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题《小说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 格式:pptx
- 大小:562.01 KB
- 文档页数:36
小说的主要思想总结简短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每一部小说都有自己的主题和主要思想,下面是我简要总结的一些常见的主要思想:1. 爱与人性爱是小说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小说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爱情、友情和家庭关系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许多小说探讨人类的善良、恶意和道德选择。
2. 自由与束缚另一个常见的主题是自由与束缚。
小说通过描绘人物在社会、家庭或个人层面上的自由与限制的斗争来探讨这个主题。
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抗争使得小说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3. 社会批判小说经常被用来展示社会的问题和不公正。
小说家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经历和遭遇来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如阶级差距、贫穷和压迫。
这种批判可以激发读者对社会问题产生思考和反思。
4. 小人物的力量许多小说都探讨了小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持不懈。
这些小人物可能是社会底层的穷人,也可能是受到欺压和歧视的人。
小说通过展示他们的努力和奋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理解与宽容理解与宽容经常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小说描绘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和误解,并通过展示他们逐渐互相理解和宽容的过程来传递这一主题。
这种理解和宽容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6. 忍耐与希望许多小说都关注人类在逆境中的忍耐和对未来的希望。
小说通过描绘人物在面对各种困难和不幸时的顽强生存和坚持,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7. 环境与自然环境与自然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小说通过描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
有些小说通过展示环境破坏和灾难的影响,引起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总的来说,每一部小说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思想,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主要思想,希望对你对小说的思考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小说试题1.简述题(任选一题,5分)(1)突然间,她看见弗比斯头顶上方伸出了另一个脑袋,一张发青的痉挛的脸孔和一副恶魔般的眼光,在那张脸孔旁边有一只手,举着一把尖刀。
上面这段话出自《巴黎圣母院》第七卷中“临窗子的用处”这一章。
选文中的“另一个脑袋”是谁的?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2)“那是两个人合而为一,那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成一个天使。
那是天堂啊。
”这是谁对爱情的看法?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答案】(1)克洛德(1分)。
弗比斯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后,克洛德暗中跟踪,藏在旅店阁楼里。
(1分)当看到他们两人亲热时,他妒火中烧,用尖刀刺杀了弗比斯,然后跳窗而逃。
(1分)爱斯梅拉达吓得昏了过去,并被巡夜的兵卒紧紧围住。
(1分)人们都说是她刺杀了弗比斯。
(1分)(2)爱斯梅拉达。
(1分)她为了拯救甘果瓦的性命,(1分)与他结为名义上的夫妻,(1分)在新婚之夜,爱斯梅拉达依旧沉浸于对弗比斯的爱恋之中(1分),当甘果瓦询问她什么是爱情时,她作了以上回答。
(1分)【解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表述时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性。
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简答题。
(任选一题)(5分)⑴云长曰:“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
”张飞大笑曰:“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孔明曰:“剑印在此,违令者斩!”玄德曰:“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
”(《三国演义》第39回)孔明坐守的县城是何处?他是如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请简述。
⑵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
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
若不能,即杀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
高二语文小说试题1.文学名著阅读(10分)【1】选出下列关于《三国演义》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5分)A.周瑜欲用火攻打曹操,苦于无人替他行诈降计,阚泽推荐了老将黄盖,黄盖答应了周瑜的请求,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
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
B.张飞在长坂桥以马尾拖树枝设疑兵,使曹军莫知虚实不敢轻进。
他单骑立于桥上,大吼三声,吓得夏侯惇肝胆碎裂而亡,曹操及其军众仓皇而逃,张飞于是便令拆断桥梁,曹操方知中计。
C.黄忠与关羽大战时马失前蹄,跌倒在地,关羽义释黄忠,让他换马再战。
长沙太守韩玄将他的青马送与黄忠,并令其射死关羽。
黄忠心中不忍,几次虚射后只射中关羽盔缨。
D.袁绍在官渡为曹操所败,后悔当初没有听田丰之言,十分惭愧。
逢纪向袁绍进谗言,捏造说田丰在狱中笑话他兵败,袁绍大怒,遣人带宝剑到狱中先行杀他,田丰在狱中得知袁绍大败,认为自己必死,自刎狱中。
E.因徐庶推荐,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刚外出远游。
第二次刘备只见到诸葛均。
第三次刘备一直等到诸葛亮午睡睡醒后才得以相见。
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答案】AB【解析】A项“阚泽推荐了老将黄盖,黄盖答应了周瑜的请求”错,是黄盖主动献计要求的。
B项“吓得夏侯惇肝胆碎裂而亡”错,是吓死了夏侯杰。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简答题。
《三国演义》第55回有一句话: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妙计”是什么?为何又“赔了夫人又折兵”?请简要叙述。
(5分)【答案】鲁肃奉命向刘备索回荆州未果,周瑜定计,谎称要将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把刘备骗到东吴作人质,以便换回荆州。
刘备按诸葛亮的计策行事,到东吴顺利成婚,后说服夫人一同离开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
【解析】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第01课考纲解读4.探讨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用意(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谓“探讨”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行,开放题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1.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2.情节结构是不是合理;3.对主题的多样化探讨。
解答探讨题也必然要从文本起身,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
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仍然强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用意,对某些问题做个性化解读。
探讨题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点,考查率达100%。
其考查形式一般为简答题。
探究题的命题形式多样,很难有一成不变的解题套路,因此试题难度较大。
做小说探讨题的注意事项1.明确任务。
即审明探讨任务,把握探讨的指向。
探讨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
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讨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
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讨意味。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按照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讨意味的观点。
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
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
即切近文本,尊重文本。
强调个性阅读,并非是能够离开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观点。
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样是个性阅读。
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离开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一样不能离开文本。
小说常见主题或小说意蕴探讨类的思考对象“不同角度”: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社会、政治、教育。
小说阅读之标题与主旨探究题2023-11-2713:52•老谢语文堂一、常见的小说主旨(-)人与自我的关系1、表达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自己的情绪、情感2、表达作者自身的精神世界(二)人与他人的关系1、人间三情:(1)亲情:伟大,我爱家人,家人爱我,逝去的家人,怀念(2)友情:无私、纯洁、真正友谊的含义(3)爱情:对爱情的向往,朦胧,美好;对过去爱情的赞美,反思当今的爱情观2、主流价值观: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人间自有真情在、普世价值、奉献,温暖他人和社会、宽容大度、担当、责任、爱国、报效国家、善恶有报、3、人性:美好、真善美(乐观、坚强、勤奋、劳动、务实、面对磨难的态度……)、假丑恶(具体化,如贪婪、虚伪、虚荣……金钱至上、出卖人格、重视物质享受,轻视精神世界)4、底层小人物:(1)生活艰辛,同情,怜悯(2)小人物渴望得到尊重与认可(3)对小市民心态的批评与讽刺5、英雄人物:赞美、歌颂;现实意义6、职业人物:职业精神(1)教师: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因材施教;感恩;乡村教师群体的不易与伟大(2)医生:救死扶伤、医者仁心7、他人的精神世界:回归生活、抓住生活的美好、外表坚强,内心脆弱、尊严与骨气、(三)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动物:(1)动物与人的情感,友情、忠诚;人对动物的情感,愧疚(2)动物间的亲情,某种感动人心的东西,给人的启示,给人带来的反思3、自然形象:自然的原始美和生命力4、环境保护、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四)人与社会的关系1、民族: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中华一家,血浓于水2、战争:揭露战争残酷,对人的影响,渴望和平;以小见大3、社会状况:(1)揭示社会状况(以丑为美、颠倒黑白、人格不平等、贫富差距大……)(2)通过社会状况反映人的生存状况4、官场:(1)揭示……现象(公款吃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用人制度问题、腐化手段多(2)清官:赞美、歌颂;贪官:批评、谴责5、生活的艰辛、不易,但不放弃对幸福的追求;生活压抑,追求质朴纯真的生活等等二、常见设问模式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把小说的题目XX改成XX,好不好,为什么?④小说XX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2020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轮提升复习专题一——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专题说明】高考小说阅读中分析和括人物形象是重要考点,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
对考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这类试题是对人物形的局部考查,通常就某一细节探求人物心理,或者就某一事件理人物心的变化过程。
小说说中人物的感态度,是在特定的情节和细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梳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是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物的情感态度蕴含在情节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因此作为读懂小说的一个切入点,梳理小说中人物情感度的变化,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考点。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寻访“画儿韩”邓友梅望着陶然亭的湖水,甘子千着实犯愁——上哪儿去找“画儿韩”呢?画儿韩是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自己不在有生之年把他找回来,闭不上眼呀。
甘子千跟画儿韩有过节儿,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
那日画儿韩作寿,请甘子千赴宴。
酒过三巡,画儿韩吆喝两学徒捧来一幅画,作了个揖对众人说:“今天惊动各位,可不单为兄弟的寿日,兄弟我六百大洋收了幅假画。
”甘子千一看画,心中大惊,那竟是自己一时兴起,用一张宋纸、半块古墨仿张择端的画而作的《寒食图》。
众人齐说:“造假能这样乱真,也算开眼了。
”画儿韩说:“大家别叫它吓住,还是先挑毛病,好从这里学点道眼。
”他一眼扫在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不凡,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开开窍!”甘子千脸早已红了,幸亏有酒盖着。
他走到画前,看看左下角,找到一个淡淡的拇指指纹印,确认是自己的作品,但承认笔力终究不如真品,就说:“还是腕子软些;纸是宋纸,墨是宋墨,难怪连韩先生也蒙过去了!”画儿韩爽朗地笑了两声说:“今天我要劝诸位的就是人万不可忘了谨慎二字。
这画看来维妙维肖,其实只要细心审视,破绽还是挺明显的。
《寒食图》画的自然是清明时节,中州的清明该穿夹袄了,画中这小孩居然还戴捂耳风帽!再细看,这小孩在张择端的《瑞雪图》见过。
第04课新题一、〔山西省太原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周旋九水里德警官这几天精神高度紧张。
副局长在特别会议上说,新局长马上就到任。
新局长曾经是一个神探,破获过许多疑案大案,正因为这样,新局长也是一个行踪不定的人。
这是他这种神探的特点。
副局长声色俱厉,要求大家这几天务必慎重小心,不能出现任何岔子,“否那么留神饭碗!〞屡获嘉奖的里德被派到这个混乱的小城最繁华的黄金街当巡警,要知道这是一个重大的责任,而且是一份不小的荣誉。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里德正在黄金街上巡视,突然一个怪异的红头发的男人出如今里德的视线里。
就在二人目光相对时,红头发转身就跑。
里德感到疑惑,急忙追了过去。
这个小个子没跑多远就被里德逮到了。
里德说:“先生,看来您要到警署吃午饭了。
〞红头发耸了耸肩,表现出一种无奈。
红头发自称叫吉米,曾经是一名心理学硕士。
里德问道:“吉米先生,你见到我为什么跑?〞吉米一脸冤枉:“警官,本国法律哪一条规定公民不准在街上跑步?〞“可你是在见到我时才突然跑起来的。
〞“就算是我见到你时才开场跑的,可是你看,这有什么问题吗?〞里德听着吉米不怀好意的笑声非常气愤,但没有一点方法,只好把他放了。
第二天照旧阳光明媚,里德在黄金街上巡视时,脑中还残留着那个红头发不屑的表情,里德觉得深受侮辱。
突然,里德看到了一个红头发男人,那个小个子见到里德转身就跑。
里德犹豫了一下还是追了过去。
吉米又被带回了警署,询问的结果和昨天一样,里德只能又将吉米释放了。
他觉得吉米简直是个疯子。
里德咬着牙根冲着警署门口的一个穿灰色风衣的老人大声呵斥,他已经屡次看到他看热闹时幸灾乐祸的嘲笑,就将在红头发那里受的气,一股脑撒向这个可恶的家伙。
灰风衣耸耸肩膀踱着步分开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德总是能看到那撮令人生厌的红头发,红头发也一如既往地“逃跑〞。
每次里德都想,最好让那红头发被一辆奔驰的汽车撞倒。
如今的里德假设是见不到红头发反倒觉着不正常了,甚至那个灰风衣不怀好意的嘲笑也变得像每天明媚的阳光一样寻常。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小说阅读专题第一讲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知识精讲】新高考小说阅读,两道选择题分别考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拓宽了考查面,增加了考查量,我们因而有必要对“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鉴赏”这两类选择题分别进行解读分析。
[考向1] 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选择题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两个层面相互作用。
对所有“微观”的理解和领悟,构成了“宏观”理解和领悟的基础;反过来,对“宏观”的理解和领悟又印证着“微观”的理解和领悟。
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选择题,多数情况下是“微观”视角,是对一句话、一段话或一个细节、一个情节所表达意思的理解和领悟;少数情况下是“宏观”视角,是对小说整体意蕴的理解和领悟。
1.方法综合比较辨析,注意选项误区——把选项的分析鉴赏与自己的解读进行综合比较辨析,选出表述最恰当的选项。
综合比较辨析时,重在两看:一看选项的表述是否有文本依据,二看选项的表述和自己的解读是否对应。
不恰当项的设题误区:①主旨理解不恰当处,或过于狭隘,或过于拔高;②人物形象分析有误处,或贬损,或夸大,或拔高;③内容理解不符合文本处,曲解文意,张冠李戴,表述不准确,原因分析牵强附会,结论想当然等。
2.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理解文意。
“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前提条件是读懂全文。
通读小说,要从标题入手,抓住小说的基本要素,准确捕捉小说中刻画的人物、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小说的基本内容和主题等关键信息。
第二步:审读选项,找到区间。
根据选项表述的内容,回归文本,锁定选项表述的内容对应的文本范围,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全文,准确解读这些情节片段的思想内容。
第三步:比对信息,筛选答案。
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将选项的表述与文本逐字逐句一一比对,甄别正误,发现表述错误之处,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考向2] 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选择题小说的艺术特色,一定与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联系在一起。
论述小说中的主题思想知识点总结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以其丰富的情节、多样的人物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而在小说的诸多元素中,主题思想无疑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
它是小说的灵魂,统摄着整个作品,赋予其深度和意义。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对于深入领会作品的价值、把握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以下将对小说中的主题思想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主题思想的定义与内涵主题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情感或理念。
它是小说的主旨,是作品的精神内核。
主题思想并非简单的故事梗概,而是超越具体情节和人物,对生活、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一个优秀的主题思想应当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
普遍性意味着它能够引起广泛读者的共鸣,触及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和情感;深刻性则要求它能够挖掘到事物的本质,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理。
例如,《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不仅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的兴衰,更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无常、爱情的悲剧以及封建礼教的腐朽,具有超越时代和文化的普遍意义和深刻内涵。
二、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主题思想在小说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
1、人物塑造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命运的刻画来传达主题。
人物的选择、发展和结局往往反映了作者对于某种价值观或社会现象的看法。
比如在《简·爱》中,简·爱勇敢追求平等和真爱,其坚韧独立的性格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自主和平等权利的倡导。
2、情节发展小说的情节走向和冲突解决也能体现主题。
情节的起承转合、高潮与结局,往往与主题思想紧密相连。
如《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的起义、抗争以及最终的招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3、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等,也能为主题思想服务。
环境可以烘托气氛,暗示人物的命运,反映社会的本质。
在《骆驼祥子》中,老北京的贫困、混乱和黑暗的社会环境,加剧了祥子的悲剧命运,凸显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4、象征与隐喻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传达主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小说阅读之主旨探究【题型问法】1.品味全文,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或感悟。
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有人认为是表现×××。
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4.联系选文主旨,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题型分析】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就是文章的旨。
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具体来说,是作者想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
如果我们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
概括文章主旨,是高考阅读层级要求较高的考点。
要完成这类试题,不仅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审美情趣,更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对文章主题的考査主要分为三种情况:①归纳主题(主旨);②阐释主题(主旨);③延伸主题(主旨)。
“归纳主题(主旨)”就是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
“阐释主题(主旨)”就是用自己的话,或者依照例句来解释主题思想,还可以通过关键句子的理解和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对主旨的理解。
“延伸主题(主旨)”就是根据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说启示,谈感受。
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八千里的暖马海霞①他和她是中学同学,他高中毕业后参军到祖国的最北疆,她则在家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那时,南方的冬天还不像现在这么冷,她从小没见过雪花,他来信说,他那里冬天都是千里冰封的景象。
她问他,冷不冷,是不是冬天得穿棉衣棉裤,外面还要罩个皮袍子,戴三大扇的狗皮帽子,然后狗拉雪撬,他们坐在雪橇上巡逻……②他回信说,不是的,没那么冷,感觉这里的冬天比南方还好过些,屋子里暖和,白天太阳好时,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18 高考新题型文学短评简答题攻略题型归类,精准答题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2023年新课标Ⅰ卷《给儿子》)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
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
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阅读小说,试就主题、人物形象或人物塑造方法写一则短评,写出你的短评思路即可。
2.真题启示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
这一新题型源自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
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外国小说研读又一次明确要求写一篇800字的赏析文章,两本教材均提出要求,于是2023年高考命题涉及文学短评的题型也就顺理成章了。
直接体现了教考衔接的命题思路,虽然只在简答题中设题,分值为6分,其实2023年的全国甲卷语用题的22题,说白了还是一道短评题,目前是6分题,不排除将来的作文也要求写作文学短评类文章,分值为60分。
二考题归类1.给定短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写提纲类: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给儿子》(题目见上文。
)2.就指定语段,指定人物等做出评价类:如:2023年全国甲卷(T21) 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
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
3.题干给定角度,要求考生围绕主题角度写出评论要点类:如:(1)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2)以“契诃夫严肃冷峻小说风格研究”为题写一则《苦恼》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4.无任何限制,考生自拟角度评论,写出评论提纲类:如:(小说《烟花灿烂》)根据文本二的内容,如果写一则《烟花灿烂》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请从两个角度评论)。
三掌握文学短评的相关知识及答题角度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
论述小说中的主题思想知识点总结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在小说的诸多要素中,主题思想无疑是其核心与灵魂。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对于深入欣赏和解读作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主题思想的定义与内涵主题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小说所表达的核心观点、主要情感或根本意图。
它是作者通过整个故事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深层信息,是作品的精神内核。
一部优秀的小说,其主题思想往往不是直白地呈现出来,而是隐藏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诸多方面。
它可能是对人性的探讨,如善良与邪恶、勇敢与懦弱;也可能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如贫富差距、阶级对立;还可能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如追求梦想、面对挫折。
例如,《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其主题思想涵盖了对社会、人性、爱情等多方面的深刻洞察。
二、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1、以人物为载体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
作者通过塑造不同性格、命运的人物,展现出特定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例如,在《简·爱》中,简·爱这一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传达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题思想。
2、借助情节发展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也是主题思想的展开方式。
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冲突,作者逐步揭示出作品的核心意义。
比如《骆驼祥子》中,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最终堕落的悲惨命运,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对底层人民的压迫。
3、利用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不仅能营造氛围,还能烘托主题。
《巴黎圣母院》中对巴黎圣母院这一古老建筑的细致描绘,以及对当时巴黎社会黑暗、肮脏环境的刻画,有力地强化了作品对人性美丑和社会不公的批判主题。
4、运用象征手法象征是一种含蓄表达主题的方式。
《老人与海》中的大海象征着人生的舞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象征着人类与命运的抗争,从而凸显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主题。
小说阅读(一)限时:30分钟总分:30分一、(2019陕西榆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5分)父子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
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明娃回来看看吧!德民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德民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
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德民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
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德民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
谁都知道,德民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
这个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
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德民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
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
德民老汉一句“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主任,说,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
德民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
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
肥用了,闲话也有了。
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
德民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
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德民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
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明娃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德民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
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德民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
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
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们做啥?德民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德民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
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
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
进屋还要换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