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64.44 KB
- 文档页数:6
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杨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食品安全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食品行业对外贸易与日剧增,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和食品工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同时,由于我国人民生活已由温饱型食物结构转向营业健康型食物结构,全民食品营业卫生知识得到普及。
人民的饮食消费观念也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对食品卫生质量标准的要求越练越高,这就对食品检测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食品种类丰富,食品中检测的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和组分繁多,需要检测的物质质量极低,样品中待检物的浓度常为μg、ng甚至pg级,除此之外,许多检测物除需检测物质本身,还涉及其衍生物和降解物测定。
区别同位异构体以及元素的价态等。
因此食品检测要求检测方法更加准确、快速、方便,也使得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不断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中来,由于新技术的引入,食品行业开发出了许多自动化程度和精确度很高的检测仪器,这不仅缩短了分析时间,减少了人力误差,也大大提高了食品分析检测的速度、灵敏度和准确度。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视觉技术;②现代仪器分析技术;③食品物性的力学、声学和电学检测技术;④电子传感检测技术;⑤生物传感技术;⑥核酸探针检测技术;⑦PCR基因扩增技术;⑧免疫学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食品检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三大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可检测细菌、病毒、真菌、各种毒素、寄生虫等,还可用于蛋白质、激素、其他生理活性物质、药物残留、抗生素等的检测,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的发展,使得免疫检测方法特异性更强,结果更准确。
免疫分析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结合为基础的分析技术。
医学检验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医学检验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食品安全检测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探讨医学检验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一、医学检验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优势1.高灵敏度:医学检验技术可以对微量物质进行检测,能够检测出其他方法无法检测到的微量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2.高准确度:医学检验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各种成分进行精确分析,能够准确鉴定出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
3.快速性:医学检验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食品样品的分析,能够满足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快速检测需求。
4.多样性:医学检验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食品样品的分析,如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
二、医学检验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1.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检验技术,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基因进行分析,能够准确鉴定出是否存在转基因成分。
同时,基因检测技术还可以对食品中的病原体进行快速检测,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
2.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质谱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分析,能够准确鉴定出是否存在有害物质。
同时,质谱技术还可以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3.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方法,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免疫学检测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分析,能够准确鉴定出是否存在有害物质。
同时,免疫学检测技术还可以对食品中的病原体进行快速检测,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
三、医学检验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医学检验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T logy科技食品科技我国现今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在技术上都有了质的飞跃,食品检测技术也不例外,不再只是传统的检测技术,也有一些现代技术,比如:近红外光谱技术、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等,在食品检测中应用现代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以及结果的准确性。
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通常应用于肉类以及酱油等产品的检测。
该技术有很多显著优势,比如: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绿色环保且对人员专业要求不高。
而此技术的缺陷在于其精准度较低,在食品检测过程中会出现误差,灵敏度较低。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完善的模型库,这样通常会花费很多资金及精力,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并不能对食品中的每项成分和含量进行检验,而是重点检验食品中的某些成分。
例如:醋和酱油中酸和糖的含量、酒中的乙醇含量以及牛奶中的诸多成分等。
2 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食品品质品质评价指标通常有气味、外观、质地、滋味和营养等。
以往检测人员主要是通过感官去检测这些项目,但是人的嗅觉和味觉系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且会疲劳。
而电子鼻由气敏传感器、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等功能器件组成;电子舌是用类脂膜作为味觉传感器,以类似人的嗅觉和味觉的感受方式检测食品的质量。
能提高食品品质评审的客观性、可靠性、重复性,减少人为评定差异,在植物油、水果及酒类的检测中普遍应用。
3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生物技术,是指对食品中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多种物质进行分离培养的技术。
并结合相关仪器对其生物特性及物理形态进行观察分析,进而确保食品安全[2]。
伴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将其应用在食品科学中可明显提高食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性。
然而这项技术也存在不足之处,如耗时长、操作难度大、对人员专业素质要求高且成本也较高。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前沿研究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逐渐呈现出许多新的应用和前沿研究。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前沿研究,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科学成果和发展趋势。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1.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微生物检测。
物理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测食品的外观、色泽、气味等来判断其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化学检测方法则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和有害物质的含量来判断其安全性;微生物检测方法则是通过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等来判断其安全性。
2.快速检测技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传统的检测方法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比如检测周期长、操作繁琐等。
因此,快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检测、基因检测和光谱检测等。
免疫学检测利用抗体与特定的抗原结合来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具有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势;基因检测则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基因序列来确定其成分和品质;光谱检测则利用光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来检测食品中的物质含量和成分。
3.无损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是指不破坏食品本身的情况下进行检测的方法。
这种技术主要包括红外光谱检测、超声波检测和核磁共振检测等。
红外光谱检测利用红外光波与食品中的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来检测食品的成分和品质;超声波检测则通过声波在食品中的传播和反射情况来检测食品的内部结构和质量等;核磁共振检测则是利用原子核共振现象来检测食品中的各种成分。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前沿研究1.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对海量的食品安全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准确地预测食品的安全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食品安全检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免疫学与食品安全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引起社会关注,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威胁。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免疫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免疫学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一、免疫学对食品安全的意义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异物入侵的学科,它关注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机制。
在食品安全领域,免疫学的研究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免疫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特点、生长条件和传播途径,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监测和控制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其次,免疫学研究可以为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
免疫学方法常用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和有毒物质的检测,通过特异性抗体的使用,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和有害物质,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免疫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品过敏性反应的机制。
通过研究过敏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找到引起食物过敏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保障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二、相关研究进展1. 食品中的免疫活性物质研究与免疫学相关的食品研究中,免疫活性物质的研究是一个重要领域。
免疫活性物质是指食品中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物质。
例如,一些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预防感染疾病的发生。
另外,一些特定的食物中也包含有促进免疫细胞活性的多糖类物质,如灵芝多糖、蘑菇多糖等,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
2. 食品中的免疫毒理研究免疫毒理研究是免疫学与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交叉点之一。
免疫毒理是指有毒物质对机体免疫系统造成的损害。
近年来,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成为了引起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重要原因。
这些添加剂和污染物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增加感染病因的机会。
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作者:王威指导老师:王子荣摘要:食品安全是世人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关乎着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确保食品安全,加快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就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以及前景展望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酶联免疫法。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法Abstract:Food safety is connected with people’s health as a sensitive and burning issue of public concern. Therefore, it is both necessary and imperative to ensure food safety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on techniqu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food safety as well as the current detection techniques for food safety and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tudies on detection techniques for food safety.Keywords:food safety;detection techniques;yellow aspergillus toxin;eu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引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食品研发有了长足的进步,丰富了食品的多样性,丰富了民众的餐桌,为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更加注重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供应已经有了充足的保证[1]。
免疫学技术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综述胡金强;雷俊婷;詹丽娟;纵伟;白艳红;景建洲;孙新城;董彩文【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对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免疫磁珠分离技术、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以及免疫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指出食品中待检靶抗原的筛选与纯化、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合理应用,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这2个相矛盾的方面的统筹提高等问题有待解决。
【总页数】5页(P7-11)【作者】胡金强;雷俊婷;詹丽娟;纵伟;白艳红;景建洲;孙新城;董彩文【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6;TS207.4【相关文献】1.免疫学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J], 佟平;陈红兵2.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J], 王晓辉;徐涛涛;黄轶群;赖克强;樊玉霞3.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J], 孔玉方; 王慧煜; 韩雪清4.分子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J], 邵炳[1]5.PCR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J], 余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分析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摘要:免疫检测是一种检疫技术,基于对抗原抗体的特定识别和相关组合反应。
文章首先介绍了食品中免疫检测的俩个方向一是抗生素、二是有害微生物方向;其次讲述了免疫检测原理以及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放射免疫技术等检测方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免疫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免疫检测技术;食品检验;应用;前言: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免疫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标准化抗体和检测方法出现,免疫检测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具有优势,商业免疫检测也进入了市场,促进了食品检测免疫检测的发展和应用,免疫检测将在食品检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为食品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一、食品免疫检测的方向食品免疫检测的方向多,本文着重介绍俩种:1.抗生素药物。
在抗生素药物检测中,以新酶胺为免疫原构建的酶联免疫法能够一次性对牛奶中的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以及新霉素这三种药物残留进行检测,也可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技术检验出蜂蜜、牛奶、动物内脏等食品中四环素的含量;在农药残余检测中,主要运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对水果蔬菜中的的杀虫剂,除草剂以及杀菌剂的残余量进行测定,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测量结果精确可靠。
2.有害微生物。
有害微生物不仅会对食品的质量与存储带来严重的破坏,而且它们产生的病源与毒素会直接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免疫检测技术能够安全,快速地实现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其中,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食品细菌检测的研究最为广泛,该技术在检测结果,检测周期以及灵敏度方面均优于常规检测方法。
二、免疫检测技术原理及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原理:免疫学是一门基于特定鉴定和抗原反应组合的学科,在这种学科中,刺激动物免疫系统并使其免疫的物质被称为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的抗原。
对于抗原物质来说,最应该具备的特性就是高分子量,异物性以及复杂的分子结构。
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酶联免疫检测方法(ELISA)是一种有效的检测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方法。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种方法在食品生产和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ELISA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一、ELISA的工作原理ELISA是一种免疫学诊断方法,是基于抗体和抗原相互作用的原理。
在ELISA检测中,首先将待检测样品加入到已知抗体覆盖的微孔板中,然后将颜色剂添加到孔中,若该样品中含有抗原,则抗原将与固定于孔底抗体发生结合反应,此时颜色剂也会与抗原发生反应而显色。
如果样品中不含有抗原,则不会出现颜色反应。
通过检测样品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有无目标物质的存在。
二、ELISA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1.了解食品中养殖用药物残留:ELISA可以有效检测食品中养殖用药物的残留量,如磺胺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等。
检测结果准确、灵敏,同时,ELISA的检测时间较短,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2.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ELISA可以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如鸡蛋白、花生、牛奶、大豆等。
这些物质可能导致许多人的过敏反应,而ELISA可以在短时间内非常准确地检测出这些物质。
3.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ELISA可以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变形菌等。
这些细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ELISA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这些致病菌,从而及时采取措施。
4.检测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ELISA可以检测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黄曲霉毒素、三聚氰胺等。
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使用ELISA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这些物质,以保障人们的健康。
三、ELISA在食品检测中的优势1.快速性:ELISA检测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
2.高灵敏度:ELIS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出极小量的物质。
3.高准确度:ELISA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4.经济性:ELISA的检测试剂盒价格不高,同时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
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45090729)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1.免疫学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现今食品检测技术已日趋成熟,在可检出方法中挑选出快速、灵敏、准确,并且还能进行多组分分析的检测技术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免疫反应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选择性,抗原抗体的亲和数通常为109或更高。
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免疫分析技术操作简单、速度快、分析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已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随着免疫技术的发展,标准化的抗体将会生产与供应;灵敏、抗干扰强的标记物和标记方法的发展;加上多残留组分免疫测定技术的应用和免疫分析的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与其他技术联用,分子印迹技术、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和免疫核酸探针技术等新方法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必将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
下面就介绍3种食品检测中常用的免疫学方法。
1.1免疫酶技术(Enzyme immunoassay EIA)1.1.1基本原理免疫酶技术[3]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结合的免疫学分析技术,该方法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定位研究,还可定性或定量地检测体内的半抗原、抗原或抗体。
其原理是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用交联剂等结合起来,此种标记抗原或抗体可与组织内的或固相载体上的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
底物加入相应酶时,底物被酶催化生成可溶性或不溶性呈色产物。
可用肉眼或分光光度计定性或定量。
根据呈色深浅,确定待测抗原或抗体的浓度与活性。
不溶性呈色产物,则可用光学显微镜或电镜进行检测。
1.1.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免疫酶技术所用的酶要求纯度高、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专一性强、性质稳定、来源丰富、价格不贵、制备成的酶标抗体或抗原性质稳定,继续保留着它的活性部分和催化能力。
目前在食品科学中出现的许多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是利用免疫酶技术。
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已用于食品、饲料以及生物材料中黄曲霉毒素(AFT)测定。
AOAC及IUPAC已将该方法列入了正式方法[4]。
并且许多商品性试剂盒也被研制成功,应用于对AFT的快速检测。
1.2放射免疫技术(Radio Immunoassay,RIA)1.2.1基本原理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待测物,形成标记抗原。
以一定量的标记抗原,与各种不同量的非标记待测物和一定浓度的特异性抗待测物抗体相互作用,其反应遵照质量作用定律,标记待测物与非标记待测物竞争抗待测物抗体的结合部位,产生不同的结合率。
当标记的待测物与抗待测物抗体的量保持一定时,则标记的待测物与抗待测物抗体形成的复合物的多少就反映了待检物的含量。
1.2.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放射免疫技术灵敏度高,测定准确性良好。
此法首先用于检测人的血液和莴苣叶片上的对硫磷残留量,检测限为10~20ng/ml,检测水中的残留量可达4ng/ml[5]。
由于此方法可以避免假阳性,适宜于阳性率较低的大量样品检测,对水产品、肉类产品、果疏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的检测中广泛应用。
还可检测经食品传播的细菌及毒素、真菌及毒素、病毒和寄生虫及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
1.3单克隆抗体技术1.3.1基本原理单克隆抗体技术是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
这种杂种细胞继承两种亲代细胞的特性,它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单克隆抗体。
1.3.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单克隆抗体在食品检测中最大的优点是特异性强,不易出现假阳性。
在食品检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人们已制备出各种经食品传播和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及毒素、真菌及毒素、病毒、寄生虫、农药、兽药、激素等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的检测方法。
Shirazid采用戊二醛,青霉素化反应等不同的免疫原合成方法,免疫小鼠,筛选出单克隆抗体检测牛奶和畜产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最低检测限度为2.5~5ng/mL[6]。
吴建祥用与细胞色素C交联的氨苄青霉素(Amp-Cy)免疫的BALB/c鼠脾细胞与SP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获得3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青霉素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C1,2C11K和2G7),间接竞争酶附试验(CI-ELISA)显示,3株单克隆抗体对青霉素类和先锋霉素类抗生素有特异性反应,而对链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新霉素其他抗生素没有交叉反应,可用于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7]。
磺胺二甲嘧啶和克伦特罗(瘦肉精)这两种药物被欧美各国和我国列为兽药残留控制重点,国内研究出了用于动物性食品中磺胺二甲嘧啶检测的单克隆抗体试剂盒和克伦特罗残留检测的多克隆试剂盒。
这两种试剂盒具有特异性强、仪器化程度低、样品前处理简单、检测时间短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填补了国内空白。
2.免疫学在食品改良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于促进食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为食品提供了新发展方向,在对现有食品改良的基础上,也使其安全性得到保证。
食品免疫[8]成为新兴概念,指的是让人们从日常的普通食品中长期、稳定地获得人体防病抗病所必需的天然免疫球蛋白和各种活性因子。
下面就由四个方面介绍免疫学在食品改良中的应用。
2.1含“抗原”食品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可以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当人们在食用含有“抗原”的食品后,就无异于像是接种了某种疫苗,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抵御外界侵害。
美国州立亚利桑那大学生物学家查尔斯·阿恩岑[9]及其同事培育出了一种无需冷藏、可以食用的乙肝疫苗土豆,他们从乙肝病毒中取出一个基因,将其植入土豆植株,使土豆中产生病毒抗原。
人吃下这种土豆后,抗原蛋白会触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乙肝抗体抵抗乙肝病毒。
临床试验中,参与试验者在过去1到15年间都接受过乙肝疫苗初次接种。
结果显示,33人中有19人在吃土豆后体内产生了更多的乙肝抗体,其中一人的抗体水平上升了56倍。
2.2含抗体食品抗体,是指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合成分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抗体食品中直接含有人体防病治病所需的免疫球蛋白,将免疫成分直接经口摄入,可防止病毒和有害细菌感染人体,减轻细菌和病毒对人体的伤害。
据报道[10],现在国外消费者食用抗体食品目的最多是预防和改善风湿病症,其次是预防感染,及恢复和增强因年龄增长而自然下降的免疫力。
并可以期望对正在进行抗癌药物治疗而发生副作用或者由于放射线治疗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产生特殊的效果。
目前主要报道的抗体食品有:免疫牛奶,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含有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活性免疫球蛋白,以及一些免疫活性因子。
由于肠道病源微生物引起的群疾病如腹泻,抗病力下降等是各类人群的常见病,特别是对于免疫力系统发育系统不成熟的婴幼儿,这一情况更为严重,采用抗生素等合成药物的治疗有局限性(如对病毒性腹泻)。
又有毒副作用,产生耐药性等等问题,而若以天然的免疫球蛋白来加以预防,则不会出现任何副作用。
除此以外还有免疫鸡蛋、小牛球蛋白、初乳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其他食品。
如免疫牛奶,是通过对乳牛将多种人体易感病原菌的死菌作为疫苗,反复接种到乳牛,使乳牛能产生对人体有效的抗体。
免疫鸡蛋则是让产生抗体机能特别高的鸡摄入抗原,从而使所产鸡蛋的蛋黄内含有相对应的活性抗体。
2.3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天然食品卫生部已经批准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食品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一些[11]:人参、西洋参、蚂蚁、金针菇、蛇、虫草、香菇、蜂王浆、骨髓、枸杞、螺旋藻、灵芝、云芝、绞股兰、中华鳖、大枣、黄芪、蜂胶、花粉、黑豆、黑木耳、牡蛎、芡实、米草、(羊)胎盘、羊肚菌、刺五加、珍珠、鲨鱼软骨、大蒜、蛇胆、肉苁蓉、雄蚕蛾、芦荟、蚕蛹、龟、茯苓、乌贼墨、银杏叶、阿胶、淫羊藿、扇贝、牛初乳、猴头菌、鱼漂、蝎子、海马、鲨鱼肝油、银耳、牛膝、首乌、鲍鱼、鳄鱼、白芷、党参、黑芝麻、沙棘油、红花、山药、鹿血、天麻、雪莲花等。
当然也包括以上述食品为原料经过科学加工或直接加到其他食品中去,并经免疫调节功能评价试验证明其确实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保健食品。
2.4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保健食品。
卫生部已经批准的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物质常见的有[11]:真菌多糖、猪脾多肽、核酸、β-胡萝卜素、氨基酸钙、蝇蛆蛋白、茶多酚、葡萄籽提取物、酶解卵蛋白、核苷酸、免疫球蛋白、牛磺酸、金属硫蛋白、蛋黄卵磷脂、甲壳素、有机硒、硒、SOD、大豆磷脂等。
另外,卫生部还批准了双歧杆菌、乳酸杆菌[12]等益生菌的免疫调节功能。
经过加工以后食品中含有以上物质,并且经过免疫调节功能评价试验证明确实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食品也应该属于免疫食品的范畴。
关于微生物应用于免疫食品的开发方面,日本新近开发了一种能激活人体免疫功能的食品AHCC,采用一种担子菌进行液体培养,由酶分解,然后经分离、浓缩、干燥、加工成软胶囊或着微胶囊,也可是未经胶囊化的干燥品。
其机理是AHCC能激活NK细胞的活力,增加数量,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提高人的应激与免疫功能,因此,AHCC被国际上医学家、营养学家称为联系医食的一座桥梁[13]。
由此可见通过长期的食品免疫,我们可以稳定、无害的摄入增强人体抵抗力的物质,通过食品免疫而提高或调节人体免疫力是一条可靠的有效的可以指望的途径。
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如何应用增强免疫功能食品及其有效成分的报道较少[14],加之国内很多企业并不注重产品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增强免疫功能的食品,仍需努力。
3.小结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已逐步认识到免疫技术在食品科学研究,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以及食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15]。
免疫学技术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但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免疫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还并不普及,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免疫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1]杨景涛.食品检验中的生物检测技术应用[J].化学工业,2011[2]杨明,陈伯祥.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J].国外畜牧学,2009.11.25[3]洪葵.免疫学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1996[4]李卫岗.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免疫学检测方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1[5]Ercegovich C.D.,Vallejo RP,Getting RP,etal.Development of a radio immunoassay for parathion[J].JAgric Food Chem,1981[6]SHIRAZIM F,HUNG T.V.,WOMERSLEY D.M..Polyclonal antibodies reactive to some beta-lactamantibiotics[J].Australian Journal of Dairy,1991[7]吴建祥,周雪平.青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06[8]高素菊.论免疫食品[J].天然保健品,2000.4[9]陈淑君.美国科学家培育出含乙肝疫苗的转基因土豆[N].新华日报,2005.2.17[10]盛国华.抗体食品的研究及应用[J].中外食品工业信息,2001.4[11]凌关庭.保健食品功能评价(七)[J].粮食与油脂,2001.12[12]Donner-Hughes A,Rochat F,Serrant P,etal.Modulation of nonspe2cific mechanisma of defense by Lactic acid bacteria:effective dose[J].Joural of Dairy Science,1999.2[13]周秀琴.激活免疫功能食品AHCC[J].今日科技,1997.1[14]阎磊.食物中增强免疫功能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2000.2[15]汪洪涛.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