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讲解:抗核抗体检测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01 KB
- 文档页数:1
抗核抗体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ELISA测定法和免疫印迹测定法。
以下是这些方法的简要介绍和原理:
1.间接免疫荧光法:此方法是检测抗核抗体的常用方法之一。
原理是将待测标本与细胞底物片(如HEp-2细胞)的相应抗原进行反应,然后加入
荧光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通常为抗IgG抗体),形成抗原-抗体-荧光二抗的复合物。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以判断待测标本中是否存在针对细胞相关抗原的自身抗体。
2.放射免疫法:此方法常用于检测抗DNA抗体。
原理是用同位素标记DNA,与被检血清中的抗DNA抗体结合,然后通过沉淀和对比沉淀物与上
清液中的放射活性,得到DNA的结合活性。
结合率高于一定值(通常为20%)则判断为阳性。
3.ELISA测定法:即酶联免疫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
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
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去,最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用于定量测定。
4.免疫印迹测定法:此方法是将混合的抗原作为凝胶电泳分离,然后转印到硝酸纤维素的薄膜上,再用标记抗体进行检测和分析。
以上各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实验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抗核抗体的检测方法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就像侦探在寻找线索一样,能精准地检测出抗核抗体是否存在呢。
比如说,在检查血液的时候,它能火眼金睛般地把抗核抗体给揪出来!
2. 免疫荧光法呀,如同一个神奇的魔法镜,可以让抗核抗体现形哟!就好比如你在黑暗中寻找东西,它一下子就把光打在了目标上,厉害吧!比如医生用这个方法能清楚地看到抗核抗体的情况呢。
3. 免疫印迹法可牛了,它仿佛是个智能识别器,对抗核抗体的辨别那叫一个准!你想想看,这不就像是在一堆东西里一下子挑出你想要的那个,是不是很神奇呀!像诊断一些疾病的时候就经常用到它呢。
4. 胶体金法呀,就像是个小巧玲珑的指南针,能快速指引出抗核抗体的方向哦!比如说在一些快速检测中,它就发挥大作用啦!
5. 化学发光法,那简直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呀,一下子就能把抗核抗体照亮呢!举个例子,在检测的关键时刻,它能给出最闪亮的答案!
6. 间接免疫荧光法,相当于一个精准的瞄准器,能准确无误地锁定抗核抗体呢!就像射击比赛中瞄准靶心一样厉害哟!比如在复杂的情况中它也能发挥威力。
7. 斑点酶免疫技术,如同一个细心的卫士,能牢牢地守住检测抗核抗体的关卡呀!想想看,是不是很有安全感呢!比如在特定的检测情境下它可重要啦。
8. 流式细胞术,哇塞,这可是个高科技的玩意儿呀,能高效地检测抗核抗体呢!这就好比有一双特别的眼睛,能瞬间捕捉到关键信息,厉害吧!像一些精确的分析中就少不了它。
9. 放射免疫法,那可是个厉害的角色呢,对检测抗核抗体有着独特的本领哦!就好像拥有超级力量一样,能准确找到目标呢!比如在一些专业的检测领域就有它的用武之地啦。
我觉得这些抗核抗体的检测方法都各有特点和优势,在医学诊断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呢!。
抗核抗体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抗核抗体(ANA)是一种特殊的抗体,它们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
的一类抗体,主要针对自身细胞核中的蛋白质和核酸成分。
抗核抗
体的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
目前常用的抗核抗体检测方法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酶
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 间接免疫荧光法(IFA):
该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抗核抗体与细胞核结构的结合情况来确定
是否存在抗核抗体。
具体步骤如下:
- 取一份患者血清,将其与细胞核结构进行反应。
-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如果血清中存在抗核抗体,它们会与
细胞核结构结合形成荧光标记的复合物。
- 根据荧光标记的情况,可以确定抗核抗体的存在及其荧光模式,进而进行疾病的诊断。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该方法通过测定抗核抗体与特定抗原的结合情况来确定是否存
在抗核抗体。
具体步骤如下:
- 取一份患者血清,将其与特定抗原进行反应。
- 加入特定抗核抗体的检测试剂,使其与抗核抗体结合。
- 加入酶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使其与抗核抗体结合形
成复合物。
- 加入底物,使酶标记的抗体与底物发生反应,产生颜色反应。
- 通过测定反应产生的颜色强度,可以确定抗核抗体的存在及
其浓度水平。
以上是两种常用的抗核抗体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的原理基于抗体与特定抗原的结合反应,并通过不同的检测手段来确定抗核抗体的存在及其水平。
这些检测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活动性的监测。
抗核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摘要实验室的检查对自身免疫诊断是极其重要的,其中抗核抗体常常被用来肯定诊断疾病的条件之一,并且证明抗核抗体与某些疾病的致病机制有关。
抗核抗体(ANA)是泛指一类具有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它是一种自身抗体。
关键词抗核抗体分类意义检测方法ANA主要是LgM、LgA、LgD和LgE,它们因致病的不同而分布不同,ANA 可以和不同来源的细胞核起反应,而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它们除存在血清中,也可以存在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胸水和尿液中,且可通過胎盘。
ANA的分类及临床意义由于核抗原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ANA。
抗核蛋白抗体:抗核蛋白抗体也称DNA抗体,核抗原是有DNA和组蛋白组成,该核抗原又有不溶性和可溶性两个部分,可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不溶性DNA抗体通常不完全被DNA或组蛋白所吸收,它是形成LE细胞的因子,可溶性可以存在于各种关节炎患者的滑液中,其相应抗体出现与RA患者的滑膜液中。
抗DNA抗体:抗DNA抗体包括两大类,即抗天然DNA(nDNA)抗体,或称抗双链DNA(dsDNA)抗体及抗变性(dDNA)抗体,或称抗单链(ssDNA)抗体。
前者对SLE患者有较高的特异性,70%~90%活动期待SLE患者该抗体阳性,且效价较高并与疾病病情有关,后者可见于多种疾病中,无特异性。
抗ENA抗体:抗ENA抗体也称抗可提取的核抗原抗体,可以分为提取的核抗原(ENA),此抗原经盐水和磷酸缓冲液处理,易从胞核中提取出来,且不含DNA。
近年研究表明,ENA可分为十几种,这里仅介绍6种主要的ENA及相应的抗体:①抗核糖核蛋白抗体(RNP),RNP抗原对核糖核酸酶敏感,抗RNP抗体多见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且高效价的抗RNA抗体对混合性结缔组织有诊断意义,而低效价的抗RNP抗体可在SLE患者中发现。
②抗Sm抗体:该抗体可与可溶性糖蛋白起反应,抗原系非核酸糖蛋白。
它对Dnase及Rnase不敏感,但经过碘酸盐及胰蛋白酶处理后可被水解。
检验科常见自身免疫疾病检测项目详解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导致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要准确诊断自身免疫疾病,必须进行相关的检测项目。
本文将详细介绍检验科常见自身免疫疾病检测项目,帮助读者了解并识别这些疾病。
一、抗核抗体(ANA)检测抗核抗体(ANA)是指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能与细胞核成分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ANA检测是自身免疫疾病常用的筛查项目之一,可用于早期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二、类风湿因子(RF)检测类风湿因子(RF)是一类针对机体自身抗体产生的抗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密切相关。
RF检测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辅助诊断指标,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关节炎的可能性。
三、抗CCP抗体检测抗CCP抗体是一类针对蛋白质环氨基酸序列产生的抗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联性更强。
抗CCP抗体检测是现阶段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抗双链DNA抗体检测抗双链DNA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其检测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鉴别其他结缔组织疾病中具有重要价值。
阳性结果常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能性较大。
五、抗Sm抗体检测抗Sm抗体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之一,其检测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辅助诊断依据。
抗Sm抗体阳性结果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较大。
六、抗Scl-70抗体检测抗Scl-70抗体是硬皮病的特异性抗体,其检测可用于硬皮病的早期筛查与诊断。
抗Scl-70抗体阳性结果提示硬皮病的可能性,并对其临床特征有一定预测价值。
七、抗Jo-1抗体检测抗Jo-1抗体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特异性抗体,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抗Jo-1抗体阳性结果有助于确定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诊断。
八、抗Ro/SSA及抗La/SSB抗体检测抗Ro/SSA及抗La/SSB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其检测对于干燥综合征的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讲解抗核抗体检测方法抗核抗体是一种特殊的抗体,其免疫球蛋白IgG/IgM与人体组织细胞核及核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参与一系列免疫反应,可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中产生。
抗核抗体检测是临床自身免疫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之一抗核抗体检测根据机制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类型。
免疫荧光法是常用于抗核抗体检测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将待测血清与包含有抗人IgG的间接荧光抗体相混合,再与已知含有荧光标记的DNA 等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来确定有无抗核抗体。
这种方法准确性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但病原学意义不明确的成分多,存在一定误诊率。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另一种常用于抗核抗体检测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待测血清与包含有抗人IgG/IgM的酶标抗体相混合,再与已知含有核抗原的试剂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之后通过加入底物,观察酶活性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抗核抗体。
ELISA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
抗核抗体主要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中,抗核抗体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其阳性率可高达70-90%。
抗核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活动度、器官损伤程度相关,故抗核抗体的检测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抗核抗体的检测也可用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例如,干燥综合征的抗核抗体阳性率为40-7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抗核抗体阳性率为60-80%。
通过抗核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类型、活动程度和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抗核抗体检测结果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因为抗核抗体的检测结果并不是特异性的,有时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抗核抗体讲解一、什么是抗核抗体?抗核抗体是一种人体免疫系统中产生的特殊抗体。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攻击和抵御入侵的病原体,从而保护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然而,有时候免疫系统出现异常,会产生一种称为抗核抗体的自身抗体,它们会攻击自身的细胞核部分,导致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二、抗核抗体的检测方法抗核抗体的检测是通过血清学的方法进行。
一般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来进行检测。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血清中是否存在抗核抗体,以及其滴度和类型。
三、抗核抗体的临床意义3.1 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抗核抗体的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等。
抗核抗体的检测可以作为这些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2 抗核抗体与疾病的关联抗核抗体的检测结果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的关联性。
例如,SLE患者约90%以上的血清中存在抗核抗体,而健康人群中的抗核抗体阳性率很低。
此外,抗核抗体还与一些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相关。
3.3 监测疾病活动性和预后抗核抗体的滴度变化可以用来监测某些疾病的活动性和预后。
例如,SLE患者抗核抗体滴度的升高往往与疾病的活动性增加有关。
抗核抗体的持续阳性存在还可能与疾病的预后不良相关。
四、抗核抗体的阳性结果解读抗核抗体检测结果通常用滴度值和模式来进行解读。
4.1 滴度值滴度值表示抗核抗体在血清中的含量,一般用1:80、1:160、1:320等表示。
滴度值越高,通常表示抗核抗体的含量越高,有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和活动性增加有关。
抗核抗体组合(新3)检查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抗核抗体组合(新3)检查是一种用于检测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抗核抗体水平的检测项目。
抗核抗体是一类针对细胞核内成分的抗体,其存在可以反映出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情况。
这项检查主要用于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并且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本文将介绍抗核抗体组合(新3)检查的内容、意义、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检查内容抗核抗体组合(新3)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抗核抗体(ANA)检测:ANA是一种特异性抗体,主要反应人体免疫系统对细胞核内成分的异常免疫反应。
阳性结果可能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存在。
2. 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检测:抗双链DNA抗体是一种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结果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
3. 抗核RNP抗体(anti-RNP)检测:抗核RNP抗体是一种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结果可能提示结缔组织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存在。
二、检查意义抗核抗体组合(新3)检查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以下方面的判断:1. 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组合检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抗核抗体组合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疾病的活跃程度和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 预测疾病的预后:阳性的抗核抗体组合检查结果可能提示疾病的预后不佳,需要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
三、检查操作方法进行抗核抗体组合(新3)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操作方法:1. 采血:医生将利用针头采集患者的静脉血进行检测。
2. 送检:采集的血样将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将在数天内出具。
3. 诊断:医生将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四、注意事项进行抗核抗体组合(新3)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遵医嘱:在进行检查前应咨询医生,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关检查。
抗核抗体检测原理抗核抗体是指针对细胞核内物质(包括核糖体、线粒体等)的自身免疫抗体。
抗核抗体检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抗核抗体检测原理主要是通过ELISA或间接免疫荧光法等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自身免疫抗体与核抗原结合的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自身免疫反应。
抗核抗体检测的方法有多种,本文将重点介绍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
一、ELISA法检测原理ELISA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又称酶标法。
其检测原理基于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的反应,在一个特定的底物上标记酶使其可定量测定。
ELISA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将核抗原制备成微孔板的包被抗原,加入标准物、阳性及阴性对照和待检血清。
2. 洗涤掉未结合物,加入人抗IgG酶标记物,形成抗体-抗原-酶复合物。
3. 清洗掉未结合的抗体,加入底物与显色剂,使酶与底物反应所生成的色素可量化。
4. 通过光密度计测定每个孔的发光程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各样本抗体的浓度。
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原理间接免疫荧光法又称间接荧光抗体法,其检测原理是使用荧光标记的细胞核物质(如正常人淋巴细胞的核)作为抗原,检测待测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结合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将正常人淋巴细胞制成薄片,用甲醛固定,形成抗原。
2. 加入待检血清,其中若存在抗核抗体,会与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
3. 再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人IgG抗体,以荧光染色,并进行显微镜观察。
4. 观察样本的荧光染色程度、荧光颗粒的类型和形态、分布情况等,以判断是否存在抗核抗体的阳性反应或抗核抗体水平的高低。
三、应用抗核抗体检测可以用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混合型结缔组织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于一些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核抗体或特定细胞核抗原,如抗ds-DNA(双链DNA)抗体,根据抗体阳性水平还可以预测某一个病人的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高滴度抗核抗体可预示病情活动度高,反之即预示病情不活跃,治疗效果好等。
抗核抗体检测方法
抗核抗体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体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来评估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核抗体检测方法:
1. 免疫荧光法:这是最常用的抗核抗体检测方法。
它使用细胞核素或其成分来作为探针,与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结合,并通过荧光显微镜或免疫荧光仪观察标记物的荧光来判定阳性或阴性结果。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是一种常见的抗体检测方法,通过将抗核抗体与酶标记的抗体结合,再与细胞核素或其成分结合,最后加入酶底物以产生荧光或颜色反应,来判定阳性或阴性结果。
3. 免疫印迹分析(Immunoblot):这种方法使用电泳将细胞核素或其成分分离开来,然后将其转移到膜上。
然后,将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与膜上的目标蛋白结合,并使用酶标记的二抗或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检测,来判定阳性或阴性结果。
4. 细胞结合抗体测定法:这种方法使用人类细胞进行抗核抗体检测。
血清中的抗核抗体与细胞表面上的细胞核素结合,然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术来观察细胞结合情况,来判定阳性或阴性结果。
这些方法通常会综合使用,以获得更精确的抗核抗体检测结果。
抗核抗体谱检测(免疫印迹法)1 目的熟悉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谱检测标准操作规程,以便于更加规范化的操作,提高免疫检验质量,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免疫室内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谱检测3 职责检验科主任负责组织人员制定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谱检测标准操作程序,免疫室组长负责组织人员具体实施。
4 该SOP变动程序本标准程序的变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组长、科主任。
5原理该欧蒙印迹法试剂盒用于体外定性检测血清或血浆中的人抗nRNP、Sm、SS-A(天然SS-A 和Ro-52)、SS-B、Scl-70、PM-Scl、Jo-1、CENP B、PCNA、dsDNA、核小体、组蛋白、核糖体P蛋白和AMA M2等14种不同抗原IgG类抗体。
实验膜条上平行包被了这些高度纯化的抗原。
在第一次温育时,已稀释的血清与实验膜条反应。
如果标本阳性,特异性的IgG(也包括IgA和IgM)与相应抗原结合。
为检测已结合的抗体,加入酶标抗人IgG(酶结合物)进行第二次温育,然后加入酶底物,以产生可观察的颜色反应。
6标本采集及实验标本要求采取静脉血2-3ml,待分离血清后,离心(1500-3000转/分)15分钟,待测。
随机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备用。
也可使用EDTA、肝素或柠檬酸盐抗凝血浆。
稳定性:标本宜新鲜,无污染,避免溶血,避免反复冻融,不可用NaN3防腐。
7标本存放:待检患者标本于2-8 C可稳定14天,稀释后的标本应在同一个工作日内检测。
8标本运输:2-8℃密闭运输。
9标本拒收条件:蛋白变性标本,标本中含有颗粒物质,细菌污染,严重溶血或脂血标本不能做测定。
10试剂附:nRNP/Sm:小牛和兔胸腺提取物,经亲和层析纯化的天然U1-nRNP。
Sm:牛脾脏和胸腺提取物,经亲和层析纯化的天然Sm。
SS-A:牛脾脏和胸腺提取物,经亲和层析纯化的天然SS-A。
Ro-52:重组的Ro-52(52kDa),相应的人cDNA用杆状病毒系统在昆虫细胞中表达。
ANA的检测方法
由于ANA的复杂性及多样性,故测定方法繁多。
目前ANA常用的方法有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ELISA、免疫双扩散、对流免疫电泳及免疫印迹技术等。
1.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总ANA最常用的方法是荧光免疫组化法。
多用小鼠肝切片或印片作为细胞核基质,结果比较稳定可靠,在荧光显微镜下见到的细胞核有荧光着色为阳性反应。
如将患者血清先进行不同比例的稀释,可以做大致的定量试验,在1:80稀释仍然虽阳性时,对SLE的诊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在油镜下观察结果,可以将ANA阳性的荧光现象分成4种主要的荧光核型,核型的确定对临床诊断有进一步的参考价值。
①周边型表示抗DNA抗体存在;②均质型表示有抗DNP抗体;③斑点(颗粒)型多为抗ENA抗体;④核仁型多为抗核小体抗体。
SLE患者常出现周边型、匀质型或混合型,斑点型多见于混合结缔组织病,而硬皮病多为核仁型;周边型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
近年有人用锥虫或血鞭毛虫(例如绿蝇短膜虫试验)作基质测定抗dsDNA抗体,因为这些血寄生虫的动基体内含大量的纯dsNDA,无其他抗原干扰;在阳性结果时,可见鞭毛一端的动基体显示清晰的荧光。
因此该试验用于测定抗dsDNA抗体具有特异性强和敏感性高的优点。
另外,短膜虫对人畜无害,可以人工养殖,来源方便,值得推广。
2.放射免疫法常用检测抗DNA抗体,有Farr法及过滤法。
①Farr法的原理为用同位素标记DNA,被标记的DNA和被检血清的抗DNA抗体结合,经50%硫酸铵饱和液沉淀,然后比较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活性,从而得出DNA结合活性,一般结合率大于20%为阳性。
②过滤法是在分离结合物时用纤维素酯薄膜滤器(孔径为0.45μm)进行过滤,游离的DNA被滤去而与抗体结合的复合物被阻留在滤膜上。
3.ELISA临床上主要是应用间接ELISA检测抗dsDNA抗体,其重复性及敏感性均较对流免疫电泳及双扩散为高。
目前已有试剂盒供应。
4.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先将混合抗原作凝胶电泳,分离开不同的区带,然后将这些带转印到硝酸纤维素膜上,最后用酸标抗体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体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见第十五章)。
由于该试验不需纯化的单个抗原,可在同一固相上作多项分析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故目前已广泛用于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中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如检测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S-A抗体及SS-B抗体等。
另外,还可用传统的琼脂双向扩散法、对流免疫电泳法、间接血凝法和补体结合试验等。
这些试验要求的实验条件比较低,但敏感性也比较低。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