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和各种身管火炮的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火炮身管长度与口径的数值
火炮身管长度与口径的数值是衡量火炮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身管长度指的是火炮的整个身管长度,包括炮管、炮口制退器、制退器和炮闩等部分。
口径则是指火炮内膛的直径,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表示。
火炮的身管长度与口径的数值对其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身管长度越长,火药燃烧时间越长,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压力也会更高,从而使火炮的射程和精度都有所提高。
同时,身管长度也会影响火炮的重量和稳定性,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火炮的使用效果。
口径则是影响火炮威力的重要因素。
口径越大,火炮的威力也会越大,但同时也会增加火炮的重量和尺寸,降低其机动性和便携性。
因此,在设计火炮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使用环境来选择合适的口径。
在现代火炮中,身管长度和口径的数值通常会被标注在火炮的名称中,例如“155毫米榴弹炮”中的“155毫米”就是指口径大小。
而在同一口径下,不同的身管长度也会对火炮的性能产生影响。
例如,155毫米榴弹炮的身管长度可以有52倍口径、39倍口径和30倍口径等不同型号,其射程和精度也会有所不同。
火炮身管长度与口径的数值是衡量火炮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设计和选择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使用环境来进行合理的选择。
火炮的分类有哪些?火炮是一种火药武器,用于投射炮弹,具有威力大、射程远等特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战争的演变,火炮的分类也逐渐丰富起来,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火炮分类。
一、加农炮加农炮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火炮,主要用于对地面目标的攻击。
它由炮管、炮筒、架座等部件组成,炮弹是以火药为动力,通过炮弹筒直接发射出去。
加农炮的射程较远,威力较大,常用于攻城、防守等作战任务。
1.加农炮的结构加农炮通常由炮管、炮膛、炮座等部分组成。
炮管是发射炮弹的主要组件,它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导向性能,能够确保炮弹的稳定。
炮膛是装药和发射炮弹的部分,其内部有供火药燃烧的膛室和发射炮弹的膛室。
炮座是支持炮管和炮膛的部分,它能够对炮管进行仰角和方向的调整,以便瞄准目标。
2.加农炮的使用加农炮能够对地面目标进行有效打击,常用于远距离射击。
在战争中,它广泛应用于攻城战、坦克战等各种作战环境。
加农炮的炮弹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炮弹,如反坦克炮弹、高爆炮弹等。
二、火箭炮火箭炮是一种以火箭原理发射的火炮,它具有射程远、射速快的特点。
火箭炮由火箭筒、导弹、点火装置等部分组成,其炮弹通过火箭引擎的推力飞出。
火箭炮的威力较大,常用于对地面目标的远程打击。
1.火箭炮的特点火箭炮的射程远、威力大,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打击目标。
火箭炮的射速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射多枚炮弹。
火箭炮的导弹种类丰富,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导弹,如榴弹、制导导弹等。
2.火箭炮的使用火箭炮主要用于对敌方阵地、工事、战车等目标进行打击。
在战争中,火箭炮经常被用于火力支援、远程打击等作战任务。
火箭炮的发射过程中,需要考虑发射角度、地面条件、气候等因素,以确保炮弹的准确命中目标。
三、自行火炮自行火炮是一种集火炮和推进装置于一体的武器系统,具备自行移动的能力。
自行火炮通常由底盘、炮塔、炮管、火控系统等组成,它能够快速调整位置,并能够在移动状态下进行射击。
1.自行火炮的特点自行火炮具有机动性强、火力集中的特点。
现代火炮种类火炮是指口径在20毫米以上利用火药气体的能量,发射弹丸的重火器的统称。
现代火炮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性能先进、种类繁多、各有特点的火炮。
现代火炮按其性能的不同,通常分为加农炮、迫击炮、榴弹炮、无坐力炮、火箭炮和高射炮等。
分述如下:1、加农炮:炮身常为口径的40倍以上,初速通常为700米/秒以上。
它是一种飞行速度快,弹道低伸,射程远的火炮。
在战场上可用它射击敌人的快速装甲目标,摧毁敌人各种垂直坚固目标和远距离上的目标。
2、迫击炮:是一种弹道十分弯曲的火炮。
它以座板承受火炮后坐力,采取炮口装填、滑膛迫击发火的装填发射方式。
它享有重量轻、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的特点。
利用改变装药、变换射角的方式来改变弹道的形状,来消灭藏在隐蔽物、洼地内和堑壕里的敌人。
在近距离上还可以高角度抵近射击。
3、榴弹炮:是介于加农炮和迫击炮之间的火炮。
由于榴弹炮有许多号数装药,可用改变装药方式来改变弹道的形状。
要弹道弯曲些,就用药量少的小号装药;要弹道平直些,就用装药量多的大号装药。
因此,榴弹炮即可曲射,又可平射。
有些榴弹炮可以把炮身加长,成为“加农榴弹炮”,它比同口径的榴弹炮打的更远,这样有利于压制敌炮兵和远距离目标、破坏敌野战防御工事、重型坦克等。
4、无坐力炮:是一种小型轻便火炮。
它利用射击时炮尾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来抵消火炮后坐力的,因此,它不需要反后座装置。
它的特点是构造简单、轻便,运动灵活,是反坦克的有效武器,一般作为步兵的伴随火炮。
5、火箭炮:大都是车炮一体的自行火炮,有多轨式、多管式和多框式等几种类型,能在10秒钟左右将几十发火箭炮发射出去,在空中排列成一长串好似奔腾的火龙,落到地面形成一片火海。
火箭炮威力大,是杀伤和破坏大面积目标,如步兵集团、坦克集群的有力武器。
6、高射炮:是一种基本的防空武器,具有战斗准备时间短、转动灵活、起落快的特点。
有自动装置高射炮,用雷达和指挥仪计算射击诸元,并通过电气联动自行瞄准射击。
二战德军多管火箭炮(上)火箭炮简史中国是发明火箭的故乡。
早在900多年前的宋代,就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并开始用于战争中。
到了明代,更有了多种火箭,什么火龙箭、火弩流星箭、长蛇破敌箭、百虎齐奔箭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大约在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箭技术传到欧洲。
1807年,英军在进攻丹麦哥本哈根的战斗中,首次使用两脚架式发射架发射火箭弹。
其后,法国和俄国都使用过三脚架式发射架发射火箭弹。
1909年,德国的克虏伯公司买下了瑞典人文格中校的固定火箭的专利,并开始组织试验,但始终未能大规模生产。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火箭推进剂还是黑色火药,生产还是手工作业,生产条件恶劣,而且黑色火药不耐冲击,发火的危险性大。
到了1935年,发明了耐冲击的新型推进剂,对火箭弹和火箭炮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火箭炮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跑在前面的”便是苏联和德国。
二战期间,是火箭炮发展的黄金时代。
苏联红军著名的“卡秋莎”火箭炮,成为扭转乾坤的明星武器。
二战中的德军,是使用火箭炮的另一支重要的军队。
德军使用的火箭炮型号多,数量大,口径繁杂,在战争中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火箭炮的重大缺点是射弹散布大,发射火光大,易暴露阵地。
这也是火箭炮多采用多管齐射的道理。
德军的火箭炮也不例外。
二战中的德军火箭炮,有自行的,有牵引的,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小型牵引式火箭炮,但最风光的还是半履带式装甲自行火箭炮。
41型150毫米火箭炮41型150毫米火箭炮是二战期间德军标准型火箭炮,1941年起装备德军的火箭炮营,一直用到二战结束。
二战结束后,还在法国军队中用过一阵子。
41型150毫米火箭炮为6连发火箭炮,6根发射管成6角形布置,组装在一起,装在可牵引的两轮小车上。
火箭发射管的长度为1.3米,外径为160毫米,发射管内无膛线,为了使火箭弹在发射管内保持稳定,在发射管内有3根高17毫米的导轨。
两轮牵引小车上有起倒支架,射击时要放下来固定,起稳定作用。
火箭炮和各种身管火炮同属于地面压制武器,主要的作用就是给敌人造成毁伤。
众所周知,火箭炮是中国人发明的,当然只是雏形,但是意义非常深远。
大家来北京,到军事博物馆的古代战争展厅,可以看到很多实物的同比例模型。
可以说明我们祖先认知火箭要比西方人早很多年,在当时条件下,火箭是超级武器。
至少在十九世纪50年代以前,火箭炮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杀伤武器。
但是线膛炮出现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火箭炮的缺点,在那个时代来说是致命的,射击精度和有效射程都无法与线膛炮相比,所以很快,火箭炮就销声匿迹了。
火箭炮的重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给战斗机安装了一种带有导轨的火箭发射器,在远东地区的一系列战斗中,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所以很快,陆军型的火箭炮就被开发出来了。
根据现在的资料来看,苏联的“K”系列火箭炮应该是最早的现代火箭炮,尽管还有一些争议。
事实上,苏联是整个二战中装备火箭炮最多的国家。
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经拥有7个火箭炮师,装备大约3000门各种型号的火箭炮。
我们都知道火箭炮的特点,机动性好、火力猛、射程较远、造价低廉、射击精度差。
具体分析一下,问题可就大了。
首先需要明确火箭炮的用途。
根据炮兵操典的定义,火箭炮主要用于对大面积的集团目标进行突然猛烈的火力突击,具体范围包括压制或者歼灭敌有生力量、火力设施、技术兵器、集结的摩步、坦克、等目标。
请大家注意“集结”这个词,足以说明,火箭炮对装甲部队的攻击效果了。
换句话说,我们通过分析火箭炮的界定范围,就可以知道火箭炮只能用于打击定面目标,对于活动目标,就得靠战防炮了。
火箭炮从开始出现就是车炮和一的结构,这说明火箭炮先进么?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很简单,火箭炮发射的是火箭弹,由于火箭弹是自带动力装置,发射后,必然拖着一条浓烟烈火的尾巴,发射阵地暴露无遗,敌人的炮兵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目标,所以打了就跑是必须的战术,没有机动性就没有生存。
至于火力猛,解释起来也很简单,火箭弹散布大、精度差,单发毁伤效果肯定不理想,把很多发射管集中起来使用就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以数量代替质量。
《火炮与自动武器原理》之黎明晨曦作者:杜中华吴大林来源:《科技视界》2019年第02期【摘要】论述了近年来枪炮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采用无人炮塔的地面大中口径火炮、自主作战的自行火炮、高精度制导火炮弹药、不同运载平台火炮、小车架大炮、各种新原理火炮,这些趋势体现了目前枪炮领域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体系化、轻型化、开放化的特征。
论文对于《火炮与自动武器原理》课程中新原理和新技术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火炮与自动武器原理;枪炮技术发展趋势;新原理新技术中图分类号: E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2-0131-003【Abstract】Gu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s in recent years were stated,including large and medium caliber ground guns using unmanned tunnel,independent operation self-propelled gun,high precision guided shell,different delivery platforms of gun,powerful gun with light chassis,various new principle guns.The trends embody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automation,information,intelligence,system,light and opening.This paper can help students to study the new theories and new technologies in gun and automatic weapon theory course.【Key words】Gun and automatic weapon theory;Gu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New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0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科技的迅猛进步,近年来我国的武器装备得到了长足发展,北斗系统、航空母舰、五代战机等成为国人的骄傲。
“龙卷风”---火力强悍的俄制多管火箭炮2008年07月05日 19:42俄制BM30型“龙卷风”多管火箭炮综述:BM-30“龙卷风”系统是目前世界各国已列装的炮兵武器中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精度最高、性能最先进的多管自行火箭炮。
火炮口径300毫米,发射管12个,配用杀伤子母弹,最大射程为90公里。
一次12管齐射只需38秒,重新装弹需20分钟。
一门炮一次齐射能抛出864枚子弹药,覆盖面积达67.2万平方米。
该火箭炮采用MA3-543轮式发射车,战斗全重43.7吨,最大公路行驶速度60公里/小时,越野速度5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850公里。
操作人员4人。
配有供弹车,一次能携带14枚火箭弹。
9K58型“龙卷风”300毫米多管火箭炮齐射的壮观景象.起源1970年代末,随着苏军作战指导思想由大规模核突击条件下进攻转为常规突击,以精度为主的新一代大口径火箭炮系统也开始研制、服役,首先是BM-28飓风(Uragan)220毫米16管火箭炮(设计局代号9K57)。
飓风系统比BM-21冰雹(Qrad)系统的射程增加了2倍,但仍采用无控火箭,散布颇大。
稍后出现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龙卷风(Smerch)300毫米12管火箭炮系统。
系统构成龙卷风火箭炮的设计型号为9A52,整个系统的设计局型号为9K58,由位于俄罗斯图拉市的(Tula)合金精密仪表设计局(Splav Stat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Association)研制,该设计局也是BM-21、BM-28火箭炮系统的研制者。
9K58系统于1983年设计定型,1987年入役,最初为14管,1990年2月在吉隆坡举办的亚洲防务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时变为现在的12管样式。
该炮被北约称为M1983型,是苏联(包括俄罗斯)最大口径的火箭炮,主要装备苏联军属远程火箭炮兵旅,每旅下辖3个营,每营下属3个连,连各装备3辆9A32型发射车和1辆9T234-2装填-运输车,全旅共27台发射车。
火箭炮的发射原理火箭炮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同一面积目标发射大量的炮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覆盖目标。
通常火箭炮都是多管,所以能够一次覆盖很大的面积,一开始各个国家喜欢用这东西发射毒气弹,这样可以一下子覆盖很大一块面积。
火箭弹的原理基本上就是鞭炮里边的窜天猴,不过这个窜天猴是横着放的的,弹道导弹那种窜天猴是竖着放的,两者的原理一样,都是利用自身携带的燃料进行运动,而一般的炮弹都是利用发射药的火药气体,在离开炮管以后,火药气体的作用很快就没有了,炮弹是依靠着惯性继续向前。
而火箭弹在离开炮口以后,火箭发动机开始工作,继续推动炮弹向前走。
普通榴弹炮、加农炮的射击精度很高,可以直接打击对方的坚固工事。
火箭炮的水平都在火箭弹上,火箭炮的炮管都不叫炮管,叫定向器,而且现在叫炮管都快没了,现在新式的火箭炮炮弹的包装箱就是定向器,装炮弹就是把包装箱之间装上就完事了。
火箭炮相比普通的身管火炮,它的射击精度偏差,通常现在它的散布半径是射程的1/300,这已经是提高很大了,原来是1/100,这对于点状目标来说有点太大了。
火箭弹都是细长条的,而且对于发射定向的要求不高,所以才有这种卡桑火箭,还有63是火箭炮可以用电池点着火箭弹直接发射。
普通的炮弹都是用发射药把弹丸打出去,想要简易发射是没门。
火箭炮的管子可以很薄,象现在300毫米的火箭弹,火箭炮管也没多厚。
而要是普通的身管火炮,就像上边的战列舰主炮那样,炮管可是厚的要命,否则承受不住巨大的膛压。
除了精度差一点,火箭弹上边的浪费的重量也很巨大,象一发155毫米的榴弹炮炮弹,重约100公斤,里边装填大约是不到10公斤的炸药,剩下的就是钢壳,这些在炮弹爆炸的时候都是会产生杀伤效果,而火箭弹由于要自带燃料,炮弹很大的一部分重量是燃料,炸药就少了,尤其是如果是远程射击,炮弹飞到目标的时候,燃料也烧的差不多了,这样就有很大的重量是无法用在提高杀伤效果的,当然火箭炮一般都是多管齐射,用多发火箭弹来弥补单发火箭弹的不足。
••自行火炮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靠自身动力机动的火炮。
按行动装置的结构,分为履带式、半履带式和轮式;按装甲防护程度,分为全封闭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
全装甲封闭式自行火炮还分为有炮塔和无炮塔两种。
主要由武器系统、底盘部分和装甲车体组成。
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较强,便于与坦克和步兵战车协同作战。
自行火炮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现代新型火炮多为自行式。
•牵引火炮靠机械车辆牵引运动的火炮。
结构简单,造价低,易于操作和维修。
但越野性能差,行军与战斗转换速度慢,无装甲防护。
有些长身管的牵引火炮,炮身可回拉或调转180°,以缩短行军状态时的火炮长度。
有些牵引火炮在炮架上装有辅助推进装置,用以在通过难行地段时驱动火炮车轮与牵引车一起运动,或在火炮脱离牵引车后驱动火炮进出阵地和短距离机动。
•无坐力炮利用发射时后喷物质动量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
炮尾有喷管。
发射时,向前运动的弹丸和前喷火药燃气的动量与由喷管向后喷出的火药燃气(有的还含添加的配重物)的动量大小相等,故炮身不后坐。
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适合步兵携行作战;但射程近,发射时后喷火焰大,容易暴露。
主要用于摧毁近距离的装甲目标和火力点。
无坐力炮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加农迫击炮兼有加农炮和迫击炮性能的火炮。
采用与迫击炮相似的短身管。
可发射迫击炮弹,也可发射带药筒的整装炮弹;可进行间接瞄准射击,也可使用破甲弹、穿甲弹对装甲目标实施直接瞄准射击。
•迫击榴弹炮简称“迫榴炮”。
兼有迫击炮和榴弹炮性能的火炮。
既可发射迫击炮弹,又可发射榴弹炮炮弹;既能对较远距离的目标进行间接瞄准射击,又能对较近距离的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射击。
•迫击炮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迫击炮弹的曲射火炮。
早期均为迫击发火,故称迫击炮。
最早专用于堑壕战,因此又有堑壕炮之称。
身管较短,重量较轻,便于机动,适合在各种地形上使用;初速小,射角大(通常为45°-85°),弹道弯曲,适合用于射击遮蔽物后的和位于反斜面上的目标。
火箭炮与身管火炮综合对比研究
胡光宇;胡隆基;樵军谋
【期刊名称】《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年(卷),期】2018(039)00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战场环境和目标特征的变化,炮兵的作战任务由压制、支援为主,直接火力打击为辅,转变为压制、支援和直接火力打击并举.面对新形势,火箭炮和身管火炮作为炮兵火力的两种骨干平台,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积极探索其新的发展途径,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需求.通过对火箭炮和身管火炮的打击能力、被拦截性能、全纵深精确打击能力、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两种武器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各有优势,相互不可替代.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胡光宇;胡隆基;樵军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63961 部队, 北京 100012;陆军装备项目管理办公室, 北京 100012;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 陕西咸阳 7120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3
【相关文献】
1.火箭炮和火炮晃动量光电测量系统研究 [J], 闫钰锋;李洋;白素平;郑平易
2.一种全面创新的武器系统——"反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系统 [J], 华菊仙
3.常用俄语身势语及蒙古语身势语的对比研究 [J], 包沙茹拉;
4.兼顾精确性与火力密度俄罗斯发展出全球综合性能最强的火箭炮系统恐惧的龙卷风俄罗斯BM-30火箭炮最新进展 [J], 宋承勇; 杨四全
5.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火炮系列之四怒吼的喀秋莎苏联/俄罗斯火箭炮发展史 [J], 佘依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马斯和中国火箭炮相比在俄乌战争中,一系列新式武器大放异彩,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无人机,美国援乌的海马斯火箭炮在战场上也是表现出色,对俄军的重要目标造成了可观的打击效果,在战场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证明了现代火箭炮在战场上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中国历来重视炮兵装备的发展,对于火箭炮也不例外。
经过数十年的演化和发展,目前解放军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火箭炮部队,其装备的重型远程火箭炮的技术指标远超西方和俄罗斯的同类型装备,是世界先进火箭炮的佼佼者。
此前美媒《军事观察杂志》就发文称,只有中国的火箭炮技术是世界第一,尤其是以解放军装备的03式和16式远程火箭炮,代表了世界同类装备的最先进水平。
其中,03火箭炮是中国第一代的远程300mm精确火箭炮系统,仿制俄罗斯龙卷风火箭炮而来,随即经过符合解放军的升级改进后服役,升级过后的03式远程火箭炮拥有超过150千米的精确打击能力,其火控和反应时间均要比原版的俄制火箭炮更优秀。
而191火箭炮则是在AR3火箭炮基础上研发的新一级大口径自行火箭炮,采用模块化装配设置,口径从300mm到750mm不等,拥有至少6种不同用途的火箭弹,比03火箭炮种类更多,性能更强,射程最远500千米,堪比短程弹道导弹,是目前解放军集团军炮兵旅火力最强大的远程支援单位。
然而就是这么一款顶尖的火箭炮,已经被确定是中国的新出口装备了,主要是其研发公司北方工业在近日的外贸宣传片中,曝光了出口型号的191远火实弹射击画面。
视频画面中,191远火使用了火龙140型300mm制导火箭弹、火龙280型370mm制导火箭弹、火龙480型750mm制导火箭弹.这表示不光191火箭炮可以出口,而且其配套的三种主要的制导火箭弹都可以出口。
191远火的新式模块化设计可以让其搭载不同种类的火箭弹,可以采用10管300mm、8管370mm、2管750mm的箱式发射装置,可以承担30-500千米范围内的精确打击任务,这一点要比现在的美制海马斯强的多。
”巨炮”如何与其他类型的火炮区分?巨炮是一种威力巨大的火炮,通常用于摧毁敌方战车、堡垒或其他强大目标。
与其他类型的火炮相比,巨炮有许多独特之处。
以下将从射程、弹药种类、炮身重量、使用场景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巨炮"与其他类型的火炮的区别。
一、射程1. "巨炮"射程远:巨炮以其长射程而著名,通常可以在几公里之外击中目标。
这使得它在对抗远距离目标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其他类型的火炮,如加农炮和迫击炮,其射程相对较短,一般在几百米到一千米之间。
2. 加农炮和迫击炮:它们射程较短,适合近距离火力支援和快速反应。
而"巨炮"作为一种远程火炮,通常被用于攻击远距离目标或者用于远程炮击制敌。
二、弹药种类1. "巨炮"万能:巨炮能够发射各种类型的弹药,包括高爆弹、穿甲弹、榴弹等。
这使得它在不同战场上都能更好地执行任务。
而其他类型的火炮,如迫击炮和加农炮,通常只能发射特定类型的弹药,用途相对较为单一。
2. 加农炮和迫击炮特定:加农炮主要用于直接射击和防空,迫击炮主要用于间接射击和火力支援。
它们的弹药种类较为单一,适合特定的作战环境和需求。
三、炮身重量1. "巨炮"沉重巨炮一般炮身较长,炮身重量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火炮。
这是为了增加火炮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
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火炮,如迫击炮和加农炮,炮身相对较轻,适合机动和快速部署。
2. 加农炮和迫击炮轻便:它们的炮身重量较轻,这使得它们易于机动和快速部署。
这使得它们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战斗和山地战斗中。
四、使用场景1. "巨炮"持续压制:巨炮通常被用于持续压制目标,将敌方位置掩埋在爆炸的硝烟之下,从而限制其行动能力。
这使得巨炮在攻打敌方据点或阻击敌军进攻时非常有效。
而其他类型的火炮,如迫击炮和加农炮,通常用于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2. 加农炮和迫击炮快速反应:加农炮和迫击炮具有较快的射击速度和机动性,适合迅速反应和快速部署。
一战后德国热衷火箭炮的研究中国人发明的火箭武器经波斯人传到欧洲,在19世纪欧洲各列强的战争中得到成功运用。
德国现代火箭的先驱赫曼奥伯泽和戈达得M1910年就开始进行火箭的基础研究。
一战后,德国尽管经历了政治动乱、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但些毫没有影响他们研究火箭的执着。
1925年,奥伯泽和戈达得继续固态火箭的研究;1928年,弗利兹冯欧佩尔把火箭技术用在他的“欧宝”汽车上;1929年,火箭助推的飞机开始试飞;1931年,温克勒发明了液态火箭,更是把德国的火箭技术推向世界领先的地位。
当然,对由于战败受《凡尔塞条约》限制的德国国防军来说,发展用火箭为推力的投射武器,能避开对德国研制生产包括常规火炮在内的各种武器所做的严格限制;经历过1915年4月22日化学毒气战的旧帝国军人,也感觉有必要发展一种反应迅速、大口径、远射程的投射武器用于未来的化学战。
德国国防军和苏联红军在拉帕洛协定下,秘密地交换和是享了双方在火箭领域的资源。
图1:在具有军事革命思想的德国国防军军官的眼中,火箭具备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在短时间内可向敌方阵地投掷大量的大口径弹药,射击后能迅速地由车辆牵引离开阵地的优点。
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与身管火炮相比,真射程近、弹道不稳定、命中精度差,发射时产生大量烟雾、容易受到敌方反制,这便得火箭炮在德国军备重整中处于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从1929年开始,德国国防军武器发展部在炮兵专家贝克博士的领导下,开始研制以火箭为动力的武器,这标志着德国在这一领域领先其他国家6~10年。
在库美多夫炮兵靶场火箭研究站,两位日后对世界火箭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年青尉官沃尔特多姆贝格印和冯布劳恩开始了火箭发动机的研制。
一开始,德国人决定采用旋转来控制火箭飞行稳定,而不是像苏联人那样通过火箭尾翼采实现。
其实英国和瑞典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研制过旋转稳定的火箭弹,但都不太成功,主要问题是误差太大。
库美多夫火箭研究站研制的第一种火箭弹弹径110毫米,编号为“110毫米特种火箭”(Wa.Prf.11),重15千克,发射管采用长3250毫米的长方形框架,用电点火器点火,最大射程4500米。
火箭炮和各种身管火炮同属于地面压制武器,主要的作用就是给敌人造成毁伤。
众所周知,火箭炮是中国人发明的,当然只是雏形,但是意义非常深远。
大家来北京,到军事博物馆的古代战争展厅,可以看到很多实物的同比例模型。
可以说明我们祖先认知火箭要比西方人早很多年,在当时条件下,火箭是超级武器。
至少在十九世纪50年代以前,火箭炮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杀伤武器。
但是线膛炮出现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火箭炮的缺点,在那个时代来说是致命的,射击精度和有效射程都无法与线膛炮相比,所以很快,火箭炮就销声匿迹了。
火箭炮的重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给战斗机安装了一种带有导轨的火箭发射器,在远东地区的一系列战斗中,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所以很快,陆军型的火箭炮就被开发出来了。
根据现在的资料来看,苏联的“K”系列火箭炮应该是最早的现代火箭炮,尽管还有一些争议。
事实上,苏联是整个二战中装备火箭炮最多的国家。
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经拥有7个火箭炮师,装备大约3000门各种型号的火箭炮。
我们都知道火箭炮的特点,机动性好、火力猛、射程较远、造价低廉、射击精度差。
具体分析一下,问题可就大了。
首先需要明确火箭炮的用途。
根据炮兵操典的定义,火箭炮主要用于对大面积的集团目标进行突然猛烈的火力突击,具体范围包括压制或者歼灭敌有生力量、火力设施、技术兵器、集结的摩步、坦克、等目标。
请大家注意“集结”这个词,足以说明,火箭炮对装甲部队的攻击效果了。
换句话说,我们通过分析火箭炮的界定范围,就可以知道火箭炮只能用于打击定面目标,对于活动目标,就得靠战防炮了。
火箭炮从开始出现就是车炮和一的结构,这说明火箭炮先进么?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很简单,火箭炮发射的是火箭弹,由于火箭弹是自带动力装置,发射后,必然拖着一条浓烟烈火的尾巴,发射阵地暴露无遗,敌人的炮兵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目标,所以打了就跑是必须的战术,没有机动性就没有生存。
至于火力猛,解释起来也很简单,火箭弹散布大、精度差,单发毁伤效果肯定不理想,把很多发射管集中起来使用就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以数量代替质量。
就是到了现在,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比如我们知道美国的M270,这种火箭炮简直被吹上了天,威力如何如何大,一次射击可以覆盖六个足球场那么大面积。
如果大家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是多么的可笑了,如果想覆盖三个足球场,美国人的这个火箭炮做得到么?根本做不到!因为火箭弹的散布点就是这么大。
顺便说一下,这里说的足球场实际是指美国的橄榄球场。
由于火箭弹靠自身动力运动,发射架本身并不承担后坐力,所以火箭炮也就不必安装反后坐装置,发射管也就可以做得很薄,发射架结构简单,造价自然就便宜;同时造成火箭炮的重量很轻,通常可以直接安装到轮式或者履带车上,便于战场机动。
除了射击精度差这个主要缺点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火箭炮的另外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射击死角问题。
我们知道榴弹炮、迫击炮的发射药是可调的,也就是可以根据目标距离来调整发射药量,通常不必调整射角,但是火箭炮不行。
因为火箭弹是整体弹种,发射药是定装的,改变射程只能通过调整发射角度来解决。
问题是发射角度越小,弹道就越低伸,火箭弹的落地角度也就越来越小,落地爆炸时大量弹片只会上下飞,势必降低毁伤效果;同时火箭炮射角调整范围本来就不大,因此它的最小射程一般比较大。
所以炮兵称火箭炮是打远不打近,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通常的解决办法是给火箭弹加装阻力环,这样既可以减小射程,还可以改善弹道性能,减少横向散布。
但是加装阻力环增加了炮兵的工作量,对火箭炮持续射击造成一定影响。
实际上西方国家认为火箭炮是劣等火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往往看到一门火箭炮一次齐射的火力相当于多少门大口径线膛炮的总和,与线膛炮相比,火箭炮的火力猛烈程度确实要高出很多;但是即使是多门火箭炮齐射,命中率也只有线膛炮的50%。
时至今日,我们经常听到智能炮弹的说法,但是不包括火箭弹。
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火箭弹还处于自由发挥的阶段。
前面我们说过,在地面压制火炮当中还包括各种身管火炮,比如,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等等。
他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靠火药在身管内燃烧,产生火药气体压力,推动弹丸射出身管。
除了迫击炮,基本结构都差不多,整个火炮基本都由上架、下架、瞄准装置、高低机、方向机、大架等组成。
火炮射击时,火药气体压力除推动向前运动射出身管以外,还反作用于火炮,使火炮向后运动,这种反作用一般称为后坐力。
不同的身管火炮承受后坐力的方式不同,因此在结构上也就有了若干差异。
那么,用底盘来承受和传导后坐力的叫迫击炮;用后喷火药气体来平衡后坐力的叫无后坐力炮;用反后坐装置和炮架来承受和传导后坐力的叫榴弹炮和加农炮。
在一支军队中,装备数量和品种最多的就属榴弹炮和加农炮了,它们是身管炮兵的主力。
一般来说,用于曲射,弹道比较弯曲的叫榴弹炮。
弹道特别弯曲,身管特别短,口径又特别大的叫臼炮,德国的“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随着现代武器的发展,功能单一的臼炮已经不存在了。
榴弹炮还有一个品种,轻型榴弹炮也叫山炮,目前还在各国军队中活跃着。
因为这种火炮容易分解,便于驮载,特别适宜山地作战,所以还在现代军队的山地部队里服役。
那么,用于平射或对空射击,弹道比较平直的叫加农炮。
事实上,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各种航炮、舰炮和海岸炮都是加农炮,但是由于这些加农炮的特定名称更能反映他们的特点,因而正式命名时就不叫他们加农炮了。
由于榴弹炮与加农炮的用途不同,也就带来结构、性能上的一些差异,榴弹炮用于曲射,因此高低射界较大,一般为0度~+65度,使用变装药,初速小,射管短;加农炮用于平射,高低射界就要小一些,一般为-5度~+45度,使用全装药或者变化范围小的装药,初速较大,射管长。
在苏联,还有一种介于榴弹炮和加农炮之间的加农榴弹炮和榴弹加农炮,既可以用来曲射也可以用来平射,再不扩大编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挥火炮的能力,这是西方部队里没有的。
在这些身管火炮当中,除了迫击炮和部分品种的加农炮是滑膛炮以外,大多数身管火炮都是线膛炮。
这种火炮的优势在于,在一定射程内,可以使炮弹保持很高的精确度,这和火箭炮就有着本质的区别。
横风是影响各种火器射击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射击时必须经过计算,排除横风影响。
但是,火箭炮的射击精度还受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影响。
一个就是推力偏心,前面我们说过,火箭弹自身携带动力,也就是火箭发动机。
我们在各种场合都看过火箭炮,一排排发射管非常整齐,火箭弹也是排布有序。
实际上,火箭发动机是不对称的。
即使只具备简单的物理知识,我们也应该清楚,由于推力作用线和火箭发动机几何中心线不共线,由此必然产生线推力偏心和角推力偏心,都叫推力偏心;还有推进剂燃烧不对称也会引起推力偏心。
所以,不管发动机加工精度再高,也不可能消除推力偏心的存在。
还有就是初始扰动,这就好像我们坐火车,当车轮驶过铁轨接缝处的时候,火车就会产生颠簸和摇晃。
火箭弹离开发射装置的一瞬间,就是这种感觉。
由于发射装置的振动,势必造成火箭弹离轨状态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火箭弹到底飞向什么方向就不得而知了。
这是火箭炮自身缺陷造成的,可以说这是它的先天不足。
既然火箭炮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为什么还要使用呢?由此,我们想到了倭国战国时代,对于火绳枪的运用。
那个时代,倭国的弓箭性能很差,无论是射程、精度、还是威力都是名列时代第一的,当然是倒数第一了。
火绳枪引进倭国比出现在中国至少晚了将近一百年,中国人并不太感兴趣,可是倭国人立刻就大力发展所谓铁炮。
原因很简单,虽然铁炮使用有很大局限性,射击精度和弓箭差不多,但是至少在射程上和倭国的弓箭旗鼓相当,威力上还大大超过弓箭,当然应该大力发展了。
火箭炮的发展和使用大概也是基于同样原因吧。
下面我简单说说各种火炮是如何射击的,换句话说,就是讲火炮的控制系统。
自从有火炮以来,就存在着如何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如何充分发挥火力效能的问题。
经过几个世纪的总结,现在我们知道,在火炮战斗射击时,要命中目标,至少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1.测标确定目标与火炮之间在高低、方位和距离上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需要测出炮击目标的高低角度、方位角度和距离。
在火炮可以通视目标时,各种相互关系一般是在火炮上或者火炮附近用目测或者仪器直接测出来的;在火炮不能通视目标时,往往是分别测出火炮与目标的坐标和距离,再换算出相互关系。
2.瞄准赋予火炮炮身轴线正确的射击角度和射击方向,被称为瞄准。
能够直接目视目标叫直接瞄准;不能通过通视目标时,可以选择某个物体代替目标进行瞄准,叫间接瞄准。
3.校射测出炮弹落点和目标之间的偏差,根据偏差计算出射角和射向的修正量,重新瞄准射击,成为校射。
一般来说,由于测量、计算误差和诸多未考虑到的因素,首发炮弹命中目标的可能性不大,必须经过校射。
那么,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设备、仪器和相关软件就被统称为火控系统。
各种火炮最简单的火控系统就是机械瞄准装置加上瞄准镜,用镜内分划测角、测距,然后瞄准;首发射击后,再用瞄准镜观察射弹偏差,加以修正,重新射击。
早期的地面火炮射击指挥系统,就是光学仪器、电话和电台。
作战时,前线指挥所的侦察人员,用简单的光学器材将侦测到的目标情报通过通讯设备传回到指挥中心,指挥人员根据目标信息在军用地图上标定、计算火炮阵地和目标的相对位置,在依据已经掌握的相关气象、弹药等资料,对火炮高低角、方向角、各种修正量等进行计算,然后再通过有线、无线通讯把具体参数传输到火炮群,指挥射击。
这种指挥方式速度慢、误差大,对敌情变化适应性低,而且由于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
二战时期的炮兵射击大都采用这种方法。
50年代以来,火控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第二代火控系统逐渐产生。
这种系统是由测校和一的瞄准镜、激光测距仪、机电模拟解算装置和修正量装置等组成。
可以对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进行瞄准、测距、测运动目标角速度,可以自动求出高低角、方向角,并且自动给定在火炮瞄准机构上;同时,还可以对影响弹道的横风、气温、药温、弹丸初速等参数进行人工修正。
这种火控系统是装在火炮上的,用来解决单炮直接瞄准的射击问题。
与单一的瞄准镜比较,简易的火控系统的激光测距机测炮目距离的速度和精度都大大提高,在瞄准的同时,通过执行电机带动镜内划分板上下左右移动,既测得距离又自动装上提前量,从而缩短反应时间,采用解算装置提高了计算射击诸元的速度和精度,射击前可以对影响弹道的若干修正量进行人工装定,提高了射击命中率。
但是这种简易火控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缺少弹道修正传感器,不能自动输入各种修正量,而且采用光学瞄准识别、捕捉目标能力有限,所以总体精度低。
那么,现代地面火炮射击指挥系统基本是由测瞄装置、计算机、数据传输装置、火炮诸元显示器等组成。
它的核心是计算机,通过通信网络对地面火炮射击系统进行连接,实现了数据自动传输,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反应时间,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