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课件: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259.50 KB
- 文档页数:52
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表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
课题: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内容:
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2. 化学键的类型及特点
3. 分子结构与分子性质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化学键的类型及特点
3. 能够分析分子结构与分子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
1. 学生是否掌握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分类化学键的类型并理解其特点?
3.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分析相关问题?评价方式:
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听课态度、主动回答问题、讲解能力等
2. 作业评价:包括完成情况、准确性、逻辑性等
3. 测验评价:包括随堂小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
评价标准:
1. 优秀: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良好:能够基本掌握相关知识,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及格:知识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学习和实践
4. 不及格:对相关知识理解不足,需要加紧补充学习和巩固
评价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评价,学生在学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化学键的特点和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继续进行巩固和加强。
建议学生在课后多做相关练习,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和辅导。
相信在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学习水平会不断提高,取得更好的成绩。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元素与物质”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本节内容既承接了初中的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
从章标题来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二章移至第一章,很好地衔接了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降低了学生初学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
从节标题来看,本节内容增加了“物质的转化”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化的途径。
在本课时的具体内容设置方面,新人教版在物质分类方法层面变化不大,但增加了物质分类的角度(通过物质性质分类),并加入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等知识点,体系更加完整。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了解或掌握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如下:(1)物质由元素组成;(2)物质的分类;(3)CO2、CaO的化学性质。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根据元素组成和物质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能结合物质的类别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而实现物质的转化;3.能体会到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评价目标】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角度和方法的认识;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类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树状分类法;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2.教学难点:物质的转化五、教学方法1.问题链(围绕着框图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问题驱动)2.演绎推理(含碳元素物质的分类、同素异形体、Na2O的性质物质的转化)3.类比推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先从图书馆的分类引入物质分类的意义及角度,而后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了一些物质,整节课围绕着这些物质依次探讨两种分类法、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物质的转化。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氯气》教学设计五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课堂教学反馈设计本节课使用了“学案,记录着学生认知的过程。
巧妙设计了课堂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完整的构建知识体系。
2.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本节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下列途径落实:合理使用学案,记录学习历程。
强化知识的当堂落实,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亲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亲自体验化学实验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通过PPT图片及视频资料,展示微观,加深学生印象。
巧妙的设计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布置开放性课后自主学习内容:①了解氨在氮的循环中的意义。
②以空气焦炭和水等为原料合成硝酸。
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与空间。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
体现了教学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发挥学生能动性。
六本教学设计的特点及课后反思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是每节课教学中的难点。
但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本人的教学理念是“授之以渔,自主发展”。
1.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教学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渗透思想教育内容本节教学设计不仅关注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可贵的是挖掘了学科内的思想教育素材,将思想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实施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例如本节课以德国化学家哈伯合成氨为引子,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渗透着“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内涵,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科学的思想。
让实验说话,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突破口,以及引领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分析,不仅体现着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现着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听讲,而是要思考要动手,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基本原则。
把思维方法的训练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学科实验相结合,更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确实做到了使学生“爱学想学会学”。
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1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 掌握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
2. 板书、彩色笔、电子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组成是什么,讨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10分钟)
1. 讲解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学生互动讨论,提出问题。
三、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20分钟)
1. 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解释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性规律。
3.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出规律。
四、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5分钟)
1. 教学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让学生练习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练习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教学评价:
1.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2. 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1.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选评价教案名称: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编写人:XXX评价人:XXX一、教案内容评价:1. 教学内容明确,重点突出,符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够培养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认识及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解。
2. 教案中设计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案例分析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教案中有合适的知识扩展部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拓展相关知识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评价:1. 教案中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案中运用了互动性强的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3. 教案中的实验设计合理,能够直观地展示化学反应速率受影响因素的实验结果,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效果评价:1. 经实际教学实施,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
2.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现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素质。
3. 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理解和应用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反馈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程设计的实验内容和教学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2.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评价较高,普遍认为教师讲解生动丰富,课堂氛围活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教学反馈结果显示,教案设计合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
最后评价:该教案在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水平,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希望作者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继续努力,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3.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难点: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引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2. 概念讲解:介绍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4.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第二课时:
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 情景案例: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区分化合物和混合物;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的积极参与情况;
2. 练习成绩:收集学生的练习题成绩,查看他们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意见。
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加深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理解;
2. 给学生准备更多的案例,拓展他们对化合物和混合物的认识;
3.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更多化学的奥秘,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高中化学教案评议
教案名称:化学反应速率
评议目标:评估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提供改进建议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评议内容:
1. 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是否包含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2. 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
3. 学习资源:教师是否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如教材、多媒体教学等?这些资源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
4. 学习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怎样的评价?是否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问题?
评议结论:
- 教案设计较为合理,包含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但可以进一步加强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些启发式教学方法,但也可以尝试更多的案例分析和探究性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实验室设备、化学模型等,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 教师在学习评价方面能够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反馈,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
改进建议:
- 增加案例分析和探究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力。
- 加强学习资源的利用,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 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教师应根据评议结论和改进建议,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的目的。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及点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4.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2.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3.酸碱溶液的判定方法;
4.使用酸溶液和碱溶液观察中和反应。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前,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2.给出实验步骤和所需试剂,询问学生对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3.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中和反应的特点和条件;
5.总结实验结果,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
1.实验步骤清晰,操作简单易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2.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3.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份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内容结构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思考,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同时,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体评价优秀,是一份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教案范本。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评价高一化学教学设计评价1【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
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教学重点】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