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景观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景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景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景观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空间的构成,通常包括景观元素的类型、数量、分布、形状和大小等方面。
在生态学中,景观结构则更强调景观空间的连通性、分异度、多样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因为它们决定着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景观服务的供给等方面。
首先,景观结构的连通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景观元素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程度决定了生物在景观中的移动和交流。
如果景观中的生境被打断,某些物种就无法在不同的生境之间移动,导致物种分布受限、群落结构扭曲,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保持良好的景观连通性可以提高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其次,景观结构的分异度和多样性也对生态系统功能有很大的影响。
景观中的分异度指的是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程度。
当景观中具有较高的分异度时,不同类型的生境可以密集分布在一起,以形成更为复杂的景观空间,从而为生物提供多样的生境条件和资源选择,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而景观中的多样性则包括景观元素本身的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多样性等。
在景观元素的多样性方面,较高的多样性通常可以支持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因为不同的生境可以容纳更多不同类型的物种。
在组合多样性方面,不同种类的景观元素组成可以影响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如不同类型的植被可以提供不同的土壤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等几方面服务。
最后,景观结构的稳定性对于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景观中的波动和扰动总是不可避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等。
景观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更能在面对这些扰动时进行自我调节和恢复,如通过多样化生物群落结构、改善生境质量或增强物种交流等方式,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弹性。
景观结构分析报告1.引言景观结构分析是对一个景观的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一个具体景观的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特点、功能和影响因素,以及提供相关的改进建议。
2.景观背景描述分析对象景观的背景信息,包括位置、规模、用途等。
例如,分析对象可以是一个公园,位于某市中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用于休闲和娱乐。
3.空间组织分析景观的空间组织方式。
这包括景观元素的布局、形式和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关系。
例如,公园的空间组织可以包括主入口、中心广场、游乐区和花园等。
4.功能分析评估景观的功能,即它是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的。
这可以涉及到休闲、娱乐、教育、文化等方面。
例如,公园作为一个休闲场所,提供了散步、跑步、野餐和户外活动等功能。
5.视觉分析分析景观的视觉特点,包括景观元素的形状、颜色、比例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景观的美学价值和视觉效果。
例如,公园的主入口可以设计成宽敞明亮的拱门,吸引人们的目光。
6.生态分析评估景观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这包括植被覆盖率、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例如,公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和湖泊的建设来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资源利用。
7.社会影响分析景观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
这可以考虑到景观对人们的健康、社交和文化认同的影响。
例如,公园可以提供一个社交场所,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8.改进建议根据对景观结构的分析,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这可以包括增加景观元素、改善空间组织、增加功能等方面的建议。
例如,公园可以增加户外健身器材、改善道路连接性,以提升其吸引力和便利性。
9.总结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强调对景观结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例如,通过深入的景观结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景观的特点和功能,从而为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10.参考文献列出本报告所参考的相关文献,包括书籍、学术论文和网络资源等。
第三章景观结构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的3个特征(FormanandGodron,1986):①结构——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
即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
②功能——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即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物质和物种流。
③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其中景观结构是功能的支体,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为生态学研究带来很多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比如等级(hierar—chicalstructure)、尺度效应(scaleefffect)、时空异质性(spatialandtemporalheterogeneity)、干扰(disturbance)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humanactivity)的影响等等,均与景观结构密切相关(TurnerandGardner,1991;伍业钢和李哈滨,1992)。
虽然不同学者对景观生态学的描述并不完全一致,但都强调了空间结构的重要性。
例如,景观生态学关注于大的空间尺度、区域、以及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生态效应(Turner,1989)。
景观生态学研究斑块空间镶嵌格局对一系列生态学现象的影响(Wienseta1—1993)。
景观生态学家经常用“镶嵌”(1TIOSaIC)一词来表示生境或植被的空间配置(spatialconfiguration)。
景观生态学促进了空间关系模型和理论的发展,新型空间格局和动态数据的收集,以及其他生态学领域很少涉及的空间尺度的检验(Pickett,1985)等。
景观结构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它们的时空配置形成的镶嵌格局即为景观结构(1andscapestructure)(FormanandGodron,1986)。
本章将介绍其发育历史、结构特征和生态意义,以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一、景观发育所有的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发育历史。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分为生物和环境两个方面,主要包括:生物的相互作用、非生物环境(地貌、气候和土壤等)的变异、人类定居和土地利用的历史与现状、自然干扰的频率和植被演替以及某些动植物对景观的改变和控制等(Turner,1998)。
景观结构特征研究
景观结构是指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以及这些关系本身所构成的统一、互相关联、动态发展的整体。
景观结构特征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系统性:景观结构是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在城市布局规划中,需要以现代城市学、环境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理论为基础,将城市空间、实体、人三大景观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加以研究,以建立既有合理的城市功能,又有益于认知和理解的高质量城市景观。
2. 地域性:是景观结构在空间上显示出来的形态特征,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或乡土特色,城市景观结构各构成要素在不同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地方特色。
3. 民族性:景观结构的内部特征还包括民族性,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独特属性。
4. 复杂性和多义性:城市环境中视觉事物和事件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城市景观结构具有构成上的复杂性、内涵上的多义性。
5. 连续性和流动性:景观结构的界域具有连续性,空间上具有流动性和时间上的变化性。
通过对景观结构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景观的内在层次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应用于景观规划和设计中。
景观结构名词解释
景观结构是指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格局,包括景观元素的类型、数量、空间分布、配置方式等方面。
景观结构对景观的生态功能、美学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有重要影响,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在景观结构设计中,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配置:确定各景观元素的位置和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元素类型:选择合适的景观元素,如植被、地形、水体、建筑物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
3. 元素数量:确定各景观元素的数量和比例,以及它们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分布。
4. 连接性:保证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和流通,使它们能够相互作用和影响。
5. 视觉秩序:建立视觉上的秩序和美感,使景观结构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并产生舒适感和美感。
景观结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美学、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创造一个和谐、可持续、有意义的景观环境。
景观结构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景区的景观结构进行分析,以便指导景区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通过对景区的地理环境、景观特征以及游客活动等因素的综合研究,我们将对景区的景观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景区概况2.1 地理环境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对景区的地理环境进行描述。
包括景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景区的自然条件,为后续的景观结构分析提供背景信息。
2.2 景观特征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对景区的景观特征进行描述。
包括景区的植被组成、地貌特征以及水体分布等。
通过对景观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景区的自然景观,为后续的景观结构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三、景观结构分析3.1 景观类型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对景区的景观类型进行分类和描述。
通过对景区的景观类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景区的景观组成,从而判断景观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3.2 景观组合方式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对景区的景观组合方式进行分析。
包括景观元素的相互关系、布局方式以及空间组织等。
通过对景观组合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景区景观的整体结构,为景区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3.3 游客活动分析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对景区的游客活动进行分析。
包括游客的主要活动区域、游客流线以及游客行为特征等。
通过对游客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景区的游客需求,为景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四、景观结构评估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对景区的景观结构进行评估。
通过对景观类型、景观组合方式以及游客活动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对景区的景观结构进行评价。
评估结果将为景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意见,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本报告通过对某景区的景观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景区的地理环境和景观特征对景观结构有着重要影响;•景区的景观类型和景观组合方式多样,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游客活动对景观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景区的景观结构,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优化和改进。
各结构类型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在景观构筑物中,常用的结构类型有:
1.框架结构:由立柱、横梁、斜撑等构件组成,适用于中小
规模的建筑物。
2.钢结构:由钢梁、钢柱、钢板等构件组成,适用于大跨度、
超高层的建筑物。
3.圆锥构架:由圆锥形构件组成,适用于覆盖较大面积的构
筑物,如体育场、展览馆等。
4.空间网架:由空间框架、轴线桁架等构件组成,适用于大
型的悬索桥、机场航站楼等。
5.光伏结构:由太阳能电池板、支架等构件组成,适用于太
阳能电站、太阳能遮阳结构等。
6.绿廊结构:由花岗岩、玻璃、铝合金等材料制成,适用于
城市绿化隔离带、景观廊桥等。
7.厂房结构:由钢架、钢筋混凝土楼板、钢筋混凝土墙体等
构件组成,适用于工业厂房、仓库等。
8.木结构:由木板、木梁、木柱等构件组成,适用于住宅、
别墅等住宅建筑。
9.塑料结构:由塑料板、塑料柱、塑料梁等构件组成,适用
于温室、遮阳结构等。
10.玻璃结构:由玻璃幕墙、玻璃楼梯、玻璃走廊等构件组成,
适用于高端写字楼、商场等。
这些结构类型都可以在景观构筑物中使用,具体应用取决于构筑物的规模、用途、所在地区的气候等因素。
景观结构组分斑块、廊道、基质斑块是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且空间上可分辨的非线性景观要素。
影响斑块起源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异质性、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
根据起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环境资源斑块环境异质性导致环境资源斑块产生。
环境资源斑块相当稳定,与干扰无关。
如裸露山脊上的石南荒原、石灰岩地区的低湿地、沙漠上的绿洲、以及山谷内聚集的传粉昆虫等,都属于环境资源斑块。
2.干扰斑块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都可形成干扰斑块。
泥石流、雪崩、风暴、冰雹、食草动物大爆发、哺乳动物的践踏和其他许多自然变化都可能产生干扰斑块。
干扰斑块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通常是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但这类斑块也可由长期持续干扰形成。
如一个重复放牧的牧场,演替过程持续不断地重复进行或重新开始,斑块也能保持稳定,持续较长时间。
长期干扰斑块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但有时长期的自然干扰也能够形成。
如周期性洪水、大型哺乳动物践踏或野火,使斑块上的物种适应于干扰状态,与周围基质保持平衡。
3.残存斑块残存斑块的成因与干扰斑块刚好相反,它是动植物群落在受干扰基质内的残留部分。
4.引进斑块当人们把生物引进某一地区时,就相继产生了引进斑块。
它与干扰斑块相似、小面积的干扰可产生这种斑块。
可以分为种植斑块和聚居斑块两种类型。
最容易识别的斑块外貌是其大小或面积。
大、小斑块之间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不仅包括物种,还包括物质和能量。
1.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斑块内部和边缘带的能量和养分存在差异,小斑块的边缘比例又高于大斑块。
因此,正常情况下,小斑块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和养分含量不同于大斑块。
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常常引起两者单位面积上能量和养分含量的差异。
2. 对物种的影响(1)岛屿斑块大小对物种数量、类型和流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研究、观察和讨论。
物种多样性和岛屿大小之间呈曲线关系。
小岛的物种初始增长较快;大岛的物种增长较慢,但较持久。
山地岛屿的物种较同样大小的平原岛屿为多;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岛屿,其物种往往(并非总是如此)比未受人类干扰的岛屿少。
景观的结构特征
景观的结构特征是指景观的组成元素、空间关系和组织方式。
以下是常见的景观结构特征:
1. 组成元素:景观的组成元素包括植物、水体、地形、建筑物等。
这些元素通过大小、形状、色彩等特征来构成景观的外观。
2. 空间关系:景观中的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如距离、密度、布局等。
这些空间关系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如开阔感、封闭感等。
3. 组织方式:景观的组织方式指元素之间的排列和布局方式。
可以是线性的、环形的、网格状的等等。
这种组织方式可以影响景观的整体结构和风格。
4. 视觉层次:景观通常具有视觉上的层次感,即前景、中景和远景。
不同层次的元素在空间上有不同的距离和大小,营造出不同的景深效果。
5. 功能分区:景观的结构特征还包括功能分区,即将景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休闲区、绿化带、水池区等,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这些结构特征可以使景观更具有组织性和美感,同时也能够实现景观设计的功能和目的。
景观生态学斑块名词解释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系统研究地理空间及其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的科学。
它可以用来解释地球景观的形成,分析位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及其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为社会制定更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提供依据。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将一组概念用来描述景观结构、功能和过程。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景观生态学名词进行解释。
一、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物种群落中所占据的生态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物种能够找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如食物、温度、空气等,以及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
二、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结构是指特定地区的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地势、植被、水源等,它决定了该地区资源的分布及其生态系统的结构。
三、景观复原(Landscape Restoration)景观复原是一种在某一景观范围内,利用植被恢复被破坏的景观结构的一种技术手段,从而改善各种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四、生态补偿(Ecological Compensation)生态补偿是指当相关受体发生在一系列环境质量改变时,如果影响其生态系统的人口活动或原住土著民族活动无法避免,则由其承担部分责任,通过金钱或其他服务方式补偿影响到的社会群体和环境。
五、斑块模式(Patch Dynamics)斑块模式是指景观的成分之间的动态变化,斑块是指景观中的一小块地,它们存在于景观空间中,在某一特定状态下存在一定的时间,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这些斑块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彼此结合,影响景观的空间组成及物种的演变发展。
六、斑块迁移(Patch Migration)斑块迁移是指景观的斑块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如坡度、光照、植被等,斑块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迅速迁移。
七、斑块重塑(Patch Reshaping)斑块重塑是指斑块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经历了重要的地质、物理和生物过程,斑块形态及边界出现了变化,而斑块的重塑可以对景观空间结构及服务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一、引言景观空间结构是指园林景观中各种空间形式的组织方式和相互关系,是园林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基本模式、元素构成、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基本模式1. 点线面结构点线面结构是园林景观中最基本的空间结构形式。
点指单个景观元素,如树、花坛;线指游走于各个点之间的路径,如小路、长廊;面指由多个点和线组成的整体空间形态,如花园、广场等。
2. 中心轴对称结构中心轴对称结构是以一个中心轴为对称轴,左右两侧呈镜像对称分布的一种空间结构。
这种结构常用于宫廷式园林和公园大道等场所。
3. 均衡分布结构均衡分布结构是在整个园林空间内均匀地分布各种景观元素,使其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这种结构常用于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
4. 游走追随结构游走追随结构是以游人行进路径为主线,将各种景观元素沿途分布,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景致。
这种结构常用于公园、庭院等场所。
三、元素构成1. 点元素点元素是指园林景观中单个的景观元素,如树、花坛、雕塑等。
它们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组合成线和面。
2. 线元素线元素是指连接各个点元素的路径或界限,如小路、长廊等。
它们可以引导游人行进,也可以分隔不同的空间区域。
3. 面元素面元素是指由多个点和线组成的整体空间形态,如花园、广场等。
它们是园林空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游人活动和休息的主要场所。
四、设计原则1. 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园林空间中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
设计师应该在选取材料、色彩搭配等方面保持一致性。
2. 对比性原则对比性原则是指通过对比不同的景观元素来产生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一个绿树成荫的花园中,加入一些色彩鲜艳的花坛,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3. 运动性原则运动性原则是指通过布局和设计来引导游人行进,并使游人在行进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空间变化。
例如,在一个公园中设置多个景点和休息区域,可以引导游人在其中穿梭,增加游览乐趣。
4. 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在设计时考虑到场地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
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是指景观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景观时考虑到环境的物理和生态特征,以及人文和社会特征等的因素,将这些要素适当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在景观空间中实现一系列的功能。
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景观结构原理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生态和环境因素,将自然的元素,例如水体、植被、地形、土壤和动物等以及人文要素如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特征等组合成为整体设计。
景观结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和理解场地特征首先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庭院、公园和广场等场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水文情况,以及当地植被、气候和光照等环境要素。
同时要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特征,以及探索解决方案。
2.定位功能根据场地特征和社会环境,确定功能需求,包括娱乐、观赏、运动、交流、休息、耕种等等。
在景观设计中实现这些需求应当合理分配。
3.设计元素组合根据场地的管理要求、功能要求以及使用者的需求来确定景观元素的组合方式,包括水体、花园、景观亭、自行车道、人行道、树木、草地、景观石等等。
4.利用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场地的地形特征,例如起伏、平缓、斜坡等特点改善景观,并使之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整体。
二、景观功能原理景观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景观设计师需要设计出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景观场所。
景观功能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社会文化需求景观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特征设计出符合社会文化需求的景观,使之成为社交、节庆以及其他特定活动的场所。
2.体现环保理念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中加入环保理念,选择环保材料和方式,使景观场所达到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的目标。
3.提高空间品质景观设计师应该通过景观设计提高空间品质,提供一个美丽、舒适、安静、清新、健康的空间,同时也要考虑目标用户的年龄、文化水平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人们能够在里面享受自然、放松身心。
河南农业大学
课程作业论文
高校校园景观结构规划分析
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
姓名史训旺
学院林学院
专业环境科学
学号1202115024
高校校园景观结构规划分析
摘要:文章将高校校园作为一种独特的人工景观进行景观结构分析。
根据功能不同, 对校园中的斑块进行了分类, 分析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景观中流动和转化的特征。
提倡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 从功能、格局和景观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 合理地规划高校校园, 并提出了相应的校园规划模型。
关键词:高校校园; 景观结构; 校园规划
在城市景观中, 高校校园作为一种独特的人工景观, 具有自己的特征: 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则化和建筑物的分布改变了原有地面形态和自然景观; 大强度人流、交通流通过景观空间, 造成景观系统的相对开放; 人的活动及所创造的信息流渗透到环境中, 影响了景观并赋予其文化特质和视觉多样化[ 1] 。
通过分析高校校园景观结构及其内部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动态变化, 可以得出高校景观内部的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 从而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科学合理地规划高校校园。
1 高校景观结构分析
1.1基质
基质, 指景观中出现最广泛的部分, 所占面积最大的、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 如广阔的草原或沙漠, 连片状分布的森林或农田等等。
确定基质的标准主要有 3 点: a 面积上的优势, 即在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b 空间上的高度连续性, 即在景观中的连接度最好。
c 对这个景观系统的影响最大, 对景观的总体动态起支配作用。
但在实际研究中, 要确定基质有时是困难的和没有必要的。
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 基质的特征往往不够明显。
高校景观的基质往往已经和景观中的斑块和廊道融为一体, 不再独立发生作用。
所以在文章对高校景观进行景观结构分析时, 就不考虑确定基质。
1.2 斑块
斑块, 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 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由于成因不同, 斑块的大小、形状及外部特征各异。
它可以是有生命的, 如动植物群落等, 也可以是无生命的, 如居民区、岩石、土壤等。
它可以是自然形成的, 也可以是人工制造的。
根据功能的不同, 可以将高校景观中的斑块划分为 5 类: a 教学斑块, 指具有教学功能的斑块, 即在此区域内, 教师传授知识, 而学生得到智力、体力和道德上的培养, 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科研中心、礼堂、体育馆、运动场等。
b 服务斑块, 指具有服务功能的斑块, 即提供维持大学生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各项服务, 包括食堂、澡堂、开水房、校医院、商店、行政机关、停车场、娱乐活动场所等。
c 绿化斑块, 指具有绿化功能的斑块, 包括花园、草地、林地等。
d 宿舍斑块, 指高校景观中宿舍楼及其附属设施等。
e 水域斑块, 指高校景观中成片状的自然和人工水体。
1.3廊道
廊道, 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包括防风林带、河流、水渠、道路、输电线路等。
在高校景观中, 道路是最主要的廊道。
除此之外, 还包括绿化带、输电线路、输水线路、输气线路、供暖线路、通信线路等。
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 3 点: a 传输通道, 即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渠道。
b 过滤和阻抑作用, 即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穿越时的阻截作用。
c 作为物质、能量和生物的源或汇。
2 高校景观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流动和转化的特征
2. 1 物质流流动和转化的特征
高校景观中的物质流主要是以道路、河道、输水线路、输气线路等廊道为传输通道, 并且主要集中在特定斑块中发生转化。
流入景观的物质主要是生活用水、食物、生活用品和少量的动植物等。
流出的物质主要是经人类利用过后的废物、废水等。
高校景观中的物质流有以下 3 个特征: a 流动方向的确定性, 即在某个确定的时间段, 高校景观中物质流的方向的大趋势是确定的。
b 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 即在高校景观中的某些区域内, 物质的流动和转化非常频繁, 如食堂、教学楼、宿舍区等, 而在其它的区域中, 物质的流动和转化则没有那么频繁。
c 时间变化的周期性, 即高校景观中物质流变化的强弱是有周期性的, 会随着学生的作息时间发生变化, 如在上下课、用餐、休息、寒暑假期间, 物质流会发生相应的、有规律的变化。
2.2能量流流动和转化的特征
高校景观中的能量流主要是以道路、输电线路、供暖线路等廊道为传输通道, 并且在各种斑块中转化。
流入景观的能量主要是低熵的能量, 包括太阳能、电能、化学能等, 流出的能量主要是高熵的能量, 包括热能、光能等。
高校景观中的能量流的特征是能量的转化是单向性的, 即不考虑绿地的光合作用, 能量总是从低熵向高熵转化。
2.3信息流流动和转化的特征
高校景观中的信息流主要是以道路、通信线路等廊道为传输通道, 并且信息在这里会经历一个汇集、整理、加工、创新和输出的过程。
信息流在进入高校时是一些原有信息, 即已经存在的信息, 如科学知识、理论体系、原始数据等。
而由于高校景观的特殊性, 信息在这里经科研人员的加工和创新后, 可以产生新的高级信息, 即科研成果。
所以, 信息流在高校景观中所经历的这一过程是高校景观区别于其它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
3 .高校景观规划
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为指导, 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形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 探讨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特别是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反馈关系及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管理, 在景观水平上使生态学研究具有整体观。
这也就是说, 景观生态学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在景观空间格局上的协调, 所以景观生态学可以作为自然、人文景观综合体的高校校园的规划理论依据。
此外, 在有限空间内, 按其不同的功能, 合理有序的布局各类型斑块, 使校园中效率达到最高化的原理也应该在规划中得以体现。
3.1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 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2] 。
高校校园的规划应当以景观生态优先并从整体考虑出发, 合理布局景观空间格局的各个单元, 以期望达到高校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目标。
在校园规划中, 绿化斑块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在校园中应保存一定面积的自然、半自然的植被, 并且尽量使其面积达到一定规模, 从而保证
高校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度。
此外, 在选择人工绿化植被时, 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当地的特友种。
这样一方面可以与当地自然环境保持协调, 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对绿地维护的工作量。
对于其它具有不同功能的斑块则可依据福尔的景观最优格局理论, 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斑块集中起来, 形成内部功能相对一致的大型斑块。
道路廊道的两侧应设有绿化带, 用来消除道路给周围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设计绿化廊道时, 应尽量使其能连接到每个斑块并且围绕在校园各类建筑的四周。
水体廊道应增加曲折度, 并使其穿越多个斑块, 以增强美学观赏价值[ 1] 。
此外, 还可以考虑在景观中加入由文字、图片甚至是影象等所构成的文化廊道。
这些文化廊道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 既可以是介绍高校校史和校内科技带头人的公告牌, 也可以是介绍科普知识和发布随笔散文的长廊。
文化廊道在校园中可以起到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和营造高校良好文化氛围的作用。
3.2 最高效率原则
最高效率原则就是指校园规划应考虑到学生在校园内完成同等数量的任务和活动所运动的水平距离最短。
可见, 最高效率原则在规划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学生在运动最短的距离内到达一个或多个既定的目的地。
考虑到大学生在校园中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 可以得出在上课期间, 大学生每天在各类型斑块之间移动的一般次序。
以此为依据, 有序的布局各个斑块, 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方便学生的目的。
4 结论
高校校园的规划要充分考虑校园可能的发展方向与生态问题, 校园总体规划的格局必须科学、合理, 并且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空间。
其规划应遵循得原则如下: a 景观生态原则, 即在科学地分析高校校园景观结构的基础上, 体现以人为本, 注重景观生态效益的设计理念。
b 最高效率原则, 即体现高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校园空间的设计理念。
c 可持续发展原则, 即体现在不破坏高校景观的整体结构和不影响其内部正常运行机制的情况下, 可以使其中各类型斑块向外扩展的设计理念。
现在国内一些时代比较悠久的高校可能会因为历史原因, 在其校园规划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通过本文初步设计的高校规划模型, 希望能为今后的新型高校校园的规划提供一个思路。
参考文献:
[ 1] 沈杰. 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J] . 建筑学报, 2005, ( 3) : 31~33
[ 2] 肖笃宁, 李秀珍, 高峻等. 景观生态学[M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44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