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1)
- 格式:doc
- 大小:883.50 KB
- 文档页数:19
一、反比例函数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1.如图,反比例函数y1= 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2= x的图象交于点A、B,点B的横坐标是4,点P(1,m)在反比例函数y1= 的图象上.(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观察图象回答:当x为何范围时,y1>y2;(3)求△PAB的面积.【答案】(1)解:把x=4代入y2= x,得到点B的坐标为(4,1),把点B(4,1)代入y1= ,得k=4.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1=(2)解:∵点A与点B关于原点对称,∴A的坐标为(﹣4,﹣1),观察图象得,当x<﹣4或0<x<4时,y1>y2(3)解:过点A作AR⊥y轴于R,过点P作PS⊥y轴于S,连接PO,设AP与y轴交于点C,如图,∵点A与点B关于原点对称,∴OA=OB,∴S△AOP=S△BOP,∴S△PAB=2S△AOP.y1= 中,当x=1时,y=4,∴P(1,4).设直线AP的函数关系式为y=mx+n,把点A(﹣4,﹣1)、P(1,4)代入y=mx+n,则,解得.故直线AP的函数关系式为y=x+3,则点C的坐标(0,3),OC=3,∴S△AOP=S△AOC+S△POC= OC•AR+ OC•PS= ×3×4+ ×3×1= ,∴S△PAB=2S△AOP=15.【解析】【分析】(1)把x=4代入y2= x,得到点B的坐标,再把点B的坐标代入y1=,求出k的值,即可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观察图象可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一次函数图象上方的部分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不等式y1>y2的解集;(3)过点A作AR⊥y轴于R,过点P作PS⊥y轴于S,连接PO,设AP与y轴交于点C,由点A与点B关于原点对称,得出OA=OB,那么S△AOP=S△BOP,S△PAB=2S△AOP.求出P点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P的函数关系式,得到点C的坐标,根据S△AOP=S△AOC+S△POC求出S△AOP= ,则S△PAB=2S△AOP=15.2.如图,已知直线y=x+k和双曲线y= (k为正整数)交于A,B两点.(1)当k=1时,求A、B两点的坐标;(2)当k=2时,求△AOB的面积;(3)当k=1时,△OAB的面积记为S1,当k=2时,△OAB的面积记为S2,…,依此类推,当k=n时,△OAB的面积记为S n,若S1+S2+…+S n= ,求n的值.【答案】(1)解:当k=1时,直线y=x+k和双曲线y= 化为:y=x+1和y= ,解得,,∴A(1,2),B(﹣2,﹣1)(2)解:当k=2时,直线y=x+k和双曲线y= 化为:y=x+2和y= ,解得,,∴A(1,3),B(﹣3,﹣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mx+n,∴∴,∴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2∴直线AB与y轴的交点(0,2),∴S△AOB= ×2×1+ ×2×3=4;(3)解:当k=1时,S1= ×1×(1+2)= ,当k=2时,S2= ×2×(1+3)=4,…当k=n时,S n= n(1+n+1)= n2+n,∵S1+S2+…+S n= ,∴ ×(…+n2)+(1+2+3+…n)= ,整理得:,解得:n=6.【解析】【分析】(1)两图像的交点就是求联立的方程组的解;(2)斜三角形△AOB的面积可转化为两水平(或竖直)三角形(有一条边为水平边或竖直边的三角形称为水平或竖直三角形)的面积和或差;(3)利用n个数的平方和公式和等差数列的和公式可求出.3.如图1,经过原点的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点C;与双曲线y= 相交于点A,B;直线AB与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D,E.已知点A的坐标为(﹣1,4),点B在第四象限内且到x轴、y轴的距离相等.(1)求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解析式;(2)计算△ABC的面积;(3)如图2,将抛物线平移至顶点在原点上时,直线AB随之平移,试判断:在y轴的负半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B的内切圆的圆心在y轴上?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把点A的坐标代入双曲线的解析式得:k=﹣1×4=﹣4.所以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设点B的坐标为(m,﹣m).∵点B在双曲线上,∴﹣m2=﹣4,解得m=2或m=﹣2.∵点B在第四象限,∴m=2.∴B(2,﹣2).将点A、B、C的坐标代入得:,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3x.(2)解:如图1,连接AC、BC.令y=0,则x2﹣3x=0,∴x=0或x=3,∴C(3,0),∵A(﹣1,4),B(2,﹣2),∴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x+2,∵点D是直线AB与x轴的交点,∴D(1,0),∴S△ABC=S△ADC+S△BDC= ×2×4+ ×2×2=6;(3)解:存在,理由:如图2,由原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3x=(x﹣)2﹣,∴原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抛物线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个单位,而平移前A(﹣1,4),B(2,﹣2),∴平移后点A(﹣,),B(,),∴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A'(,),连接A'B并延长交y轴于点P,连接AP,由对称性知,∠APE=∠BPE,∴△APB的内切圆的圆心在y轴上,∵B(,),A'(,),∴直线A'B的解析式为y=3x﹣,∴P(0,﹣).【解析】【分析】(1)首先将点A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求得k的值,然后再求得B的值,最后根据点A的坐标求出双曲线的解析式,进而得出点B的坐标,最后,将点A、B、O三点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求得a、b、c的值即可;(2)由点A和点B的坐标可求得直线AB的解析式,然后将y=0可求得点D的横坐标,最后用三角形的面积和求解即可;(3)先确定出平移后点A,B的坐标,进而求出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求出直线BA'的解析式即可得出点P的坐标.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二四象限内的A、B 两点,与x轴交于C点,点B的坐标为(6,n),线段OA=5,E为x轴负半轴上一点,且sin∠AOE=.(1)求该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AOC的面积;(3)直接写出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答案】(1)解:作AD⊥x轴于D,如图,在Rt△OAD中,∵sin∠AOD= = ,∴AD= OA=4,∴OD= =3,∴A(﹣3,4),把A(﹣3,4)代入y= 得m=﹣4×3=﹣12,所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把B(6,n)代入y=﹣得6n=﹣12,解得n=﹣2,把A(﹣3,4)、B(6,﹣2)分别代入y=kx+b得,解得,所以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2(2)解:当y=0时,﹣x+2=0,解得x=3,则C(3,0),所以S△AOC= ×4×3=6(3)解:当x<﹣3或0<x<6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解析】【分析】(1)作AD⊥x轴于D,如图,先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确定A(﹣3,4),再把A点坐标代入y= 可求得m=﹣12,则可得到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接着把B(6,n)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求出n,然后把A和B点坐标分别代入y=kx+b得到关于a、b的方程组,再解方程组求出a和b的值,从而可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2)先确定C点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3)观察函数图象,找出一次函数图象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所对应的自变量的范围即可.5.如图,正方形AOCB的边长为4,反比例函数y= (k≠0,且k为常数)的图象过点E,且S△AOE=3S△OBE.(1)求k的值;(2)反比例函数图象与线段BC交于点D,直线y= x+b过点D与线段AB交于点F,延长OF交反比例函数y= (x<0)的图象于点N,求N点坐标.【答案】(1)解:∵S△AOE=3S△OBE,∴AE=3BE,∴AE=3,∴E(﹣3,4)反比例函数y= (k≠0,且k为常数)的图象过点E,∴4= ,即k=﹣12(2)解:∵正方形AOCB的边长为4,∴点D的横坐标为﹣4,点F的纵坐标为4.∵点D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点D的纵坐标为3,即D(﹣4,3).∵点D在直线y= x+b上,∴3= ×(﹣4)+b,解得b=5.∴直线DF为y= x+5,将y=4代入y= x+5,得4= x+5,解得x=﹣2.∴点F的坐标为(﹣2,4),设直线OF的解析式为y=mx,代入F的坐标得,4=﹣2m,解得m=﹣2,∴直线OF的解析式为y=﹣2x,解,得.∴N(﹣,2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求得E的坐标,把点E(﹣3,4)代入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k的值;(2)由正方形AOCB的边长为4,故可知点D的横坐标为﹣4,点F的纵坐标为4.由于点D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所以点D的纵坐标为3,即D(﹣4,3),由点D在直线y= x+b上可得出b的值,进而得出该直线的解析式,再把y=4代入直线的解析式即可求出点F的坐标,然后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得直线OF的解析式,然后联立方程解方程组即可求得.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kx+b(k≠0)与双曲线y= (m≠0)交于点A(2,﹣3)和点B(n,2).(1)求直线与双曲线的表达式;(2)对于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给出名称叫整点.动点P是双曲线y= (m≠0)上的整点,过点P作垂直于x轴的直线,交直线AB于点Q,当点P位于点Q下方时,请直接写出整点P的坐标.【答案】(1)解:∵双曲线y= (m≠0)经过点A(2,﹣3),∴m=﹣6.∴双曲线的表达式为y=﹣.∵点B(n,2)在双曲线y=﹣上,∴点B的坐标为(﹣3,2).∵直线y=kx+b经过点A(2,﹣3)和点B(﹣3,2),∴解得,∴直线的表达式为y=﹣x﹣1(2)解: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是(1,﹣6)或(6,﹣1).【解析】【分析】(1)把A的坐标代入可求出m,即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把B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出n,把A,B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2)根据图象和函数解析式得出即可.7.如图,在菱形ABCD中,, ,点E是边BC的中点,连接DE,AE.(1)求DE的长;(2)点F为边CD上的一点,连接AF,交DE于点G,连接EF,若 ,①求证:△△;②求DF的长.【答案】(1)解:连结BD(2)解:①②【解析】【分析】(1)连结BD ,根据菱形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首先判定出△CDB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E⊥BC,CE=2,然后利用勾股定理算出DE的长;(2)①首先判断出△AGD∽△EGF,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又∠AGE=∠DGF,故△AGE∽△DGF;②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含30°直角三角形的边之间的关系及勾股定理得出EF的长,然后过点E作EH⊥DC于点H,在Rt△ECH中,利用勾股定理算出FH的长,从而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算出答案.8.如图,二次函数(其中a,m是常数,且a>0,m>0)的图象与x轴分别交于点A,B(点A位于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0,-3),点D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CD∥AB,连接AD.过点A作射线AE交二次函数的图象于点E,AB平分∠DAE.(1)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a;(2)求证:为定值;(3)设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为F.探索:在x轴的负半轴上是否存在点G,连接CF,以线段GF、AD、AE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只要找出一个满足要求的点G即可,并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该点的横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将C(0,-3)代入函数表达式得,,∴(2)证明:如答图1,过点D、E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N.由解得x1=-m,x2=3m.∴A(-m,0),B(3m,0).∵CD∥AB,∴点D的坐标为(2m,-3).∵AB平分∠DAE.∴∠DAM=∠EAN.∵∠DMA=∠ENA=900,∴△ADM∽△AEN, ∴ .设点E的坐标为(x, ),∴ ,∴x=4m.∴为定值.(3)解:存在,如答图2,连接FC并延长,与x轴负半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点G.由题意得:二次函数图像顶点F的坐标为(m,-4),过点F作FH⊥x轴于点H,在Rt△CGO和Rt△FGH中,∵tan∠CGO= , tan∠FGH= , ∴ = .∴OG="3m,"由勾股定理得,GF= ,AD=∴ .由(2)得,,∴AD∶GF∶AE=3∶4∶5.∴以线段GF、AD、AE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此时点G的横坐标为-3m.【解析】【分析】1)将C点代入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得.(2)令y=0求A、B的坐标,再根据,CD∥AB,求点D的坐标,由△ADM∽△AEN,对应边成比例,将求的比转化成求比,结果不含m即为定值.(3)连接FC并延长,与x轴负半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点G..过点F作FH⊥x轴于点H,在Rt△CGO和Rt△FGH中根据同角的同一个三角函数相等,可求OG(用m表示),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GF和AD(用m表示),并求其比值,由(2)是定值,所以可得AD∶GF∶AE=3∶4∶5,由此可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以线段GF、AD、AE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直接得点G的横坐标.9.【问题】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BC,过点C作直线l平行于AB.∠EDF=90°,点D 在直线l上移动,角的一边DE始终经过点B,另一边DF与AC交于点P,研究DP和DB的数量关系.(1)【探究发现】如图2,某数学兴趣小组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发现当点D 移动到使点P与点C重合时,通过推理就可以得到DP=DB,请写出证明过程;(2)【数学思考】如图3,若点P是AC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A、C),受(1)的启发,这个小组过点D作DG⊥CD交BC于点G,就可以证明DP=DB,请完成证明过程;(3)【拓展引申】如图4,在(1)的条件下,M是AB边上任意一点(不含端点A、B),N是射线BD上一点,且AM=BN,连接MN与BC交于点Q,这个数学兴趣小组经过多次取M点反复进行实验,发现点M在某一位置时BQ的值最大.若AC=BC=4,请你直接写出BQ的最大值.【答案】(1)解:∵∠ACB=90°,AC=BC∴∠CAB=∠CBA=45°∵CD∥AB∴∠CBA=∠DCB=45°,且BD⊥CD∴∠DCB=∠DBC=45°∴DB=DC即DB=DP(2)解:∵DG⊥CD,∠DCB=45°∴∠DCG=∠DGC=45°∴DC=DG,∠DCP=∠DGB=135°,∵∠BDP=∠CDG=90°∴∠CDP=∠BDG,且DC=DG,∠DCP=∠DGB=135°,∴△CDP≌△GDB(ASA)∴DB=DP(3)解:如图4,过点M作MH⊥MN交AC于点H,连接CM,HQ,∵MH⊥MN,∴∠AMH+∠NMB=90°∵CD∥AB,∠CDB=90°∴∠DBM=90°∴∠NMB+∠MNB=90°∴∠HMA=∠MNB,且AM=BN,∠CAB=∠CBN=45°∴△AMH≌△BNQ(ASA)∴AH=BQ∵∠ACB=90°,AC=BC=4,∴AB=4 ,AC-AH=BC-BQ∴CH=CQ∴∠CHQ=∠CQH=45°=∠CAB∴HQ∥AB∴∠HQM=∠QMB∵∠ACB=∠HMQ=90°∴点H,点M,点Q,点C四点共圆,∴∠HCM=∠HQM∴∠HCM=∠QMB,且∠A=∠CBA=45°∴△ACM∽△BMQ∴∴∴BQ= +2∴AM=2 时,BQ有最大值为2.【解析】【分析】(1)DB=DP,理由如下: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AB=∠CBA=45°,根据二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出∠CBA=∠DCB=45°,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DCB=∠DBC=45°,最后根据等角对等边得出 DB=DC ,即DB=DP;(2)利用ASA判断出△CDP≌△GDB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DB=DP;(3)如图4,过点M作MH⊥MN交AC于点H,连接CM,HQ,利用ASA判断出△AMH≌△BNQ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AH=BQ,进而判断出点H,点M,点Q,点C四点共圆,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HCM=∠HQM ,然后判断出△ACM∽△BMQ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出,根据比例式及偶数次幂的非负性即可得出求出答案.10.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B、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B(0,3)和C(0,﹣),点A在x轴正半轴上,且满足∠BAO=30°.(1)过点C作CE⊥AB于点E,交AO于点F,点G为线段OC上一动点,连接GF,将△OFG沿FG翻折使点O落在平面内的点O′处,连接O′C,求线段OF的长以及线段O′C的最小值;(2)如图2,点D的坐标为D(﹣1,0),将△BDC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得BC⊥AB于点B,将旋转后的△BDC沿直线AB平移,平移中的△BDC记为△B′D′C′,设直线B′C′与x轴交于点M,N为平面内任意一点,当以B′、D′、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时,求点M 的坐标.【答案】(1)解:如图1中,∵∠AOB=90°,∠OAB=30°,∴∠CBE=60°,∵CE⊥AB,∴∠CEB=90°,∠BCE=30°,∵C(0,- ),∴OC= ,OF=OC•tan30°= ,CF=2OF=3 ,由翻折可知:FO′=FO= ,∴CO′≥CF-O′F,∴CO′≥ ,∴线段O′C的最小值为(2)解:①如图2中,当B′D′=B′M=BD= 时,可得菱形MND′B′.在Rt△AMB′中,AM=2B′M=2 ,∴OM=AM-OA=2 -3 ,∴M(3 -2 ,0).②如图3中,当B′M是菱形的对角线时,由题意B′M=2OB=6,此时AM=12,OM=12-3,可得M(3 -12,0).③如图4中,当B′D′是菱形的对角线时,由∠D′B′M=∠DBO可得,所以B′M=则在RT△AM B′中,AM=2B′M= ,所以OM=OA-AM=3 - ,所以M(3 - ,0).④如图5中,当MD′是菱形的对角线时,MB′=B′D′= ,可得AM=2 ,OM=OA+AM=3 +2 ,所以M(3 +2 ,0).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M的坐标为(3 +2 ,0)或(3 -12,0)或(3 -,0)或(3 +2 ,0)【解析】【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求出∠CBE的度数,由垂直的定义可求出∠BCE的度数,由点C的坐标求出OC的长,再在Rt△OCF中,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OF的长;然后利用折叠的性质,可得到FO′的长,然后根据CO′≥CF-O′F,可求出线段O′C的最小值。
一、反比例函数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1.如图,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x的图象交于点A、B,点B的横坐标是4.点P是第一象限内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动点,且在直线AB的上方.(1)若点P的坐标是(1,4),直接写出k的值和△PAB的面积;(2)设直线PA、PB与x轴分别交于点M、N,求证:△PMN是等腰三角形;(3)设点Q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位于P、B之间的动点(与点P、B不重合),连接AQ、BQ,比较∠PAQ与∠PBQ的大小,并说明理由.【答案】(1)解:k=4,S△PAB=15.提示:过点A作AR⊥y轴于R,过点P作PS⊥y轴于S,连接PO,设AP与y轴交于点C,如图1,把x=4代入y= x,得到点B的坐标为(4,1),把点B(4,1)代入y= ,得k=4.解方程组,得到点A的坐标为(﹣4,﹣1),则点A与点B关于原点对称,∴OA=OB,∴S△AOP=S△BOP,∴S△PAB=2S△AOP.设直线AP的解析式为y=mx+n,把点A(﹣4,﹣1)、P(1,4)代入y=mx+n,求得直线AP的解析式为y=x+3,则点C的坐标(0,3),OC=3,∴S△AOP=S△AOC+S△POC= OC•AR+ OC•PS= ×3×4+ ×3×1= ,∴S△PAB=2S△AOP=15;(2)解:过点P作PH⊥x轴于H,如图2.B(4,1),则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设P(m,),直线PA的方程为y=ax+b,直线PB的方程为y=px+q,联立,解得直线PA的方程为y= x+ ﹣1,联立,解得直线PB的方程为y=﹣ x+ +1,∴M(m﹣4,0),N(m+4,0),∴H(m,0),∴MH=m﹣(m﹣4)=4,NH=m+4﹣m=4,∴MH=NH,∴PH垂直平分MN,∴PM=PN,∴△PMN是等腰三角形;(3)解:∠PAQ=∠PBQ.理由如下:过点Q作QT⊥x轴于T,设AQ交x轴于D,QB的延长线交x轴于E,如图3.可设点Q为(c,),直线AQ的解析式为y=px+q,则有,解得:,∴直线AQ的解析式为y= x+ ﹣1.当y=0时, x+ ﹣1=0,解得:x=c﹣4,∴D(c﹣4,0).同理可得E(c+4,0),∴DT=c﹣(c﹣4)=4,ET=c+4﹣c=4,∴DT=ET,∴QT垂直平分DE,∴QD=QE,∴∠QDE=∠QED.∵∠MDA=∠QDE,∴∠MDA=∠QED.∵PM=PN,∴∠PMN=∠PNM.∵∠PAQ=∠PMN﹣∠MDA,∠PBQ=∠NBE=∠PNM﹣∠QED,∴∠PAQ=∠PBQ.【解析】【分析】(1)过点A作AR⊥y轴于R,过点P作PS⊥y轴于S,连接PO,设AP 与y轴交于点C,如图1,可根据条件先求出点B的坐标,然后把点B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即可求出k,然后求出直线AB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A的坐标,从而得到OA=OB,由此可得S△PAB=2S△AOP,要求△PAB的面积,只需求△PAO的面积,只需用割补法就可解决问题;(2)过点P作PH⊥x轴于H,如图2.可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PB的解析式,从而得到点N的坐标,同理可得到点M的坐标,进而得到MH=NH,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PM=PN,即△PMN是等腰三角形;(3)过点Q作QT⊥x轴于T,设AQ交x轴于D,QB的延长线交x轴于E,如图3.可设点Q为(c,),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Q的解析式,即可得到点D的坐标为(c﹣4,0),同理可得E(c+4,0),从而得到DT=ET,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QD=QE,则有∠QDE=∠QED.然后根据对顶角相等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就可得到∠PAQ=∠PBQ.2.已知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经过点A(﹣,1).(1)试确定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点O是坐标原点,将线段OA绕O点顺时针旋转30°得到线段OB.判断点B是否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并说明理由;(3)已知点P(m, m+6)也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其中m<0),过P点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M.若线段PM上存在一点Q,使得△OQM的面积是,设Q点的纵坐标为n,求n2﹣2 n+9的值.【答案】(1)解:由题意得1= ,解得k=﹣,∴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解: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C.在Rt△AOC中,OC= ,AC=1,∴OA= =2,∠AOC=30°,∵将线段OA绕O点顺时针旋转30°得到线段OB,∴∠AOB=30°,OB=OA=2,∴∠BOC=60°.过点B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D.在Rt△BOD中,BD=OB•sin∠BOD= ,OD= OB=1,∴B点坐标为(﹣1,),将x=﹣1代入y=﹣中,得y= ,∴点B(﹣1,)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3)解:由y=﹣得xy=﹣,∵点P(m, m+6)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其中m<0,∴m( m+6)=﹣,∴m2+2 m+1=0,∵PQ⊥x轴,∴Q点的坐标为(m,n).∵△OQM的面积是,∴OM•QM= ,∵m<0,∴mn=﹣1,∴m2n2+2 mn2+n2=0,∴n2﹣2 n=﹣1,∴n2﹣2 n+9=8.【解析】【分析】(1)由于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经过点A(﹣,1),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首先由点A的坐标,可求出OA的长度,∠AOC的大小,然后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出∠AOB=30°,OB=OA,再求出点B的坐标,进而判断点B是否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3)把点P(m, m+6)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得到关于m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题意,可得Q点的坐标为(m,n),再由△OQM的面积是,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m<0,得出mn的值,最后将所求的代数式变形,把mn的值代入,即可求出n2﹣2 n+9的值.3.如图,已知点D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过点D作x轴的平行线交y轴于点B (0,3).过点A(5,0)的直线y=kx+b与y轴于点C,且BD=OC,tan∠OAC= .(1)求反比例函数y= 和直线y=kx+b的解析式;(2)连接CD,试判断线段AC与线段C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点E为x轴上点A右侧的一点,且AE=OC,连接BE交直线CA与点M,求∠BMC的度数.【答案】(1)解:∵A(5,0),∴OA=5.∵,∴,解得OC=2,∴C(0,﹣2),∴BD=OC=2,∵B(0,3),BD∥x轴,∴D(﹣2,3),∴m=﹣2×3=﹣6,∴,设直线AC关系式为y=kx+b,∵过A(5,0),C(0,﹣2),∴,解得,∴;(2)解:∵B(0,3),C(0,﹣2),∴BC=5=OA,在△OAC和△BCD中∴△OAC≌△BCD(SAS),∴AC=CD,∴∠OAC=∠BCD,∴∠BCD+∠BCA=∠OAC+∠BCA=90°,∴AC⊥CD;(3)解:∠BMC=45°.如图,连接AD,∵AE=OC,BD=OC,AE=BD,∴BD∥x轴,∴四边形AEBD为平行四边形,∴AD∥BM,∴∠BMC=∠DAC,∵△OAC≌△BCD,∴AC=CD,∵AC⊥CD,∴△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MC=∠DAC=45°.【解析】【分析】(1)由正切定义可求C坐标,进而由BD=OC求出D坐标,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由A、C求出直线解析式;(2)由条件可判定△OAC≌△BCD,得出AC=CD,∠OAC=∠BCD,进而AC⊥CD;(3)由已知可得AE=OC,BD=OC,得出AE=BD,再加平行得四边形AEBD为平行四边形,推出△OAC≌△BCD,∴AC=CD,∵AC⊥CD,∴△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MC=∠DAC=45°.4.已知点A,B分别是x轴、y轴上的动点,点C,D是某个函数图象上的点,当四边形ABCD(A,B,C,D各点依次排列)为正方形时,我们称这个正方形为此函数图象的“伴侣正方形”.例如:在图1中,正方形ABCD是一次函数y=x+1图象的其中一个“伴侣正方形”.(1)如图1,若某函数是一次函数y=x+1,求它的图象的所有“伴侣正方形”的边长;(2)如图2,若某函数是反比例函数(k>0),它的图象的“伴侣正方形”为ABCD,点D(2,m)(m<2)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求m的值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如图3,若某函数是二次函数y=ax2+c(a≠0),它的图象的“伴侣正方形”为ABCD,C,D中的一个点坐标为(3,4),请你直接写出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答案】(1)解:(I)当点A在x轴正半轴、点B在y轴负半轴上时: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II)当点A在x轴负半轴、点B在y轴正半轴上时:设正方形边长为a,易得3a= ,解得a= ,此时正方形的边长为.∴所求“伴侣正方形”的边长为或(2)解:如图,作DE⊥x轴,CF⊥y轴,垂足分别为点E、F,易证△ADE≌△BAO≌△CBF.∵点D的坐标为(2,m),m<2,∴DE=OA=BF=m,∴OB=AE=CF=2﹣m.∴OF=BF+OB=2,∴点C的坐标为(2﹣m,2).∴2m=2(2﹣m),解得m=1.∴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3)解:实际情况是抛物线开口向上的两种情况中,另一个点都在(3,4)的左侧,而开口向下时,另一点都在(3,4)的右侧,与上述解析明显不符合a、当点A在x轴正半轴上,点B在y轴正半轴上,点C坐标为(3,4)时:另外一个顶点为(4,1),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是y=﹣ x2+ ;b、当点A在x 轴正半轴上,点 B在 y轴正半轴上,点D 坐标为(3,4)时:不存在,c、当点A 在 x 轴正半轴上,点 B在 y轴负半轴上,点C 坐标为(3,4)时:不存在d、当点A在x 轴正半轴上,点B在y轴负半轴上,点D坐标为(3,4)时:另外一个顶点C为(﹣1,3),对应的函数的解析式是y= x2+ ;e、当点A在x轴负半轴上,点B在y轴负半轴上,点C坐标为(3,4)时,另一个顶点D的坐标是(7,﹣3)时,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是y=﹣ x2+ ;f、当点A在x轴负半轴上,点B在y轴负半轴上,点C坐标为(3,4)时,另一个顶点D 的坐标是(﹣4,7)时,对应的抛物线为y= x2+ ;故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别为:y= x2+ 或y=﹣ x2+ 或y=﹣ x2+ 或y= x2+【解析】【分析】(1)先正确地画出图形,再利用正方形的性质确定相关点的坐标从而计算正方形的边长.(2)因为ABCD为正方形,所以可作垂线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点D(2,m)的坐标表示出点C的坐标,可求出m的值,即可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由抛物线开口既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当抛物线开口向上时,正方形的另一个顶点也是在抛物线上,这个点既可能在点(3,4)的左边,也可能在点(3,4)的右边,过点(3,4)向x轴作垂线,利用全等三角形确定线段的长即可确定抛物线上另一个点的坐标;当抛物线开口向下时也是一样地分为两种情况来讨论,即可得到所求的结论.5.一次函数y=ax+b(a≠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点D,点D的坐标为(﹣1,0),点A的横坐标是1,tan∠CDO=2.过点B作BH⊥y轴交y轴于H,连接AH.(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ABH面积.【答案】(1)解:∵点D的坐标为(﹣1,0),tan∠CDO=2,∴CO=2,即C(0,2),把C(0,2),D(﹣1,0)代入y=ax+b可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2x+2,∵点A的横坐标是1,∴当x=1时,y=4,即A(1,4),把A(1,4)代入反比例函数y= ,可得k=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2)解:解方程组,可得或,∴B(﹣2,﹣2),又∵A(1,4),BH⊥y轴,∴△ABH面积= ×2×(4+2)=6.【解析】【分析】(1)先由tan∠CDO=2可求出C坐标,再把D点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可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再由直线解析式求出A坐标,代入双曲线解析式,可求出双曲线解析式;(2)△ABH面积可以BH为底,高=y A-y B=4-(-2)=6.6.你吃过拉面吗?实际上在做拉面的过程中就渗透着数学知识:一定体积的面团做成拉面,面条的总长度y(m)是面条的粗细(横截面积)s(mm2)的反比例函数,其图象如图.(1)写出y与s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面条粗3.2mm2时,面条的总长度是多少m?【答案】(1)解: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将x=4,y=32代入上式,解得:k=4×32=128,故y= .答:y与x的函数关系式y=(2)解:当x=3.2时,y= =40.答:当面条粗3.2mm2时,面条的总长度是40米【解析】【分析】(1)根据图象可设出关系式,再把一个点的坐标代入可求出关系式;(2)把x=3.2代入关系式可求出y的值,即得答案.7.如图,在矩形OABC中,OA=6,OC=4,F是AB上的一个动点(F不与A,B重合),过点F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BC边交于点E.(1)当F为AB的中点时,求该函数的解析式;(2)当k为何值时,△EFA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答案】(1)解:∵在矩形OABC中,OA=6,OC=4,∴B(6,4),∵F为AB的中点,∴F(6,2),又∵点F在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上,∴k=12,∴该函数的解析式为y= (x>0)(2)解:由题意知E,F两点坐标分别为E(,4),F(6,),∴,==== ,∴当k=12时,S有最大值.S最大=3【解析】【分析】)当F为AB的中点时,点F的坐标为(3,1),由此代入求得函数解析式即可;根据图中的点的坐标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得到关于k的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求出最值即可.8.如图,P1、P2是反比例函数y= (k>0)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两点,点A1的坐标为(4,0).若△P1OA1与△P2A1A2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点P1、P2为直角顶点.(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①求P2的坐标.②根据图象直接写出在第一象限内当x满足什么条件时,经过点P1、P2的一次函数的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y= 的函数值.【答案】(1)解:过点P1作P1B⊥x轴,垂足为B ∵点A1的坐标为(4,0),△P1OA1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B=2,P1B= OA1=2∴P1的坐标为(2,2)将P1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y= (k>0),得k=2×2=4∴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2)①过点P2作P2C⊥x轴,垂足为C ∵△P2A1A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2C=A1C设P2C=A1C=a,则P2的坐标为(4+a,a)将P2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得a= ,解得a1= ,a2= (舍去)∴P2的坐标为(,)②在第一象限内,当2<x<2+ 时,一次函数的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解析】【分析】(1)先根据点A1的坐标为(4,0),△P1OA1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得P1的坐标,再代入反比例函数求解;(2)先根据△P2A1A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将P2的坐标设为(4+a,a),并代入反比例函数求得a的值,得到P2的坐标;再根据P1的横坐标和P2的横坐标,判断x的取值范围.9.如图,在菱形ABCD中,, ,点E是边BC的中点,连接DE,AE.(1)求DE的长;(2)点F为边CD上的一点,连接AF,交DE于点G,连接EF,若 ,①求证:△△;②求DF的长.【答案】(1)解:连结BD(2)解:①②【解析】【分析】(1)连结BD ,根据菱形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首先判定出△CDB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E⊥BC,CE=2,然后利用勾股定理算出DE的长;(2)①首先判断出△AGD∽△EGF,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又∠AGE=∠DGF,故△AGE∽△DGF;②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含30°直角三角形的边之间的关系及勾股定理得出EF的长,然后过点E作EH⊥DC于点H,在Rt△ECH中,利用勾股定理算出FH的长,从而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算出答案.10.已知,抛物线的图象经过点,.(1)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1,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连接,,试求出当的值最小时点的坐标;(3)如图2,是线段上的一点,过点作轴,与抛物线交于点,若直线把分成面积之比为的两部分,请求出点的坐标.【答案】(1)解:将,的坐标分别代入.得解这个方程组,得,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解:如图1,由于点、关于轴对称,所以连接,直线与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由,令,得,解得,,点的坐标为,又,易得直线的解析式为:.当时,,点坐标(3)解:设点的坐标为,所以所在的直线方程为.那么,与直线的交点坐标为,与抛物线的交点坐标为.由题意,得① ,即,解这个方程,得或(舍去).② ,即,解这个方程,得或(舍去),综上所述,点的坐标为,或,.【解析】【分析】(1)将点、的坐标代入可得出、的值,继而得出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2)由于点、关于轴对称,所以连接,直线与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直线的解析式,然后求得该直线与轴的交点坐标即可;(3)如图2,交于,设,根据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设点的坐标为,,.然后分类讨论:分别利用或,列关于的方程,然后分别解关于的方程,从而得到点坐标11.如图,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与x轴交于A,B两点,B点坐标为(4,0),与y轴交于点C(0,4).点D为抛物线上一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A点坐标;(2)若△BCD是以BC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时,求点D的坐标;(3)若△BCD是锐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点D的横坐标m的取值范围________.【答案】(1)解:将B(4,0),C(0,4)代入y=x2+bx+c得,,解得,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令y=0,得,解得,,∴A点的坐标为(1,0)(2)解:设D点横坐标为,则纵坐标为,①当∠BCD=90°时,如下图所示,连接BC,过C点作CD⊥BC与抛物线交于点D,过D作DE⊥y轴与点E,由B、C坐标可知,OB=OC=4,∴△O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CB=∠OBC=45°,又∵∠BCD=90°,∴∠ECD+∠OCB=90°∴∠ECD=45°,∴△C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E=CE=a∴OE=OC+CE=a+4由D、E纵坐标相等,可得,解得,,当时,D点坐标为(0,4),与C重合,不符合题意,舍去.当时,D点坐标为(6,10);②当∠CBD=90°时,如下图所示,连接BC,过B点作BD⊥BC与抛物线交于点D,过B作FG⊥x轴,再过C作CF⊥FG于F,过D作DG⊥FG于G,∵∠COB=∠OBF=∠BFC=90°,∴四边形OBFC为矩形,又∵OC=OB,∴四边形OBFC为正方形,∴∠CBF=45°∵∠CBD=90°,∴∠CBF+∠DBG=90°,∴∠DBG=45°,∴△DBG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G=BG∵D点横坐标为a,∴DG=4-a,而BG=∴解得,,当时,D点坐标为(4,0),与B重合,不符合题意,舍去.当时,D点坐标为(2,-2);综上所述,D点坐标为(6,10)或(2,-2).(3)3+ <m <6或 3- <m <2【解析】【解答】解:(3)当BC为斜边构成Rt△BCD时,如下图所示,以BC中点O'为圆心,以BC为直径画圆,与抛物线交于D和D',∵BC为圆O'的直径,∴∠BDC=∠BD'C=90°,∵,∴D到O'的距离为圆O'的半径,∵D点横坐标为m,纵坐标为,O'点坐标为(2,2),∴即化简得:由图像易得m=0或4为方程的解,则方程左边必有因式,∴采用因式分解法进行降次解方程或或,解得,,,当时,D点坐标为(0,4),与C点重合,舍去;当时,D点坐标为(4,0),与B点重合,舍去;当时,D点横坐标;当时,D点横坐标为;结合(2)中△BCD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可得△BCD为锐角三角形时,D点横坐标m的取值范围为3+ <m <6或 3- <m <2.【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再令y=0,求A的坐标;(2)设D点横坐标为a,代入函数解析式可得纵坐标,分别讨论∠BCD=90°和∠CBD=90°的情况,作出图形进行求解;(3)当BC为斜边构成Rt△BCD时,以BC中点O'为圆心,以BC为直径画圆,与抛物线交于D和D',此时△BCD和△BCD'就是以B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列出方程求解,然后结合(2)找到m的取值范围.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4),B(-2,-2),C(4,-2),D(4,4).(1)填空: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当双曲线(k≠0)与正方形ABCD有四个交点时,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已知抛物线L: (a>0)顶点P在边BC上,与边AB,DC分别相交于点E,F,过点B的双曲线(k≠0)与边DC交于点N.①点Q(m,-m2-2m+3)是平面内一动点,在抛物线L的运动过程中,点Q随m运动,分别求运动过程中点Q在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时的坐标.②当点F在点N下方,AE=NF,点P不与B,C两点重合时,求的值.③求证:抛物线L与直线的交点M始终位于轴下方.【答案】(1)36;0<k<4或-8<k<0(2)解:①由题意可知,,当m=-1,最大=4,在运动过程中点Q在最高位置时的坐标为(-1,4)当m<-1时,随m的增大而增大,当m=-2时,最小=3,当m>-1时,随m的增大而减小,当m=4时,最小=-21,3>-21,∴最小=-21,点Q在最低位置时的坐标(4,-21)∴在运动过程中点Q在最高位置时的坐标为(-1,4),最低位置时的坐标为(4,-21)②将点B(-2,-2)代入双曲线得,∴k=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N点横坐标x=4,代入得,∴N(4,1)由顶点P(m,n)在边BC上,∴,BP= ,CP=E点横坐标x=-2,F点横坐标x=4,分别代入抛物线可得E ,F ,∴BE= ,CF= ,∴,又∵AE=NF,点F在点N下方,∴化简得,∴③由题意得,M ,,∵二次函数对称轴为m=1,,∴当m=1时,取得最小值为,当或4时,最大为,当m=4时,抛物线L为,E点横坐标为-2,代入抛物线得,∴EF点横坐标为x=4,代入抛物线得,∴∵E点在AB边上,且此时不与B重合,∴,解得∴,∴当时,抛物线L为同理可得E ,F∵F在CD边上,且此时不与C重合∴,解得,∴,∴综上,抛物线L与直线x=1的交点始终位于x轴的下方.【解析】【解答】(1)解:由点A(-2,4),B(-2,-2)可知正方形的边长为6,∴正方形面积为36;当反比例函数在一、三象限时,若经过B(-2,-2)则,若经过D(4,4),则,根据图像特征,要有4个交点,则0<k<4;当反比例函数在二、四象限时,若经过A(-2,4)则,若经过C(4,-2)则,根据图像特征,要有4个交点,则-8<k<0,综上,k的取值范围是0<k<4或-8<k<0.【分析】(1)由坐标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即可求出面积,讨论反比例函数在一、三象限和二、四象限时,利用数形结合求出k的范围;(2)①由题意可知,,分,和分别讨论Q点符合条件的坐标;②将点B(-2,-2)代入双曲线,可求k=4和N(4,1),再表示出点 E 和 F ,可推出BE= ,CF= ,,再根据AE=NF可推出,进而可求的值;③由题意得,M ,,当m=1时,最小为,当或4时,最大为,再分别讨论当m=4时,根据E点不与B点重合,列出不等式可得,当时, F点不与C点重合列出不等式可得,即可得证.1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3,点P是边AB上的一动点,连结DP.(1)若将△DAP沿DP折叠,点A落在矩形的对角线上点A′处,试求AP的长;(2)点P运动到某一时刻,过点P作直线PE交BC于点E,将△DAP与△PBE分别沿DP 与PE折叠,点A与点B分别落在点A′,B′处,若P,A′,B′三点恰好在同一直线上,且A′B′=2,试求此时AP的长;(3)当点P运动到边AB的中点处时,过点P作直线PG交BC于点G,将△DAP与△PBG 分别沿DP与PG折叠,点A与点B重合于点F处,连结CF,请求出CF的长.【答案】(1)解:①当点A落在对角线BD上时,设AP=PA′=x,在Rt△ADB中,∵AB=4,AD=3,∴BD==5,∵AB=DA′=3,∴BA′=2,在Rt△BPA′中,(4﹣x)2=x2+22,解得x=,∴AP= .②当点A落在对角线AC上时,由翻折性质可知:PD⊥AC,则有△DAP∽△ABC,∴=,∴AP=== .∴AP的长为或(2)解:①如图3中,设AP=x,则PB=4﹣x,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PA=PA′=x,PB=PB′=4﹣x,∵A′B′=2,∴4﹣x﹣x=2,∴x=1,∴PA=1;②如图4中,设AP=x,则PB=4﹣x,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PA=PA′=x,PB=PB′=4﹣x,∵A′B′=2,∴x﹣(4﹣x)=2,∴x=3,∴PA=3;综上所述,PA的长为1或3(3)解:如图5中,作FH⊥CD由H.由翻折的性质可知;AD=DF=3.BG=BF,G、F、D共线,设BG=FG=x,在Rt△GCD中,(x+3)2=42+(3﹣x)2,解得x=,∴DG=DF+FG=,CG=BC﹣BG=,∵FH∥CG,∴==,∴==,∴FH=,DH=,∴CH=4﹣=,在Rt△CFH中,CF==【解析】【分析】(1)分两种情形:①当点A落在对角线BD上时,设AP=PA′=x,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②当点A落在对角线AC上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2)分两种情形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3)如图5中,作FH⊥CD由H.想办法求出FH、CH即可解决问题14.如图,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3,0)、B(1,0)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且OC=OA(1)求抛物线解析式;(2)过直线AC上方的抛物线上一点M作y轴的平行线,与直线AC交于点N.已知M 点的横坐标为m,试用含m的式子表示MN的长及△ACM的面积S,并求当MN的长最大时S的值.【答案】(1)解:由A(﹣3,0),且OC=OA可得C(0,3)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3)(x﹣1),将C(0,3)代入解析式得,﹣3a=3,解得a=﹣1,∴抛物线解析式为y=﹣x2﹣2x+3.(2)解:如图,设直线AC解析式为y=kx+d∵A(﹣3,0),C(0,3),∴,解得,∴直线AC解析式为y=x+3,设M(m,﹣m2﹣2m+3),则N(m,m+3),则MN=﹣m2﹣2m+3﹣(m+3)=﹣m2﹣3m(﹣3<m<0),S△ACM=S△AMN+S△CMN=MN×3=﹣m2﹣m,MN=﹣m2﹣3m=﹣(m+ )2+ ,∵a=﹣1<0,﹣3<m=﹣1.5<0,∴m=﹣时,MN最大,此时S=.【解析】【分析】(1)先求出点C坐标,再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2)先求出直线AC的解析式,用m表示点M,N的坐标,即可表示线段MN的长度;根据S△ACM=S△AMN+S△CMN即可用m表示S△ACM;运用二次函数分析MN最值即可;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1,4),B(m,n).(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B,求代数式的值;(3)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二次函数的图象只有一个交点,且该交点在直线y=x的下方,结合函数图象,求a的取值范围.【答案】(1)解:将A(1,4)代入函数y=得:k=4反比例函数y=的解析式是(2)解:∵B(m,n)在反比例函数y=上,∴mn=4,又二次函数y=(x-1)2的图象经过点 B(m,n),∴即n-1=m2-2m∴(3)解:由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令y=x,可得x2=4,解得x=±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x交于点(2,2),(-2,-2).如图,当二次函数y=a(x-1)2的图象经过点(2,2)时,可得a=2;当二次函数y=a(x-1)2的图象经过点(-2,-2)时,可得a=- .∵二次函数y=a(x-1)2图象的顶点为(1,0),∴由图象可知,符合题意的a的取值范围是0<a<2或a<- .【解析】【分析】(1)只需将点A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就可得出答案。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易错题汇编附解析一、选择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k y x=的图象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11,A x y 、()22,B x y 两点在该图象上,下列命题:①过点A 作AC x ⊥轴,C 为垂足,连接OA .若ACO ∆的面积为3,则6k=-;②若120x x <<,则12y y >;③若120x x +=,则120y y +=其中真命题个数是( )A .0B .1C .2D .3 【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由题意可得k <0,y 1=,,sin cos 22x x x ππ⎡⎤∃∈-≤⎢⎥⎣⎦,y 2=2k x ,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判断①,根据点位于的象限判断②,结合已知条件列式计算判断③,由此即可求得答案.【详解】 ∵反比例函数k y x =的图象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 ∴k<0,∵()11,A x y 、()22,B x y 两点在该图象上,∴y 1=,,sin cos 22x x x ππ⎡⎤∃∈-≤⎢⎥⎣⎦,y 2=2k x , ∴x 1y 1=k ,x 2y 2=k ,①过点A 作AC x ⊥轴,C 为垂足,∴S △AOC =1OC?AC 2=11x ?y k =322=, ∴6k =-,故①正确;②若120x x <<,则点A 在第二象限,点B 在第四象限,所以12y y >,故②正确; ③∵120x x +=, ∴()121212120k x x k k y y x x x x ++=+==,故③正确,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ABC ∆的面积为2,边BC 的长为x ,边BC 上的高为y ,则y 与x 的变化规律用图象表示大致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出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进行判断即可.【详解】根据题意得 122xy = ∴4y x=∵00x y >>,∴y 与x 的变化规律用图象表示大致是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问题,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下列函数中,当x >0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减小的是( )A .y =x 2B .y =xC .y =x+1D .1y x= 【答案】D【解析】【分析】需根据函数的性质得出函数的增减性,即可求出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的函数.【详解】解:A 、y =x 2是二次函数,开口向上,对称轴是y 轴,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错误;B、y=x是一次函数k=1>0,y随x的增大而增大,错误;C、y=x+1是一次函数k=1>0,y随x的增大而减小,错误;D、1yx是反比例函数,图象无语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熟练掌握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点A是反比例函数y=kx(x<0)的图象上的一点,过点A作平行四边形ABCD,使点B、C在x轴上,点D在y轴上.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8,则k的值为()A.8 B.﹣8 C.4 D.﹣4【答案】B【解析】【分析】作AE⊥BC于E,由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得AD∥x轴,则可判断四边形ADOE为矩形,所以S平行四边形ABCD=S矩形ADOE,根据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得到S矩形ADOE=|k|.【详解】解:作AE⊥BC于E,如图,∵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D∥x轴,∴四边形ADOE为矩形,∴S平行四边形ABCD=S矩形ADOE,而S矩形ADOE=|k|,∴|k|=8,而k<0∴k=-8.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y=k x (k≠0)系数k 的几何意义:从反比例函数y=k x (k≠0)图象上任意一点向x 轴和y 轴作垂线,垂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为|k|.5.已知点()11,A y -、()22,B y -都在双曲线32m y x +=上,且12y y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0m <B .0m >C .32m >-D .32m <-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已知得3+2m <0,从而得出m 的取值范围.【详解】∵点()11,A y -、()22,B y -两点在双曲线32m y x+=上,且y 1>y 2, ∴3+2m <0, ∴32m <-,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当k >0时,该函数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 <0时,函数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6.一次函数y=ax+b 与反比例函数a b y x-=,其中ab <0,a 、b 为常数,它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以是( ) A . B .C.D.【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位置确定a、b的大小,看是否符合ab<0,计算a-b确定符号,确定双曲线的位置.【详解】A. 由一次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得a>0,交y轴负半轴,则b<0,满足ab<0,∴a−b>0,∴反比例函数y=a bx-的图象过一、三象限,所以此选项不正确;B. 由一次函数图象过二、四象限,得a<0,交y轴正半轴,则b>0,满足ab<0,∴a−b<0,∴反比例函数y=a bx-的图象过二、四象限,所以此选项不正确;C. 由一次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得a>0,交y轴负半轴,则b<0,满足ab<0,∴a−b>0,∴反比例函数y=a bx-的图象过一、三象限,所以此选项正确;D. 由一次函数图象过二、四象限,得a<0,交y轴负半轴,则b<0,满足ab>0,与已知相矛盾所以此选项不正确;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解题关键在于确定a、b的大小7.函数kyx=与y kx k=-(0k≠)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分k>0和k<0两种情况确定正确的选项即可.【详解】当k:>0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一次函数的图象交 y轴于负半轴,y 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A选项错误,C选项符合;当k<0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一次函数的图象交y轴于正半轴,y 随着x的增大而增减小,B. D均错误,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熟记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A B是双曲线kyx=上两点,且,A B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1-和5,ABO-∆的面积为12,则k的值为()A.3-B.4-C.5-D.6-【答案】C【解析】【分析】分别过点A、B作AD⊥x轴于点D,BE⊥x轴于点E,根据S△AOB=S梯形ABED+S△AOD- S△BOE =12,故可得出k的值.【详解】分别过点A、B作AD⊥x轴于点D,BE⊥x轴于点E,∵双曲线k y x =的图象的一支在第二象限 ∴k<0, ∵A ,B 两点在双曲线k y x=的图象上,且A ,B 两点横坐标分别为:-1,-5, ∴A (-1,-k ),B (-5, 5k -) ∴S △AOB =S 梯形ABED +S △AOD - S △BOE=1||11||(||)(51)1||525225k k k k ⨯+⨯-+⨯⨯-⨯⨯=12||5k =12, 解得,k=-5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过双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分别向两条坐标轴作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就等于|k|.本知识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同学们应高度关注.9.如图,反比例函数y =2x的图象经过矩形OABC 的边AB 的中点D ,则矩形OABC 的面积为( )A .1B .2C .4D .8【答案】C【解析】【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系数k 的几何意义可知:2OA AD =g ,然后可求得OA AB g 的值,从而可求得矩形OABC 的面积.【详解】解:Q 反比例函数2y x=, 2OA AD ∴=g . D Q 是AB 的中点,2AB AD ∴=.∴矩形的面积2224OA AB AD OA ===⨯=g g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掌握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是解题的关键.10.下列函数:①y=-x ;②y=2x ;③1y x=-;④y=x 2 . 当x<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的函数有( )A .1 个B .2 个C .3 个D .4 个 【答案】B【解析】【分析】分别根据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逐一判断即可.【详解】一次函数y =-x 中k <0,∴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正确;∵正比例函数y =2x 中,k =2,∴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错误; ∵反比例函数1y x-=中,k =-1<0,∴当x <0时函数的图像在第二象限,此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错误; ∵二次函数y =x 2,中a =1>0,∴此抛物线开口向上,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性质,解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判断出各函数的增减性.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90ABC ∠=︒,CA x ⊥轴,点C 在函数()0k y x x=>的图象上,若1AB =,则k 的值为( )A .1B .22C 2D .2【答案】A【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可以求得 OA 和 AC 的长,从而可以求得点 C 的坐标,进而求得 k 的 值,本题得以解决.【详解】Q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90ABC ∠=︒,CA ⊥x 轴,1AB =,45BAC BAO ︒∴∠=∠=,22OA OB ∴==,2AC =, ∴点C 的坐标为222⎛ ⎝,Q 点C 在函数()0k y x x=>的图象上, 2212k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腰直角三角形,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2.如图,若点M 是x 轴正半轴上任意一点,过点M 作PQ ∥y 轴,分别交函数1(0)k y x x =>和2(0)k y x x=>的图象于点P 和Q ,连接OP 和OQ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POQ 不可能等于90°B .12PM QM k k =C .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一定关于x 轴对称D .△POQ 的面积是()1212k k +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解: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逐一作出判断: A .∵当PM=MO=MQ 时,∠POQ=90°,故此选项错误;B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由图形可得:1k >0,2k <0,而PM ,QM 为线段一定为正值,故12PM QM k k =,故此选项错误; C .根据1k ,2k 的值不确定,得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不一定关于x 轴对称,故此选项错误;D .∵|1k |=PM•MO ,|2k |=MQ•MO ,∴△POQ 的面积=12MO•PQ=12MO (PM+MQ )=12MO•PM+12MO•MQ=()1212k k +. 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 .13.如图,Rt △AOB 中,∠AOB=90°,AO=3BO ,OB 在x 轴上,将Rt △AO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至△RtA'OB',其中点B'落在反比例函数y=﹣2x 的图象上,OA'交反比例函数y=k x 的图象于点C ,且OC=2CA',则k 的值为( )A .4B .72C .8D .7【答案】C【解析】【详解】 解:设将Rt △AO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至Rt △A'OB'的旋转角为α,OB=a ,则OA=3a , 由题意可得,点B′的坐标为(acosα,﹣asinα),点C 的坐标为(2asinα,2acosα), ∵点B'在反比例函数y=﹣2x 的图象上, ∴﹣asinα=﹣2acos α,得a 2sinαcosα=2, 又∵点C 在反比例函数y=k x 的图象上, ∴2acos α=k 2asin α,得k=4a 2sinαcosα=8. 故选C.【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与几何图形的综合问题,解此题的关键在于先设旋转角为α,利用旋转的性质和三角函数设出点B'与点C 的坐标,再通过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解即可.14.如图所示,已知()121,,2,2A y B y ⎛⎫ ⎪⎝⎭为反比例函数1y x =图象上的两点,动点(),0P x 在x 轴正半轴上运动,当AP BP -的值最大时,连结OA ,AOP ∆的面积是 ( )A.12B.1 C.32D.52【答案】D【解析】【分析】先根据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求出A,B的坐标,然后连接AB并延长AB交x轴于点P',当P 在P'位置时,PA PB AB-=,即此时AP BP-的值最大,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从而求出P'的坐标,进而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即可.【详解】当12x=时,2y=,当2x=时,12y=,∴11(,2),(2,)22A B.连接AB并延长AB交x轴于点P',当P在P'位置时,PA PB AB-=,即此时AP BP-的值最大.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 kx b=+,将11(,2),(2,)22A B代入解析式中得122122k bk b⎧+=⎪⎪⎨⎪+=⎪⎩解得152kb=-⎧⎪⎨=⎪⎩,∴直线AB解析式为52y x=-+.当0y=时,52x=,即5(,0)2P',115522222AOP AS OP y'∴=⋅=⨯⨯=V.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掌握待定系数法以及找到AP BP-何时取最大值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点A,B是双曲线18yx=图象上的两点,连接AB,线段AB经过点O,点C为双曲线kyx=在第二象限的分支上一点,当ABCV满足AC BC=且:13:24AC AB=时,k的值为().A.2516-B.258-C.254-D.25-【答案】B【解析】【分析】如图作AE⊥x轴于E,CF⊥x轴于F.连接OC.首先证明△CFO∽△OEA,推出2()COFAOES OCS OA∆∆=,因为CA:AB=13:24,AO=OB,推出CA:OA=13:12,推出CO:OA=5:12,可得出2()COFAOES OCS OA∆∆==25144,因为S△AOE=9,可得S△COF=2516,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作AE⊥x轴于E,CF⊥x轴于F.连接OC.∵A、B关于原点对称,∴OA=OB,∵AC=BC,OA=OB,∴OC⊥AB,∴∠CFO=∠COA=∠AEO=90°,∴∠COF +∠AOE =90°,∠AOE +∠EAO =90°,∴∠COF =∠OAE ,∴△CFO ∽△OEA , ∴2()COF AOE S OC S OA∆∆=, ∵CA :AB =13:24,AO =OB ,∴CA :OA =13:12,∴CO :OA =5:12, ∴2()COF AOE S OC S OA ∆∆==25144, ∵S △AOE =9,∴S △COF =2516, ∴||25216k =, ∵k <0, ∴258k =-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的特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根据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选择题中的压轴题.16.点(2,﹣4)在反比例函数y=k x 的图象上,则下列各点在此函数图象上的是( ) A .(2,4)B .(﹣1,﹣8)C .(﹣2,﹣4)D .(4,﹣2) 【答案】D【解析】【详解】∵点(2,-4)在反比例函数y=k x 的图象上, ∴k =2×(-4)=-8.∵A 中2×4=8;B 中-1×(-8)=8;C 中-2×(-4)=8;D 中4×(-2)=-8,∴点(4,-2)在反比例函数y=k x的图象上.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求出反比例系数k ,解决该题型题目时,结合点的坐标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求出k 值是关键.17.如图,△AOB 是直角三角形,∠AOB =90°,△AOB 的两边分别与函数12,y y x x=-=的图象交于B 、A 两点,则等于( )A 2B .12C .14D 3【答案】A【解析】【分析】过点A,B 作AC ⊥x 轴,BD ⊥x 轴,垂足分别为C,D.根据条件得到△ACO ∽△ODB.根据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得出2()S OBD OB S AOC OA ∆=∆=121=12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得出2OB OA =【详解】 ∵∠AOB =90°,∴∠AOC +∠BOD =∠AOC +∠CAO =90°,∠CAO =∠BOD ,∴△ACO ∽△BDO ,∴2()S OBD OB S AOC OA∆=∆ , ∵S △AOC =12 ×2=1,S △BOD =12×1=12, ∴2()OB OA =121=12 , ∴2OB OA =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关键在于做辅助线,然后得到相似三角形再进行求解18.已知反比例函数y=﹣2x的图象上有三个点(x1,y1)、(x2,y2)、(x3,y3),若x1>x2>0>x3,则下列关系是正确的是()A.y1<y2<y3B.y2<y1<y3C.y3<y2<y1D.y2<y3<y1【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得出图象所在的象限和增减性,再进行比较即可.【详解】解:∵反比例函数y=﹣2x,∴函数图象在第二、四象限,且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函数的图象上有三个点(x1,y1),(x2,y2)、(x3,y3),且x1>x2>0>x3,∴y2<y1<0,y3>0∴. y2<y1<y3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和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灵活运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19.如图,直线y=k和双曲线y=kx相交于点P,过点P作PA0垂直于x轴,垂足为A0,x轴上的点A0,A1,A2,…A n的横坐标是连续整数,过点A1,A2,…A n:分别作x轴的垂线,与双曲线y=kx(k>0)及直线y=k分别交于点B1,B2,…B n和点C1,C2,…C n,则n nn nA BC B的值为()A .11n +B .11n -C .1nD .11n- 【答案】C【解析】【分析】由x 轴上的点A 0,A 1,A 2,…,A n 的横坐标是连续整数,则得到点An (n +1,0),再分别表示出∁n (n +1,k ),B n (n +1,k n 1+),根据坐标与图形性质计算出A n B n =k n 1+,B n ∁n =k ﹣k n 1+,然后计算n n n nA B B C . 【详解】∵x 轴上的点A 0,A 1,A 2,…,A n 的横坐标是连续整数,∴An (n +1,0),∵∁n A n ⊥x 轴,∴∁n (n +1,k ),B n (n +1,k n 1+), ∴A n B n =k n 1+,B n ∁n =k ﹣k n 1+, ∴n n n n A B B C =11k n k k n +-+=1n . 故选:C .【点睛】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解题关键是抓住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满足两函数解析式.20.对于反比例函数2y x=-,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B .当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图象经过点(1,-2)D .若点()11,A x y ,()22,B x y 都在图象上,且12x x <,则12y y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A. k=−2<0,∴它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故本选项正确;B. k=−2<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正确;C.∵221-=-,∴点(1,−2)在它的图象上,故本选项正确;D. 若点A(x1,y1),B(x2,y2)都在图象上,,若x1<0< x2,则y2<y1,故本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难题汇编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下列各点中,在反比例函数3yx=图象上的是()A.(3,1) B.(-3,1)C.(3,13) D.(13,3)【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得: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满足xy=3.【详解】解:A、∵3×1=3,∴此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故A正确;B、∵(-3)×1=-3≠3,∴此点不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故B错误;C、∵13=133垂, ∴此点不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故C错误;D、∵13=133垂, ∴此点不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故D错误;故选A.2.如图,菱形OABC的顶点C的坐标为(3,4),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反比例函数kyx=(x>0)的图象经过顶点B,则k的值为A.12 B.20 C.24 D.32【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如图,过点C作CD⊥x轴于点D,∵点C 的坐标为(3,4),∴OD=3,CD=4.∴根据勾股定理,得:OC=5.∵四边形OABC 是菱形,∴点B 的坐标为(8,4).∵点B 在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上, ∴. 故选D.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过点(),0A m ,()2,0B m﹢作x 轴的垂线1l 和2l ,探究直线1l 和2l 与双曲线 3y x= 的关系,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两直线中总有一条与双曲线相交B .当m =1时,两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C .当20m -﹤﹤ 时,两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在y 轴两侧D .当两直线与双曲线都有交点时,这两交点的最短距离是2【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给定m 特定值、非特定值分别进行讨论即可得.【详解】当m =0时,2l 与双曲线有交点,当m =-2时,1l 与双曲线有交点,当m 0m 2≠≠,﹣时,12l l 与和双曲线都有交点,所以A 正确,不符合题意;当m 1=时,两交点分别是(1,3),(3,1)10B 正确,不符合题意;当2m 0-﹤﹤ 时,1l 在y 轴的左侧,2l 在y 轴的右侧,所以C 正确,不符合题意; 两交点分别是33m (m 2m m 2++,和,)()2364m m 2+⎡⎤+⎣⎦,当m 无限大时,两交点的距离趋近于2,所以D 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反比例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利用特定值,分情况进行讨论是解本题的关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4.如图,点A 、B 在函数k y x=(0x >,0k >且k 是常数)的图像上,且点A 在点B 的左侧过点A 作AM x ⊥轴,垂足为M ,过点B 作BN y ⊥轴,垂足为N ,AM 与BN 的交点为C ,连结AB 、MN .若CMN ∆和ABC ∆的面积分别为1和4,则k 的值为( )A .4B .2C 522D .6【答案】D【解析】 【分析】 设点M (a ,0),N (0,b ),然后可表示出点A 、B 、C 的坐标,根据CMN ∆的面积为1可求出ab =2,根据ABC ∆的面积为4列方程整理,可求出k .【详解】解:设点M (a ,0),N (0,b ),∵AM ⊥x 轴,且点A 在反比例函数k y x =的图象上, ∴点A 的坐标为(a ,k a ), ∵BN ⊥y 轴,同理可得:B (k b ,b ),则点C (a ,b ), ∵S △CMN =12NC•MC =12ab =1, ∴ab =2,∵AC =k a −b ,BC =k b−a , ∴S △ABC =12AC•BC =12(k a −b)•(k b −a)=4,即8k ab k ab a b--⋅=, ∴()2216k -=,解得:k =6或k =−2(舍去),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列方程求解.5.如图,反比例函数11k y x=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22y k x =的图象交于点(2,1),则使y 1>y 2的x 的取值范围是( )A .0<x <2B .x >2C .x >2或-2<x <0D .x <-2或0<x <2【答案】D【解析】【分析】 先根据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出B 点坐标,由函数图象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均关于原点对称,∴A 、B 两点关于原点对称.∵A (2,1),∴B (-2,-1).∵由函数图象可知,当0<x <2或x <-2时函数y 1的图象在y 2的上方,∴使y 1>y 2的x 的取值范围是x <-2或0<x <2.故选D.6.如图,A ,B 是反比例函数y=4x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上的两点,且A ,B 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2和4,则△OAB 的面积是( )A .4B .3C .2D .1【答案】B【解析】【分析】先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及A ,B 两点的横坐标,求出A (2,2),B (4,1).再过A ,B 两点分别作AC ⊥x 轴于C ,BD ⊥x 轴于D ,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得出S △AOC =S △BOD =12×4=2.根据S 四边形AODB =S △AOB +S △BOD =S △AOC +S 梯形ABDC ,得出S △AOB =S 梯形ABDC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出S 梯形ABDC =12(BD+AC )•CD=12×(1+2)×2=3,从而得出S △AOB =3.【详解】∵A ,B 是反比例函数y=4x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上的两点, 且A ,B 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2和4,∴当x=2时,y=2,即A (2,2),当x=4时,y=1,即B (4,1),如图,过A ,B 两点分别作AC ⊥x 轴于C ,BD ⊥x 轴于D , 则S △AOC =S △BOD =12×4=2, ∵S 四边形AODB =S △AOB +S △BOD =S △AOC +S 梯形ABDC ,∴S △AOB =S 梯形ABDC ,∵S 梯形ABDC =12(BD+AC )•CD=12×(1+2)×2=3, ∴S △AOB =3,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0k y k x=≠中k 的几何意义,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梯形的面积,熟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S 与k 的关系为S=12|k|是解题的关键.7.函数k y x=与y kx k =-(0k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是( )A.B.C.D.【答案】C【解析】【分析】分k>0和k<0两种情况确定正确的选项即可.【详解】当k:>0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一次函数的图象交 y轴于负半轴,y 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A选项错误,C选项符合;当k<0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一次函数的图象交y轴于正半轴,y 随着x的增大而增减小,B. D均错误,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熟记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四边形OABF中,∠OAB=∠B=90°,点A在x轴上,双曲线kyx=过点F,交AB于点E,连接EF.若BF2OA3=,S△BEF=4,则k的值为()A.6 B.8 C.12 D.16【答案】A【解析】【分析】由于23BFOA=,可以设F(m,n)则OA=3m,BF=2m,由于S△BEF=4,则BE=4m,然后即可求出E(3m,n-4m),依据mn=3m(n-4m)可求mn=6,即求出k的值.【详解】如图,过F作FC⊥OA于C,∵23 BFOA=,∴OA=3OC,BF=2OC ∴若设F(m,n)则OA=3m,BF=2m ∵S△BEF=4∴BE=4 m则E(3m,n-4m)∵E在双曲线y=kx上∴mn=3m(n-4m)∴mn=6即k=6.故选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用坐标表示线段长和三角形面积,表示出E点坐标是解题关键.9.如图,是反比例函数3yx=和7yx=-在x轴上方的图象,x轴的平行线AB分别与这两个函数图象相交于点,A B,点P在x轴上.则点P从左到右的运动过程中,APB△的面积是()A .10B .4C .5D .从小变大再变小【答案】C【解析】【分析】 连接AO 、BO ,由AB ∥x 轴,得ABP ABO S S =V V ,结合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即可求解.【详解】连接AO 、BO ,设AB 与y 轴交于点C .∵AB ∥x 轴,∴ABP ABO S S =V V ,AB ⊥y 轴, ∵73522ABO BOC AOC S S S -=+=+=V V V , ∴APB △的面积是:5.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与原点的连线,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垂直于坐标轴的垂线段以及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绝对值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10.对于反比例函数2y x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B .当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图象经过点(1,-2)D .若点()11,A x y ,()22,B x y 都在图象上,且12x x <,则12y y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A. k=−2<0,∴它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故本选项正确;B. k=−2<0,当x>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正确;C.∵221-=-,∴点(1,−2)在它的图象上,故本选项正确; D. 若点A (x 1,y 1),B (x 2,y 2)都在图象上,,若x 1<0< x 2,则y 2<y 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矩形ABCD 的边AB 在x 轴上,反比例函数(0)k y k x=≠的图象过D 点和边BC 的中点E ,连接DE ,若△CDE 的面积是1,则k 的值是( )A .3B .4C .25D .6【答案】B【解析】【分析】 设E 的坐标是m n k mn =(,),, 则C 的坐标是2m n (,),求得D 的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得mn 的值,即k 的值.【详解】设E 的坐标是m n k mn =(,),,, 则C 的坐标是(m ,2n ), 在mn y x = 中,令2y n =,解得:2m x =, ∵1CDE S =V ,∴111,12222m m n m n -=⨯=g 即 ∴4mn =∴4k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利用mn 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关键.12.如图,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 ax c =+和反比例函数b y x=在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经过的象限得出a ,b ,c 的值取值范围,进而利用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得出答案.【详解】∵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开口向下,∴a <0,∵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经过原点,∴c=0,∵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对称轴在y 轴左侧,∴a ,b 同号,∴b <0,∴一次函数y=ax+c ,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b x 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正确把握相关性质是解题关键.13.如图,已知点A ,B 分别在反比例函数12y x =-和2k y x=的图象上,若点A 是线段OB 的中点,则k 的值为( ).A .8-B .8C .2-D .4-【答案】A【解析】【分析】 设A (a ,b ),则B (2a ,2b ),将点A 、B 分别代入所在的双曲线解析式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设A (a ,b ),则B (2a ,2b ),∵点A 在反比例函数12y x =-的图象上, ∴ab =−2;∵B 点在反比例函数2k y x=的图象上, ∴k =2a•2b =4ab =−8.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图象上的点(x,y)的横纵坐标的积是定值k,即xy=k.14.如图,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在坐标原点,∠OAB=30°,若点A在反比例函数y=6x(x>0)的图象上,则经过点B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A.y=﹣6xB.y=﹣4xC.y=﹣2xD.y=2x【答案】C 【解析】【分析】直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13BCOAODSS=VV,进而得出S△AOD=3,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过点B作BC⊥x轴于点C,过点A作AD⊥x轴于点D,∵∠BOA=90°,∴∠BOC+∠AOD=90°,∵∠AOD+∠OAD=90°,∴∠BOC=∠OAD,又∵∠BCO=∠ADO=90°,∴△BCO∽△ODA,∵BOAO=tan30°3∴13BCOAODSS=VV,∵12×AD×DO=12xy=3,∴S△BCO=12×BC×CO=13S△AOD=1,∵经过点B的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二象限,故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2x.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反比例函数数的几何意义,正确得出S △AOD =2是解题关键.15.直线y =ax (a >0)与双曲线y =3x 交于A (x 1,y 1)、B (x 2,y 2)两点,则代数式4x 1y 2-3x 2y 1的值是( )A .-3aB .-3C .3aD .3【答案】B【解析】【分析】先把1(A x ,1)y 、2(B x ,2)y 代入反比例函数3y x =得出11x y g 、22x y g 的值,再根据直线与双曲线均关于原点对称可知12x x =-,12y y =-,再把此关系式代入所求代数式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1(A x Q ,1)y 、2(B x ,2)y 在反比例函数3y x=的图象上, 11223x y x y ∴==g g ,Q 直线(0)y ax a =>与双曲线3y x=的图象均关于原点对称, 12x x ∴=-,12y y =-,∴原式111111433x y x y x y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及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根据题意得出11223x y x y ==g g ,12x x =-,12y y =-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6.如图,点A,B是双曲线18yx=图象上的两点,连接AB,线段AB经过点O,点C为双曲线kyx=在第二象限的分支上一点,当ABCV满足AC BC=且:13:24AC AB=时,k的值为().A.2516-B.258-C.254-D.25-【答案】B【解析】【分析】如图作AE⊥x轴于E,CF⊥x轴于F.连接OC.首先证明△CFO∽△OEA,推出2()COFAOES OCS OA∆∆=,因为CA:AB=13:24,AO=OB,推出CA:OA=13:12,推出CO:OA=5:12,可得出2()COFAOES OCS OA∆∆==25144,因为S△AOE=9,可得S△COF=2516,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作AE⊥x轴于E,CF⊥x轴于F.连接OC.∵A、B关于原点对称,∴OA=OB,∵AC=BC,OA=OB,∴OC⊥AB,∴∠CFO=∠COA=∠AEO=90°,∴∠COF+∠AOE=90°,∠AOE+∠EAO=90°,∴∠COF=∠OAE,∴△CFO∽△OEA,∴2()COF AOE S OC S OA∆∆=, ∵CA :AB =13:24,AO =OB ,∴CA :OA =13:12,∴CO :OA =5:12, ∴2()COF AOE S OC S OA ∆∆==25144, ∵S △AOE =9,∴S △COF =2516, ∴||25216k =, ∵k <0, ∴258k =-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的特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根据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选择题中的压轴题.17.点(2,﹣4)在反比例函数y=k x 的图象上,则下列各点在此函数图象上的是( ) A .(2,4)B .(﹣1,﹣8)C .(﹣2,﹣4)D .(4,﹣2) 【答案】D【解析】【详解】∵点(2,-4)在反比例函数y=k x 的图象上, ∴k =2×(-4)=-8.∵A 中2×4=8;B 中-1×(-8)=8;C 中-2×(-4)=8;D 中4×(-2)=-8,∴点(4,-2)在反比例函数y=k x 的图象上.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求出反比例系数k ,解决该题型题目时,结合点的坐标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求出k 值是关键.18.当0x <时,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象( )A .在第一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B .在第二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在第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D .在第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答案】B【解析】【分析】 反比例函数2y x =-中的20k =-<,图像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利用0x <判断即可. 【详解】解:Q 反比例函数2y x=-中的20k =-<, ∴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又0x <Q ,∴图象在第二象限且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对于反比例函数()0k y k x=≠,(1)0k >,反比例函数图像分布在一、三象限;(2)k 0< ,反比例函数图像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19.已知反比例函数2y x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图象必经过点(-1,2)B .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D .若x >1,则y >-2 【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可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即函数所在的象限和增减性对各选项作出判断.【详解】解: A 、把(-1,2)代入函数解析式得:2=-21-成立,故点(-1,2)在函数图象上,故选项正确;B 、由k=-2<0,因此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选项不正确;C 、由k=-2<0,因此函数图象在二、四象限内,故选项正确;D 、当x=1,则y=-2,又因为k=-2<0,所以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因此x >1时,-2<y <0,故选项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0.若函数2myx+=的图象在其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则m的取值范围是()A.m>﹣2 B.m<﹣2C.m>2 D.m<2【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得m+2<0,从而得出m的取值范围.【详解】∵函数2myx+=的图象在其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m+2<0,解得m<-2.故选B.。
一、反比例函数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经过点A(﹣,1).(1)试确定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点O是坐标原点,将线段OA绕O点顺时针旋转30°得到线段OB.判断点B是否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并说明理由;(3)已知点P(m, m+6)也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其中m<0),过P点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M.若线段PM上存在一点Q,使得△OQM的面积是,设Q点的纵坐标为n,求n2﹣2 n+9的值.【答案】(1)解:由题意得1= ,解得k=﹣,∴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解: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C.在Rt△AOC中,OC= ,AC=1,∴OA= =2,∠AOC=30°,∵将线段OA绕O点顺时针旋转30°得到线段OB,∴∠AOB=30°,OB=OA=2,∴∠BOC=60°.过点B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D.在Rt△BOD中,BD=OB•sin∠BOD= ,OD= OB=1,∴B点坐标为(﹣1,),将x=﹣1代入y=﹣中,得y= ,∴点B(﹣1,)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3)解:由y=﹣得xy=﹣,∵点P(m, m+6)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其中m<0,∴m( m+6)=﹣,∴m2+2 m+1=0,∵PQ⊥x轴,∴Q点的坐标为(m,n).∵△OQM的面积是,∴OM•QM= ,∵m<0,∴mn=﹣1,∴m2n2+2 mn2+n2=0,∴n2﹣2 n=﹣1,∴n2﹣2 n+9=8.【解析】【分析】(1)由于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经过点A(﹣,1),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首先由点A的坐标,可求出OA的长度,∠AOC的大小,然后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出∠AOB=30°,OB=OA,再求出点B的坐标,进而判断点B是否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3)把点P(m, m+6)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得到关于m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题意,可得Q点的坐标为(m,n),再由△OQM的面积是,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m<0,得出mn的值,最后将所求的代数式变形,把mn的值代入,即可求出n2﹣2 n+9的值.2.如图,点P(x,y1)与Q(x,y2)分别是两个函数图象C1与C2上的任一点.当a≤x≤b 时,有﹣1≤y1﹣y2≤1成立,则称这两个函数在a≤x≤b上是“相邻函数”,否则称它们在a≤x≤b 上是“非相邻函数”.例如,点P(x,y1)与Q (x,y2)分别是两个函数y=3x+1与y=2x﹣1图象上的任一点,当﹣3≤x≤﹣1时,y1﹣y2=(3x+1)﹣(2x﹣1)=x+2,通过构造函数y=x+2并研究它在﹣3≤x≤﹣1上的性质,得到该函数值的范围是﹣1≤y≤1,所以﹣1≤y1﹣y2≤1成立,因此这两个函数在﹣3≤x≤﹣1上是“相邻函数”.(1)判断函数y=3x+2与y=2x+1在﹣2≤x≤0上是否为“相邻函数”,并说明理由;(2)若函数y=x2﹣x与y=x﹣a在0≤x≤2上是“相邻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3)若函数y= 与y=﹣2x+4在1≤x≤2上是“相邻函数”,直接写出a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答案】(1)解:是“相邻函数”,理由如下:y1﹣y2=(3x+2)﹣(2x+1)=x+1,构造函数y=x+1,∵y=x+1在﹣2≤x≤0,是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函数有最大值1,当x=﹣2时,函数有最小值﹣1,即﹣1≤y≤1,∴﹣1≤y1﹣y2≤1,即函数y=3x+2与y=2x+1在﹣2≤x≤0上是“相邻函数”(2)解:y1﹣y2=(x2﹣x)﹣(x﹣a)=x2﹣2x+a,构造函数y=x2﹣2x+a,∵y=x2﹣2x+a=(x﹣1)2+(a﹣1),∴顶点坐标为:(1,a﹣1),又∵抛物线y=x2﹣2x+a的开口向上,∴当x=1时,函数有最小值a﹣1,当x=0或x=2时,函数有最大值a,即a﹣1≤y≤a,∵函数y=x2﹣x与y=x﹣a在0≤x≤2上是“相邻函数”,∴﹣1≤y1﹣y2≤1,即,∴0≤a≤1(3)解:y1﹣y2= ﹣(﹣2x+4)= +2x﹣4,构造函数y= +2x﹣4,∵y= +2x﹣4∴当x=1时,函数有最小值a﹣2,当x=2时,函数有最大值,即a﹣2≤y≤ ,∵函数y= 与y=﹣2x+4在1≤x≤2上是“相邻函数”,∴﹣1≤y1﹣y2≤1,即,∴1≤a≤2;∴a的最大值是2,a的最小值1【解析】【分析】(1)y1﹣y2=(3x+2)﹣(2x+1)=x+1,构造函数y=x+1,因为y=x+1在﹣2≤x≤0,是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x=0时,函数有最大值1,当x=﹣2时,函数有最小值﹣1,即﹣1≤y≤1,所以﹣1≤y1﹣y2≤1,即函数y=3x+2与y=2x+1在﹣2≤x≤0上是“相邻函数”;(2)y1﹣y2=(x2﹣x)﹣(x﹣a)=x2﹣2x+a,构造函数y=x2﹣2x+a,因为y=x2﹣2x+a=(x﹣1)2+(a﹣1),所以顶点坐标为:(1,a﹣1),又抛物线y=x2﹣2x+a的开口向上,所以当x=1时,函数有最小值a﹣1,当x=0或x=2时,函数有最大值a,即a﹣1≤y≤a,因为函数y=x2﹣x与y=x﹣a在0≤x≤2上是“相邻函数”,所以﹣1≤y1﹣y2≤1,即0≤a≤1;(3)当x=1时,函数有最小值a﹣2,当x=2时,函数有最大值,因为函数y=与y=﹣2x+4在1≤x≤2上是“相邻函数”,﹣1≤y1﹣y2≤1,即1≤a≤2,所以a的最大值是2,a的最小值1.3.已知点A,B分别是x轴、y轴上的动点,点C,D是某个函数图象上的点,当四边形ABCD(A,B,C,D各点依次排列)为正方形时,我们称这个正方形为此函数图象的“伴侣正方形”.例如:在图1中,正方形ABCD是一次函数y=x+1图象的其中一个“伴侣正方形”.(1)如图1,若某函数是一次函数y=x+1,求它的图象的所有“伴侣正方形”的边长;(2)如图2,若某函数是反比例函数(k>0),它的图象的“伴侣正方形”为ABCD,点D(2,m)(m<2)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求m的值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如图3,若某函数是二次函数y=ax2+c(a≠0),它的图象的“伴侣正方形”为ABCD,C,D中的一个点坐标为(3,4),请你直接写出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答案】(1)解:(I)当点A在x轴正半轴、点B在y轴负半轴上时: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II)当点A在x轴负半轴、点B在y轴正半轴上时:设正方形边长为a,易得3a= ,解得a= ,此时正方形的边长为.∴所求“伴侣正方形”的边长为或(2)解:如图,作DE⊥x轴,CF⊥y轴,垂足分别为点E、F,易证△ADE≌△BAO≌△CBF.∵点D的坐标为(2,m),m<2,∴DE=OA=BF=m,∴OB=AE=CF=2﹣m.∴OF=BF+OB=2,∴点C的坐标为(2﹣m,2).∴2m=2(2﹣m),解得m=1.∴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3)解:实际情况是抛物线开口向上的两种情况中,另一个点都在(3,4)的左侧,而开口向下时,另一点都在(3,4)的右侧,与上述解析明显不符合a、当点A在x轴正半轴上,点B在y轴正半轴上,点C坐标为(3,4)时:另外一个顶点为(4,1),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是y=﹣ x2+ ;b、当点A在x 轴正半轴上,点 B在 y轴正半轴上,点D 坐标为(3,4)时:不存在,c、当点A 在 x 轴正半轴上,点 B在 y轴负半轴上,点C 坐标为(3,4)时:不存在d、当点A在x 轴正半轴上,点B在y轴负半轴上,点D坐标为(3,4)时:另外一个顶点C为(﹣1,3),对应的函数的解析式是y= x2+ ;e、当点A在x轴负半轴上,点B在y轴负半轴上,点C坐标为(3,4)时,另一个顶点D的坐标是(7,﹣3)时,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是y=﹣ x2+ ;f、当点A在x轴负半轴上,点B在y轴负半轴上,点C坐标为(3,4)时,另一个顶点D 的坐标是(﹣4,7)时,对应的抛物线为y= x2+ ;故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别为:y= x2+ 或y=﹣ x2+ 或y=﹣ x2+ 或y= x2+【解析】【分析】(1)先正确地画出图形,再利用正方形的性质确定相关点的坐标从而计算正方形的边长.(2)因为ABCD为正方形,所以可作垂线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点D(2,m)的坐标表示出点C的坐标,可求出m的值,即可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由抛物线开口既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当抛物线开口向上时,正方形的另一个顶点也是在抛物线上,这个点既可能在点(3,4)的左边,也可能在点(3,4)的右边,过点(3,4)向x轴作垂线,利用全等三角形确定线段的长即可确定抛物线上另一个点的坐标;当抛物线开口向下时也是一样地分为两种情况来讨论,即可得到所求的结论.4.一次函数y=ax+b(a≠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点D,点D的坐标为(﹣1,0),点A的横坐标是1,tan∠CDO=2.过点B作BH⊥y轴交y轴于H,连接AH.(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ABH面积.【答案】(1)解:∵点D的坐标为(﹣1,0),tan∠CDO=2,∴CO=2,即C(0,2),把C(0,2),D(﹣1,0)代入y=ax+b可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2x+2,∵点A的横坐标是1,∴当x=1时,y=4,即A(1,4),把A(1,4)代入反比例函数y= ,可得k=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2)解:解方程组,可得或,∴B(﹣2,﹣2),又∵A(1,4),BH⊥y轴,∴△ABH面积= ×2×(4+2)=6.【解析】【分析】(1)先由tan∠CDO=2可求出C坐标,再把D点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可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再由直线解析式求出A坐标,代入双曲线解析式,可求出双曲线解析式;(2)△ABH面积可以BH为底,高=y A-y B=4-(-2)=6.5.如图,四边形OP1A1B1、A1P2A2B2、A2P3A3B3、…、A n﹣1P n A n B n都是正方形,对角线OA1、A1A2、A2A3、…、A n﹣1A n都在y轴上(n≥1的整数),点P1(x1,y1),点P2(x2,y2),…,P n(x n, y n)在反比例函数y= (x>0)的图象上,并已知B1(﹣1,1).(1)求反比例函数y= 的解析式;(2)求点P2和点P3的坐标;(3)由(1)、(2)的结果或规律试猜想并直接写出:△P n B n O的面积为 ________ ,点P n的坐标为________ (用含n的式子表示).【答案】(1)解:在正方形OP1A1B1中,OA1是对角线,则B1与P1关于y轴对称,∵B1(﹣1,1),∴P1(1,1).则k=1×1=1,即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2)解:连接P2B2、P3B3,分别交y轴于点E、F,又点P1的坐标为(1,1),∴OA1=2,设点P2的坐标为(a,a+2),代入y=得a=-1,故点P2的坐标为(-1,+1),则A1E=A2E=2-2,OA2=OA1+A1A2=2,设点P3的坐标为(b,b+2),代入y=(>0)可得b=-,故点P3的坐标为(-,+)(3)1;(-,+)【解析】【解答】解:(3)∵=2=2×=1,=2=2×=1,…∴△P n B n O的面积为1,由P1(1,1)、P2(﹣1, +1)、P3(﹣,+ )知点P n的坐标为(﹣,+ ),故答案为:1、(﹣, +).【分析】(1)由四边形OP1A1B1为正方形且OA1是对角线知B1与P1关于y轴对称,得出点P1(1,1),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2)连接P2B2、P3B3,分别交y轴于点E、F,由点P1坐标及正方形的性质知OA1=2,设P2的坐标为(a,a+2),代入解析式求得a的值即可,同理可得点P3的坐标;(3)先分别求得S△P1B1O、S△P2B2O的值,然后找出其中的规律,最后依据规律进行计算即可.6.如图、在矩形OABC中,,双曲线与矩形两边BC,AB 分别交于E,F两点.(1)如图一,若E是BC中点,求点F的坐标;(2)如图二,若将沿直线EF对折,点B恰好落在x轴上的点D处,求k的值. 【答案】(1)解:矩形OABC中,,,E是BC中点,点 .点E在双曲线上,..点F的横坐标为4,且在双曲线上,,即点;(2)解:过点E做轴于H点,点点, ., .,,,∽ .,,.,,.【解析】【分析】(1)根据E点坐标求出k的值,而后把F点的横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求出纵坐标;(2)过点E做轴于H点,根据∽,分别用k 表示出DF、AF、AD长度,根据勾股定理构造出关于k的方程.7.如图,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在反比例函数与(x>0,0<m<n)的图象上,对角线BD∥y轴,且BD⊥AC于点P.已知点B的横坐标为4.(1)当m=4,n=20时.①若点P的纵坐标为2,求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②若点P是BD的中点,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四边形ABCD能否成为正方形?若能,求此时m,n之间的数量关系;若不能,试说明理由.【答案】(1)①当x=4时,∴点B的坐标是(4,1)当y=2时,由得得x=2∴点A的坐标是(2,2)设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为∴解得∴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为②四边形ABCD为菱形,理由如下:如图,由①得点B(4,1),点D(4,5)∵点P为线段BD的中点∴点P的坐标为(4,3)当y=3时,由得,由得,∴PA= ,PC=∴PA=PC而PB=PD∴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又∵BD⊥AC∴四边形ABCD是菱形(2)四边形ABCD能成为正方形当四边形ABCD时正方形时,PA=PB=PC=PD(设为t,t≠0),当x=4时,∴点B的坐标是(4,)则点A的坐标是(4-t,)∴,化简得t=∴点D的纵坐标为则点D的坐标为(4,)所以,整理得m+n=32【解析】【分析】(1)①分别求出点A,B的坐标,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直线AB的表达示;②由特殊的四边形可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是菱形和正方形,则可猜测这个四边形是菱形或是正方形,先证明其为菱形先,则需要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运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证明会更好些;再判断对角线是否相等,若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2)要使m,n有具体联系,根据A,B,C,D分别在两个函数图象,且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用只含m的代数式表示出点D或点C的坐标代入y= ,即可得到只关于m和n的等式.8.阅读理解:配方法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方法,用配方法可求最大(小)值。
中考数学复习反比例函数专项易错题附答案解析一、反比例函数1.如图,直线y=﹣ x+b 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 1, 4), B 两点,延长AO 交反比例函数图象于点C,连接 OB.(1)求 k 和 b 的值;(2)直接写出一次函数值小于反比例函数值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在 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 S△PAC △AOBP 坐标,若不存在请说= S ?若存在请求出点明理由.【答案】(1)解:将A( 1, 4)分别代入y=﹣ x+b 和得:4=﹣1+b,4=,解得:b=5,k=4(2)解:一次函数值小于反比例函数值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为:x> 4 或 0< x<1(3)解:过 A 作 AN⊥ x 轴,过 B 作 BM⊥ x 轴,由(1)知,b=5,k=4,∴直线的表达式为:y=﹣ x+5,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由,解得: x=4,或 x=1,∴B( 4,1),∴,∵,∴,过 A 作 AE⊥ y 轴,过 C 作 CD⊥y 轴,设 P( 0,t ),∴S△PAC=OP?CD+ OP?AE=OP( CD+AE)=|t|=3 ,解得: t=3, t=﹣ 3,∴P( 0, 3)或 P(0,﹣ 3).【解析】【分析】( 1)由待定系数法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即可得到结论;( 3)过 A 作 AM⊥ x 轴,过 B 作 BN⊥ x 轴,由( 1)知, b=5, k=4,得到直线的表达式为: y=﹣ x+5,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列方程,求得B( 4 ,1),于是得到,由已知条件得到,过 A 作 AE⊥ y 轴,过 C 作 CD⊥ y 轴,设 P( 0,t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CD的顶点 C 与原点 O 重合,点 B 在 y 轴的正半轴上,点 A 在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上,点 D 的坐标为(,2).(1)求 k 的值;(2)若将菱形ABCD 沿 x 轴正方向平移,当菱形的一个顶点恰好落在函数y=(k>0,x >0)的图象上时,求菱形 ABCD平移的距离.【答案】(1)解:作 DE⊥BO, DF⊥ x 轴于点 F,∵点 D 的坐标为(,2),∴DO=AD=3,∴A 点坐标为:(, 5),∴k=5;(2)解:∵将菱形 ABCD向右平移,使点 D 落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D′,∴D F=D ′ F,′ =2∴D′点的纵坐标为2,设点 D′( x, 2)∴2=,解得x=,∴FF ′ =OF﹣OF=′﹣=,∴菱形 ABCD平移的距离为,同理,将菱形ABCD向右平移,使点 B 落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菱形 ABCD平移的距离为,综上,当菱形 ABCD平移的距离为或时,菱形的一个顶点恰好落在函数图象上.【解析】【分析】( 1)根据菱形的性质和 D 的坐标即可求出 A 的坐标,代入求出即可;(2) B 和 D 可能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根据平移求出即可.3.平行四边形 ABCD的两个顶点 A、 C 在反比例函数 y= ( k≠0)图象上,点 B、 D 在 x 轴上,且 B 、 D 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AD 交 y 轴于 P 点(1)已知点 A 的坐标是( 2, 3),求 k 的值及 C 点的坐标;(2)在( 1)的条件下,若△ APO 的面积为 2,求点 D 到直线 AC 的距离.【答案】(1)解:∵点 A 的坐标是( 2, 3),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两个顶点A、 C 在反比B、 D 在x 轴上,且B、 D 两点关于原点对称,∴3= ,例函数 y=(k≠0)图象上,点点 C 与点 A 关于原点 O 对称,∴k=6, C(﹣ 2,﹣ 3 ),即 k 的值是 6, C 点的坐标是(﹣2,﹣ 3);( 2 )解:过点A作AN⊥ y轴于点N ,过点D作DM ⊥ AC ,如图,∵点 A( 2, 3), k=6,∴A N=2,∵△ APO 的面积为2,∴,即,得 OP=2,∴点 P( 0, 2),设过点 A( 2, 3), P( 0, 2)的直线解析式为y=kx+b,,得,∴过点 A( 2, 3), P( 0, 2)的直线解析式为 y=0.5x+2,当 y=0 时, 0=0.5x+2,得 x=﹣ 4,∴点 D 的坐标为(﹣ 4, 0),设过点 A( 2, 3), B(﹣ 2,﹣ 3)的直线解析式为y=mx+b ,则∴过点,得,A( 2, 3), C(﹣ 2,﹣ 3)的直线解析式为y=1.5x,∴点 D 到直线 AC 的直线得距离为:【解析】【分析】( 1)根据点 A 的坐标是(= .2,3),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两个顶点A、 C在反比例函数y=(k≠0)图象上,点B、 D 在 x 轴上,且B、 D 两点关于原点对称,可以求得 k 的值和点 C 的坐标;( 2)根据△ APO 的面积为 2,可以求得 OP 的长,从而可以求得点P 的坐标,进而可以求得直线 AP 的解析式,从而可以求得点 D 的坐标,再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求得点 D 到直线 AC 的距离.4.如图,已知抛物线y=﹣ x2+9 的顶点为A,曲线 DE 是双曲线y=(3≤x≤)12的一部分,记作 G1,且 D( 3, m)、 E(12, m﹣3),将抛物线y=﹣ x2 +9 水平向右移动 a 个单位,得到抛物线 G2.(1)求双曲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 y=﹣ x2+9 与 x 轴的交点为 B、 C,且 B 在 C 的左侧,则线段 BD 的长为________;(3)点( 6,n )为 G1与 G2的交点坐标,求 a 的值.(4)解:在移动过程中,若G1与 G2有两个交点,设G2的对称轴分别交线段DE 和G1于M、 N 两点,若MN <,直接写出 a 的取值范围.【答案】(1)把 D( 3, m)、 E( 12, m﹣ 3)代入 y=得,解得,所以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2) 2(3)解:把( 6, n)代入 y= 得 6n=12,解得 n=2,即交点坐标为(6, 2),抛物线 G2的解析式为 y=﹣( x﹣ a)2+9,把( 6, 2)代入 y=﹣( x﹣ a)2 +9 得﹣( 6﹣ a)2+9=2,解得 a=6 ±,即 a 的值为 6±;(4)抛物线 G2 的解析式为 y=﹣( x﹣ a)2+9,把 D( 3,4)代入 y=﹣( x﹣ a)2+9 得﹣( 3﹣a)2+9=4,解得 a=3﹣或 a=3+ ;把 E( 12, 1 )代入y=﹣( x﹣ a)2+9 得﹣( 12﹣ a)2+9=1,解得a=12﹣ 2 或 a=12+2 ;1 2∵G 与 G 有两个交点,∴3+ ≤ a ≤﹣12 ,设直线 DE 的解析式为y=px+q,把 D( 3,4), E(12, 1)代入得,解得,∴直线 DE 的解析式为 y=﹣x+5,∵G 的对称轴分别交线段DE 和 G 于 M、 N 两点,2 1∴M ( a,﹣a+5), N( a,),∵MN <,∴﹣a+5﹣<,整理得 a2﹣13a+36 >0,即( a﹣ 4)( a﹣ 9)> 0,∴a< 4 或 a> 9,∴a 的取值范围为9< a ≤ 12﹣ 2 .【解析】【解答】解:(2)当 y=0 时,﹣ x2+9=0,解得 x1=﹣ 3, x2=3,则 B(﹣ 3, 0),而 D( 3,4),所以 BE= =2 .故答案为 2 ;【分析】( 1)把 D( 3,m)、 E( 12, m﹣ 3)代入 y=得关于k、m的方程组,然后解方程组求出m、k,即可得到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和D、 E 点坐标;( 2)先解方程﹣x2+9=0 得到 B(﹣ 3, 0),而D(3, 4),然后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DE 的长;( 3)先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确定交点坐标为(6, 2),然后把( 6 , 2)代入y=﹣( x ﹣a)2+9 得 a 的值;( 4)分别把 D 点和 E 点坐标代入y=﹣( x﹣ a)2+9 得 a 的值,则利用图象和 G1与 G2有两个交点可得到3+≤ a≤﹣122 ,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DE 的解析式为y=﹣ x+5,则 M( a,﹣a+5), N( a,),于是利用MN <得到﹣a+5 ﹣<,然后解此不等式得到a< 4 或 a> 9,最后确定满足条件的 a 的取值范围.5.如图 1,经过原点的抛物线y=ax2+bx+c 与 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点C;与双曲线y=相交于点 A, B;直线 AB 与分别与 x 轴、 y 轴交于点 D, E.已知点 A 的坐标为(﹣1, 4),点B 在第四象限内且到 x 轴、 y 轴的距离相等.(1)求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解析式;(2)计算△ ABC 的面积;(3)如图 2,将抛物线平移至顶点在原点上时,直线半轴上是否存在点 P,使△PAB 的内切圆的圆心在AB 随之平移,试判断:在y 轴上?若存在,求出点Py 轴的负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把点 A 的坐标代入双曲线的解析式得:k=﹣ 1×4=﹣ 4.所以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设点 B 的坐标为( m,﹣ m).∵点 B 在双曲线上,2∴﹣ m =﹣ 4,解得 m=2 或 m=﹣ 2.∴m=2 .∴B( 2,﹣ 2).将点 A、 B、 C 的坐标代入得:,解得:.2(2)解:如图1,连接 AC、BC.令y=0,则 x2﹣3x=0,∴x=0 或 x=3,∴C(3 ,0),∵A(﹣ 1, 4), B( 2,﹣ 2),∴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 2x+2,∵点 D 是直线 AB 与 x 轴的交点,∴D( 1, 0),∴S△ABC=S△ADC+S△BDC=× 2× 4+× 2× ;2=6(3)解:存在,理由:如图2,由原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 3x=(x﹣)2﹣,∴原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个单位,∴抛物线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而平移前 A(﹣ 1, 4), B( 2,﹣ 2),∴平移后点A(﹣,),B(,),∴点 A 关于 y 轴的对称点A'(,),连接 A'B 并延长交y 轴于点 P,连接 AP,由对称性知,∠ APE=∠BPE,∴△ APB 的内切圆的圆心在y 轴上,∵B(,),A'(,),∴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y=3x﹣,∴P( 0,﹣).【解析】【分析】( 1)首先将点 A 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求得k 的值,然后再求得 B 的值,最后根据点 A 的坐标求出双曲线的解析式,进而得出点 B 的坐标,最后,将点 A、 B、O 三点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求得a、 b、 c 的值即可;(2)由点 A 和点 B 的坐标可求得直线AB 的解析式,然后将y=0 可求得点 D 的横坐标,最后用三角形的面积和求解即可;(3)先确定出平移后点A, B 的坐标,进而求出点 A 关于 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求出直线BA'的解析式即可得出点P 的坐标.6.已知: O 是坐标原点, P( m,n )( m>0)是函数 y= ( k> 0)上的点,过点 P 作直线PA⊥ OP 于 P,直线 PA 与 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 A(a, 0)( a> m).设△ OPA 的面积为s,且 s=1+.(1)当 n=1 时,求点 A 的坐标;(2)若 OP=AP,求 k 的值;(3)设 n 是小于 20 的整数,且 k≠,求 OP2的最小值.【答案】(1)解:过点 P 作 PQ⊥ x 轴于 Q,则 PQ=n, OQ=m,当 n=1 时, s=,∴a= = .(2)解:解法一:∵OP=AP, PA⊥OP,∴△ OPA是等腰直角三角形.∴m=n= .∴1+ = ?an.即 n4﹣ 4n2+4=0,∴k2﹣ 4k+4=0,∴k=2.解法二:∵OP=AP, PA⊥ OP,∴△ OPA是等腰直角三角形.∴m=n .设△ OPQ 的面积为s1则: s1=∴?mn=(1+),即: n4﹣4n2+4=0,∴k2﹣ 4k+4=0,∴k=2.(3)解:解法一:∵PA⊥ OP, PQ⊥ OA,∴△ OPQ∽ △ OAP.设:△ OPQ 的面积为s1,则=即:=化简得:化简得:2n 4+2k 2﹣kn 4﹣ 4k=0 ( k ﹣2)( 2k ﹣ n 4) =0,∴k=2 或 k=(舍去),∴当 n 是小于 20 的整数时, k=2.∵OP 2=n 2 +m 2=n 2+ 又 m > 0, k=2,∴ n 是大于 0 且小于 20 的整数.当 n=1 时, OP 2=5,当 n=2 时, OP 2=5,当 n=3 时, OP 2=32+ =9+ =,当 n 是大于 3 且小于 20 的整数时,即当 n=4、 5、 6 19时, OP 2 的值分别是:22、6 2+2,4 +、5 + 19+ ∵192+ > 182+> 32+ >5,∴OP 2 的最小值是 5.【解析】 【分析】( 1)利用 △ OPA 面积定义构建关于a 的方程,求出A 的坐标;( 2)由已知 OP=AP , PA ⊥ OP ,可得 △ OPA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其面积构建关于n 的方程,转化为 k 的方程,求出 k;(3)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构建关于k 的方程, 最值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就是函数思想,利用勾股定理用 m 、n 的代数式表达OP 2,,在 n 的范围内求出 OP 2 的最值 .7.如图,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 A (3, 3),把直线 OA 向下平移后,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B ( 6, m ),与 x 轴、 y 轴分别交于C 、D 两点.( 1)求 m 的值;( 2)求过 A 、 B 、 D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若点 E 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是否存在点E ,使四边形 OECD 的面积 S 1 , 是四边形 OACD 面积 S 的 ?若存在,求点 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A(3, 3),∴经过点 A 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而直线 OA 向下平移后,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B( 6, m),∴m=(2)解:∵直线 OA 向下平移后,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B(6,),与x 轴、 y 轴分别交于 C、 D 两点,而这些 OA 的解析式为 y=x,设直线 CD 的解析式为 y=x+b代入 B 的坐标得:=6+b,∴b= ﹣4.5,∴直线 OC 的解析式为y=x﹣ 4.5,∴C、D 的坐标分别为( 4.5,0),( 0,﹣ 4.5),设过 A、 B、 D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 +bx+c,分别把 A、 B、 D 的坐标代入其中得:解之得: a=﹣ 0.5,b=4 ,c=﹣ 4.5∴y=﹣ 0.5x2+4x﹣ 4.5(3)解:如图,设E 的横坐标为 x,∴其纵坐标为﹣ 0.5x2+4x﹣4.5,∴S1=(﹣0.5x2+4x﹣4.5+OD)× OC,=(﹣ 0.5x2+4x﹣4.5+4.5 )× 4.,5=(﹣ 0.5x2+4x)× 4.,5而 S=(3+OD)×OC=(3+4.5)×4.5=,∴(﹣ 0.5x2+4x)× 4.5=,解之得 x=4±,∴这样的 E 点存在,坐标为(4﹣,0.5),(4+,0.5).【解析】【分析】( 1)先根据点 A 的坐标求得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又点 B 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代入即可求得m 的值;( 2)先根据点 A 的坐标求得直线OA 的解析式,再结合点 B 的坐标求得直线CD 的解析式,从而可求得点C、 D 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3)先设出抛物线上 E 点的坐标,从而表示出面积S1,再求得面积S 的值,令其相等可得到关于x 的二元一次方程,方程有解则点 E 存在,并可求得点 E 的坐标.8.如图,已知 A( 3 , m), B(﹣ 2 ,﹣ 3)是直线 AB 和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两个交点.(1)求直线AB 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观察图象,直接写出当x 满足什么范围时,直线AB 在双曲线的下方;(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点C,使得△ OBC 的面积等于△OAB 的面积?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如果存在,求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点 C 的坐标.【答案】(1)解: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把B(﹣ 2,﹣ 3)代入,可得 k=﹣ 2×(﹣ 3 )=6,∴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y= ;把A( 3, m)代入 y= ,可得 3m=6,即m=2,∴A(3, 2),设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y=ax+b,把 A( 3, 2), B(﹣ 2,﹣ 3)代入,可得,解得,∴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y=x﹣1(2)解:由题可得,当 x 满足: x<﹣ 2 或 0< x< 3 时,直线 AB 在双曲线的下方(3)解:存在点 C.如图所示,延长AO 交双曲线于点C1,∵点 A 与点 C 关于原点对称,1∴AO=C O,1∴△ OBC 的面积等于△ OAB 的面积,1此时,点 C1的坐标为(﹣ 3 ,﹣ 2);如图,过点 C1作 BO 的平行线,交双曲线于点2 2 1的面积,C ,则△ OBC 的面积等于△ OBC∴△ OBC2的面积等于△ OAB 的面积,由B(﹣ 2,﹣ 3)可得 OB 的解析式为 y= x,可设直线 C1C2的解析式为 y= x+b',把 C1(﹣ 3,﹣ 2)代入,可得﹣2=×(﹣3)+b',解得 b'=,∴直线 C1C2的解析式为y= x+,解方程组,可得 C2();如图,过 A 作 OB 的平行线,交双曲线于点 C3 3的面积等于△ OBA 的面积,,则△ OBC设直线 AC3的解析式为y= x+,把 A( 3, 2)代入,可得2=×3+,解得=﹣,∴直线 AC3的解析式为y= x﹣,解方程组,可得 C3();综上所述,点 C 的坐标为(﹣ 3,﹣ 2),(()).【解析】【分析】( 1)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解析式,将已知的点A,B 的坐标代入设的函数解析式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求出系数,再回代到解析式(2)结合图像判断直线 AB 在双曲线的交点坐标为 A,B, X 取值范围为双曲线所在象限交点的横坐标,第一象限为为小于横坐标大于零,第三象限为小于横坐标(3)结合已知条件根据同底等高、等底同高作出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再结合已知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与双曲线有交点的直线的解析式,得出点的坐标,注意要考虑满足条件的所有点 C 的坐标。
一、反比例函数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1.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个顶点A、C在反比例函数y= (k≠0)图象上,点B、D在x轴上,且B、D两点关于原点对称,AD交y轴于P点(1)已知点A的坐标是(2,3),求k的值及C点的坐标;(2)在(1)的条件下,若△APO的面积为2,求点D到直线AC的距离.【答案】(1)解:∵点A的坐标是(2,3),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个顶点A、C在反比例函数y= (k≠0)图象上,点B、D在x轴上,且B、D两点关于原点对称,∴3= ,点C与点A关于原点O对称,∴k=6,C(﹣2,﹣3),即k的值是6,C点的坐标是(﹣2,﹣3);(2)解:过点A作AN⊥y轴于点N,过点D作DM⊥AC,如图,∵点A(2,3),k=6,∴AN=2,∵△APO的面积为2,∴,即,得OP=2,∴点P(0,2),设过点A(2,3),P(0,2)的直线解析式为y=kx+b,,得,∴过点A(2,3),P(0,2)的直线解析式为y=0.5x+2,当y=0时,0=0.5x+2,得x=﹣4,∴点D的坐标为(﹣4,0),设过点A(2,3),B(﹣2,﹣3)的直线解析式为y=mx+b,则,得,∴过点A(2,3),C(﹣2,﹣3)的直线解析式为y=1.5x,∴点D到直线AC的直线得距离为:= .【解析】【分析】(1)根据点A的坐标是(2,3),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个顶点A、C在反比例函数y= (k≠0)图象上,点B、D在x轴上,且B、D两点关于原点对称,可以求得k的值和点C的坐标;(2)根据△APO的面积为2,可以求得OP的长,从而可以求得点P的坐标,进而可以求得直线AP的解析式,从而可以求得点D的坐标,再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求得点D到直线AC的距离.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1=ax+b(a≠0)的图象与y轴相交于点A,与反比例函数y2= (c≠0)的图象相交于点B(3,2)、C(﹣1,n).(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直接写出y1>y2时x的取值范围;(3)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B为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请求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把B(3,2)代入得:k=6∴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把C(﹣1,n)代入,得:n=﹣6∴C(﹣1,﹣6)把B(3,2)、C(﹣1,﹣6)分别代入y1=ax+b,得:,解得:所以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1=2x﹣4(2)解:由图可知,当写出y1>y2时x的取值范围是﹣1<x<0或者x>3.(3)解:y轴上存在点P,使△PAB为直角三角形如图,过B作BP1⊥y轴于P1,∠B P1 A=0,△P1AB为直角三角形此时,P1(0,2)过B作BP2⊥AB交y轴于P2∠P2BA=90,△P2AB为直角三角形在Rt△P1AB中,在Rt△P1 AB和Rt△P2 AB∴∴P2(0,)综上所述,P1(0,2)、P2(0,).【解析】【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进而求出点C坐标,最后用再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2)利用图象直接得出结论;(3)分三种情况,利用勾股定理或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3.如图,已知正比例函数y=2x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m,﹣2).(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观察图象,直接写出正比例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若双曲线上点C(2,n)沿OA方向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判断四边形OAB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解: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0)∵A(m,﹣2)在y=2x上,∴﹣2=2m,∴解得m=﹣1。
中考数学复习反比例函数专项易错题附答案一、反比例函数1.如图,一次函数y1=k1 x+b 与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交于点A(4, m)和 B(﹣ 8,﹣2),与 y 轴交于点C.(1) m=________, k1=________;(2)当 x 的取值是 ________时, k1 x+b>;(3)过点 A 作 AD⊥ x 轴于点 D,点 P 是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一点.设直线OP 与线段 AD 交于点 E,当 S四边形ODAC: S△ODE=3: 1 时,求点 P 的坐标.【答案】(1) 4;(2)﹣ 8< x< 0 或 x>4(3)解:由( 1)知, y1= x+2 与反比例函数 y2= ,∴点 C 的坐标是( 0,2),点 A的坐标是( 4, 4).∴CO=2, AD=OD=4.∴S 梯形ODAC= ?OD= × 4=12,∵S 四边形ODAC: S△ODE=3: 1,∴S△ODE= S 梯形ODAC= × 12=4,即OD?DE=4,∴D E=2.∴点 E 的坐标为( 4,2).又点 E 在直线 OP 上,∴直线 OP 的解析式是y=x,∴直线 OP 与 y2=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P 的坐标为( 4,2).【解析】【解答】解:(1)∵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过点B(﹣ 8,﹣ 2),∴ k2=(﹣8)×(﹣ 2) =16,即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2=,将点 A( 4, m)代入 y2= ,得: m=4,即点 A( 4,4),将点 A( 4, 4)、 B(﹣ 8,﹣ 2)代入 y1=k1 x+b,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1=x+2,故答案为:4,;( 2 )∵ 一次函数 y1=k1x+2 与反比例函数y2= 的图象交于点A( 4,4)和 B(﹣ 8,﹣ 2),∴当 y > y 时, x 的取值范围是﹣ 8< x<0 或 x> 4,1 2故答案为:﹣ 8< x< 0 或 x> 4;【分析】( 1)由 A 与 B 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将 B 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求出k2的值,确定出反比例解析式,再将 A 的坐标代入反比例解析式中求出m 的值,确定出 A 的坐标,将 B 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k1的值;( 2)由 A 与 B 横坐标分别为4、﹣ 8,加上0,将 x 轴分为四个范围,由图象找出一次函数图象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时x 的范围即可;( 3 )先求出四边形ODAC 的面积,由S 四边形ODAC:S△ODE=3: 1 得到△ ODE 的面积,继而求得点 E 的坐标,从而得出直线 OP 的解析式,结合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即可得.2.如图,平行于y 轴的直尺(一部分)与双曲线y=(k≠0)(x>0)相交于点A、 C,与x 轴相交于点 B、 D,连接 AC.已知点 A、 B 的刻度分别为 5, 2(单位: cm),直尺的宽度为2cm, OB=2cm.(1)求 k 的值;(2)求经过 A、 C 两点的直线的解析式;(3)连接 OA、 OC,求△OAC的面积.【答案】(1)解:∵AB=5﹣ 2=3cm, OB=2cm,∴A 的坐标是( 2, 3),代入 y=得3=,解得: k=6(2)解: OD=2+2=4,在y= 中令 x=4,解得 y= .则C 的坐标是( 4,).设AC 的解析式是 y=mx+n,根据题意得:,解得:,则直线 AC 的解析式是y=﹣x+(3)解:直角△ AOB 中, OB=2, AB=3,则 S△AOB× 2×;3=3= OB?AB=直角△ ODC中, OD=4,CD= ,则 S△OCD× 4×=3.= OD?CD=在直角梯形ABDC 中, BD=2, AB=3,CD=,则S梯形ABDC=(AB+DC)?BD=(3+)×2= .则 S△OAC =S AOB+S ABDC﹣S OCD=3+ ﹣ 3= △梯形△【解析】【分析】( 1 )首先求得 A 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函数的解析式;( 2 )首先求得 C 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直线的解析式;( 3 )根据△OAC=S△AOB+S梯形ABDC﹣S△OCD 利用直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求解.S3.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 x+b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交于点A(﹣1,2)和点 B,点 C在 y 轴上.(1)当△ ABC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 C 的坐标;(2)当x+b<时,请直接写出x 的取值范围.【答案】(1)解:作点 A 关于 y 轴的对称点 A′,连接 A′B交 y 轴于点 C,此时点 C 即是所求,如图所示.∵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过点A(﹣ 1, 2),∴k=﹣ 1 × 2=﹣2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x<0);∵一次函数y= x+b 的图象过点A(﹣ 1,2),∴2=﹣ +b,解得: b= ,∴一次函数解析式为 y= x+ .联立一次函数解析式与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成方程组:,解得:,或,∴点 A 的坐标为(﹣1, 2)、点 B 的坐标为(﹣4,).∵点 A′与点 A 关于 y 轴对称,∴点 A′的坐标为( 1, 2),设直线 A′B的解析式为y=mx+n,则有,解得:,∴直线 A′B的解析式为y=x+.令y= x+ 中 x=0,则 y= ,∴点 C 的坐标为( 0,)(2)解:观察函数图象,发现:当 x<﹣ 4 或﹣ 1< x<0 时,一次函数图象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下方,∴当x+<﹣时,x的取值范围为x<﹣ 4 或﹣ 1< x< 0【解析】【分析】( 1)作点 A 关于 y 轴的对称点 A′,连接 A′B交 y 轴于点 C,此时点 C 即是所求.由点 A 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利用待定系数法和反比例函数图象点的坐标特征即可求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联立两函数解析式成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求出点A、 B 的坐标,再根据点A′与点 A 关于 y 轴对称,求出点A′的坐标,设出直线A′B的解析式为y=mx+n,结合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令直线 A′B解析式中 x 为 0,求出 y 的值,即可得出结论;( 2)根据两函数图象的上下关系结合点A、 B 的坐标,即可得出不等式的解集.4.给出如下规定:两个图形 G 和 G ,点 P 为 G 上任一点,点 Q 为 G 上任一点,如果1 2 1 2线段 PQ 的长度存在最小值,就称该最小值为两个图形G1 2和 G之间的距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O 为坐标原点.(1)点 A 的坐标为A( 1, 0),则点B( 2, 3)和射线OA 之间的距离为 ________,点 C (﹣ 2, 3)和射线OA 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2)如果直线y=x+1 和双曲线y=之间的距离为,那么k=________;(可在图 1 中进行研究)(3)点 E 的坐标为( 1,),将射线OE 绕原点 O 顺时针旋转120°,得到射线OF,在坐标平面内所有和射线OE, OF 之间的距离相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记为图形M .①请在图 2 中画出图形M ,并描述图形M 的组成部分;(若涉及平面中某个区域时可以用阴影表示).②将射线 OE, OF 组成的图形记为图形W,直线 y=﹣ 2x﹣ 4 与图形 M 的公共部分记为图形N,请求出图形W 和图形 N 之间的距离.【答案】(1) 3;(2)﹣ 4(3)解:①如图, x 轴正半轴,∠GOH 的边及其内部的所有点(OH、 OG 分别与OE、 OF 垂直),;②由① 知 OH 所在直线解析式为y=﹣x, OG 所在直线解析式为y=x,由得,即点M(﹣,),由得:,即点N(﹣,),则﹣≤x≤﹣,x,﹣ 2x﹣ 4),图形 N(即线段 MN )上点的坐标可设为(即图形 W 与图形 N 之间的距离为d,d===∴当 x=﹣时,d的最小值为=,即图形 W 和图形 N 之间的距离.【解析】【解答】解:(1)点( 2, 3)和射线OA 之间的距离为3,点(﹣2, 3)和射线OA 之间的距离为= ,故答案分别为:3,;(2)直线 y=x+1 和双曲线y= k x 之间的距离为,∴k<0(否则直线y=x+1 和双曲线y=相交,它们之间的距离为0).过点 O 作直线 y=x+1 的垂线 y=﹣ x,与双曲线 y= 交于点 E、 F,过点 E 作 EG⊥ x 轴,如图1,由得,即点F(﹣,),则 OF==,∴O E=OF+EF=2 ,在 Rt△ OEG中,∠ EOG=∠OEG=45°, OE=2,则有 OG=EG=OE=2,∴点 E 的坐标为(﹣ 2, 2),∴k=﹣ 2 × 2=﹣4 ,故答案为:﹣ 4;【分析】( 1)由题意可得出点B( 2, 3)到射线 OA 之间的距离为 B 点纵坐标,根据新定义得点 C(﹣ 2,3)和射线 OA 之间的距离;(2)根据题意即可得 k< 0(否则直线y=x+1 和双曲线 y= k x 相交,它们之间的距离为0).过点 O 作直线 y=x+1 的垂线 y=﹣ x,与双曲线 y= k x 交于点 E、 F,过点 E 作 EG⊥ x轴,如图 1,将其联立即可得点 F 坐标,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得OF 长,再由 OE=OF+EF 求出 OE 长,在 Rt△ OEG 中,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点 E 的坐标为(﹣ 2,2),将 E 点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即可得出k 值.(3)①如图, x 轴正半轴,∠ GOH 的边及其内部的所有点(OH、OG 分别与 OE、OF 垂直);②由① 知 OH 所在直线解析式为y=﹣x, OG 所在直线解析式为y=x,分别联立即可得出点M 、N 坐标,从而得出x 取值范围,根据题意图形N(即线段MN )上点的坐标可设为( x,﹣ 2x﹣4 ),从而求出图形W 与图形 N 之间的距离为d,由二次函数性质知 d最小值 .5.如图 1,已知一次函数 y=ax+2 与 x 轴、 y 轴分别交于点A, B,反比例函数y=经过点M.(1)若 M 是线段 A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 A、 B 重合).当 a=﹣ 3 时,设点 M 的横坐标为m,求 k 与 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一次函数y=ax+2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有唯一公共点M,且 OM= ,求a 的值.( 3)当 a= ﹣ 2 时,将 Rt△AOB 在第一象限内沿直线y=x 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Rt△ A′ O′,B如′图2, M 是 Rt△ A′ O′斜B边′上的一个动点,求k 的取值范围.【答案】(1)解:当 a=﹣3 时, y=﹣ 3x+2,当y=0 时,﹣ 3x+2=0,x=,∵点 M 的横坐标为m,且 M 是线段 A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B 重合),∴0< m<,, DANG则,﹣3x+2= ,当x=m 时,﹣ 3m+2= ,∴k=﹣ 3m2+2m(0< m<)(2)解:由题意得:,ax+2=,ax2+2x﹣k=0,∵直线 y=ax+2( a ≠0)与双曲线 y=有唯一公共点M 时,∴△ =4+4ak=0,ak=﹣ 1,∴k=﹣,则,解得:,∵OM=,∴12+(﹣)2=()2,a=±(3)解:当 a=﹣2 时, y=﹣ 2x+2,∴点 A 的坐标为( 1, 0),点 B 的坐标为( 0 ,2),∵将 Rt△ AOB 在第一象限内沿直线y=x 平移个单位得到Rt△ A′ O′, B′∴A′( 2,1), B′( 1, 3),点 M 是 Rt△ A′O′斜B′上一动点,边当点 M′与 A′重合时, k=2,当点 M′与 B′重合时, k=3,∴k 的取值范围是 2 ≤ k ≤ 3【解析】【分析】( 1)当 a=﹣3 时,直线解析式为y=﹣3x+2,求出 A 点的横坐标,由于点 M 的横坐标为m,且 M 是线段 A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从而得到m 的取值范围,由﹣ 3x+2= ,由 X=m 得 k=﹣ 3m 2+2m( 0< m<);(2)由ax+2= 得 ax2+2x﹣k=0,直线 y=ax+2( a≠0)与双曲线 y= 有唯一公共点 M 时,△ =4+4ak=0, ak=﹣ 1,由勾股定理即可;( 3 )当 a=﹣ 2 时, y=﹣2x+2,从而求出 A、 B 两点的坐标,由平移的知识知A′, B′点的坐标,从而得到k 的取值范围。
一、反比例函数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1.如图.一次函数y=x+b的图象经过点B(﹣1,0),且与反比例函数(k为不等于0的常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交于点A(1,n).求:(1)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当1≤x≤6时,反比例函数y的取值范围.【答案】(1)解:把点B(﹣1,0)代入一次函数y=x+b得: 0=﹣1+b,∴b=1,∴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1,∵点A(1,n)在一次函数y=x+b的图象上,∴n=1+1,∴n=2,∴点A的坐标是(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A(1,2).∴k=1×2=2,∴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是:y=(2)解:反比例函数y=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少,而当x=1时,y=2,当x=6时,y= ,∴当1≤x≤6时,反比例函数y的值:≤y≤2【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首先把点B(﹣1,0)代入一次函数y=x+b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又点A(1,n)在一次函数y=x+b的图象上,再利用一次函数解析式求出点A的坐标,然后利用代入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分别求出当x=1,x=6时的y值,即可得到答案.2.如图,点A在函数y= (x>0)图象上,过点A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分别交函数y=图象于点B,C,直线BC与坐标轴的交点为D,E.(1)当点C的横坐标为1时,求点B的坐标;(2)试问:当点A在函数y= (x>0)图象上运动时,△ABC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ABC的面积,若变化,请说明理由.(3)试说明:当点A在函数y= (x>0)图象上运动时,线段BD与CE的长始终相等.【答案】(1)解:∵点C在y= 的图象上,且C点横坐标为1,∴C(1,1),∵AC∥y轴,AB∥x轴,∴A点横坐标为1,∵A点在函数y= (x>0)图象上,∴A(1,4),∴B点纵坐标为4,∵点B在y= 的图象上,∴B点坐标为(,4);(2)解:设A(a,),则C(a,),B(,),∴AB=a﹣ = a,AC= ﹣ = ,∴S△ABC= AB•AC= × × = ,即△ABC的面积不发生变化,其面积为;(3)解:如图,设AB的延长线交y轴于点G,AC的延长线交x轴于点F,∵AB∥x轴,∴△ABC∽△EFC,∴ = ,即 = ,∴EF= a,由(2)可知BG= a,∴BG=EF,∵AE∥y轴,∴∠BDG=∠FCE,在△DBG和△CFE中∴△DBG≌△CEF(AAS),∴BD=EF.【解析】【分析】(1)由条件可先求得A点坐标,从而可求得B点纵坐标,再代入y= 可求得B点坐标;(2)可设出A点坐标,从而可表示出C、B的坐标,则可表示出AB和AC的长,可求得△ABC的面积;(3)可证明△ABC∽△EFC,利用(2)中,AB和AC的长可表示出EF,可得到BG=EF,从而可证明△DBG≌△CFE,可得到DB=CF.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1=ax+b(a≠0)的图象与y轴相交于点A,与反比例函数y2= (c≠0)的图象相交于点B(3,2)、C(﹣1,n).(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直接写出y1>y2时x的取值范围;(3)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B为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请求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把B(3,2)代入得:k=6∴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把C(﹣1,n)代入,得:n=﹣6∴C(﹣1,﹣6)把B(3,2)、C(﹣1,﹣6)分别代入y1=ax+b,得:,解得:所以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1=2x﹣4(2)解:由图可知,当写出y1>y2时x的取值范围是﹣1<x<0或者x>3.(3)解:y轴上存在点P,使△PAB为直角三角形如图,过B作BP1⊥y轴于P1,∠B P1 A=0,△P1AB为直角三角形此时,P1(0,2)过B作BP2⊥AB交y轴于P2∠P2BA=90,△P2AB为直角三角形在Rt△P1AB中,在Rt△P1 AB和Rt△P2 AB∴∴P2(0,)综上所述,P1(0,2)、P2(0,).【解析】【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进而求出点C坐标,最后用再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2)利用图象直接得出结论;(3)分三种情况,利用勾股定理或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4.如图,已知直线y=x+k和双曲线y= (k为正整数)交于A,B两点.(1)当k=1时,求A、B两点的坐标;(2)当k=2时,求△AOB的面积;(3)当k=1时,△OAB的面积记为S1,当k=2时,△OAB的面积记为S2,…,依此类推,当k=n时,△OAB的面积记为S n,若S1+S2+…+S n= ,求n的值.【答案】(1)解:当k=1时,直线y=x+k和双曲线y= 化为:y=x+1和y= ,解得,,∴A(1,2),B(﹣2,﹣1)(2)解:当k=2时,直线y=x+k和双曲线y= 化为:y=x+2和y= ,解得,,∴A(1,3),B(﹣3,﹣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mx+n,∴∴,∴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2∴直线AB与y轴的交点(0,2),∴S△AOB= ×2×1+ ×2×3=4;(3)解:当k=1时,S1= ×1×(1+2)= ,当k=2时,S2= ×2×(1+3)=4,…当k=n时,S n= n(1+n+1)= n2+n,∵S1+S2+…+S n= ,∴ ×(…+n2)+(1+2+3+…n)= ,整理得:,解得:n=6.【解析】【分析】(1)两图像的交点就是求联立的方程组的解;(2)斜三角形△AOB的面积可转化为两水平(或竖直)三角形(有一条边为水平边或竖直边的三角形称为水平或竖直三角形)的面积和或差;(3)利用n个数的平方和公式和等差数列的和公式可求出.5.抛物线y= +x+m的顶点在直线y=x+3上,过点F(﹣2,2)的直线交该抛物线于点M、N两点(点M在点N的左边),MA⊥x轴于点A,NB⊥x轴于点B.(1)先通过配方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坐标可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再求m的值;(2)设点N的横坐标为a,试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点N的纵坐标,并说明NF=NB;(3)若射线NM交x轴于点P,且PA•PB= ,求点M的坐标.【答案】(1)解:y= x2+x+m= (x+2)2+(m﹣1)∴顶点坐标为(﹣2,m﹣1)∵顶点在直线y=x+3上,∴﹣2+3=m﹣1,得m=2;(2)解:过点F作FC⊥NB于点C,∵点N在抛物线上,∴点N的纵坐标为: a2+a+2,即点N(a, a2+a+2)在Rt△FCN中,FC=a+2,NC=NB﹣CB= a2+a,∴NF2=NC2+FC2=( a2+a)2+(a+2)2,=( a2+a)2+(a2+4a)+4,而NB2=( a2+a+2)2,=( a2+a)2+(a2+4a)+4∴NF2=NB2,NF=NB(3)解:连接AF、BF,由NF=NB,得∠NFB=∠NBF,由(2)的思路知,MF=MA,∴∠MAF=∠MFA,∵MA⊥x轴,NB⊥x轴,∴MA∥NB,∴∠AMF+∠BNF=180°∵△MAF和△NFB的内角总和为360°,∴2∠MAF+2∠NBF=180°,∠MAF+∠NBF=90°,∵∠MAB+∠NBA=180°,∴∠FBA+∠FAB=90°,又∵∠FAB+∠MAF=90°,∴∠FBA=∠MAF=∠MFA,又∵∠FPA=∠BPF,∴△PFA∽△PBF,∴ = ,PF2=PA×PB= ,过点F作FG⊥x轴于点G,在Rt△PFG中,PG= = ,∴PO=PG+GO= ,∴P(﹣,0)设直线PF:y=kx+b,把点F(﹣2,2)、点P(﹣,0)代入y=kx+b,解得k= ,b= ,∴直线PF:y= x+ ,解方程 x2+x+2= x+ ,得x=﹣3或x=2(不合题意,舍去),当x=﹣3时,y= ,∴M(﹣3,).【解析】【分析】(1)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化成顶点式,写出顶点坐标,由顶点再直线y=x+3上,建立方程求出m的值。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易错题汇编及解析一、选择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k y x=的图象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11,A x y 、()22,B x y 两点在该图象上,下列命题:①过点A 作AC x ⊥轴,C 为垂足,连接OA .若ACO ∆的面积为3,则6k=-;②若120x x <<,则12y y >;③若120x x +=,则120y y +=其中真命题个数是( )A .0B .1C .2D .3 【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由题意可得k <0,y 1=,,sin cos 22x x x ππ⎡⎤∃∈-≤⎢⎥⎣⎦,y 2=2k x ,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判断①,根据点位于的象限判断②,结合已知条件列式计算判断③,由此即可求得答案.【详解】 ∵反比例函数k y x =的图象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 ∴k<0,∵()11,A x y 、()22,B x y 两点在该图象上,∴y 1=,,sin cos 22x x x ππ⎡⎤∃∈-≤⎢⎥⎣⎦,y 2=2k x , ∴x 1y 1=k ,x 2y 2=k ,①过点A 作AC x ⊥轴,C 为垂足,∴S △AOC =1OC?AC 2=11x ?y k =322=, ∴6k =-,故①正确;②若120x x <<,则点A 在第二象限,点B 在第四象限,所以12y y >,故②正确; ③∵120x x +=, ∴()121212120k x x k k y y x x x x ++=+==,故③正确,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直线l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与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在第一象限相交于点C.若AB=BC,△AOB的面积为3,则k的值为()A.6 B.9 C.12 D.18【答案】C【解析】【分析】设OB=a,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即可表示出点C,把点C代入反比例函数即可求得k.【详解】作CD⊥x轴于D,设OB=a,(a>0)∵△AOB的面积为3,∴12OA•OB=3,∴OA=6a,∵CD∥OB,∴OD=OA=6a,CD=2OB=2a,∴C(6a,2a),∵反比例函数y=kx经过点C,∴k=6a×2a=12,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直线和反比例函数的交点问题,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会运用相似求线段长度是解题的关键.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k(x -1)与y=(0)k k x<的大致图象是 A . B . C .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解:k<0时,y=(0)k k x<的图象位于二、四象限, y=k(x -1)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观察可知B 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过点(),0A m ,()2,0B m﹢作x 轴的垂线1l 和2l ,探究直线1l 和2l 与双曲线 3y x= 的关系,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两直线中总有一条与双曲线相交B .当m =1时,两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C .当20m -﹤﹤ 时,两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在y 轴两侧D .当两直线与双曲线都有交点时,这两交点的最短距离是2【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给定m 特定值、非特定值分别进行讨论即可得.【详解】当m =0时,2l 与双曲线有交点,当m =-2时,1l 与双曲线有交点,当m 0m 2≠≠,﹣时,12l l 与和双曲线都有交点,所以A 正确,不符合题意;当m 1=时,两交点分别是(1,3),(3,1)10B 正确,不符合题意;当2m 0-﹤﹤ 时,1l 在y 轴的左侧,2l 在y 轴的右侧,所以C 正确,不符合题意;两交点分别是33m (m 2m m 2++,和,),两交点的距离是()2364m m 2+⎡⎤+⎣⎦,当m 无限大时,两交点的距离趋近于2,所以D 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反比例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利用特定值,分情况进行讨论是解本题的关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5.如图,点A 在双曲线4y x =上,点B 在双曲线(0)k y k x=≠上,AB x P 轴,交y 轴于点C .若2AB AC =,则k 的值为( )A .6B .8C .10D .12【答案】D【解析】【分析】 过点A 作AD ⊥x 轴于D ,过点B 作BE ⊥x 轴于E ,得出四边形ACOD 是矩形,四边形BCOE 是矩形,得出ACOD S 矩形=4,BCOE S k =矩形,根据AB=2AC ,即BC=3AC ,即可求得矩形BCOE 的面积,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即可求得k 的值.【详解】过点A 作AD ⊥x 轴于D ,过点B 作BE ⊥x 轴于E ,∵AB ∥x 轴,∴四边形ACOD 是矩形,四边形BCOE 是矩形,∵AB=2AC ,∴BC=3AC ,∵点A 在双曲线4y x=上, ∴ACOD S 矩形=4,同理BCOE S k =矩形,∴矩形3BCOE ACOD S S =矩形矩形=12,∴k=12,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反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作出辅助线,构建矩形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点P 是反比例函数(0)k y k x=≠的图象上任意一点,过点P 作PM x ⊥轴,垂足为M . 连接OP . 若POM ∆的面积等于2. 5,则k 的值等于 ( )A .5-B .5C . 2.5-D .2. 5【答案】A【解析】【分析】 利用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得到12|k|=2,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绝对值的意义确定k 的值.【详解】解:∵△POM 的面积等于2.5,∴12|k|=2.5, 而k <0,∴k=-5,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在反比例函数y=k x图象中任取一点,过这一个点向x轴和y轴分别作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是定值|k|.也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ABCD的顶点A的坐标为(﹣1,1),点B在x轴正半轴上,点D在第三象限的双曲线y=8x上,过点C作CE∥x轴交双曲线于点E,则CE的长为( )A.85B.235C.3.5 D.5【答案】B 【解析】【分析】设点D(m,8m),过点D作x轴的垂线交CE于点G,过点A过x轴的平行线交DG于点H,过点A作AN⊥x轴于点N,根据AAS先证明△DHA≌△CGD、△ANB≌△DGC可得AN=DG=1=AH,据此可得关于m的方程,求出m的值后,进一步即可求得答案.【详解】解:设点D(m,8m),过点D作x轴的垂线交CE于点G,过点A过x轴的平行线交DG于点H,过点A作AN⊥x轴于点N,如图所示:∵∠GDC+∠DCG=90°,∠GDC+∠HDA=90°,∴∠HDA=∠GCD,又AD=CD,∠DHA=∠CGD=90°,∴△DHA≌△CGD(AAS),∴HA=DG,DH=CG,同理△ANB≌△DGC(AAS),∴AN=DG=1=AH,则点G(m,8m﹣1),CG=DH,AH=﹣1﹣m=1,解得:m=﹣2,故点G(﹣2,﹣5),D(﹣2,﹣4),H(﹣2,1),则点E(﹣85,﹣5),GE=25,CE=CG﹣GE=DH﹣GE=5﹣25=235,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构造全等、充分运用正方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给出下列函数:①y=﹣3x+2:②y=3x;③y=﹣5x:④y=3x,上述函数中符合条件“当x>1时,函数值y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的是()A.①③B.③④C.②④D.②③【答案】B【解析】【分析】分别利用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分析得出答案.【详解】解:①y=﹣3x+2,当x>1时,函数值y随自变量x增大而减小,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②y=3x,当x>1时,函数值y随自变量x增大而减小,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③y=﹣5x,当x>1时,函数值y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故此选项符合题意;④y=3x,当x>1时,函数值y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故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正确把握相关性质是解题关键.9.如图, 在同一坐标系中(水平方向是x轴),函数kyx=和3y kx=+的图象大致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作答.【详解】解:A、由函数y=kx的图象可知k>0与y=kx+3的图象k>0一致,正确;B、由函数y=kx的图象可知k>0与y=kx+3的图象k>0,与3>0矛盾,错误;C、由函数y=kx的图象可知k<0与y=kx+3的图象k<0矛盾,错误;D、由函数y=kx的图象可知k>0与y=kx+3的图象k<0矛盾,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和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要掌握它们的性质才能灵活解题.10.反比例函数kyx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的值可能是()A .3B .5C .6D .8【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点(1,3)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下方,点(3,2)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可得出k 的取值范围,即可得答案.【详解】∵点(1,3)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下方,∴k>3,∵点(3,2)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 ∴3k <2,即k<6, ∴3<k<6,故选:B.【点睛】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熟记k=xy 是解题关键.11.如图,直线y =k 和双曲线y =k x相交于点P ,过点P 作PA 0垂直于x 轴,垂足为A 0,x 轴上的点A 0,A 1,A 2,…A n 的横坐标是连续整数,过点A 1,A 2,…A n :分别作x 轴的垂线,与双曲线y =k x(k >0)及直线y =k 分别交于点B 1,B 2,…B n 和点C 1,C 2,…C n ,则n n n n A B C B 的值为( )A .11n +B .11n -C .1nD .11n- 【答案】C【解析】【分析】由x轴上的点A0,A1,A2,…,A n的横坐标是连续整数,则得到点An(n+1,0),再分别表示出∁n(n+1,k),B n(n+1,kn1+),根据坐标与图形性质计算出A n B n=kn1+,B n∁n =k﹣kn1+,然后计算n nn nA BB C.【详解】∵x轴上的点A0,A1,A2,…,A n的横坐标是连续整数,∴An(n+1,0),∵∁n A n⊥x轴,∴∁n(n+1,k),B n(n+1,kn1+),∴A n B n=kn1+,B n∁n=k﹣kn1+,∴n nn nA BB C=11knkkn+-+=1n.故选:C.【点睛】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解题关键是抓住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满足两函数解析式.12.如图,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函数11ky(k0x0)x=>>,,22ky(k0x0)x=>>,的图象分别相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右侧,C为x轴上的一个动点,若ABCV的面积为4,则12k k-的值为()A.8 B.8-C.4 D.4-【答案】A【解析】【分析】设()A a,h,()B b,h,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得出1ah k=,2bh k.=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到()()()ABC A121111S AB y a b h ah bh k k42222=⋅=-=-=-=V,即可求出12k k8-=.【详解】AB//x Q 轴,A ∴,B 两点纵坐标相同,设()A a,h ,()B b,h ,则1ah k =,2bh k =,()()()ABC A 121111S AB y a b h ah bh k k 42222=⋅=-=-=-=V Q , 12k k 8∴-=,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三角形的面积,熟知点在函数的图象上,则点的坐标满足函数的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13.当0x <时,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象( ) A .在第一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B .在第二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在第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D .在第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答案】B【解析】【分析】 反比例函数2y x =-中的20k =-<,图像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利用0x <判断即可. 【详解】解:Q 反比例函数2y x=-中的20k =-<, ∴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又0x <Q ,∴图象在第二象限且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对于反比例函数()0k y k x=≠,(1)0k >,反比例函数图像分布在一、三象限;(2)k 0< ,反比例函数图像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14.已知反比例函数2y x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图象必经过点(-1,2)B .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D .若x >1,则y >-2【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可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即函数所在的象限和增减性对各选项作出判断.【详解】解: A 、把(-1,2)代入函数解析式得:2=-21-成立,故点(-1,2)在函数图象上,故选项正确;B 、由k=-2<0,因此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选项不正确;C 、由k=-2<0,因此函数图象在二、四象限内,故选项正确;D 、当x=1,则y=-2,又因为k=-2<0,所以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因此x >1时,-2<y <0,故选项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5.已知反比例函数b y x=与一次函数y ax c =+有一个交点在第四象限,该交点横坐标为1,抛物线2y ax bx c =++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则一次函数b c y x a a=+的图象可能是( ) A . B . C . D .【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得b <0,a+c <0,240b ac =>,可得a <0,c <0,进而即可判断一次函数b c y x a a=+的图象所经过的象限. 【详解】 ∵反比例函数b y x=与一次函数y ax c =+有一个交点在第四象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即b <0,∵该交点横坐标为1,∴y=a+c <0,∵抛物线2y ax bx c =++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 ∴240b ac -=,即:240b ac =>,∴a <0,c <0,∴0b a>,0c a >,∴b c y x a a=+的图象过一、二、三象限.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函数解析式的系数的几何意义,是解题的关键.16.若点A (﹣4,y 1)、B (﹣2,y 2)、C (2,y 3)都在反比例函数1y x =-的图象上,则y 1、y 2、y 3的大小关系是( )A .y 1>y 2>y 3B .y 3>y 2>y 1C .y 2>y 1>y 3D .y 1>y 3>y 2 【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求出y 1、y 2、y 3的值,比较后即可得出结论.【详解】∵点A(﹣4,y 1)、B(﹣2,y 2)、C(2,y 3)都在反比例函数1y x =-的图象上, ∴11144y =-=-,21122y =-=-,312y =-, 又∵﹣12<14<12, ∴y 3<y 1<y 2,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反比例函数值的大小比较,熟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满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Rt ABO ∆中,90AOB ∠=︒,3AO BO =,点B 在反比例函数2y x =的图象上,OA 交反比例函数()0k y k x=≠的图象于点C ,且2OC CA =,则k 的值为( )A .2-B .4-C .6-D .8-【答案】D【解析】【分析】 过点A 作AD ⊥x 轴,过点C 作CE ⊥x 轴,过点B 作BF ⊥x 轴,利用AA 定理和平行证得△COE ∽△OBF ∽△AOD ,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21()9BOF OAD S OB S OA ==V V ,24()9COE AOD S OC S OA ==V V ,根据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求得212BOF S ==V ,从而求得4COE S =V ,从而求得k 的值.【详解】解:过点A 作AD ⊥x 轴,过点C 作CE ⊥x 轴,过点B 作BF ⊥x 轴∴CE ∥AD ,∠CEO=∠BFO=90°∵90AOB ∠=︒∴∠COE+∠FOB=90°,∠ECO+∠COE=90°∴∠ECO=∠FOB∴△COE ∽△OBF ∽△AOD又∵3AO BO =,2OC CA = ∴13OB OA =,23OC OA = ∴21()9BOF OAD S OB S OA ==V V ,24()9COE AOD S OC S OA ==V V ∴4COE BOFS S =V V ∵点B 在反比例函数2y x =的图象上 ∴212BOF S ==V ∴4COE S =V∴42k =,解得k=±8 又∵反比例函数位于第二象限,∴k=-8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添加辅助线证明三角形相似,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是关键.18.已知反比例函数y=﹣8x,下列结论:①图象必经过(﹣2,4);②图象在二,四象限内;③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④当x >﹣1时,则y >8.其中错误的结论有( )个 A .3 B .2 C .1 D .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逐一进行判断即可得答案.【详解】①当x=﹣2时,y=4,即图象必经过点(﹣2,4);②k=﹣8<0,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③k=﹣8<0,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错误;④k=﹣8<0,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若0>x >﹣1,﹣y >8,故④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解题关键.19.如图,A 、C 是函数1y x=的图象上任意两点,过点A 作y 轴的垂线,垂足为B ,过点C 作y 轴的垂线,垂足为D .记Rt AOB ∆的面积为1S ,Rt COD ∆的面积为2S ,则1S 和2S 的大小关系是( )A .12S S >B .12S S <C .12=S SD .由A 、C 两点的位置确定【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双曲线的图象上的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S 的关系即S=12k|. 【详解】由题意得:S 1=S 2=12|k|=12.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y =k x中k 的几何意义,即图象上的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S 的关系即S=12|k|,是经常考查的一个知识点;这里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2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B 在第一象限,BA ⊥x 轴于点A ,反比例函数y=k x(x>0)的图象与线段AB 相交于点C ,且C 是线段AB 的中点,若△OAB 的面积为3,则k 的值为 ( )A .13B .1C .2D .3【答案】D【解析】【分析】连接OC,如图,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S△AOC=12S△OAB=32,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得到12|k|=32,然后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k的值.【详解】连接OC,如图,∵BA⊥x轴于点A,C是线段AB的中点,∴S△AOC=12S△OAB=32,而S△AOC=12|k|,∴12|k|=32,而k>0,∴k=3.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在反比例函数y=kx图象中任取一点,过这一个点向x轴和y轴分别作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是定值|k|.。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1)一、选择题1.如图,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 ax c =+和反比例函数b y x=在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经过的象限得出a ,b ,c 的值取值范围,进而利用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得出答案.【详解】∵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开口向下,∴a <0,∵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经过原点,∴c=0,∵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对称轴在y 轴左侧,∴a ,b 同号,∴b <0,∴一次函数y=ax+c ,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b x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正确把握相关性质是解题关键.2.已知点A (﹣2,y 1),B (a ,y 2),C (3,y 3)都在反比例函数4y x=的图象上,且﹣2<a <0,则( )A .y 1<y 2<y 3B .y 3<y 2<y 1C .y 3<y 1<y 2D .y 2<y 1<y 3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k >0,在图象的每一支上,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双曲线在第一三象限,逐一分析即可.【详解】∵反比例函数y=4x 中的k=4>0, ∴在图象的每一支上,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双曲线在第一三象限,∵-2<a <0,∴0>y 1>y 2,∵C (3,y 3)在第一象限,∴y 3>0,∴213y y y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熟练地应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点A 在双曲线4y x =上,点B 在双曲线(0)k y k x=≠上,AB x P 轴,交y 轴于点C .若2AB AC =,则k 的值为( )A .6B .8C .10D .12【答案】D【解析】【分析】 过点A 作AD ⊥x 轴于D ,过点B 作BE ⊥x 轴于E ,得出四边形ACOD 是矩形,四边形BCOE 是矩形,得出ACOD S 矩形=4,BCOE S k =矩形,根据AB=2AC ,即BC=3AC ,即可求得矩形BCOE 的面积,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即可求得k 的值.【详解】过点A 作AD ⊥x 轴于D ,过点B 作BE ⊥x 轴于E ,∵AB ∥x 轴,∴四边形ACOD 是矩形,四边形BCOE 是矩形,∵AB=2AC ,∴BC=3AC ,∵点A 在双曲线4y x=上, ∴ACOD S 矩形=4,同理BCOE S k =矩形,∴矩形3BCOE ACOD S S =矩形矩形=12,∴k=12,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反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作出辅助线,构建矩形是解题的关键.4.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 b x=(b ≠0)与二次函数y =ax 2+bx (a ≠0)的图象大致是( ) A .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经过的象限得出a ,b 的值取值范围,进而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得出答案.【详解】A 、抛物线y =ax 2+bx 开口方向向上,则a>0,对称轴位于y 轴的右侧,则a ,b 异号,即b<0.所以反比例函数y b x=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故本选项错误; B 、抛物线y =ax 2+bx 开口方向向上,则a>0,对称轴位于y 轴的左侧,则a ,b 同号,即b>0.所以反比例函数y b x=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故本选项错误; C 、抛物线y =ax 2+bx 开口方向向下,则a<0,对称轴位于y 轴的右侧,则a ,b 异号,即b>0.所以反比例函数y b x=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故本选项错误; D 、抛物线y =ax 2+bx 开口方向向下,则a<0,对称轴位于y 轴的右侧,则a ,b 异号,即b>0.所以反比例函数y b x=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以及二次函数的图象,要熟练掌握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中系数与图象位置之间关系.5.已知点()11,A y -、()22,B y -都在双曲线32m y x +=上,且12y y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0m <B .0m >C .32m >-D .32m <-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已知得3+2m <0,从而得出m 的取值范围.【详解】∵点()11,A y -、()22,B y -两点在双曲线32m y x+=上,且y 1>y 2, ∴3+2m <0, ∴32m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当k>0时,该函数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6.如图,直线y1=x+b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与反比例函数y2=﹣5x(x<0)的图象交于C,D两点,点C的横坐标为﹣1,过点C作CE⊥y轴于点E,过点D作DF ⊥x轴于点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5B.BC=ADC.五边形CDFOE的面积为35D.当x<﹣2时,y1>y2【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函数值与相应自变量的关系,可得C点坐标,根据待定系数法,可得一次函数解析式,可判断A选项;根据解方程组,可得C、D点的坐标,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判断B选项;根据图形的分割,可得梯形、矩形,根据面积的和差,可判断C选项;根据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函数图象在上方的函数值大,可判断D选项.【详解】解:由反比例函数y2=﹣5x(x<0)经过C,点C的横坐标为﹣1,得y=﹣51-=5,即C(﹣1,5).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交于C、D点,5=﹣1+b,解得b=6,故A错误;CE⊥y轴于E点,E(0,﹣5),BE=6﹣5=1.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交于C、D点,联立65y xyx=+⎧⎪⎨=-⎪⎩,x2+6x+5=0解得x1=﹣5,x2=﹣1,当x =﹣5时,y =﹣5+6=1,即D (﹣5,1),即DF =1,在△ADF 和△CBE 中,DAF BCE AFD CEB DF BE ∠=∠⎧⎪∠=∠⎨⎪=⎩,△ADF ≌△CBE (AAS ),AD =BC ,故B 正确;作CG ⊥x 轴,S △CDFOE =S 梯形DFGC +S 矩形CGOE =()(15)422DF CG FG OG CG ++⨯+g +1×5=17,故C 错误; 由一次函数图象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的部分,得﹣5<x <﹣1,即当﹣5<x <﹣1时,y 1>y 2,故D 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综合题,利用了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点的坐标与函数解析式的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图形分割法求图形的面积,函数图象与不等式的关系.7.在反比例函数y =93m x+图象上有两点A(x 1,y 1)、B(x 2,y 2),y 1<0<y 2,x 1>x 2,则有( ) A .m >﹣13B .m <﹣13C .m≥﹣13D .m≤﹣13 【答案】B【解析】【分析】 先根据y 1<0<y 2,有x 1>x 2,判断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的正负,求出m 的取值范围即可.【详解】∵在反比例函数y =93m x+图象上有两点A (x 1,y 1)、B (x 2,y 2),y 1<0<y 2,x 1>x 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二、四象限, ∴9m+3<0,解得m <﹣13.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及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关键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8.对于反比例函数2y x=-,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B .当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图象经过点(1,-2)D .若点()11,A x y ,()22,B x y 都在图象上,且12x x <,则12y y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A. k=−2<0,∴它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故本选项正确;B. k=−2<0,当x>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正确;C.∵221-=-,∴点(1,−2)在它的图象上,故本选项正确; D. 若点A (x 1,y 1),B (x 2,y 2)都在图象上,,若x 1<0< x 2,则y 2<y 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所示是一块含30°,60°,90°的直角三角板,直角顶点O 位于坐标原点,斜边AB 垂直于x 轴,顶点A 在函数y 1=1k x (x>0)的图象上,顶点B 在函数y 2= 2k x (x>0)的图象上,∠ABO=30°,则21k k =( )A.-3 B.3C.13D.-13【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和勾股定理,设出适当的常数,表示出其它线段,从而得到点A、B的坐标,表示出k1、k2,进而得出k2与k1的比值.【详解】如图,设AB交x轴于点C,又设AC=a.∵AB⊥x轴∴∠ACO=90°在Rt△AOC中,OC=AC·tan∠OAB=a·tan60°3∴点A3a,a)同理可得点B3,-3a)∴k1332, k23a×(-3a)3a∴21333 3k ak a==-.故选A.【点睛】考查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设适合的常数,用常数表示出k,是解决问题的方法.10.下列函数:①y=-x;②y=2x;③1 yx =-;④y=x2.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函数有()A.1 个B.2 个C.3 个D.4 个【答案】B【解析】【分析】分别根据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逐一判断即可.【详解】一次函数y=-x中k<0,∴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正确;∵正比例函数y=2x中,k=2,∴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错误;∵反比例函数1yx-=中,k=-1<0,∴当x<0时函数的图像在第二象限,此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错误;∵二次函数y=x2,中a=1>0,∴此抛物线开口向上,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性质,解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判断出各函数的增减性.11.如图,直线y=k和双曲线y=kx相交于点P,过点P作PA0垂直于x轴,垂足为A0,x 轴上的点A0,A1,A2,…A n的横坐标是连续整数,过点A1,A2,…A n:分别作x轴的垂线,与双曲线y=kx(k>0)及直线y=k分别交于点B1,B2,…B n和点C1,C2,…C n,则n nn nA BC B 的值为()A.11n+B.11n-C.1nD.11n-【答案】C【解析】【分析】由x轴上的点A0,A1,A2,…,A n的横坐标是连续整数,则得到点An(n+1,0),再分别表示出∁n(n+1,k),B n(n+1,kn1+),根据坐标与图形性质计算出A n B n=kn1+,B n∁n =k﹣kn1+,然后计算n nn nA BB C.【详解】∵x轴上的点A0,A1,A2,…,A n的横坐标是连续整数,∴An(n+1,0),∵∁n A n⊥x轴,∴∁n(n+1,k),B n(n+1,kn1+),∴A n B n=kn1+,B n∁n=k﹣kn1+,∴n nn nA BB C=11knkkn+-+=1n.故选:C.【点睛】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解题关键是抓住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满足两函数解析式.12.反比例函数kyx=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的值可能是()A.3 B.5 C.6 D.8【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点(1,3)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下方,点(3,2)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可得出k的取值范围,即可得答案.【详解】∵点(1,3)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下方,∴k>3,∵点(3,2)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3k <2,即k<6, ∴3<k<6, 故选:B.【点睛】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熟记k=xy 是解题关键.13.矩形ABCO 如图摆放,点B 在y 轴上,点C 在反比例函数y k x=(x >0)上,OA =2,AB =4,则k 的值为( )A .4B .6C .325D .425【答案】C【解析】 【分析】 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A=∠AOC=90°,OC=AB ,根据勾股定理得到OB 22OA AB =+=5C 作CD ⊥x 轴于D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D 85=,OD 45= 求得8545,)于是得到结论. 【详解】解:∵四边形ABCO 是矩形,∴∠A =∠AOC =90°,OC =AB ,∵OA =2,AB =4,∴过C 作CD ⊥x 轴于D ,∴∠CDO =∠A =90°,∠COD+∠COB =∠COB+∠AOB =90°,∴∠COD =∠AOB ,∴△AOB ∽△DOC ,∴OB AB OA OC CD OD ==, 2542CD OD==,∴CD 855=,OD 455=, ∴C(455,855), ∴k 325=,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4.如图,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与函数11k y (k 0x 0)x =>>,,22k y (k 0x 0)x=>>,的图象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右侧,C 为x 轴上的一个动点,若ABC V 的面积为4,则12k k -的值为( )A .8B .8-C .4D .4-【答案】A【解析】 【分析】设()A a,h ,()B b,h ,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得出1ah k =,2bh k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到()()()ABC A 121111S AB y a b h ah bh k k 42222=⋅=-=-=-=V ,即可求出12k k 8-=. 【详解】AB//x Q 轴,A ∴,B 两点纵坐标相同,设()A a,h ,()B b,h ,则1ah k =,2bh k =,()()()ABC A 121111S AB y a b h ah bh k k 42222=⋅=-=-=-=V Q , 12k k 8∴-=,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三角形的面积,熟知点在函数的图象上,则点的坐标满足函数的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矩形ABCD 的边AB 在x 轴上,反比例函数(0)k y k x=≠的图象过D 点和边BC 的中点E ,连接DE ,若△CDE 的面积是1,则k 的值是( )A .3B .4C .25D .6【答案】B【解析】【分析】 设E 的坐标是m n k mn =(,),, 则C 的坐标是2m n (,),求得D 的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得mn 的值,即k 的值.【详解】设E 的坐标是m n k mn =(,),,, 则C 的坐标是(m ,2n ),在mn y x = 中,令2y n =,解得:2m x =, ∵1CDE S =V ,∴111,12222m m n m n -=⨯=g 即 ∴4mn =∴4k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利用mn 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关键.16.已知抛物线y=x 2+2x+k+1与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一次函数y=kx ﹣k 与反比例函数y=k x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大致图象是( ) A . B . C . D .【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抛物线y=x 2+2x+k+1与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即可得到k <0,进而得出一次函数y=kx ﹣k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k x 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据此即可作出判断.【详解】∵抛物线y=x 2+2x+k+1与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4﹣4(k+1)>0,解得k <0,∴一次函数y=kx ﹣k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k x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问题、反比例函数图象、一次函数图象等,根据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情况确定出k 的取值范围是解本题的关键.17.已知反比例函数b y x=与一次函数y ax c =+有一个交点在第四象限,该交点横坐标为1,抛物线2y ax bx c =++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则一次函数b c y x a a=+的图象可能是( ) A . B . C . D .【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得b <0,a+c <0,240b ac =>,可得a <0,c <0,进而即可判断一次函数b c y x a a=+的图象所经过的象限. 【详解】∵反比例函数b y x =与一次函数y ax c =+有一个交点在第四象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即b <0,∵该交点横坐标为1, ∴y=a+c <0, ∵抛物线2y ax bx c =++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 ∴240b ac -=,即:240b ac =>,∴a <0,c <0,∴0b a>,0c a >, ∴b c y x a a=+的图象过一、二、三象限. 故选B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函数解析式的系数的几何意义,是解题的关键.18.如图,△AOB 是直角三角形,∠AOB =90°,△AOB 的两边分别与函数12,y y x x=-=的图象交于B 、A 两点,则等于( )A .22B .12C .14D .33【答案】A【解析】【分析】过点A,B 作AC ⊥x 轴,BD ⊥x 轴,垂足分别为C,D.根据条件得到△ACO ∽△ODB.根据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得出2()S OBD OB S AOC OA ∆=∆=121=12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得出2OB OA =【详解】∵∠AOB =90°,∴∠AOC +∠BOD =∠AOC +∠CAO =90°,∠CAO =∠BOD ,∴△ACO ∽△BDO , ∴2()S OBD OB S AOC OA ∆=∆ , ∵S △AOC =12 ×2=1,S △BOD =12×1=12, ∴2()OB OA =121=12 , ∴22OB OA =,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关键在于做辅助线,然后得到相似三角形再进行求解19.如图,Rt ABO ∆中,90AOB ∠=︒,3AO BO =,点B 在反比例函数2y x =的图象上,OA 交反比例函数()0k y k x=≠的图象于点C ,且2OC CA =,则k 的值为( )A .2-B .4-C .6-D .8-【答案】D【解析】【分析】过点A 作AD ⊥x 轴,过点C 作CE ⊥x 轴,过点B 作BF ⊥x 轴,利用AA 定理和平行证得△COE ∽△OBF ∽△AOD ,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21()9BOF OAD S OB S OA ==V V ,24()9COE AOD S OC S OA ==V V ,根据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求得212BOF S ==V ,从而求得4COE S =V ,从而求得k 的值.【详解】解:过点A 作AD ⊥x 轴,过点C 作CE ⊥x 轴,过点B 作BF ⊥x 轴∴CE ∥AD ,∠CEO=∠BFO=90°∵90AOB ∠=︒∴∠COE+∠FOB=90°,∠ECO+∠COE=90°∴∠ECO=∠FOB∴△COE ∽△OBF ∽△AOD又∵3AO BO =,2OC CA = ∴13OB OA =,23OC OA = ∴21()9BOF OAD S OB S OA ==V V ,24()9COE AOD S OC S OA ==V V ∴4COE BOFS S =V V ∵点B 在反比例函数2y x =的图象上 ∴212BOF S ==V ∴4COE S =V ∴42k =,解得k=±8 又∵反比例函数位于第二象限,∴k=-8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添加辅助线证明三角形相似,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是关键.2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OAB(顶点为网格线交点)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OA′B′,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A的对应点A′,则k的值为()A.6 B.﹣3 C.3 D.6【答案】C【解析】【分析】直接利用旋转的性质得出A′点坐标,再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得出答案.【详解】如图所示:∵将△OAB(顶点为网格线交点)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OA′B′,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A的对应点A′,∴A′(3,1),则把A′代入y=kx,解得:k=3.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正确得出A′点坐标是解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