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身突围.doc
- 格式:doc
- 大小:53.51 KB
- 文档页数:10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传播力提升路径与思考——以央广《新闻纵横》节目为例作者:石良豫来源:《声屏世界》 2021年第8期石良豫摘要:新闻专题节目是广播新闻频率最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
文章以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节目为例,分析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思考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广播节目创新发展,促进优质内容更加有效传播。
关键词:广播新闻专题故事化思维传播力《新闻纵横》新闻专题节目是广播新闻频率最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
此类节目不仅时效性强、报道内容丰富,更要广度深度兼具、编排逻辑清晰。
《新闻纵横》创办于1994年,2009年12月改版为两小时综合新闻节目,聚焦昨日热点新闻,提示今日重要事件,并继续保留舆论监督功能。
突出新闻专题特性新闻专题类节目不同于消息或评论,既要准确及时反映新闻事实的基本面貌,又要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真实。
做好新闻多个“落点”的报道,恰是广播新闻专题节目追求的传播佳境。
关注新闻第一落点,凸显时效性、贴近性。
一般来说,由于新闻专题节目的侧重点不同,在时效性等方面要略逊于新闻消息类节目,但是近年来,借助通讯技术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等科技支撑,尤其是广播新闻采访在人员、设备等方面更为灵活便捷,新闻专题节目在新闻的“第一落点”上也更为主动,时效性等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
以2017年9月21日《新闻纵横》关于高铁复兴号上海至北京开通的报道为例,节目安排的首次直播连线在当日8点,连线地点选择在运行的高铁上,侧重以体验式报道方式介绍复兴号的运行情况,符合广播媒体的传播规律。
央视当天的首次连线时间安排在7点,连线地点在北京和上海两个首发车站,侧重介绍复兴号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较而言,央视的报道虽然时间更早一些,但央广《新闻纵横》采取的体验式报道在兼顾时效性的同时,能更直观真切地让听众感受到复兴号的不同。
由于高速列车信号不好影响连线时长,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连线中加大对乘客和乘务人员感受的呈现,加入更多细节信息的表达。
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改版研究
进入新媒体时代,三网融合逐步推进,频道专业化不断发展,听众收听习惯逐渐转变,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新闻频率作为广播媒体的主打频率,彰显的是一家电台的办台水平、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之声以新闻立台为本,脚踏实地不断进取,
坐稳了广播新闻频率的第一把交椅。
在媒体融合的信息化时代,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并引领中国新闻广播的改革发展,这
是中国之声作为领军人的责任,也是国内外新闻传播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中国之声的品牌节目《新闻纵横》主动迎接挑战,采取创新性举措,通过几次改版,在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本文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播出以来的数次改版为参考,从改版背景入手,分析了改版的初衷与
效果,探索其对中国广播改革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进而总结出广
播新闻频率创新发展的路径:即要以专业化赢得权威性,主动借力新媒体放大自身优势,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媒体形象。
本文针对《新闻纵横》的改版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炼其成功经验,分析其对我国广播事业改革的示范效应。
《新闻纵横》的改版,在继承广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创新点,充分发挥了广播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优势。
对于研究广播新闻评论的发展、新闻播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
此外,本文还对《新闻纵横》及我国广播事业的未来前景进行展望,归纳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文中探讨了新媒体时期广播新闻的发展趋势,从经营战略调整、新媒体有效利用、新闻内容提升、新闻形式优化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和思考,
希望能对我国广播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以求广播能够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博取生存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TV JOURNAL |RADIO2016.10主题策划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策略———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改版为例□程茜新媒体时代,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闻节目是广播媒体的主打节目,代表着电台的办台水平、品牌形象和社会公信力。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新闻节目的质量影响着广播电台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拟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为例,探索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发展和创新路径。
一、内容上:提高内容深度,立足听众需求创新编排手段新媒体时代,人们选择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何吸引受众是节目成功的关键。
若要吸引受众眼球,不仅需要新颖的形式,更需要具有创意及价值的内容。
内容制作是媒体发展的长远之策,广播新闻节目要想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使内容在立足听众需求的基础上发挥创意、体现特色。
1.内容选择上:突出实时性,提高深度与贴近性在传统媒体中,广播新闻是即时性最高的,它的传播速度比报刊等快得多。
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中,广播新闻传播不仅要发挥即时性,让听众了解事件的最新消息,甚至于让听众接受的信息与事件同步,更要发挥广播报道的深度性,让听众了解事件的方方面面。
央广《新闻纵横》为适应听众的需求不断改变节目形态,从原来的二十分钟扩展到两个小时,时间的延长说明节目内容在不断丰富。
与此同时,节目由录播转为直播,进一步提高了广播新闻节目的即时性。
《新闻纵横》诞生于1994年10月1日,节目的定位是:一个主要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报道的新闻评论性节目,主要报道对象是焦点类新闻事件。
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新闻纵横》为了生存,从2009年开始对节目进行多次改版,内容形式由舆论监督转为综合新闻,由单一事件报道到多事件聚焦,最后成为一个集新闻、评论、专题于一身的综合型焦点性新闻报道节目。
由此可知,节目通过改版扩大了内容的涉猎范围,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
为满足听众对事件深度解读的需求,《新闻纵横》一改新闻节目的浅层化、一般化报道,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入立体地报道重要新闻事件。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突围之路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方式已显得越来越落伍,靠过去的办法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广电媒体需要寻找新的突围之路。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应该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呢?
首先,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需要抓住新媒体的机遇,及时融入到新媒体领域中去。
新媒体是一个更新、开放、共享、互动的平台,任何媒体都需要在其中寻找到突破的机会。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应该在时尚、文化、网络等方面寻找共性和契合点,积极主动与新媒体互动,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推广自己的信息。
其次,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也应该在自己的传播方式上做出改进和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愈加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应该积极运用多种新技术,以满足不同群体对于信息的需求。
同时,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也应该及时跟进社会热点,采用越来越多的视觉化、交互化、碎片化等方式来传播信息,提高自己的互动性。
最后,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也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但也因此产生许多复杂、混乱的声音。
面对这样的情况,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应该保持自己的专业性,坚持以客观的态度评论新闻事件,用专业的眼光筛选、评价信息,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要在新媒体背景下找到突围之路,需要积极主动地融入新媒体领域,改进和创新传播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只有这样,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突围之路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的发展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可能性,同时也加剧了竞争和挑战。
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找到突围之路,成为了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的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
网络新闻、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面临着观众减少、收视率下降的挑战。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新闻获取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设备获取新闻信息,而不再依赖传统的广播电视。
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一直扮演着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重要角色。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受到了收视率下降、观众流失的影响,导致了一些栏目的停播和调整。
新媒体的兴起也使得一些网络新闻评论媒体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粉丝。
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在内容制作、传播方式和观众吸引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三、突围之路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需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突围之路。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需要加大创新力度,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探索新的节目形式和内容表现方式。
可以结合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提升节目的互动性和观赏性。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需要加强平台建设和内容输出,积极拓展新媒体领域,实现内容的多元化传播。
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等方式,积极吸引观众和粉丝,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需要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注重内容的传播和交互。
可以通过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参与热点话题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新媒体舆论引导,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还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专业的新媒体人才,提高新媒体素养和传播能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和挑战。
面对新媒体,广播如何突围作者:李程,衷芸来源:《声屏世界》 2016年第3期李程衷芸在广播往昔优势不再的当下,如何才能找到广播的出口?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理清当下广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广播的创新意识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声音是有时代印记的,不同的时代对声音作品的需要不尽相同,但许多广播自身对此反应很迟钝,无论是从声音的塑造和发声方法都与时代脱节,毫无时代感。
另外,整体编排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大杂烩传统形式上。
打开收音机你会发现,许多统一频点播放的节目既有民生类、少儿类的节目,也有音乐赏析、生活服务等,大多毫无个性。
内容方面的创新更无从谈起,大多都是来自网络文字的Kopi。
问题二:广播节目粗放生产严重影响节目质量。
广播节目粗放体现在栏目生产、整体编排、宣传制作、内容选择等多个方面。
许多广播平台一个栏目基本都是一个人负责,这个人既是主持人也是栏目编辑,还是栏目的外采记者,更甚者有些还是栏目的广告业务员,所以一个小时的栏目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整体编排上更是随意更改,随手抓来就用,类型化无从谈起。
广告宣传制作还停留在声音加音乐的简单加工上,无论是宣传创意还是听觉感受上都严重落后。
问题三:广播广告结构形式严重侵蚀着广播的影响力。
随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广播广告结构形式虽说有一定的改观,但还仅仅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医疗广告虽说不能做,但购物专题广告却风起云涌。
为了完成广告创收指标,有的频点几乎都被类似的广告所充斥,累计播放时间占据全天播出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一些频率的热线收入占据了整体收入的90%以上,一旦遇到政策性调整就会陷入生存危机。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首先,新媒体具有化解功能——化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化解地域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化解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的边界。
例如《幼师虐童事件》最早起源是来自幼师个人的微信朋友圈,之后成为门户网站推送头条,之后传统媒体加入,新媒体进一步跟进,网友“人肉”跟风。
一、广播新闻节目在新时期面临的困境近些年,随着互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向深水区推进。
所谓媒体融合,就是利用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同媒介形态融合的过程。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各媒介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媒体资源得到了整合,媒体运营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而传统广播新闻节目原来的内容生产机制、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等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核心竞争力被削弱,发展面临困境。
近年来受到新媒体发展的冲击,广播新闻节目收听率有所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广播新闻节目如何突围?如何改造广播新闻节目采编播流程,加强其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重塑主流舆论引导格局,是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一)内容质量不高,新鲜度差与新媒体内容产品相比,传统广播新闻节目由于历经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其采编思维陈旧,并日益固化成为一种束缚,导致了其内容质量不高。
首先,新闻标题循规蹈矩。
标题是新闻中最具价值、最为重要的那部分内容的浓缩和概括,具有提示内容、评价内容、激发兴趣等作用。
在融媒体时代,缺乏活力的广播新闻标题,很难激起受众兴趣。
现阶段,很多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受传统思维束缚,没用互联网思维去起标题,这需要引起重视。
其次,写作风格死气沉沉。
受传统媒体采编思维束缚,目前一些广播新闻稿件在谋篇布局、行文叙事、播音主持方面仍然延续旧有的模式,满足于简单的就事说事,结构平淡无奇,语言暮气沉沉,播音也缺乏交流感,因而难以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内容浮于表面。
信息时代,内容浩瀚如海,微信、微博、抖音、各类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快速传播信息,使得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内容选择难度增加,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广播新闻节目仍在拼信息量,满足于传播内容肤浅的资讯,没有在深度上挖掘,降低了广播新闻节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时效性不够,互动性不强时效性是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突围之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带来了巨大变革,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突围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成为摆脱被动局面的突围之路,成为了当前新闻评论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挑战1. 观众的选择多样化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使得观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和影响力逐渐下降。
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这也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许多新闻事件发生后,网民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发布评论和看法,这使得传统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显得滞后和缓慢,很难与新媒体平台相抗衡。
3. 参与度要求提高新媒体时代,观众们更加倾向于参与式的沟通和互动,他们期待在新闻评论环节中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形式却很难做到与观众互动,这也成为了新媒体背景下的挑战之一。
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突围之路1. 加强新媒体整合要想突围,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首先需要加强与新媒体的整合。
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将传统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延伸到更多的观众群体中。
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评论内容,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可以增加新闻评论的影响力和参与度。
2. 增加内容深度和独创性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来说,要摆脱被动局面,增加内容深度和独创性至关重要。
在新媒体平台上,观众们看惯了琐碎的新闻快讯,他们更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到见解的评论内容。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要加大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评论性分析,提供更有营养的内容。
3. 提升媒体人自身素质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人员需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深厚的学识和见识,还要具备较高的新媒体运营能力。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突围之路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转向网络媒体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面临巨大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需要寻找突围之路,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增强互动性新媒体时代,观众和读者对于新闻和评论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往往只能提供一些通篇的主播评论或专家访谈,难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需要增强互动性,开设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获取观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满意度和黏度。
二、注重多平台发展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需要注重多平台发展。
除了传统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之外,要开发和利用网络直播、移动互联网等新平台,通过“多屏互动”等方式,实现广泛覆盖和多元化传播。
此外,还应注重品牌建设和内容创新,提高用户体验和媒体形象。
三、开放媒体资源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而网络媒体又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新闻的可信度、专业性等。
因此,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可以通过开放媒体资源,与其他媒体进行合作,共同打造高品质、高价值的新闻评论内容,提高稿源丰富度和质量,同时也有益于提升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注重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突围的重要手段。
传统媒体的品牌形象往往来源于其独具特色和行业影响力,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也应注重特色和影响力的建设,以此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在新闻评论领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需要顺应时代的变革,开放思维,拥抱新技术,注重互动,注重内容创新和品牌形象建设,以此实现突围和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型发展作者:张玲莉张竞铭赵祎丹杨新鸣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1年第18期【摘要】目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时效性差、互动性弱、播出形式单一等缺点日益凸显。
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构建“三网联动+多平台”的广播电视新格局,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转型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转型;新媒体融合;“三网联动+多平台”格局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8.058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以逐渐趋于成熟,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每天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及交流和共享的方式。
智能手机和计算机已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载体。
人们已经逐渐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载体来完成信息的接收和传输。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广播电视要想与时俱进,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就一定要针对存在突出问题进行改变和创新,与时俱进,实现转型发展,推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1. 新媒体发展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面临困境1.1 传统广播电视时效性差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也随之崛起,并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受众的日常生活。
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异军突起,成为人们了解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和各种资讯的重要选择。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手机APP来了解新闻。
这些APP 可以让绝大多数受众随时随地在第一时间获得资讯、了解热点,从而收到了大多数受众的喜爱。
同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相比,广播电视这类传统媒体在时效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
由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复杂。
从开始的节目选题策划,到实际制作剪辑,再到严格的审核,审核通过才得以面向受众发布,这其中的每一步都会耗费大量时间,这与第一时间可以随意转发的“抖音”、“微博”、“快手”等APP相比,失去了新闻非常重要的时效性价值,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影响力,不利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身突围容提要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是广播新闻评论的品牌栏目。
自1994年创办以来,几经变迁,形成当下以新闻评论为主体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以挖掘事实真相、深度评议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通过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
着力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它的基本诉求。
本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评论的时效、深度、广度等核心视点出发,分析与发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
关键词广播新闻评论新闻纵横第一落点第二落点一、定位:以新闻评论为主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新闻纵横》《新闻纵横》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自1994年开办迄今历经20年变迁。
时下,《新闻纵横》已发展为每周一至周日早7点至9点播出的大板块综合新闻节目。
目前《新闻纵横》由两个时长备为一小时的播报板块组成,分别以“问XX”和“追XX”为板块单元标识。
第一小时板块的播报通常用“问今晨”“问焦点”“问市场”“问幕后”“问真相”“问进展”“问环球”等作为主要容标识语,提示和强调每天依次推出的晨早新闻、重点新闻、财经新闻、背景探析、事实挖掘、进展追踪等不同切入角度的各类新闻。
这种不断重复的“问XX”,令收听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度和悬念期待。
提高了广播新闻的收听黏性。
如果把上述5个“问XX”看作规整的“圆形珠”,那么分隔上述各“问”的其他播报小单元则是小方形、多棱形、五角形、椭圆形等备式各样的“异形珠”。
这些“异形珠”分别是名为“昨夜今晨”“新闻地图”“特别声音”“新闻面孔”“此时此刻”等新闻容单元,或者“今日出行”“今日投资”“今日媒体”“今日文娱”等民生资讯服务单元。
《新闻纵横》第一小时节目编排时序大体如下:◎问今晨-●昨夜今晨-◎问焦点-●新闻地图-◎问市场-●特别声音-◎问幕后-◎问真相-●新闻面孔-●难忘的中国之声。
第二小时节目编排时序大体如下:●此时此刻-◎追焦点-●今日出行-◎追市场-●此时此刻-●今日出行-◎追现场-●今日投资-●今日媒体-◎追环球-●今日文体-●电影传奇。
2019年7月刊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变与不变杨春侠【摘要】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如何在坚守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变挑战为机遇、变逆境为顺境,找到一条务实高效有用的转型路径,本文对此展开分析,探讨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创新;路径受新媒体冲击,近年来,广播新闻节目面临不小的压力,亟待与新媒体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交融,变挑战为机遇,变逆境为顺境,找到一条务实高效的转型路径。
广播媒体在转型中,好的传统要保留,不适应需求的理念、做法要改革创新,学会变与不变。
一、广播新闻节目之“变”(一)传播理念和节目定位要变在新媒体没有蓬勃发展之前,包括广播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是信息的垄断者,在传播力、影响力、话语权等方面具有强势地位。
就广播新闻而言,过去的采编播流程相对单一,广播新闻人几乎不要承担太大压力。
但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的生态格局改变了,传统广播新闻节目受到了冲击,听众流失、节目影响力式微。
面对新情况,广播人不能固守过去的工作思维,否则就会被媒介变革的大潮所吞没和淘汰。
从实践来看,广播人只有开启新思维、打开新思路、运用新方法去采编播制新闻节目,广播新闻节目才能重新吸引听众,焕发生机。
适应新的融媒体生态圈,广播新闻节目需要重新自我定位,变节目为产品,变受众为用户,和受众融为一体,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二)节目导向和编排方式要变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推进,“重外在形式、轻内容质量”的现象在一些广播电台不同程度存在,这种倾向值得警惕。
“新闻立台”始终是广电媒体安身立命的重要支撑。
在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徐州新闻综合广播牢记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坚守“新闻立台”“内容为王”不动摇,确保新闻节目保持较高的质量水准,社会反响较好。
具体来说,确保节目质量,就要强化节目内容源头管理。
善于围绕社会热点、公众关注的话题、本地突发事件等,从平民视角提前展开新闻策划,确保导向正确、主题突出、思想深刻、立意高远、细节生动。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 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节目存在的问题 (3)1.1运营机制不够灵活 (3)1.2采编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4)1.3 节目的形势滞后 (5)2 改变整体风格 (8)2.1 播报风格 (8)2.2 加强推广手段 (10)2.3 增加音乐丰富节目效果 (11)3 树立创新意识 (13)3.1 观念的创新 (13)3.2 形式创新 (13)结论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9)摘要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人们感受新闻的方式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节目的收听率,以及听众对节目的收听热情,和传统媒体相比较的话新媒体行业具有非常大的改革优势,虽然会给传统媒体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是也为传统广播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广播新闻中新闻首先是节目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做到新闻的权威的定义,也就是新近的发生事实的报道,给听众最真实、最速度的报道。
基于此,本篇论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为例,根据此节目改版前后做以比较,因为本节目是电台的主力节目,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本节目的水准就代表整个电台的基调,所以《新闻纵横》和电台的发展形成直接关联。
在本篇论文中首先是根据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以阐述,也包括广播新闻如何创新形式和内容、采编工作是否快速完成、提出广播新闻节目全程直播的建议等,努力使得传统广播新闻在新媒体的背景环境下还可以站稳脚跟,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并朝着更加广阔的未来前进。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市场竞争力;改革;创新AbstractIn this era of new media, people feel more and more news, which will affect the listening rate of the program to a large extent, and the listening enthusiasm of the audience for the program.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dia, the new media industry has great reform advantages. Although it will bring great impact to the traditional media, it also brings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traditional radio industry. In broadcast news, new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program. We should define the authority of news, that is, the report of the latest facts, and give the audience the most authentic and fastest repor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the program "new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of the Central People's radio station as an example, and makes a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ision of this program. Because this program is the main program of the radio station, the level of this program to a large extent represents the tone of the whole radio station, so "new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dio station. In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existing in broadcast news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including how to innovate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broadcast news, whether the collection and editing work is completed quickly, and how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broadcast news program live broadcast, etc., in order to make the traditional broadcast news stand firm and improve its own market competi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Strive for power, and move towards a broader future.Keywords: raditional Media; New Media; Market Competitiveness; Reform; Innovation引言什么是新媒体?在本篇的论文中首先针对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碰撞做以论述。
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身突围内容提要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是广播新闻评论的品牌栏目。
自 1994 年创办以来,几经变迁,形成当下以新闻评论为主体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以挖掘事实真相、深度评议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通过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 。
着力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它的基本诉求。
本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评论的时效、深度、广度等核心视点出发,分析与发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
关键词广播新闻评论新闻纵横第一落点第二落点一、定位:以新闻评论为主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 《新闻纵横》《新闻纵横》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自 1994 年开办迄今历经 20 年变迁。
时下,《新闻纵横》已发展为每周一至周日早 7 点至 9 点播出的大板块综合新闻节目。
目前《新闻纵横》由两个时长备为一小时的播报板块组成,分别以“问 XX”和“追 XX”为板块单元标识。
第一小时板块的播报通常用“问今晨” “问焦点”“问市场”“问幕后”“问真相”“问进展”“问环球”等作为主要内容标识语,提示和强调每天依次推出的晨早新闻、重点新闻、财经新闻、背景探析、事实挖掘、进展追踪等不同切入角度的各类新闻。
这种不断重复的“问 XX”,令收听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和悬念期待。
提高了广播新闻的收听黏性。
如果把上述 5 个“问 XX”看作规整的“圆形珠”,那么分隔上述各“问”的其他播报小单元则是小方形、多棱形、五角形、椭圆形等备式各样的“异形珠” 。
这些“异形珠”分别是名为“昨夜今晨” “新闻地图” “特别声音” “新闻面孔”“此时此刻”等新闻内容单元,或者“今日出行” “今日投资”“今日媒体” “今日文娱”等民生资讯服务单元。
《新闻纵横》第一小时节目编排时序大体如下:◎问今晨-●昨夜今晨 -◎问焦点 -●新闻地图 -◎问市场 -●特别声音 - ◎问幕后 -◎问真相 -●新闻面孔 -●难忘的中国之声。
第二小时节目编排时序大体如下:●此时此刻-◎追焦点-●今日出行 -◎追市场 -●此时此刻 -●今日出行 -◎追现场 -●今日投资 -●今日媒体 -◎追环球 -●今日文体 -●电影传奇。
第二小时节目的编排思路与第一小时大体相同。
在以“问 XX”和“追 XX”为领军的“硬新闻”播报单元之间,依次穿插着短小而稍软的新闻或服务资讯,以提高广播新闻节目的可听性、辨识性和品牌性,使得一过即逝的音频内容可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从《新闻纵横》节目的单元结构与比重可以判断,《新闻纵横》形成以“追问”式新闻评论为主体,附带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以及天气预报、财经资讯、天气路况等民生服务资讯的一种综合新闻节目样态。
这一节目的定位是抢占新闻的“第二落点” ,借助广播的连线与即时互动功能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并展开深度评议。
二、矛盾:播报时效与内容时效的矛盾《新闻纵横》每天两小时的新闻播报求快求新、滚动刷新,第一小时侧重守望昨日新闻,第二小时侧重追问今日资讯,即时、同步推送最新资讯。
第一小时板块通常在“问今晨”后首先选择“昨夜今晨”这个特定时间段。
瞄准其它媒体新闻生产的空档期,通过播报一组“昨夜今晨”的最新消息让无暇上网和收看电视的人们第一时间把握最新资讯。
其播报提示语通常是“现在是北京时间 7:04,伦敦深夜0:04。
纽约晚上7:04,韩国早上8: 04”,通过几组国际时间强化或包装新闻直播的时效性。
接下来,在 4 个“问 XX”中间依次穿插“新闻地图”“特别声音”“新闻面孔”等近期发生的新闻资讯,整个板块呈现一种“过去时”的播报样态。
如果将第一小时新闻统称为“昨日新闻”的话,那这些具有共性的“昨日新闻”之间存在播报时效与内容时效的差别。
首先说播报时效。
“问今晨”与“昨夜今晨”的播报时效明显强于其它播报小单元,以“新闻地图”“特别声音”和“新闻面孔”举例来说,其播报提示语一般如下:[1]新闻纵横,追问新闻。
接下来让我们打开今天的新闻地图,新闻地图的第一站是 XX。
近日网上一则关于流浪狗被活埋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新闻地图)[2]接下来,扬昶、林溪带您收听特别声音几天前,江苏台《政风热线》报道了淮安浆米河污染问题(特别声音)[3]接下来有请今天的值班编辑 XX为您打开今天的新闻面孔。
好的,主持人,今天第一张新闻面孔是那天。
南京的张先生走在赛虹桥高架桥上发现(新闻面孔)再看内容时效。
实际监听发现,“问今晨”一般报道今晨突发事件或近期热点事件的最新进展,往往采用连线手段将时效性推进到报道当下。
“昨夜今晨”播报的是来自新华社、中新社、《新京报》或中国之声自采的昨晚或今晨的最新时政新闻。
比如:[1]新华社昨晚20:55 消息: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消息,昨天中国海警2401、2166 船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2]中国之声今晨 6: 20 消息:北京时间今天凌晨 NBA 季后赛继续进行其它 4 个“问 XX”报道的是昨天及前天的最新消息,有时甚至是三天前的新闻事件。
“新闻地图” “特别声音” “新闻面孔”播报消息的时间跨度大致为三天以内。
《新闻纵横》第一小时播报时态与时效大致如下:○问今晨(今晨)-■昨夜今晨(昨晚+今晨) -○问焦点(昨天及前天)-■新闻地图(三天内消息)-○问市场(昨天及前天) -■特别声音(三天内) -○问幕后(昨天及前天)-○同真相(昨天及前天)-■新闻面孔(三天内)-■难忘的中国之声(历史上的今天)。
如果将第二小时板块统统看作“今日新闻”的话,那这些具有共性的“今日新闻”之间也存在播报时效与内容时效的差别。
首先,从播报时效来看,“此时此刻”的播报时效要强于其它单元,它通过整点播报、“此时此刻”、最新等概念强化新闻时效感。
其它播报单元则通过连线的手段,提示今日的天气、路况、财经、文体等最新资讯。
再看内容时效,实际监听发现,“此时此刻”播报的消息由最新突发事件与常态新闻搭配构成,最新突发新闻事件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而常态新闻往往是昨天及前天的国内外时政要闻,只是这些时政要闻经历了重要性的筛选。
5 个“追 XX”并都是今日今事,“追现场”的往往是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热点的现场连线报道,其时效性最强。
其它 4 个“追 xx”的消息往往发生在昨天或者前天,但它以事件最新进展或最新评论进行播报。
其它带有“今日”标识的服务资讯小单元也存在内容时效的差别,“今日出行”主要播报今日天气、路况消息,它的时效性最强。
“今日投资”“今日媒体”“今日文体”则是报道昨天、前天的投资趋势、媒体关注热点、文化娱乐体育热点。
从整体上看,两小时“新闻纵横”节目的主体,即“追问”式新闻评论的新闻时效明显偏低。
除突发新闻事件外。
大部分属于昨天、前天的新闻。
以“今日出行” “今日投资”“今日媒体” “今日文娱”为标识的今日民生资讯节目虽然时效性高,但它们不属于新闻性节目。
另外一些带有故事新闻色彩的节目,如“新闻地图” “新闻面孔”的时效性也偏低,推出此类节目主要是为了获取听众注意力、增强可听性。
《新闻纵横》的新闻评论节目主要包括:一、以“问 XX”和“追 XX”为标识的追问式评论节目;二、带有舆论监督色彩的“特别声音”节目。
笔者通过随机监听 2014 年 2 月、 4 月、 6 月和 2013 年 10 月、 2012 年 5 月(各 1 周)共 35 天约 350 条节目发现,“追问式”新闻评论节目在选题的区域分布上,以中央、各省及省会城市为主。
在选题的类型分布匕,社会新闻所占比重较大,经济新闻、时政新闻其次,文化新闻较少。
通过上述对“追问式”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分析与统计,发现真正彰显“追问”特色、具有深度评论色彩的选题主要聚焦于国内重大民生社会热点、经济形势与政策、重大国际时政等方面。
比如,2014 年 2 月 6 日《新闻纵横》报道的《“小升初”明确“免试就近入学”家长仍然不买账》、2014 年 2 月 7 日《新闻纵横》报道的《北京首都机场乘客热衷打车软件手机“插队”是否违规?》就反映重大教育政策、民生社会热点。
其它报道类型、报道区域的选题在《新闻纵横》的报道视线之外。
对一些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报道则相对滞后。
由此可见,《新闻纵横》的深度评论就成为了一种选择性的深度评论,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新闻纵横》的评论成为新闻“第―落点”之后的“二传手” 。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在新闻时效就是新闻媒体“生命线”的新闻“场域”中,《新闻纵横》深度评论的选题如果不是听众关切的重大新闻事件,那么它的评论即便再精彩也将失去对听众的吸引力。
反之,如果是互联网早已传遍天下的新闻事件,《新闻纵横》的评论因为缺乏新闻性也难以引起听众的注意。
“特别声音”是一档舆论监督节目,先报道新闻背景,再缀以“纵横点评” 。
它通过对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现象进行评议,凸显国家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责任感,带有鲜明的舆论监督色彩。
每天报道时长约 2-3 分钟。
从节目设置与报道比重来看,“特别声音”只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一种补充形式。
三、分析:借助“融媒体”抢占碎片化传播的“第二落点”2009 年,脱胎于“舆论监督” 的《新闻纵横》开始变身,它由录播改为直播,由舆论监督变为综合新闻,由单一事件报道变为“多事件聚焦”。
节目时长也由原来的 20 分钟延长为一小时。
2010 年,《新闻纵横》与《新闻与报纸摘要》更新版进行无缝对接,组合成早间节目的大黄金收听板块。
节目时长由原来的一小时延长为两小时。
2011 年,“ 中国之声”启动“再启航”改版,重新定位《新闻纵横》第二小时。
在“追问”新闻的基础上,“预知今天” “远见未来” 。
将《新闻纵横》打造成过去时的值夜者、现在时的直播者、未来时的眺望者。
从《新闻纵横》变迁发展的历程来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功能定位与形态发生了变化。
首先,《新闻纵横》由原先的二十分钟的“舆论监督”节目变为一档保留部分“舆论监督”功能的综合新闻节目。
这一综合新闻节目以新闻评论为主,兼有晨早新闻、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和天气预报、路况信息等民生服务资讯。
它的功能定位由纯“舆论监督”变成了综合新闻。
节目形态则由录播变为大直播。
其次,《新闻纵横》定位为以广播新闻评论为主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是“中国之声”新闻改革的一种制度安排。
实际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 2008 年前的节目表中就有上述晨早新闻、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等综合新闻节目存在。
2009~。
“中国之声”全新改版后。
将上述综合新闻节目纳入到《新闻纵横》板块中,是“中国之声”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之声”首创“板块 +轮盘”模式的体现。
因此,从“中国之声”改革的线索与《新闻纵横》变迁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在早7:00-9:0推出以广播新闻评论为主的综合新闻节目是广播新闻改革的一种整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