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 格式:pdf
- 大小:492.85 KB
- 文档页数:5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
这本书全面的表述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教育问题,为我们做教育,又有些困惑的教师指明了方向。
作者认为教师应当在同学生的的交谈中解释社会活动目的,怎样做才是为理想而奋斗,什么是爱国主义、公民的世界观、掌握知识、创作,探讨诸如家庭欢乐与忧愁、友谊、生活欢乐这类有意义的问题。
他深信不疑的认为,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本身,在它正确的理解和正确的组织之中在社会与个人目的的相吻合之中,也就是在为祖国、学校、亲人、父母履行义务,在做好事、取得个人幸福、生活的欢乐之中。
就像他说的那样:“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有登上高尚道德精神高峰的决心,应有自己的腾飞、自己的高度激情,应有像丹柯那样火热的心。
使每个人拥有这一切,便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恪守从年龄的角度来看问题。
交谈的目的性、人的个性和精神需要。
如:从孩子意识到“自我”、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觉的公民觉悟感。
所以本书中,爱的教育问题、对亲人的尊重和忠实、人需要人的教育、富有怜悯感、共同感受、同情、理解别人的不幸、敏锐、富有同情心等占了很大的篇幅。
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既是培养正在成长的一代具有良心、忠实和忠诚、谦虚、无私、不想邪恶妥协、有坚定的信念、以及摒弃假仁假义、伪善、背叛、冷酷无情、卑鄙行为等有违道德标准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用毕生的精力探索和实践着他的教育思想,他为教育事业燃烧奉献了一生,他能够放弃高官不做,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几十年,本身就体现了他伟大和崇高的精神。
他之所以成为能够为人仰慕的教育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专注与执着。
这本书在他生前很早就在着手编写了,其实一定意义上理解这本书也是他一生努力做一个真正的教师,追求真正的教育理想的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手稿中论述了真正的人应当是什么样,涉及了情感、思想、幸福、奉献、义务、敏锐、痛苦、死亡、理解、感恩、忠诚、善良、谦虚、理想、劳动、责任感、友谊、荣誉、良心、自由和尊严等问题。
到孩子的心灵中去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132班金惠芬 13040208 你或许不知道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但是作为一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你肯定听说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这个陪伴着我们长大的教学目标,其实就是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五育”思想基础上提出的。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曾是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和校长,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虽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且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就有:《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一句很有名的诺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作为他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苏霍姆林斯基正切地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阐述了他这一诺言。
《怎么样培养真正的人》在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写于1967-1970年之间,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晚年时期,他把他所有的教学经验和对教育、德育问题的思考都写在了这一本书里。
但我也疑惑过,为什么他要把这本书叫做《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而不是其他类型的人。
20世界60年代,世界大战之后,全世界的政治、经济的恢复期,苏联当时作为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虽然军事力量、生产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美国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当时要再发动世界大战,苏联并没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性可以打败美国,同时从苏联的内部来看,社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中的德育问题,出现了很多的社会矛盾。
教育学的人才培养教育学是培养和培训教育工作者的学科,旨在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技能。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培养具备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学人才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教育学的人才培养为主题,探讨教育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法。
一、教育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教育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教育学人才作为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学人才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研究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教育学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教育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意识。
教育学人才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和分析教育问题,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
通过专业培养,教育从业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生需求,实施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教育学人才培养也对教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学人才具备独立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能够推动教育学科的前沿探索,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教育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具备高度教育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具体而言,教育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培养教育学人才的基本目标是使其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
教育学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知识。
通过学科的系统学习,教育学人才能够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其次,教育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其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培养教育学人才的第一步,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样重要。
通过教育实习和实践活动,教育学人才能够与实际教育工作相结合,增加教育实践的经验和能力。
最后,教育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还需要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育领域需要不断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而教育学人才应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
通过培养创新意识,激发教育学人才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在实践中能够提出创新的教育理念和解决方案。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作者:(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翻译:蔡汀 1992年5月1、你周围的人们,包括你的亲人、亲近的人,甚至完全不相识的人,他们都在品评着你的行为举止,你的整个道德面貌是善还是恶,他们都在看着你身上好的,或者不好的东西。
那些比较好的东西往往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可是,这一点常常不被察觉。
然而坏的东西却往往在周围的人中引起注意。
永远要考虑到:你周围的人比你有修养,这样,你在人际关系的世界里就比较好处。
这样做,就要培养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监督、对自己的坏毛病不妥协的品格。
P2022、惩罚可以使用道德标准,也可以使用法律武器。
任何一种责备、惩罚,既是为了社会的福利,也是为大家惩罚的那个人的福利。
大家是一边惩罚你,一边希望你好。
不过,惩罚是一种激烈的责备,它不可能叫人愉快。
P2033、一个人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责备,这能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和素养。
要善于理解和感受到在对你的行为进行责备中,会有一种正义感的流露,没有这种正义感就不可能有一般的幸福。
谴责不会给你带来欢乐,但是你应该去感谢它,原因是它可以救你,使你不至于堕落。
P2034、听到指责之后,也要感谢人家,因为他们在教你像个人那样去生活。
P2035、一个最大的简直难以忍受的不幸,就在于老师在于同学谈话时常常先带情绪。
这样一来,老师就给学生留下一个印象:老师的个性不招人喜欢,学生还会觉得,除了他个人的行为本质之外一定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促使老师找他谈话,因而这种谈话会使学生感到委屈,也会使老师不信任学生。
凡是委屈和不信任相冲突的地方,那里必然产生对立情绪;老师本想制止学生的坏毛病,而结果适得其反。
P2046、善于培养自己的学生能以明晰的态度对待我的批评和责备……。
P2057、如果你伸手去拿属于你同学的面包,那你就玷污了自己的良心,你就企图扼杀人的高尚品格;也许你会说,我们周围是物质的世界,这些物质是属于人的,而不是我们属于它们,它们是为我们所用;人又支配物的权利。
教育学的教师培养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与教育现象的学科,教师培养作为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优秀的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一步步介绍教育学的教师培养内容及方法,以期为培养未来的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教育学的教师培养目标教育学的教师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素养:培养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2.道德修养:注重培养教师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悉心呵护学生的能力。
3.教育观念:塑造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的意识。
4.研究能力:培养教师具备良好的研究能力,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学的教师培养内容教育学的教师培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学习:教师培养的第一步是学习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教师需要掌握教育学的核心概念、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等基础知识。
2.实践教学:教师培养必须结合实际教学环境进行实践,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实际教学能力。
3.教师素质培养: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使教师能够与学生良好地沟通和互动。
4.创新思维培养:培养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新方法和新理念。
三、教育学的教师培养方法针对教育学的教师培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师范院校培养: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重要基地,提供系统的教育学知识和教学实践的培训。
2.实习实训:教师培养需要结合实践环境进行实习和实训,通过实际教学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3.教育实践研修:教师可以参与教育实践研修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拓宽教学思路。
4.持续学习:培养教师需要注重持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学知识,了解最新的教育发展动态。
四、教育学的教师培养的重要性教育学的教师培养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十分重要。
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人格培养人格培养在教育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处事能力的人。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与人格培养,并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实施。
一、人格培养的重要性1.1 发展全面的个体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人格培养,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成为个性鲜明、有责任感、具有公民意识的人。
1.2 培养社会关系人格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
通过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承担社会责任。
1.3 塑造价值观念人格培养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判断是非、正义与公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教育学中的人格培养观念2.1 教育传统观念中的人格培养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人格培养被视为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它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敢等优秀品质,并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2 人本主义的人格培养观念人本主义的人格培养观念突出了个体的自由和尊重。
它鼓励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2.3 发展主义的人格培养观念发展主义的人格培养观念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中心。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
三、实施人格培养的方法3.1 树立榜样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扮演好榜样的角色。
他们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学生,激励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2 培养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人格培养至关重要。
学生应该被鼓励思考和质疑,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提供个性化指导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差异,并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指导。
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帮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发展个性和潜能。
3.4 引导社会参与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实践自己学到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教育行业中的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优秀的教育专业人才在当代社会,教育行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优秀的教育专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出优秀的教育专业人才却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教育行业中如何培养优秀的教育专业人才。
一、合理的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育行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
首先,教育学基础课程应涵盖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和教育管理等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要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设置,例如教育实习和校外实践等,使学生能够亲手实践教学并获得宝贵的经验。
此外,还应该特别关注教育科技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和教育研究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培养优秀教育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
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专业人才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并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经验。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应积极与各级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参与实际教学的机会。
同时,学校还应设立必修的教育实习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定期进行指导和评估,帮助学生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研究性学习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教育研究并参与教育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育行业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教育专业人才。
因此,学校应重视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通过考试和面试等环节选拔出优秀的教师候选人。
其次,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定期教学研讨会,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并及时了解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
综上所述,培养优秀的教育专业人才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和有效实践。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梁恕俭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育人”。
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是不同教育派别的分水岭。
有的说“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养独立、自律的学习者”,有的说“教育说到底,是自我教育”,有的说是“传道、授业、解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则说“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卢梭有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
杜威进而阐释道: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
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幸福。
而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
,提起课堂教学,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做到“授人以渔”即够了吗?从关注每个学生未来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既非“鱼”也非“渔”,而是在授“鱼”和“渔”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习”。
会做人,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工农商学兵”;会学习,出水自知两腿泥。
曾经为了“渔”,教师开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技巧,着意培养钻研的习惯、思维的方式。
殊不知,教师的“授渔”远不如学生的“索鱼”重要,学生想吃鱼,弄到鱼的方法自然要比困难多。
渔,乃雕虫小技耳,在直立的善学的智慧的人面前,何足挂齿!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话大有道理。
学生不想“鱼”的时候,老师授之以“渔”没大用。
可许多老师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无视学生的胃口,一味强调“渔”的重要,硬逼着学生放下球拍去摸“钓竿”,这是育人之道吗?要知道大餐固然美味,但不见得人人都爱它,也不一定符合个人的口味。
正确的做法首先是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品位、有差异的“人”。
再逐步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营养观……第三步才是把“大餐”搬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去品尝,去挑选,去评价,去烹饪,去享用。
教育学专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家作为塑造未来的角色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为目标,并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教育学专业的学习和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1. 热爱教育事业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具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兴趣。
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积极地去学习和探索。
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为什么选择教育学专业,明确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为此付出努力的动力。
2. 系统学习教育学知识教育学专业的核心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说、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要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只有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 注重实践锻炼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实践锻炼。
可以通过参与教育实习、校外实践活动等方式,积累实际教学经验。
同时,要注重自我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实践锻炼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还可以增加对教育行业的了解和认识。
4. 提升交流与沟通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工作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更好地传递知识和理念,解决问题。
因此,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
5. 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可以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教育培训等方式,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同时,要积极阅读相关教育书籍和文献,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只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所在,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当今的社会来探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工作者德育教育日常教学在当今的社会来探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一切以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不少人都盲目地崇拜“金钱万能论”,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认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
2010年,备受关注的“药家鑫”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当今一些年轻人道德严重缺失的现状的大讨论,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今教育的质疑。
那么何为教育?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综合这些定义,可以认为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所谓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的人。
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从这一定义的分析来看,可以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功能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培养人。
既然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搞清楚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方面来看,人类社会最需要的应该是会做人也会做事的人。
那么,究竟是做人重要还是做事重要?当然是做人更为重要,因为得先学会了做人接着才能学会把事做好,连为人的基本都做不到,那做出来的事恐怕也会多遭诟病。
“做人”二字看似简单,但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简单二字中所包含的内容呢?从“做人”的释义来看,“做人”虽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但其中却包含了人之为人的真谛。
在百度词条里,“做人”包含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懂得他人的心意、理解事情,不失面子、有体面,做正直无私的人,对事情把握分寸、不乱来,执行自己的义务、遵纪守法,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并能使他人快乐,帮助他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爱无疆、上善若水等多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