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含义: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二)历程:1、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原因:①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②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教训;③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黄金时期”原因:①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②二战的特殊推动作用;③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恢复与重建的需要;④二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建立雅尔塔体系;⑤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需要;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主要原因)3、70年代初:滞胀原因:①1973-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②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③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源)4、80年代:“混合经济”原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5、90年代:新经济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三)特点、实质: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四)作用积极:①一定程度避免生产的盲目性;②有利于解决缓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③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④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消极:国家财政支出大;对私企管制过严,企业缺乏活力。
二、建立“福利国家”(一)背景(原因、条件)条件:①罗斯福新政社会福利措施的试验;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原因(目的):①缩小贫富差距;②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③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④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二)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三)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四)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五)历程:1、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践;2、二战后逐渐兴起;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4、19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仍继续发展;5、80年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知识点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1.国家干预的增加(1)原因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2)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等。
(3)效果: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4)调整①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②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1)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2)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深化拓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稳定国际汇兑,保证各国汇率的稳定;而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是短期贷款,是一个调节机构;而世界银行提供的是长期贷款,是一个发展机构。
知识点二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1)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
(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3.影响: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轻巧识记] 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三 社会结构的的新变化1.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1)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黄金时期”,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宏观调控2.70年代初,出现“滞胀”,对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二建立“福利国家”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内容:医疗、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作用:穷人受惠,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弊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1.二战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第三产业的作用是第一二产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又反过来以其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3.新经济影响: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现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称为“新经济的胜利”概念: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及激光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由于战争蹂躏而满目疮痍,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
令人惊叹的是,战后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远远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总结:1.二战末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消除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2.第三产业的繁荣,提高了经济竞争力,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3.美国的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1.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特别是在北欧地区,福利制度非常完善3.第三产业蓬勃发展4.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高科技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保障2.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稳定社会秩序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干预经济(1)原因①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②二战对西欧经济的破坏。
(2)政策:二战后到70年代初期,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理论支持: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4)成果: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混合经济”(1)原因: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2)对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结果:美英等国出现“混合经济”。
[误区警示] 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企业,是垄断组织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经济成分,是垄断资本主义同国家政权在经济领域的联合或融合。
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3.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4.历程(1)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
(2)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3)受挫:1973年经济危机后,“福利国家”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
(4)缩小: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5.评价(1)利: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弊: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也降低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知识点拨] “福利国家”的概念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现代福利国家则是20世纪的产物,它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福利制度的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黄金时期”,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宏观调控
2.70年代初,出现“滞胀”,对策: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内容:医疗、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
作用:穷人受惠,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弊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二战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2.第三产业的作用
是第一二产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又反过来以其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新经济
影响: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现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称为“新经济的胜利”
概念: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及激光
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由于战争蹂躏而满目疮痍,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
令人惊叹的是,战后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远远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总结:
1.二战末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消除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
2.第三产业的繁荣,提高了经济竞争力,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3.美国的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1.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特别是在北欧地区,福利制度非常完善
3.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4.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高科技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保障
2.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稳定社会秩序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