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肯定与否定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8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
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
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区分“文革”】《历史决议》把“文化大革命”时期同作为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区分开来,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同这十年的整个历史区分开来,有力回击了借否定“文化大革命”来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点。
【《1984》的箴言】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中国计划经济取得的成绩】国民收入增加了 4 倍,即从 1952 年的 600 亿元增加到 1978 年的 3 000 亿元。
人均国民收入指数(以不变价格计算)从 1949 年的100(1952 年的 160)增加到1957 年的 217 和 1978 年的 440。
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38 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 90 倍。
从 1952 年到 1977 年,工业产量以年平均 11.3%的速率增长。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 30%增加到 72%,中国在近 30 年的时间里迅速地实现了由农业国到初步工业化国家的蜕变。
【特朗普为何崛起?】对多数美国人和欧洲人来说,如今的局面比那时候更糟。
自那以来,许多人的住房已被收回。
2015年美国收入中位数比格林斯潘发出警告时更低。
大西洋两岸的多数人都认为,子女的境况将比他们自己更糟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第5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1.对立统一规律答: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
因此,要把握对立统一规律,需要正确理解矛盾,以及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答: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a.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b.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答: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是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
4.内因与外因答:①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一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斗争。
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②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③内因与外因是反映事物变化原因的一对哲学范畴。
前者指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后者指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两者缺一不可。
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是内因,在另一场合则成了外因,反之亦然。
5.主要矛盾答: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最重要,它关系到该事物的生死存亡,因而我们专门把这个矛盾拿出来进行专门的分析,一分析,就分析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规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旧质与新质、旧事物与新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要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否定,即辩证否定。
1辩证否定唯物辩证法的否定是与肯定相对应的,要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首先要了解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肯定与否定的关系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肯定和否定的字眼,表示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看法。
由于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有的人持肯定的态度,有的人持否定的态度。
在这里,肯定是赞成或同意的意思,否定则是反对或不同意的意思。
哲学上所说的肯定和否定,其含义与此是完全不同的,它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矛盾关系。
肯定和否定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他物。
所谓维持事物的存在,也就是促使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相对静止状态、平衡和稳定状态。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也就是破坏事物的稳定和平衡,使事物从量变过渡到质变。
例如: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方面,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方面。
遗传是生物物种的肯定方面,它促使物种的性状保持不变;变异是生物物种的否定方面,它促使物种旧的性状的灭亡和新性状的出现。
对于生物个体来说,同化是它的肯定方面,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不断地合成自身;异化则是它的否定方面,它从自身消耗能量并不断分解自身。
2)肯定和否定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它们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肯定和否定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完全相反的作用。
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是哲学中重要的概念。
它涵盖了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转化和变化,并一直是人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范畴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步骤阐述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第一步,肯定和否定的基本概念。
肯定和否定是指对一个事物的肯定和否定态度。
对一个事物的肯定是对它所具有的价值和伟大性的认同、肯定和表扬;否定则是对其缺点和短处的否定、批判和修正。
在肯定中,人们经常将其发展潜力视为一种积极力量,是各种事物得以发展并取得进步和新的成就的重要因素;否定则经常被认为是提高事物的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手段,因为纠正错误和缺点有助于进一步发展事物。
第二步,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
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断发生转化和变化,肯定和否定也是随之发生改变。
肯定和否定不是两个静态的状态,而是在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交替出现。
在一个事物的初期发展阶段,肯定往往是主要的,人们会认同事物的优点和潜力,寄予希望和信心。
但随着事物的发展,人们会逐渐发现事物存在的缺点和局限性,这时否定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否定不仅是对错误的质疑和批判,更是对事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第三步,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肯定和否定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关系。
肯定和否定之间是矛盾的统一,其中一个方面的存在,为另一个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和动力,这就是辩证关系。
肯定和否定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综上所述,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是哲学中重要的概念,包含着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发展的过程和方法。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统一体,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解决问题和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因此,我们在面对事物时,应该认真总结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批判和修正,以此推动事物发展的长足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2)具体说明:1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2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3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4.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2.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3.人文科学基础:十九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美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理论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梦想伟大:为人类的福利而工作。
.献身科学:为人类工作的重要途径。
终身学习:成就伟大的基本条件。
意志超强:创造辉煌的必备素质。
朋友相助:没有恩格斯就没有马克思。
3、发展过程(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列宁宝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不断中国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逐渐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与鲜明特色1、理论主题(对现代性有原则高度的批判)现代性:现代世界赖以成立的本质根据。
(产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降临)2、鲜明特征(1)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复习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可以为大家提供名师考研政治视频、考研政治复习资料、考研政治真题和考研政治辅导等,助您冲击名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量的意义:一是,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只有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
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
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和否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肯定是指对某些方面的认可,而否定则是指对某些方面的否认。
肯定与否定的相互作用导致事物不断地改变和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事物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辩证关系。
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要素,它们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自然界中,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四季更替等现象都是肯定和否定的体现。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事物的评价也是存在肯定与否定的。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进步的基础。
肯定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
只有对已达成的成果予以肯定,才能使原来的成绩不断地发扬光大,促进事物的不断进步。
例如,在科技领域中,对先进技术的持续肯定,才能不断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而对于否定,它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肯定和否定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本质。
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这种关系来源于事物在本质上的矛盾。
任何事物都存在内部矛盾,而这些矛盾需要借助肯定与否定的力量,才能得以解决。
例如,在经济发展中,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对封建制度的否定,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需要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
在这个过程中,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同时也使事物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以实际为基础的原则。
只有通过实际的观察和理解,才能确定事物的肯定和否定。
其次,要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
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要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并做出客观的评价。
最后,要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的原则。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验证事物的肯定或否定是否正确。
综上所述,肯定和否定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
肯定和否定的正确应用可以极大地促进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加强对肯定和否定的理解和运用,为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努力。
唯物辩证法两大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摘要: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观点1.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2.对立统一规律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2.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1.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2.事物的质与量3.事物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4.事物的自身否定5.事物的发展与联系正文: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一、两大观点1.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表现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它揭示了事物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
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两个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排斥,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事物不断发展。
二、三大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质的稳定性,仍是原来的事物。
这种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
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
它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身否定,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过程。
这个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上升性。
三、五大范畴1.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
列宁称之为“螺旋式上升”,毛泽东称之为“波浪式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之所以说总趋势是前进的,正是因为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发展,是集中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后的更加完善。
而之所以说发展是曲折的,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推动的。
例如,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又如中国的民间谚语,“物极必反”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
再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原始社会是公有制,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又将是公有制(不是原始社会的物质匮乏的公有制,而是经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发展后,物质极大丰富的公有制),这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C、“荣枯代谢而弥见新”D、“和实生物”我选AD A句中两个“不”,不难理解B两个引号中只各有一个“不” C循环,没有绕到“否否”上D句中的“和”便是“否否”,必然归宿是“肯定”,也就是句中的“生物”(动势强劲,显见辩证法),句中“实”我不知道3、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B、C、D、E)A、冰——水——汽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E、麦粒——植株——麦粒E为什么也对麦粒—植株—麦粒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请看麦子的生长过程:麦粒做为种子,在所需要的条件具备之后,如适宜的土壤、一定温度和水分,它就会发芽。
此时,麦粒本身被否定了。
代替它的是从它内部生长起来的麦苗。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原理中文名辩证法三大规律别名三大规律表达式对立统对于辩证法的规律来说,主要揭示出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点,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两方面。
这就是哲学规律具有的特点,上升到本质高度把握客观存在的现象联系。
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基本规律、核心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两个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形式。
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
从认识层次角度上讲,辩证法三大规律中,量变质变规律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因为它是以统一体的变化形式存在的客观规律。
其次是对立统一规律,它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它的认识深度从统一体外部上升到统一体内部的矛盾。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涵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即矛盾是事物统一体内部的对立因素之间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矛盾双方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统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依靠斗争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②斗争性要受统一性的制约,统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4)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理论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①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②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
避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③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思考,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B.实践意义(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摘要: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否定因素所引起的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是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揭示事物在不同阶段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总趋势。
发展是一个从纵向来看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从横向来看则是由点到面的辐射过程。
只要是有利于事物向有序化、复杂化方向的运动都是发展。
关键字: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否定之否定规律最终是由黑格尔提出的,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丰富发展而形成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黑格尔把它当作自己《逻辑学》的总体逻辑框架;马克思把辩证的否定观看作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恩格斯则强调,“当说自然、历史和思维/是否定的否定的时候,我是用这唯一的运动规律来概括所有这些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本质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两个矛盾方面,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不断进行力量的较量,不断相互转化,导致事物发生质变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即第一次否定;在质变的基础上,也就是在新质事物内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重新开始新的量变,二者相互转化再次发生质变即第二次否定,这次否定融合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达到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在更高意义上的对立统一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91.。
可见,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事物的辩证发展和内在联系进行了综合性的揭示,显示了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以及思维领域本身所固有的辩证本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不仅指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三个阶段、两次否定的一个周期,而且进一步指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有许多个首尾相连的近似“圆圈”的否定之否定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长过程。
<以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说明你的事物是不断地否定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北华大学岸蒼卿(个人内部资料)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
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
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
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的是事物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
在这一周期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把前阶段发展的一切成果中有用的成分保留了下来。
因此,在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原事物,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而是形式的回复、内容的发展,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
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
用“否定之否定”来描述“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并用此作为构造其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看作是一系列概念的活动与展开。
他分析了概念自身的矛盾,认为任何概念都可以归结为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对立统一。
肯定就是概念自身,是概念的抽象状态。
否定是和概念自身性质相反的规定。
概念由肯定转化为否定,即由抽象转化为具体。
概念的本性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因此,否定必须再次被否定,重新回到肯定,使否定和肯定,即具体和抽象结合起来,这就是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对原来概念的扬弃,使它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原来的概念获得了新的发展。
由于这个过程开端的概念和最后的概念是重合的,因此,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比喻为圆圈式的发展。
在圆圈式的运动中,每一次否定之否定,既是对原来概念的说明和返回,又是新的发展的起点,即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从逻辑阶段到自然阶段到精神阶段,以及每一个阶段中的一系列小阶段,都是由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组成的,成为由一个大圆圈和许多小圆圈所构成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
这两方面的矛盾,促使事物从肯定转化为对现存事物的否定,事物的自身发展由肯定阶段进入否定阶段;通过否定,即事物自身发展中否定方面对肯定方面的扬弃,事物改变了原来的存在形式和性质,由某物变成他物。
他物对某物的否定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
但是,在否定阶段中,只是事物的否定方面获得了片面的发展,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并未彻底解决,事物的自身发展还未完成。
由于内在矛盾的发展,作为否定事物的他物也必然被否定,否定者又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否定,矛盾双方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事物在新的基础上重现自身,仿佛是原来事物的复归。
但它不是原来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更丰富的基础上的复归,是完成了自然发展过程的新事物。
事物的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性的螺旋式系列(见发展的螺旋式),构成发展过程的整体。
周期性的螺旋式发展,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根本特点,也是区别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主要之点。
否定之否定是指同一事物的同一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过程。
每个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质的规定性,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矛盾。
所以,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质的自身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3个阶段,或者说是3个环节两度否定,这是普遍的。
但是事物的范围不同,复杂程度各异。
不同的事物、不同方面的质,按照一定的层次互相包摄。
每个层次,只有先完成自身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才能进入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不能把不同层次的事物的矛盾,笼统地纳入同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但这个结果不是静止的。
在这个结果里,原来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有矛盾存在,发展就不会停止。
上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结果,变成另一个发展过程的肯定环节,开始另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所以否定之否定既是结果,又是开端。
事物的矛盾是绝对的,发展是无限的,否定之否定永远不会达到一个最后的终点。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但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表现又有特殊性。
有的事物只经过一个周期,就向过程之外的他物转化去了。
有的事物则要经过许多次的周期循环。
如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就要经过千百次的循环,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否定之否定是回复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有的事物的发展回复性比较明显,有的事物的发展,前进性较为突出。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事物不断地被扬弃,不断地变化、更新。
但由于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偶然事件的影响,这个过程也可能暂时发生逆转、倒退、偏差等等现象,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出现曲折,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实践意义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
但前两个规律是从事物和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上,揭示事物内部发展的动力和状态,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则从螺旋式的前进运动方面揭示事物的辩证发展,以最一般的形式总括事物自身矛盾运动过程的全貌,它的作用在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否定之否定规律为人们把握事物由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及其辩证过程提供了全面的综合画面。
它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和基本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而发展的具体途径和道路则是螺旋式的或波浪起伏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自觉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有助于进行辩证地思考,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直线性和绝对化。
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防止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总是直线上升、径情直遂,不经任何曲折和艰苦斗争就可以实现的直线论思想;另一方面又要反对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看不到事物发展在基本方向和趋势上的前进性,甚至认为事物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论和悲观论思想,以及由此作出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否认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的消极结论。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及人类认识发展不断在曲折中前进的辩证实质。
(1)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它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它破坏现成事物使之转化为其他事物。
最初,肯定因素处于支配地位,否定因素处于被支配地位。
但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否定因素总会由弱变强。
一旦否定因素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
事物最终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
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2)否定之否定含义:事物由于内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矛盾而自我发展,由肯定到否定表现为对立面的展开;由否定又发展到第二次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
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和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第三阶段作为第二阶段的对立面必然与第一阶段有着某些特征相似,但这第三阶段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事物,是一种自我完善。
(3)否定之否定之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1]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由此可知,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规律很好的例子。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处在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中;后来这种公有制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就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被废除了,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在自己的发展中,又反过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必然地产生出否定自己的公有制。
不过这时的公有制已不再是原始的那种公有制,而是建立在更高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公有制。
否定之否定规律历经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使事物在其发展中包含了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展现自身的完整性、总括性。
(1)要从事物存在的总体出发,辩证地把握肯定和否定。
我们认识事物总是先从质和量的外部分析入手,然后达到矛盾运动的内在本质分析,但这还不够,还要进一步上升到事物总体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
只有在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对象,在肯定中把握否定,在否定中把握肯定,才能完整地理解事物存在的本质。
正如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都应持扬弃态度,即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2)要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出发,正确地对待前进和曲折。
我们在认识事物运动发展时,不仅要认清发展的动力、源泉及其量变与质变相交替的表现形式,还要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具体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道路又是迂回的、曲折的。
因而我们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承认道路是曲折的,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
正如革命中有成功与失败、高潮与低潮,建设中有发展与调整、速度的快与慢,战争中有进攻与防御、前进与后退等等。
如果不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高度去把握事物,局限于某一时期的现象,就会出现两种偏差:要么只看到事物前进、上升的一面,要么为暂时曲折、挫折。
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
因此,当我们工作顺利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急躁冒进,要看到顺利的背后可能会有困难和曲折;在遇到困难和曲折的时候,也不要垂头丧气,消极悲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充足的信心,克服艰难险阻,迎接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