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9
中国现代化地理环境的发展和影响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地理环境也在不断改变和演变。
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化改变了中国地理环境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快速增长,城市群的发展和形成也是越来越明显。
然而,城市化进程除了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外,也增加了城市耗资耗能,扰乱原有自然生态平衡等问题。
城市地表被水泥、铁路、公路等人工设施所覆盖,原有植被也被清除,这会影响水循环和生态平衡。
一些城市缺乏废水处理设施,排放污水,导致地下水和生态流域污染。
此外,城市内部陆域能力持续削弱,都市热岛效应明显。
城市中的大气污染、河流水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二、工业化改变了中国地理环境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不断发展,也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然而工业化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工业化进程中,产生大量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严重污染了空气、水体和土地。
这些废水废气一部分没有得到科学的排放和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或者空气中,致使水源和空气环境日渐恶化。
同时,大量的化学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使得一些地区的土地成为废弃土地,被迫废弃,致使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
三、农业现代化改变了中国地理环境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提高,农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然而,在农业生产中,传统耕作和传统的灌溉用水方式等问题也带来了严重的地理环境问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很多农民使用的卡车和灌溉设备基本都是大型能源消耗工具,而且拥有很低的效率,最后就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
这些废气会污染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另外,传统农业灌溉方式也不宜造成地下水的消耗和水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四、交通决定了中国地理环境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交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快速的交通方式或者运输方式是否得当也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清单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进程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进程中,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农业用地逐渐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化的进程在世界各地并非完全一致。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城市化速度已经放缓,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人口向郊区和乡村回流。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一些国家还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即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城市发展所能承载的能力。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城市化使得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大量增加,水泥、沥青等不透水地面面积扩大,这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增加了地表径流,容易导致城市内涝。
同时,城市中的人为热排放增多,比如工厂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产生的热量,使得城市气温高于周边郊区,形成“热岛效应”。
此外,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会影响气候,导致降水的变化和雾霾等天气现象的增加。
2、水文城市化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状况。
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河流的河道变得规整,水流速度加快。
大量的污水排放使得河流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而且,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可能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引发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3、地形地貌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人们往往会对地形地貌进行改造,比如削山填谷、开挖河道等。
这可能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土壤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导致土壤的面积减少。
同时,城市中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废水等可能会污染土壤,降低土壤的质量,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二)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土地利用城市化使得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来的农业用地、林地等逐渐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取代,如住宅、工厂、商业中心、道路等。
城市土地的利用更加集约化,但也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城市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的规模和数量迅速增长。
然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并非毫无代价,它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城市化最直观的表现是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
原本的农田、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被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基础设施所取代。
这导致了自然土地的急剧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以森林为例,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库和氧气生产者,其面积的缩减意味着碳汇能力下降,氧气释放量减少,进而对全球气候产生负面影响。
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包括石料、木材、金属等。
为了获取这些资源,人们对山体进行开采,对河流进行疏浚,这无疑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
一些山区因为过度开采,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大大增加;河流的改道和疏通则可能影响其水文特征,导致洪水泛滥或断流等极端情况的发生。
城市化还对气候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道路纵横交错,这些水泥、沥青等材料构成的城市表面比热容较小,吸收和储存热量的能力弱,导致城市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的农村地区,形成了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活动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废气和颗粒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悬浮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不仅会降低空气质量,还可能通过大气环流影响更广泛的区域,甚至导致酸雨的形成,对土壤、水体和植被造成严重的损害。
在水资源方面,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人口的密集使得用水量急剧增加,为了满足需求,人们大量抽取地下水。
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区,进而引发地面沉降、建筑物倾斜等问题。
同时,城市中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果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会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破坏水生态系统,威胁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城市化进程也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城市中的绿地面积相对有限,许多野生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清单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然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1、热岛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大量的人工表面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能,同时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活动也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这使得城市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郊区,形成了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不仅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还可能导致局部的气象灾害,如暴雨、雷电等的发生频率增加。
2、雨岛效应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地面硬化率高,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导致地表径流迅速增加。
同时,城市中的建筑物和空气污染物会使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核增多,从而增加了城市的降雨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可能会引发城市内涝等问题,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3、大气污染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导致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引发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酸雨的形成。
二、城市化对水文的影响1、地表径流变化城市的建设使得大量的土地被硬化,如铺设道路、建设建筑物等,这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导致地表径流迅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排水系统通常是为了尽快排除雨水而设计的,这使得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入河流,造成河流水位的急剧上升,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风险。
2、水污染城市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径流中携带的污染物会进入水体,导致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污染。
水污染不仅会影响城市的供水安全,还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
3、水资源短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的水污染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清单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给地理环境带来了诸多影响,这些影响涉及到自然环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一、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化使得城市的下垫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中大量的建筑物、道路等人工表面取代了自然的植被和土壤,导致地表的粗糙度增加,风速减小,空气流通不畅。
同时,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城市的气温高于周边的郊区,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城市化还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
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污染物会干扰气流的运动,使得降水在城市内部的分布不均匀。
一些城市可能会出现局部暴雨增多的情况,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降水减少。
二、对水文的影响城市化改变了地表径流的特征。
城市中的道路、建筑物等不透水表面增加,使得雨水无法像在自然环境中那样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形成地表径流快速汇集。
这不仅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风险,还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
城市污水的排放也对水文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就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得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三、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田、林地和草地被征用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土地资源的紧张和生态功能的丧失。
城市的扩张往往是无序的,缺乏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的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
同时,城市化还会引发土地的沉降问题。
过度开采地下水用于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压力减小,地面出现下沉现象,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安全隐患。
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城市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城市中的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野生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受到削弱。
城市中的污染物排放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生态问题,如病虫害的爆发、水土流失等。
理解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定义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和集聚,以及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迁往城市,这导致了城市化的加速。
城市化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人才和资源。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也是吸引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社会变革和文化差异也是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城市提供了更多满足这些需求的机会。
此外,政府的政策和规划也对城市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破坏。
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用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建设导致了农田、森林和湿地的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城市化带来了水资源的压力。
城市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而水资源的供应却有限。
许多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
此外,城市化还导致了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的加剧。
车辆排放、工业废气和建筑工地的噪音等都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城市作为经济的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和企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城市化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化也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创新。
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为科技和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城市化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社会的多样性。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清单一、城市化的概念与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城市化的早期阶段,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和产业活动相对集中在城市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等。
二、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城市化使得城市地区的下垫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本的自然植被和土壤被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人工铺装所取代,这导致城市的热容量变小,比热容降低。
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城市气温升高,形成“热岛效应”。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增加了空气的阻力,使得风速减小,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加重了城市的雾霾和空气污染。
2、水文城市化改变了城市地区的水系和水文循环。
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地面被硬化,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位下降。
同时,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也改变了水流的自然路径和速度,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此外,城市中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如果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河流、湖泊等水体,破坏水生态环境。
3、地形地貌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人们往往会对地形地貌进行改造。
例如,开山填谷、削平高地、填平洼地等,这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同时,城市建设中的大规模挖掘和填方也会破坏原有的地形景观。
4、土壤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土壤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城市中的工业活动、交通排放和生活垃圾等都会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含量增加,影响土壤的肥力和质量。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施工和道路建设也会压实土壤,破坏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
三、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土地利用城市化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业用地逐渐减少,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城市中的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功能区的划分更加明确,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但也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对周围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地理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改变,本文将从土地利用、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探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土地利用城市化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大冲击。
大量建设用地的需求导致了城市扩张,农田和自然生态遭受到侵蚀。
土地被大规模开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住宅区、商业区和道路网络的建设。
这不仅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还破坏了森林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
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水泥覆盖使得自然的渗透能力下降,增加了洪水和地质灾害的风险,同时也破坏了土壤质量。
二、水资源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但水资源的供给却无法满足需求。
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河流和湖泊的水位下降,渗透水也减少。
此外,城市化还增加了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污染的风险,给水质造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并加强监测和治理水污染问题。
三、大气环境城市化对大气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交通运输和工业活动不断增加,大量尾气和废气的排放直接导致空气污染加剧。
城市中密集的建筑和道路布局还加剧了热岛效应,使城市温度显著比郊区和乡村高。
这种热岛效应不仅对城市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还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优化交通工具和工业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四、生物多样性城市化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城市扩张,天然森林、湿地和草原等自然栖息地不断被破坏和剥夺。
越来越多的鸟类、哺乳动物和昆虫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物种数量和多样性的减少。
同时,城市化还引入了许多外来植物和动物物种,扰乱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划定自然保护区和城市绿地,提供安全的栖息地。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和经济等社会要素流向城市的过程,也包括城市人口和就业机会的增长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
城市化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对地理环境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1. 土地利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不仅导致了城市边缘地区的农田和森林被开垦,还使城市内部的绿地和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导致了资源紧缺和生态平衡失调。
2. 水资源城市化造成了城市需求水资源量的增加,因此对地理环境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
城市的工业和生活排放也会导致水体污染,加剧水资源的供需不平衡。
3. 空气质量城市化导致了交通量的增加、工业发展等因素造成了大气污染问题。
城市中的尾气排放和工业排放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导致了雾霾等环境问题。
4. 生物多样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受损,甚至有些物种濒临灭绝。
5. 气候变化城市化导致了城市地表温度的升高,城市热岛效应凸显。
这不仅导致城市内部气温较高,而且会对周边地区的气候产生一定影响,加剧了气候变暖的趋势。
对策和建议1. 环境保护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增加绿化覆盖率,建设生态园林和湿地公园等绿色环保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 节约资源推广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手段,减少城市资源消耗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3. 控制污染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和交通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4. 科学规划制定科学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结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巨大,虽然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遇,但也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希望未来城市化过程能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姓名:赵裕军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邮编:213003地址:常州市博爱路154号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第2课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材中完整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本节课的所有内容都与生活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②城市环境问题;包括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③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掌握城市环境问题。
2.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常州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②分析当前城市化一些不良倾向,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三、教学重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四、教学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学生分析1、思维特征:高中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已经对新的学习方式有所适应,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适当完成资料收集和自主合作学习的任务。
2、知识背景:在学习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能理解城市化过程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
3、生活经验:随着常州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学生对生活的周围环境有深刻的亲身感受,能较好地把地理基本理论和原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六、教法与学法1、教法:(1)指导自主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前布置学生开展调查,调查常州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思维能力和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2)多媒体呈现与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2、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学会观察,将生活体验与地理基本原理和理论相结合。
(3)分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七、教具准备和课时安排教具准备:展示多彩图文、影像的多媒体课件、google earth 软件、学生演示文稿、视频资料学生准备: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调查常州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产生的各种影响。
并制作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优美舒缓的音乐背景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常州“淹城”及古运河不同时期的图片。
提问①:通过图片来说明常州地区由田园风光变为春秋时期的”淹城’,尤其是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给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了那些影响?指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依照“多媒体展示常州“淹城”及古运河不同时期的风光图片;课前指导学习小组将实地考察和访问得到的有关信息,思考并完成下列表格自然环境气候 水文生物地貌 土壤气温 降水 地表 径流 地下 径流 植被数量 和种类 动物数量 和种类田园较少 多肥沃 城市 热岛效应较少【【师生交流】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评价,总结出城市化过程对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候、河流地貌、土壤、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影响(二)、以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形式,在课前指导学习小组将实地考察和访问得到的有关常州城市化市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制作成学生的演示文稿,由小组派代表演示讲解调查结果。
【相互交流】A组、常州市湖塘纺织厂工业污染情况调查及资料B组、常州市生活垃圾、废水排放调查及资料C组、常州市交通问题调查及图片资料D组、2009年上半年市中心老居民小区分布调查E组、常州人才市场招聘会现场调查及图片资料小组成员:_陈铭、高超、李波_、李伟、周珏、杨洁___李仪_____调查地区:__湖塘洋泽纺织染整有限公司_(用google earth展示)问题类型问题状况描述成因空气污染可吸入悬浮颗粒、刺鼻气味浓。
水污染氮、磷含量,水体富营养化、发臭气味。
噪声污染 95分贝、思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常州纺织产业整合与布局调整思考小组成员:_姜远、王琦、曹雯、葛冰兰、顾漪佳、胡梦溪____调查地区:_翠竹新村小区____(用google earth展示)项目问题改进对策垃圾处理方式堆放、填埋、燃烧分类回收利用垃圾填埋地分布城市近郊远郊、无害化填埋生活污水处理方式自然排放集中净化后排放配合调查相片和地图展示C组、常州市交通问题调查(吕优、艾翠、陈志远、李倩、谭浩 )地点:红菱桥附近学校①居民出行方式调查②常州车站及其附近地区交通问题调查③停车问题调查④中小学附近交通安全调查⑤民风与交通安全D组、市中心老居民小区分布调查(徐凯、王雨晴、杨丹、徐元、杨丹)①实地调查与google earth卫星地图调查相结合②制作市中心老小区分布示意图③分析市中心老小区小区分布局存在的问题E组、(恽基伟、葛静、赵洁媛、李珂、周心怡)常州人才市场招聘会现场调查及图片资料①常州市新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②常州市再就业状况调查③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及子女教育状况调查【探究问题】合理城市化可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而过快的城市化过程会对人文环境产生了那些影响?【学生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A、B、C、D、E各组学生的演示文稿及调查结果、相关图片资料,交流城市化过程中的感受,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交流】: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评价,总结出城市化过程可能带来的人文环境问题,即“城市病”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等城市人口过度增加城市化过快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人数增多【教师小结】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2)河流(3)地貌、土壤(4)生物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土地利用方式(2)就业方式(3)产业结构(4)环境质量下降(5)社会安定(6)交通(6)居住(7)文化、旅游提问②:如果你是常州市市长,请为我们的城市“号脉”,诊断常州的“城市病”并寻找良方?营造生态城市,促进人地和谐投影展示:“火车站北外来工形成脏乱差的‘城中村’图片;“一年前车量拥堵的红菱桥”;“漂浮着垃圾的古运河”照片思考1:该“城市病”形成的根本原因?老师点拨,学生作答(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城市人口的无限制的扩大)思考2: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怎样使常州的天更蓝、谁更绿?【他山之石】资料1:深圳市成立20多年来,十分注重社会、经济、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圳市领导多次提出:让深圳“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花更多、城更美、风更正、气更顺、命更长”。
深圳市荣膺2000年度国际“花园城市”E组第一名,国际“花园城市”竞赛素有“绿色奥斯卡”称号,包括城市环境、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重大方面达到了国际基准。
资料2: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
预计到2010年,全球总人口中55%将居住在城市。
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望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的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学生交流】:学生阅读上述两组资料,并根据展示“常州三河三园生态图片”;“开敞式红梅公园”和“蔷薇湿地公园”图片、“高架公路和BRT公交”图片资料,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交流】: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评价,若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人地和谐发展。
即:生态城市建设①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②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请同学描绘常州市未来蓝图:明净的蓝色天空漂浮着淡淡的白云,绿树掩映着川流不息的宽阔的道路,小桥流水、花园社区改善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明天会更美好!【板书设计】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2)河流(3)地貌、土壤(4)生物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平整土地、城市绿化、古城保护规划等(2).不利影响二、我国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生态城市建设:①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②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课后作业】一、选择题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 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 D.讯期洪峰流量加大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二、活动题在生态城市系统中,城市绿地尤其重要。
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
从下图所述的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进行评价,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从热岛效应和用地效率两方面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模式:优点:缺点: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