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35
科技信息2008年第24期SCIENCE &TECHNO LO GY INFORMATION ●银监会成立后,2003年12月发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持续性等方面明确了境外投资者的资格条件,同时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了投资比例,将单家机构入股比例从15%提高至20%,所有机构入股比例从20%提高至25%。
总体看,这些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18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30亿美元。
从投资方看,既有国际金融组织也有商业银行,既有大型机构也有中小型机构;从被投资方看,既有国有银行也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既有沿海和东部地区的机构也有内地和西部地区的机构。
外资机构和中资银行均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一、“国有银行贱卖论”2005年,建设银行在首次公开发行前,美国银行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分别购买了建行9%和5.1%的股份,购买价格分别相当于建行2004年底每股净资产的1.15倍和1.19倍。
在10月27号,建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首家赴境外上市的银行,融资达92亿美元,股价不断攀升,已达账面价格的3.7倍。
这又引起了新的一轮的有关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外流的探讨,许多学者引出了“国有商业银行贱卖论”。
国有银行贱卖论的主要观点是: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定价偏低,赴境外上市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会威胁到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
国有银行贱卖论的主要理由有:(一)按净资产定价不合理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吴念鲁日前表示,如何评价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得失,第一个要看的就是双方如何定价。
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价格为每股1.86元,美洲银行入股建行的价格是每股1.17元,苏格兰银行入股中国银行价格为每股1.22元,工商银行的定价只有1.15元,“价格越来越低”。
他表示,不仅要按照净资产来算股权出让价格,还要考虑这几家银行的品牌、客户、市场和产品,以及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
我国银行业偏好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动因分析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银行业偏好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一现象,从定性和实证分析两方面探究其原因,以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境外战略投资者;中资银行一、前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国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与巨大挑战。
为了优化产权结构,提高银行业的资金充足率,提升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银行领域出现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一些大中小银行通过出让部分股权,纷纷引入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
但在当前各家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又出现了偏好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倾向。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得出导致这种倾向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现象的动因所在。
二、对我国银行业偏好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动因的定性分析(一)外部因素首先,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投资者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及管理层的大力支持。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政府放开了外资金融机构入股我国商业银行的限制,开始尝试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
2003年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了外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相关规定。
2004年,银监会管理层曾多次表示,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的变化是外资银行给中资银行带来的催化剂,银监会欢迎鼓励合格的境外投资者与中资银行开展各种股权形式的合作,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而相比之下,我国在2006年才基本上解决国内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商业银行的法律障碍。
另外,加入wto后,为了与国际金融业接轨,我国开始实行金融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策略,这使得我国银行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成了必然趋势。
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我国的金融改革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依靠中资金融机构自身的机制转换来完成,又考虑到国内的战略合作伙伴难以引发制度上的根本变革,而引进国外的资本则能够带来新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获得理想改革成效的必要条件。
中国银行业引进外资发展情况分析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和在海外上市,是中国银行业引进外资的两种方式与途径。
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其他一些商业银行先后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相继在香港联交所或在内地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充分实现了国有股权大幅增值。
中国银行业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和在海外上市对促进金融体制与机制改革,实现金融健康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效解决长期困扰中国银行业特殊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产权规范问题。
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进展要求的现代银行及公司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具有清楚的产权界定和多元化产权结构。
而原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界定不清,所属主体单一,这是国有商业银行机制性缺陷的根本问题所在,不对这一问题进行突破,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将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解决这一问题,虽然也可以通过国内不同产权的结合,实行股份制改造,解决产权不清和单一化问题,但因受国内的政治、体制、文化、道德以及法律等因素的影响与局限,这样的股份制改革往往不非常有效,资本化程度不彻底,在国际上也难以取得认同。
很多已上市的国内股份制企业,经营绩效不抱负,甚至危机四伏,就是例证。
而通过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和在海外上市,就可以使产权界定与约束放在国际的标准与背景之下,使资本及法律的约束更加强化,从真正意义上解决规范产权问题。
其次,促使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完善。
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银行及公司制度的又一明显特征。
虽然不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和在海外上市,我们也可以建立起类似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源于同样的国情因素,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肯定非常有效,也难以做到完善,这一点也同样为国内很多股份制改造后的公司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所证明。
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和在海外上市状况就不同了。
首先,要胜利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和在海外上市,就必需根据国际公司治理及上市公司标准与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其次,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和在海外上市,从肯定意义上说,也就引进了公司治理的胜利阅历和系统做法。
战略投资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我国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监管当局甚至把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作为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的一个重要条件。
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中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工商银行都已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
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是为了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那么战略投资者的引进真的就能完善国内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
本文将从战略投资者的投资目的,25%的股权约束及国有商业银行的接受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战略投资者;公司治理结构;投资目的;接受程度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
而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靠银行自身来解决,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与资源。
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建立了完善地公司治理结构,积累了丰富的银行治理经验,因此,引进境外的战略投资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尝试。
战略投资者的引进真的就能完善国内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吗?基于战略投资者真正的投资目的,25%的产权制约,国有商业银行的接受程度等三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并不能象人们期望的那样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一、战略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关于国际战略投资者,国际上通行的定义是指在金融领域运作的大型国际金融企业。
他们寻求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长期持有所进入银行(或企业)的股权,以资本合作为基础,在管理、业务、人员、信息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长期合作。
战略投资者一般会委派代理人有效参与所人股银行的决策,非常注重在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决策中发挥作用。
如果按照这一定义,战略投资者的目的在于长期的战略投资,会跟合作方进行深层次的长期合作,也会有效地参与被投资方的决策。
如果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引进的国际战略投资者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战略投资者,那么将有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正确认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积极作用,又要严格遵循中国银监会确定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五条原则”,最终实现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境外投资者实现紧密合作、共同受益的“双赢”目标。
一、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原因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中资商业银行要应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经营的不足和缺陷,以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
但大多数中资银行自身都存在诸多问题,如资本充足率低、产权结构不完善等,在短期内靠一己之力来解决这些问题有一定困难。
因此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外资战略投资者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对于一家银行而言,最直观也是会带来根本改变的是制度上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外资股东能够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银行股东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并据此建立明晰的公司治理结构以提高银行运营效率。
作为股东利益强有力的代表,外资战略投资者能很好地打破原公司内部人控制,对内部人控制形成约束,限制内部人侵占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因而战略投资者可优化国内银行业机构的股权结构。
其次,外资入股不仅能够充实中资银行的资本,还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
由于中资银行的业务高度依赖信贷利息差,对资本金要求很高。
因此是否拥有雄厚的资本是中资银行能否维持市场份额,推动业务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将银行股权出售给海外战略投资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补充其所需的资本金,使资本充足率水平满足监管法规的要求。
另外,中资银行通过战略合作可以直接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金融信息技术,风险控制技术等,有效控制银行风险。
因此,外资股份提高了中资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最后,引入国际知名的股东还能提升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形象,增加中资银行海外上市与融资的能力,提升中资银行的价值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