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布局 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6.20 KB
- 文档页数:14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产业集聚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犹如一个强大的引擎,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吸引着各类资源的汇聚。
为了深入了解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估。
一、产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产业集聚区的规模和布局。
这些集聚区通常占据着一定的地理区域,拥有相对集中的产业设施和企业分布。
其规模大小各异,有的涵盖了大片土地,容纳了众多大型企业;而有的则相对较小,但也具备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在产业类型方面,涵盖了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有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有的则聚焦于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充满了创新和活力。
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也是评估的重要一环。
包括交通网络是否便捷,是否有良好的水电供应、通信设施等。
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
二、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发展企业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们对区内企业的数量、规模、经营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大型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它们在带动产业发展、吸引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小企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灵活多样,能够为产业集聚区带来创新和活力。
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评估的关键指标。
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我们关注企业在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技术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也不容忽视。
在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上下游的合作,是否能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共同应对市场竞争,这对于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产业集聚区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
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评估。
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是直观反映产业集聚区发展速度的指标。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总值,我们可以了解其发展的趋势是快速上升、平稳增长还是面临下滑的压力。
【文献号】1-675【原文出处】北方论丛【原刊地名】哈尔滨【原刊期号】200306【原刊页号】105~108【分类号】F22【分类名】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复印期号】200402【标题】产业集聚理论对我国乡镇企业集聚化发展的应用分析【英文标题】Analyse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y Agglomeration Theory to China's Rural Enterprise Agglomeratelization DevelopmentLiang jun An Husen(Nankai Institute of Economics,Tianjin 300071 China)【作者】梁军/安虎森【作者简介】梁军(1973-),男,陕西泾阳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经济系讲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安虎森(1951-),男,吉林安图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内容提要】产业集聚的本质是外部经济,这一外部经济的主要来源有劳动市场的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
产业集聚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形成创业空间集聚的正反馈效应。
我国乡镇企业空间上的分散配置,存在着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溢出效应损失,服务产品需求的市场外效应损失,信息、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损失。
改变这一状况的途径是实行乡镇企业集聚化发展,具体的措施包括集聚区的构造和主导产业的选择。
【摘要题】民营论坛【英文摘要】The essence of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s external economics,which comes from the sharing labor market,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 of special appendix agglomeration can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faciliate knowledge-technology spread and diffusion and form the positive-feedback to it's scattered characteristic in space,Chinese rural enterprises lost the spillover of public goods come from private supply,extra-market effect of service demand and spillover effect of information,knowledge and measures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is rural enterprise's agglomeratelization concrete ways include agglomeration area construction and the choice of the leading industry.【关键词】空间分散/集聚/主导产业选择/集聚区构造scattered space/agglomerate/choice of leading industry/agglomeration area construction【正文】[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03)06-105-108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思考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广泛领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和速度的加快,如何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生产生活全面发展的小城镇,是关系到现代城市化进程速度与质量的关键问题,特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尤显重要。
标签:小城镇;规划建设;优势和思考前言据统计,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
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
小城镇的发展,即城市化就是农业的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镇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包含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与空间的变化、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几方面。
我国目前城市化即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及城市化水平超过40%),将面临更大规模的城市化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1、小城镇类型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内外学者在如何划分小城镇的类型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通常认为小城镇的类型划分应以它在的国家发展及城市化中的功能为基础。
由于我国的小城镇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对这些功能的不同方面的侧重,出现了不同分类结果。
有的人认为可以包括小的城市、县城建制镇和未建制的集镇;有的认为,是县城和建制镇;又有的认为,是建制镇和集镇,不包括县城;还有的认为,小城镇是一种区别于城市和村庄的早已客观存在的聚落,无须再做划分。
笔者认为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
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把城市与农村两个不同的区域有机联系在一起。
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城镇汇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分离型企业;可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
小城镇现已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在当今的经济发展格局中,产业集聚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现象。
它如同强大的引擎,推动着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塑造着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态势。
产业集聚,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大量相关的企业、产业以及支持性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产业生态系统。
这种集聚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
首先,资源禀赋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基础。
某些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比如丰富的矿产、优越的气候条件或便捷的交通枢纽,这为特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
以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例,往往会吸引众多与煤炭开采、加工相关的企业集聚,形成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其次,市场需求也是关键的推动力量。
当某一地区对特定产品或服务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时,相关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服务效率,会倾向于在该地区集中布局。
比如,在人口密集、消费需求旺盛的大城市周边,常常会形成以食品加工、日用品制造等为核心的产业集聚。
再者,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在产业集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一个集聚的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技术和知识能够更快速地传播和共享。
新的理念、创新的技术能够迅速在企业之间扩散,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产业集聚为区域经济带来了诸多显著的好处。
一方面,它促进了专业化分工。
企业在集聚区域内能够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在汽车产业集聚区内,有的企业专门负责发动机生产,有的专注于车身制造,有的专攻电子系统研发,通过这种专业化分工,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另一方面,产业集聚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企业集中布局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和中间投入品,减少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同时,由于集聚区内企业数量众多,形成了规模经济,能够在采购原材料、设备等方面获得更优惠的价格。
此外,产业集聚还能够激发创新。
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促使它们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而且,人才在集聚区内的集中也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本论文以庆元县左溪镇为例,探讨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思路和措施。
左溪镇是一个典型的小城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产业单一、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
因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加强规划引领,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城乡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的有机衔接。
其次,要发挥产业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经济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小城镇的品质和形象。
最后,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推动小城镇的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
通过对左溪镇的研究和思考,可以发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只有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小城镇的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密不可分,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
庆元县左溪镇作为农业重镇,应该把握机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同时,还应该积极引进优质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推动小城镇向产业强镇转型。
产业强镇不仅能够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增长,还能够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在产业发展方面,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提供优惠政策和服务,鼓励企业投资,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坚持生态优先,以绿色发展引领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
庆元县左溪镇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应该把握这一优势,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
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注重生态保护,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小城镇。
具体来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源保护和治理,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城镇垃圾处理能力,建设生态公园和绿道等,打造绿色生态小城镇。
2024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笔记本上,键盘的敲击声伴随着思考的旋律,逐渐勾勒出这份方案的轮廓。
小城镇,这个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地方,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的活力,是时候好好梳理一下了。
一、发展定位我们需要明确小城镇的发展定位。
不再是简单的农村集市,而是要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我们要依托当地资源,发挥地理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打通对外通道,提升道路等级,确保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人流畅通无阻。
同时,优化内部交通,方便居民出行。
2.供水供电:保障小城镇的供水供电需求,提高覆盖率,确保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稳定。
3.信息网络: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提高网络速度,实现光纤到户,让小城镇居民享受到与大城市同等的信息服务。
三、产业发展1.特色产业:发掘当地特色资源,如农产品、手工艺品等,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式,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
2.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如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3.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就业和税收。
四、生态环境建设1.绿化美化:加强小城镇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
2.污染防治: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确保小城镇空气质量、水质达标。
3.生态修复: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生态平衡。
五、社会事业发展1.教育投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一批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医疗保障: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居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3.文化生活:丰富小城镇的文化生活,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六、政策保障1.财政支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财政投入,确保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
2.土地政策:优化土地政策,保障小城镇建设的土地供应。
3.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小城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乡镇企业聚集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机制及对策摘要: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是有效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乡镇企业的聚集与小城镇的发展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乡镇企业的聚集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晋升,促进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合理有效经济政策的建立,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发展。
关键词:乡镇企业聚集小城镇互动机制一、引言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很多省份工业基础薄弱,耕地基础薄弱,没有明显的区域优势。
小城镇作为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与纽带。
为实现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起源并于早期分布于乡村的乡镇企业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之一,但乡镇企业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分布又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障碍。
城镇化发展离不开乡镇企业的支持,乡镇企业的继续发展则依赖小城镇的发展与繁荣,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城镇化发展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条件, 乡镇企业发展则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
二、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乡镇企业与小城镇既不是孤立的系统,也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系统。
两者之间存在物质与信息等要素的互动。
要提高两者互动发展的质量和规模,必需在方向、速度、数量上协调发展。
例如,农村劳动力与农用土地想非农产业和城镇流转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其流转数量和流转速度则应与农业产业话的发展释放的数量和速度想适应,都则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1、乡镇企业的集聚对小城镇发展的互动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小城镇的发展,是其地域集聚形态的发展,这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乡镇企业的集聚对小城镇发展的互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乡镇企业作为极具活力、发展迅猛的工业主体,在经济合理原则和追求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特定情形下,必然改变其分散布置在自然村落的现状而向小城镇集中,使之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为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工业基础。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利用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具体而言,将选取适当的指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实际作用及其差异。
本文将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研究,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产业分布指的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集聚情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
而地区经济增长则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通常通过GDP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
从理论上看,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分布的优化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当某一地区能够吸引和集聚优势产业时,这些产业会带动当地就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分布。
随着经济的增长,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条件会得到改善,进一步吸引更多产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
城市规划如何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产业的支撑。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能够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而城市规划在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首先要为产业集聚提供合适的空间布局。
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使相关产业在地理上相互靠近,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在规划工业园区时,应充分考虑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需求,将相关企业集中布置,形成产业集群。
同时,要合理规划交通网络,确保原材料和产品能够便捷运输。
此外,还应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以适应产业未来的扩张需求。
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也是城市规划引导产业集聚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这包括完善的水电供应系统、高效的污水处理设施、便捷的通信网络等。
比如,在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时,高速稳定的网络通信对于企业的研发和数据传输至关重要。
而对于制造业园区,充足的电力供应和便捷的物流通道则是不可或缺的。
城市规划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这意味着不仅要提供硬件设施,还要在政策、服务等软件方面给予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提供创业扶持资金等方式,吸引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
同时,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平台,如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等,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此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人才的需求。
在产业集聚区周边规划建设高品质的居住社区、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为人才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这样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例如,一些城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附近建设人才公寓,并配套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投身于当地的产业发展。
城市规划还需要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和协同发展。
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而多元化的产业布局能够增强城市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文献号】1-570【原文出处】农业经济问题【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07【原刊页号】36~40【分类号】F2【分类名】农业经济导刊【复印期号】200401【标题】企业布局、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对山东、浙江四个小城镇的调查分析参加了调研与讨论。
感谢各样本城镇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作者】曹广忠【作者简介】曹广忠,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100871【内容提要】山东省孙耿镇、昌城镇和浙江省钟管镇、大唐镇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索了非农产业与城镇建设统一发展的路子。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发现,在农村工业企业高度分散的现实条件下,企业集中布局固然是解决乡镇企业分散布局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简单的企业集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而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培育有生命力的创新空间,对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好的效果。
【摘要题】农村调查【关键词】企业布局/产业集聚/小城镇【正文】一、引言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最大的差别之一即表现为其空间上的集聚性,工业企业分散布局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
但乡镇企业发展之初,受制度因素、技术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陶然,1995),加之当时乡村地区资金分散、政企不分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固定化等原因(周一星,1995),绝大多数乡镇企业选择了分散布局。
正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就地发展,导致了我国分散的非农化,同时也造成了非农化与城镇化的严重脱节。
分散的农村工业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乡镇企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的出路问题十多年来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早在1987年就有人提出乡镇企业布局应当进行适度集中(黄小虎,1987)。
后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促进企业集中布局的土地与社区属性等方面约束条件的影响,进而指出企业集中布局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一般性原则(史育龙,1998;阮学金等,1999;赵连阁等,2000;温铁军,1998),认识到乡镇工业园区是促进乡镇企业集中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来明敏,1999),指出了非农产业之于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作用(史育龙,2002)。
国家有关部门在“九五”期间也开始将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作为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一种战略措施(农业部,1996)。
许多小城镇在实践中也根据自身条件,通过集地开发、工业小区规划建设等方式,积极探索产业与城镇建设统一发展的路子。
山东省济阳县孙耿镇、诸城市昌城镇和浙江省德清县钟管镇、诸暨市大唐镇都可以归纳为工业带动型小城镇。
对这些小城镇的调查分析表明,企业的发展和布局确实与小城镇建设关系密切。
但从这些小城镇的企业状况和地域组织关系来看,企业与小城镇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空间上的聚散关系,而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企业之间的网络组织和集聚联动效应,对城镇的综合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作用。
二、案例概况(一)企业集中布局的案例:孙耿镇孙耿镇属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东北距县城20公里,南距济南黄河大桥10公里,镇域69平方公里,万人(注:2001年济阳县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为便于对比,文中指调整前的区域)。
1991年前,孙耿是典型的农业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1992年孙耿镇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采用“邻村换地,集零为整”的办法,把从各村调出来的1535亩土地集中到交通便利的104国道两侧,设立开发小区,作为全镇共有的乡镇企业和城镇发展用地。
除部分公共用地外,各村可按照“先有项目先选位置”的原则,在区内使用与本村调出土地面积相当的地块,发展村办企业或引进资金办企业。
镇政府也从2公里外的地方迁到小区。
小区形成后,由镇经委牵头,各村以地入股成立了股份制企业,负责土地的经营开发,并投资1700多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同时用优惠政策、低标准收费和高效率办事等措施优化软环境,吸引企业前来落户。
接下来的几年里,开发区很快引进了济南赛诺富隆化工有限公司、泰富隆有限公司、三株药业有限公司等大企业前来落户。
自1991年到199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商业营业额由638万元增加到3801万元;上交税利从万元迅速增加到万元,1996年上半年又猛增到亿元(注:据孙耿镇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产值为当年价)。
开发区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1996年上半年,仅三株公司雇用的当地农民工就达3000多人。
孙耿镇集地开发的做法在土地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温铁军,1996),也为乡镇企业集中发展、促进城镇化与非农化的同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曹广忠等,1997)。
然而,作为孙耿镇产业支柱的三株集团,此后很快在保健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走向衰落,1997年后,三株集团孙耿生产基地开始大量辞退工人,多数厂房闲置。
受此影响,旅游度假村、蔬菜批发市场等其他一些开发项目,甚至镇区干道公路建设也相继半途而废。
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营业机构也因业务量减少而陆续撤走。
本镇南街村的私营企业汽车配件厂,也在迁入开发区几年以后,搬回村里。
孙耿镇的城镇发展也由此受到很大的冲击,目前镇区内已经远远没有了1996年前后的繁荣景象。
(二)企业分散布局的案例:昌城镇和钟管镇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位于市域东北部,206国道东侧,西南距诸城城区13公里。
该镇120平方公里,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
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驻地人口约万人。
得利斯集团和泸河集团是全镇最大的两家企业,均进入全国乡镇企业500强的排行榜。
其中得利斯集团厂址在紧邻镇驻地的西老庄村,前身是1980年代由村集体创办的一家面粉厂,现已成为生产低温肉制品的大型一级企业集团。
泸河集团位于镇驻地以东约2公里处的道口村,1986年建厂时属于镇办福利企业,主要生产摩托车内胎,目前已发展成为员工3600人,资产亿元的大型二级企业。
该镇130多家企业创办时基本上呈现了镇办企业办在镇驻地附近、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办在村的布局特点。
但两大支柱企业的位置距镇驻地相对较近,这为后来采取补救措施使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统一提供了条件。
昌城镇在新的总体规划中,将14个行政村纳入城镇规划范围。
得利斯集团所在的西老庄村已经基本上与镇驻地连为一体,东老庄村、泸河集团所在的道口村及其周边地区被划作工业用地,称为道口工业小区。
由于该规划框架拉得较大,目前小区内还是农田和菜地,城镇和工业区的面貌还未形成。
在布局相对分散的企业发展起来以后,昌城镇结合两大支柱企业距镇政府驻地不远的特征,通过城镇规划采取了补救措施,使主要企业的布局呈现出了相对集中的空间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业企业和城镇建设同步发展的问题。
目前以两大企业为首的工业企业发展状况良好,昌城镇的城镇规划和建设工作已经开始步入正轨,城镇发展也呈现出了日渐繁荣的景象。
钟管镇属浙江省德清县,北邻湖州市城区所辖的菱湖镇和东林镇,驻地西南距县城27公里,南距杭州58公里。
该镇3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外来人口2千余人,镇住地人口7800人。
1990年以来,钟管镇累计投入资金6500余万元,建成区面积从1992年的不足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平方公里。
钟管镇的飞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工业带动起来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5%,工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68%。
工业经济已形成了以生物化工、木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拥有国家级企业集团——升华集团公司。
升华集团在经济与就业方面大力推动了本镇的发展,其利税在全镇具有绝对优势,甚至一度成为弥补亏损企业的基金来源。
从钟管镇主要工业企业的空间位置来看,在农村工业起步之初,钟管的乡村工业企业也是分散布局的。
目前全镇的支柱企业升华集团西北距当时的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而钢管厂、塑粉公司、汽修厂则距镇区更近。
在最近的镇区规划调整中,已经将升华集团附近地区纳入镇区建设之中,规划镇区由北片区和南片区两块组成。
其中北片区主要依托已有建成区,定为全镇行政中心区和镇驻地一般生活区;南片区则依托升华集团,规划为集中的工业园区。
这样,在今后的发展中,镇区建设和工业企业建设基本上能够协调、统一发展。
(三)产业集聚与市场联动的案例:大唐镇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位于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西侧,东距诸暨市城区9公里。
镇域平方公里,建成区平方公里,5万多人(其中有外来人口3万人)。
经济以袜业为主,占经济总量的90%,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90%,外来人员90%从事袜业,全国70%的袜子产自这里,大唐也被誉为“中国袜业之乡”。
目前大唐镇是浙江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之一。
大唐于1980年代末设镇,当时经济比较薄弱。
其迅速发展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产销传统。
袜业生产从修理袜机起步,从弹簧生产过渡到袜业生产,从手摇袜机过渡到电动袜机又发展到拥有一些电脑袜机。
目前以大唐为中心,形成了包括大唐、草塔、五泄、城关、青山、排头、安华等12个集镇的袜业专业化区域,是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销售和出口基地。
在这一地区,有120个村15万劳动力从事袜业及其相关产业,有袜机万台,年生产袜子60亿双。
与袜业生产相配套,大唐镇年生产丙纶长丝1万余吨,各类加弹丝6万余吨,橡筋线5千吨,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丙纶丝、涤纶高弹丝、橡筋线生产基地。
围绕袜业生产,还形成了轻纺原料市场、成品袜市场、袜机市场、联托运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大唐袜业已经形成了由袜子生产及原料、机械、市场、服务等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群,形成了一个袜业地方生产系统。
其中袜业主体是大量弱小、分散而均匀的家庭企业。
这些企业与周边地域形成了明显的劳动分工系统,各个生产环节联系密切,从原料生产到袜子生产的各个环节再到印染、包装销售,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具有整合功能的网络结构。
从而获得了范围经济的效果,形成了整体的竞争力(王缉慈,2001)。
三、对案例的对比分析以上四城镇都位于我国东部地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业企业的成败都直接关系到城镇的兴衰。
孙耿镇结合工业区中几家大企业的迅速发展,一度生机勃勃,但也很快随着支柱企业的效益滑坡而出现了财政收入减少、城镇人口规模下降和城镇建设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昌城镇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得利斯集团和泸河集团等企业的壮大和兴旺;升华集团的迅速发展为钟管镇的蓬勃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袜业生产企业群体的积极发展是大唐镇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的基础。
(一)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中的基础这四个小城镇非农产业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作用表明,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首先,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城镇建设资金来源的保证。
其次,企业厂房和厂内、外配套设施的建设本身就是城镇建设的一部分,厂区范围扩大自然也就扩大了城镇的建设规模。
此外,企业发展为小城镇增加了就业空间。
(二)企业布局从分散到集中:空间关系的转变所谓集中与分散,是一种空间尺度概念的表征。
乡镇企业初起时期,村村办企业的布局形式无疑是分散的,这种分散由于用地浪费、环境影响大、进一步发展难等问题而很快就开始受到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