讨内部营销理论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内部营销理论在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期为企业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管理策略和建议。
1. 内部营销理论概述内部营销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服务营销领域,其核心思想是将员工视为企业的内部顾客,通过一系列营销策略和手段,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和服务,进而提升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绩效。
该理论强调企业应将员工的需要、期望和满意度置于重要位置,通过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内部营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员工激励和满意度提升,到后来的员工参与和授权,再到现在的员工体验和文化塑造,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内部营销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
3石油和化工设备质量管理Z H IL I A N G G U A N L I内部营销理论在知识型员工管理中的拓展应用许滢(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22)【摘要】内部营销理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也需要引入内部营销的理念。
但是由于知识型员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应用原有的内部营销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
【关键词】内部营销知识型员工体验作者简介许滢(1980--)女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内部营销理论概述最初开始研究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 )的学者是美国营销协会前主席Berry ,他在1981年给内部营销下的定义是“内部营销是指将雇员当作顾客,将工作当作产品,在满足内部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
10年后,Berry 和Parasuraman 又对早期的定义进行了修正,更新为“内部营销是通过创造满足雇员需要的工作来吸引、发展、激励和保持高质量的雇员,是将雇员当作顾客的哲学,是一种使工作符合雇员需要的战略”。
Helman 和Payne 也认为“内部营销运用了传统营销的概念和营销组合,在企业内部,雇员被当作组织的顾客,通过提高组织内部关系的方法来提高组织绩效”。
在此之后,北欧学派代表人物,Gronroos 对内部营销又展开了开拓性探索,他认为,内部营销是伴随着内部市场的概念而诞生的,是“一种将员工视为顾客的管理哲学”。
美国学者乔治把内部营销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下确保各个水平上的员工都能对所开展业务及其相关行为予以充分理解的过程。
”他指出,成功的内部营销关键在于管理者和员工对于“市场”的有效沟通。
将内部营销作为一种管理员工的技术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的学者是Winter (1985),他认为“内部营销是面对组织的目标,调整、培训和激励员工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员工不仅认识到组织战略计划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他们自身在其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