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壁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心血管系统解剖学知识点深入了解心脏和血管的解剖结构和循环机制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它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代谢产物。
深入了解心脏和血管的解剖结构和循环机制对于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脏和血管的关键解剖结构和循环机制。
一、心脏的解剖结构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胸腔中央,由心房和心室组成。
心脏的外部被心包包裹着,心脏的内部有四个心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
心脏内部还有四个瓣膜: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它们的作用是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
心脏的解剖结构不仅包括心房和心室,还包括心脏的血供和神经支配结构。
心脏的血供主要来自冠状动脉,这些动脉分布在心脏表面,为心脏提供了丰富的血液供应。
而心脏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这些神经对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血管的解剖结构血管是心脏和全身组织之间输送血液的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是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血管,静脉是将脏器组织产生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输送回心脏的血管,而毛细血管则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通道。
血管的解剖结构包括血管壁的三层: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是血管壁最内层,它由内皮细胞构成,并具有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层。
中膜是血管壁的中间层,由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具有保持血管管径和血液流动的重要作用。
外膜是血管壁最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能够提供血管的保护和支持。
三、心血管循环机制心血管循环是人体内血液循环的过程,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心血管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大循环系统。
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左心室开始,通过动脉系统送氧和营养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然后通过静脉系统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心脏右心房。
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右心室开始,通过肺动脉进入肺部,在肺泡中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
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组成。
内皮下层位于内皮之外,为较薄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少量平滑肌纤维。
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弹性膜上有许多小孔。
在中动脉的横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缩,使内弹性膜呈波浪状,可做为内、中膜的分界线;中膜较厚,主要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故称肌性动脉;在平滑肌之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控制管径的大小,调节器官的血流量。
此外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和基质的功能;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相隔,外膜中有小血管、淋巴管神经分布。
中膜增生:media hyperplasia内膜增生:intimal hyperplasia波生坦对大鼠颈动脉再狭窄的影响及其病理机制发表时间:2010-7-1 9:48:43 来源:创新医学网推荐作者:吴桂平张彦红付鑫李颖曲晓婷王涤非作者单位: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沈阳110002【摘要】目的探讨波生坦对大鼠颈动脉再狭窄的影响及其病理机制。
方法选取Wistar大鼠6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及波生坦组。
损伤组及波生坦组模拟临床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PTCA)过程行左颈总动脉球囊损伤致内膜剥落,波生坦组给予波生坦100 mg·kg-1·d-1灌胃(术前1 d直至处死)。
观测术后不同时相点的内膜,中膜动态增殖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A)和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结果损伤组术后28 d新生内膜增生达峰值,波生坦组术后14 d内膜增生达峰值。
术后14、28、45 d波生坦组内膜面积较损伤组明显减小(P<0.001)。
术后14 d的波生坦组内膜PCNA的阳性率与损伤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
术后14 d α actin的阳性表达率较损伤组明显增加(P<0.01)。
结论波生坦组可通过抑制血管内膜过度增殖及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转型和迁移而有效预防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血管壁结构有什么用?导语:血管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如果血管出现了疾病的话就非常的危险了,治疗起来也是会非常的麻烦,但是很多的朋友都不怎么请血管壁血管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如果血管出现了疾病的话就非常的危险了,治疗起来也是会非常的麻烦,但是很多的朋友都不怎么请血管壁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所以现在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血管壁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结构,同时它又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营养供给管径1mm以上的动脉和静脉管壁中,都分布有血管壁的小血管,称营养血管(vasa vasorum)。
这些小血管进入外膜后分支成毛细血管,分布到外膜和中膜。
内膜一般无血管,其营养由腔内血液直接渗透供给。
神经分布特殊染色法可显示包绕在血管壁上的网状神经丛,在血管横切面上,可见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中膜与外膜交界处(图8-3)。
有的神经伸入中膜平滑肌层。
一般而言,动脉神经分布的密度较静脉丰富,以中小动脉最为丰富。
血管的神经递质除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外,还有多种神经肽,其中以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血管活性肠肽(vasoa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最为丰富,它们有调节血管舒缩的作用。
毛细血管是否存在神经分布尚有争议。
图8-3 小动脉的血管周神经丛a 铺片,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b 血管横切,血管活性肠肽免疫组化染色血管生成血管生成(Angiogenesis)[1]是从先存血管产生新血管的过程,血管生成可发生在伤口愈合、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肿瘤、心肌梗塞后和糖尿病。
而血。
血管通路概念血管通路是指连接心脏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血管系统。
它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输送氧气和养分、排除代谢产物的关键作用。
了解血管通路的概念对于理解循环系统的运作原理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
基本结构血管通路由动脉和静脉组成。
动脉是高压的血管,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静脉则是低压的血管,将含有代谢产物的血液从组织细胞运送回心脏。
此外,还有微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和血窦,它们起到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桥梁作用。
血管的层次结构血管壁由三层组成: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是由内皮细胞构成的,具有平滑的表面,可促进血液的顺畅流动,同时防止血栓形成。
中膜是血管壁最厚的层,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组成,能够调节血管的直径和阻力。
外膜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具有保护和支撑血管的作用。
动脉和静脉的特点动脉与静脉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
动脉内的血液呈现鲜红色,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而静脉内的血液则呈现暗红色,富含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
动脉呈现脉搏性的脉动,而静脉则没有脉搏感。
此外,动脉壁较厚,能够承受较高压力的血液流动,而静脉壁较薄,能够容纳较大量的血液。
血管通路的重要性血管通路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重要性:1.营养输送:血管通路能够将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
2.代谢产物排除:血管通路可以将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血液从组织细胞中运送回心脏,然后通过肺脏排出体外。
3.保持体温平衡:血液通过血管通路可以将体温传递到整个身体,帮助维持正常的体温平衡。
4.免疫反应:血管通路还可以传递免疫细胞和抗体,参与身体的免疫反应,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血管通路相关疾病血管通路的异常功能或病变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逐渐变厚,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液的顺畅流动,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静脉曲张:静脉瓣膜功能障碍导致静脉回流受阻,静脉扩张变形,形成静脉曲张,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等严重疾病。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管是构成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担着输送血液的任务,并通过内膜、中膜和外膜的结构以及血管壁的弹性和收缩能力来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了解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对于理解循环系统的运作和血管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血管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形态和功能,血管可以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动脉是从心脏中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管道。
动脉壁相对较厚,有较强的弹性和收缩能力,以适应心脏泵血的压力和频率。
动脉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逐渐细分为小动脉和微动脉。
静脉:静脉是将血液从组织和器官输送回心脏的管道。
相比于动脉,静脉壁较薄,没有动脉那样的弹性和收缩能力。
静脉内含有瓣膜,起到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静脉分为大静脉、中静脉和小静脉,逐渐细分为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细的血管,其直径约为红细胞的两倍,使红细胞在其内部形成单层排列。
毛细血管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到组织细胞,并收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将其带回到静脉系统。
二、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壁由三层不同组织层构成。
内膜:内膜是血管壁最内层,由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构成。
内膜光滑且富含弹性纤维,以防止血液凝结和防止细菌和异物附着。
内膜还能分泌一些物质,如一氧化氮,具有扩张血管和抗血栓的作用。
中膜:中膜位于内膜和外膜之间,由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
中膜的组织密度和厚度在动脉和静脉中有所不同。
中膜起到支撑血管和调节血管直径的作用,同时参与调节血压和血流的平衡。
外膜:外膜是血管壁最外层,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血管的作用。
外膜还包含一些血管周围的神经和淋巴组织。
三、血管功能血管不仅仅是输送血液的通道,它们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输送血液:血管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和功能使得血液得以顺畅流动,确保细胞和组织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实现。
中等动脉管壁的组织学结构。
中等动脉是人体血管系统中的一种中等规模的血管,属于动脉,主要负责向身体各个部位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重要成分。
中等动脉在整个血管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它的组织学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的。
中等动脉管壁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是指血管内部的细胞层,它由一层内皮细胞和一层基底膜组成。
内皮细胞是一种扁平的上皮细胞,主要负责维持血管的通透性和抵御异物的入侵。
内膜的基底膜则是一种非细胞成分,是由许多基质蛋白质组成的。
它能够支撑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同时也有助于维护血管内的稳定环境。
中膜是血管壁的中间部分,由平滑肌细胞和一些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组成。
平滑肌细胞是一种长条形的肌肉细胞,它能够收缩和舒张来调节血管的直径和血液的流量。
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则是血管壁的结构组分,它们能够支撑血管的形态和保护血管不受外部损伤。
外膜是指血管外部的纤维结缔组织,它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
外膜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血管不受外界的冲击和压力,同时也能够与周围的组织结构相互连接。
总体来说,中等动脉的管壁非常复杂,而且其组织结构在不同的部位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了解中等动脉的管壁组织学结构,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与其相关的疾病。
血管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血管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将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以供养分和氧气。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血管可以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1. 动脉
动脉是一种将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血管。
它们的结构特点是壁厚、弹性好、收缩力强。
动脉壁由三层组成:内层为内皮细胞,中层为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外层为结缔组织。
其中,中层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具有收缩和扩张的功能,可以调节动脉的管径和血压,并保证血液的正常流动。
2. 静脉
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个器官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它们的结构特点是壁薄、弹性差、扩张性好。
静脉壁也由三层组成,但相比动脉,静脉中层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外层的结缔组织较为发达。
这使得静脉具有较高的容积和扩张性,能够存储大量的血液,并保持相对恒定的血流速度。
3.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毛细血管壁极其薄,由一层内皮细胞和一层基底膜组成,不具备平滑肌和弹性纤维。
这使得毛细血管能够更好地实现气体和营养物质的交换,满足组织细胞的生理需求。
总之,血管的分类及结构特点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壁厚、弹性好、收缩力强;静脉壁薄、弹性差、扩张性好;毛细血管壁极其薄,不具备平滑肌和弹性纤维。
这些结构特点使得不同类型的血管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特定的生理功能。
组织学血管壁的一般结构医学百科
血管壁的一般结构包括三层:内膜(intima)、中膜(media)和外膜(adventitia)。
1.内膜(intima):位于血管壁的内层,由内皮细胞
(endothelial cells)和结缔组织构成。
内膜具有平滑的表
面,有助于减少血液与血管壁的摩擦力。
内皮细胞具有调
节血管大小、控制血小板聚集和调节血管通透性的功能。
内膜中也存在一层称为内弹力膜(internal elastic lamina)
的弹性纤维层,它分隔了内膜和中膜。
2.中膜(media):位于血管壁的中间层,由平滑肌细胞和结
缔组织构成。
中膜是血管壁最厚的一层,也是最重要的一
层。
平滑肌细胞在中膜中排列成环状或斜向,并具有内在
的收缩和扩张能力,可调节血管的径向张力和血压。
中膜
中还有纤维结构,如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它们赋予了血
管壁的强度和弹性。
3.外膜(adventitia):位于血管壁的外层,由结缔组织和瘦
肌层构成。
外膜起到固定和保护血管的作用,它与周围组
织相连接,并通过微血管(vasa vasorum)供应血管壁本
身的血液。
血管壁的结构和组织构成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血管(如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而有所不同。
动脉壁相对较厚且富含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细胞,以适应高压和高速的血流;静脉壁相对较薄,
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细胞相对较少;毛细血管壁仅由内膜组成,以便更好地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这些结构使得血管能够承受血液的压力、调节血流、保持血管的形态和功能,并起到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动脉和静脉管壁的一般结构1.引言1.1 概述概述:动脉和静脉是构成人体循环系统的主要血管类型,它们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脉传输鲜血和营养物质到各个组织和器官,而静脉则将代谢产物和废物从组织和器官带回到心脏。
了解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对于理解其功能和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脉和静脉管壁的一般结构包括内膜层、中膜层和外膜层。
内膜层是血管内壁最内部的一层,由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组成。
中膜层位于内膜层和外膜层之间,由平滑肌细胞、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等构成。
外膜层是血管最外部的结构,主要由结缔组织和少量的弹性纤维组成。
动脉和静脉管壁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功能特性。
动脉的中膜层相对较厚,具有较高的弹性和收缩能力,可以维持血管的腔径和血压的稳定。
而静脉的中膜层相对较薄,更容易被外力压迫,因此静脉具有较大的腔径和较低的血压。
此外,动脉和静脉的管壁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动脉的中膜层富含弹性纤维,使得动脉能够快速弹性扩张和收缩,确保了血液的连续流动。
静脉的中膜层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使得静脉相对较软,能够扩张并储存较多的血液。
此外,动脉的内膜层较光滑,减少了血液流动的阻力,而静脉的内膜层较粗糙,有助于防止血液逆流。
总之,了解动脉和静脉管壁的一般结构对于理解其功能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研究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对于促进心血管病等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的文章将详细介绍动脉和静脉管壁的一般结构及其特点,以及它们在疾病发生中的差异和共同点。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动脉和静脉管壁的一般结构。
具体来说,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章节,分别讨论动脉管壁和静脉管壁的一般结构。
在讨论动脉管壁时,我们将详细介绍其内膜层和中膜层的组成和功能。
同样地,当探讨静脉管壁时,我们也会着重阐述其内膜层和中膜层的结构和特点。
生物体内血管壁功能及其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生物体内血管壁是人体内的血管某一侧的多重层组织结构,包括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和外膜等。
其中,内皮细胞是最靠近血液的一层,它们形成了血管内壁。
基底膜是一层薄的纤维蛋白状基质,保持了内皮细胞和外周细胞的结构稳定。
外周细胞是血管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细胞组成。
外膜是最外层的结构,它基本上不存在于小血管中,而在大血管中是一个有趣的结构。
那么,血管壁的作用是什么呢?1.维持血管的生理功能血管壁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维持血管的生理功能。
在健康的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分泌多种适当的分子,如血管紧张素或一氧化氮等等,来控制血压和血管的扩张和收缩。
2.保持血液流动顺畅血管壁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保持血液流动顺畅。
内皮细胞的连续膜层限制了炎症因子和生理变化等因素对血管壁的负面影响,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流动。
平滑肌细胞可以控制血管的收缩或扩张,来调节血液的流速,进而维持身体的核心功能。
3.防止血管疾病的发生血管壁还承担着防止血管疾病的发生的作用。
疾病的血管壁通常是异常的或受损的,不能承担正常的功能。
血管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类风湿性心脏病等,都与血管壁结构的改变和功能障碍有关。
心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的一类疾病,它包括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多种类型。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因此,如何防止心脑血管疾病也是目前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维持炎症反应另外,血管壁还在维持炎症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能够释放出许多炎症相关的分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来参与身体的免疫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5.维持组织正常功能血管壁还具有维持组织正常功能的功能。
血管壁中的细胞和胶原蛋白等大分子物质能够向周围组织释放出许多有益的营养物质,如氧、养分、生长因子等,从而为周围的组织和细胞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综上所述,血管壁在人体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血管壁的组成除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以外,血管壁从管腔面向外一般依次内膜、中膜和外膜(图8-1)。
血管壁内还有营养血管和神经分布。
(1)内膜内膜(tunica intima)是管壁的最内层,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是三层中最薄的一层。
1.内皮为衬贴于血管腔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细胞长轴多与血液流动方向一致,细胞核居中,核所在部位略隆起,细胞基底面附着于基板上。
电镜观察,可见内皮细胞腔面有稀疏而大小不一的胞质突起,表面覆以厚约30~60nm的细胞衣,相邻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及10~20nm的间隙。
内皮细胞核淡染,以常染色质为主,核仁大而明显。
在胞质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
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胞质中有丰富的吞饮小泡,或称质膜小泡(plasmalemmal vesicle),直径60~70nm(图8-2)。
些小泡是由细胞游离面或基底面的细胞膜内凹形成,然后与细胞膜脱离,经细胞质移向对面,又与细胞膜融合,将小泡内所含物质放出,故小泡有向血管内外输物质的作用,细胞质内还可见成束的微丝和外包单位膜的杆状细胞器,长约3μm直径0.1~0.3μm,内有6~26条直径约15nm左右的平行细管,称Weibel-Palade小体(W-P小体)W-P小体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一般认为它是合成和储存与凝血有关的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Ⅷrelated antigen, F Ⅷ)的结构。
内皮细胞作为血管的内衬,形成光滑面,便于血液流动。
内皮细胞和基板构成通透性屏障,液体、气体和大分子物质可选择性地透过此屏障。
微丝收缩功能,5-羟色胺、组胺和缓激肽可刺激微丝收缩,改变细胞间隙的宽度和细胞连接的紧密程度,影响和调节血管的通透性。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复杂的酶系统,能合成与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除上述F Ⅷ外,还有组织纤维酶原活性物和前列环素、内皮素(有强烈缩血管作用,又称内皮细胞收缩因子),以及具有舒张血管作用的内皮细胞舒张因子。
内皮细胞表面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能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Ⅰ变为血管紧张素Ⅱ,使血管收缩。
内皮细胞还能降解5-羟色胺、组织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2.内皮下层内皮下层(subendothelial layer)是位于内皮和内弹性膜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含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有时有少许纵平行滑肌,有的动脉的内皮下层深面还有一层内弹性膜(internal elastic membrane),由弹性蛋白组成,膜上有许多小孔。
在血管横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缩,内弹性膜常呈波浪状(图8-5)。
一般以内弹性膜作为动脉内膜与中膜的分界。
中膜(trnica media)位于内膜和外膜之间,其厚度及组成成分因血管种类而异。
大动脉以弹性膜为主,间有少许平滑肌;中动脉主要由平滑肌组成。
血管平滑肌纤维较内脏平滑肌纤维细,并常有分支。
肌纤维间有中间连接和缝隙连接。
许多学者认为,血管平滑肌是成纤维细胞的亚型,在中动脉发育中,平滑肌纤维可产生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
在病理状况下,动脉中膜的平滑肌可移入内膜增生并产生结缔组织,使内膜增厚,是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
血管平滑肌可与内皮细胞形成肌内皮连接(myoendothelial junction),平滑肌可借助于这种连接,接受血液或内皮细胞的化学信息。
近年研究表明,除已知的肾入球微动脉特化的平滑肌能产生肾素外,其它血管的平滑肌也具有分泌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原的能力,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共同构成肾外的血管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系统。
中膜的弹性纤维具有使扩
张的血管回缩作用,胶原纤维起维持张力作用,具有支持功能。
管壁结缔组织中的无定形基质含蛋白多糖,其成分和含水量因血管种类而略有不同。
外膜(tunica adventitia)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含螺旋状或纵向分布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血管壁的结缔组织细胞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当血管受损伤时,成纤维细胞具有修复外膜的能力。
有的动脉中膜和外膜的交界处,有密集的弹性纤维组成的外弹性膜(external elastic membrane)。
血管是连续的管道,由于各段血管的功能不同,其管壁的组成成分和分布形式也有所不同,有些血管还有一些附加结构,如静脉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