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风景美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25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江南美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材第四章《美丽的家乡》,详细内容为第二节《江南美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美丽,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描绘出心中的江南美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感受水乡的美丽风光。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绘画表现能力。
3. 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表现家乡美景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和描绘江南美景的特点。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江南美景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江南风光的图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板等。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江南风光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他们对江南美景的印象。
2. 讲解:讲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介绍水乡的风光,引导幼儿关注画面中的线条和色彩。
3. 示范:现场演示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描绘江南美景,边示范边讲解绘画技巧。
4. 实践:指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动手绘制自己心中的江南美景。
5. 互动:鼓励幼儿相互欣赏、交流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江南美景2. 板书内容:a. 江南地区地理特点b. 水乡风光特点c. 线条和色彩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绘自己心中的江南美景。
2. 答案要求:画面内容丰富,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家乡的美景,尝试用画笔记录下来,提高他们的绘画表现能力。
同时,开展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的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的引导方式2. 教学重点的实践操作3. 示范过程中的绘画技巧讲解4. 作业设计的具体要求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的引导方式针对教学难点,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帮助幼儿观察和描绘江南美景的特点。
第四章摄影构图的三要素第一节拍摄距离“远取其势”、“近取其神”一、远景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以自然的气势取胜。
二、全景以表现某一个被拍对象的全貌所处的环境。
三、中景以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情节取胜。
四、近景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主要面貌,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物体的质感。
五、特写特写比近景的刻划更细腻,从细微处来显示对象内部特征。
第二节拍摄方向一、正面方向有利于表现主体正面形象,能表现对称美,产生庄重、威严、亲切等感觉。
二、斜侧方向斜侧方向能在画面上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
因而能表现出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画面显得生动,也能突出主体。
三、正侧方向常用于人物拍摄,其特点,能生动地表现人物脸部,尤其是鼻子的轮廓线,不宜拍摄建筑物,因它会削弱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四、背面方向采用背面方向拍摄人物时,要多注意人物的姿态,使人物背影能产生一种含蓄美,让观赏者引起更多的联想。
第三节拍摄高度“高度”指照相机高于、低于或是相同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一、平角拍摄照相机同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平角拍摄人物或建筑不易变形,使景物或人物在画面上显得亲切、自然。
应注意前景遮住背景。
平角的特征:比较适用于人们通常的视角习惯,因而有助于观众对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仰角拍摄照相机低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要注意拍摄仰角的程度,否则有明显的变形程度。
仰角的特征:有助于强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有助于夸张跳跃动体向上腾跃;有助于表现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
及表现摄影者对人物的仰慕之情。
三、俯角拍摄照相机高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特征:“登高才能望远”。
它能使前景、后景在画面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俯角的特征:有助于强调被摄对象众多的数量、盛大的场面;有助于显示景物、人物之间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在画面产生丰富的风景层次和深远的空间感;有利于展现大地千姿百态的线条美。
综上所述,在决定拍摄点时,应进行认真的考虑;“远近怎样、方向怎样、高度怎样”。
尤其应在一个“稍”字上多注意。
第四章优美风光千年之前远古,临湖自太湖之中孕育而生;千年之后的今天,她被烟波浩淼的太湖东西相拥。
从草长莺飞的暮春,到桂子飘香的金秋;从红荷映日的盛夏,到香雪似海的冬末,她总将最美风光展示在世人面前。
远山翠岭美如画,浩渺太湖碧如玉,苏东运河曲如带;绿树掩青砖粉墙,烟水环水乡人家;老街曲巷小桥流水,古朴幽雅,新街大道商场高楼,现代繁华;菱湖渚公园优雅闲适,农林大世界自然生态;七桅古船诉说历史沧桑,腾飞骏马吟唱未来梦想……让我们走进家乡的优美风光,去采撷最美的片断,去感受家乡勃勃生机的古韵今风。
活动建议:1、游览参观,利用假期约上几位好友,去家乡景点游览参观。
2、调查采访,了解家乡人对家乡优美风光的认知情况。
3、撰写美文,用笔描绘家乡优美风光,并试向报社投稿。
4、创新设计,为家乡景点设计宣传广告或设计家乡一日游导游词。
第一节太湖风光太湖位于长江下游的江南平原,跨江苏、浙江两省,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很久很久以前,太湖地区还是东海的海湾,随着长江和钱塘江泥沙的冲积,南北两条沙嘴成钳状相接,海湾变浅,形成与大海若断若连的潟湖,最后与东海完全隔绝,封淤成一大片碟形洼地,主体部分即是太湖的雏形。
这“海湾成湖”的说法只是学术界对太湖成因较公认的说法。
其他还有“沉降成湖说”“地质构造成湖说”“河流淤塞说”,至于太湖真正的成因还有待研究。
正因为如此,美丽的太湖更增添了一份神秘。
成湖以后,太湖曾有数种名称,夏时叫“震泽”,是太湖最早的名称。
周时叫“具区”。
后又被称为“笠泽”“洞庭”“五湖”。
公元前十一世纪,生活在渭水流域的周太王之子,为避让王位给弟弟,“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与当地部落结合,创建“勾吴”,初号“太伯邑”,太湖亦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太湖旧时“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但由于受到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影响,现湖面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48个,峰72座。
这里碧波万顷,峰峦叠翠、朝晖夕阴、雾霭晴光、风景优美、变化万千。
2024年课文《美丽的武夷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5册,《美丽的武夷山》。
全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山水之美”,第二章“人文之美”,第三章“生态之美”。
详细内容涵盖武夷山的地理、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武夷山的地理、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炼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武夷山的地理、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如何让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关键信息,理解并掌握武夷山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武夷山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对武夷山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课文(1)山水之美:讲解武夷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展示相关图片。
(2)人文之美:讲解武夷山的历史文化,如道教、佛教、茶文化等,展示相关图片。
(3)生态之美:讲解武夷山的生态环境,如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等,展示相关图片。
4. 随堂练习(1)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武夷山的地理、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思维导图。
(2)请学生列举出课文中所提到的武夷山之美。
六、板书设计1. 山水之美2. 人文之美3. 生态之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武夷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无标准答案,要求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2.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武夷山旅游攻略。
答案:无标准答案,要求包含景点介绍、交通、住宿、美食等方面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武夷山的了解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武夷山的美。
(2)开展武夷山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和旅游攻略。
风景优美的地方课文教案风景优美的地方课文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风景优美的地方课文教案(精选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景优美的地方课文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2、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3、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1、搜集和整理曾经出游时拍摄过的照片,并回忆当时的情景。
2、小黑板,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1、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2、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3、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结合照片或图片说具体说清楚语言生动形象4、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5、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6、拓展延伸。
⑴ 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⑵ 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
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习作〗1、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
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可是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2、教师联系本组课文具体指导。
按顺序──写清楚《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3、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2024年七年级美术课件《画家乡的风景》——透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美术教材第四章《美丽的家园》第三节《画家乡的风景——透视》。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通过学习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基本透视技巧,使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现家乡风景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原理及其在绘画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透视技巧表现家乡风景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家乡风景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的绘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透视原理图、家乡风景图片。
学具:铅笔、橡皮、画纸、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家乡风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画家乡的风景》。
2. 基本概念讲解:(1)介绍透视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透视。
(2)讲解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的原理,结合教具进行演示。
3. 实践操作:(1)教师现场示范,运用透视技巧画一幅家乡风景画。
(2)学生跟随教师步骤,尝试用透视技巧绘画家乡风景。
4.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分析题目要求,引导学生运用透视技巧解题。
(2)讲解解题步骤,让学生边听边画。
5. 随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家乡风景画。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透视技巧,画一幅家乡风景画。
2. 答案要求:画面透视正确,线条流畅,色彩和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家乡风景图片,尝试运用透视技巧进行绘画。
(2)开展“我眼中的家乡”美术作品比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透视原理,并将其运用到绘画中,表现出家乡风景的美丽与特色。
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大自然的美丽——欣赏大自然秀美的风景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大自然中的秀美景观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体会,进一步热爱大自然,懂得保护生态环境。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追求的兴趣。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细心和耐心,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感官体验。
二、教学内容:1、自然风光的分类:季节性美景、地貌美景、水域美景、森林美景、动植物美景等;2、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春、夏、秋、冬的景色特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课堂展示、图片、视频、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大自然的秀美和神奇,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保护之心。
2、难点:对于学生来说,难点是如何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中去感知自然景观的美丽,以及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1、情景仿真法2、听、说、写、读相结合的语言组织法3、讲、演、举例、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堂展示与讲解1、老师把各种自然风光的照片贴在墙上,进行简要介绍,鼓励学生谈论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老师将每张照片上的景物单独拿出来,进行详细讲解,解释其美丽之处。
3、老师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形式,将一些国内外闻名的自然风光场景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第二节真实体验与感性认识1、到校外的公园、自然保护区、湖泊等进行考察和观察,学习自然景观的再现。
2、通过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绘画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验和感知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神奇。
第三节总结与评价1、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感悟,归纳大自然中各类景观的美丽之处和感触。
2、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概括出欣赏自然景观的切入点,指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中去发现自然景观之美。
六、教学资源1、相关教学视频、幻灯片以及课件2、山水、花鸟、动物等各类自然风景的图画3、各种自然景观的照片、书籍、音像材料等七、家庭作业1、以本节课程为基础,写一份感性体验性的作文,描述自己所见所闻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