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家庭的三种风险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1
为什么说独生子女是高风险家庭?为什么说独生子女是高风险家庭?1/4、高风险的独生子女家庭假如你面临这样一个机会:你可以得到200万,但有5%的可能失去你唯一的孩子,你会如何选择?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放弃这个机会——才200万?怎么着也得200个亿吧。
那么,200万和5%,这两个数学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国家计生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司前副司长郭震威一篇名为《独生子女家庭丧子概率的测算》的论文引用了一个数据: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把各个年龄段的死亡概率累计起来计算,至少有8-9%的独生子女会在55岁前非正常死亡(陈雯、何雨,2006)。
从这张表上看,至少有一大半的“失子事件”发生在丧失生育能力之后,也就是说,5%的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将老无所倚。
而200万这个数字,是网上有人计算出的二胎抚养到20岁的综合成本,也就是说,当你因为抚养成本过高而放弃二胎时,你等同于为了这200万而冒5%的失独风险。
有人要说了,我才不是因为这200万呢,生二胎,钱还是其次,主要是影响事业,精力也搭不起,而且,“失独”这种事情……你吓唬谁呢?我身边的独生子女不都活得好好的嘛。
当然,生二胎是人生的重大决策,只讲收益,或只讲风险,都是不对的,一个好的决策,当然应该尽量选择收益风险比高的选项。
所以,我把“要不要生二胎”简化为两个问题:从子女的利益出发,有兄弟姐妹相对于独生子女,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父母自己的利益出发,生二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先分析第一个问题吧。
2/4、为了眼前的利益,无视未来的风险从子女的利益出发考虑,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对于独生子女而言,最大损失是生活质量,特别是教育质量下降。
之前,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独生子女性格缺陷问题”,其实并没有太多研究能证实这一点,但多子女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肯定是现实的问题。
特别是教育,钱不能堆出人才,但重金培养之下,成才的概率肯定会大大上升,这是独生子女最大的好处。
讲完了收益,也要分析风险,独生子女本人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在成年之后,丧失了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
独生子女的发展风险与教育难题独生子女、鞭炮和饺子,这是许多外国友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的确,中国是全世界拥有独生子女数量最多的国家,按研究者最保守的估计,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执行30多年来,诞生了1.5亿独生子女,相当于1个美国的人口,或者1个法国加1个英国的人口之和。
如何教育独生子女,一直是舆论关心的议题。
发展风险国内外媒体曾先后用“小皇帝”“小太阳”等富有意象性的词语和形象来指代独生子女,在很多人眼中,独生子女都是“问题儿童”“问题青少年”。
在美国学者托尼·范尔博看来,这不过是一种“神话”,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针对独生子女的偏见。
还有一些学者也持这种观点。
在他们看来,独生子女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存在种种问题,相反,家庭投资集中化,兄弟姐妹竞争减少,使得独生子女成才的概率更高,比如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就是这样。
在中国,独生子女的发展更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除了自身小家庭的投入外,祖辈家庭也能在抚养、教育和婚姻上给予支持,因此发展障碍并不存在。
然而,这种观点传播并不广泛,相反,独生子女发展的“风险论”受到大众认同更多。
1983年,第一代中国独生子女刚刚入托,美国《新闻周刊》便率先用“小皇帝”一词来称呼他们;1986年,中国独生子女数量突破3500万,《中国作家》第3期刊登了涵逸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在社会上掀起了一波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热议。
涵逸在文中质疑: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对孩子娇生惯养成为中国家庭的通病,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代人究竟会为中国缔造什么样的历史?随后,《光明日报》发起了为期半年的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认为独生子女发展存在“问题”,表现为:一是营养过剩,造成发育不良;二是智力投资过度,造成品德教育不足。
1993年,孙云晓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更是引起了社会对独生子女成长的高度关注。
基于一项针对1088名中国父母的问卷调查,我发现,在中国父母们心目中,独生子女最令人担忧的五大性格特征依次是依赖、任性、娇惯、自我中心和爱发脾气,它们最能代表独生子女的特点。
摘要: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潜在有成人成材、婚姻养老、结构缺损、发展国防诸多风险,未来又有不孕不育、放弃生育、独子夭折、老无所养等隐患。
还权于民,放开二胎,结束风险家庭,是抵御社会风险、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底线。
一、独生子女面对的九大风险如果说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那么以独生子女人口为主体的社会本质上就是一个风险社会。
正如笔者指出,早在1996年,我国就进入了人口学意义的风险社会。
从现在的眼光看,风险大致涉及九个层面:对独生子女来说,包括成人风险、成材风险、婚姻风险和养老风险;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包括儿女养老风险、结构缺损风险;对独生子女社会来说,包括发展风险、国防风险和责任风险。
第一,独生子女的“成人风险”是指独生子女伤病残亡的风险。
其风险性就在其惟一性。
特别是大龄独生子女死亡对一个家庭及其整个亲属网络精神上的打击几乎是十分沉重的。
第二,独生子女的“成材风险”是指独生子女缺乏一个良好的可以实施“同伴教育”的成长生态,难以全面发展,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几乎成为共识。
第三,独生子女的“婚姻风险”有三种情势:一是成婚难,因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烈,生活能力不一定高,现实生活中已经有父母为成年独生子女亲自找对象的新闻了;二是婚后冲突会比较多;三是婚姻寿命可能比较短。
第四,独生子女的“养老风险”是指独生子女所拥有的养老资源更少。
这主要有二种情势:一是他们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亲属的养老支持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是独生子女群体对不育和独子生育的偏好可能更强。
第五,独生子女家庭的“儿女养老风险”是指独生子女作为惟一的养老责任主体,注定了独生子女的养老责任重大、心理压力巨大。
俗称的“四二一”家庭结构是脆弱的家庭结构,放长时段看,几乎所有典型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经济上支持、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养老风险。
第六,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缺损风险”是指结构完整的三角形的独生子女家庭可能因为遭遇独生子女的成人风险而出现结构性的缺损,严重者可导致结构的瓦解。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孤独问题: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往往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父母工作忙碌,导致孩子孤独感加重,影响心理健康。
娇惯问题: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往往成为全家的中心,受到家长的过分关爱和溺爱,容易形成“小皇帝”或“小公主”心态,导致自我中心、缺乏独立自主性和社交能力。
压力问题: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和竞争压力,容易导致孩子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丰富孩子的生活: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如社交、运动、文艺等,拓展孩子的视野,增加社交经验,让孩子不会感到孤独。
做好情感交流:可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到关心和爱护。
合理引导孩子:可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性,让孩子明白成功的真正含义。
减轻孩子的压力:可以从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入手,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让孩子轻松地度过学习和生活。
总之,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平衡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让孩子快乐成长,健康发展。
独生子女容易出现的问题世界上有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但是像中国这样由政府强制实行的计划生育太少见了。
既然父母、长辈不是自愿选择只生一个,这种被动的结果自然就会牵动父母更多的情感,例如焦虑,过多的呵护,可怜孩子,可怜自己,等等。
这些情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直接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形成。
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自打有了计划生育政策就一直在进行。
最早一批的独生子女已经三十多岁了,成家立业,在单位进入中层,在家有的已为人父母。
这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在社会行为、人际关系、价值体系等方面共有的一些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有的人曾经说,独生子女就是老大加老小的混合体,他们的所有特点加在一起就是独生子女的特点。
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
排行影响到父母和家人对孩子的不同期待和对待,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更不可能是决定因素。
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
很多资料显示,独生子女固然有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责任感强等优点,但是,他们娇气任性、自私冷漠、叛逆心重、耐挫力差,依赖性重,不合群,不团结,纪律性差,不知感恩等等,有这些统计,说明独生子女人群确实有这些共性。
我的治疗经验,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家庭治疗经验告诉我,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不是表面这么简单,或者说,其后面的成因很复杂,独生子女的物质条件虽好,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微创伤也很多。
对孩子的长久伤害1)唯成就论,失去自我。
家里有好几个孩子的时候,孩子各自的特点对比明显,家长会相对客观地选择鼓励孩子有不同的发展。
而当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会希望这个孩子走“最好”的路,比较的对象也成了别家的孩子或者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因此家家学钢琴,人人考奥数。
这两年由于社会形态多元,由于吸取了八九十年代的教训,家长们已经不那么疯狂了。
前面80后90后的早期独生子女,都经历过这种野蛮的、不顾孩子实际情况的竞争。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当时应运而生的口号,并影响至今。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I. 简介1. 定义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是指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这种家庭形式在我国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政策的限制,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品德、性格、情感和各种才能素质,塑造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II.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过度关注与溺爱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会过度关注孩子,出现溺爱现象。
孩子长期处于父母的保护下,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应对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
2. 孩子孤独感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龄人相处的机会,容易产生孤独感。
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导致孩子内心空虚、寂寞。
3. 教育焦虑独生子女的父母往往把过高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为社会精英,因此会对孩子的未来规划和成绩要求过高,导致孩子的教育焦虑。
4. 社交问题缺乏同龄人相处经验的独生子女,容易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得拘谨、内向、局促。
这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职场和社交。
III. 如何解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营造一个和睦、积极、温馨的家庭氛围,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增强家庭凝聚力。
2. 推崇平等教育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个体的差异,推崇平等教育,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3. 多方位培养孩子父母要引导孩子多方面发展,而不是只着重于学业成绩。
让孩子参加兴趣班、体育活动,培养孩子多方位的兴趣爱好。
4. 合理安排社交活动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子,多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IV. 结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并非不可克服。
只要父母和社会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关注,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独生子女也能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
V.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心理调适1. 建立独立意识-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立生活能力。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放开二胎”:人性、人文的回归!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是反对“一胎化”的学者之一。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人口占主体的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
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也进入了一个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风险积累和爆发并存的后计生社会,或者说是不得不直面生育率快速并大幅度下降后果的后计生时代。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认为,独生子女家庭至少存在“六大风险”。
首先是孩子的成长风险。
主要是夭折、重病的风险。
尤其对于中老年父母,这是毁灭性的风险。
其次是孩子的成才风险。
“独柴难烧、独子难教”。
由于父母的爱过分聚焦、期望过高、养教方式不甚科学等原因,如果孩子不成器,老无所靠反成其累。
第三是婚姻的冲突风险。
独生子女婚姻家庭的不稳定性非常大的,家庭人际矛盾普遍难以调和,若激化则破碎家庭、单亲家庭将随之增多,从而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大。
第四是家庭的养老风险。
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依然面临生活照料风险、精神赡养风险甚至经济供养风险。
第五是社会的发展风险。
独生子女必然要走向社会,除上述风险外,其个性问题、非智力素质发展失衡、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也使未来社会的竞争力量、协作力、凝聚力受到巨大挑战。
第六是国家的国防风险。
一旦发生战事或抗击自然灾害等,需要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奉献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严峻的话题”。
“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性’就在于‘唯一性’,面临不可预见的风险,很多家庭变得‘不堪一击’、十分脆弱。
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和完善政策的时候,要尽量人性化,考虑到家庭的合理需求,尽可能把独子生育的风险‘最小化’。
”穆光宗指出。
他表示,风险应该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补偿。
而现在规避风险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开二胎”,这是富有远见的社会赋权,因为权利保障幸福,自由促进发展。
“人口安全发展和家庭幸福发展应该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
至于生一个还是两个以及什么时候生育,这是私权范围内的事,个人、夫妇和家庭应有选择的权力与自由,国家不应干涉。
独生子女政策潜在的社会风险独生子女政策具有天然的结构性缺陷,给社会制造了系统性风险。
除了以往学者们指出的各种风险外[1],还面临着劳动力短缺、道德、法律、腐败、贫困、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受损、出生性别结构失衡、人口素质逆淘汰、数据失实、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十大风险。
限于篇幅,笔者就其中的五大风险展开分析,并从风险规避的角度对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独生子女政策与社会风险1.劳动力短缺风险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必然导致劳动力的短缺。
从宏观层面上看,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短缺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来临。
虽然中国劳动力供给从过剩到短缺的转变因世界经济危机而被推迟和暂时被“遮蔽”,然而危机一旦过去,当世界经济重回正常增长轨道之时,中国劳动力短缺也将因此而加速显露出来。
在微观家庭层面上,数以亿计的倒金字塔型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已经形成,独生子女家庭劳动力资源缺乏暴露无遗。
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话,那么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因劳动力短缺,而陷入结构性衰退的陷阱。
国家为完成某些重大任务所需要的机动力量将难以征集。
2.道德风险3.腐败风险4.贫困风险在妇女生育率较高,大大超过更替水平时,适度的少生一方面可以降低对子女的抚养压力,另一方面妇女更可能在生育后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参与社会生活,因而不仅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也有利于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
[2]但是,少生绝不意味着只生一个孩子,生育数量过少,从短期来看减轻了家庭的抚养负担,但从长期来看必然导致家庭劳动力缺乏,不仅影响家庭致富,而且还有可能因此而陷入贫困。
所以,笼统地说“少生快富”是缺少事实依据的。
其中,大量的违法生育者、超生家庭因受经济处罚而“超生致贫”或“超生返贫”。
5.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受损风险其一,许多想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妇女在独生子女政策下遭遇很大的精神压力,且伴随着妇女“肚子的增大”,“担惊受怕”程度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