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锦文化PPT
- 格式:pptx
- 大小:126.15 KB
- 文档页数:9
海南黎族文化黎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也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现有人口一百三十余万。
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中国南方的壮、布依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
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
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
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
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
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
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
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
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
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
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
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调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
每逢过年过节,黎族同胞便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打竹舞'来。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
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
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
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原始的中华文化。
我们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一、黎锦的历史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
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
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
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
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
“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
……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远销广西桂林各地。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带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大发展。
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清·张庆长《黎屺纪闻》)。
海南黎锦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海南黎锦文化教案目标:1. 了解海南黎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 掌握黎锦的制作工艺和技巧;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4.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黎锦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学习黎锦的制作工艺和技巧;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黎锦文化的理解和表达;2. 学生对黎锦制作工艺的掌握和实践。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黎锦的历史和特点;2. 黎锦制作工具和材料;3. 黎锦样品或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海南黎锦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引起学生对黎锦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了解黎锦文化(15分钟)使用PPT或图片,向学生介绍黎锦的特点、图案和色彩等。
让学生观察黎锦样品,了解黎锦的独特之处。
Step 3: 黎锦制作工艺(20分钟)向学生展示黎锦的制作工艺和技巧,解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
可以使用实物或模型进行示范,让学生了解黎锦制作的过程。
Step 4: 黎锦制作实践(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黎锦制作工具和材料。
指导学生按照所学的制作工艺,进行黎锦的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独特的黎锦图案。
Step 5: 分享和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黎锦作品,并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Step 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他们对黎锦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黎锦展览或黎锦制作工坊,深入了解黎锦文化的传统和现代发展。
2. 鼓励学生进行黎锦的创作和设计,可以将黎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服装、家居用品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对黎锦文化的理解和制作工艺的掌握;2. 评价学生制作的黎锦作品,包括创意、技巧和美感。
黎锦工艺与文化的传承一、海南黎锦工艺概述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也是我国最早从事棉纺织业的民族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善良勤劳的黎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独特而悠久的黎族传统文化。
在所有的载体中,笔者认为,最值得赞美的就数海南黎族织锦了。
大力挖掘、开发黎族织锦工艺对弘扬黎族文化、发展黎族自治区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黎族织锦,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可称得上是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据《黎锦织造工艺》一书介绍,宋、元两代,黎族的棉纺织业十分发达,技术和纺织工艺品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
黄道婆,一个在海南黎寨生活了40年的江苏女子,40年后,她回江苏老家,并把黎锦手艺带回和传播到中原地区。
一件黎锦艺术珍品的完成,不知凝聚黎族妇女的多少心血。
据笔者下乡到五指山、保亭、乐东等黎族自治区了解到,黎族妇女每完成一件黎锦,有时会用上3~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到了传统民俗节日,或者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黎族姑娘们就会身穿她们自己织绣的黎族服饰,向别人展现自己的织绣才华,从而获得别人的羡慕与赞美,引来青年男子尊敬和追求的目光。
由此可以看出,黎族织锦艺术,不仅是传承人(制作者)高超的织绣技艺水平的体现,它更是黎族青年男女爱情的一根纽带,是黎族青年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与无限向往的一个缩影。
二、海南黎锦的图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黎族妇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黎锦的图案,这些图案集中反映了黎族妇女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图案都是根据当地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条件等加工变化而成的,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黎族织锦的图案是很多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集中表现在当地妇女服饰上的各种图案,比如头巾、上衣、筒裙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都是抽象的,以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形纹样为主;另一类是反映在龙被、壁挂等艺术品上的图案,一般以吉祥物为主,比如鹿纹、青蛙纹、龙纹、白鸽纹、蝴蝶纹以及自然界中的风、火、雷、电、日、月等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