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
- 格式:ppt
- 大小:767.00 KB
- 文档页数:174
鱼类养殖的四个阶段
鱼类养殖通常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种苗培育阶段、育成阶段、
生长阶段和收获阶段。
首先是种苗培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鱼苗被孵化出来并在特定
的环境中进行培育,以确保它们的健康和生长。
这个阶段通常包括
选址、水质调节、饲料管理等工作,以确保鱼苗能够健康成长。
其次是育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鱼苗被转移到更大的养殖场所,以便它们能够有更多的空间生长。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监测饲料摄入量、水质、疾病防控等方面,以确保鱼类的健康成长。
接着是生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鱼类开始迅速生长,并需要更
多的饲料和更大的生长空间。
养殖场通常需要加强管理,包括定期
清理池塘或鱼缸、控制水质、防治疾病等工作,以确保鱼类的生长
环境良好。
最后是收获阶段。
在这个阶段,养殖户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鱼
类的生长情况,决定何时收获鱼类。
收获阶段通常包括捕捞、分级、包装和运输等工作,以确保鱼类在最佳状态下进入市场。
总的来说,鱼类养殖的四个阶段分别是种苗培育阶段、育成阶段、生长阶段和收获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需要养殖户进行细致的管理和监控,以确保鱼类能够健康成长,并最终进入市场。
鱼种的培育夏花分塘后到年底,养成规格12-15厘米、体重30-40克的1龄鱼种为春花鱼种。
青、草鱼生长周期为3-4年,有的地方又把1龄鱼种养成500克的2龄鱼种。
1、鱼种池:为培育大规格鱼种,建议修建专用鱼种池,面积3-5亩、水深约2米。
夏花鱼种下塘前的准备工作与鱼苗池相同。
2、放养:有单养和混养两种方式。
一般采用混养,以鲤鱼为主的,鲤鱼60%、草鱼5%、鲢鱼30%、鳙鱼5%;以鲢鱼为主的,鲢鱼60%、鳙鱼10%、鲤鱼20%、草鱼10%;以草鱼为主的,草鱼60%、鲤鱼5%、鲢鱼30%、鳙鱼5%。
3、放养密度:取决于饵料、培养技术、池塘条件、生长期及鱼种出塘规格。
单养放养密度:若每亩放养夏花6000尾,育成规格12-15厘米;若每亩放养9000尾左右,育成规格9-12厘米。
混养密度可按比例推算。
4、日常管理:⑴以鲢或鳙鱼为主的池塘,放养前要施基肥,放养后适时追肥,并投喂一定量谷物饵料;草鱼、鲂鱼为主的池塘,以青饲料为主,并投适量精饲料;以鲤鱼为主的池塘,投喂颗粒饵料;以青鱼为主的池塘,施绿肥或粪肥。
⑵坚持“四看”(看季节、看天、看水、看鱼)和“四定”(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原则投喂。
早春晚秋水温低应少投,晴天多投,阴雨天少投,大雨不投,水肥少投,水瘦多投,摄食旺盛多投,食欲不振少投。
日投饵2次,上、下午各1次,定时投喂。
投喂量相对固定,不能忽多忽少。
饵料新鲜、清洁适口,投饵应固定位置。
⑶日常管理与鱼苗放养相同。
食台要消毒,预防鱼病发生。
5、并塘和越冬:秋末冬初,水温10℃以下时,按鱼种类、规格分类并塘。
我国北方冬季长,气候寒冷,必须保证鱼种安全越冬。
越冬鱼塘8月后不施有机肥,结冰前调节水质,即把池塘老水排掉2/3,注入新水,并施无机肥,每亩施尿素2-3公斤,水透明度保持约30厘米。
冬季清扫冰面积雪,有利阳光透射,结冰后每月换水20厘米。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种苗选育与培育技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水产养殖已经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在水产养殖业中,鱼类的种苗选育与培育技术是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决定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对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种苗选育与培育技术进行探讨。
一、鱼类种苗选育技术鱼类种苗选育技术是指通过选择优良的鱼类个体进行配对繁殖,培育出具备良好品质和生长性能的鱼苗。
在选育中,首先需要筛选出优良的种鱼个体,这些个体要具备较好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次,通过人工控制配对,确保种鱼的血统纯正。
最后,根据养殖需求,选育出具备高品质和高产量的鱼苗。
1.1 优良种鱼选择优良种鱼的选育是选育高品质鱼苗的基础。
选择种鱼时,要从生长速度、体型比例、免疫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同时,注重选择优良的亲本,确保遗传优势能够通过后代传递下去。
1.2 血统纯正保证为了保证种鱼的血统纯正,需要进行人工控制配对。
在配对过程中,要遵循基因交换的原则,避免近亲交配导致的遗传缺陷。
此外,利用基因检测等现代技术手段检测种鱼的血统,也是保证血统纯正的重要方法。
1.3 繁殖环境控制为了提高优良种鱼的繁殖成功率,需要对繁殖环境进行精细控制。
包括控制水质、温度和光照等因素,以及提供合适的产卵基质等。
二、鱼类种苗培育技术鱼类种苗培育技术是指在选育出优良种鱼后,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技术手段,使鱼苗获得良好的生长和发育。
2.1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鱼类种苗培育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不同鱼类的需求,选择适宜的饲料,并在投喂过程中控制好饲料的种类、数量和投喂频次。
此外,定期检测鱼体生长情况,对饲料进行调整和优化。
2.2 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环境是鱼类种苗生长发育的基础。
要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包括温度、溶解氧、PH值、氨氮等。
针对不同鱼种的特性,合理调控水质,保持适宜的水质环境,提供良好的养殖条件。
2.3 疾病防控在水产养殖中,鱼类的疾病防控是至关重要的。
鱼苗鱼种培育基本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鱼苗鱼种培育是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养殖过程中的成败。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鱼类增养殖包括养殖和增殖两部分鱼类养殖部分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化养鱼、箱养鱼等;鱼类增殖部分包括天然水域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我国鱼类增养殖技术的立足点是池塘养鱼。
《鱼类增养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除了自身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之外还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本课程还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课理论与实验并重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鱼类增养殖的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水产增养殖生产与科研及社会服务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国内鱼类增养殖的生产与科研动态及发展趋势。
熟悉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掌握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饲养、生产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熟悉饵料及饲料的种类、特点掌握饵料的投喂方法。
熟悉鱼类肥料的种类及其特点掌握养鱼施肥的方法。
掌握养殖水体的物理、化学特性生物特性及其动态关系掌握水质调节的方式、方法。
了解饲养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饲养管理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控制;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池塘养
殖食用鱼等。
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水产养殖—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的环境条件、苗种放养、投饲施肥、日常管理、鱼种产量、规格及越冬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大多数淡水养殖鱼类鱼苗鱼种的常规培育。
2引用标准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3术语3.1试水药物清池后,采用活鱼检验池水中药物毒性是否消失的方法。
3.2鱼苗鱼受精卵孵化脱膜至入池培育达全长2.6cm阶段的鱼体。
3.3xx鱼种鱼苗入池塘后,经20~25d培育,全长达2.7~4.0cm的鱼体。
3.4一龄鱼种夏花鱼种培育至当年12月底所出池的鱼体。
4环境条件4.1环境位置光照充足,交通便利。
4.2水源与水质4.2.1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
4.2.2水质除符合GB11607规定外,池水透明度要适应各类鱼苗鱼种的要求。
a.鱼苗xxxx水透明度为25~30cm。
b.鱼种xxxx水透明度:鲢、鳙、鲮、白鲫为主的培育池池水透明度为25~30cm;青鱼、草鱼、鳊、鲂、鲤、鲫为主的培育池池水透明度为35~40cm。
4.3xx条件鱼苗池面积为0.07~0.27ha,水深1.2~1.5m;鱼种池面积为0.13~0.53ha,水深1.5~2.0m;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小于20cm。
5放养前的准备5.1xx清整排干池水、曝晒池底、清除杂物与淤泥、修整池埂。
5.2药物清池鱼苗、鱼种放养前,应用药物清除野杂鱼、病原及害虫。
药物种类、用量及方法见表1:药物种类用量,kg/ha操作方法毒性消失时间水深0.2m水深1.0m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石灰-2250用水溶化后趁热全池泼洒7~10茶粕—600~750碾碎后加水浸泡一夜,然后兑水池泼洒5~10 漂白粉60~1202.5-225用水溶化后,随即全池泼洒3~5鱼藤酮—22.5兑水全池泼洒7~10巴豆—45~75碾碎后用3%食盐水浸泡2~3d连渣全池泼洒10 注:1)漂白粉有效氯含量为30%。
卵形鲳鲹养殖技术规程鱼苗和鱼种培育随着人们对海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鱼类养殖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产业。
其中,卵形鲳鲹养殖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卵形鲳鲹是一种肉质鲜美、食用价值较高的鱼类。
如何科学地进行卵形鲳鲹养殖,尤其是鱼苗和鱼种培育,成为了养殖户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鱼苗培育1. 确定选用的鱼苗种类:在进行卵形鲳鲹养殖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要养殖的鱼苗种类,选择合适的种类对于后续的养殖工作至关重要。
2. 确保饲料供应:鱼苗在培育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供应,因此需要合理安排饲料的供应和搭配,以满足鱼苗的生长需求。
3. 创建合适的生长环境:合适的生长环境对于鱼苗的培育至关重要,包括水质、水温、PH值等因素的合理控制,以及适当的光照和氧气供应。
4. 疾病预防和控制:鱼苗在培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因此需要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确保鱼苗的健康成长。
二、鱼种培育1. 选用适当的种源:在进行卵形鲳鲹养殖之前,需要选用高质量的种源,保证鱼种的健康和生长能力。
2. 合理的饲料供应:鱼种在培育过程中同样需要充足的饲料供应,合理搭配饲料,满足鱼种的营养需求。
3. 控制生长环境:确保鱼种的生长环境符合其生长需求,包括水质、水温、PH值等因素的合理控制和调节。
4. 疾病防控工作: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确保鱼种的健康成长,提高鱼种的存活率和养殖效益。
总结来说,对于卵形鲳鲹养殖技术规程中的鱼苗和鱼种培育,养殖户们需要重视饲料供应、生长环境的控制和疾病的防控工作,提高鱼苗和鱼种的养殖效益和产出质量。
只有科学地进行鱼苗和鱼种的培育工作,才能保证后续的养殖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确定选用的鱼苗种类是培育卵形鲳鲹的第一步。
在实际操作中,养殖户们需要考虑种苗来源的可靠性、适应性和生长速度。
通常情况下,选择来自健康、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鱼苗种类对于后期的养殖工作至关重要。
在选择种源时,需要注意其体型是否匀称、活动是否灵活、鳃蓬是否鲜红等指标,以判断鱼苗的健康状况。
青鱼苗种的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养殖技术王立辉(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鱼类良种温室孵化场,黑龙江绥化15200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22)07-0023-01作者简介:王立辉(1970 -),男,黑龙江绥化人,大专,水产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1 生物学特点青鱼体表为青灰色,且背部颜色相对较深,腹部呈灰白色,而鱼鳍都呈灰黑色。
青鱼一般在水体的底层生活。
青鱼的鳃耙数量较少,一般为15~21个,且长度较短,具有臼齿状的咽喉齿,角质垫比较发达,能够将螺狮、蚬、蚌的外壳压碎。
青鱼肠管通常是体长的1.2~2倍左右。
青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主要采食底栖动物,也可采食昆虫幼体以及幼虾。
幼鱼阶段主要采食浮游动物,当体长达到15cm左右时才开始采食小螺狮,成鱼主要采食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幼虫以及底柄性的虾。
在黑龙江省通常需要养殖6~7年能够达到性成熟,个体重量能够达到6~7kg,怀卵量为30万~70万粒。
2 养殖准备池塘消毒。
池塘采取干法清塘,即均匀撒布生石灰,每亩( 667m2)用100 - 15 0kg,经过5~7d使用清水冲掉生石灰,并确保完全排到塘外,然后将新水注入到池内,再用溴氯海因(主要由1-溴-3氯-5,5-二甲基乙内酰脲和溴氯海因组成,规格为24%)进行第二次清塘,每亩用量为100g,能够将野杂鱼、寄生虫以及病原菌等有害物迅速彻底杀灭。
培育生物饵料。
通常在放养鱼种前7~lOd,且水位保持在60~80cm,向池中投入腐熟发酵的畜禽粪肥,但要注意必须经过1%~2%的生石灰进行消毒,每亩大约使用300kg;经过2~3d再投入氨基酸肥水膏(主要是由活性氨基酸、活菌、海洋生物提取液等组成),每亩使用lkg,用于培育浮游生物,人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等,从而为鱼种供给充足的生物饵料。
在鱼种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每间隔大约10天则追施氨基酸肥水膏1次,但每亩用量为0.5~lkg,从而满足浮游生物的营养需要,促使其加速繁殖,并保持高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