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趣味实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通过趣味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酸碱盐》中的实验内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实验(2)自制汽水(3)火山爆发实验2.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实验内容:(1)铁丝燃烧实验(2)自制氧气(3)氢气燃烧实验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酒精灯、铁丝、氢氧化钠、硫酸铜等。
2. 实验试剂:酚酞、柠檬酸、小苏打、双氧水、二氧化锰等。
3. 教学课件和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安排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学会使用滴定管等实验器材。
2. 自制汽水: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汽水的原理,掌握制作汽水的方法。
3. 火山爆发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产生的气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铁丝燃烧实验: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铁丝燃烧的实验操作。
5. 自制氧气: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 氢气燃烧实验:让学生了解氢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8. 布置实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 定期进行实验技能考核,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2. 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2. 实验二:自制汽水3. 实验三:浮力原理4. 实验四:晶体生长5. 实验五:火山爆发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化学实验的变化过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实验背后的化学原理。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酚酞、柠檬酸、小苏打等。
3. 教学课件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实验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1)介绍实验原理:酚酞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的变色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酚酞在不同酸碱溶液中的变色情况。
(3)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2. 实验二:自制汽水(1)介绍实验原理: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
(2)学生分组实验,制作自制汽水。
(3)品尝自制汽水,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3. 实验三:浮力原理(1)介绍实验原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密度物体的浮沉情况。
(3)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和化学原理。
4. 实验四:晶体生长(1)介绍实验原理:晶体生长的过程。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晶体生长的现象。
(3)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5. 实验五:火山爆发(1)介绍实验原理:酸碱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火山爆发的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制作火山模型并进行火山爆发实验。
(3)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六、课后作业:3. 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习,你收获了哪些化学知识和技能?七、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是一节趣味实验课,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及规范学生的一些实验操作。
【教学设计】1、烧不坏的手帕:实验用品:棉手帕、70%的酒精、烧杯、酒精灯、坩埚钳等。
实验步骤:将棉手帕侵泡在70%的酒精中,用坩埚钳夹起棉手帕放到酒精灯出点燃,边燃烧变晃动,等火焰熄灭后,拿下手帕观察手帕有什么变化?实验原理:因为棉手帕是用70%的酒精侵泡过的,酒精燃烧时,30%的水分蒸发需要吸热,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所以火焰熄灭后,棉手帕还是完好无损。
2、魔棒点灯:实验用品:玻璃棒、表面皿、酒精灯、高锰酸钾、浓硫酸等。
实验步骤: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观察酒精灯能否被点燃?实验原理: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酒精灯被点燃。
3、喷雾作画:实验用品:画纸、画笔、喷雾器、酚酞、醋酸等。
实验步骤:先用画笔蘸取酚酞溶液在画纸上作画或者写字,等风干后观察不到痕迹,再用装有醋酸的喷雾器对着画纸喷,观察画纸上有什么变化?实验原理:无色的酚酞遇酸变成红色。
4、水火相容:实验用品:玻璃杯、镊子、玻璃棒、水、氯酸钾、浓硫酸、白磷等。
实验步骤:在一个玻璃杯中盛大半杯水,把十几颗氯酸钾晶体放到水底,再用镊子夹取几小粒白磷放到氯酸钾晶体中。
接着用玻璃移液管吸取浓硫酸少许,移注到氯酸钾和黄磷的混合物中,这时水中就有火光发生。
水中有火,岂不是“水火相容”吗?实验原理:在水中放进氯酸钾,氯酸钾是含氧的化合物;再放进白磷,白磷是极易燃烧的东西,在水里因为与空气中的氧隔绝了,所以没有自燃。
但是,加进了浓硫酸,浓硫酸与氯酸钾起作用生成氯酸,氯酸不稳定,放出氧来。
氧又与白磷起反应而燃烧,这种反应特别猛烈,因此在水里也能进行,使得水火同处在一个杯中。
磷被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与水起作用,生成磷酸。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趣味实验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内容:制作酸碱指示剂,观察酸碱中和反应。
2. 第五章《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内容:自制氧气和二氧化碳,观察它们的性质。
3. 第六章《水的奇妙变化》的实验内容:水的电解,制取氢气和氧气。
4. 第七章《燃烧与灭火》的实验内容: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灭火的方法。
5. 第八章《溶液的浓度》的实验内容: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学习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化学知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酒精灯等。
2. 实验试剂:酸碱指示剂、食盐、双氧水、硫酸铜等。
3. 教学课件和实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化学小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实验内容。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讲解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
3.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 实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实验报告,让学生巩固实验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技能。
2. 评估学生在实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他们对实验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优秀行为,指导改进不足。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消化。
3. 收集学生和同行的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
初中化学趣味性实验教案
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
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所需材料:
1. 盐酸溶液(盐酸浓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 碳酸钠溶液
3. 酚酞指示剂
4. 试管、试管架、滴管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 取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2. 在另一个试管中滴入适量的酚酞指示剂。
3. 将盐酸溶液慢慢滴入含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
4.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
在加入盐酸溶液后,碳酸钠溶液会产生气泡并冒出气体。
同时,酚酞指示剂会从粉红色变
为无色。
实验原理: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碳酸钠溶液是碱性的,而盐酸溶液是酸性的,它们相互反应生成气体和水,从而导致酸碱中和反应。
延伸实验:
1. 可以尝试调整盐酸和碳酸钠的浓度,观察反应速度的变化。
2.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指示剂,观察不同颜色变化。
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并且通过实际操作,增强了他们
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希望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化学世界
的奥秘,培养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化学趣味制作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观察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
- 玻璃烧杯
- 红色石蕊试剂
- 蓝色石蕊试剂
- 碘液
- 碘酒
- 硫酸
- 氢氧化钠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烧杯放在实验台上,准备好红色石蕊试剂和蓝色石蕊试剂。
2. 先向玻璃烧杯中加入少量红色石蕊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3. 再向玻璃烧杯中加入一些蓝色石蕊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4. 将碘液滴入玻璃烧杯中,观察颜色变化。
5. 向玻璃烧杯中滴入碘酒,继续观察颜色变化。
6. 最后加入少量硫酸和氢氧化钠,观察炸裂的反应,产生彩色泡泡。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化学品接触皮肤和眼睛,操作时戴好手套和护目镜。
2. 实验操作要谨慎,避免化学品溅出,引发危险。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现场,将未使用完的化学品妥善保存。
实验结果:
通过该实验,学生将会观察到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同时也能体会到化学反应的热量释放和气体产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趣味小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及检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火柴、酒精灯、氧气气瓶、碳酸钙颗粒、石灰水、滤纸
实验原理:通过分解碳酸钙来制取氧气,并通过石灰水的变化来检验氧气的存在。
实验步骤:
1. 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碳酸钙颗粒,向其滴入少量的水,放入试管中封口。
2. 将试管倒置入水中,使碳酸钙颗粒分解放出氧气,用火柴点燃观察氧气燃烧的现象。
3. 用倒置试管法将氧气收集到试管中,观察试管中的氧气气体。
4. 取一小块湿润的滤纸,在其上滴入一滴石灰水,将其对准试管口,看是否发生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注意火源和氧气气体的安全。
2. 碳酸钙颗粒不宜接触皮肤和口腔,如有接触要及时清洗。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检验过程,加深对氧气性质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希望学生在实验中有所收获,对化学感兴趣,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趣味小实验的教案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酸碱性对物质颜色的影响,并观察酸碱性物质变色的现象。
二、实验材料
1. 不同种类的果汁(如橙汁、苹果汁、西瓜汁等)
2. 碱性物质(如小苏打粉)
3. 酸性物质(如柠檬汁)
4. 试管或玻璃杯
5. 水
三、实验步骤
1. 将不同种类的果汁分别倒入试管或玻璃杯中。
2. 向第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碱性物质(小苏打粉),观察果汁的变化,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向第二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酸性物质(柠檬汁),观察果汁的变化,记录下观察结果。
4. 观察完整个实验后,可添加一些水将试管中的液体稀释,观察果汁的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
1. 碱性物质会使果汁变成蓝紫色或深蓝色。
2. 酸性物质会使果汁变成红色或橙红色。
3. 碱性和酸性物质会改变果汁的本来颜色,产生颜色的变化。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应注意小心操作,避免溅洒和意外伤害。
2. 实验后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六、实验延伸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种类的果汁和不同浓度的酸碱性物质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条件下果
汁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探究酸碱性对颜色产生的影响。
七、小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酸碱性对物质颜色的影响,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趣味化学实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如溶解、变色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认识溶解现象实验一:魔法消失的糖实验二:水的神奇变化2. 第六章:了解酸碱中和实验三: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实验四:中和反应的小实验三、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糖、水、醋、小苏打、酚酞指示剂、试管、滴管等。
2. 教学工具:PPT、教学卡片、实物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化学小故事,引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索与实验:实验一:魔法消失的糖步骤:(1) 向幼儿展示一个装有糖的试管,让他们观察糖的颜色和形状。
(2)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糖的溶解过程。
(3) 讨论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幼儿认识到糖不见了,变成了糖水。
实验二:水的神奇变化步骤:(1) 向幼儿展示一个装有酚酞指示剂的试管,让他们观察酚酞的颜色。
(2) 向试管中加入醋,观察酚酞的颜色变化。
(3) 讨论醋的酸性特点,以及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变色现象。
3. 总结与反思:通过实验现象,让幼儿初步了解溶解和酸碱中和的概念,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五、教学评价:1. 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幼儿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第七章:探索酸碱与生活的联系实验五:酸碱与清洁剂步骤:(1) 向幼儿展示不同的清洁剂,让他们观察其包装上的酸碱指示标识。
(2)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清洁剂,观察其对酸碱指示剂的影响。
(3) 讨论清洁剂的酸碱性对清洁作用的影响,引导幼儿认识到酸碱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第八章:感受化学反应的温度变化实验六:热胀冷缩步骤:(1) 向幼儿展示一个装有水的试管,让他们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趣味实验,感受化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实验安全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工具的使用实验基本操作技巧实验安全常识2. 第二章:酸碱盐的鉴别酸碱盐的性质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常见酸碱盐的鉴别方法3. 第三章: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实验氧气的制取与检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检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用途4. 第四章:化学反应的观察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学反应的现象化学反应的速率5. 第五章:趣味化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案例介绍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酸、碱、盐、指示剂等。
3. 实验教材和参考资料。
4. 网络资源:相关实验视频、教学课件等。
六、教学进程安排:1. 第一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2课时)课时1:介绍实验工具的使用和实验基本操作技巧课时2:讲解实验安全常识,进行实验操作演练2. 第二章:酸碱盐的鉴别(3课时)课时1:学习酸碱盐的性质和酸碱指示剂的使用课时2:进行常见酸碱盐的鉴别实验课时3:总结鉴别方法和实验结果3. 第三章: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实验(4课时)课时1:学习氧气的制取与检验方法课时2: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检验方法课时3:探讨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用途课时4: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4. 第四章:化学反应的观察(3课时)课时1: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现象课时2:进行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课时3: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化学反应的速率5. 第五章:趣味化学实验案例分析(2课时)课时1:介绍趣味化学实验案例课时2:分析实验原理,讨论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6. 第六章:酸碱中和反应(3课时)课时1: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条件课时2: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课时3:总结实验结果,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7. 第七章:溶液的配制与稀释(3课时)课时1:学习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注意事项课时2:进行溶液的稀释实验课时3:总结实验结果,讨论溶液配制与稀释的实际应用8. 第八章: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课时)课时1:学习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课时2:进行化学实验,观察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课时3: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课时4:探讨化学物质性质与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9. 第九章: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3课时)课时1:学习化学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课时2:进行化学实验设计实践课时3:展示实验设计成果,进行评价与讨论10. 第十章:化学实验总结与评价(2课时)课时1:总结本学期化学实验成果,分享学习体会课时2:进行化学实验评价,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趣味化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酸碱反应原理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火山爆发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火山爆发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实验内容。
2. 讲解酸碱反应原理:介绍酸碱反应的定义、特点以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3. 实验操作步骤:a. 准备实验材料:小苏打、醋、火山模型、气球、试管等。
b. 将火山模型放在实验台上,将气球固定在火山顶部。
c. 将小苏打放入试管中,然后慢慢加入醋,观察实验现象。
d. 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气球中,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
4. 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a. 观察火山模型喷发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火山爆发的原理。
b. 观察气球膨胀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气体生成的过程。
c. 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引导学生掌握酸碱反应的特点。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然后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酸碱反应原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安全,避免误伤。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
3.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课后作业1. 写一篇关于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2. 查找酸碱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酸碱反应的原理,还能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实验操作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验》完整版contents •课程介绍与目标•实验室安全与基本操作•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创新性趣味实验设计与实践•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目录01课程介绍与目标《趣味化学实验》课程背景适应新时代化学教育需求当前化学教育注重实践与应用,本课程通过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弥补传统化学教学不足传统化学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本课程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本课程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设计并完成一系列趣味化学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进行课堂展示和交流。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任务本教材包括多个趣味化学实验,涉及物质性质、化学反应、化学分析等方面。
内容概述重点与难点教材结构重点在于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难点在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
包括实验指导、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讨论等部分,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学习。
030201教材内容与结构02实验室安全与基本操作实验室安全规则及应急处理实验室安全规则进入实验室前需了解并遵守实验室的各项安全规定,如穿戴实验服、禁止饮食、注意用电安全等。
应急处理措施熟悉实验室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如火灾、触电、化学品泄漏等,掌握相应的急救措施和逃生方法。
常见化学仪器使用与保养常见化学仪器介绍了解并掌握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如烧杯、试管、滴定管、容量瓶等。
仪器保养与维护学习如何正确清洗、干燥和存放化学仪器,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所需试剂与仪器,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实验前准备遵循实验步骤,正确使用化学试剂和仪器,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趣味化学实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简单的化学现象,如溶解、变色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
2. 进行有趣的化学实验,如溶解实验、变色实验等。
3. 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幼儿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
2. 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3.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索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烧杯、试管、滴管、试剂等。
2. 实验材料:食盐、糖、水、颜料等。
3. 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有趣的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实验操作方法: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步骤,讲解注意事项。
3. 进行实验: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 探索科学原理: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带领幼儿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和对实验现象的理解程度。
关注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活动安排1. 课时:25分钟2. 教学活动流程:a. 导入:5分钟b. 学习实验操作方法:5分钟c. 进行实验:10分钟d. 探索科学原理:3分钟e. 总结与拓展:2分钟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内容:幼儿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观察实验现象的认真程度、探索科学原理的积极性等。
2. 评价方法:观察记录、问答互动、小组讨论等。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材料安全无毒,避免使用易燃、易爆、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学品。
2. 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安全,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初中化学趣味制作教案及反思
课题:化学趣味制作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
2.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初中生的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如彩色火焰实验、变色龙实验等。
教学步骤:
1. 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
2.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制作
3. 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4. 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实验器材、安全工具等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制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能够总结实验过程和
结果。
反思范本
在本次化学趣味制作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实
验制作,发现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在实验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及时解答学
生的疑问,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
也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原理的普及,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更加认真、细致
地进行操作。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他
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高中必修化学趣味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金属原子结构的排列顺序,让学生了解金属晶体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钢丝、铜丝、铝丝、镁丝、钛丝、锡丝、锌丝、氢氧化钠溶液、试管、酒精灯、钳子等。
实验步骤:
1. 将各种金属丝剪成一定长度,并用钳子将它们弯成“U”形状。
2. 分别将各种金属丝放入试管中,确保试管中金属丝的两端均悬于试管内,并不相互接触。
3.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4. 使用酒精灯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直至溶液沸腾。
5. 记录不同金属丝的反应情况,观察金属丝的颜色变化和气体的生成情况。
实验结果分析:
1. 镁丝和铝丝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气体。
2. 钢丝、铜丝、钛丝、锡丝、锌丝并未发生反应。
实验讨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金属的活动性差异,活动性越大的金属越容易发生反应。
这
是由于金属晶体结构的排列顺序不同,导致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不同的活动性。
拓展实验:
1. 用金属片进行类似的实验,分析其反应情况。
2. 进一步探究金属活动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比如金属原子的电子排布情况与其活动性的
关系。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对火源和化学试剂要注意防范。
2. 对实验过程要注意观察记录,及时总结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探究金属晶体的排列顺序,还可以培养实验操作能
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对化学
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一节趣味实验课,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及规范学生的一些实验操作。
【教学设计】
1、烧不坏的手帕:
实验用品:
棉手帕、70%的酒精、烧杯、酒精灯、坩埚钳等。
实验步骤:
将棉手帕侵泡在70%的酒精中,用坩埚钳夹起棉手帕放到酒精灯出点燃,边燃烧变晃动,等火焰熄灭后,拿下手帕观察手帕有什么变化?
实验原理:
因为棉手帕是用70%的酒精侵泡过的,酒精燃烧时,30%的水分蒸发需要吸热,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所以火焰熄灭后,棉手帕还是完好无损。
2、魔棒点灯:
实验用品:
玻璃棒、表面皿、酒精灯、高锰酸钾、浓硫酸等。
实验步骤:
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观察酒精灯能否被点燃?
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酒精灯被点燃。
3、喷雾作画:
实验用品:
画纸、画笔、喷雾器、酚酞、醋酸等。
实验步骤:
先用画笔蘸取酚酞溶液在画纸上作画或者写字,等风干后观察不到痕迹,再用装有醋酸的喷雾器对着画纸喷,观察画纸上有什么变化?
实验原理:
无色的酚酞遇酸变成红色。
4、水火相容:
实验用品:
玻璃杯、镊子、玻璃棒、水、氯酸钾、浓硫酸、白磷等。
实验步骤:
在一个玻璃杯中盛大半杯水,把十几颗氯酸钾晶体放到水底,再用镊子夹取几小粒白磷放到氯酸钾晶体中。
接着用玻璃移液管吸取浓硫酸少许,移注到氯酸钾和黄磷的混合物中,这时水中就有火光发生。
水中有火,岂不是“水火相容”吗?实验原理:
在水中放进氯酸钾,氯酸钾是含氧的化合物;再放进白磷,白磷是极易燃烧的东西,在水里因为与空气中的氧隔绝了,所以没有自燃。
但是,加进了浓硫酸,浓硫酸与氯酸钾起作用生成氯酸,氯酸不稳定,放出氧来。
氧又与白磷起反应而燃烧,这种反应特别猛烈,因此在水里也能进行,使得水火同处在一个杯中。
磷被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与水起作用,生成磷酸。
5、制作“叶脉书签”:
实验步骤:
(1)选择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具有网状叶脉的树叶,这是成功的关键,叶脉不硬的就好象煮树叶汤
(2)用水将树叶刷洗干净,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
当叶肉呈现黄色后取出树叶,用水将树叶上的碱液洗净;
(3)将叶子平铺在瓷砖或玻璃板上,用试管刷或软牙刷慢慢刷去叶肉。
将剩下的叶脉放在水中轻轻清洗,稍稍晾干后,夹在书中压平。
学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