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第十一章 情绪与情感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60
《普通心理学》: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二者有所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
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
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
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
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
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人们时常把情绪和情感通用。
一般来说,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当人们干一件工作的时候,总是体验到轻松、愉快,时间长了,就会爱上这一行;反过来,在他们对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后,会因工作的出色完成而欣喜,也会因为工作中的疏漏而伤心。
由此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
第11章情绪和情感11.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情绪和情感1.情绪的定义(1)心理现象的三个组成部分传统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划分为3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或事件本身属性的加工过程,它们反映着事物、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感性的或理性的特性。
意志过程是认识活动的能动方面或自觉的调节方面,是认识活动的延伸。
因此,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都是以客观事件本身的特性对人起作用的。
(2)情绪的概念情绪与认识不同,情绪是以主体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
主要指主体的愿望、需要、渴求的欲望、追求的目标等倾向。
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
(3)情绪的特性客观事件或情境对人的意义可有积极的性质或消极的性质,从而导致情绪与认识不同的第二个特点,即情绪有正性的与负性的或积极的与消极的之分。
凡对人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引起肯定性情绪,而具有消极作用的事件则引起否定性情绪。
情绪亦可看作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维持或改变(J.Campos,1990)。
(4)情绪的复杂性情绪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复杂性。
情绪在构成上有外显行为、内在体验和生理唤醒等多种成分;在品种上有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以及具有强烈或淡漠、激烈或恬静、短暂或持久等多种存在形式。
情绪的发生唤醒神经系统各水平和意识各水平的活动。
情绪是一种多成分、多维量、多种类、多水平整合的复合心理过程。
情绪的每一次发生,都兼容生理和心理、本能和习得、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交叠。
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区分(1)感情感情(affection)是区别于认识活动、并同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情性反映的统称。
一般包含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
因此,无论情绪或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
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情绪或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同一现象所侧重的不同方面。
(2)情绪情绪(emotion)代表着感情性反映的过程。
无论在动物或人类,感情性反映的发生都是脑的活动过程,或个体需要的特定反映模式的发生过程。
通过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认识活动在我们的⽣活和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
但有时⼈们会发现,伴随认识活动的还有其他⼀些⼼理现象。
⽐如说,当⼈们看⼀场感⼈的电影时,会激动得落泪;回想往事的时候,有时会哑然失笑;遇到违背社会公德的⼈和事,会义愤填膺;经过艰苦的思索,攻克⼀道难题,就会满⼼欢喜。
这种伴随着认识活动产⽣的喜、怒、哀、乐等⼼理现象属于⼈的情绪和情感过程。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呢?我们说,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产⽣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样,仍然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式上有所不同。
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
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长期遭受旱灾的地区降了⼀场⼤⾬,这场⾬显然符合⼈们的主观需要,⼈们会对之采取肯定的态度,产⽣满意、愉快等内⼼体验;相反,已经遭受洪涝灾害的地区仍然降⾬不⽌,造成更⼤的损失,降⾬显然违背了⼈们的主观需要,⼈们对之持否定的态度,产⽣不满、愤怒甚⾄憎恶等内⼼体验。
在⽣活中,我们经常说到⼈与⼈之间“雪中送炭”或者“雪上加霜”,指的是某些事物符合或不符合⼈的需要⽽引起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从上⾯的叙述中,我们也看到认识活动和情绪、情感在反映⽅式上的不同,前者以其特有的认知⽅式如形象、表象、概念、符号等反映客观事物,后者是以主观态度体验的⽅式来反映客观对象,并伴随有⾝体的⾏为表现和⽣理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第11章情绪和情感一、单项选择题1.“狂喜时手舞足蹈,悲痛时嚎啕大哭”所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统考2010研]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答案】B【解析】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是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狂喜时手舞足蹈,悲痛时嚎啕大哭”所体现的情绪状态是激情。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理智感的是()。
[统考2010研]A.探求新事物的好奇心B.百思不得其解时的困惑C.对教师观点的质疑D.欣赏自然景色时的心旷神怡【答案】D【解析】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欣赏自然景色时的心旷神怡属于美感。
3.强调丘脑在情绪中有重要作用的理论是()。
[统考2008研]A.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B.坎农—巴德情绪理论C.沙赫特的情绪理论D.阿诺德的情绪理论【答案】B【解析】①坎农—巴德情绪理论强调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在情绪中的作用,又称情绪的中枢理论;②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强调外周神经系统中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又称情绪的外周机制;③沙赫特的情绪理论认为,必要的生理唤醒与认知唤醒二个因素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又称为情绪的二因素理论;④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因此又称为情绪的评定—兴奋理论。
4.当获悉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人们欣喜若狂。
此时的情绪状态是()。
[统考2007研]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答案】B【解析】情绪状态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情绪体验。
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较微弱、平静而持续的带有渲染作用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往往由与人关系重大的事件引起,一般表现为取得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和沮丧等。
普通心理学情绪情感思维导图在普通心理学中,情绪、情感和思维是三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活动。
通过建立一个导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下面将分析情绪、情感和思维在普通心理学中的定义和联系,并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图。
1. 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对某种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它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大类。
积极情绪如喜悦、幸福,能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消极情绪如恐惧、愤怒,常给人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
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生活经历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2. 情感情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或事物所产生的主观情绪体验,是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情感是主观的,它根植于个体的内心世界,能够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情感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并且通常受到思维的影响。
3. 思维思维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是人为的知觉和认知活动。
思维在认知层面上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外部世界,引导个体行为。
思维与情绪、情感密切相关,能够影响个体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4. 情绪、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导图- 情绪是情感的产物,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情感作为情绪的内在表达,是情绪和思维之间的桥梁。
- 情感受思维的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往往受到思维的引导,思维方式决定了情感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 思维能够调节情绪,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会影响其情绪的产生和表达。
积极的思维有利于调节情绪,消极的思维则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通过以上导图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情绪、情感和思维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以促进心理健康和积极情感体验。
只有在平衡好情绪、情感和思维的关系中,个体才能实现内心的和谐与稳定。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普通心理学情绪和情感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其中情绪和情感是其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情绪和情感作为人类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普通心理学角度探讨情绪和情感的定义、特征、影响因素以及调节方法。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在面对各种事件和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外界事件的一种反应。
情绪通常是短暂的,较为具体和明显,如快乐、愤怒、恐惧等;而情感则是一种更加持久、深刻的体验,如爱、恨、喜悦等。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在于,情绪更多是暂时的、局部的体验,而情感更多是长期的、全面的感受。
情绪和情感的特征主要包括主观性、客观性、生理性和行为性。
主观性指的是情绪和情感是个体主观体验的反应;客观性指的是情绪和情感具有普遍性,不受个体主观意识的影响;生理性指的是情绪和情感会引起身体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行为性指的是情绪和情感会引起相应的行为表现,如笑、哭、害怕等。
情绪和情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生理、社会文化等。
遗传因素影响个体对情绪的敏感性和稳定性;生理因素如激素水平、神经递质等也会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表达;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环境等对情绪和情感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针对情绪和情感的调节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调节认知、情绪训练、运动、艺术等。
调节认知是指通过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来改变情绪状态;情绪训练是指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积聚的负面情绪;艺术如音乐、绘画等也是一种很好的情绪调节方法。
总之,情绪和情感作为人类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影响。
了解情绪和情感的定义、特征、影响因素以及调节方法,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升自身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对情绪和情感有更深入的认识提供一些帮助。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任务:陈述人的心理现象,解释人的心理现象,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晤谈法),测验法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1、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2、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3、神经回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辐射式,聚合式。
4、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
5、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脑干,间脑,小脑)。
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抑制过程分为:无条件性抑制(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8、动力定型:指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依次出现。
9、第一信号体系:用具体事物作为前提刺激而建立的前提反射体系。
10、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1、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
12、人有两种腺体:导管腺体(外分泌腺),无导管腺体(内分泌腺----激素)。
1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和性腺。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初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能够对与其生命活动具有直接关系的刺激作出反应,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生物特性。
3、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4、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已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5、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1、意识有对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能够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天下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