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文化认知情况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广西壮族文化风俗调研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以人数最多的少数名族——壮族为主的省份。
然后,因为我是柳州人,而柳州位于广西,也是广西第二大城市,所以我决定在本市及周边地区去调查有关壮族的文化风俗习惯。
去之前就听说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每每有客人到家,壮族人民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而这次因为调查的缘故,在那呆了几天,这才充分体会到壮族人民真正的好客。
在山上那几天,真可谓是“丰衣足食”啊,每天五餐,吃饱就跟着当地壮族同胞去山上参观。
本次调查虽然只持续了四天,而且范围也仅限于柳州及周边地区,收集到的资料不是很全,所以我之后去了市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是此次调查的大体内容,我会分条概述并在最后加以总结。
一、壮族的由来。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
广西舞狮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广西舞狮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舞狮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和器械技巧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形式,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和推崇。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广西舞狮文化的传承情况、发展现状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二、传承情况1. 舞狮师傅的传承在广西,舞狮技艺往往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舞狮师傅传承给后辈。
这些舞狮师傅身负着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平时经常组织学徒学习技艺,并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他们。
2. 传统乐器的传承舞狮表演中常用的乐器包括鼓、锣、钹等。
这些乐器的制作和使用技艺也是需要传承的重要内容。
目前,一些传统乐器制作工艺已经逐渐被遗忘,需要加大保护力度,确保传统乐器能够被更多人了解和使用。
三、发展现状1. 舞狮在民间的普及广西的各个城市和乡村,几乎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都会有舞狮表演的身影。
舞狮艺术已经成为民间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2. 舞狮在商业领域的应用舞狮表演也逐渐融入到商业领域,成为商户在店铺开业、庆典活动中的招牌之一。
商家们雇佣舞狮团队表演舞蹈,以求更好地吸引顾客和增加营业额。
四、对社会的影响1. 传统文化的传承舞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广西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舞狮文化的传播,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愿意去学习和传承。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舞狮表演的普及和商业化应用,为广西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它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也为当地的舞狮表演团队和相关从业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
3. 传统文化的外向推广舞狮表演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它将广西的传统文化带到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使更多的人了解和了解广西舞狮文化。
五、结论广西舞狮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如乐器制作工艺的遗忘和舞狮师傅传承的问题。
应加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大对舞狮文化的研究和支持力度,以促进广西舞狮文化的持续繁荣。
广西民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在广西参加了一次民俗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得了很多新的体验和感悟。
首先,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广西的多元文化。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广西充满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在实践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壮族、瑶族、苗族等各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手工艺品,对广西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广西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又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其次,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而且这些习俗往往和他们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我不太了解或者不太适应的习俗,但是我学会了尊重它们,并且试图去理解和欣赏。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让我更加接纳不同的文化,也增强了我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
再次,在实践中我感受到了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
广西的民俗文化传承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重视礼仪、团结协作等。
在实践中,我亲身体会到了这些价值观念的实际应用和巨大影响。
尊重长辈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得整个实践团队更加团结和融洽,而重视礼仪的态度也让整个实践过程更加庄重严谨。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仍然不可忽视,它们是我们身处多元社会中保持和谐的关键。
通过这次广西民俗社会实践,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开
阔了自己的视野。
广西的多元文化、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这次实践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1)男(2)女2. 您的年龄:(1)18岁以下(2)18-25岁(3)26-35岁(4)36-45岁(5)46-55岁(6)56岁以上3. 您的婚姻状况:(1)未婚(2)已婚(3)离异(4)丧偶4. 您的居住地:(1)农村(2)城市5. 您的受教育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中专(4)大专(5)本科及以上二、壮族文化认知6. 您是否了解壮族文化?(1)非常了解(2)比较了解(3)一般了解(4)不太了解(5)完全不了解7. 您认为壮族文化在哪些方面最具特色?(1)节日庆典(2)民间艺术(3)传统习俗(4)服饰饮食(5)其他(请说明)8. 您是否参与过壮族传统节日庆典活动?(1)经常参与(2)偶尔参与(3)很少参与(4)从未参与9. 您认为壮族文化对您个人和家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精神层面(2)物质层面(3)社会交往(4)其他(请说明)三、壮族经济发展10. 您所在的壮族地区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1)农业(2)工业(3)服务业(4)其他(请说明)11. 您认为壮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1)基础设施不完善(2)人才缺乏(3)资金短缺(4)市场需求不足(5)其他(请说明)12. 您认为壮族地区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3)拓宽融资渠道(4)培育特色优势产业(5)其他(请说明)四、壮族教育13. 您认为壮族地区教育现状如何?(1)良好(2)一般(3)较差(4)非常差14. 您认为壮族地区教育存在哪些问题?(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2)师资力量不足(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4)教育质量不高(5)其他(请说明)15. 您认为如何提高壮族地区教育水平?(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3)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4)加强教育管理(5)其他(请说明)五、壮族民生保障16. 您认为壮族地区民生保障现状如何?(1)良好(2)一般(3)较差(4)非常差17. 您认为壮族地区民生保障存在哪些问题?(1)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2)医疗资源不足(3)住房条件差(4)教育问题(5)其他(请说明)18. 您认为如何改善壮族地区民生保障?(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加大医疗资源投入(3)改善住房条件(4)提高教育水平(5)其他(请说明)六、其他问题19. 您对壮族地区未来发展的期望是什么?(1)经济发展(2)文化传承(3)民生改善(4)其他(请说明)20. 您还有什么其他意见和建议?感谢您参与本次调查问卷,您的宝贵意见将对我们了解壮族地区发展状况提供重要参考。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
壮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壮族的民族特色,还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本文首先对壮族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接着,将详细介绍壮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揭示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壮族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传统文化对壮族人民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壮族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现壮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促进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壮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二、壮族的传统文化壮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壮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宗教、民俗、饮食以及建筑等。
语言方面,壮语是壮族人民的主要交流工具,它承载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壮语的丰富词汇和独特语法结构,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在文字方面,壮族曾经使用过方块壮字,这是一种基于汉字但又有自己独特系统的文字。
尽管现在方块壮字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但它仍然是壮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文学方面,壮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布洛陀》《姆六甲》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也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艺术方面,壮族的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刺绣等,这些艺术形式往往与壮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例如,壮族的刺绣艺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著称,是壮族女性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音乐和舞蹈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广西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及研究价值●唐正柱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灿烂瑰丽的民族文化。
广西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源流脉络及内容结构来看,具有自己独具一格、个性鲜明的特征。
一是源远流长。
近年考古发现表明,广西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早在80万年前,就有原始人在广西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目前的考古发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类进化证据链。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百色地区的旧石器遗址发现了4000多件旧石器。
1998年相关考古研究成果发布后,“百色石斧”被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的封面,证明了中国广西百色地区是古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广西柳州地区的“柳江人”化石距今已有5万年,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
广西来宾地区的“麒麟山人”被确定为属距今3.6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
距今约1万年前的广西桂林“甑皮岩人遗址”出土了10000多件史前文化遗物,其文化内涵和考古价值具有世界性影响,被中外考古界称为华南及东南亚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标尺和资料库之一。
遍布广西各地的一系列不同的史前人类文明,是广西民族文化的最初源头。
二是丰富多彩。
广西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厚重、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比如广西最具代表性的稻作文化、花山文化、灵渠文化、山水文化、歌谣文化、铜鼓文化、服饰文化、客家文化、边关文化、海洋文化和红色文化等,都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共同创造并共同享有的。
广西先民是最早把野生稻转化为栽培稻的族群之一,广西因此也被称为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花山岩画,被列为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
广西的灵渠将长江和珠江两条水系连接起来,是中国岭南最古老的运河,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对家乡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6篇在某些事情不明真相时,我们有必要仔细地调查清楚,并将获得的成果展现于调查报告中。
现在你是否对调查报告一筹莫展呢?本文是敬业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6篇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的相关范文。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篇一调查时间:20××年×月×日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较重视的节日。
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春节是一年的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
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祓除不祥。
2、除夕除夕又称大年三十、除夜、岁除。
除夕是一年中较后一天,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
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字等。
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
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
吃年夜饭的时候是春节家家户户较愉快较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
广西壮族文化认知情况调查摘要: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范围的城市,是不完美的。
我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之乡。
这里有着独特的壮族风俗文化这全家宝,这里的壮民也能歌善舞。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壮族文化渐渐的被汉化、遗忘。
作为我省的一分子,我们应该要怎样去保护我们独特的文化呢?关键字:壮族文化遗忘保护意义前言: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重要大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生活。
虽然是先进民族文化的影响带动了落后民族的生活,但少数民族中的风俗习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
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在正面临着被遗忘的现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现在在一个以壮族人口为主的壮族人聚居村里,村民平时也是以当地壮语为主要语言,但村民们的服饰、住房等斗鱼汉族人无异。
从现在我们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到了壮族文化正逐渐被人遗忘。
一、我省壮族文化基本概况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名族的古老国度,在这大千世界中,位于祖国南端的广西,有一个名为壮族的名族,也是当代中国的第二大名族。
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先秦时期,壮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是百越的一支。
唐后多以“獠”见汉史书,宋朝以后又以“獞”“僮”“土”等名称见于史册。
各地壮族人有20多种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196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所以壮族又是一个新生的民族。
壮族是一个平和、宽容、开放的民族,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所以壮族社会深受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
但作为一个民族,壮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信仰风俗、民族心理等特性。
壮族有自己独特的名族文化,比如自由恋爱的方式,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
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壮族也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从字面上对照地图,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些方言的大致分布地区。
这样划分和归类,现代壮语的方言分布状况和整体轮廓就可以在平面上勾画出来了。
从南北两大方言区看,既有整齐的语音对应关系,又有明显的语音区别特征,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壮民族远古两大先民集团--骆越和西瓯在脱离了原始壮泰语的母体以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有交流和征战,又保留了各自的方言和文化这一历史状况。
到了壮族盛大的节日时,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吃毕腊肉、五色米饭后,扶老携幼,盛装从自家的干栏式木楼中走出。
男的捆上红腰带,红黑相映,更添威武;女的戴上银首饰,银光闪闪,倍显妩媚;小孩焕然一新,跑来窜去,快乐无比。
这时的山歌便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独唱、对唱、联唱,真正是歌河歌海。
黑衣壮人能歌,也善舞。
献红舞、祝寿舞、黑枪舞、团结舞……欢快热烈,各领风骚。
还有一种独特的舞,槌来棒往,上捣下捶,优美灵动,这种尚未有确切命名的舞,是黑衣壮人民在年复一年的浆衣捣布中逐渐形成的,最能体现黑衣壮的勤劳纯朴、快乐达观。
二、广西壮族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三、(一)调查目的:为了研究广西壮族文化的发展,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人民群众对壮族文化的认知情况。
了解壮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进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
(二)调查样本:本次调查样本总数为51人,样本选择条件有两个,其一是在校大学生,不分民族的,通过这样才能认识到壮族文化未来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提出发扬壮族文化的方法;其二是选择在社会上的人民群众,因为社会中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壮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是如何去认知和传承壮族文化。
(三)统计结果分析:1、俗话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根。
所以广西壮族文化是壮族的灵魂,是壮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不断继承和弘扬,但是从目前统计出来的数据分析,真正去关注壮族文化的人不多,第2题的数据可知,一般关注壮族文化占82.4%比关注壮族文化较多占13.7%的比例多得多;①现在壮族30岁以上的男子大都穿黑色机布制成的唐装。
30岁以上的妇女则穿右大襟的上衣和很宽的裤子,工作时带上围腰,布质多为黑色机制布和蓝土布,至于20多岁青年男女,男的多穿中山装与干部服,女子则与中年的差不多,无论男女,夏天都喜戴篾笠、跣足。
但是了解壮族男女服饰特点了解很多占2%,了解一点占60.7%、完全不了解占37.3%,可知现在很少人会去了解壮族的服装方面的文化。
②壮族日常饮食主要粮食是大米,其次为玉米、小米、木薯、红薯等杂粮。
解放前,多数农家一日三餐都吃清粥活杂粮,解放后,多为两餐干一餐稀。
这里的壮族人民逢年过节都普遍能吃到鸡、鸭、猪肉等肉食。
而糯米滋粑和粽子则是他们节日最喜欢的食品。
但是知道壮族饮食文化习俗较多占7.8%,了解一点占52.9%,完全不知道占39.2%,可知人们慢慢开始淡化壮族饮食文化了。
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群众文化最集中的凸现,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
但是没听说过山歌的占6%,听说过,但没听过占12%,听过占82%,喜欢并会唱却占0%。
虽然对于知道壮族文化有物质文化占78.4%,艺术文化占86.3%,礼仪民俗文化占84.3%,社会民俗文化占84.3%和对于对壮族民俗禁忌的看法理解并遵守占62.8%,理解但不遵守占13.75,封建迷信、反感占15.7%,无所谓占7.8%。
,但是从整体来说现在我省在关注认识壮族文化方面存着着很大的不足和人民已经不怎么去关注和了解壮族文化,壮族文化也将慢慢被人们所淡化。
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我们广西省的人民对于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很少,有些人甚至是对壮族文化漠不关心,也有些人只是知道有壮族这一个民族而已,根本就不知道它究竟有什么风俗习惯,还有些人知道一些有关壮族文化,知道壮族文化中的三宝:壮锦、山歌和绣球只占52.9%,一半的人数多一点;知道壮族节日:三月三占96.1%、牛魂节占3.7%、跳宫节占13.7%、花朝节占11.8%、蚂拐节占23.5%和爬山节占5.9%;知道壮族风俗习惯:分鸡心占9.8%、新娘过河占60.8%、背字占7.8%、坡会占52.9%和拔稚毛占15.7%;知道壮族文化的标志:壮族山歌占65.8%、壮族食物占3.9%和壮族建筑占5.8%.但是他们不知道通过什么向人们传播壮族这些传统文化或者根本就不想去传播壮族文化,以为现在是汉族文化的天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没什么啦。
所以照目前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壮族文化将会很危险。
如果找不出好的改进措施,壮族文化很可能会被汉族文化完全同化,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认为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如电视、网络)对于壮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占72.6%,弊大于利占7.8%,利弊对等占17.6%,没有影响占2%;对于通过什么方式保护和弘扬壮族山歌的意义:开发山歌旅游项目占70.6%,在小学生音乐课程里加入山歌学习占37.3%,定期举行对歌活动占68.6%,通过各方媒体宣传72.5%;对于认为保护和推广壮族文化是否有意义:很有意义占88.2%,可有可无占11.8%,毫无意义占0%。
从这部分数据得出人们很赞成发展壮族文化,并且希望采取措施(利用各种媒体)去发展壮族文化,以致壮族文化不会被汉族文化所替代。
三、对我省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几点建议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抓住现在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机遇,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壮族文化的步伐,按照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来做好少数民族壮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
(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壮族乡村经济。
壮民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但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这个文化资源同时是大多民族乡村的优势资源。
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才能更好地为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同时,积极利用民族文化这个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加大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保护投入力度。
财政应适当加大资金投入,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
县委、县政府应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三)利用学校的力量宣传壮族文化。
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于壮族文化了解得很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壮族文化的一些传统节日。
所以为了壮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学校很有必要举办一些有关壮族文化的一些活动,例如可以举办举办“三月三”歌圩活动比赛、举办壮族饮食文化比赛、开壮话班辅导学生、还有多出些有关壮族文化的好报之类来做宣传。
(四)我们大学生应该自觉认识和宣传壮族文化。
目前民间自发的力量还很薄弱,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以身作则,我们相信,团结交流就是发展的力量;以身作则就是兴旺的保证,因为“滴水藏海”“厚积而勃发”。
我们要深入村屯,采写一批反映壮民族生活、习俗的文章,拍摄电视专题片,编辑出版反映壮民族文化的书籍,不断扩大影响。
同时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新的品位进一步弘扬壮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加强少数民族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培育壮大民族文化产业。
成立县、乡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领导,依法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保护和开发壮族文化的良好舆论氛围。
建立壮族文化开发项目库。
确定一批有市场效益的壮族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工作作为壮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壮族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