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自由主义新论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题库现代文鲁迅1.下列作家,对魏晋文章情有独钟的是鲁迅2.鲁迅的《复仇》选自哪部作品集《野草》3.鲁迅的《野草》属于散文诗集4.从《复仇》可见鲁迅一种特殊的心态,这种心态是捣乱心态5.《复仇》里一对裸身男女象征的是启蒙者6.《复仇》运用的文学手法主要是象征主义7.从《复仇》可见鲁迅的一个大苦闷是启蒙者启大众之“蒙”,大众不仅愚昧冷漠,而且反相迫害启蒙者8.《复仇》中“无血的大戮”是指裸身男女毫无动作,以致路人因无戏可看而“干枯到失了生趣”9.自群众观言之,《复仇》所表达的思想,与哪位作家的思想近似尼采10.如从启蒙者与大众之关系的角度看《复仇》,则鲁迅对于启蒙主义的看法是启蒙主义遭遇了悲剧性的尴尬周作人1.周作人的散文发扬了中国文学(言志)论文传统。
2.周作人曾赴哪个国家留学并深受该国文学的影响?日本3.周作人的文学观是(人的文学)4.周作人倡导“人的文学”的理论依据是(人道主义)5.(《孤儿记》)是周作人的翻译作品。
6.《我学国文的经验》最初发表于(《孔德月刊》)张爱玲1.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发表于(《紫罗兰》)2.(《秧歌》)是张爱玲的长篇小说。
3.散文集《流言》的作者是张爱玲;(《流言》)是张爱玲的作品集4.下列作品不是张爱玲写的是:荒山之恋5.下面哪部小说不是张爱玲的作品?《啼笑姻缘》6.(咏物抒情)不是张爱玲在《天才梦》里用到的笔法。
7.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发表于(《紫罗兰》)8.(咏物抒情)不是张爱玲在《天才梦》里用到的笔法。
9.下面哪个人物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胡兰城王蒙1.下列哪位作者曾经担任过中国的文化部长?王蒙2.《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谁的代表作王蒙3.下列不属于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讲演风格的是中英夹杂4.王蒙曾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这个例子说明的是语言的哪个陷阱?言过其实5.王蒙曾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阿Q和徐志摩分别向吴妈示爱的例子,作者意图要说明语言的哪种功能?修辞6.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失空斩”的例子,用来说明语言的哪种问题?言过其实7.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轮扁斫轮”的例子,用来说明语言的哪种陷阱?言不能达意8.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曾提到李商隐的诗歌,是为了说明语言哪方面的问题?语言具有艺术和审美功能的问题王小波1.王小波的思想倾向是自由主义2.王小波属于红卫兵一代3.下列哪种作品不是王小波创作的《个狗主义》4.下列不属于王小波作品的是动物庄园5.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自由6.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王小波对这只猪的基本态度是?喜爱和尊敬7.王小波说,自己的文章篇篇都要“打自己的嘴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体现此写作理念的情节是我没有和猪一起并肩战斗8.关于如何理解《一只独立独行的猪》中的幽默风格,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冷幽默9.《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属于哪种文体?思想性随笔10.“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
浅析王小波自由精神对当今时代的影响作者:刘丽丽来源:《活力》2019年第10期[摘要]王小波是一名很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他诙谐的文笔、极具个性的思想引得许多人特别是青年的追慕。
作为一名“关怀整个社会、人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崇尚自由思想是王小波杂文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小说“时代三部曲”到散文集《沉默的大多数》,都充满着强烈的自由主义色彩,传达出他对传统的反叛和对专制的批判。
同样,他的杂文代表作《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把他的自由思想传递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作品中“猪兄”的形象特点及体现出来的自由精神出发,探讨自由思想对于当今时代的影响。
[关键词]王小波;自由精神;时代;影响《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追求自由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文章幽默诙谐,讲述了一只猪特立独行,追求自由个性的遭遇趣事,却体现出一个深刻严肃的主题——“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
文章中,“猪兄”无拘无束、追求自由与个性、敢于反抗的精神令人钦佩与羡慕,因此,许多人在读完这篇文章都不会忘记这只特立独行的小猪。
然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一只猪,又该如何看待它身上的自由精神和品行呢?我们先来探讨文章中展现的“猪兄”的具体形象,再剖析它身上体现的自由精神,最后再谈“猪兄”自由精神对当今时代的影响。
一、“猪兄”的形象特点千百年来,猪在人们的心里,是一种简单的动物,人们认为猪性情温和、好吃贪睡、体型肥胖,一提起“猪”,总会与“笨”“肥”“懒”等字相联系。
在传统文化中,关于猪的文化现象显示出来的猪的形象也是憨厚、笨拙的,如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里面的猪八戒,它好吃懒做,憨厚中带着一点投机取巧的小心思,显得笨拙可爱。
2005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猪之歌》里的猪的形象是这样的:耳朵是那么大,呼扇呼扇也听不到我在骂你傻,猪头猪脑猪身猪尾巴,从来不挑食的乖娃娃,每天睡到日晒三杆后,从不刷牙,从不打架。
歌词里的猪有着温和、傻憨、听话、贪睡的特点。
王小波和自由主义传统及世纪末文化纷争意义,他奇谲的想象力在这篇小说中已展现出来,在70年代末文坛流行矫情的艺术粗糙的伤痕之时,王小波已走上小说艺术的探索之路,却不被当时文坛接受,联想到后来的魔幻、怪诞大行其道,不能不承认王小波小说的超前性。
时隔20年,《花城》于1998年发表此作,《小说选刊》同年转载,算是对它迟到的肯定;《黑铁时代》23页。
(34)王小波在去世前数月给友人的电子邮件中说:“从柏拉图到马克思,曾有太多的人想设计一个理想社会让人类幸福。
我尊敬这些人,但我痛恨他们的这一观点。
……根据如下:如果一个人得到幸福,那必定不是通过别人的设计。
人们只能自己为自己创造幸福。
有人为我们的世界找到了一个新救世主:懦学。
他们为什么非要强加于人?这就是我气愤的原因。
”(出处同注〔25〕),王小波创作《黑铁时代》显然和此时的心境、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在此,王小波也显然夸大了90年代国学热的热度,相较80年代而言,国学是热了,但仅限于学术圈知识分子的清议中,没有也不可能热向社会,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它的影响仅限于知识分子中。
(35)(36)艾晓明《〈地久天长〉编后记》。
(37)崔卫平《狂欢·诅咒·再生一关于〈黄金时代〉的文体》,《不再沉默一人文学者论王小波》,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8)克拉克、霍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65页。
(39)巴赫金语,转引自《米哈伊尔·巴赫金》374页。
(40)(42)《巴赫金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08页、103页。
(41)(48)王德威《从“头”谈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想象中国的方法》,三联书店1998年版。
(43)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玛佐夫兄弟〉序》。
(44)王小波《马但丁》,《北京大学》1998年第6期。
(49)(51)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98年版220一221页、230页。
论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的文学内涵作者:李建辉信梦蝶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8期【摘 ;要】在一个很吵闹的圈子下面,一直都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上面有些东西在一直爆炸,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说话呢?我们不用多等待,就现在,就现在开始说话,就现在开始发言,跟过去一刀两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要再等待,为了中国的自由发声,为了新中国的自由派而发声,就现在;从现在开始,从我们开始。
【关键词】沉默;自由;摒弃;新生王小波出生于北京,是中国当代的作家和学者,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
他一开始在北京大学当教师,后又去了人民大学,最后又当了自由撰稿人。
他推崇科学与理性,写作带有黑色幽默风格。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篇杂文集,于1997年首次出版,是其经典杂文之一。
这本书涉及了儒学、生活、情感各个方面的哲思。
这本书虽然是个杂文,里面却蕴含了不少哲学。
王小波经历了我们新中国成立后最黑暗的那个时期,下乡的时候也遇到了不少事情。
所以他的作品多少有点反应现实,控诉现实。
这不就是无声地控诉吗?那个时期,文人们惨遭迫害,许多文人纷纷弃笔,委曲求全;亦或者有人害坚持执笔,最后闹得个被逼死的下场。
人心惶惶不过如此,文人不敢写,不敢说,生怕自己被无怨无语安上个罪名,不知道被发配到哪里,亦或者囚禁在哪里,与家人生别。
而书中不止有关于这的描述,他还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信念感。
信念感是我们所不可或缺的,人活在世上,如果不去追求点什么,不去为之奋斗努力的话,那就是有点缺少了点什么的。
小孩子总是吵吵闹闹的,而成人的世界大都是沉默。
而我们也在沉默中学会长大,学会如何沉默,学会在沉默中沉默。
其实本不需要人云亦云,也本应具有别样的智慧和想法,我们就是不独立思考,不理智考虑,才会沦为平凡的大多——沉默的大多数。
记得小时候我们以为沉默就是不说话,但这其实就是表面而已;小时候的我们活泼而又聒噪,总是毫无心计的向人吐露着什么,对人没有敌意,没有什么防备;那时候的我们什么都说,什么人都能说上话,所以总是有些童言童语。
王小波:理性思考的自由主义者
张媛媛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09(000)023
【摘要】王小波之于中国文坛,恰似游侠,独来独往,无派无门。
尽管身手不凡,却难寻师承渊源。
小波生前备受生活和社会大众的冷落。
而当他流星般的划过天际后,人们才发觉他的巨大价值。
他以奇特的人生应了生前寂寞,死后哀荣的老话。
王小波是一位自由主义思想家,自由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
【总页数】2页(P185-186)
【作者】张媛媛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74.2
【相关文献】
1.王小波: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阴阳两界 [J], 李静睿;
2.特立独行的自由主义者r——简析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人物形象 [J], 董丽;曹晓丽
3.王小波:“背叛者”的守望——评房伟的《王小波传》 [J], 洪晓萌;
4.霍布斯不是自由主义者吗?:论自由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价值——评钱永祥“霍布斯是自由主义者吗?:谈自由主义的一项必要成分” [J], 沈阳
5.自由与道德、能力、市场——消极自由主义者与积极自由主义者的论战 [J], 申建林;储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王小波杂文中的反传统思想意蕴提要:作为20世纪特立独行的一位杂文作家,王小波以“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敏锐而深刻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试从直接表达其思想的杂文入手,从他对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层面的理性分析中,揭示其对传统反思的思想轨迹。
王小波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崇尚智慧理性,追求个性自由的张扬。
关键词:王小波;杂文;思想意蕴;反传统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
王小波以其充满智性和思想批判的杂文著称于世。
他的杂文以自由主义思想为起点,崇尚智慧,张扬个性自由,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这成为他反传统杂文创作的思路轨迹。
一、杂文创作的时代特征:“新时期”的思想解禁王小波出生于共和国建国之初,其人经历复杂,出生于北京,中学毕业后去云南插过队,做过工人,民办教师,后来考取大学。
毕业后在大学任教,不久又赴美国读研,回国后先任教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
丰富的阅历,广博的见识和成熟的思想使他的杂文创作深刻而又独特。
王小波创作时期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之后。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进行了大胆解放思想,冲破思想束缚,加速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带来的直接变化除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之外,就是由此所引起的中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从70年代末起,在逐步深入扩大改革开放的同时,也逐步扩大和加深了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范围和程度。
在80年代中期前后,这些外来的文化思想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股不可遏止的理论新潮。
而且这股理论新潮的进一步发展,又涉及到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在当今中国吸纳和融合的前景与可能性等诸多问题,使这些文化思想的引进直接联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与现实进程,对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科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的热切渴望。
这种意识表现为两个主要层面,一是在与过去年代(‘文革’)的决裂和对比中,来确立未来道路,另一则主要是反观‘历史’做出的发问和思考。
王小波自由主义新论
[摘要]自由主义一直是王小波研究中的热议话题,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体制的抗拒、对个人尊严与价值的强调让学界肯定王小波师承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
事实上,王小波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不乏相通之处,其自由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的进一步的诠释、扬弃、补充和延伸,为我们昭示了现代社会新一种自由主义的可能性。
[关键词]王小波自由主义消极自由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这一席话将王小波自己与中国传统完全割裂开来,当代文坛上恐怕再没有人可以如此决绝。
然而,作为一个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王小波与中国自由主义传统依然摆脱不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积极自由”所主张的是个人尽力挖掘潜力、释放能量并且力所能及的把自由思想浇灌在他人心田。
相对于“积极自由”的志存高远,“消极自由”所提倡的宽容式的处世态度则显得卑微而从容,其基石是“众生平等”的观念。
王小波的自由主义便是以宽容为核心的消极自由主义。
他对别人的尊重和容忍,不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情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仅仅是因为他们也是一个人,有着与自己同样的自由权利,包括选择信仰、判断是非和如何生活的权利。
相比起王小波的消极,中国大陆的早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明显倾向于“积极自由”,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已经与西方自由主义的要旨渐行渐远。
“积极自由”也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另一种文化心理,即自古以来形成的齐家、冶国、平天下的“济世”思想。
对此,王小波给于这样的评价,“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有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总觉得自己该搞出些给老百姓当信仰的东西”。
的确,中国知识分子入世精神很强,勇于干预现实,一旦革命成功,又进入了统一其他意识形态,泯灭个人自由声音的恶性循环。
因此说,积极自由的倾向使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很难用一种理性的清醒的目光来面对中国的自由主义事业,他们容易立场摇摆或陷入狂热躁动。
中国近百年来的自由主义崎岖道路上,自由主义阵营不断分化,尤其是在解放后的思想改造和反右派斗争等政治运动中,几乎所有自由主义者都清除了自由主义信念,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这场清洗非常彻底,不仅改变了自由主义者的政治立场,而且改变了他们的文化思想和学
术思想,个人主义、民主观念、科学主义等都被清除。
直至9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在中国大陆重新浮出水面,思想文化界掀起了对自由派代表人物陈寅洛、顾准、王小波的热烈讨论。
其中王小波尤为特立独行。
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职业的知识分子,他只凭借丰富敏感的经验理性、洞若观火的感知判断、质朴率真的文字,传达出一个纯正的、本真的自由主义思想者的立场。
二
与西方对个人的重视呈鲜明对照,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把一个对个体来说往往具虚幻性的宏大整体或目标抬到至高无上地位。
汉代以后,一直在进行思想上的大屠杀,有形的制度力量与无形的精神“自宫”相配合制造出的精神藩篱压抑了一切平等、独立、创新、自由等现代性品格。
因此,要推行自由派哲学,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清除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在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影响。
从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大师胡适开始,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一直是五四时期自由主义思潮中的重要内容,70年代伟大思想家顾准曾言:“要确定与民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传统思想”。
这些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论调虽有锐不可挡之势,但从批判的规模和深度上和实践上来看,而都是不彻底的,而王小波对传统文化的弊病可谓没有丝毫留恋之情,这样态度随处可见,如“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是没有个人的位置”等。
而二十世纪末“中华文明拯救世界”,等言论复又大行其道的时候,王小波借用李敖的话对这种自说自话的瞎浪漫作了辛辣的讽刺,这无非是在“意淫全世界”。
可见,王小波对传统文化、国民心理不留情面的批判是鞭辟入里,不同凡响的。
王小波摆脱了过于情绪化的倾向,作品更多地具有了一种应有的深度和厚重,“它们就像一剂剂鸡血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时的麻醉与亢奋,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却只能使我们沉醉于妄想和幻想当中不能自拔,难有作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小波的杂文自有其振聋发聩的作用。
”王小波以一种超前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坚定不移地站在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了全方位的清算:道德伦理、传统文化、狭隘民族主义、“文化革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职责以及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等,在这一点上,王小波填补了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的不足之处。
但是,王小波最有价值的贡献并不在于批判,而在于建设。
他不仅对历史与现实、时代与传统作纵向比照,而且能以一种更为开放的眼光和心态,将对象置于更为广阔的世界人文背景、特别是现代西方人文背景中加以横向观照,从而以一种更为客观、理性的视角来反观我们的现实、历史与文化,对其优长与缺失,有一个更为清醒、公允的认知;他进一步拓宽了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自由主义话语与更多的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晓阳.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