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62 KB
- 文档页数:8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纲要求】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课标要求】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重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习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课前预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条件性原理及方法论;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区别;联系;方法论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内容;要求课堂探究:【探究1】、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资源缺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
在探索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某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小麦资源生产味精,形成了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构建起粮食加工和养殖产业链,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
这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是:①生产味精带动小麦种植,小麦加工成味精、氨基酸、面粉等;②对生产废水、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变成优质饲料和肥料;③用加工处理后的饲料养牛;④将牛肉、牛奶和皮革制品稍往国内外。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实现资源循环与价值增值的哲学依据【探究2】、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外部因素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重消费轻储蓄,过度依赖虚拟经济和风险防范缺失是引起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各自为战、不注重维护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利益又加大了危机的危害和防范化解难度。
根据中国不断汇入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我们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国策,另一方面又要树立国家经济安全新观念、增强经济安全意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导学案【情景导入】学生活动:展示循环经济的材料,请学生分析为什么它们能够变废为宝?材料:果渣炼果胶“青蛙变王子”山东某果汁公司主要从事浓缩果汁加工,日加工鲜果800-1000吨,提取果汁后废弃的干果渣每年有4000吨。
这么多的果渣,以前都扔掉了。
不但要花处理费,还污染环境。
2004年,公司通过科研攻关,采用复合微生物混合发酵新工艺,将废弃果渣转化为具有良好生理功能、营养价值丰富的生物酶蛋白饲料,不但畅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国外。
昔日污染环境的“垃圾”一下成了抢手的宝贝,每年可为企业增加200多万元的收入。
2010年,公司又进行技术升级,从果渣中提取果胶,用于食品、美容、医疗等多个领域,所创造的效益是生产蛋白饲料的十几、二十倍。
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项目验收。
目前,果胶提取生产设备已完成安装进入调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自学知识】1、联系的含义及联系观在辨证法中的地位?2、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方法论?5、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6、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知识结构】【当堂练习】1、(09江苏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9北京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肥城一中“四阶段六步导学”课堂教学导学案年级:高三学科:政治编制人:王洪涛审核人:罗忠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时间: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导学案【考纲展示】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常考点);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常考点);系统优化的方法。
【学习过程】课前自主学习案一、知识整理:二、整体感知,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课中合作探究案高频考点一联系的普遍性典例1.(2015•海南卷)22.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
19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和弯曲的“废材”。
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愿而改变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对点训练1、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
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实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
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行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事例表明(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高频考点二联系的客观性典例2、(2015·全国Ⅱ)“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对点训练2“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决策最为重要的参考之一。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班级姓名【高考考点】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常考点);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常考点);系统优化的方法。
【考向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每年都有所涉及。
2.从考查形式上看:联系的观点是近年来各地高考的高频考点。
选择题以漫画、古诗文以及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非选择题往往以现实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
如我国环境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城镇化建设、油价上涨等情景素材,多角度考查。
【学习重难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习方法或使用说明】:①背诵、默写主干基础知识,小组内相互检查;②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明确主干知识间的联系;③将复习中的疑问和收获进行整理写到反思栏中。
【知识链接】1.经济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 3. 经济全球化 4.辩证的否定观 5. 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的途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4、系统优化的方法Ⅲ、课堂反思:Ⅳ、知识体系构建常用答题术语(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纲考点解读】明确考纲(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课程标准高╬考#试ο题(库Z,X,X,K] 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备考指要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可结合十七大报告关于总结改革开放30年历史进程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考查;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考查;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行考查。
【考点精讲精析】考点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ɡ!κ﹥sじtακ一、知识梳理高╬考#试ο题(库Z,X,X,K]1. 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①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②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易混点归纳】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高]考(试#题╝库ɡ⌒ΚΑS★T-Κ]分歧的三个方面基本观点根本观点具体事例根本分歧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高$考`试(题﹤库ɡ:Κ_S╝T ≦Κ]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ɡ:κ|s`t╔κ高α考≦试╗题?库ɡ★Κ╚S∵TΑΚ]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高$考`试(题﹤库]承认矛盾(1)“人能群,彼不能群”(2)“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3)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事物的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3)事物中没有矛盾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①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导学案专题19: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思维导图】【核心考点】核心考点一唯物辩证法及联系观1.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与核心总特征联系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不与任何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量质互变规律(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根本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联系及其基本特征(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基本特征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观]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关影响和相互制约,又要注意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
[标志性词语]和谐、协调、统筹、关系【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世界观]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第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导学案第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导学案【考点扫描】(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份的关系系统优化方式二、考情分析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江苏单科,30,2分广东单科,40(1),9分联系、进展安徽文综,38(3),8分【知识梳理】(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联系的观点、进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大体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是咱们熟悉和观看事物的大体方式。
这是因为普遍联系和转变进展揭露了物质世界的两大状态。
事物的联系组成了事物的转变进展,在事物进展中存在着联系。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这是因为矛盾是联系的全然内容和进展的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含义①所谓联系,确实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彼此阻碍、彼此制约和彼此作用。
②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之一。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表现:①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如此或那样的联系;②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份、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的;③整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当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式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①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表现:自在事物:人为事物:③方式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
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4)事物的联系具有可变性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能够依照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成立新的联系。
乐居中学“三课一体”教学法创新高效课堂导学案
年级高三科目政治制作人高三政治教师使用班级高三文科班学生姓名
年级初审(签字有效)学校终审(签字有效)编号复印份课题名称:哲学与生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学习目标:
1、理清2对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2、区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特征。
3、识记4个概念:联系、整体、部分、系统。
4、掌握联系客观性要求、联系多样性要求、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论要求。
二、自主探究及指导:
使用时间:第 5 周, 9 月 15 日至 9 月 21 日组长质量把关签字:。
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纲要求】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2、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学习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客观性的含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法。
3.运用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分析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综合性思维。
【自学纲要】1.简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就是之间以及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简述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为什么说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不管是的联系,还是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人为的联系只有通过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简述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的。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具体叙述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整体是事物的和发展的。
部分是事物的和发展的。
②整体居于地位,整体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作用。
2012届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
导学案
2012 届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导学案
【考点扫描】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二、考情分析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江苏单科,30,2分
广东单科,40(1),9分
联系、发展安徽文综,38(3),8分
【知识梳理】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 、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这是因为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两大状态。
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在事物发展中存在着联系。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这是因为矛
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
①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②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表现:
①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
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
题。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①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
②表现:
自在事物:
人为事物:
③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
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4)事物的联系具有可变性
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会陷入机械论。
(5)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①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
多样的。
②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③意义: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④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一是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两者相互依赖
整体离不开部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部分。
②两者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一是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二是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 、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系统和要素各有其不同的特点(2)系统的特征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整体性。
第二,有序性。
第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第二,有序性原则。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第三,优化原则。
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
事物
既要:
又要:
【真题再现】
1、(09江苏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 .①②B.②③c .①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据此可以排除②③,故选c项。
2、(09北京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 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
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
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 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看“蝴蝶效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的说法就是联系普遍性原理的体现,②的说法不对,实际上事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③的说法更是错误,因为它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④的说法正确,是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本题选Be
3、(08全国139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用整体与
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解析本题属于演绎型主观题,考查调动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问限定了解决此问题需要运用的理论是整体于部分的关系,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这个统一整
体的一部分。
组织答案时,将二者关系及其所对应的方法论于材料有机结合即可。
答案整体和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
同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的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40 . (17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1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世纪地球
21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
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40 .立意:考查学生对联系的观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
用等知识的掌握,及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哲学原理判断、分析、探究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答案要点:
(1)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