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劳动基准制度
- 格式:pptx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58
简述劳动基准的内容,以及劳动基准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约束力本文将介绍劳动基准的概念、内容以及其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约束力。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简述劳动基准的内容,以及劳动基准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约束力》,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述劳动基准的内容,以及劳动基准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约束力》篇1引言劳动基准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制定的关于劳动条件、劳动保障和劳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劳动基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工时制度、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内容。
劳动基准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是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基础。
一、劳动基准的内容1.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的最低工资。
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应当考虑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等因素。
2.工时制度工时制度是指用人单位规定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国家规定的标准工时制度是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8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 小时。
3.休息休假休息休假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享有的休息和休假权利。
国家规定,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 1 日,每年至少有 5 个工作日的法定节假日。
4.劳动安全卫生劳动安全卫生是指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对劳动者进行安全培训,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5.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是指用人单位应当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给予特殊保护,不得安排他们从事对身体有害的高强度、加班加点等工作。
二、劳动基准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约束力1.对用人单位的约束力劳动基准对用人单位具有法律约束力。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劳动基准制定本单位的劳动规定,并对劳动者进行公示。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基准,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2.对劳动者的约束力劳动基准对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第五章劳动基准制度劳动基准制度是指国家对劳动者劳动时间、工资、休假等方面的最低标准的规定。
其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促进劳动关系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劳动基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对劳动者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劳动基准制度对于保障劳动者权益十分重要。
劳动基准制度规定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劳动者至少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活保障。
此外,劳动基准制度还规定了劳动者的最长工作时间和最短休假时间,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这些规定的存在,有效地防止了雇主以低工资、长工时和违规操作等手段剥削劳动者,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劳动环境。
其次,劳动基准制度对于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设置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基准制度促使企业提高工资水平,给劳动者提供更好的报酬。
这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还提高了劳动者的购买力,拉动了消费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劳动基准制度规定了劳动者的休假权利,使劳动者能够有充分的休息和休闲时间,保障了劳动者的工作生活平衡。
这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最后,劳动基准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劳动关系协调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劳动基准制度通过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工作时间,减少了劳动者的不满和抗议情绪,避免了因不公平待遇导致的劳资冲突。
同时,劳动基准制度还规定了雇佣关系的基本规范,明确了雇主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了和谐的劳动关系。
这对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劳动基准制度对于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劳动关系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家都应该建立和完善劳动基准制度,并加强对其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促进就业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五章工资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八章职业培训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第十章劳动争议第十一章监督检查第十二章法律责任第十三章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 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第九条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
劳动标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劳动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劳动标准,是指国家对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资支付等方面所作的统一规定。
第三条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劳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劳动标准制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
第四条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劳动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劳动标准的制定第五条劳动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条劳动标准分为强制性劳动标准和推荐性劳动标准。
强制性劳动标准是指国家规定的必须严格执行的劳动标准;推荐性劳动标准是指国家鼓励用人单位自愿执行的劳动标准。
第七条国家制定和发布强制性劳动标准,应当充分听取工会、用人单位等方面的意见。
第八条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劳动标准。
第三章劳动标准的实施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劳动标准,制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明确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资支付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第十条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劳动标准。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将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向劳动者公示,并告知劳动者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内部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劳动标准的监督第十三条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标准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反劳动标准的行为。
第十四条工会组织有权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五条劳动者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违反劳动标准的行为提出投诉、举报。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六条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劳动标准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勞動基準法全文共八十六條,分為十二章。
第一章總則;第二章勞動契約;第三章工資;第四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第五章童工、女工;第六章退休;第七章職業災害補償;第八章技術生;第九章工作規則;第十章監督與檢查;第一一章罰則;第一二章附則。
(一)適用對象為規定勞動條件最低標準,保障勞工權益,加強勞雇關係,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特制定本法(勞動基準法第1條)。
本法於下列各業適用之:(第3條)1.農、林、漁、牧業。
2.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3.製造業。
4.營造業。
5.水電、煤氣業。
6.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7.大眾傳播業。
8.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事業。
而「勞工」謂受雇主僱用從事工作獲致工資者。
(第2條)勞動基準法適用對象為從事前列各項行業之勞工。
因此,公司之董事長、董事、監察人或依公司法「委任」(非雇用)之經理人皆不適用。
(二)勞動契約1.資遣(雇主預告勞工終止勞動契約)原因(第11條)(1)歇業或轉讓時。
(2)虧損或業務緊縮時。
(3)不可抗力暫停工作在一個月以上時。
(4)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
(5)勞工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時。
預告期間依繼續工作之期間長短,有:十日、二十日、三十日。
資遣費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平均工資之資遣費。
剩餘月數,或工作未滿一年者,以比例計給之。
未滿一個月者以一個月計。
2.解雇(雇主無須預告勞工終止勞動契約)原因(第12條)(1)於訂立勞動契約時為虛偽意思表示,使雇主誤信而有受損害之虞者。
(2)對於雇主、雇主家屬、雇主代理人或其他共同工作之勞工,實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之行為者。
(3)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而未諭知緩刑或未准易科罰金者。
(4)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
(5)故意損耗機器、工具、原料、產品,或其他雇主所有物品,或故意洩漏雇主技術上、營業上之秘密,致雇主受有損害者。
(6)無正當理由繼續曠工三日,或一個月內曠工達六日者。
雇主,應自知悉其情形之日起,三十日內為之。
劳动标准规章制度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生产效率,根据《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劳动标准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劳动标准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员工,包括合同制、临时工、派遣工等各类工种。
第三条本公司劳动标准规章制度内容包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福利、职业安全与健康、纪律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第四条全体员工应当遵守本公司的劳动标准规章制度,维护公司形象,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第五条本公司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劳动标准规章制度,工会和职工代表有权参与制定和修改。
第二章工作时间第六条公司工作时间为每周48小时,工作日8小时,休息日为周末和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
第七条加班工作应当依法支付加班工资,不得超过每日3小时,总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每周36小时。
第八条节假日加班工作,应当依法支付加班工资的三倍,同时给予补偿性休息。
第九条员工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需提前向主管领导请示,并提交书面申请,获得同意后方可执行。
第十条本公司禁止强制加班,员工有权拒绝安排外出工作或加班,不得因此受到任何歧视或处罚。
第三章休息休假第十一条员工享有带薪年假,按照工作满一年的规则进行计算,每年至少享有5天带薪年假。
第十二条员工在特定情况下可申请事假、病假等,需提供相关证明,公司会依法支付相关津贴。
第十三条员工在工作期间产生法定婚丧假,公司会按照规定进行安排,并给予合理支持。
第十四条公司会定期组织员工集体活动、团建等,提升员工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员工凝聚力。
第四章工资福利第十五条公司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员工工资,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公司将定期进行薪酬调整,根据员工工作表现、市场行情等进行合理调整。
第十七条公司将为员工提供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员工在工作期间的安全和福利。
第十八条公司将为员工提供住房公积金、商业保险等福利,提升员工的生活质量和福利待遇。
第十九条公司将根据员工的实际需要,提供培训机会、晋升空间等,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第一章劳动标准实施管理简答题一、简述劳动标准的概念和分类答:概念:劳动标准是指对劳动领域内的重复性事务、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或者以定量形式所作出的统一规定。
分类:A、按照内容分类:工作时间标准、劳动定员定额标准、职业培训标准、工资标准、职工福利待遇标准、职工休假标准、未成年工保护标准、女工特殊保护标准、社会保险标准、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等。
B、按照适用范围划分:国家级劳动标准、行业级劳动标准、地方级、企业级。
C、按照形式划分:法规类劳动标准、技术类劳动标准、规范类劳动标准。
D、按照强制执行效力划分:强制性劳动标准、指导性劳动标准、约束性劳动标准。
二、简述用人单位收集、整理、汇编劳动标准方法。
答:收集劳动标准:国家劳动标准、行业劳动标准、地方劳动标准。
整理劳动标准:按劳动领域内的专业划分整理劳动标准,按照劳动标准适用的层次范围,按劳动标准表现形式,按劳动市场运行程序角度,按照劳动标准作用的角度。
汇编劳动标准:官方劳动标准分类,内部劳动标准分类。
三、简述劳动基准的概念。
劳动基准是指国家站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和促进劳动关系稳定和谐的立场上,对劳动者在职业劳动中应该享受或获取的利益确定一个最低标准并强行予以推行的劳动法律机制,具有法定性、保底性、强制性等特点。
四、简述最低工资标准的内容。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五、简述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标准的内容。
工作时间是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者在一昼夜或者一周内从事工作的时间,即劳动者每天应工作的小时数或每周应工作的天数。
休息休假标准的: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工作日间的休息时间,工作周之间的休息时间;法定节假日,带薪年假。
六、简述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内容。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即劳动保护标准,是国家和用人单位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包括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立法和用人单位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
日本劳动基准法(1976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劳动条件的原则)劳动条件必须符合工人作为人在生活上应有的需要。
(2)鉴于本法所规定的劳动条件为最低标准,劳动关系中的当事人不仅不应以此标准为借口降低劳动条件,而且必须力求高于本标准。
第二条(劳动条件的决定)劳动条件应由工人和雇主以平等地位决定之。
(2)工人和雇主应遵守劳动协约、雇佣规则及劳动合同,并诚实履行其义务。
第三条(平等待遇)雇主不得以工人的国籍、信仰和社会地位为理由而在工资、工作时间和其它劳动条件方面规定不同的待遇。
第四条(男女同酬的原则)雇主不得以受雇者是女工为理由而在工资方面规定与男工不同的待遇。
第五条(禁止强迫劳动)雇主不得凭借暴力、威胁、监禁或其它妨碍精神和人身自由的不正当手段强迫工人从事违反其意志的劳动。
第六条(禁止中间克扣)除法律允许者外,任何人不得以帮助别人的就业为职业从中获利。
第七条(行使公民权的保障)工人为行使选举权、其它公民权利或者为执行公共职务而在工作时间中要求必需的时间时,雇主不得拒绝。
但对其行使权利或执行公共职务没有妨碍时,雇主可以改变所要求的时间。
第八条(适用的企业范围)本法适用于下列各款之一的企业或事务所。
但仅雇佣共同生活的亲族的企业、事务所或家庭佣工则不适用本法。
1.从事商品的制造、改造、加工、修理、整洁、拣选、包装、装饰、精制以及以出售为目的而从事合成、拆装的企业或破坏、拆卸以及改造材料的企业(包括电气、瓦斯或各种动力的生产、变换和传导业以及水道工程)。
2.矿业、采石业以及其它土石或矿物的开采。
3.从事土木、建筑及其它工作物的建筑、改造、保存、修理、改建、破坏、拆卸的企业及为之作准备工作的企业。
4.使用公路、铁路、轨道、索道、船舶或飞机运送旅客或货物的企业。
5.管理船坞、船舶、堤岸、码头、火车站或仓库货物的企业。
6.耕作农场、开垦荒地或从事植物的种植、栽培、收割、采伐的企业及其它农业企业。
7.饲养动物、采捕或养殖水产动植物及其它从事牧畜、养蚕、捕鱼的企业。
劳动基准是指国家劳动基准法所规定的用人单位必须保障劳动者享有的最低劳动权利和劳动待遇, 是劳动法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一般包括工资、工时、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工与未成年工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劳动基准的规定对保护在工作中的劳动者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有着重大的作用。
虽然在之前颁布的《劳动法》中的第4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5章(工资)、第6章(劳动安全卫生)、第7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对劳动基准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但是劳动基准的实施情况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劳动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难以保障,我国已经发布和实施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150多项,职业安全卫生标准500多项,但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条件恶劣,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卫生无以保障等等,所以对劳动基准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进行对策研究,从根本上使这些问题得到比较好地解决,从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样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人权。
一般认为,劳动法体系包括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基准法和劳动保障法三个部分。
其中,劳动关系协调法又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劳动基准法包括工时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和劳动监督法,而劳动保障法包括劳动就业法社会保险法等。
以目前的立法来看,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以及社会保险法相继出台,只有关于劳动基准没有单独制定一部法律,以目前的情况看来,劳动基准的单独立法很有可能进行,对于劳动基准在我国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对将来劳动基准可能进行的立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完善整个劳动法体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除此之外,对劳动基准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之道,有利于减少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且对和平地解决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很大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同时现在劳动基准也是一个热点问题。
劳动安全基准制度一、劳动安全基准制度的概念劳动安全基准制度,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建立的基准制度。
二、劳动安全基准制度的主要内容(一)工厂安全技术准则1.工厂工作场所或环境的安全技术准则《安全生产法》第28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34条规定:“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
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舍友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
禁止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职业病防治法》第13条规定“生产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海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①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应的设施;②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③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④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职业病防治法》第20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个人提供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职业病防治法》第22条规定:“生产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激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
第五章工资基准制度第一节概述一、工资概述:(一)工资的概念:工资,也称为“薪金”、“薪水”、,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职员的劳动酬劳。
如月薪酬、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
但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职员的下列费用不属于工资:(1)社会保险费;(2)劳动爱护费;(3)福利费;(4)用人单位与职员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5)打算生育费用;(6)其他不属于工资的费用。
在政治经济学中,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工资既是一个分配问题,也是一个生产问题;既关系到公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有关系到公民收入的生产和制造。
工资问题与劳动者、用人单位以及社会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对劳动者而言,工资是劳动者最差不多的生活来源,是劳动消耗的补偿形式,关系到生活水平的改善和职业技能素养的提高,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而言,工资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分配是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工资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产品成本的高低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工资分配合理与否关系到劳动者生产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系到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稳固。
对社会而言,工资是反映经济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
(二)工资的特点1、对价性。
工资作为劳动酬劳的要紧表现形式,其全然属性应当是作为劳动者付出劳动力、产生劳动成果的对价。
因此,从法律上说,只要付出了劳动,就应当获得工资。
2、合同确定性。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确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而劳动酬劳又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之一,因此,工资的形式和数额应当由合同明确规定。
3、周期性。
尽管工资的发放形式依照企业的生产特点有所不同,但工资的发放周期和具体时刻应当相对固定,一样为每月的某一天。
4、支付形式的法定性。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工资职能以货币形式支付,而且一样情形只能以人民币形式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