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运动性疲劳的消除_体育保健学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23
消除运动性疲劳常见的方法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见方法包括:
1. 适当休息:休息是消除运动性疲劳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或长时间运动后,及时休息和恢复是必要的。
休息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但一般建议每小时进行短暂休息,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2. 补充水分:运动过程中会大量流失水分,导致身体脱水。
因此,及时补充水分是保持身体水平的关键。
饮用适量的水或运动饮料可以帮助补充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
3. 均衡膳食:合理的饮食对于身体的恢复和能量补充至关重要。
合理搭配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可以帮助身体恢复,提高运动能力。
4. 运动后的拉伸和放松:进行适当的拉伸运动和放松可以帮助肌肉恢复弹性和柔软度,缓解疲劳感。
同时,进行放松和冥想的活动也有助于舒缓紧张的身心状态。
5. 使用热敷或冷敷:在运动后使用热敷或冷敷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和疲劳。
热敷有助于增加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而冷敷则有助于减少炎症和肌肉酸痛。
6. 适量补充营养品:根据个人情况和运动需求,适量补充营养品,如维生素、矿物质、蛋白粉等,可以提高身体的恢复能力和抗疲劳能力。
7. 适度运动:对于长期运动者,适度运动是重要的。
过度运动可能导致疲劳和受伤,因此,根据自身状况和训练目标,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和强度是必要的。
总之,消除运动性疲劳需要综合考虑休息、饮食、恢复等多个方面。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来消除运动性疲劳。
《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专业)课程编码:学时:36 学分:2开课学期:第学期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先修课程:无教学手段:课堂讲课、自学、辅导答疑及实验实践。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和运动水平的各种内外因素,并能制定相对应的体育保健措施。
2、理解并掌握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训练水平的评定方法,为合理安排、组织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医务监督。
3、掌握常见运动性伤病的病因、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4、掌握按摩的基本知识、手法和应用;医疗体育的基本知识、手段和应用。
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具有自我监督和在教学、训练中实行医务监督的水平,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身体特点,合理组织体育教学与训练,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顺利展开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绪言(一) 目的要求:熟悉并掌握体育保健学的概念、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发展简史与学习体育保健学的方法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1、体育保健学的意义2、研究体育保健学的目的3、体育保健学的任务4、体育保健学的内容(三)重点、难点:体育保健学学科概念、任务、内容。
学习体育保健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学习方法和要求”中,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准确树立人体结构与机能的对立统一观点;部分与整体、先天与后天、机体与外环境的对立统一观点。
第一章健康概述(一)目的要求:使学生队健康有一个全面理解和理解,能够分析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
(二)主要内容:1、现代健康观2、现代体育健康观3、运动队个体健康的影响(三)重点、难点:现代健康观。
第二章运动与环境(一)目的要求:理解并掌握体育锻练的卫生原则;环境对人体健康和运动水平的影响及运动建筑设备卫生的基本理论知识。
(二)主要内容:1、体育锻炼卫生2、环境对人体及运动水平的影响3、运动建筑设备卫生(三)重点、难点:环境对人体运动水平的影响,高原环境对人体运动水平的影响。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是什么1.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是预防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基础。
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训练目标和时间等因素,合理安排运动强度、时长和频率。
通过循序渐进、适度休息和恢复,避免过度训练和过度劳累。
2.营养均衡的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
运动过程中身体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所以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满足身体的需求。
此外,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很重要,以补充水分的流失,维持体内水平衡。
3.适当的休息和恢复:合理的休息和恢复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关键。
运动后及时休息,给身体充分的修复和恢复的时间。
可以采取放松的活动形式,如温和的散步、伸展运动、瑜伽、泡澡等,促进肌肉的放松,减少乳酸堆积。
此外,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快速恢复,增强免疫力。
4.注重防护和自我保护:合理选择运动场地和装备,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运动造成的伤害和疲劳。
穿着合适的运动鞋、运动服装,避免因运动装备不合适造成的不适和摩擦损伤。
在高强度运动之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可以提高肌肉的温度和弹性,减少因剧烈运动引起的肌肉拉伤和损伤。
5.动态伸展和按摩:运动后进行适量的动态伸展和按摩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的疲劳和紧张。
可以通过拉伸肌肉群,促进血液和氧气的循环,减少乳酸的积累。
同时,使用按摩工具、泡脚、推拿等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物质的堆积,加速恢复。
6.放松心态和调节情绪:运动性疲劳不仅仅是身体的疲劳,也包括心理和情绪的疲劳。
保持积极的心态,减少过度紧张和压力,可以减少疲劳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可以进行适当的放松和休闲活动,如阅读、听音乐、与朋友聊天、观看电影等,提升愉悦感和放松身心。
总之,消除运动性疲劳需要采取综合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训练计划、营养均衡的饮食、适当的休息和恢复、防护和自我保护、动态伸展和按摩、放松心态和调节情绪等。
课程编号:114111课程名称:体育保健学(HealthcareinPhysicalEducation)《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开课学期H学分全总学时56理论学时44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解剖学、生理学、统计学、生物化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建议教材姚鸿恩主编,《体育保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四版。
主要参考书[1]姚鸿恩主编,《体育保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三版。
[2]石作砺、于葆主编,《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辞典》,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它涵盖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体育保健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运动创伤防治以及医疗体育等几个部分。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中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健康指导工作服务,从而使体育运动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及运动技术水平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章节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章节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序号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理论实践合计1 第一章绪言、健康概述2 22 第二章运动与环境 2 23 第三章运动与营养4 44 第四章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 25 第五章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 2 26 第六章体格检查 1 17 第七章运动性疲劳 1 18 第八章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 2 29 第九章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医务监督 2 210 第十章运动性病症、期中教学检查8 811 第十一章运动损伤概述 2 212第十二章第运动损伤的病理和处理 2 213 第十三章运动损伤的急救 2 4 614 第十四章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2 2 415 第十五章常见运动损伤 6 616 第十六章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 2 217 第十七章按摩 1 6 718 第十八章医疗体育概述 1 1合计44 12 56三、教学章节教学目的、基本内容要求、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健康概述1、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保健学的概念、任务和学习的要求。
如何消除运动性疲劳呢一、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是预防运动性疲劳的关键。
首先,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训练目标,不要过度追求高强度和长时间训练。
其次,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给身体足够的适应和恢复的时间。
最后,合理分配训练内容,避免长时间重复同一种运动,以减轻对特定肌肉和关节的压力。
二、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运动后的休息和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非常重要。
适当的休息可以减轻肌肉疲劳和酸痛,并帮助身体恢复能量。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重建的关键阶段,建议每晚保持7-9小时的睡眠时间。
在休息和睡眠时,可以使用枕头和垫子来提供额外的支撑和舒适,促进身体放松和恢复。
三、正确的饮食和补充营养营养摄入对于身体能量的补充和恢复至关重要。
合理的饮食应包括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
蛋白质帮助修复和重建肌肉,碳水化合物为身体提供能量,健康脂肪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
此外,饮食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所必需的。
四、适当的拉伸和放松在运动前后进行适当的拉伸和放松可以帮助减轻肌肉疲劳和酸痛。
在运动前进行热身活动,如跑步或跳绳,以帮助加热和活跃肌肉。
在运动后进行静态拉伸和放松练习,以促进肌肉的柔软性和恢复。
另外,可以使用热敷或按摩来放松肌肉和减轻酸痛感。
五、正确的身体和姿势在运动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运动技巧可以减少对肌肉和关节的压力,从而减轻疲劳感。
在进行重复动作时,要注意正确的肌肉使用和运动范围,并避免过度使用一些部位。
此外,要保持身体的正直和平衡,避免不必要的力量和能量的浪费。
六、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心理状态对于消除运动性疲劳非常重要。
运动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给自己树立合理的目标和期望。
同时,学会适当的压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放松练习,以帮助缓解疲劳和焦虑。
七、适当的交流和社交与他人分享运动经验和感受可以帮助减轻疲劳感。
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得到支持和鼓励,提高自信心和动力。
此外,与他人一起进行运动活动,如团队运动或伴侣运动,可以增加社交互动和乐趣感,对身体和心理的恢复都有积极的影响。
运动性疲劳消除方法有哪些1.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减少疲劳感。
建议每天保持7-9小时的充足睡眠,并适当安排休息时间。
2.合理的饮食:运动性疲劳主要是由于身体消耗能量过大所致,补充足够的营养是消除疲劳的关键。
建议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同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3.水分补充:运动过程中会大量排汗,因此必须及时补充水分。
适量的水分摄入可以保持身体水平,预防脱水和疲劳感。
4.适当的休息和调整:运动性疲劳往往是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后出现的。
在每次运动活动之间,适当规划休息时间,给身体充分恢复的机会。
5.热身和拉伸:热身运动可以减少运动受伤的风险,并为身体做好准备。
拉伸运动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增加柔韧性,预防肌肉酸痛和疲劳。
6.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抽烟、少喝酒,保持适量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不动,可以有助于降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7.深呼吸和冥想:深呼吸和冥想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疲劳感。
8.温水浴和按摩:温水浴可以舒缓肌肉的酸痛和疲劳感,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废物的排出。
9.心理调节:运动性疲劳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疲劳。
学会放松和调节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消除疲劳感。
10.逐步增加运动强度: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可以让身体逐渐适应,减少疲劳的发生。
综上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合理的饮食、水分补充、适当的休息和调整、热身和拉伸、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呼吸和冥想、温水浴和按摩、心理调节以及逐步增加运动强度。
通过合理的方法可以帮助身体快速恢复,减少疲劳感。
第七章运动性疲劳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并能够准确的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并及时消除疲劳。
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及消除方法。
2、教学难点:判断运动疲劳的生化指标及消除疲劳的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和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学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性疲劳概述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
如果运动疲劳没有得到及时地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就会导致过度疲劳。
如果出现运动性疲劳以后,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加重,会导致力竭(极度疲劳),而使运动性疲劳演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而危害健康。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上可以分为心理性疲劳和躯体性疲劳,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在行为的改变。
目前研究结果把躯体性疲劳又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
中枢疲劳指缺乏动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和募集发生改变。
外周疲劳包括接点传递,肌肉点活动和肌肉收缩活动能力下降。
运动疲劳按整体和局部分:可分为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
整体疲劳是指全身各器官机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局部疲劳是指局部技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
按运动方式分:可分为快速疲劳和耐力疲劳。
快速疲劳是指短时间内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耐力疲劳是指运动强度虽不大,但因运动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疲劳。
三、运动性疲劳的机制运动性疲劳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医学、生物科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由于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运动方式,产生疲劳的机制不同,因此对疲劳的机制有不同的解释。
目前主要的学说有:(一)能量耗竭该学说认为疲劳是由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且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产生的。
第七章、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一、名词解释1、运动性疲劳2、整体疲劳3、局部疲劳二、填空题1、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一个疲劳—恢复——的良性过程。
所以说一般的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
2、目前认为产生运动性疲劳的机理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根据主观感觉等级表对运动性疲劳程度进行判断,当人在运动中处于很累状态时,其当时心率为~次/分钟。
4、观察运动前后肌肉的变化,如果肌肉没有特殊原因(如损伤),运动后肌肉力量明显下降而且不能及时恢复,可是为________。
5、温水浴是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水温不宜过高,以℃为宜,时间为分钟左右,勿超过分钟。
三、选择题1、自我监督包括主观感觉与客观检查,下面的( )是客观检查内容。
A.睡眠 B.运动心情 C.食欲 D.运动成绩2、中度疲劳的表现是( )。
A.面色相当红 B.出现深呼吸C.呼吸中等度加快 D.注意力比较集中3、非常疲劳的表现是( )。
A.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
B.呼吸显著加快C.步伐摇摆不稳D.执行口令不准确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维生素C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体育运动后疲劳。
()2、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的基本方法之一,亦是必不可少的体力恢复过程。
但每天的睡眠时间也不得大于8—9h,大运动量训练时,可适当延长,全天训练还应增加2h的午睡时间。
( )3、若晨脉比过去明显增加,且长期恢复不到原来的水平,就表明机体反应不良,可能是早期过度训练的表现。
( )4、温水浴的水温一般为40 oC±20 oC左右,每次大约10—15 min,勿超过20min,浴后睡觉最合适。
( )5、中度疲劳除有疲乏、腿痛、心悸等症状外,尚有头痛、胸痛等。
( )五、问答题1、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有哪些?2、结合实例说明如何选择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运动性疲劳消除的方法运动性疲劳是指长时间或剧烈运动后,人体出现的疲劳感和身体不适的状态。
它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下降、肌肉疼痛等症状。
为了消除运动性疲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1. 合理安排训练与休息时间:合理的训练与休息时间的安排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基础。
运动能够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但是过度的训练会导致肌肉疲劳和体能下降。
所以在进行运动训练时,要根据个人体力状况和自身适应能力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引发疲劳。
2. 适当补充营养物质:运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所以要及时补充能量和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食物中富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都是运动所需的营养素,可以选择均衡的饮食搭配,或在运动前后适当补充能量饮料、补充剂等。
3. 运动前热身与拉伸:热身运动可以增加身体温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减少受伤的风险。
常见的热身运动包括慢跑、伸展运动等。
而在运动后,适当进行拉伸运动可以减少肌肉疼痛,增加肌肉的灵活性和舒展性。
4. 积极进行恢复训练:恢复训练是一种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运动活动,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并消除疲劳。
常见的恢复训练方式包括低强度有氧运动、轻松的拉伸运动和放松的活动。
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流动,清除肌肉中的乳酸和废物,帮助肌肉恢复并加速疲劳的消除。
5. 注意休息与睡眠:良好的休息和睡眠是疲劳消除的重要条件。
睡眠过程中,身体可以进行修复和再生,帮助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
所以要保证每天获得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避免过度的身体和脑力活动,保持身心的放松和平衡。
6. 使用按摩和冷热疗法: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可以选择自己按摩肌肉,也可以请专业人员进行按摩。
而冷热疗法则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和减轻疼痛,可以使用热水泡脚、热敷或冰敷等方法进行。
7. 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运动疲劳有时也与心理压力和紧张有关。
可以采取一些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体育保健学名词解释体育保健学名词解释1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5过度运动:过度运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运动负荷超过人体的承载能力,机体在精神、能量等方面过度消耗,使其无法在正常时间内恢复体力;二是指当身体的某些功能发生改变时,恢复手段无效、营养不良、情绪变化、思想波动等,使正常的负荷变成超量负荷,从而是主动运动变成被动的应激刺激。
8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指体育运动参加者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简单易行的医学检查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
9过度训练:过度训练是指运动负荷与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以至于疲劳长期积累而引起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或疲劳伴有健康损害。
10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特定水平上和/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1营养:人类为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合理膳食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的物质基础,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养分或养料)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即为营养。
12营养素:人类为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营养素,营养素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和健康最根本的物质15完全蛋白质:是指蛋白质中所含的的必须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它们在人体内利用率高,也成为优质蛋白质。
半完全蛋白:是指蛋白质中所含的必须氨基酸种类虽然齐全,但其中某一中或几种必须氨基酸的含量相对较低。
不完全蛋白质:是指蛋白质中所含必须氨基酸种类不全,不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也不能维持生命的蛋白质。
19运动性应激综合症:是指运动负荷超过一定范围,超出体育运动参加者的最大耐受能力时(或过度负荷时)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过程。
20运动性猝死: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意外死亡。
`1. 关节脱位:是指凡相连两骨之间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22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有血液从创口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