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
- 格式:ppt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28
第二章信息与符号第一节:信息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概念。
“信息”被定义为一种有别于物质和能量的东西。
朱治尧、刘露沙二为学者在《信息世界》一书中把信信解释为:“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以及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的陈述。
”其中前者为直接信息,后者为间接信息。
居延安先生在《信息·沟通·传播》一书中谈“信息即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事物运动的存在与表达方式”。
我们认为:作为信息的概念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狭义:我们认为传播学所研究的社会信息就指的是狭义的信息。
即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二、信息的特性1、客观性2、传递性3、可分享性4、可压缩性5、可存储性另外,信息还有被感知性、组合性、替代性等特点。
三、信息的类型1、邵培仁教授的划分:(1)以内容划分为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体育信息、科技信息。
(2)以活动状态划分静态信息、动态信息。
(3)以表现形式分为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图像信息。
(4)以时间划分过去信息、现在信息、未来信息。
(5)以范围划分地方信息、外地信息、中央信息、国际信息。
(6)以性质划分积极信息、消极信息、中性信息。
2、居延安先生分为:(1)按内容划分①社会信息:也指人类信息,包括一切由人创造的信息②非社会信息:指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2)按感知方式划分①直接信息②间接信息(3)按状态划分①动态信息②静态信息(4)按外化结果划分①无记录:包括动作、表情等(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②有记录:书面语言(5)按流通方式划分①可供传递(公开传递,新闻、广告等)②不传递(日记、自言自语、传递范围较小)(6)按符号种类划分①语言符号信息②非语言符号信息(7)按信息的价值划分①有益信息②有害信息四、信息的作用1、从传者一方看(1)对传者进行信息控制;(2)宣传自己;(3)获得精神发泄。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二章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学习指导:本章是第一章的继续,主要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
重点在五个奠基人和两大派别。
第一节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概念:1.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问答:1.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
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1)媒介背景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
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
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
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
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学科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
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
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第二节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一、问答1.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粗具规模。
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不足:①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
引起人们对“传播”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②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术渊源:①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
②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第一章1.传播的三种定义①共享说②劝服说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
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口语媒介→ 文字媒介→ 电子媒介→ 网络媒介4.传播的四种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印刷术的影响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一、施拉姆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 1947二、拉斯韦尔1.5W 模式传者 Who(控制分析)内容 Says What(内容分析)媒介 In Which Channel(媒介分析)受者 To Whom (受众分析)效果 WithWhat Effects (效果分析)2.传播三功能说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三、拉扎斯菲尔德1.伊利县研究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 4.3 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
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 5 月开始,到11 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说服力。
3. 意见领袖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传播?1、共享说2、影响说(劝服说)3、反应说“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思考题:1、什么是传播?试述有关传播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传播的产生和发展一、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一)口语传播时代优点:信息内容丰富环境对信息传播的限制被打破,具有把声音同它们所指的对象分离的特征。
缺点:较多受到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处地域的限制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影响信息的客观性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缺乏保证信息保存能力差(二)文字传播时代人类传播突破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具有将信息准确可靠固定的作用使今后历史有了可靠记录,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宣告结束(三)印刷传播时代改变了文字传播的传统社会结构,打破了少数人通过文字垄断进而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进行垄断的状况提供了面向全社会同时大规模传播信息的可能印刷术的使用和相同内容书籍的副本的增加为人类保存信息提供了可靠手段(四)电子传播时代传播速度进入了同步化时期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化、通俗化、公开化广播、电视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广播、电视等媒体特殊的传播形式使人类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五)网络传播时代第三节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80)美国政治学家主要贡献:战时的宣传研究5w内容分析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主要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二、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要成就为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research)、场理论(field theory)战时食物习惯研究提出“把关”(gate keeping)理论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1948)《个性的动力理论》(1935)《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elix Lazarsfeld)(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主要贡献:首先开始了传媒效果的定量研究1940年伊里调查,提出几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舆论领袖”、“两级传播”,击破“魔弹论”。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第一章、第二章一、填空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3、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
4、人类传播发展的阶段包括: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文字。
二、名词解释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3、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别功能的有机整体。
5、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三、简答1、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经济主体为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主要依靠信用。
跨国贸易、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第三章、第四章一、填空1、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2、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类。
3、非语言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 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包括: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
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2。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
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传播学概论1、信息〔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展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开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与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与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根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根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如此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