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救生
- 格式:docx
- 大小:14.25 KB
- 文档页数:3
⽔上救援及救⽣⽅法⼤全(附图详解)⽔上救援及救⽣⽅法⽔上救⽣:是指⼈们在⽔上活动时发⽣意外事故所采取的救助措施。
它是保障游泳者安全的⼀项重要措施⽔上救⽣⼯作是⼀项“拯溺救难”的⾼尚⼯作。
贯彻:“以防为主,以救为辅,防救结合,有备⽆患”的精神.健全组织,重视安全教育以防⽌游泳事故发⽣,不仅对保证游泳者安全有重⼤意义,⽽且对开展“全民健⾝”有重要意义。
游泳救⽣法的应⽤与操作(⼀)溺⽔事故的原因与⾃我保护1、溺⽔事故的原因(1)技术因素(2)⽣理病理因素(3)环境因素(4)伤害因素(5)缺乏知识因素(6)⼼理因素(7)组织管理因素(1)技术因素指不会游泳或刚学会游泳但技术掌握尚不熟练,以⾄体⼒不⽀,或受⼈冲撞,跳⽔失败等情况下导致溺⽔.(2)⽣理、病理因素指体⼒不⽀,饱⾷、饥饿,酒后以及⼼脏病、⾼⾎压、低⾎糖、中暑、抽筋、精神病(含癫痫病者)等导致溺⽔;(3)环境因素对游泳环境不熟悉导致溺⽔(4)伤害因素违反游泳池规定(潜⽔、浅⽔区跳⽔等)导致溺⽔。
(5)缺乏知识因素⽐如:处理抽筋、呛⽔、救护等知识6)⼼理原因指怕⽔,⼼情紧,⼀旦遇到意外时,就惊慌失措,动作慌乱,四肢僵硬等导致溺⽔;(7)组织管理因素游泳池组织管理不当,(救⽣员配备不够,场地不符合要求等因素(⼆)救⽣员对⽔⾯现场的观察⽅法“观察”俗称“看⽔”,即观察⽔⾯情况、分析事故性质、判断急救措施,是救⽣⼯作“以防为主”的具体体现,是整个救⽣技术中最为重要的⼀环。
其⽅法如下:1.救⽣⼈员必须思想⾼度集中,认真负责地、不间断地扫视(或环视)⽔域。
必须定⼈、定点划分观察区域,做到“突出重点(主责区)、照顾全⾯(交叉观察,互相补漏)”。
2.观察⽅法上(在扫视⽔域时)必须掌握“池⾯与池底、池⾯与岸边、点与⾯”三个结合。
3.观察时,既要看清池⾯上有可能溺⽔的游泳者,⼜必须看清⽔⾯下和池底有⽆溺⽔者。
4.在扫视池边⽔域时,既要看清池边⽔域有⽆溺⽔苗⼦,⼜要观察池岸上有⽆⽆⼈看管的幼⼉和脸⾊苍⽩、呆坐及坐岸边的游泳者。
水上救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水上救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可以拯救生命和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下面是水上救生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救生行动的安全和有效性。
1. 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作为救生人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游泳能力。
掌握正确的游泳姿势和技巧,能够灵活自如地在水中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拯救他人和自救。
2. 熟悉水域环境:在进行水上救生行动之前,了解和熟悉水域的情况至关重要。
包括水流的强度、深度、水底情况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救生人员更好地做出救援计划和决策。
3. 佩戴适当的救生设备:在进行水上救生行动时,救生人员应该佩戴适当的救生设备,如救生圈、救生衣等。
这些设备可以提供浮力和保护,帮助救生人员在水中保持浮力和稳定。
4. 不轻易靠近溺水者:当发现有人溺水时,救生人员应该保持冷静,并不要轻易靠近溺水者。
溺水者在恐慌中往往会抓住他人,导致两人同时遇险。
应该使用合适的救生工具,如救生圈和救生杆等,将其扔给溺水者,然后尽量远离溺水者。
5. 使用适当的救生技巧:在进行水上救生行动时,救生人员应该使用适当的救生技巧。
例如,使用蛙泳、侧泳等技巧前进,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同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避免吸入过多水分。
6. 采取安全措施:在进行水上救生行动时,救生人员应该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护自己和溺水者。
例如,确保自己站在坚固和稳定的位置,避免自己遭受伤害。
同时,确保有其他人在场并能提供援助,以防紧急情况发生。
7. 及时呼叫专业救援机构:水上救生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如果条件允许,救生人员应该及时呼叫专业救援机构。
专业救援人员具有专业知识和装备,可以提供更好的救援服务,并帮助救生人员更好地完成任务。
8. 定期进行救生训练:为了保持和提高水上救生技能,救生人员应该定期参加救生训练。
这样可以提高救生人员的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应对不同情况下的救援需求。
9. 关注身体状况:救生人员应该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
如果发现自己身体不适或疲劳,应该及时停止救援行动并恢复体力。
水上救生与求生方法游泳时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包括水中“抽筋”,自然水城中的突发意外,意外落水,需要救助溺水者等,此时熟练掌握水中自我救护与救助溺水者的方法与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自我救护(一)自然水域突发意外时的自救。
自然水域中游泳突发意外时,必须保持镇静,不要惊慌。
可采取以F措施:1、观察意外情况,弄清意外原因,自己尚可游时,须尽快游至岸船或水中凸出物、漂浮物上。
2、借助自然救生器材如树枝、木板等自救:3、尽快呼救或等待救援。
(二)意外落水时自救。
意外落水时,保持镇静,不要惊慌,采取以下方法与措施自救。
1、运用踩水技术,使头部露出水面,观察四周情况与水流方向。
2、如果距岸(船)较近自己有能力游到时,应顺着水流方向,快速游进,就近上岸(船)。
3、距岸(船)较远时,如果船翻了但停留在水丽时,就抓住它,但如果船开始下沉,就尽快离开,以免被船下沉时的空气涡流困扰。
4、双手抓住漂浮物,如瓶子、桶、木板、塑料泡沫等。
5、要穿着衣服,意外落水,一般的原则是要穿着衣服,但在水温较高或在危险时有妨碍动作或不起作用时,应该脱掉。
象尼龙、棉布、衬衣、夹克衫等布料细密的衣服可防水,起隔离身体的作用,相反的一些羊毛织品,容易吸水,会越来越重,应该脱掉。
另外,一些天然的或人造纤维制作的裤了,呵用来做浮体。
6、衣服灌满水后,要尽可能的长时间保留,将衣服上所有口如袖口、领口等扎紧,裤腿塞进鞋啦,衬衣、外衣尽量塞进裤子哩,因为水的循环,这样可对身体起保温作用,这一点在天冷时尤为重要。
7、头部应尽量保持在水中,如果有帽子最好裁上。
8、水中尽可能保持清醒。
不要作一些无用的动作来消耗体力,保存精力,防止体温下降,否则会引起晕迷甚至溺死。
9、尽量使身体保持在水面,采用最经济实惠的泳姿如反蛙泳、仰泳、侧泳等慢游,如果是流动水,应顺水流方向游进,必要时,划变换姿势,借以调整。
但极少情况下,可用自由泳快速向前。
10、抓住时机呼救,或等待救援。
水上救生的名词解释水上救生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救援行为,旨在拯救被困或溺水的人。
它涵盖了许多专业术语和技术,本文将对水上救生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溺水溺水指跌入水中无法脱身或无法保持头部在水面上,导致窒息及可能的死亡。
溺水是水上救生的核心课题之一,因此理解溺水的定义和危险性至关重要。
2. 游泳游泳是指在自然水域或游泳池中以特定的技巧进行运动。
它是一项常见的水上活动,对于水上救生来说,了解不同的游泳技巧和姿势可以帮助救生员更好地进行救援。
3. 救生圈救生圈是一种常见的水上救生设备,通常由轻质材料制成,呈圆环状。
它的作用是提供浮力,帮助溺水者保持在水面上,从而提供救援的时间窗口。
4. 救生衣救生衣是一种专门设计的保护装备,用于在水中提供浮力,以帮助人保持平衡并防止溺水。
救生衣通常由防水材料制成,内部填充有轻质浮力材料,能够提供额外的浮力和保护。
5. 水上救生员水上救生员是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关技能的救援人员。
他们负责监视水域安全、进行紧急救援和提供急救服务。
水上救生员通常熟悉水上救生设备的使用、溺水的预防与治疗、以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
6. 游泳教练游泳教练是专门教授游泳技能并提供救生训练的人员。
他们具备丰富的游泳知识和经验,能够指导学员正确游泳,并采取紧急措施以防止溺水事故。
游泳教练在水上救生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预防溺水,又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行动。
7. 水上救生技巧水上救生技巧是指在水上紧急情况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它们包括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救援泳姿和救生设备的使用等。
掌握这些技巧对于水上救生员至关重要,能够提高救援效率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
8. 潜水救生潜水救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水上救生,旨在救援在水下出现问题的人。
潜水救生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在深水中进行救援行动,并有效利用潜水装备和技巧。
9. 救生艇救生艇是一种专门设计的船只,用于救援溺水者或从危险环境中撤离人员。
它通常具有良好的浮力和稳定性,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提供安全的撤离通道。
水上作业救生安全操作程序一、作业前准备1、风险评估在进行水上作业之前,必须对作业环境、作业任务和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考虑因素包括水流速度、水深、天气状况、作业设备的可靠性等。
2、人员培训所有参与水上作业的人员都必须接受专业的救生培训,包括游泳技能、救生设备的使用、紧急情况的应对等。
培训应定期进行,以确保人员的技能和知识保持更新。
3、救生设备配备根据作业的风险程度和人员数量,配备足够数量和种类的救生设备。
常见的救生设备包括救生衣、救生圈、救生艇、通讯设备等。
救生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天气预报及时获取准确的天气预报,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水上作业。
如遇突发恶劣天气,应立即停止作业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应急预案制定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在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救援流程和责任分工。
应急预案应定期进行演练,以确保所有人员熟悉应急流程。
二、作业中的安全措施1、个人防护作业人员必须正确穿戴救生衣,并确保救生衣的系扣牢固。
在特殊情况下,如进行潜水作业,还应配备相应的潜水装备和安全绳索。
2、通讯联络保持作业人员之间以及与岸上的通讯畅通。
使用有效的通讯设备,如对讲机、手机等,并定期进行通讯测试。
3、作业监督设置专门的安全监督人员,对作业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监督人员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安全的行为。
4、人员定位采用有效的人员定位系统,如 GPS 定位设备,随时掌握作业人员的位置。
在人员发生意外时,能够迅速确定其位置并展开救援。
5、体力和精神状态关注作业人员的体力和精神状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避免作业人员在疲劳或精神不佳的状态下进行作业。
三、紧急情况的应对1、人员落水当发现人员落水时,立即发出警报并通知救援人员。
附近的作业人员应迅速向落水者抛掷救生圈或其他救生设备。
如果条件允许,救援船只应立即前往救援。
2、船只倾覆如果发生船只倾覆,作业人员应尽快抓住漂浮的物体,保持头部露出水面。
水上救援方法及急救方法步骤一、间接赴救二、直接赴救三、急救方法间接赴救也叫池岸赴救,是指在岸边利用水域现有的救生器材(如救生圈、救生杆、绳子等),对较清醒的溺水者施救的一种救生技术。
1、救生圈救生圈是常用的救生器材之一。
为了救助距离池岸较远的溺水者,救生圈上可系一条绳子。
事先应整理好绳子,将救生圈扔向溺水者时,应用手握紧或用脚踩住绳子的另一端。
溺水者抓住救生圈后,将其拖至池边救起。
(如在自然水域,应注意观察风向和水流的流向,将救生圈抛到溺水者的上游。
) 2、其他救生物在情况紧急,没有上述救生物品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情况利用一些其他物品如:长棍、绳子、球等等,但应以抓紧时间不伤害溺水者为前提。
直接赴救也叫水中赴救,是在没有或无法利用救生器具拯救溺水者,或溺水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使用救生器具时采用的赴救技术。
水中赴救的技术比较复杂,对施救者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利用救生器材实施间接赴救,以保护施救者自身的安全。
直接赴救可分为:入水前观察、入水、接近、解脱、拖带、上岸等过程。
入水前观察如果发现溺水者时,迅速扫视水域,判断溺水者与自己的距离。
在自然水域还要注意:水流方向、水面宽窄、水底性质等因素。
本着尽快接近溺水者的原则,迅速选择好入水地点。
(非常重要)入水如果在自己熟悉的游泳池或水域、确定下水地点水较深时,可以采用头先入水的动作,这种入水动作速度比较快。
如果在不熟悉的水域,为保证施救者自身安全,应采用脚入水的方式,如跨步式入水或蛙腿式入水,等等入水方式。
接近施救者入水后应尽快接近靠拢溺水者,并做好控制和拖带溺水者的准备。
游进溺水者时一般采用抬头爬泳技术或抬头蛙泳技术,以便观察溺水者情况。
在接近时,施救者应与溺水者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在接近后尽可能从溺水者的背后做动作,以确保*自身安全*。
1、背面接近一般情况下都应该采用背面接近。
施救者在溺水者后面 1 米处停住,一手托腋下,使溺水者口鼻露出水面,另一手夹胸做好拖带准备。
水上救生技巧
本人多年救人经验总结:
1、水上救人近距离:首先选择用物体救人,就近有木棍或者衣服、腰带类的直接救人。
2、水里慌乱的人:如果周围群众很多,建议手拉手直接进水救人,救人应拽衣服为先,如果人少,2人以下,救得人明显超过自己,不要冒失救人,首先看身边有没有可以漂浮的物体扔到被救人跟前,然后喊人拨打110.
3、水上救人一人不要去救挣扎的人,如果是自己的亲人,必须要救,舍命要救的,深水域的,自己水性比较好的,到水里后,要从被救人后面拽住衣领拖走,或者直接在头部重重一拳打晕后拖走。
4、漂浮在水面的人:直接拖上水面,马上就行胸外挤压,如果吐水,不用人工呼吸,接着挤压就行,如果没有吐水,就要进行人工呼吸抢救,顺便让身边的人通知120。
5、切记:救人首先保护好自己,不能救得人坚决不能救,能救的量力而行,有把握的要按照技巧,把握好时机。
水上救援的正确方法
水上救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确保水上救援的正确方法:
1. 呼叫专业救援:如果有可能,首先立即呼叫专业救援队伍。
他们通常经过专业培训,并配备了适当的设备来进行水上救援。
2. 保持冷静:如果你是目击者,保持冷静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危及自己或其他人的生命。
3. 使用救生设备:如果有救生设备,比如救生圈、浮板或充气救生衣,立即将其投掷给落水者。
确保你自己站在安全的位置,以免被拉入水中。
4. 借助工具: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伸展工具、绳索或其他延长装置,但要确保使用它们的方法得当,以免伤害到溺水者。
5. 避免接触: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溺水者,因为在恐慌状态下,他们可能会挣扎并试图攀爬到你身上,增加了双方的危险。
6. 提供支持:与溺水者保持沟通,让他们知道你在帮助他们。
保持镇定,给予他们安全感。
7. 考虑自身安全:在进行水上救援时,始终优先考虑自身安全。
不要冒险过度,以免造成二次事故。
8. 学习水上救援技能:如果可能,接受专业的水上救援培训,了解正确的技巧和程序。
这将提高你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
请注意,以上建议只是基本原则,具体的救援方法可能因情况而异。
在任何紧急情况下,及时呼叫专业救援是至关重要的。
水上救生:是指人们在水上活动时发生意外事故所采取的救助措施。
它是保障游泳者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水上救生工作是一项“拯溺救难”的高尚工作。
贯彻:“以防为主,以救为辅,防救结合,有备无患”的精神.健全组织,重视安全教育以防止游泳事故发生,不仅对保证游泳者安全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开展“全民健身”有重要意义。
游泳救生法的应用与操作
(一)溺水事故的原因与自我保护
1、溺水事故的原因
(1)技术因素
(2)生理病理因素
(3)环境因素
(4)伤害因素
(5)缺乏知识因素
(6)心理因素
(7)组织管理因素
(1)技术因素
指不会游泳或刚学会游泳但技术掌握尚不熟练,以至体力不支,或受人冲撞,跳水失败等情况下导致溺水.
(2)生理、病理因素
指体力不支,饱食、饥饿,酒后以及心脏病、高血压、低血糖、中暑、抽筋、精神病(含癫痫病者)等导致溺水;
(3)环境因素
对游泳环境不熟悉导致溺水
(4)伤害因素
违反游泳池规定(潜水、浅水区跳水等)导致溺水。
(5)缺乏知识因素
比如:处理抽筋、呛水、救护等知识
6)心理原因
指怕水,心情紧张,一旦遇到意外时,就惊慌失措,动作慌乱,四肢僵硬等导致溺水;(7)组织管理因素
游泳池组织管理不当,(救生员配备不够,场地不符合要求等因素
(二)救生员对水面现场的观察方法
“观察”俗称“看水”,即观察水面情况、分析事故性质、判断急救措施,是救生工作“以防为主”的具体体现,是整个救生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其方法如下:
1.救生人员必须思想高度集中,认真负责地、不间断地扫视(或环视)水域。
必须定人、定点划分观察区域,做到“突出重点(主责区)、照顾全面(交叉观察,互相补漏)”。
2.观察方法上(在扫视水域时)必须掌握“池面与池底、池面与岸边、点与面”三个结合。
3.观察时,既要看清池面上有可能溺水的游泳者,又必须看清水面下和池底有无溺水者。
4.在扫视池边水域时,既要看清池边水域有无溺水苗子,又要观察池岸上有无无人看管的幼儿和脸色苍白、呆坐及坐岸边的游泳者。
5.发现技术勉强的溺水苗子时,需重点跟踪观察,但又不能呆视一点,在视野上兼顾,以防顾此失彼。
6.观察区划分(责任区)一般有“直线切割法”,即将游泳池用直线大致平均地划割成几个长方形水域(如图6-14)。
“弧形切割法”
7.救生员对事故现场的判断方法(以游泳池为例)
(1)开场时的意外事故:由于游泳者怀着急于下水为快的心情,开场铃一响就争先恐后,一拥而进,多数人进后乱蹦乱跳,容易造成互相挤倒、压倒,最容易出现意外事故。
(2)深浅交界处的意外事故:深浅交界处,一些似会不会者一般集中在这里,是救生中的“危险段”。
(3)深水区游泳池拐角处的意外事故:这一地区汇集的多数是能游一点的游泳者,他们经常在游泳池对角线中尝试自己的游泳能力,由于基本上属于不会游的,一遇他人干扰,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4)跳水中的意外事故:在不具备跳水功能的游泳池中,游泳者用跑跳、反跳及翻腾动作自身触池壁撞伤、昏迷等意外事故。
(5)游泳违纪中的意外事故:如池内打闹、潜水、泼水、不按规定方向游、酗酒等意外事故。
(6)游泳中惊惶而失去平衡、动作紊乱、乱抓乱摸、“没顶”后久沉不起、潜泳后俯在水底或在水中静止不动者,均可判可意外事故的警号。
(三)赴救
1.接近溺者:接近溺者分间接接近法和直接接近法。
(1)间接接近法(又称间接赴救法)。
间接赴救法是指救生员利用救生器材,对较清醒的溺者施救的一种技术。
游泳场所一般都应备有救生圈、竹竿、木板、泡沫块、轮、绳子及输氧设备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救生器材和使用方法。
①救生圈:
最好在救生圈上系好一条绳子,当发现溺者时,可将救生圈掷给溺者。
如在江河里,就向溺者的上游掷去。
溺者得到救生圈后,将他拖至岸边。
②竹竿:溺者离岸、船较近时,可用竹竿伸给溺者,将其拖至岸或船边。
③绳子:在绳索的一头系一漂浮物,然后将盘起来的绳子掷在溺者的前方,使溺者握住绳子上岸。
④木板(包括一切可浮物):在没有其他救生器材的情况下,木板也可作为救生器材。
(2)直接接近法(又称直接赴救法)
直接赴救法是救生员不借助任何救生器材,徒手对溺者施救的一种技术。
直接赴救法是救生员不借助任何救生器材,徒手对溺者施救的一种技术。
直接救生技术大致可分为入不前的观察、入水、游近溺者、水中解脱、拖带、上岸、岸上急救等过程。
·①水前的观察
:当发现溺者,立刻迅速扫视水域,判断溺者与自己的距离方位,在江河湖海中还要注意水流方向、水面宽窄、水底性质等因素。
救护者要遵循入水后尽快游近溺者进行施救的原则,迅速选择入水地点。
②入水:指救护者在发现溺水情况后,由岸(船)边跳水中准备赴救的过程。
入水要迅速,注意目标。
入水方法主要分:
a. 鱼跃式(头先入)
b. 八一式(跨步)
③游近溺者:
救指护者在入水后迅速靠拢和控制溺者做好拖带准备的过程。
一般采用速度较快的抬头爬泳,亦可采用头不入水的蛙泳,以便观察溺者。
离溺者2-3米处时,潜入水中将他转至背向自己,然后进行拖带。
2.水中解脱法:
(1)虎口反抓解脱法
(2)托肘解脱法
(3)推扭解脱
(4)扳指解脱法
(5)外撑解脱法
3.拖带法:拖带法是指救生员采用侧泳或反蛙泳进行水上运送溺者的一项专门技术。
(1)侧泳拖带法
(2)反蛙泳拖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