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13—2014学年硕博连读生选拔名单
- 格式:xls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财政金融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新闻学院
174—信息资源
合解读
单考招生简章、西藏单考(简称援藏)招生简章。
2、招生专业详情等见年度硕士招生
、学术硕士不发布具体招生计划数,专业硕士发布具体招生计划数(含推免计划)。
5、推免招生录取9-10月进行,统考、单考招生发布的拟录取名单是最终确认名单,统考招生因此不固定。
7、初试成绩只是门槛,不代表最终结果,复试比例一般为120%—150%,
控制。
2、本年度部分院系受专业硕士招生增加的影响,推免生招生人数相应下降。
如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法、环境学院的环境政策与管理、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学院的信息安全、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信息分析。
恢学。
取消统考招生专业:财政金融学院的税务学和风险投资、统计学院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社会与人口学院的社会工作和流行病与业:公共管理学院的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政策合并为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
2、本年度国学院开始招收统考生。
3、本年度硕士招生相
对学费进行了修正,基本上提高了专业硕士的学费。
2、财政金融学院税务硕士受税务学取消统考招生的影响,本年度招生人数有所制两个招生类别,北京、苏州共有三个部分。
4、文学院艺术硕士(戏曲)由于上两个年度招生不温不火,本年度取消招生。
5、信划招生10人,不推免。
随后取消招生,表中予以列出。
6、教育学院新增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管理方向),报考人数较少,大部分从
4。
中国人民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办法2009-2010学年研政字1号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国家教育部文件教学…2001‟11号)的有关规定和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办法。
第一章培养目标第一条研究生硕博连读是指从本学校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中选拔出具备硕博连读培养条件的学生,在完成硕博连读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课程考核成绩合格,被确定为正式博士研究生继续进行培养的一种培养模式。
第二条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在攻读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专门人才。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统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强化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科研工作。
第二章培养单位第三条凡试行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需具备较为完整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经验;原则上应完整培养一届博士生;有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至少有3名以上在岗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具有完整的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管理制度,能够确保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训练的系统性和课程水平的高标准;具备硕博连读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和科研训练等基本条件。
第四条凡计划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学科专业,经所在学院审核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方可进行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
第三章培养对象第五条被确定作为硕博连读培养的研究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该博士点当年所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人数的20% 。
第六条培养对象为经批准进行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博士点招收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课程学习成绩优良,已从事过一定科研活动,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科研潜力;身体健康。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原则上不得申请:(一)在职培养、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的;(二)同等学力;(三)跨学科专业申报的;(四)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坚持学习的;(五)受过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的。
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办公室文件2014-2015学年校办字20号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校际交换生项目选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学院(系),机关各部、处及直(附)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校际交换生项目选派管理办法(试行)》经2014-2015学年第2次校长办公会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学校办公室2014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校际交换生项目选派管理办法(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研究生校际交换生项目选派与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性,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校际交换生项目”指:依照我校与国外或港澳台地区院校签署的校际学生交换合作协议,双方互相派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时间不超过一年的学习(包括教学实习、课程学习、合作研究等)的项目。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校际交换研究生”是指通过我校校际交换生项目选派到国外或港澳台地区院校进行交换学习的研究生。
第四条我校研究生校际交换生项目派出人员的选派和管理由研究生院、国际交流处和港澳台办公室负责。
二、选拔程序第五条基本原则研究生校际交换生项目选拔程序以“个人申请、导师推荐、学院审核、综合评选、择优录取”为基本原则。
第六条申请条件申请研究生校际交换生项目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我校非委托培养、非定向培养和非在职培养的全日制在读研究生。
(二)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为祖国建设事业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学习成绩优秀,无不及格必修课程。
(四)外语水平。
如交换项目对于外语水平有特定要求的,以交换项目的要求为准;如交换项目对外语水平无特定要求,且为英文授课的,申请人须满足以下任一条件:1.托福(IBT)成绩80分以上;2.雅思成绩总分6.0以上;3.大学英语考试六级(CET 6)425分以上。
(五)在本校期间学业及表现优良,未受过违纪处分,无违法记录。
(六)身心健康,具有国外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
(七)符合具体校际交换生项目对于年级、专业、外语水平、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特定要求。
财政学专业介绍财政学专业是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设有财政理论、财政政策、税收理论、国债和社会保障等研究方向。
主要进行财政税收的基础理论、国家宏观财经政策以及现实中政府重大的政策制度调整等方面的研究。
重点培养政府财政、税收、金融等宏观经济决策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才。
财政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既有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陈共、安体富、谭荣华等著名的老一辈财政学专家,又有郭庆旺、朱青、岳希明、岳树民、吕冰洋等在本学科有着突出贡献的国内著名中青年学者,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财政学专业目前有教授、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有:陈共、安体富、谭荣华、郭庆旺、朱青、岳树民、岳希明、刘振亚、王小龙、吕冰洋等教授。
另外,财政部副部长鲁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米建国、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解学智等专家被聘为财政学专业的兼职博士生导师。
财政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建最早的财政学专业之一,在财经领域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财政学专业作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在2001年在教育部重点学科评比中名列全国第一,并且拥有国家文科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点基地——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近年来,财政学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陈共教授主编的《财政学》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学、管理学核心教材和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郭庆旺主编的《公共经济学》,朱青主编的《国际税收》,岳树民主编《中国税制》,朱青、王秀芝主编的《税务管理》等教材被确定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韩国江南大学、日本一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
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税收理论与政策、财政政策研究、税制研究、财金信息化专题研究、国债理论与实践、、国际税收问题研究、高级公司财务、社会保障、政府财政管理等。
税务专业介绍税务专业是硕士学位授予点。
研院〔2008〕51号关于公布2007级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博连读资格名单的通知各院、系、附属医院(中心):根据研院[2008] 30号《关于做好2007级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博士生资格考试工作的通知》,经各院、系、医院(中心)的选拔推荐,研究生院审定,共批准296名2007级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博连读的资格,现予公布(见附件),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本次公布的硕博连读名单列入各招生单位的2009年博士生招生计划,各专业的硕博连读人数将在博士生报名之前作为招生信息向社会公布。
2、根据《中山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行办法》(见中大研院[2007]7号),获得硕博连读资格并在博士阶段获得奖助的2007级硕士生同时获得全免硕士阶段第二学年学费及每月不低于600元的生活津贴。
3、按照《中山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行办法》,对招收硕博连读资格研究生的导师,应在该生进入硕士阶段二年级起,提供配套投入,配套投入在其转入博士生阶段后统一从导师经费中扣除。
理工农医等学科的导师配套投入为每生每月100元,人文社会学科的导师为每生每月50元。
转入博士生阶段后,导师的配套投入按常规要求管理。
4、获得硕博连读资格的研究生,不得放弃硕博连读资格。
对于放弃硕博连读资格者,须退回所领取的博士生生活津贴,也不再享受硕士生生活,并按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缴交1学年学费。
5、获得硕博连读资格的2007级硕士生,应按2009年博士生报名的时间和办法办理报名手续,提交《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等相关材料(具体信息见中山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及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上公告)。
报名材料应按批准的博士阶段专业、导师和培养类别填写,并交纳报名费每人200元。
6、由于学科或导师的原因,经批准转换博士阶段专业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必须按博士阶段专业的硕博连读培养方案的要求修课(包括补修硕士阶段的课程)。
—2—7、获得硕博连读资格的硕士生,第三、四学期继续完成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其他课程和科研训练。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拟接收外校推免生名单(学术学位硕士)
说明:1、本拟接收名单分学院按姓名拼音排序;
2、本拟接收名单中含夏令营、赴外和国外中国籍推免生等形式接收的推免生;
3、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推免生(姓名后括号内显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必须获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负责认定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报考资格,方可推免;
4、本名单为拟接收名单,我校保留取消接收资格的权力。
哲学院
经济学院
财政金融学院
劳动人事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新闻学院
艺术学院
信息学院
信息学院(本科直博)
理学院化学系
理学院物理系
理学院物理系(本科直博)
商学院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汉青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博士研究生录取工作已经结束。
我校有19个学院97个专业招收博士生,4411人报考,其中准考考生4404人,依据“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共录取内地博士生880人。
一、报名基本情况
准考考生4404人中,男生2570人,女生1834人;党员2854人,团员483人。
二、录取基本情况
经过初试、复试、政审等环节对考生进行考试成绩、理论水平、科研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后,共录取880人,其中,男生494人,女生386人;党员581人,团员114人;汉族考生812人,少数民族考生68人;硕博连读19人。
按考生的学位情况统计:
往届硕士生 570人
应届硕士毕业生 306人
同等学力考生 4。
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拟录取博士研究生公
示名单
公示说明:1、本公示名单分学院按姓名拼音排序,重名考生括号内为考生编号后五位;2、本公示名单中不含国际学院(苏州)和深圳研究院拟录取博士研究生;3、本公示名单为拟录取名单,我校保留取消录取资格的权
力。
夏学杰杨龙张洪源张琳(03827)张明慧张雁赵思旭郑力文郑子青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白文琳陈建(03915)陈磊(03936)崔洪铭李丹(03939)刘红霞(03951)马晴孙大东谭军王家军王建亚王新吴琼吴向波熊朗羽张秀梅张艳欣马克思主义学院白洁陈改桃陈坚陈涛陈晓杰冯玉龙贺赞黄晓霓蒋淑晴雷晓欢李俊(03984)李中天刘冬林刘亚琼刘燕(04114)鲁力马凤阳毛胜牛珊珊亓静谭小攀田园汪振友王东红王芳(04142)王体龙王新燕王雪霁王雪楠王玉瑾
王占宇肖海鹰徐辉徐伟许晓丽(03993)杨筱寂
(04202)张党伟张苗苗张忠山郑伟(04273)社会与人口学院鲍雨蔡斯敏陈昳茹陈婉婷程士强邓小军范文侯荣庭(04367)靳永爱李飞(04369)李红娟李守雷梁海艳刘妮娜吕永安孟凡新牟坚。
(113-财政金融学院)注:本部分内容如与教育部文件不一致,则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020204- 金融学
初试考试科目:①经济学综合;②金融学综合;③外语;
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计量经济学;⑤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计量经济学;⑤政治经济学;⑥政治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
目录
(170-商学院)
注:本部分内容如与教育部文件不一致,则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120201- 会计学
初试考试科目:①②③“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
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财务管理;⑤战略管理;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财务管理;⑤战略管理;⑥政治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
目录
(170-商学院)
注:本部分内容如与教育部文件不一致,则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1202Z3- 财务学
初试考试科目:①②③“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
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财务管理;⑤战略管理;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财务管理;⑤战略管理;⑥政治理论。
中国⼈民⼤学是⼀所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学,被誉为“我国⼈⽂社会科学⾼等教育领域的⼀⾯旗帜”。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师⽣秉持“⽴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2013年初公布的新⼀轮全国⼀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民⼤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商管理、公共管理9个学科排名第⼀,在⼈⽂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国⾼校⾸位,排名第⼀的学科总数位居全国⾼校第三位。
截⽌2013年6⽉,我校共有哲学、经济学、法学、⽂学、历史学、理学、⼯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下的博⼠学位授权点124个,博⼠学位⼀级学科授权点20个。
2014年我校拟招收博⼠研究⽣(以下简称博⼠⽣)约900⼈。
其中专项计划招⽣包括:“少数民族⾼层次⾻⼲⼈才计划”拟招收15⼈,其中⾮在职考⽣所占⽐例不超过50%,汉族考⽣所占⽐例不超过10%;“⾼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学位专项计划” 拟招收6⼈。
为了进⼀步创新博⼠⽣优秀⼈才选拔办法,2014年我校将在哲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开展博⼠⽣“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的招⽣改⾰试点⼯作,相关内容请参见《中国⼈民⼤学博⼠⽣招⽣“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改⾰说明》,以及相关学院《“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博⼠⽣招⽣⼯作⽅案》。
原则上,我校每名博⼠⽣导师每年招收1名博⼠⽣,已招收本科直博⽣和硕博连读研究⽣的博⼠⽣导师,⼀般不再招收普通招考的博⼠⽣(我校《中国⼈民⼤学2014年拟录取直博⽣、硕博连读⽣导师名单》将于博⼠⽣上报名开始前在研究⽣招⽣信息公⽰())。
为进⼀步改⾰和完善研究⽣培养制度,2014年我校继续实⾏研究⽣培养机制改⾰。
研究⽣培养机制改⾰的核⼼是全⾯建⽴⿎励学术研究、学术探索和学术进步的全⽅位的、系统的研究⽣奖助体系和激励机制,在⼴⼤研究⽣中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理想,通过研究⽣招⽣、培养和学位授予等环节,以及导师管理体制的改⾰,实现研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研究⽣培养质量的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