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字地震仪
- 格式:pdf
- 大小:687.07 KB
- 文档页数:24
全国地震台网新一代数字地震仪的研究第一章:引言地震是地球上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它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同时对建筑、公共设施等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
而地震仪是观测地震的重要工具之一。
地震仪在地震监测和预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全国地震台网新一代数字地震仪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二章:地震仪的发展历史地震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2 AD,当时的地震仪只是一个简单的陀螺仪式装置。
到了19世纪末,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地震仪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20世纪60年代,地震仪已经发展到了采用全电子技术的时代。
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数字地震仪成为了发展趋势。
第三章:数字地震仪的研究发展数字地震仪在硬件、软件以及数据存储和传输等方面都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一代数字地震仪在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等方面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全国地震台网新一代数字地震仪主要有三类:基于现场程序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数字地震仪、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数字地震仪以及基于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数字地震仪。
第四章:数字地震仪的优势数字地震仪相对于传统地震仪有许多优势:第一,数字地震仪采集、处理和传输数据速度快,准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第二,数字地震仪可实现多级强震监测预警,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广;第三,数字地震仪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和维护,成本较低。
第五章:数字地震仪的应用前景数字地震仪在地震监测、预警、研究等方面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字地震仪可以实时、精确地监测地震活动,提供数据支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数字地震仪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更好的研究工具,提高地震科学的研究水平。
第六章:结论全国地震台网新一代数字地震仪的研究和开发是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
数字地震仪有许多优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精度和可靠性,广泛应用将为地震研究和预防工作带来新的突破。
数字地震计工作原理哎呀,说起数字地震计,这玩意儿可真是个神奇的小东西。
你可能会想,地震计?那不是地震局里那些科学家们用来预测地震的高科技玩意儿吗?对,没错,但别以为它有多高大上,其实它的原理挺简单的,就像你用放大镜看蚂蚁一样,把那些微小的震动放大,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感觉到。
记得有一次,我去了一个地震观测站参观。
那地方挺偏僻的,周围都是山,空气清新得不得了。
观测站里有个大叔,他看起来挺普通的,穿着一件有点褪色的工作服,手里拿着个扳手,好像随时准备修理什么东西似的。
他带我走进了一个小屋,里面摆满了各种仪器,其中就有一台数字地震计。
大叔看我一脸好奇,就给我详细讲解了起来。
他说,这数字地震计啊,其实就是个超级灵敏的“听诊器”。
它有三个主要的部件:传感器、放大器和记录器。
传感器就像人的耳朵,能捕捉到地面的微小震动;放大器就像个大喇叭,把那些微弱的信号放大;记录器则像是个记事本,把放大后的信号记录下来。
大叔还给我演示了一下。
他拿起一个小锤子,轻轻地敲了一下地面。
我啥感觉都没有,但你看那地震计,屏幕上的波形立刻就有了反应,就像海浪一样,一波一波的。
大叔说,这就是地震波,虽然我们感觉不到,但地震计能捕捉到。
他还说,这些波形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比如地震的强度、深度,甚至是震源的位置。
我看着那些波形,突然觉得这数字地震计就像个侦探,能从这些细微的线索中,找出地震的秘密。
大叔看我这么感兴趣,就又给我讲了一些地震计的趣事。
他说有一次,他们观测站附近有个工地在打桩,那震动可大了,地震计的波形就跟过山车似的,上上下下。
他们还以为是地震呢,结果一查,原来是工地的动静。
参观结束的时候,大叔还送了我一个小模型地震计,说是让我带回家玩玩。
我把它放在书桌上,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那天在观测站的经历,还有大叔那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智慧的话语。
所以说,数字地震计这玩意儿,虽然听起来很高科技,但其实它的原理挺简单的。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一样,看似复杂,实则简单。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数字地震仪是一种应用数字技术研制而成的地震观测仪器,可以在各种地质构造和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进行地震数据记录和数据传输,具有高灵敏度、高速度、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等优点。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传统地震仪不同,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措施进行操作和处理。
本文将对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探究进行讨论。
首先,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需要进行前期准备,包括选取合适的地点和确定采样参数。
选取地点时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地质构造的特点,以便更好的捕捉地震信号;确定采样参数时需要考虑地震频率范围和信号强度,以得到更准确的地震数据。
同时,在野外工作中还需要进行数字地震仪的设备检查和校准,以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其次,数字地震仪在野外工作时需要进行信号接收和数据传输。
数字地震仪使用传感器接收地震信号,并通过AD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通过USB、以太网等方式传输到数据接收端。
在野外工作中还需要注意防止一些外界因素对信号的影响,诸如风、雨、阳光等,还需注意设备保护和防盗措施。
1.地震波的传播机制。
数字地震仪可以记录不同地震波段的地震信号,通过对不同地震波段的数据分析,可以探究地震波的传播机制和地下构造特征。
2.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规律性。
通过持续的地震监测,可以发现地震活动的周期和规律,这对预测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3.地球物料的成分和结构。
数字地震仪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速度和振幅变化,得到地球物料的成分和结构信息,进而了解地球深部的构造和物质运动情况。
总之,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探究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科学价值。
通过数字地震仪的精确测量和数据分析,可以深入研究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领域的问题,为地震活动机理和灾害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科技创新”战略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各类科技产品有了更大程度的关注。
数字地震仪作为地震勘探不可缺少的设备,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设备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地质产业的发展。
这篇文章就我国地震勘探的现状展开论述,对数字地震仪的发展和使用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标签:数字地震仪;野外工作;勘探;信噪比;高分辨率1 几种典型的数字地震仪数字地震仪的种类多种多样,以下就几种主要的数字地震仪的种类展开论述:1.1 GEO-X公司的ARAM·ARIES数字地震设备ARIES数字地震设备是一种新型设备,在以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改造以及不断优化而产生的。
这种设备的主要好处是可以满足野外各种复杂的施工环境,并能提高野外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节省施工成本。
ARIES设备与之前的设备相比,主要在野外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设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之前的设备相比,改造过的ARIES设备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极大地提高了勘探过程中的准确率;其次,使用的时间变长,众所周知,数字地震仪的主要工作动力由电池提供。
在野外勘测的过程中,要求装备简单轻巧,方便勘测,因此,不能携带大量的电力装备。
新型的ARIES设备的电池储量较过去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使用时间大大的延长,方便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最后,改造过的ARIES设备可以有效地摆脱干扰,降低了失误率,扩大了布局的范围。
1.2 SeismicSource公司的BOOMBOX无线遥爆地震设备BOOMBOX设备与ARIES设备相同,也是在原有的设备基础上进行不断改造、不断优化获得的新型设备。
BOOMBOX設备是我国地震勘测设备进步的象征,与以往的设备不同的是,这种新型设备的操纵方式是无线操纵,主要使用的技术是遥爆技术,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地震勘探中的作用。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数字地震仪是一种用于记录地震波传播的设备,它能够精确地测量地震波的振幅、频率和传播速度等参数,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和分析。
数字地震仪在地震研究和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能够帮助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球动力学过程。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安装、运行和数据采集三个步骤。
安装是数字地震仪野外工作的第一步。
安装地震仪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地点,通常是在地震台站上或者是在地表便于观测的位置。
地震仪应该稳固地安装在地面上,避免受到外界干扰,如风、雨、动物等。
安装的过程应该注意与其他设备或障碍物的距离,以免互相干扰。
还需要调整地震仪的仪器参数和测量范围,使其适应当前的地震活动状况。
运行是数字地震仪野外工作的第二步。
在运行之前,需要对地震仪进行检测和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检测和测试的内容包括仪器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如果发现任何故障或异常,需要及时进行修复或调整。
在运行期间,需要及时记录和监测地震仪的工作状态,包括仪器的电量、数据采集的稳定性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等指标。
还需要定期对地震仪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长期稳定工作。
数据采集是数字地震仪野外工作的最关键的一步。
通过地震仪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可以记录地震波的振幅、频率和传播速度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地震仪的存储设备进行保存,也可以通过数据传输设备进行实时传输。
数据采集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需要合理选择采样率和采样时间,以充分记录地震波的特征。
需要注意地震仪与其他设备或外界干扰物的距离,以减少或避免数据的干扰。
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数字地震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和记录地震活动的仪器。
它利用传感器和录音设备来收集地震的震动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以便进行分析和研究。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需要进行仪器的设置、数据的收集和存储等一系列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探究。
第一步是设置仪器。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来安放数字地震仪。
这个地点应该具有稳定的地质环境,远离可能引起干扰的外部因素,例如建筑物、道路和电力设施等。
安放仪器时,需要使用支架或固定定位设备将其固定在地面上,以防止仪器在地震发生时被移动。
第二步是连接传感器。
数字地震仪通常配备有多个传感器,用于收集地震活动的震动数据。
这些传感器可以测量地面的振动、地壳的变动和地下水位的变化等。
在野外工作中,需要将传感器与仪器连接起来,并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还要确保传感器的位置与所研究的地震活动的特征相匹配。
第三步是进行数据采集。
一旦仪器设置好并连接好传感器,即可开始进行数据采集。
数字地震仪会不断地记录地震活动产生的震动数据,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通过仪器上的显示屏进行实时观测,也可以通过连接到计算机的USB端口进行数据传输和存储。
第四步是数据存储和分析。
数字地震仪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也可以通过USB接口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上进行存储和分析。
对于长时间的数据采集,可以使用外部存储设备,如硬盘或闪存卡。
存储数据后,可以使用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研究地震活动的特征和趋势。
在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中,还可以进行一些探究和实验。
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来放置数字地震仪,观察和比较地震活动的震动数据。
可以探究不同类型的地震是否对地震活动的特征产生影响,如地壳变动、地下水位变化等。
还可以研究地震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参数,以便更好地了解地震的特征和规律。
数字地震仪是一种重要的地震监测和研究工具。
在野外工作中,需要正确设置仪器、连接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并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和实验,以研究地震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数字地震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震波的设备,它可以记录地震波的振动情况,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
数字地震仪在地震学研究和地质勘探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野外工作方法和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震活动规律。
1. 部署设备:在进行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研究区域的位置和采样点的分布,然后部署设备。
通常采用地震设备三角剖分部署原则,即在采样区域内确定三个或更多位置,将数字地震仪放置在这些位置上,形成一个三角形或更多边形的布置。
2. 配置参数:在数字地震仪部署完成后,需要进行参数配置,包括采集时间、采样频率、增益、滤波器等。
这些参数的设置应根据具体研究区域的特点和目的进行调整。
例如,在高噪声环境下,可以采用高增益和低频率进行采集;而在低噪声环境下,可以采用低增益和高频率进行采集。
3. 数据记录:数字地震仪在野外工作期间会自动记录地震波的振动情况,包括振幅、频率、时间等数据。
根据采样点的分布和配置参数的设置,可以记录到不同深度的地震测量数据。
记录期间需要保持设备的稳定和不受干扰,避免数据失真。
4. 数据传输:采集完成后,需要将数字地震仪记录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USB或Wi-Fi等方式进行,传输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1. 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数字地震仪可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不同地层和板块的分布、厚度和单层结构等,为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证据。
2. 地震活动规律研究:数字地震仪既可以用于预测地震,也可以用于研究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振幅、频率等信息,可以对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和预警,并为地震灾害预防和救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3. 油气资源勘探:数字地震仪也可用于油气勘探。
通过分析油气震源和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可确定油气储层的范围、厚度、构造和物性等信息。
DZQ48/24D/12A高分辨率地震仪(浅层地震仪)DZQ48,24D,12A高分辨率地震仪(浅层地震仪)地震仪f浅层地震仪第7卷第5期36DZ048/24D/12A高分辨率地震仪(浅层地震仪)DzQ48高分辨率地震仪是重庆地质仪器厂在DZQ24地震仪(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研制的新一代全中文WinXP系统下工作的真24位数字地震仪器.它既融入了该厂多年设计制造地震仪器的宝贵经验,又吸纳了当今国内外先进电子技术和设计理念,集多功能,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良好的人机界面功能及可扩展性于一身的国内领先的地震仪.仪器可利用锤击,电火花或爆炸等作为激发震源,勘探深度从几米到上千米,也可使用延时功能获取地下更深部地层的地震资料,适用方法有:反射,折射,面波勘探,桩基检测,地脉动测量,高密度地震映象,震动测量及剪切波测试等地震勘探方法,广泛应用于水利,电力,铁路,桥梁,城建,交通等领域工程地质勘探,也适用于石油,煤田,铀矿及地下水等领域资源勘探.技术指标:模拟道数:48道(1,2,3,4,6,12,24,48道工作模式可选);9采样率:10S,31.25s,62.5uS,125S,250S,500US,ImS,2mS,4ms,8ms,16ms,32ms到400InS若干档;?采样点数:512,1024,2048,4096,8192,16384等,最大记录长达32768;?前放增益:每六道为一组,由软件可选64倍(36dB),16倍(24dB),4倍(12dB),1倍;?A/D转换:采用最新,超高速?一?24位A/D转换器;去假频滤波器:随采样率自动跟踪;在采样率的0.216倍处为一3dB,下至120dB.并配有各种数字滤波器,截频点(一3dB处)根据需要人为设置;频响范围:0.1HZ,4kHZ;噪音:全频状态下小于IV;采样延时:0,999mS;幅度一致性:优于?0.02%;相位一致性:优于?0.O1mS;?动态范围:优于144dB;信号迭加增强:32位;操作系统:WinXP;数据格式:SEG—2;处理软件:浅折射处理软件包(WindoWS界面);折射处理软件包(WindOWS界面);面波处理软件包(WindOWS界面);爆破,脉动采集处理软件;剪切波处理软件包(WindOWS界面);高密度地震映像采集处理软件;触发:内,外触发可用锤击开关,爆破,电火花触发,也可断线或接通触发;?时钟:年度计时钟,文件记录的时间数随参数存入文件;电源:12V?20%蓄电池供电;整机耗电:小于4安培(48道,1cD超亮度工作时为5安培);仪器使用环境温度:-10,+55?;?仪器储藏温度:一20,+60?;湿度:90%RH.。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数字地震仪广泛应用于地震勘探、地质勘察、建筑结构监测等领域。
然而,数字地震仪在野外工作时需要注意很多事项,本文将着重介绍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以及探究技巧。
1.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布置数字地震仪是一种高精度的仪器设备,因此其野外布置十分重要。
基本上,在进行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布置之前,我们应先了解地层情况,根据地质图、钻探记录、孔洞资料等来选择布置点,以获得尽可能完整、准确的数据。
另外,合理的布置位置应远离有源噪声的干扰源,例如车辆、机器设备等。
同时,数字地震仪应安装在平整而坚实的基础上,避免设在松软的土壤上,以防止仪器的震动和噪声影响数据的采集精度。
在开始采集之前,我们需要对数字地震仪进行采集参数设置,包括采样率、增益、滤波等参数。
采集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数据品质和后续分析结果的精度。
(1)采样率采样率是指数字地震仪采集地震数据的时间间隔,一般来说,采样率越高,数据采集的精度越高。
当采样率达到极限时,不仅可能造成数据存储问题,同时也可能会对数据处理造成不便,因此在设置采样率时需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硬件性能所能承受的极限。
(2)增益增益表示地震信号放大的倍数,增益越大,信号就越容易受到噪声干扰而产生失真。
因此,在设置增益时应注意避免过度放大地震信号,同时也要避免设置过小的增益导致数据淹没在噪声中。
(3)滤波滤波是将地震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通过滤波器滤出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地震信号的信噪比。
根据不同的野外工作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滤波器,如抗混叠滤波、低通滤波、高通滤波等,以获得不同的分析结果。
3.数字地震仪的数据处理数字地震仪所采集的地震数据本身存在噪声和干扰,因此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到有用的地质信息。
具体而言,数字地震仪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波形分析地震波形分析是指对地震波形曲线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波速、波形、时间等方面的特征。
通过地震波形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有关地震源的信息,如深度、震源大小等,同时也可以对地下构造进行刻画和识别。
数字地震仪系统传递函数的一种计算方法数字地震仪是一种高精度地震观测仪器,它能够实时地记录地震波,从而揭示地球内部的运动和结构。
在数字地震仪的测量过程中,传递函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能够反映出仪器在测量中的响应特性。
本文将介绍一种计算数字地震仪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
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数字地震仪系统传递函数计算之前,需要先确定一些参数,包括地震仪的采样频率、数据长度和相互作用函数(Instrument Response Function,IRF)。
其中,采样频率和数据长度是可以直接从测量数据中获取的信息,而IRF需要通过地震仪的校准过程来确定。
第二步:处理数据接下来,需要将从地震仪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
首先,需要进行反卷积操作,将地震仪和地震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函数消除掉。
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FFT变换,得到频域数据。
最后,通过将地震波的频域数据除以地震仪的频域数据,即可得到系统传递函数的频域数据。
第三步:反演传递函数在得到系统传递函数的频域数据之后,需要进行反演操作,得到传递函数的时间域数据。
此时,需要注意,传递函数的长度应该与测量数据的长度相同,否则会影响后续的数据处理结果。
第四步:滤波处理最后一步是对传递函数进行滤波处理。
这是因为传递函数通常包含有高频噪声,需要进行滤波处理才能得到更加准确的传递函数。
常用的滤波方法包括Butterworth低通滤波和Chebyshev带通滤波。
对传递函数进行滤波后,即可得到最终的数字地震仪系统传递函数。
总结:数字地震仪系统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相对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多次数据处理和反演过程。
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地震仪的响应特性,使得地震波观测数据更加准确和可靠。
同时,对于数字地震仪的维护和校正也有重要意义。
现代地震仪的诞生在欧洲有关记录地震的仪器的最早描述是在18世纪早期,当时用摆显示地动。
在1731年尼古拉斯?西里罗(Nicholas Cirrillo)就是用这种方法测到发生在那不勒斯的一系列地震的。
然而,地震仪的发展是缓慢的,早期的探测器不能记录地震波到达的时间,也不能给出地动的永久记录。
在19世纪中叶,意大利人卢伊吉?帕尔米里(Luigi Palmieri)在对维苏威火山的观测中制造了一台地震仪,它也能记录地震的时间(图3.2)。
在1856年的首次使用中,帕尔米里借助他的电磁地震仪通过螺旋弹簧上一物体的运动测到地面的垂直运动,并且通过在U形管内水银的运动测到地面的水平运动。
虽然帕尔米里的仪器和那个时代的其他仪器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地震仪,但是它们确实能给出地震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并且能对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都有反应。
图3.2 意大利地质学家帕尔米里于1856年制造的电磁地震记录仪它已能记录地震到达当地的时间地震仪发展的另外重要一步是1892年在日本取得的,当时访日的英国工程教授约翰?米尔恩(John Milne)(1850~1913年)在他在帝国大学的同事詹姆斯?尤因(James Ewing)和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的帮助下,研制出记录地震动随时间变化的仪器。
该仪器十分轻便且操作简单,因此这种有效的工作地震仪被安装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
事实上,在1897年加州的里克天文台内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立和管理的北美第一座地震台上安装的就是尤因的地震仪(图3.3为该仪器记录的1906年旧金山地震的地震波动)。
虽然现代地震仪比米尔恩和他同事的地震仪复杂,但是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如果我们能不受地震的影响悬浮在空中,借助于一只下垂的铅笔并让这支笔在固定于振动地面上的一张纸上来回运动,我们就能得到地震波图。
然而,由于重力存在,使得一个物体真正完全悬浮是不能实现的,地震仪中在贴地的框架上支撑一块重物,以摆锤形式使重物尽量减少与框架的联系而接近自由悬浮。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数字地震仪是一种用于记录和分析地震波动的仪器,可以在野外进行地震观测和探究。
下面将介绍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探究内容。
1. 设定观测点位:选择好地震观测点,通常是在地震活跃区域的地面上,远离建筑物和其他人造设施。
可以选择大地上开阔的地方,比如野外平地、山脊或草原等。
2. 安装地震仪:将数字地震仪固定在地面上,通常使用特制的地震仪架或井盖等支撑物。
确保地震仪放置稳固,并且与地面接触良好。
3. 连接电源和通讯设备:将数字地震仪与电源和通讯设备连接起来,通常使用电缆进行连接。
保证电源稳定供应,以及与通讯设备的正常连接。
4. 启动地震仪:按照地震仪的操作说明启动地震仪,进行各项设置,包括采样频率、观测时间等参数的设定。
确保地震仪正常工作。
5. 进行观测:启动地震仪后,可以开始进行地震观测。
地震仪会不断记录地震波动的数据,并存储在内部存储器或外部存储介质中。
观测时间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通常会记录一段较长的时间,以获取更多有用的数据。
6. 收集数据:观测结束后,将地震仪中的数据下载到计算机或其他数据处理设备中,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可以使用专业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来提取地震波形、频谱等数据,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1. 地震波传播研究: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可以了解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揭示地震波的物理特性和地球内部的结构。
2. 地震震源研究:通过观测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震级大小,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和能量释放情况,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
3. 地震监测与预警:利用数字地震仪观测地震活动,可以建立地震监测网,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有助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4. 地震地质研究:通过观测地震波形的振幅、频谱等特征,可以对地质介质中的地下结构进行解译,研究地震波在地质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揭示地下地质结构和岩石性质。
5. 地震勘探:结合地震仪和其他地球物理仪器,可以进行地震勘探,探测潜在的矿产资源、油气储层等地质信息,为资源勘探和开采提供依据。
EDAS-BS60一体化宽带地震仪 BBVS-60 Integrative Broad-Band Seismometer技术指标: 传感器频带范围60Sec—80Hz 灵敏度2000V/(m/s) 动态范围大于140dB 失真度 优于-80dB数据采集ADC 24位采样率 50sps,100sps,200sps频带宽度 50sps DC — 20Hz100sps DC — 40Hz200sps DC — 80Hz失真度 优于-100dB数字滤波器 线性相位FIR/最小相位FIRGPS授时单元时间信号输入编码 IRIG编码时间同步误差 小于0.05mS时钟稳定性 优于0.5ppm标定信号发生器DAC 16位,最大输出电流±5mA标定信号类型 标定信号类型脉冲、正弦波可选,参数可配置启动方式 定时,指令数据记录存贮介质 32GB CF 卡记录方式 事件触发记录,连续波形记录数据格式 EVT,mini SEED事件触发STA/LTA,电平,定时 主要特点:z地震计及数据采集一体化设计 z三分向一体结构 z频带宽度:60S~80Hz z电磁换能,力平衡电子反馈 z大动态范围:140dB z大容量存储,支持触发与连续记录存储 z 体积小,功耗低z 远程监控与调零数据通信接口接口 LAN以太网,RS-232串行接口协议 TCP/IP整机性能输出灵敏度 1×10-9(m/s)/count动态范围 大于140dB数据传输方式 实时数据流,支持多重连接,FTP数据下载远程监控 标定、零位监测与遥控调零、参数设置、工作状态监控供电 +12V (10V—20V),平均功耗约1W工作环境 温度:-20℃—60℃,相对湿度:98%尺寸 Φ170mm ×255mm,Φ170mm ×290mm(含把手)重量 7.5kg简介:EDAS-BS60一体化宽带地震仪集成了3分向宽频带反馈地震计和24位数据采集系统,频带宽,动态范围大,集成度高,体积小,功耗低,易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