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动人_韵味无穷_谈_西厢记_的情节和语言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18.99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文学

2 0 0 7 年 12 月 下 半 月125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高峰之一。《西厢记》自传世以来,版本众多,流传甚广,数度被搬上银幕,深受观众喜爱。那么,该剧深受观众喜爱、流传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它那种华丽而不堆砌、朴质而不俚浅、兼有典雅与本色之长的语言特色。

《西厢记》曲折萦回、错落跌宕、波斓横生的故事情节,是其深受观众喜爱、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集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由此可见,情节是由人物的相互关系和矛盾所产生的整个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使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西厢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都很集中,这对于展示故事的曲折和复杂,难度很大,但是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两条相关联的情节线索,一是崔、张、红与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二是崔、张、红三人之间的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一主一辅,既互相交错,相辅相成又此起彼伏,张弛有间;既形成了作品扣人心弦的戏剧性,又通过紧张激烈的冲突深化了主题。此外,品读该剧,还会时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其冲突的发生、缓和、解决的全过程无不显得那么真实自然,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第一本写莺莺和张生爱情的发生。“惊艳”、“借居”、“隔墙酬韵”、“搭斋”四场戏,主要是表现莺莺和张生的相互爱慕之情,莺莺的娇丽含情与张生的倾心爱慕,使剧中充满了爱情的喜悦。但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和封建礼教是相悖的,所以他们虽彼此相爱,却为封建礼教所不容。他们的爱情究竟会怎样呢?当观众渴望知道事情进展如何的时候,孙飞虎出现了。在第二本里,作者安排了“寺警”一场戏。贼人孙飞虎要抢莺莺做押寨夫人,崔、张爱情面临严重威胁,使观众与读者全身为之紧张。然而,“围寺”迫使崔夫人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张生退兵解围有功。到此,崔、张爱情又发生了重大转机,他俩的婚姻似乎已成定局了。所以“请宴”一场戏,张生是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使观众和读者在放下“兵围”时那颗提起来的紧张的心的同时,又为崔、张爱情的即将成功而庆幸。不料,在“赴宴”一场戏中,老夫人却“赖婚”,让莺莺和张生以兄妹相称,眼看崔张的爱情又化为

泡影,使观众再一次深感惋惜遗憾,在同情崔、张的同时,又怨恨崔老夫人。既然夫人已把话讲明了,崔、张的爱情故事到此似乎可

以结束了。但作者又安排了“月夜听琴”一场戏,让崔、张互诉衷肠,夫人的“赖婚”反倒使二人的感情向前发展了一步,相互了解更深了一层。第三本则写了“寄诗”、“闹简”两场戏。崔、张的爱情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莺莺主动以诗相约,给人以“好事可成”的感觉。但张生赴约时,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却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至此,观众和读者既惑于莺莺之变卦,又担心张生之性命,因为莺莺的变卦极有可能使二人的爱情彻底毁灭。在这至关紧要之时,红娘又送来了莺莺“今霄端的云雨来”的诗简,不但立即医好了张生的相思病,而且也让观众再次放下了一颗紧悬着的心。第四本则写崔、张私合欢爱。正当读者也像崔、张一样沉浸在爱情的欢乐中,作者又安排了“拷红”一场戏,崔、张私合被老夫人发觉,这不由不使观众刚轻松了一下的心又立刻紧提起来。然而,经过红娘机智的斗争,迫使老夫人承认了现实,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读者的心才又重新放下来。由于老夫人“不招白衣女婿”,让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崔、张二人又将品尝别离之苦。“长亭送别”、“草桥惊梦”着重刻划了崔、张难舍难分的惆怅。张生离开了莺莺,他们的爱情能否持久?张生会不会像《会真记》中的张生那样,走上“始乱终弃” 的道路?另外,莺莺确曾许配给郑恒,崔张如何摆脱郑恒的纠缠?如何排除外界对他们婚事的干扰?这种种悬念,都必须解决。于是,《西厢记》需要有第五本。在第五本里,作者回答了这些问题。张生中了头名状元,这似乎可以满足老夫人的要求而能与莺莺完婚了,偏是好事多磨,张生被留任京师又加之染病,拖延了回蒲州的时间,而老夫人的侄子郑恒却接信来到蒲州,使观众又为之紧张担心起来,经过“争艳”,崔、张终于得以成婚。崔、张的爱情故事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局。

精美的语言艺术是《西厢记》深受观众喜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戏剧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作为文学作品形式的一个因素,在文学作品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在《西厢记》里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汇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和全剧那些美不胜收的绮词丽语分不开的。王骥德说《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来者,虽擅千古绝调”,把《西

◆王铁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 要]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创造了曲折萦回、错落跌宕、波斓横生的复杂故事情节,以及生动活泼、融化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艺术。因此,《西厢记》流传甚广,数度被搬上银幕,深受观众喜爱。[关键词]《西厢记》;情节;语言艺术

曲折动人 ,韵味无穷

——谈《西厢记》的情节和语言艺术

文本研究

电影文学

126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西厢记》在语言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与表演相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这里的“当行”即是指此特点。我们来看红娘的这段唱词。

[普天乐]晚妆残,乌云亸,轻勾了粉脸,乱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旦怒叫)红娘!(红做意云)呀!决撒了也!厌的早扢皱了黛眉。(旦云)小贱人,不来怎么!(红唱)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

莺莺起初精心打扮,当看到简贴,便胡乱挽起头发,急忙合上妆盒,仔细品味来简,接着疑虑踌躇产生。这一段唱词,写莺莺看到简帖儿后的一系列动作和情绪变化,以精致的语词摹写了日常生活状态,生动活泼,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和强烈的舞台性。王实甫让唱词规定了演员的形体动作,使人物动起来,适合于舞台表演和人物性格的刻划。

二是《西厢记》的语言富有个性特征,符合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根据人物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如:

[混江龙]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兰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色彩华美,节奏舒展,感情含蓄。所以,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再看红娘的一段唱词:

[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工夫将额颅十分挣,疾和迟压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螯得人牙疼。

红娘是丫头,口齿伶俐,她的语言则显得鲜活泼辣。作者让她的语言夹杂着俚语、俗语和日常生活用语,显得既质朴本色又生动活泼。

我们再来看惠明和尚出场所唱:

[滚绣球]非是我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唤做打参,大踏步直杀出虎窟龙潭。

[耍孩儿]我从来驳驳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厌天生敢。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怎惹草拈花没掂三。

上述曲子中有口语:“打参”、“驳驳劣劣”、“忑忑忐忐”、“ 天生敢”、“ 没掂三”,成语则有“虎窟龙潭”、“斩钉截铁”、“惹草拈花”等,通过这些口语成语的运用,刻画了惠明和尚天不怕地不怕的粗豪性格。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也是使这部剧作语言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其中一个因素。

三是《西厢记》语言广泛融合唐诗、宋词的语汇、意象,以高度的语言技巧造成浓郁的抒情气氛。化用唐诗、宋词的语汇在《西厢记》中比比皆是。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第二本第一折莺莺的唱词:“[混江龙]……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则是化用宋女词人朱淑真词《生查子》句:“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词:

“[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里化用宋苏东坡词《蝶恋花》中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等等。

显然,剧作者对唐诗宋词的喜爱,使他不仅乐于在剧作中采用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乐于化用这些诗词当中的经典名句,使之贴合剧中的人物、感情及环境,从而使这部剧作增添了五彩缤纷的璀灿文采。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还巧妙地融合了唐诗宋词的意象。像“长亭送别”一折中莺莺的一段唱词: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子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词句,以一种诗意的哀愁和无奈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这种意境完全符合剧中人物的离情别绪,读来哀怨欲绝,动人心弦。

第一本第三折《联吟》的情节是:静夜,莺莺在花园烧香,张生偷看,两人和诗,张生正要跳过花墙,莺莺悄然而去,张生怅然而归。金圣叹赞这一出“月下美人”,风格清丽,幽香沁人。王实甫在开头这样写到:

[斗鹌鹑]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玉宇”、“银河”、“月色”、“花阴”这些典型的静态景物,本来已含有冷意和淡雅之美,再经作者一番描绘、集中,就涂染成一幅清雅的夜月图画,营造了一个唐诗宋词般的美学境界,使张生那“悄悄冥冥,潜潜等等”、奉爱人若神明的心理和情态在这样绝美的环境中得到展现。

以上这些绝妙的好词、意境,在《西厢记》里面比比皆是,美不胜收。难怪曹雪芹写林黛玉读《西厢记》,“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综上所述,《西厢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诗化的语言艺术,让观众和读者得到了完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 [苏]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A].论文学[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徐复祚.曲论[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 [C].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朱权.太和正音谱[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5]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A].金圣叹全集[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6]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王铁红(1969— ),男,河南唐河人,南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和逻辑学研究。

 更 正

本刊2007年7月上《浅析红色经典影视剧改编热背后的大众信仰危机》一文作者为陈婷 古宇薇;本刊2007年11月上《“游动的悬崖”与“世界的尽头”》一文作者应为万修芬,山

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特此更正。

《电影文学》编辑部

文本研究

2 0 0 7 年12 月 下 半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