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2单元第1章第3节:1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2
- 格式:doc
- 大小:868.00 KB
- 文档页数:10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分析范.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知道光合作用需要水。
②说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重点)③知道二氧化碳、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能力目标①学会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方法。
②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反应式。
③通过探究活动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②了解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自己爱绿、护绿的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实验法感受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过程,归纳教学法由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归纳出它的实质和应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资料进行相关预习工作。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时间安排复习提问温习旧知5分钟集体默写下列问题,并将学生默写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必要条件是什么?场所是什么?2、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步骤?3、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暗处一昼夜?4、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5、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6、怎样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学生集体默写并对照答案,错误的进行改正的规范的答案。
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请学生观看图片,问:这几种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中储存着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是怎么来的?谁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是谁发现的?我们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
学生观看图片,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思考集体回答:1、有机物2、光合作用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铺垫引导探究层层推进5分钟过渡: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到十七世纪,重温一下科学家海尔蒙特当时他是怎么实验的。
请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认真阅读海尔蒙特的实验内容,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光合作用让学生感受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长历程,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更加深刻1、范.海尔蒙特的实验中,5年后柳树增重了80多千克,这主要是依靠什么作用完成的?2、土壤减少的100克是什么物质?3、柳树增加的80多千克重量从哪里来的呢?点拨提示:泥土只有100克不可能变成80多千克的树,雨水也不可能,因为土壤的蒸发及植物的蒸腾作用,留在植物体内的水分非常少。
集体备课教案设计表二:实验探究:光合作用有关实验的探究步骤可以概括为:暗处理→形成对照→光下照射→摘叶→脱色→漂洗→滴碘液→漂洗→观察相关知识:淀粉遇碘变蓝;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暗处理目的:让叶片内的有机物耗尽遮光照射在黑暗处进行,上下两面要同时遮盖,遮光和不遮光处形成对比2、摘下叶片酒精褪色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漂洗干净,滴加碘液,观察结果:叶片见光的部分遇碘变蓝(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照(2)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3)原料:二氧化碳、水(4)产物:有机物(储存着能量)(如:淀粉)、氧气(5)场所:叶绿体(6)条件:光(7)实质物质的转化:简单的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能量的转化: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8)意义:1)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提供有机物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3)有机物为动植物及人类生活提供所必需的能量来源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备课组组长:八年级生物导学案教师:刘晨璐班级: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姓名: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意义。
2、通过探究实验,阐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阐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
3、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重点难点】1、重点:光合作用条件、产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
2、难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实验变量的分析、控制方法。
【自主学习】光合作用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利用________,将_______ _____和_____ ___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________的过程。
其次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连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
虽然学生有了确定的学问根底,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
初一的学生相应的学问铺垫不够,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生疏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设计、操作、探究和争论,使学生对试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试验还可以培育学生的试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力气。
所以本节学问要用具体的,形象的试验进展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学问。
本节学问点较多,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公式、概念、实质及试验的原理等。
教学中应留意学问点的落实,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根底。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试验,说明绿色植物产物和原料及条件。
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通过探究试验设计思路的培育及实际操作力气的训练,进一步培育学生对学问点的应用力气。
3、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互补,良好学习气氛的培育;对科学学问探究精神的培育。
教学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比照试验的设计。
教学预备课前由试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展(1)试验器材的预备:酒精灯、酒精、三脚架、石棉网、镊子、广口瓶、瓶塞、凡士林、蜡烛、大玻璃罩、长颈漏斗、试管、玻璃管、三角烧瓶等〕(2)选择强健的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4 小时后,选择适当的叶片用黑纸片进展上下遮盖。
(3)首先学生分试验小组,选出组长,试验员,发言人,填写试验记录单。
教学手段:试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争论,看书自学,动手试验,准时练习落实学问,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教师表达:记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领着三岁的女儿来到了植物园。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教学目标:1.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感悟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重要地位、调动爱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2.理解光合作用产物(主要是淀粉)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养学生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三. 教学策略这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让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讲实验,画实验。
学生也不能照猫画虎地完成实验,而应利用这个实验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
1. 课前准备(1)给学生留下思考题:在这个实验中,你要弄清楚哪些问题?要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利用各种渠道如书籍、网站等寻找答案。
(2)将班级分成小组,每小组四个人。
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3)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建议、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植物,如天竺葵、蚕豆、银边天竺葵、秋海棠、锦葵等。
(4)让学生先尝试设计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方案,然后对照教科书上的实验指导,发现自己设计的实验的不足,找出实验指导中的疑难。
实验之前,各小组进行交流。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进行实验之前,请两个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
3、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提示注意酒精灯的安全。
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通过具体的实验的设计,亲身体验到“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必须的原料”。
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定义、实质、表达式,继而联系农业生产中的实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5分钟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条件和场所分别是什么?学生回忆、看书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必要的要进行板演。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分钟实验表明:绿叶在光下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同时释放出了氧气。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学生思考设疑激趣引导探究展示图片:海尔蒙特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层层推进3分钟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柳树增加的重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呢?海尔蒙特实验说明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土壤中的无机盐,还需要水,植物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本身需要的营养物质,在小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呢?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组织交流点拨建构31分钟科学探究一: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吗?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吗?作出假设: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制订计划:材料器具:绿色植物;数据采集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光源( 灯),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等。
操作方案1. 将绿色植物置于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内,将二氧化碳传感器与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相连( 图2.1-20)。
学生阅读思考,完成探究,得出结论。
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分析图表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推理、表达能力。
2. 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应软件。
实施计划:1.打开“组合图线”,添加“时间—二氧化碳”曲线图,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举例说出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对光合作用一系列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的实验。
三、教学难点提出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具准备1.有关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
2.有关探究光合作用实验的课件。
3.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各种材料用具,课前1-2天组织学生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五、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我们学校位于邹城市区,周边绿化较好,花草树木种类多,市区外各种农作物蔬菜丰富,因此我们的植物课程资源较为丰富,学生对植物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也有较厚的兴趣。
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较为抽象,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为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并化解难点,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充分准备课件,实验材料,通过学生实施实验,感性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并讨论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应用。
六、课时安排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为第一课时。
2.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及光合作用的原料,总结光合作用的公式为第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而植物却没有摄食现象,为什么?教师活动:展示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盆栽柳树的实验示意图,并做适当的讲解。
海尔蒙特实验1.海尔蒙特将一棵2.5kg的柳树种到一个木桶里(桶里的土壤经烘干并称过重量)。
2.每天只给柳树浇适量的雨水,并利用桶盖防止灰尘进入桶内。
3.五年后取出柳树,并把柳树和土壤分别称重。
发现,柳树增长了八十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一百多克。
提出问题:经过五年的生长柳树增长了八十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一百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讨论后小结:当时海尔蒙特据此提出了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的观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通过具体的实验的设计,亲身体验到“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必须的原料”。
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定义、实质、表达式,继而联系农业生产中的实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预习工作。
实验表明:绿叶在光下
水,植物的增长主要是
液相多功能采
据,并对。
得出结论化碳
论,合作交流,
太阳光
④ D.
纸片四周来固定,
第三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2课时
一、概念
二、表达式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
三、意义:
生物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维持生物圈中碳和氧的平衡
四、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