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甲午战争知识点总结高一甲午战争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军事冲突,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的战争中,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不断升级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甲午战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原因甲午战争的爆发并非突然,而是由于长期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引发的。
其中,中国的国力衰败、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成为日本逐渐崛起并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此外,日本对中国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扩大,也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二、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共分为几个阶段。
在战争初期,中国清朝舰队遭到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损失惨重。
此后,中国舰队多次投入战斗,但由于装备和作战能力的差距,中国方面一直处于劣势。
最终,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并向日本支付巨额赔款。
这次战争的失败也彻底暴露出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三、影响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首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清朝政府的国家形象大幅下降,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进一步激化,加速了清朝政权的崩溃。
其次,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进行近代化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变革,以追赶日本等西方列强的步伐。
战争也激发了中国爱国情感,催生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
四、启示甲午战争教训深刻,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残酷的历史教育。
这次战争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弱点和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国家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战争也引发了许多思考,例如,如何改革现代军事、如何解决国家治理问题等等。
这些思考和改革探索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中国的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
总之,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一战,其影响超越了当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近代史,认识到中国社会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的不足之处,并从中汲取教训,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影响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影响1甲午中日起因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
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
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
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
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
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
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简称甲午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日清戦争),是清朝中国和日本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起因:中国和日本之间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
经过“济远”和“广乙”两艘中国军舰在完成护送清军在朝鲜牙山登陆后,离牙山返航,在朝鲜丰岛海面,遇上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为特征的军舰。
(这三艘军舰在后来黄海海战中重创北洋舰队,立下头功)7时20分,第一游击队望见“济远”和“广乙”两舰,即时下战斗命令。
7时45分,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首先开炮: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不宣而战的开始。
中国军舰随后还击,两军展开激烈炮战。
日本军舰在吨位、火炮、时速方面,较中国军舰占较大优势。
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广乙”受重伤,无法发射鱼雷,船身倾斜,于是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焚。
“济远”舰则作战英勇,伤亡亦惨重。
8时30分,“济远”舰全速向西撤退。
日舰猛追,“济远”舰悬起白旗。
日舰追近,“济远”舰又加挂日本海军旗。
“浪速”舰发出信号勒令“济远”舰立即停轮。
此时载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并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驶来。
日军三舰见“高升”号与“操江”舰,立即以“浪速”舰拦截“高升”号,以“秋津洲”舰拦截“操江”舰。
“济远”舰借机西撤,日舰以时速22.5节的“吉野”号穷追“济远”舰不舍,“济远”舰抛下“高升”号而走,并发尾炮攻击“吉野”号。
“济远”舰驶抵威海,在《航海日志》中捏造战果:“击死倭提督并官弁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
而后丁汝昌误报“济远”舰击沉“吉野”号。
事实上“吉野”皮毛未损,无恙而归。
真的悲惨的是“高升”号运兵船!“高升”号被“浪速”击沉,殉难者达七百余人。
“操江”舰也被俘虏。
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
甲午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甲午战争是发生在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一次战争,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战争的历史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甲午战争的简介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总共存在了近三百年的时间,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纷纷或推翻或脱离封建社会的统治,逐渐转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开启了工业化革命的进程,中国却仍然在一成不变的维持着封建皇权的统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大清王朝的后期,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遭受了极其不公平的待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那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如何,爆发的原因如何?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整场战争持续了近九个月的时间。
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是日本内部出现了经济危机,为了缓解国内困境,日本制定了海外扩张的战略,其中主要的扩张目标就是中国,为此日本蓄意引诱中国进入事先设定好的陷阱,借此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整场战役的过程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爆发的是平壤战役、黄海海战;第二阶段爆发的战争主要在辽东半岛进行的,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第三阶段爆发的战争是威海卫之战。
在这三个阶段的战争中,日本方面和中国方面均投入了不少的兵力,在军力投入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但两方取得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中日甲午战争以日本取得胜利、中国溃败为结局,为此,中国签订了极其屈辱的《马关条约》,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甲午战争的时间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与外国列强发生的第二次大型战争。
这场战争同鸦片战争一样,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深的耻辱,并将中国人民带入黑暗的深渊无法自拔,而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后,更是一蹶不振,国力一泻千里,洋务运动更是彻底失败,那么甲午战争开始时间是怎样的,甲午战争时间里的战役可以划分为几个战程,具体时间又是如何划分的?甲午战争结束时间又是怎样的?甲午战争是一场由日本侵略者发起的,目标指向中国的侵略战争,它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爆发事件是丰岛海战,整场战争共持续了近九个月的时间,直至1895年4月17日的《马关条约》签订后才得以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名词解释
甲午战争是指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间的一场中日战争,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海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甲午年(即中国农历六十年的第四十二年),因此得名甲午战争。
该战争是日本与中国清朝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标志着日本崛起为亚洲新兴强国的开始。
甲午战争的原因是由于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冲突以及对朝鲜独立的争夺。
朝鲜当时处于中日两国的势力范围之间,日本试图通过侵略来控制朝鲜,而中国则试图通过干预来保护朝鲜的独立。
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级,最终爆发了这场战争。
甲午战争可以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阶段。
在陆战阶段,日军迅速发动了进攻,占领了朝鲜北部和关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
中国清朝的战略计划和指挥系统的不力导致了严重的战局失利。
在海战阶段,日本海军与中国北洋舰队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其中最著名的是甲午海战,就是发生在1894年的黄海海域的
一场决定性海战。
在这次战斗中,日本海军以较小规模的舰队成功击败了中国北洋舰队,中国舰队重伤,损失严重。
最终,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战败告终。
根据战争结束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清朝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向日本支付巨额赔款。
这场战争的结果加速了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也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甲午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
严重的内外问题,包括政治腐败、军事制度的薄弱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同时,这场战争也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封建政权的不满和对国家现代化的渴望,为中国的近代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历史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中国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在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甲午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输得最惨、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一战,此战大大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也堪称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战。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欢迎阅读。
目录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6月8日抵朝。
日本以欺诈手段诱使清军入朝,后以此为借口,大量派兵入朝。
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成立傀儡政府。
25日,日本军方突袭清军。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同时,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8月上旬,清军总兵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的率军兵分四路抵达朝鲜平壤。
8月中旬,日本向朝鲜增兵,并伺机攻占中国奉天(沈阳)以及辽东半岛。
9月初,日军兵分四路向平壤推进。
9月15日,日军攻入平壤,叶志超等弃城而逃。
26日,清军全部退回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日军在夺取朝鲜半岛的同时,又将舰队开赴黄海西部,取得黄海制海权。
9月上旬,清廷派北洋舰队护航赴朝鲜运兵船。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返航时遭到日军战舰袭击,5艘舰被击沉,4艘被击伤。
清军以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驻守鸭绿江。
兵力呈一线部署,防线分中、东、西三段。
九连城为主要防御阵地。
但防御各部之间缺少协同,纵深内又没有强大的预备队。
日军第1集团军很快就攻破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继而在虎山附近的江面搭建浮桥抢渡成功并攻取了虎山。
其余各部清军得知虎山失陷,竟不战而逃。
9月26日,日军顺利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
清军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同时,日军第2集团军在军舰的掩护下,开始从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
日军登陆持续十多天时间,清军竟坐视不问。
11月6日,日军攻陷金州(今属大连)。
7日,日军没遇到任何抵抗便占领大连湾。
17日,日军逼近旅顺口。
驻守旅顺口的清军经互不统属,官兵军心涣散。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简介甲午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中日战争2、甲午战争的影响对中国来说: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对远东来说: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中日战争3、失败的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由于日本对中属朝鲜的内政干涉和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强制朝鲜大米输出,导致了朝鲜的农民起义,而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请求上国清政府出兵援助,但是日本派出强大兵力企图攻占朝鲜,在同英国交涉成功而获得其实际支持之后,日本海军进攻中国舰队,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得到黄海的制海权,日本乘胜追击,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屠杀、抢劫和强奸,遇难者超过2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并且血洗威海平壤,连让中国为之骄傲的北洋水师也被围困在威海湾刘公岛,最终全军覆没。
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大,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中日兵事本末有详细记载,在朝鲜也造成保守党以及维新派的竞争。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就在这一年,时任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将日本本土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扩军备战。
甲午战争简介_65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到条约,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
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工厂的设立,使日本通过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
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于1894(甲午年)年7月至1895年3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战争的过程包括双方海军以及陆军的数次交战。
海上交战中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全军覆没!陆军交战中,清军从朝鲜,辽宁和山东节节败退,导致京城危急,最后清政府被迫派李鸿章与日军谈判,签订了马关条约。
从甲午海战中双方参战鱼雷艇的总体实力对比可以看出,日军占有一定优势。
日军鱼雷艇数量为16艘,总吨位和平均航速高于北洋水师,平均舰龄不足3年。
中国鱼雷艇数量为13艘,平均舰龄将近8年。
但就个体而言,“福龙”号与“左队一号”的作战能力较强,日本方面惟有“小鹰”号与之相当。
从双方的训练管理程度和技术战术水平方面来看,中国也逊色于日本。
战争之初,日骗满清政府出兵朝鲜平乱。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
从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队400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在朝鲜仁川登陆;另一方面,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朝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
大鸟圭介也向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口头表示撤兵。
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鸟圭介开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清朝藩属国,一会儿又提出中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改革”内政。
清朝和朝鲜都严正驳斥和拒绝了日本的这些无理要求。
但日方的目的已经达到——它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同时,日本也终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已经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里也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光绪帝老师)为首的主战派(帝党),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
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后党)。
李鸿章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却并未认真备战,而是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
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调停均告失败。
中日甲午战争大致过程:
1. 1894年7月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
日本嗾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
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2. 1894年9月,平壤战役,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3. 黄海海战,邓世昌以身殉国,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4. 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辽东半岛之战,包括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旅顺大屠杀,屠杀中国居民2万余人)。
5. 1895年1月-2月,威海卫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 清朝战败,中日双方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满洲清国和日本的日清战争,导致满洲清国的垂死挣扎彻底失败,不得不再次搜刮中国人的民脂民膏,向日本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日本依靠两亿两白银的赔款,实现了原始积累,迅速现代化,称为和欧洲并驾齐驱的列强,为日本进一步四处扩张奠定了基础。
而满洲清国对外出卖主权和领土,对内加紧了剥削中国人,最终激发了民族主义大起义。
中国人在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下推翻了满洲清国政权,各地纷纷光复,然后合为“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