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普洱茶_得名历史考证
- 格式:pdf
- 大小:834.24 KB
- 文档页数:3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云南的普洱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饮料。
普洱茶自古被认为有治理肠胃、解油腻的功能。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一起来看看。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茶,不仅是饮料,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什么是文化?时下虽已有上百个概念,但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它是人类这个宇宙特殊物种的“私有家当”;是“自然客体”的“人化”。
文化不是被动的存在,它是人的创造物,同时它反过来影响人、造就人。
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反之,有什么样的文化,就造就什么样的民族性格,乃至什么样的民族社会及其社会制度。
然而,时至今日,人类文化五彩缤纷,各具特色。
我们对它们当持什么态度呢?大科学家和当代前沿思想家(美)欧文·接兹洛说,“每一种文化有其发展的权利,尊重它的根和传统,但同时要培养使它的人民同其他文化及自然和谐的共处价值和眼光。
”当我们探讨普洱茶文化的时候,首先要问它的“根”(底蕴)是什么?其次,还要问它的主要价值在哪里? 我们认为普洱茶文化的底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给人类留下“永活的财富”,即“可持续性的发展”价值。
万亩千年古茶园的种植者,澜沧芒景布朗族,传说他们种茶的历史时,是名叫“艾楞”的祖先给人类传留下茶种的。
他不仅是“阿佤”(芒景布朗族的自称)的英雄祖先,也是人类茶叶的发明者。
他特别给茶起个名字叫“腊”,意为绿叶,即要人们懂得吃它的嫩叶。
“茶祖”艾楞临死前还对儿孙们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怕你们用完;留下牛马,怕会死亡;我留下宝石和茶叶,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
”关于茶祖艾楞的故事,与芒景布朗族同一个支系的“绍帕绍兴”部落(佤邦)和佤崩支系也广为流传。
这句话是意译,据我们了解在“茶叶”二字面前有“永活”两个字,即后半句原话为“给你们留下宝石和永活的茶叶,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
”为什么布朗族和布饶人把茶作为“永活财富”传给后代呢?具有种茶传统历史的曼堆布饶人,鲍氏达拉说:“我们家族世世代代种茶吃茶,过去还专门给下允傣族土司上贡茶叶,茶树年年发芽,岁岁摘吃;茶叶不仅做药做饮料,还可以卖钱、换盐巴(解放前曼堆人用茶换盐吃),所以,我们说茶是永活的财富。
关于茶的传说故事一、西湖龙井的传说故事传说在宋代时期,曾有一个名叫“龙井”的小村庄,村子里住着一位卖茶为生的老人。
有一年茶叶质量稍有欠缺,比起往年来,并不算太好,所以那一年的茶没有卖出多少,老太太没了这份养活钱,便断了炊烟。
有一天,一个老叟突然前往老太太家中拜访,他在宅院转了转,发现了放置于墙角的破石臼,闻言要用五两银子买下。
老太太听后一喜,想着家中已是无钱无粮,正愁没钱,便爽快地应了下来。
老头亦是十分高兴,告知老太太别让其他人动这石臼,自己会立马派人来抬。
老太太想,这轻易地就能得5两银子,总得让人家把石臼干干净净地抬走。
所以她便把石臼上的尘土、腐叶等扫掉,堆了一堆,埋在茶树下边。
过了一会,老头带着几个牛高马大的小伙子来,一看干干净净的石臼,忙问石臼的杂物哪去了。
老太太如实相告,哪知老头沮丧地一跺脚:“我花了五两银子,买的就是那些废物呀!”说完拂袖而去。
老太太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边溜走,心进而着实烦闷。
可没过几天,奇观发生了:那十八棵茶树新枝嫩芽一齐涌出,茶叶又细又润,沏出的茶幽香怡人。
很快这个消息传遍了西子湖畔,许多同乡来采办茶籽。
渐渐地,龙井茶便在西子湖畔栽培开来,“西湖龙井”也因而得名。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体察民情。
这天,乾隆皇帝学着采起了茶叶,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告太后生病了。
乾隆皇帝随手将一把茶叶向口袋里一放,急忙赶回京城。
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上火,双眼红肿,胃里不适。
此时乾隆皇帝来到,只觉一股清香,往口袋里一摸,原来是采的一把茶叶,已经干了。
宫女将茶泡好,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红肿消了,胃也不胀了。
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
”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
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十大名茶的传说故事1. 龙井茶 - 传说这是因为茶叶被龙王所护佑而得名。
相传,在南山下的龙井村,一个村民每天都会给一条神龙水源,以表示感谢。
后来,村民在龙王的帮助下发现了一颗高质量的茶叶,这就是如今有名的龙井茶。
2. 普洱茶 - 传说这是因为茶叶的产地普洱,有一只名叫普的猴子而得名。
相传,这只猴子偷吃了茶叶后,饥饿感大增,开始狂奔,过几个小时后,猴子出汗很多,茶叶中的苦味和香气也同样保存了下来,所以茶叶被冠名为普洱茶。
3. 武夷岩茶 - 传说在宋朝时,一个和尚在福建武夷山修行时,为了抗拒尘世的诱惑,他选择了在岩石上坐禅。
修行了数十年后,和尚最终融入了岩石中,从此,这块岩石上的茶树茁壮生长,被当地人称为武夷岩茶。
4. 铁观音茶 - 传说一个贫穷但善良的农民定期给一尊老僧送水来洗脚,老僧感动于他的善行,将墙上的一丛茶树的叶子送给了他。
这些茶叶被称为铁观音,因为老僧相信这片茶叶足以改变农民和他家人的命运。
5. 毛峰茶 - 传说古时候,一个名叫毛峰的道士发现了在福建的一座山上一个蔬菜园不断生长出非常细小的叶子,他将这些叶子带回山上,意外地发现它可以泡出美味的茶,这就是毛峰茶。
6. 黄山毛峰茶 - 传说在明朝时,一个名叫皓首穷凶的老人,为了给老人们找到一种治疗疾病的茶药,不断地在黄山上寻找。
在石楼村的村庄附近,他在一片茶园里找到了一种叶子叫毛峰,他将这么的叶子带回村里,开始炒制成茶叶,为村里的老人们提供了奇效的治疗。
7. 天目红茶 - 传说玉龙山上的一位和尚在修行时发现了一种茶树,茶树上长满了一片红色的叶子,他把这颗茶叶带回寺庙,泡制后惊叹于它的香气和口感,从此天目红茶便闻名于世。
8. 碧螺春茶 - 传说古时一个名叫老融的茶农,他的茶庄因为缺乏水源而无法生产好的茶叶。
直到有一天,他梦见一个绿衣女子指引他找到了一泓清澈的泉水,他把泉水带回茶园后,茶树生长得非常茂盛,所产出的茶叶被称为碧螺春茶。
9. 正山小种茶 - 传说在山东的一个地方,一个名叫小丬的妇人常年照顾山头上一棵茶树,用来做茶饷供奉延年寺的僧人。
/index.php云南普洱茶介绍:定义:云南省标准计量局于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上述有三个方面的界定:一是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茶;二是阳光干燥方式;三是经过后发酵加工。
云南普洱茶的感官要求:其外型色泽褐红或略带灰白,呈猪肝色,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晒青毛茶【产地】晒青毛茶产地有云南省景谷、玉溪、文山、楚雄、江河等;贵州省镇远、都匀、婺川、遵义等;四川省邛崃、南江、城口、大竹、达县、铜梁等;广东省湛江、肇庆、佛山等;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临桂、罗城、岭溪、玉林等;湖南省郴州等;湖北省巴东等;陕西省紫阳、安康、南皋、镇巴、平利、石泉、白河、西乡、兰田、岚泉、宁陕等;河南省固始、光山、罗山、横川、新县、商城等。
【品质特点】滇青毛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粗壮肥硕,白毫显露,色泽深绿油润,香味浓醇,富有收敛性,耐冲泡,汤色黄绿明亮,叶底肥厚。
晒青茶中质量以云南大叶种所制的滇青最好。
滇青生产已有千年历史,是制造沱茶和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加工过程】晒青毛茶,多以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单片叶为采制原料。
茶农制作晒青,杀青多用2尺4的铁锅,一次投叶2千克左右,低温闷炒至叶质柔软透清香,随即出锅摊凉。
用手工在簸箕、篾笆上揉捻搓条,揉成茶条后,抖散粘结的茶叶团块,薄摊在日光下晒至五成干;待茶条湿胚颜色由黄绿色转为黑绿色时,仍用手工进行第二次复揉,复揉后仍需抖散粘结的茶叶团块,抖直茶条,继续在日光下晒至足干。
足千后的晒青毛茶即可储藏或销售,也可进行“渥堆发酵”而转变为普洱熟茶。
近几年来,出现了大量的机制晒青毛茶,滚筒杀青或锅炒杀青后,经揉捻机揉捻成条,再经日光干燥而成。
•关于普洱茶的树种•日期:2006-07-26普洱茶是用云南大叶种的制做的,大部分普洱茶爱好者都知道这一点。
茶的历史典故一宵茶话留千载诗曰:“玉蕊旗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工夫。
”向以“佛宗道源、山水奇秀”著称的世界遗产地武夷山,“其岩茶制作以僧家最为得法”(见陆廷灿《续茶经》)清代名僧,天心禅寺茶禅释超全《武夷茶歌》(全文见《建茶志》)就是武夷僧人传递制造武夷岩茶的第一手资料。
《武夷茶歌》概述了武夷茶的历史、地理环境与茶叶的采制等。
先从宋代丁谓、蔡襄两人创制龙团凤饼的事谈起;到元代武夷山设置了御茶园,制造了贡茶。
明代罢贡建茶,御茶园荒废了。
但是景泰年间,这里的祭山喊山惯例,每年仍在举行,需要供祭祀的费用,并且要有茶叶缴交官府,这些茶叶都是从别处购买来充贡的。
这些弊端后为郭公所革除,(郭公者,明郭子章,号青螺,隆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从而这里的道士和僧人以及山民受了恩惠,武夷茶叶始向三坑二涧转移;从而乌龙茶在这里崛起。
由于这里的茶叶是山民和僧人生活的依托,所以致力茶园管理和茶叶采制,在制作技术上加以改进,武夷岩茶于是诞生了。
谈到岩茶时,茶僧对武夷山茶园作出过鉴定:溪北的比溪南的土层深厚;而平洲浅渚的茶园土壤瘠薄,幽谷高崖的茶园多云雾。
采茶的天气以天晴吹北风为好,连续阴雨刮南风,则茶叶色香差而味淡,采用新的岩茶制法,制成的武夷岩茶香气特别好,有梅兰香味。
这就是僧人的制茶经验谈,无怪王草堂赞其“形容殆尽矣”。
武夷岩壑山曲,还有几株宋代遗留下来的茶树,如白鸡冠,坠柳条等,有茶芽带红色的即武夷茶王大红袍,闽南、粤东人把它作为珍秘之品。
因为这种茶树发芽时,满树红光弥漫,象罩上大红披风,因故而得名大红袍。
《茶歌》结尾说:因在久雨天气在山中寺院无事,煮着武夷山茗,坐在楼上品尝,写下这首“一宵茶话留千载”的茶歌。
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日锡,同安(厦门市同安县)人。
明末布衣,曾文忠樱(南明文渊阁大学士)门人,师事曾樱传性理学,患难与共,性嗜茶,幼习茶书,随师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善烹工夫茶,有制茶工艺。
明亡,师尽节,弃家行遁,身怀工夫茶艺而奔走四方。
介绍普洱茶的历史及特点
普洱茶是中国四大名茶之一,来源于普洱茶的故乡:中国云南红塔
山地区。
它是中国古法熟茶,为了保持茶叶特有的原生态口感,在熟
茶生产过程中不借助外界加热,而是勾定(这一工序耗时几十个小时)做成,使普洱茶保持比其它茶叶更原汁原味的小叶特色,尝起来悠长
清甜,香气开宿。
且其饮用具有滋阴润燥,保健养身的功效。
据记载,普洱茶的历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明朝以前,侏罗纪
时期的红塔山之中,就有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到的“茶”,当时只是未经
加工制作的茶叶。
普洱茶在唐代开始流传,到了宋代才正式出现。
由
此可见,普洱茶拥有悠久的历史,不仅享有排行第一的位置,而且在
我国的茶叶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十大茶叶品牌普洱茶排行榜1、大益普洱茶大益普洱(生)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未经人工渥堆发酵,直接压制成饼、砖、沱等形式的紧压茶或者直接以散茶形式进行存放。
总体品质特点:香气纯正,汤色橙黄,滋味浓厚回甘生津快,经久耐泡等。
大益普洱(熟)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采取20世纪70年代研究成功的人工渥堆技术,通过控制茶叶堆子的发酵温度、发酵湿度和发酵时间,加速普洱茶的发酵过程和品质转变,再以散茶或压制成砖、饼、沱等形式存放。
总体品质特点:陈香显著,汤色红浓,滋味醇厚口感爽滑,回甘绵长,经久耐泡等。
然而大益普洱茶上榜理由是什么呢?了解更多请看下面:理由:大益普洱茶是普洱茶中着名企业——云南大益茶业集团生产的知名品牌,是普洱茶标杆和经典代表,在注册成立近20年的历史中,大益品牌为企业赢得众多荣誉和奖项,拥有众多忠实茶友。
其中大益7572被誉为评判普洱熟茶的标杆,大益7542被誉为评判普洱生茶的标杆。
2、八角亭普洱茶先来说说来历吧,八角亭普洱茶的来历八角亭普洱茶大家都可能知道,是黎明茶厂旗下普洱茶品牌,那为什么叫八角亭普洱茶呢?下面就带你揭开八角亭普洱茶由来的美丽传说!关于八角亭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早的时候,佛祖派他的八大高僧到处传经。
八大高僧云游四海,有一天走到西双版纳勐遮山顶上。
俯瞰山下,整个勐遮坝被云海笼罩,这时正值黎明时分。
晨光普照,云海五光十色,十分诱人。
长僧道:你们稍后,我先试探一下云海的深度。
他便跃入云海中,缓缓落入地面,也不知云海有多厚。
地面十分平坦,花香扑鼻,加上坐落在田边的傣乡,构成一幅迷人的画卷。
长僧正看得入神,忽听传来:“长老到来有失远迎,看完风光我托你上去”。
长老一看是一只老龟,老龟是佛祖安排在这里修行守卫的。
后来它化为坝中之山,人称龟山。
此后傣家在龟山顶上修一佛塔,永做纪念。
八大高僧在山顶一直谈到云消雾散,这时勐遮坝风光尽收眼底,一派田园风光如诗如画。
普洱茶历史百科知识
普洱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茶类,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
普洱茶的产地主要在云南省,其中以西双版纳地区的普洱茶最为著名。
普洱茶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生茶,另一种是熟茶。
生茶是指将新鲜的茶叶经过杀青、揉捻、发酵等工序制成的茶叶,其特点是茶叶色泽绿中带黄,香气清新,口感鲜爽。
熟茶是指将生茶经过人工堆积、湿堆发酵等工序制成的茶叶,其特点是茶叶色泽红褐,香气独特,口感醇厚。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普洱茶被称为“大益茶”,因为它是以前往大益寺供奉佛祖的茶叶而得名。
宋代时,普洱茶开始流行于云南地区,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明代时,普洱茶成为了贡品,供奉给皇室和官员。
清代时,普洱茶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茶类。
在现代,普洱茶已经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的代表性茶类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深受茶友们的喜爱。
普洱茶不仅具有饮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一些历史悠久的普洱茶,如“陈年普洱”、“古树普洱”等,价格高昂,成为了茶叶收藏家们的心头好。
普洱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茶类,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鲜爽或醇厚,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关于普洱茶的典故
普洱茶是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最著名的茶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
据说,普
洱茶的名字源于普洱市,这是云南省一个重要的茶叶产区。
但是,普洱茶传统的生产地区
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域。
据传,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普洱茶被称为“大茶”,在唐
代文献中被称为“细茶”或“细人茶”。
唐朝时期的《茶师要录》中,就有一段关于普洱
茶的描述:“细人茶,得其法好者,一升只须用细铜壶沸水速泡,勿鲜叶,洁玉杯,可砂
瓷也可澄音,须垫保温茶罐,一口小饮,三次即烫。
虽叶熟则香味自然。
”
唐代以后,普洱茶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了云南茶叶的代表之一。
在明清时期,普洱茶
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这使得普洱茶成为了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的重要商品之一。
据传,明代时期,普洱茶还一度成为了朝廷、贵族和士子们的珍品。
普洱茶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包括摘叶、杀青、揉捻、发酵、烘干等过程。
其中,最
关键的环节是发酵过程。
普洱茶要经过长时间的自然发酵才能产生其独特的香味和滋味。
这也是普洱茶与其他茶叶不同之处。
普洱茶的品质和口感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其茶汤呈深红、深褐或深黄色,具有醇厚
浓郁的口感和独特的香气,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经常饮用普洱茶还可以促进消化、降血压、减肥等功效。
总之,普洱茶作为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的传统茶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
文化底蕴。
其独特的口感和药用价值也让它成为了一款备受推崇和喜爱的茶叶品种。
普洱茶介绍文案
普洱茶,又被誉为“茶中之王”,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味的
中国名茶。
下面是关于普洱茶的八个介绍:
1.历史悠久:普洱茶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中国云南省的普洱地区,得名于这个地方。
2.发酵特色:与其他茶叶不同,普洱茶具有独特的“后发酵”过程。
这个过程经历了时间的洗验,使茶叶的味道更加浓郁、回甘。
3.外观华丽:普洱茶的外观美丽而独特,常呈现暗红色或咖啡色,有
时甚至有一些金黄色的条纹。
它还有一种独特的“油亮”质感。
4.口感丰富:普洱茶的口感丰富多样。
它可以有淳厚的浓郁口感,也
可以有清爽的甘醇味道,甚至有时还伴有花香、果香等风味。
5.保健功效:普洱茶在中国被认为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它可以帮助消化、降脂、降压、清热解毒等,被称为“消脂茶”、“降压茶”、“抗衰
老茶”等。
6.藏茶文化:普洱茶在中国有着丰富的藏茶文化。
人们常常将普洱茶
制成饼茶、沱茶等特殊形状,然后进行贮存和陈化,以达到更好的品质和
口感。
7.茶文化交流:普洱茶在国内外茶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常常
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8.美食搭配:普洱茶不仅可以单独饮用,还可以与各种美食进行搭配。
它与川菜、粤菜等搭配效果尤佳,能够互相升华,相得益彰。
以上是关于普洱茶的八个介绍,希望能够让您更好地了解普洱茶的历史、特色和饮用方式。
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茶文化体验,普洱茶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选择。
普洱茶的历史普洱茶是一种古老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茶叶品种。
据史书记载,普洱茶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一名名叫祝瞻国的茶商在云南省临沧地区培植了一种特殊的茶叶,这就是现在的普洱茶。
当时,这种茶叶是为了满足贵族的需要而产生的,而这些贵族在云南地区寻找最好的茶叶品种的愿望促进了普洱茶的生产和流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普洱茶逐渐开始普及,成为更多人的日常茶饮之一。
在元朝时期,普洱茶逐渐流传到了四川和陕西等地,并且开始被广泛饮用。
但是,由于当时的交通状况非常不便,普洱茶的流通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直到明朝期间,随着云南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普洱茶的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同时进一步推广了茶叶的贸易与流通,普洱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种。
20世纪50年代,随着普洱茶的不断改良与创新,普洱茶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普洱茶开始增加多样化的品种,而其中以散茶和普洱底料为主导,也成为了普洱茶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生产环节。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普洱茶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也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完善。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普洱茶作为中国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认可,而且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与推广。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与洗礼,人们对传统茶饮和文化的认知正在不断扩大,茶叶文化和茶饮的推广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普洱茶的历史不仅源远流长,同时也记录了一段段饱含民间智慧与勤劳汗水的历程。
这种茶叶品种因其特殊的香味和独特的滋味,一直以来都被紧紧地抱在人们的心中,并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文明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与文化云南普洱茶,是中国茶叶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被誉为“中国茶叶之魂”,已经成为了中国茶叶文化的代表之一。
那么,这种茶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呢?它的文化内涵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云南普洱茶的历史与文化。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时期。
当时,国家政府通过建立茶马交易路线,促进了养殖、采摘、加工茶叶的经济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云南普洱茶不断得到发展。
在宋代至明代,云南普洱茶逐渐成为了当地重要的产业之一。
明清时期,云南普洱茶进一步发展并得到了改良。
在明代末年,明朝将滇池一带划为茶区,以云南普洱茶为主要代表的茶叶开始进入了其他地区,逐渐形成茶品牌名的概念。
清代时期,云南普洱茶进一步发展,并受到了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茶叶界大师的高度评价。
此时的云南普洱茶,已经成为了封建王朝的勋贵饮品,以后的发展更加迅速。
20世纪初,由于国家政治变革和茶叶市场的变化,云南普洱茶的生产和销售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云南普洱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原因是,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和扶持措施,使得茶农们更有动力将普洱茶生产和推广到全国范围内。
如今,云南普洱茶已经成为了全球茶叶市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走出了国门,受到了海内外爱茶人的高度赞赏。
其文化价值和鉴赏价值也在不断提升。
云南普洱茶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深深扎根于云南民间文化之中。
从普洱茶的品名开始,就可以充份展现出它的文化价值。
普洱茶的品名如“春茶”、“秋茶”、“熟茶”、“生茶”等,不仅因为其时令而得名,还因为藏有更深刻的现象和意义。
比如说,熟茶”因其岁月长河中历经多次自然发酵而取得名号;生茶则因其产生之初,给人以生动和新鲜的感觉;秋茶则因其时间较长,味道丰富而被人们所喜爱。
云南普洱茶的品牌也有很多,比如说“云南七子饼茶”、“龙沱茶”、“大益茶”等等。
每一个品牌都具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比如说,云南七子饼茶是普洱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牌,并且在国内茶叶市场中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指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普洱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
鸦片战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国势衰微,印锡茶叶兴起,占领国际市场,国内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盘剥,有“普洱产茶颇为民害”之说,茶农弃茶,另谋生计,清末普洱茶降为5万担,1938年降为3万担。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历来都有无数对于普洱茶这个名字的这种论断,然而,云南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普洱茶的名称,也和该民族先民的名称有密切关系。
在云南有个叫“普洱”的地方,在唐宋元明时期,名为“步日睑”、“步日部”,到清代时才叫“普洱府”,而茶名却在清代前已称“普茶”。
“普洱”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
“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
有论据说:(一)远在唐代,南诏已于今思(茅)普(洱)地区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今景东县),普洱设治,名“步日睑”,宋代元代时期,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称“普耳”,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
(二)佤族学者尼嘎(魏德明)先生作过调查,并在《“普洱”人考》中提出:“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和布朗族称呼“兄弟”的意思。
(三)调查考证发现,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步耳”,有的方言为“步日”,布朗族则称佤族为“布嘎”,意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带的布朗族和佤族布饶人都自称为“艾佤”,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前面走的是佤族人,所以布朗族称他们为“布嘎”,后面跟来的是布朗族,故佤族称他们为“步日”。
普洱茶的历史文化故事
普洱茶是中国特产的一种古老的茶叶,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
据史书记载,普洱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
在中国古代,普洱地区是茶叶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很多茶
叶都通过这里进行流通和交易。
普洱茶最早是由勐海、勐库两县产出,因当地手工制作精细,茶
叶品质极高而闻名。
后来,普洱茶的制作方法也传播到其他地区,如
临沧、思茅等地也开始种植和制作普洱茶。
普洱茶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需要经过采摘、晒青、杀青、揉捻、烘干等多个步骤。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是茶叶的发酵,经过一段
时间的存放和压制,茶叶内部的酶类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了特
殊的香气和口感,使得普洱茶独具风味。
普洱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过去,很多家庭
都有一个专门用来存储普洱茶的茶室。
茶室中会放置一些瓷罐或陶罐,用来盛放普洱茶,以便保存和熟化茶叶。
茶室里的茶壶也非常讲究,
一般会选择紫砂壶来冲泡普洱茶,因为紫砂壶材质独特,可以更好地
保留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普洱茶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喝饮茶时要砸茶。
砸茶是指将
普洱茶叶击碎一部分,将茶叶与茶汤充分混合,使茶汤更加浓郁,口
感更加丰富。
砸茶的工具一般是用木制或石制的砸茶块。
普洱茶在中国茶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许多茶叶爱好者追求
的对象。
它不仅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着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成为了中国茶叶的一张名片。
中国十大名茶排名1. 龙井茶:龙井茶,产自浙江杭州西湖区周边,是中国最有名的绿茶之一。
其具有独特的蛇形叶、浅黄翠绿色、清香幽雅的特点,被誉为“中国茶叶之王”。
2. 碧螺春:产自江苏苏州太湖流域的碧螺山,碧螺春以其嫩绿的叶色和清新的芳香而享誉全国。
它独特的泡茶方式,即凉水浸泡,让碧螺春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3. 大红袍:大红袍是中国最有名的岩茶之一,主要产自福建武夷山。
其特点是形似火龙,色泽红褐,有独特的陈香和焦糖香味,口感醇厚,回甘悠长。
4. 铁观音:铁观音是中国最有名的乌龙茶之一,主要产自福建安溪和武夷山。
它有浓郁的兰花香气和独特的烘焙味道,风味独特,被誉为“乌龙茶之王”。
5. 普洱茶:普洱茶是一种特殊的发酵茶,主要产自云南。
它具有独特的陈年香气和药用功效,常被饮用于消脂降压、养胃健脾等保健功效。
6. 黄山毛峰:黄山毛峰,产自安徽黄山,是中国最著名的绿茶之一。
它有独特的形态、色泽和香气,口感鲜爽,受到了国内外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7. 西湖龙井:西湖龙井是浙江杭州余杭区出产的一种绿茶,其采用的是龙井茶制作工艺,但产地在杭州西湖的周边地区,与原产地龙井茶区有一定距离。
8. 郎酒:郎酒产自四川,是中国最有名的白酒之一。
其历史悠久,汲取优秀的酿酒技艺,有着浓郁的清香和醇厚的口感。
9. 大红袍乌龙茶:大红袍乌龙茶产自福建武夷山,属于半发酵茶。
它以其特殊的陈香和独特的口感而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10. 六安瓜片:六安瓜片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产自安徽六安。
它具有清香、鲜爽、醇厚的口感,是许多茶叶爱好者的首选。
中国十大名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精华,代表了中国优秀茶叶的品质和传统制作工艺。
下面将对这十大名茶的特点和传统制作工艺进行详细介绍。
1. 龙井茶龙井茶是中国最有名的绿茶之一,产自浙江杭州西湖区周边。
龙井茶有独特的蛇形叶、浅黄翠绿色和清香幽雅的特点,因此被誉为“中国茶叶之王”。
制作龙井茶主要采用高温杀青和手工揉捻的工艺,使茶叶保留了其天然的清香和独特的形态。
《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SocialSciencesinYunnanNo.5,2012长期以来,在对云南普洱茶历史的研究中,对普洱茶得名均有一种从古代史料记载一直延续下来的误解,造成了对普洱茶历史上产地及得名研究的不准确。
对此,笔者不断检索史料,从大量文献研究中对此进一步考证,以期对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有一重新认识,以弥补过去史料和研究的不足。
历史上的普洱茶究竟出产于何地?因何得名?过去史料记载均认为普洱茶出自西双版纳六大茶山,而非普洱,因为普洱并不产茶。
如《续云南通志长编》之说:“六大茶山,在昔均隶思茅厅,思茅厅又属普洱府,故外省人士概名滇茶为‘普洱茶’,实则普洱并不产茶,昔思茅沿边十二版纳地所产之茶,盖以行政区域之名而名耳。
”为什么会认为普洱不产茶呢?笔者倾检了几乎所有有关云南茶记载的史料后发现,皆因古今史家缺少对普洱茶生产区的实地调研所致。
过去(从清代至当代)对普洱茶的记载几乎如出一辙,究其原因概历代著者均抄袭前人,以至于人云亦云,以误传误,流错至今。
历史上对有关云南少数民族用茶、饮茶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三国时期吴普所著的《本草·菜部》,其中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
”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
“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以滇池为中心所设的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的晋城),领27县,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州市的辖区。
对云南茶的产地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唐代樊绰的《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1](P190)之后是南宋时期李石《续博物志·卷七》中有沿用樊绰所述:“茶出银生诸山。
采无时。
杂椒姜烹而饮之。
”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唐朝使节樊绰出使南诏。
根据方国瑜先生考证,所谓“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以南之地。
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在开南节度辖界内,亦即在当时受着南诏统治的今西双版纳产茶地区[2]。
“普洱茶”得名历史考证蒋文中(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摘要:长期以来,在对云南普洱茶历史的研究中,对普洱茶得名均有一种从古代史料记载一直延续下来的误解,造成了对普洱茶得名及产地研究的不准确。
而从大量文献钩沉中对此进一步考证,可以发现过去认为普洱府不产茶,产茶的地点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的得名是因为普洱府是茶叶集散地的历史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普洱茶是因出自普洱(今宁洱)普洱山而得名,而普洱地名也因有普洱茶而闻名,从而成为从明清以来普洱茶交易聚散的中心。
关键词:普洱茶;得名;考证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12)05—0142—03收稿日期:2012-05-02作者简介:蒋文中(1962~),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142林超民先生的《普洱茶散论》说,所谓“银生城”,在今景东县,是南诏所设“银生节度”区的首府。
银生节度又称开南节度,其辖区相当广袤。
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茫乃道”[3]。
据方国瑜教授考证,茫乃道为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相邻的地区。
银生节度管内还有奉逸城和利润城,奉逸城在今普洱县,利润城在今勐腊县的易武乡。
樊绰所谓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应在开南节度管辖界内的茶山[4](P487)。
蒋铨《在云南种茶是“濮人”先行》一文考证认为,“银生城界诸山”为南诏六节度之一的银生节度使所管辖的地区,包括思茅专区(今普洱市)的景东、景谷、普洱、镇沅及西双版纳等地[5]。
樊绰《蛮书》史料尚未提到普洱茶,那么,普洱茶名究竟是出现于何时何地?普洱茶名最早出现于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的《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6]谢肇淛这段文献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是我们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有关普洱茶名称的记载。
“蒸而成团”,说明明代时云南普洱茶已是经加工揉制的“紧茶”。
《滇略》虽说到普茶,但仍未提到因何得名和具体产地。
直至清康熙年间章履成的《元江府志》才第一次提到“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7](卷1物产·食货)。
这条史料非常重要,已点明产地并因该茶出在普洱山而得名普洱茶。
但普洱山又在哪里呢?后人则多有解释在车里,即今西双版纳六大茶山。
如清代师范《滇系·山川》曰:“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芝,二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曼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曼洒。
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
六茶山遗器……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茶山树独大,传为武侯遗种,夷民祀之。
”[8](第六册)师范《滇系·异产》还记有:“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较胜。
”《滇略》所记时间为清仁宗嘉庆十二年(1807年)。
此后雪渔《鸿泥杂志·卷二》同样有:“云南通省所用茶,俱来自普洱。
普洱有六茶山,为攸乐、为革登、为倚邦、为莽枝、为蛮专、为曼洒。
其中惟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若云南府所出之太华茶,大理出之感通茶,徒耳其名,未尝见也。
”[5]檀萃《滇海虞衡志·卷十一志草木》继续记之:“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嵩,六曰慢撒,周八百里。
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至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谈得更为详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
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熠崆、曰曼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
”[5]上述史料为何认为普洱不产茶,其原因是清朝在雍正七年(1729年)以六大茶山和橄榄江内六版纳设置普洱府,到乾隆元年(1736年)设置宁洱县,作为普洱府的治所,同时设置思茅厅,攸乐同知驻思茅。
刘慰三《滇南志略》载:“普洱府,元至元二十九年置散府。
……本朝顺治十六年取其地,编隶元江府,调元江府通判分防普洱,其车里十二版纳仍属宣慰司,雍正七年裁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及橄榄江内六版纳地设普洱府。
乾隆元年,增置宁洱县,附府,移攸乐同知驻思茅,而省旧设之通判。
”[9]对普洱茶谈及最详细的是阮福的《普洱茶》,所记时间为清道光五年(1825年),这是第一篇详细记述普洱茶的文献。
但仍续前误“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他文中既说到“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叛伏诛,遍隶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又说“非普洱府界内所产”,让人觉得自相矛盾。
从史料研究看,“车里”即今景洪,当时“车里”为普洱府所辖六茶山,今属西双版纳州。
明代思茅、普洱隶属车里宣慰司,由傣族土司管理。
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廷为了更好地控制六大茶山的茶叶,以六大茶山和九龙江内六版纳设置普洱府,到乾隆元年(1736年)在今普洱县设置宁洱县,作为普洱府的治所,同时设置思茅厅,攸乐同知驻思茅。
可见普洱茶所产是以普洱府的治所今宁洱为中心区域,涵盖今西双版纳州六大茶山。
由于史料的误传,以至之后及当代史家和茶学专家均沿用前人“因茶叶汇集于普洱,都称为普洱茶了”①。
“明清两代,都以六大茶山隶属普洱。
所以六大茶山所产的茶称之为普洱茶……普洱产茶,不过产茶的地点在六大茶山”②。
①见方国瑜教授《普洱茶》(《方国瑜文集》第四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其中谈到“茶叶市场在普洱,由此运出,所以称为普洱茶”。
②林超民教授《普洱茶散论》(《中国普洱茶文化新探———第二、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中谈到“明清两代,都以六大茶山隶属普洱。
所以六大茶山所产的茶称之为普洱茶。
从以六大茶山的范围作为普洱府行政(接下页注)143以上解释说明直至当代有较大影响的学者,所认为的皆如清代刘慰三在他编纂的《滇南志略》中写到的那样:“思茅茶山,地方瘠薄,不产米谷,夷人穷苦,惟藉茶叶养生。
”[9]可见说普洱府不产茶,产茶的地点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的得名是因为普洱府是茶叶集散地,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最近笔者从云南省图书馆查到了清康熙年间章履成《元江府志》原件,其中还有一幅地图,清楚标明了普洱山位于今普洱市宁洱县(原普洱县)。
此外,《元江府志》还对从元江府城至各地里程有明确记载:“府城西一百至三板桥,三板桥一百里甸索,甸索一百里至他即,他即一百里至阿墨江,阿墨江一百里至通关哨,通关哨一百里至磨黑,磨黑一百里至普洱,普洱一百里至班鸠坡,班鸠坡一百里至思茅,思茅一百里老军田,老军田一百里至普腾,普腾一百里至大开塘,大开塘一百里至关铺,关铺一百里至板葛,板葛一百里至孟养,孟养一百里至车里九龙江宣慰司。
”[7]这再次说明了普洱府的位置与今天完全相同。
另据清《云南通志稿》载:“普洱府六茶山谨案:并在九龙江以北,猡梭江以南,山势连属数百里,上多茶树,革登有茶王树。
《一统志》有普洱山,在府境,山产茶,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名普洱茶,府亦以是名焉。
引《滇程记》,自景东府行一百里至者乐甸,又行一日至镇沅府,又二日达车里宣慰司,又二日至普洱山,想即此。
”《云南通志稿》卷十六《贡象道路》说:“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源府,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宣慰司之界,行二日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
一山耸秀,名为光山。
有车里一头目居之”。
上述记载不但道明了普洱茶产于普洱山,而且品质优于其他产地所产。
可见因普洱茶出普洱山而得名,而普洱地名也因这里有普洱茶而得名且闻名,成为从明清以来普洱茶交易聚散的中心。
随清代普洱茶需求不断扩大,普洱茶产地也不断扩大,特别当时清朝廷为了更好地控制六大茶山的茶叶,以六大茶山为基础和江内六版纳设置普洱府。
清倪蜕《滇云历年传·卷十二》载:“雍正七年己酉。
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
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
”[10]思茅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总茶店。
该史料仅表明对六茶山茶叶贸易的管理,并非普洱不产茶。
但因普洱府所属六茶山被经常提起,后人便一直沿用了。
结合史料和实地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山并非西双版纳六大茶山。
普洱山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的宁洱县,宁洱县北距省会昆明市373公里,南距市政府驻地思茅区46公里。
普洱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因位于古普洱府西城门外,俗称“西门岩子”,海拔1838.3米,与县城相对高差518.8米,岩石陡峭,拔地而起,山势如壁,耸入云天,这与《云南通志稿》卷十六《贡象道路》中所记“一山耸秀,名为光山”吻合。
参考文献:[1]向达.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2]方国瑜.普洱茶[A].林超民,编.方国瑜文集(第四辑)[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3]林超民.普洱茶散论[A].中国普洱茶文化新探———第二、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4]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5]赵春洲,张顺高,编.版纳文史资料选辑———西双版纳茶叶专辑(第四辑)[C].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11月编印.[6]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7]章履成.(清康熙)元江府志[O].云南省图书馆藏.[8]滇系[O].光绪云南通志馆刊本.[9][清]刘慰三.滇南志略·卷三·普洱府[A].云南史料丛刊(第十三卷)[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0]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责任编辑:杨宪](接上页注②)区划的基础来看,建立普洱府的一个重要动因应该是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六大茶山的管理,进一步控制当地茶叶的贸易和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