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心理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_一、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释义: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常考点:考点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地位。
(1)道德认知是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需要记忆:核心和基础。
(2)道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需要记忆:内部动力和催化剂。
(3)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需要记忆: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或者客观标准,在品德心理结构中处于关键地位。
需要记忆:重要标志、客观标准、关键。
考点2.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考点3.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多开端性。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考点4.德育过程VS品德形成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不是等价的,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释义: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与其他人或者集体产生关系,在处理关系中才会逐渐培养其品德。
如: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等品德,就需要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学生自己一个人“独处”无法形成完善的品德。
常考点:考点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对比: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两者易混淆,注意区分。
考点2. 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品德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影响,德育要保持各方面影响的一致性。
如学校提倡勤俭节约,而社会各种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这就是学校与社会影响的不一致,德育就要统一两者的影响。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释义: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便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生品德的成长。
常考点:考点1. 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易混淆点:可联系前面: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而不是动力。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指一个人行为的表现、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品德的心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自我形象、自尊心、自我纪律和自我控制等方面。
在品德的形成中,自我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一个人品德高尚还是低下的关键因素。
2.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包括道德、伦理、美学等方面。
一个人的品德与其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表现。
3. 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是指一个人对宗教、信仰、道德和哲学等方面的看法和信念,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会影响其品德的表现,如诚实、正义、勇气等。
4. 反射行为:反射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情境下的反应和表现,是自我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的品德与其反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反射行为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概念、价值观、信念系统和
反射行为等方面,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品德的表现和评价。
道德品德的心理结构口诀
道德品德的心理结构口诀是:一实质、二观点、三过程、四原则。
具体来说,道德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种基本心理成分。
-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
部分;
-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
过程;
-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此外,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具体全面的信息,可以查阅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书籍。
2023年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毕业院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场: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
A、道德素质B、道德情感C、道德修养D、道德学习答案:B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
故选B。
2.讽刺、挖苦、歧视学生,违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要求。
A、团结协作B、爱岗敬业C、关爱学生D、为人师表答案:C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关爱学生”要求教师“不挖苦、讽刺、歧视学生”。
故选C。
3.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
A、行政处分B、行政处罚C、责令改正D、追究刑事责任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
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故选C。
4.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B、示范性C、长期性D、复杂性答案:B解析: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是教师劳动特点之一。
故选B。
5.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的价值所做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教师对自己行为的价值的自我意识是()。
A、教师良心B、教师人格C、教师荣誉D、教师幸福答案:C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从广义上讲,是指反映和概括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基本概念;从狭义上讲,是指反映教师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概念,如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等。
一章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信念:指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道德评价:指运用道德准则对别人或对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最近发展区: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前者是指现在已经具有的发展水平,后者是指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品德测评:是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定性测评法:是测评者依据被测评者的品德表现信息,对照评定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形成一个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形式表达的关于被评者思想品德状况的鉴定。
总体印象法:又称整体印象评判法。
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随意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性判断的一种方法。
评语鉴定法: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的观察与了解,参照有关标准内容(如评定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地作出个人鉴定意见。
写实法:又称记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
等级测评法:又叫操行等级评定法、品德考核评等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水平和状况予以总括性的等级评定,以显示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
1、品德的结构:一: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习道德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引发和调节道德行为。
三、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道德意志能调节和控制各种情感和行为,是学习道德规范的动力保证。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品德心理结构的四种成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2、皮亚杰道德发展论:通过对偶故事让儿童进行判断从而考查儿童品德。
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儿童处于感觉行动时期,行为多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儿童道德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服从阶段。
可分为自我中心阶段(2~5):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权威阶段(5~8):尊重权威和年长者命令。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以服从为特征,以平等观念为主要特征,任务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到了真正的自律阶段,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10岁是一个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的思维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后儿童对此判断多依据自己内心标准,即自律道德。
局限性: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班的协作,而不是成人的教育或榜样,否定了榜样的作用;只顾及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行”的因素;否定了成人的强制、约束以及协作在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记忆口诀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记忆大量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成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帮助大家更轻松、更高效地记住这些重要内容,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记忆口诀。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狗进食摇铃实验”要记清。
记忆口诀:“前有刺激后有应,无意本能多被动,条件反射巴甫洛,强化消退与泛化。
”解释: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先有刺激(如铃声),后有反应(如狗流口水);这种反应多是无意的、本能的,而且比较被动;巴甫洛夫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同时涉及强化、消退和泛化等现象。
桑代克的试误说,“猫开迷笼”很有名。
记忆口诀:“学习实质是试误,盲目尝试多重复,情境反应相联结,准备律练习效果律。
”解释: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试误的过程,通过盲目尝试和多次重复;学习是情境和反应的联结;他还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白鼠按压杠杆”别忘掉。
记忆口诀:“操作条件斯金纳,强化正负与惩罚,程序教学要遵循,小步及时和自定。
”解释: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强调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与惩罚;程序教学应遵循小步子、及时反馈和自定步调的原则。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叠箱摘香蕉”。
记忆口诀:“完形苛勒有顿悟,整体关系多重组,知觉经验智慧悟,情境突然能领会。
”解释:苛勒的完形顿悟说认为学习是对整体关系的顿悟,通过重组知觉经验和智慧领悟,在特定情境中突然领会。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强调学科基本结构。
记忆口诀:“布鲁纳来谈发现,学科结构要记全,主动认知多思考,知识获得过程观。
”解释:布鲁纳主张发现学习,重视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学生主动认知和思考,关注知识的获得过程。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先行组织者”很关键。
记忆口诀:“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重同化,先行组织者引导,新旧知识巧联系。
”解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强调知识的同化,先行组织者起到引导作用,帮助新旧知识建立巧妙联系。
2019南平教招备考资料:心理学-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这些结构具备一些特征,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品德结构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品德的四个心理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有了道德认知,伴随着产生道德体验,紧跟着发生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意志起着调节作用。
但是品德中的各成分又是不均匀的,在其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
有些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识可以分为道德知觉、道德表象、道德判断和道德意识等层次;道德情感可以分为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可以分为简单的道德行动、道德模仿行为、初期道德意志行动(即不完全自觉)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和连续性。
如道德行为由原来的被动、不稳定发展为主动的、稳定的行为。
总的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遵循“依从-认同-内化(信奉)”的原则。
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和可变性。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因此说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稳定性。
但品德结构中的个别心理成分又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所以说品德的心理结构还具有可变性。
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端性。
一般顺序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但也可以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也可从激起主体的道德情感入手,还可以从提高其道德认识做起,或同时并进、相互促进。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从品德发展来看,个体的品德发展有年龄阶段的特点。
如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了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道德阶段。
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水平六阶段。
佐西莫夫斯基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阶段、六时期学说。
考题再现:1.以下属于品德心理结构特征的是( )。
- 1 –A - 1 –B - 1 –C - 1 -D一章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信念:指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道德评价:指运用道德准则对别人或对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最近发展区: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前者是指现在已经具有的发展水平,后者是指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品德测评:是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定性测评法:是测评者依据被测评者的品德表现信息,对照评定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形成一个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形式表达的关于被评者思想品德状况的鉴定。
总体印象法:又称整体印象评判法。
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随意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性判断的一种方法。
评语鉴定法: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的观察与了解,参照有关标准内容(如评定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地作出个人鉴定意见。
写实法:又称记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
等级测评法:又叫操行等级评定法、品德考核评等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水平和状况予以总括性的等级评定,以显示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1. 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
*A.范畴不同(正确答案)B.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正确答案)C.隶属关系不同(正确答案)D.心理成分不同2.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
*A.道德认识(正确答案)B.道德情感(正确答案)C.道德意志(正确答案)D.道德行为(正确答案)E. 道德动机3. 与道德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三种情绪( )。
*A.羞耻(正确答案)B.负罪感(正确答案)C.同理心(正确答案)D.挫折感4. 就小学生来说,亲社会行为表现出的特点为( )。
*A.行为的动机由外在教育的压力向内在需要转化(正确答案)B.在结构上表现出观念和行动的分离(正确答案)C.情境的影响作用日益显著(正确答案)D. 知行合一5.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个体身上的表现。
[单选题] *A.家法B.单位规定C.法律法规D.道德准则(正确答案)6. 小孩子把冒险当作勇敢,请问是他的什么品德心理成分出了错?() [单选题] *A.道德认识(正确答案)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7.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是什么? *A.法律是依靠强制手段来维护的一种准则与规范(正确答案)B.法律是高于道德的C.违反道德准则不会受到惩罚D.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维护的一种准则和规范(正确答案)8. “知、情、意、行”中“知”代表着品德的( )。
[单选题] *A.道德意志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正确答案)D.道德行为9. ()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对行为受体(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
[单选题] *B、反社会C、欺负D、攻击10. 以下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A、分享行为(正确答案)B、助人行为(正确答案)C、违法行为D、合作行为(正确答案)11. 我国学者岑国桢等人1988年采用()对我国5—11岁的儿童的分享观念的研究也证实了儿童分享的发展规律的存在。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填空题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学生过错行为的是_____A : 调皮搗蛋B : 恶作剧C : 考试作弊D : 未经允许拿他人东西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两种。
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区分。
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
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属于过错行为。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则是指那些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3、多选题一般认为,品德包括的基本心理成分有_____A : 道德认识B : 道德情感C : 道德意识D : 道德行为参考答案: ABD本题解释:【答案】ABD。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C 应该为道德意志,而不是意识。
4、简答题试述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特征: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奠基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明显的形象性、过渡性和协调性。
(1) 良好行为习惯 (自觉纪律) 的养成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2)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 (3)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4)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特征: (1) 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
表现在:①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标准来调节自身行为;②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③道德情感发展,理性的道德情感占据主导地位,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④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⑤中学生主导性道德动机明确,道德意志力有显著增长;⑥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⑦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⑧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中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的理解,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现象,判断他人的是非善恶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同时它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结合起来对道德行为的发生起着定向和调节的作用。
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结合,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德需要,形成道德动机,发生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当道德现象符合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时就产生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产生消极的情感。
道德情感会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它是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信念的重要心理因素。
同时,道德情感会对道德行为的强度产生影响,成为推动行为的动力之一。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 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这种力量通常表现为在实现道德目标时的积极进取或坚忍自制。
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着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保证人能够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
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最终达到目标,形成道德习惯。
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自觉、果断、坚持和自制的有力保证。
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正如列宁所说:“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道德行为具体表现为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品德心理结构的这四种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
它是品德教育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学依据。
在品德教育和培养中,只有保证这四种成分的协调、平衡发展,才不会造成品德结构上的缺陷,阻碍品德的发展。
东莞龙文教育的教育涵盖了小学至高中各学科,龙文教育凭借一流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育辅导系统、独特高效的教育方法和完善的管理模式赢得了广大家长和孩子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