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日中常见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校园内外2020年第6期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经济交流和文化输出日益频繁,翻译人才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当前我国出现翻译人才缺口大的现象,而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大局限性,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主。
但是,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信息资源多样化,对于英语的翻译的有更高更专业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双语有较高水平,还要求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而这正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弱项。
因此,需要整体重视所有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水平的培养,关注大学生英语翻译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解决,才能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大学生英语翻译学习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对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英语翻译现状开展调查并分析,得出当前大学生英语翻译学习普遍存在以下两大方面问题:(一)学生翻译学习兴趣不足,缺乏主动学习虽然英语为当前全球通用语言,但毕竟并非第一母语,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翻译的兴趣并不高,甚至不愿意主动去学习。
同时,纵观我国国情,大学生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阶段都以接受应试教育为主,所有的学习都以参加中考、高考为最终目的,并没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化,大部分学生在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只有应试的水平,运用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
进入大学课程学习,尽管大部分学生都还有一点基础大学语文课程,但大多只在大一有,而且应付式教学学习为主,母语的基础并没有打好,直接制约外语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
尤其是在进行翻译学习时,更需要母语基础扎实。
虽然大学生均已接受超过六年的英语学习,但是英语的五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中,“译”一直是被放在学习的最后,以至于被误认为是最不重要、可有可无的技能,导致学生对翻译没有意识及系统的了解,翻译思维方式缺失,缺乏翻译能力所需要的语言理解能力,加之包括像文章或段落的翻译都涉及文化背景、内涵的差异,导致学生的翻译学习基本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教师在学生汉英翻译学习中的参与度不足大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中,迫切需要提高其自身的翻译能力,除了需要学生自觉开展翻译练习外,教师的及时有效参与指导起到决定性作用。
英汉互译教程(修订版)汇编1. 英汉互译概述翻译原则:翻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即忠实于原文、表达流畅、语言优美。
翻译技巧:包括直译、意译、增译、减译、转译等,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文化差异:翻译时要注意中英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文化误解。
2. 英汉互译常用技巧词义选择: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义,避免出现歧义。
句式转换:根据中英文的句式特点进行转换,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语序调整:根据中英文的语序特点进行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修辞手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3. 英汉互译常见问题词汇误用:由于词汇掌握不牢固,导致误用词汇,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语法错误:由于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语法错误,影响译文的流畅性。
文化误解:由于对中英文化差异了解不够,导致文化误解,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4. 英汉互译学习资源翻译教材:如《英汉翻译教程》、《汉英翻译教程》等,系统讲解翻译理论和技巧。
翻译实践:通过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能力和技巧。
翻译工具:如词典、语法检查工具等,辅助翻译工作。
5. 英汉互译学习方法词汇积累:通过背单词、阅读等方式积累词汇,提高词汇量。
语法学习:通过学习语法知识,提高语法水平。
翻译实践:通过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能力和技巧。
文化学习: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6. 英汉互译职业发展翻译公司:加入翻译公司,从事专业翻译工作。
自由翻译:成为自由翻译,为各种客户提供翻译服务。
翻译教育:从事翻译教育工作,培养翻译人才。
7. 英汉互译行业动态翻译服务外包: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翻译服务外包给专业的翻译公司,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翻译人才培养:翻译人才培养逐渐受到重视,各种翻译培训机构和课程应运而生。
8. 英汉互译未来展望技术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工具和平台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行业融合:翻译行业将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如教育、旅游、电商等。
人才培养:翻译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日语翻译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策略◆贺佳(长春光华学院)【摘要】在简述日语翻译教学中常见问题基础上,从制定学习计划、完善教学体系,合理选择教材与教学方法以及合理运用新媒体教学平台等方面,探讨了解决日语翻译教学现存问题的具体对策,希望对提升日语翻译教学成效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日语翻译教学问题策略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国际交流中,翻译人员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目前,在高校日语翻译人才培养中,主要以培养具备日语理解能力、流畅地进行日汉互译的能力等日语翻译人才,从而满足各个领域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基于此,本文中,将在探索现阶段日语翻译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探索提升日语翻译教学质量的具体途径。
一、日语翻译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现阶段,大学日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以及教学过程开展等方面。
具体如下:(一)教材选择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要教材选择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高校日语翻译教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三方面现:一是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二是翻译素材倾向于各类文学小说,很少会涉及到政治、经济等内容;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材中列举了许多情境,但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迁移,一旦遇到生僻场景,学生便不知所措。
因此,有必要给予翻译课教材选择以高度重视。
(二)教学方法选择较单一,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依然秉承一言堂的教学理念。
在这种教学理念及方法下,多数学生专注于听讲和词汇记忆,钻研语法,虽然在理论学习上可以取得较为不错的成绩,但实际运用层面缺被忽视了。
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入工作岗位时,很容易会出现无从入手,也无法自主进行思考。
单一的教学方法下,教师是翻译教学课程的主宰,学生被动学习,无法形成多方间的有效对话。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而忽略能力,成为学生发展道路上最严重的羁绊。
汉译日句子翻译的相关问题联合复句的翻译并列关系复句的翻译并列复句是表示平列,对照,解注等关系的复句。
并列复句分句常用“既。
又。
”,“既。
也。
”,“又。
又。
”,“也。
也。
”等,可酌情译成“。
て。
”、“。
もあ(い)れば、。
もあ(い)る”、“。
と同時に。
”、“。
し。
、”“。
であり、。
でもある”、“。
また。
”、“。
用言連用形+用言。
”“一边。
一边。
”,“一方面。
另一方面。
”可译为“。
ながら、。
”、“。
一方(では)、。
”、“。
たり。
たりする”。
有些并列复句是表明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解注关系,叫解注关系并列句,分句间有时候用“这就是说”“换句话说”等之类的关联性插入性词语,有时则不使用关系词语,“これはつまり、。
ということになる。
”“言い換えると、。
ということになる”。
连贯关系复句的翻译连贯复句是分句间又先后相继关系的复句,也叫承接复句。
连贯复句的几个分句一个接一个地说出来连续的动作或连续的事件。
连贯关系常常靠分句的排列秩序来表示。
有时候也在后面的分句中使用“接着”“然后”等词,“就,又,才,于是”等又是具有同样的作用。
翻译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前一个(或几个)分句中的用哦感言以连用形(中顿法)或者以“連用形+て(てから)”“連用形+たうえで”的形式汉语中表示时间顺序上前后相继发生的还有“一。
就。
”,日语中用“。
と。
”“。
たかと思うと(思えば)、。
”。
递进关系复句的翻译递进关系复句是分句间有更进一层的关系的复句。
所谓更进一层,可以表现在范围方面,数量方面,程度方面,时间方面,以及其他方面。
“不但。
而且。
”使用最多,除此之外,还有,“不仅,不只,不单,非但”等预递词,或者“并且,甚至,就连,更”等承递词。
预递词和承递词既可成对出现,也可以只出现一个。
日语中表示递进关系的格式有如下几种:“。
だけでなく、。
も。
”“ばかりでなく、。
も。
”“。
のみでなく(のみならず)、。
も。
”“。
のみか、。
も。
”“。
うえ(に)、。
も。
”“。
浅议日语口译课程中的中日同形词问题作者:赵凌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40期赵凌梅(上海海洋大学日语系,上海 201306)[摘要]通过分析中日同形词对日语口译的影响以及日语口译课程中常见的中日同形词误译现象,而对日语口译教学中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日语口译;中日同形词;教学对策[作者简介]赵凌梅(1986—),女,山东泰安人,国际文化博士学位,上海海洋大学日语系讲师,主要从事日语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H36;H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067-02 [收稿日期] 2020-04-29一、何谓“中日同形词”中文和日语中存在很多字形相同(或基本同形)的汉字词汇,这些词汇被称作“中日同形词”,日语中称为“日中同形語”。
根据潘钧(1995)[1]的定义,中日同形词的判定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表记为相同的汉字(繁简字体差别及送假名、形容动词词尾等非汉字因素均忽略不计);(2)具有共同的出处和历史上的关联;(3)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在使用的词。
此外,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分类,同形同义(例如科学、文化等)、同形类义(例如保险、贵重等)和同形异义(例如老婆、检讨等)的三分法被广泛接受。
关于中日同形词,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得到中日学术界的关注,例如日本文化厅在1973年出版的『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2]一书,虽然没有提出同形词的概念,但初步探索了中文和日语中共同使用的汉字词汇的联系和共同特点。
其后,日本学者荒川清秀(1979)[3]、大河内康宪(1992)[4],中国学者潘钧(1995)、曲维(1995)[5]、施建军(2013)[6]等从词形、词义、用法的异同等方面对中日同形词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并对『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中提出的分类不断进行推敲和改进,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二、日语口译课程中常见中日同形词误译如上所述,在书面表达条件下,中日两国学术界已经对中日同形词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但正如施建军(2013)指出的那样,目前针对中日同形词的研究,研究对象多以词典等静态语料为主,现实生活中的动态研究较少。
句子的翻译技巧第四章变译1、定义:所谓变译,在翻译中是指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原文作出不影响原文信息内容表达的、非原则性变通。
它的特点是,行文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在思维方式上,在表达形式上,在句子结构上都可以打破原文的程式,以独特的形式来完成语际间的转换。
1)词语的变通(参见第 1 章第1、2 节)2)句型句式的变通◎被动句*汉语被动态汉语被动态的表现形式是由及物动词前加被动介词(如:被、叫、让、挨、遭、受、为所等)构成,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三种:A 动作承受者、动作发出者、被动式(由被动介词和及物动词构成)三者俱全,为完全被动式例:弟弟被他们打了。
B 动作承受者、被动式(省略动作发出者,仍属完全被动式)例:小李家被盗了。
C 句中由及物动词作谓语,含有被动式意义,但形式上却无被动介词,称为简化被动式或不完全被动式例:王老师的文章发表了。
∕麦子收割了。
汉语被动式所表达的内容:多为受害、受损、或感到不快、不利。
但受外国文字的影响,现在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也已打破传统用法的限制。
如有时也用于中性场合。
例如:“他被选为代表”,另外无生物也可作动作的承受者,构成完全被动式,但仍以受害意义为限。
例如:可以说“信被人拆了。
”(受害),却一般不说“信被写好了。
”日语中使用被动句的场合比汉语多得多,很多情况下日语被动句需要译成汉语主动句,日译汉时一定要根据汉语表达习惯,结合上下文的关系和修辞要求进行翻译。
①日语中由自动词构成被动句很多时候需要翻译成主动句○君も現実離れしたそういう夢をみているから、女にも逃げられたりするんだ。
参考译文:你脱离现实在做梦,所以连老婆也跑掉了。
○猫の手も借りたいほど忙しい時に君に行かれたら、こっちはどうするんだ。
参考译文: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一走叫我们怎么办啊!○夕べは一晩中子供に泣かれて一睡もできなかった。
参考译文:昨晚小孩子哭了一夜,吵得我一觉也没睡成。
▲注意:也有译成被动句的场合○雨に降られて、びしょぬれになった。
浅谈日汉翻译问题随着中日两国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日汉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而在日汉翻译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
本文将以较为浅显的语言,对日汉翻译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比如在日本,休闲时间一般都会去温泉或者旅游,而中国民众更倾向于在家中团聚。
这样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将会涉及到相关的词汇或者用语,如果没有进行足够的处理,就容易造成歧义或者误解。
二、语言表达中日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例如,在日本人的思维中,有些话不需要明说,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达成相互之间的理解。
这同样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处理。
否则的话,容易产生解释不明的情况。
三、专业术语与行业性语言在日汉翻译中,必然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与行业性语言。
这时,我们需要对这些词汇进行较为准确的翻译,避免译出偏差或误解。
同时,也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完整理解其中的含义。
四、谐音效应中日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一些发音相近但含义不同的词汇,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中进行辨别。
例如“关丸(かんまる)”和“馆丸(かんまる)”,一个表示铁路车站等地的地名,一个是与鱼有关的词汇。
这时候,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辨别,避免出现错误翻译。
总之,日汉翻译中存在着众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可以适当地处理好其中的各方面问题,就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翻译效果。
因此,在进行日汉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译文的精准性和术语的准确性,以达到更好的翻译结果。
浅谈汉译日中常见问题摘要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与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
因此,翻译成为国与国、人与人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避免在交流时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本文试着浅谈就日语翻译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帮助。
关键字问题分析;词汇理解;惯用省略;语境首先,请看下列例句:例1:皮肤洁白。
译文:皮膚が潔白だ。
例2:你去哪里?我去图书馆。
译文:あなたはとこに行くの。
私は図書館間に行く。
例3:老师看见学生很高兴。
译文:先生は学生たちを見ると、嬉しいだ。
先生は学生たちの嬉しそうな顔を見る。
略看上述例句,似乎没错,但总觉得别扭。
的确,以上例句便是我们日常翻译中常犯的错误。
为什么会导致这些错误呢?请看下列分析。
(1)对中日同形词词义理解不清导致误译。
据1981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常用汉字表》可知,日语常用汉字有1945个,其中与中国常用汉字重合的就高达1683个。
虽说中国汉字占整个日语词汇的60%以上,但汉语和日语毕竟分属不同语系,且日本在借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自己的文字,这就使中国的汉字失去了原有意义。
但中国学习者易受母语影响,望文生义,掉入日语汉字的陷阱。
如:例1:这是我爱人。
译文:こちらは私の愛人んだ。
汉语里的“爱人”,与日语里的“愛人”可谓是天壤之别。
汉语里的“爱人”有两个意思:①自己的妻子或丈夫。
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但日语里的“愛人”①是情夫或情妇的意思。
日本在二战后,为避免使用“情夫、”“情妇”这一露骨且不文雅的词汇,便用“愛人”这一委婉说法来表达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②爱人类。
常用“敬天愛人”敬天爱人这一说法。
虽然汉字相同,但两者的含义却大相径庭。
如果日语词汇意思掌握不扎实而误译的话,是会出大事的。
所以上述的正确翻译为:こちらは私の主人(妻)だ。
例2:皮肤洁白。
译文:皮膚が潔白だ。
汉语里的“洁白”表示没其它颜色污染的纯净的白色。
而日语里的“潔白”是「心や行いがきれいで正しく、やましい所が無い様子。
《在日译汉中考察翻译补偿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日译汉的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译汉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常常会出现信息遗漏、语义不清、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翻译者需要采取一些翻译补偿对策。
本文将通过实际案例,探讨在日译汉中如何有效地运用翻译补偿对策。
二、日译汉中的常见问题在日译汉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信息遗漏、语义模糊、表达不地道等。
这些问题往往会导致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引发误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翻译者需要采取有效的翻译补偿对策。
三、翻译补偿对策的实践应用1. 补充信息:当原文信息缺失时,翻译者需要通过上下文、背景知识等方式,补充原文信息,以确保译文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意思。
例如,在翻译日本文学作品时,为了使译文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翻译者可以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适当添加一些描绘性的词汇或句子,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2. 明确语义:当原文语义模糊时,翻译者需要结合语境、词汇含义等多方面因素,明确原文语义。
这需要对日语词汇的语义有深入的了解,以及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习惯等方面有较为全面的掌握。
3. 地道表达: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翻译者需要采用地道的中文表达方式。
这需要对中文的语法、词汇、句式等有较为熟练的掌握,同时也需要不断积累和总结各种翻译经验。
四、实际案例分析以一篇介绍日本文化的文章为例,原文中使用了大量日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采用了补充信息、明确语义和地道表达等策略。
例如,在翻译“和风”这一词汇时,为了使译文更加具体生动,翻译者补充了“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气息”;在翻译“浮世绘”时,明确了其“日本传统绘画形式”的语义;在整体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地道的中文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五、结论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日译汉的翻译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翻译补偿对策对于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至关重要。
中日两个工商业的交流一直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日语翻译也是翻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
中日两国的文化和工商业交流甚至曾经一度令大量中国学习投身与日语的学习中,但是这些学习日语的学生中能够从事翻译事业的却寥寥无几,因为并不是懂日语就可以做翻译了,这其中还需要学习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在汉译日的过程中,被动式的译法往往是比较复杂的,让人难以理解,在本文中我们着重对被动式的译法进行讲解。
被动式的译法就被动句而言,日语可以看出其形式上的系统性,一般以表示被动意义的助动词形式表示。
而汉语中的被动句则没有表面上的系统,表示被动意义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为“被”字句,此外还可以通过“叫”、“让”、“给”、“受”、“遭”、“挨”、“所”、“由”、“经”等介词来表示被动意义。
此外,一般认为日语被动句多于汉语,因此,无论汉语原文是否被动,翻译成日语时,均视日语表达的需要而决定是否使用被动形式。
日语翻译原文为主动句,译文采用被动形式在汉语中,用于陈述客观事物或想象的被动句被称为“简略被动句”。
从形式上看,就是省略了被动介词,施事者没有出现。
例此处园林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译文:この庭園はすでに世界遺産リスト登録されている。
例的中文说法是受到西方文字的影响形成的,这个“被”字完全可以去掉。
这类说法目前一般都认为是不规范说法,但已经较为常见。
翻译者可以自己选择,更重视“规范”的,则不用这一“被”字,而要使这文章显得“洋气”一些的,也可以在一些情况下使用。
但这是汉语表达上的问题,从汉译日的角度说,这类句子可以翻译成日语的别动态。
意义被动句有些被动句不带任何被动意义的介词、助词或动词,但是仍然表示受事者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仍具有被动意义。
从表现形式来看,就是原文中本来处于动作对象的宾语被提至主格位置。
它具有如下特点:主语是受事者,而不是施事者,施事者不一定出现;主语多为无生命体或抽象事物,而且是正确的,不能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谓语动词是及物的,一般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动词,往往带有附加成分。
英译汉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在进行英译汉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语言、文化、表达方式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一些英译汉的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1. 语法结构的不同问题: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翻译时难以保持句子的原有结构。
解决方案: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法结构,确保译文自然流畅。
有时候需要重新构思句子,以使其在汉语环境下更为通顺。
2. 多义词的翻译问题: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具有多义性,翻译时难以确定最合适的意思。
解决方案: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译文,确保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有时候需要参考专业词典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3. 文化差异导致的表达方式不同问题:英语和汉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些表达方式在汉语中可能不够地道。
解决方案:在翻译时要注意尊重文化差异,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汉语习惯。
有时候可以使用类比或解释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4. 习惯用语和俚语的翻译问题:英语中的习惯用语和俚语在汉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
解决方案:尽量避免直译,而是选择相近意思的汉语习惯用语或表达方式。
在翻译时考虑到目标读者的理解程度,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5. 专业术语的翻译问题:英语文本中包含大量专业术语,翻译时难以找到准确对应的汉语词汇。
解决方案:在翻译专业术语时,可以参考相关领域的标准术语表,或者查阅专业词典。
如有需要,可以注明原文专业术语以保留原文信息。
6. 时态和语态的转换问题:英语中的时态和语态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进行转换,以适应语言习惯。
解决方案:注意时态和语态的变化,确保译文在汉语环境中符合语法规范。
这涉及到对上下文语境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7. 长句和短句的转换问题:英语中的句子往往较长,翻译成汉语时可能需要拆分或重组。
解决方案:在翻译长句时,注意保持句子的逻辑结构,合理拆分或重组,确保读者容易理解。
同时,要确保每个子句在汉语环境下都是通顺的。
浅谈汉译日中常见问题
摘要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与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
因此,翻译成为国与国、人与人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避免在交流时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本文试着浅谈就日语翻译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帮助。
关键字问题分析;词汇理解;惯用省略;语境
首先,请看下列例句:
例1:皮肤洁白。
译文:皮膚が潔白だ。
例2:你去哪里?我去图书馆。
译文:あなたはとこに行くの。
私は図書館間に行く。
例3:老师看见学生很高兴。
译文:先生は学生たちを見ると、嬉しいだ。
先生は学生たちの嬉しそうな顔を見る。
略看上述例句,似乎没错,但总觉得别扭。
的确,以上例句便是我们日常翻译中常犯的错误。
为什么会导致这些错误呢?请看下列分析。
(1)对中日同形词词义理解不清导致误译。
据1981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常用汉字表》可知,日语常用汉字有1945个,其中与中国常用汉字重合的就高达1683个。
虽说中国汉字占整个日语词汇的60%以上,但汉语和日语毕竟分属不同语系,且日本在借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自己的文字,这就使中国的汉字失去了原有意义。
但中国学习者易受母语影响,望文生义,掉入日语汉字
的陷阱。
如:
例1:这是我爱人。
译文:こちらは私の愛人んだ。
汉语里的“爱人”,与日语里的“愛人”可谓是天壤之别。
汉语里的“爱人”有两个意思:①自己的妻子或丈夫。
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但日语里的“愛人”①是情夫或情妇的意思。
日本在二战后,为避免使用“情夫、”“情妇”这一露骨且不文雅的词汇,便用“愛人”这一委婉说法来表达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②爱人类。
常用“敬天愛人”敬天爱人这一说法。
虽然汉字相同,但两者的含义却大相径庭。
如果日语词汇意思掌握不扎实而误译的话,是会出大事的。
所以上述的正确翻译为:こちらは私の主人(妻)だ。
例2:皮肤洁白。
译文:皮膚が潔白だ。
汉语里的“洁白”表示没其它颜色污染的纯净的白色。
而日语里的“潔白”是「心や行いがきれいで正しく、やましい所が無い様子。
」即心地和行为端正,内心无愧的意思。
如:身の潔白を明らかにする。
表明自身的清白。
所以上述的正确翻译为:皮膚が真っ白だ。
(2)对日语惯用表达掌握不透彻导致冗译。
由于中日两国语言在语言体系、语法、语言习惯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在表达同一思想时,往往省略一些词句不译,但日语学习者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按中文逐字逐句译出,这反倒造成句子的冗赘,显得不合日语语言规
律。
i:人称代词的冗译
例1:你正在干什么?我在看电影。
译文:あなたは何をしているの。
私は映画を見ている。
上述译句都一一按汉语把“你”、“我”翻译出来,这反倒显得累赘,有点画蛇添足的意味。
因为日语通常会把作为主语的人称代词“你”、“我”省略。
除非特别强调,否则不译。
ⅱ:“一”数词的冗译
例1:我是一名大学生。
译文:私は一人の大学生だ。
上述译句估计会让日本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明显的机械化直译。
一个、一只、一场、一辆、一条等都是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
由于日语中的数量词没有这种表达方式,所以在翻译成日语时,通常省略不译。
除非表示一定程度的强调时才会译出来,否则不译。
(3)缺乏语境意识导致译句具有歧义。
一个好的翻译者,即便翻译的是一个孤立的句子,也会赋予它一定的语境后去揣摩原文的意思及翻译。
但日语学习者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这就是所说的“潜意识语境”。
语境意识分为“潜意识语境”和“非浅意识语境”。
前者为绝大多数操同一语言者面对某一词语句是头脑中所浮现出来
的大致相同的语境。
“非浅意识语境”则是人们主观设定的语境,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例1:田中和美惠结婚了。
译文1:田中と美恵とは結婚した。
译文2:田中と美恵とは二人で結婚した。
译文3:田中と美恵とはそれぞれ結婚した。
显然上述译文语境完全不同,每个译文所表达的说话人的思想感情,语气都有很大差别。
译文2译者想表达的是田中和美惠两个人结婚了(共同在一起),也许后面接的是恭喜的话语。
而译文3则表达的是田中和美惠分别和其他人结婚了,也许显露的是惊讶的表情。
例2:老师看见学生很高兴。
译文1:先生は学生たちを見ると、嬉しいだ。
译文2:先生は学生たちの嬉しそうな顔を見る。
显然译文1和2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本身这句汉语对象就不明确是一句歧义句,但我们可以给它设立语境来消除这种歧义。
到底译文1正确呢还是译文2正确呢?也无从定论,这完全取决于说话者当时所处的语言环境。
所以说语境是译文最后的仲裁者一点也不夸张。
以上是日汉翻译中常犯的一些问题。
透彻的理解词汇、日语的惯用表达、语境预设这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道、正确的翻译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固然是件头疼的事情,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克服这些困难。
希望本文能引起日语学习者的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多加注意这些问题。
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不足
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各位多多包涵。
基金项目:本文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学生研究计划”中“中日美文翻译实践——以短篇小说与散文为主”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高宁著.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黄园园(1990-),女,广东阳江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
指导教师:徐婷婷,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日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