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刘禹锡的诗歌创作
- 格式:pdf
- 大小:62.46 KB
- 文档页数:2
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摘要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因拯时济世、除弊革新}fU被贬至巴山楚水长达二十二年之久,虽身处困厄,命途多蚌,却能藐视苦难,跨步高瞻,最终以旷达乐观的精神开创了贬滴文学豪健雄奇的崭新风貌。
本文将刘禹锡置十中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以其贬滴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来全面、动态地把握他丰富的人格精神内涵,启示今人对人生的思考与选择。
绪论中对贬滴和贬滴文学做了界定与概说,指出刘禹锡对贬滴文学悲情的超越,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
第一章,永贞革新与刘禹锡的参政实践。
介绍了内忧外患的中唐时代背景,永贞革新的政治风云以及刘禹锡匡扶社翟的儒家情怀和凌厉风发的参政实践,指出诗人遭贬被弃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章,“枉诸逢春十度伤”一一刘禹锡滴居朗州及其诗歌创作。
初贬朗州,凄J呛惶惑。
巨大的精神创伤和深重的生命沉沦使他产生了浓郁的悲伤意绪和孤愤情怀,进步的哲学思想又使他表现出了对坎坷命运的不屈的抗争和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坚守。
在朗州十年这一生命中最悲苦凄凉的口子里,刘禹锡努力寻求多种生存方式以消减现实中的苦痛,力求对困顿生命的突围。
第二章,“以不息为体,以口新为道”一一刘禹锡滴居连州及其诗歌创作。
复贬连州,重催不幸,使诗人心力交瘁,为了适应逆境生存需要,诗人从自然大化强劲有力、不息运行中汲取力量,在坚守儒家进取精神的同时,又借道家安时处顺的精神来慰藉疲惫的身心,体现了一种儒道互补的生存智慧,完成了心态的调整和理性的重建。
同时系心朝政,关注民生,重情尚义,体现了济世安民的悲悯情怀和对现实人生的深情与执着。
第四章,“惟存浩然气”一一刘禹锡滴居夔州、和州及其诗歌创作。
再贬夔、和,已是年华流逝,长期身在江湖,亲近自然,使刘禹锡的心态渐趋自适、平和与淡定,贬地别样的风物与人情赋予了他一种超越苦难、从容乐观的精神力量,诗人俯仰天地,呼啸沧桑,咏史抒志,借古喻今,独特}fU深邃的理性哲思中体现了他现实主义关怀的高尚情结。
刘禹锡的贬谪生活与诗歌创作
刘禹锡的一生可谓是在仕途的起起落落中度过的,而贬谪生活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被贬谪到偏远之地,生活条件那是相当艰苦。
就像被扔到了世界的角落,周围的环境和他之前熟悉的繁华京城有着天壤之别。
比如说他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那里在当时可不像现在这样是个充满活力的地方,而是相对落后、荒僻的所在。
但刘禹锡可不是个轻易被困境打倒的人,他的性格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顽强。
在这样艰苦的贬谪生活中,他开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到诗歌创作里。
他在贬谪期间的诗歌还充满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就像他被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一般人早就愁得头发都掉光了,可他还能写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充满哲理和希望的诗句。
他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虽然自己身处困境,但看到旁边还有千帆竞发,万木争春,这是一种多么积极向上的态度啊。
他就像在黑暗中还能看到曙光的人,这种豁达的心态在他的诗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贬谪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却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丰富源泉。
他的诗歌就像一面镜子,既反映了他个人的遭遇和心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他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
他在贬谪期间创作的诗歌,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思想内涵上,都在中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刘禹锡的简介和主要作品刘禹锡是唐朝盛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和文学家,是唐朝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生于唐德宗大历十年,逝于唐宣宗景福节三年,享年六十九岁。
刘禹锡是唐朝历史上重要的著名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广泛传播,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刘禹锡的主要作品刘禹锡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其中以他的诗歌和散文最为出名。
下面是他的主要作品介绍。
1.《陋室铭》《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刘禹锡自己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了他住在陋室的感受。
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语不惊人,常山之虎”,即不与常人同流合污,人生不必刻意迎合众人,取笑他人,自得其乐即可。
2.《玄都观寄简汪伦之再来上京》刘禹锡的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好友汪伦的思念之情而创建的。
他在诗中描述了汪伦在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苦苦追寻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好友的深厚之情。
3.《竹枝词》《竹枝词》是刘禹锡非常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这首诗歌描写了唐代古典女子的风采和情感,以及她们在剧院、游乐场等场合的深情相见之愁。
诗歌表达了刘禹锡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反映了唐代女子的家庭义务和内心情感。
4.《秋夜寄邱处士》在这首诗歌中,刘禹锡描绘了秋夜的美景,表达了他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同时,还描绘了处士邱伯温在士林中的高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也表现了死亡对于刘禹锡的负面影响。
5.《杨儿诉衷情》《杨儿诉衷情》是一首悲怆的诗歌,刘禹锡在诗中通过杨儿的口吻倾诉了他的孤独和对爱人的思念。
这首诗歌表现了唐代民间的爱情故事和一种文化传统,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个体生命的脆弱。
刘禹锡的艺术造诣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他既擅长诗歌创作,也有较高的散文写作水平,他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也受到了广泛重视。
在唐朝盛唐时期,刘禹锡主张文学应该“诠释圣贤之道,并用诗文昭示民间”,这个观点卓有成效地传播了这个时期的文学思想,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年轻一辈的文学家。
刘禹锡的简介与作品有哪些诗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优美,意境深远,在唐诗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关于刘禹锡的简介与作品的探讨。
一、刘禹锡的简介刘禹锡,字中书,唐代扬州扬州人,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2年。
他是唐代的一位大臣和文学家,曾经历服部员外郎、秘书郎、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务。
与韩愈、柳宗元,被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刘禹锡聪慧博学,才华横溢,善于文辞修饰和阐释。
他的文风清新明丽,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新意妙趣。
在唐代的文坛上,他以书法、诗歌和散文三方面的作者才华卓绝而闻名,被後人公认為唐代的文学大家之一。
二、刘禹锡的名篇1、《陋室铭》《陋室铭》写的是刘禹锡赴任时,住的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他正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佳作。
这首诗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其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笔下山摩岩”等句传唱不衰,成为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名句。
2、《竹枝词·向晚意不适》《竹枝词·向晚意不适》是一首词,以垂钓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在世俗之外寻求自由的愿望。
这首词的构思巧妙,曲调轻盈,意境明亮,被誉为“唐词三百首”之一。
3、《陌上桑》《陌上桑》是以描述丝路上的商旅大大小小的场景为主线的一首诗,通过客观的叙述,展示了人们在长途跋涉中的疲惫和困惑。
该诗语言细腻动人,境界深远,被誉为唐诗之冠。
4、《浪淘沙·北睡觉》《浪淘沙·北睡觉》是一首名曲,以搬家和住所遭受不幸为主题,写出了夜晚愁绪和孤独的情感。
这首曲子句子流畅、音律婉转,被后人传唱不衰。
5、《玉台新·春思》《玉台新·春思》是一首写春天的词。
词中细腻地刻画出春日景致,情感隽永。
曲调婉转柔美,运用了大量花鸟、昆虫、草木等自然景象,构成了生动的景色图画。
三、总结刘禹锡是唐代巨匠中的好手,他的诗词笔力沉郁深沉、意境古雅唯美,令人回味悠长。
无论是史册中的简记,还是留传下来的诗篇文字,都横溢着刘禹锡独特的韵味和雅致。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有哪些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了当时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其诗歌代表着唐代文学的高峰。
本文将从刘禹锡的生平、创作特点、代表作品入手,全面展现他的诗歌成就和艺术魅力。
一、刘禹锡的生平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景本,祖籍大理(今云南大理),出生于唐朝开元年间的陕西临潼(今陕西咸阳)。
他曾经担任过官职,先后历任端明殿学士、监察御史、太原府知府、昭州刺史等。
他有着不凡的政治才华和文学造诣,是当时的权门贵族中的佼佼者。
他离开朝廷之后回到故乡,独自居住在山野之间,终老于家。
二、刘禹锡的创作特点刘禹锡的诗歌以豪放不羁和清新洒脱而著称,他的诗风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刘禹锡的诗歌具有浓郁的个性特点,他的诗作在艺术上的独立素质非常高,且经常借助、仿效和触发历代先贤名篇,从而创作出自己的精品力作。
他的诗作具有理性和智慧,但同时又包含了感性和直觉,契合了唐代诗歌的审美趋向。
三、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的诗歌涉及田园、山水、闺情、节物、怀古、述志、悼亡、咏史等不同领域,体现了他对社会风俗、人生哲理和文化传统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以下是刘禹锡的代表作品:1、《陋室铭》此间少人几应知,隔水相望已十年。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之一,用清新、简练、凄婉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居住的渺小而寂静的小屋,以及那里的人和环境。
全诗情感真挚,寥寥数语中蕴含出对人世凡事的冷暖自知和对世俗看法的沉思和批判,让人深感其哲理意味和文化底蕴。
2、《竹枝词·咏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狂。
这首《咏梅》以典雅、含蓄、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梅与雪相辉映的美景,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崇敬和感慨。
它表现了文人的品味与意境、情感与智慧,也反映了唐代文学中玩味文字、情感与意境交融的艺术特点。
3、《竹枝词·代表愁心恨事》道是东风不与人初相识,道是今年归去来早,月满西楼,微雨如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代表愁心恨事》是刘禹锡的爱情诗作之一,诗人在表达失落和离别的情感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痛感,又表透达出对社会人生的触摸和反思。
“诗豪”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作者:范育新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9期摘要: 中唐时期,“诗豪”刘禹锡仕途坎坷,他借助文学创作抒发郁愤,与忧患抗争。
贬谪朗州、连州时期,他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谪居夔州、和州时期,他不惧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晚年闲居京城时期,他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
纵观刘禹锡一生经历及创作,其人其文都无愧于“诗豪”之誉。
关键词: 刘禹锡“诗豪” 诗歌创作精神风貌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唐代诗歌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精妙高超的艺术技巧而独领风骚。
在这一诗歌创作极为兴盛的时期,名家辈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中唐时期诗歌创作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当属刘禹锡和白居易,故后人有“刘白”之称。
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序中说:“彭城刘梦得,诗豪则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又说:“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
若妙与神,则吾岂敢。
”白居易推崇刘氏成为“诗豪”,继而慨叹“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
白氏一锤定音,刘禹锡“诗豪”之名流播后世,名扬千古。
白氏之誉,决定了刘诗品格的名与实。
刘禹锡诗歌成就及主要贡献,表现在对题材领域的拓展和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三个方面。
他的民歌体乐府诗,对巴蜀风情与民俗的描绘与展示,是其他唐代诗人笔下罕及的。
他效法左思,继承杜甫,将咏史诗导向“怀古”、“述古”、“览古”、“咏怀古迹”的方向,从历史胜迹和地方风物起笔来评论史事,抒发感慨。
他的政治讽喻诗,针砭现实,借鉴前代,政治态度鲜明,讽刺尖锐泼辣。
他不仅扩大了“咏物”范围,而且强化了咏物诗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咏物寓言诗的新形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为历代作家递相沿袭的传统主题,如悲秋主题、嗟卑主题、叹老主题等。
刘禹锡在表现传统主题时,能艺术性独创性地对传统主题作出种种既出人意表又令人振奋的反拨,力图违逆常规的情感与思想,从相反方向对其偏颇之处有所匡补或拨正,显示出作者前无古人的胸襟气魄和迥异于流俗的卓越识见。
唐代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与时代变迁简介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其中,刘禹锡以他的诗歌才华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
唐代社会背景1.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发生的动荡事件,对整个唐朝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吏治改革:唐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贞观政治、开元盛世等,使得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文人活动和思想交流。
3.文化繁荣:唐朝是充满文化活力的时期,儒家、道家、佛教等各种思想在社会中并存。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特点1.巧妙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刘禹锡的诗作具有深邃的意境和隐喻意义,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常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
2.描绘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常常通过描绘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来反映时代变迁和个人体验。
3.引用历史典故:刘禹锡熟悉历史,并善于引用历史典故来衬托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4.重视音韵美和抒发情感:刘禹锡注重音韵之美,对诗句的押韵、平仄等方面有着深入研究,在表达情感时极富感染力。
刘禹锡的诗歌与时代变迁1.安史之乱后期:刘禹锡的早期作品多以写景为主,描绘了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争残酷和社会动荡。
2.吏治改革时期:在唐朝实行吏治改革期间,刘禹锡通过自己的官职和经历,关注社会风气、官员品质等问题,并在诗中加以婉转表达。
3.文化繁荣时期:在唐代文化繁荣的背景下,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更加丰富多样,既有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抒发,也有关于个人情感和人生观的表达。
结论刘禹锡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与时代变迁密不可分。
他以自身的官职、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为基础,通过巧妙运用比喻手法、描绘社会现象和抒发个人情感来反映唐代社会变迁和个体体验。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社会动荡、吏治改革等事件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并且也能感受到唐朝文化繁荣时期带来的启发和艺术表现。
刘禹锡的简介和代表诗作有哪些刘禹锡,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散文家,在唐代文坛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以文才盖世,政治声望远扬,诗文四库全是他的大作,在唐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刘禹锡,字中立,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因父亲刘瑰为御史中丞的繁忙,从小就被托付给母亲的弟弟陈谏,由其教育,因其聪明机智,熟读诗书,被誉为太白初传。
他早年入仕,历任尚书郎、翰林学士等职,后迁任太学博士、秘书省、大理寺等职,是唐朝文学和政治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在官场上廉洁自守,一生志向高远,对政治颇有见解,曾多次为唐高宗和唐玄宗撰写谏言,提出具体可行、充满人情味的建议,被赞誉为一个有魄力的忠臣。
刘禹锡的代表诗作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大多以咏史、写景、悼亡为主题,描绘了唐代的风光、民情和历史。
他的诗歌以风格沉静、句式优美、意象鲜明的特点著称,引领了唐代诗歌的创作风格,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列举了刘禹锡的几首代表作:《竹枝词二首》:这是一首清新自然、写竹枝词的佳作。
词中将竹枝、幽居、山涧、清风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描绘得细腻而生动,体现了作者的清雅深邃的性格。
《柳》:这首诗表现了作者视为清新与庄重之蕴毫不相悖的写景能力。
文中通过“柳岸晴明度莽苍,更把人间作浪花”等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展现出柳树在春季里茂盛的情形,唤起人们对自然美好景致的无限向往。
《陋巷重过旧业》:这首诗通过作者对自己家乡的回忆而展开了前半诗的情感展示。
在17年离去并再回旧巷之后,作者重新追忆过去的那些文化交流、家族交际等等,展现了一个人对自己故乡的眷念之情,抒发出作者对水乡的厚爱。
《晨兴理财郎,带月荷锄归田园》:这首诗以讽刺的方式讽斥了当时的贪官污吏,着重反映了农民所受的不平等待遇,颇有震撼和呼唤社会公正的意味。
刘禹锡的诗歌,铮铮铁骨、气度不凡,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人生追求。
他死后,其诗歌一直流传到今天,被人们传唱赞颂。
作为一位"唐三杰"的代表,他的诗歌和功绩在唐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值得一位文学爱好者深入探究的重要对象。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官员和地理学家,一生刻苦读书,文学造诣极高。
下面将从刘禹锡的生平、诗词创作、思想特点等方面来介绍他。
刘禹锡于772年出生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个读书人家庭,祖父、父亲都曾是县令,他自幼聪颖好学,很早就展现出了文学天赋。
18岁时,他撰写了一篇文章《说文解字注》受到朝廷赏识,被任命为主簿。
后来刘禹锡辞去官职,去了邺(今河北临漳)县当了一名私塾教师。
此后不久,他前往东都长安,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王之涣、元稹等人的推荐,进入了唐玄宗的朝廷任官,官至太子少保、诏狱判官等职位。
刘禹锡的诗才非常出众,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诗篇是《陋室铭》,诗句朴实无华,却令人百读不厌。
同时,他还创作了《竹枝词》、《梅花词》等优美的诗歌佳作,这些作品以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著称,深受广大文艺爱好者的喜爱。
在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与自然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题材和意境中,更体现在语言和形式上。
他描写的每一幅自然画面都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他的诗歌精美绝伦,常含有博大精深的哲理,诗文中流露出的深刻思想感染人心,让读者深受启迪和鼓舞。
刘禹锡的诗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既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特别是他的地理诗歌,介绍了许多风景如画的山川名胜,为我们研究唐代地理、历史、文化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参考。
总而言之,刘禹锡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杰出代表,其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赞美。
他将传统诗歌特点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创造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在文学历史上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
他的功底之深、思想之广以及艺术水平之高,使得他成为唐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浅析刘禹锡“永贞革新”后的诗歌创作摘要刘禹锡是中唐诗歌的代表人物,由于政治遭遇使他多年被贬,在贬谪时期他创作出许多著名的诗歌。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讽刺时世,发出感慨;咏史怀古,寄寓兴亡;追求理想,执著坚定;放达乐观,奋发自励;还有风土人情等。
这些诗歌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风格,对后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刘禹锡“永贞革新”诗歌创作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刘禹锡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永贞革新”后诗歌的创作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讽刺时世、发出感慨的诗歌;有咏史怀古、寄寓兴亡盛衰的诗歌;有表现诗人追求理想、执著坚定的诗歌;有表现诗人放达乐观、奋发自励的诗歌;还有一些描述地方风土人情的诗歌。
一讽刺时世,发出感慨这类诗歌又可以分为政治讽刺诗、新乐府类的讽喻诗和咏物寓意为主的讽刺诗。
首先,是政治讽刺诗。
刘禹锡在政治生涯中遭到挫折,使他心中激愤不平,写下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
当他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被召回长安。
初游玄都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将京城里“永贞革新”失败后纷纷登台的执政新贵比做一时竞芳的桃花,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实际上也暗示了他们的得势不可能长久的下场。
“刘郎去后栽”更是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
此诗传出,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讽”再贬刘禹锡到更为遥远的连州。
十四年后,刘禹锡重回京城,官复为主客郎中,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时的玄都观,百亩庭院已半是青苔,往日那灿若红霞的千树桃花已荡然无存,代替它被人观赏的是菜花,那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而上次因看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却又重返长安。
作者还是用桃花比作新贵,用看花者比作趋炎附势之徒,用种桃道士比喻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刘郎则是自喻。
α简论刘禹锡的诗歌创作
张凤芳
摘 要 刘禹锡的诗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他的政治讽喻诗,暴露了朝政的腐败,政治态度鲜明,讽刺尖锐泼辣。
他的诗从民歌中吸取养料,推陈出新,开一代诗风,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风格: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既有民歌色彩乡土气息,又经过加工而洗炼华美。
关键词 刘禹锡;古代文学;唐代诗歌;诗歌创作;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唐代诗歌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独特高超的艺术技巧而独领风骚,这是众所周知的。
在这一诗歌极为兴盛的时期,诗人辈出,李白、杜甫是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李商隐、杜牧则是晚唐时期诗歌创作的代表,而中唐时期诗歌创作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当属刘禹锡和白居易,故后人有“刘白”之称。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然而他与腐朽社会势力的斗争却始终锐气未减。
继柳宗元的《天说》之后,作《天论》3篇,在政治态度和哲学思想上,都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诗歌内容方面,就是对当时腐朽的宦官集团和权贵集团的无情揭露和强烈讽刺。
在创作形式上,他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风格,对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才华曾得到了他当时和后世许多作家的高度评价,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序中说:“彭城刘梦得,诗豪则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又说:“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
若妙与神,则吾岂敢。
”刘禹锡死后,白居易写诗哭他说:“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宋人黄庭坚说:“刘梦得竹枝词九章,词意高妙,元和词诚可以独步。
……比之杜子美(甫)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
”明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更是明确指出:“无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
”然而,解放以来,提及中唐诗人的创作,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白居易身上,而对于刘禹锡则重视得不够,其实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就其思想内容及在当时政治上所起的战斗作用来讲,并不在白居易之下,更在一般诗人之上。
尤其他的民歌风格的诗作,其影响更为深远。
一
刘禹锡的政治讽喻诗,暴露了朝政的腐败,政治态度鲜明,讽刺尖锐泼辣。
中唐时期,宦官权势益重,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他们与大地主官僚集团互相倾压又互相勾结,把持朝政、鱼肉人民,是一股十分腐朽的政治势力。
刘禹锡对此深感痛绝,积极参与了王叔文等人发起的革运动,但这次地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很快就失败了,刘禹锡也被贬到边远的朗州,但他的政治主张始终没有动摇,斗争锐气始终未减。
这期间,他创作了《聚蚊谣》、《百舌吟》、《飞鸢操》、《白鹰》等咏物讽刺诗,通过一些动物形象的特征,维妙维肖地描绘出了宦官权贵集团及其走狗爪牙的种种丑态。
在《聚蚊谣》中诗人写到:“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 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花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诗中借写蚊虫在昏暗的夏日喧腾鼓噪而来,利嘴伤人,十分形象地影射了躲在阴暗角落里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唇鼓舌,妒贤嫉能的宦官权贵,蔑视嘲讽之情跃然纸上。
此外,《百舌吟》、《飞鸢操》和《白鹰》以各自的讽刺艺术嘲弄了那些奸佞小人。
《百舌吟》把他们比作“舌端万变”的百舌鸟,《飞鸢操》痛骂他们是“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而《白鹰》通过对白鹰“绿玉嘴攒鸡脑破,玄金爪擘兔心开”的凶恶形象的描写,有力地鞭笞和讽刺了他们及其豢养下的帮凶走狗欺压人民的滔天罪行。
刘禹锡的另一首诗《再游玄都观绝句》则更是锋芒毕露,矛头直指朝廷:“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中淋漓尽致地嘲弄了朝廷权贵,不愧为脍炙人口的好诗。
刘禹锡的诗歌内容除了这一部分嘲弄讽刺宦官权贵集团的之外,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如表现人民群众劳动和地方风俗的《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 。
”又如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深表同情的《浪淘沙词》:“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手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还有拥护和支持唐王朝统一战争的《平蔡州三首》、《城西行》、《平齐行二首》等诗;表现其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秋词二首》、《始闻秋风》等,内容繁富,缤纷多彩,成为他诗歌中极为辉煌的一部分。
二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除了进步积极的思想内容之外,他还能够继承盛唐和前代诗歌创作的传统,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而推陈出新,开一代诗风,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既有深厚的民歌色彩和乡土气息,又因经过加工而更加洗炼华美的诗风。
他以写七言绝句和五言诗见长,素有“小诗之圣”的美誉。
革新运动失败,诗人被迫离开长安,这虽然是在政治上对他的一种打击,然而在文学上却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使他走进一个广阔天地,接近了人民群众,比较深入广泛地观察和体验了作为文学艺术源泉的社会生活,学会了很多东西,受民歌俚曲的熏陶感染。
诗人写下了许多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色彩的民歌体诗。
例如他的《竹枝词》:“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 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这些诗写景绚丽多彩,抒情含蓄婉转,格调清新爽朗,音节和谐响亮,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刘禹锡善于用五言诗和七言诗描写景物山水,像“水流白烟起,日上彩霞生。
”“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日流。
”“春江千里草,暮雨一声猿。
”“关头古塞桃林静,城下长河竹箭回。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湖草初生边雁去,山花半谢杜鹃啼。
”这些诗句,清淡洗炼,对偶工整,描写细腻,富有韵味,足以与王维、孟浩然的某些山水诗相媲美。
诗人还常常采用比兴手法,拟人或拟物等民歌的表现方法,来抒写情怀,寄托志向,“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青青杨柳,摇曳多姿,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正是诗人理想和性格的象征。
杨柳、竹枝、春江、秋月、花草、沙石,这些都活现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
宋诗人苏辙说他的诗“用意深远,有曲折处”,这是很有道理的。
他的《竹枝词九首》之六、之二,则运用了隐喻和双关的手法,写得含蓄婉转、感情深挚:“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水流。
红花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前一首借助于“晴”和“情”这一谐音双关语,把男女的爱情抒写得巧妙又含蓄。
后一首以红花的兴衰和流水的无限来比喻恋爱双方的不同态度,使景和情完全交融在一起,这两首诗都大胆地吐露了恋人内心的情感,充满了诗情画意,保持了民歌清新情调和率直自然的特色。
刘禹锡现存的诗歌有八百首左右,这些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其独特的闪光之处,对后世诗歌创作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是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历久不衰的奇葩。
(作者:抚顺大学 讲师)
〔责任编辑 邵京起〕
85简论刘禹锡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