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剧美浅论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论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艺术审美现实题材电视剧是指以真实生活为背景,以真实事件为素材,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的电视剧。
这类电视剧以其真实性和接地气的特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要想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塑造真实性艺术审美,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现实题材电视剧要有真实的题材基础。
真实的题材基础是现实题材电视剧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前提。
真实题材可以是社会事件、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等,这些题材既有历史根基,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为电视剧提供坚实的创作基础。
只有将真实的题材融入到电视剧中,才能保证电视剧有足够的魅力和吸引力,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现实题材电视剧要有真实的表演技巧。
真实的表演技巧是塑造现实题材电视剧真实性艺术审美的关键。
演员在表演时要尽可能地还原真实人物的形象,要用真实的情感和表演技巧将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
只有在表演方面做到真实和自然,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才能让电视剧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现实题材电视剧要有真实的创作手法。
真实的创作手法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塑造真实性艺术审美的关键环节。
编剧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要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创作出具有真实感和张力的剧情。
导演在拍摄时要有独特的视角和技法,要善于运用影像语言来表达故事的内涵。
只有在创作手法上做到真实和精湛,才能让电视剧更加具有真实感和艺术感。
现实题材电视剧要塑造真实性艺术审美,需要从题材基础、表演技巧、创作手法、审美观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到真实和优秀,才能让现实题材电视剧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为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论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艺术审美随着电视剧产业的发展,现实题材电视剧在近年来逐渐受到观众们的关注。
现实题材电视剧以真实的社会题材为背景,以真实的人物为主角,展现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压力和挑战。
在电视剧中,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同剧中的故事,让观众产生更真实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艺术审美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可以增加电视剧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提升电视剧的整体质量。
本文将从真实性和艺术审美两个方面来探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艺术审美。
首先要论述的是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
一个好的现实题材电视剧首先要能够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让观众们感受到剧中人物和情节的真实性。
现实题材电视剧可以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话题,比如职场、家庭、情感、社会等等,通过具体的剧情和人物展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挑战,让观众们在观看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思考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
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真实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主角和配角应该具有鲜活的形象,让观众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应该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行为方式,而不是单纯地扮演一个形象的角色。
只有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欲望和价值观,才能够让观众们有更真实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现实题材电视剧还应该注意真实的情节和细节。
情节和细节是构建电视剧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节要能够与现实生活相契合,不要过于夸张或离经叛道。
细节要细致入微,要能够还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细节,让观众们感受到电视剧背后的真实感。
只有情节和细节都能够被观众认可和信任,电视剧才能够具有真实性。
其次是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是指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通过形式和技艺的运用来达到审美的效果。
艺术审美可以提升电视剧的观赏性,增加观众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可以让电视剧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摄影和布景要符合艺术审美的原则。
论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艺术审美现实题材电视剧是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中最为主流和受众广泛的类型。
它以真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观众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因此深受观众喜爱。
当谈到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真实性艺术审美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其故事情节是否真实,更要关注其艺术表达是否真实。
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是现实题材电视剧成功的第一步。
现实题材电视剧应当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展现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的多样性。
这样的情节不仅令观众置身感同身受,还能够引发思考和共鸣。
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也要避免过于极端和夸张,以免陷入煽情和急功近利。
真实性在这里是指基于对社会现实的准确观察和深入思考,而不是盲目迎合观众的口味。
除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外,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审美也应当注重真实性。
艺术审美是指通过表达手段来展现作品内在美的观赏和鉴赏过程。
现实题材电视剧应该注重实现生活中的真实细节和情感,以此展现社会生活中的美感。
比如通过真实的演技和场景搭建自然的生活氛围,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又如真实的情感描写和对内心追求和矛盾的展示,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真挚。
这样的艺术审美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更能够启发他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真实性艺术审美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实题材电视剧往往受到商业化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导致作品过于迎合观众口味,丧失了真实性。
现实题材电视剧在表现社会现实时往往会面临各种制约,如广电总局的审查限制、商业赞助的影响等,这可能导致作品的真实性受到局限。
现实题材电视剧也存在选材和创作手法上的问题,有些作品只着眼于社会问题的表面,缺乏对深层次问题的挖掘。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和审美意识来解决。
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艺术审美是一个关乎作品质量和观众体验的重要问题。
它既需要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来展现社会生活多样性,又需要通过真实的艺术表达来激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论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艺术审美现实题材电视剧是指以真实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剧种。
由于其具有与观众生活紧密关联的特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真实性和艺术审美成为了观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就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和艺术审美进行分析和探讨。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真实性指的是该剧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现象和问题。
在制作现实题材电视剧时,创作者往往会参考真实事件或真实人物的经历,力求将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刻画得更为真实可信。
这种真实性的追求使得观众在观看时能够真切感受到角色们的喜怒哀乐和困惑与困境,从而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电视剧《都挺好》通过讲述一个家庭中的矛盾与争执,揭示了社会中的焦虑与压力,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审美则体现在对剧情、角色和表演的创作上。
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创作者往往注重塑造立体鲜活的角色形象和完整的人物关系网,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力求呈现真实的人性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剧情的设置和发展也需要具有合理性和逻辑性,以引导观众代入剧情,并引起他们的思考与感受。
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拍摄和表达上也要注重细节的处理和情感的把握,通过镜头的运用、色调的调配等手法来提升观赏性和艺术性。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通过精心构建的剧情和形象细节,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社会中的腐败问题,同时也得到了观众们的普遍称赞。
现实题材电视剧在追求真实性和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增加观众的吸引力和收视率,一些现实题材电视剧往往会夸大事实、夸张情节,甚至铺张浪费、刻意煽情,导致观众产生艺术审美疲劳和真实性的质疑。
现实题材电视剧在表达民众生活的也应注重社会价值和积极意义的传递,避免过于侧重于庸俗、奢华或者过于消极的情节和形象。
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和艺术审美是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
通过追求真实性,现实题材电视剧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与真相;而通过追求艺术审美,现实题材电视剧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与调动观众情感共鸣。
正剧的民族化与艺术性中国电视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国文化与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视剧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认为中国电视剧在向着“正剧的民族化与艺术化”方向不断前进。
正剧的民族化是指电视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语言使用、景点选择等方面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国道德观念,能够让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
而艺术性则是指电视剧在影像表现和艺术手法上追求的高度,包括情节紧凑、节奏明快、画面精美、音效丰富等等。
在电视剧的故事情节上,现在的中国电视剧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
以《琅琊榜》为例,电视剧以北魏南北朝时期的故事为背景,同时也融入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并塑造了许多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人物形象。
这样的电视剧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古代历史背景和人物,也能够让观众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电视剧的人物塑造上,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如《延禧攻略》中用了一群禁宫中出身的宫女和太监为主角,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反抗精神,同时也呈现了皇家的威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呈现了自由独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平等。
在电视剧的语言使用上,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开始展现中国文化的文字魅力。
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用了许多与现代用语差异较大的词语,如“妖孽”、“霸道”、“夙缘”,让观众更加了解古代汉语的韵味。
在电视剧的景点选择上,也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
如《射雕英雄传》中,采用了徽州风景区的取景地,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美丽;《庆余年》则深入挖掘了长城的文化价值,让观众体验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除了民族性,电视剧的艺术性也在不断提升,比如《择天记》、《太子妃升职记》等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将小说中的精彩情节通过高超的影像技术和先进的特效处理,直观地呈现给观众。
综上所述,正剧的民族化和艺术性是中国电视剧不断前进的方向。
浅谈中国京剧传统人物造型的形式美作者:李跃明来源:《神州》2012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J63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20-02京剧表演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每个行当又可划分为若干种。
与此,京剧传统戏的人物造型,把戏装依据样式的不同划为蟒、靠、褶、帔、衣五大类数十种,其中有的要配髯口、翎子、狐尾、靠旗、盔帽,发髻等,女角色要梳不同的大头、旗头、古装头。
在角色分工如此之杂,种类如此之多,样式如此之繁,色彩如此之鲜的情况下,在舞台上却形成了传统戏的整体之美。
1 人物服饰的整体美在京剧服装、饰物、化妆等诸方面,都蕴含了中华民族趣味和爱好,各种不同的服饰、色彩、化妆与不同装饰物之间的反差,都被民族性潜移默化地归拢到一起。
传统的纹饰图案为服饰锦上添花,并成为一种共同的语言和观众交流。
龙凤虎豹,花草图案,以及诸如“万字不到头”、“五福捧寿”等,都是联结的纽带。
服饰的装饰化使工艺美术手段进入戏曲服装,任何一件衣饰如盔帽、髯口、翎子、狐尾、靠旗等,都是一件件工艺品。
京剧的人物造型不仅仅是鲜艳色彩的堆砌,而是同时广泛运用了中性色黑,白和金属色金、银,使众多极难调和在一起的色相有机地、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上述诸因素的综合,使京剧传统戏的一台角色,不论是多少种色彩与样式的组合,都给人造成一种东方的、民族的、既花团锦簇又协调统一的整体美。
2 人物的“俊扮”美京剧不同行当的不同化妆方法,从各自的表现对象出发,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和手段,以一个整体面貌,去综合地反映生活,抽象出其中美与丑的典型特征,完成京剧这一表演形式独特地反映历史面目的最高任务。
就人类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型,即:第一类,状貌美心灵也美的;第二类,状貌虽美心灵却龌龊丑恶的;第三类,状貌虽丑心灵却是极美的;第四类,状貌既丑陋心灵更丑恶的。
京剧的化妆,使“生、旦”趋向于单一化的“俊扮”,用来表现第一、二类人物;使“净、丑”的化妆趋向于勾脸,主要用来表现第三、四类人物。
试论曹禺剧作的正剧特色作者:李安居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3期摘要:曹禺的戏剧艺术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互相撞击认同的结果,从悲剧出发,经过悲剧和喜剧因素的错综融合,走向了现代正剧,这是曹禺创作的大方向。
曹禺的戏剧创作既不是单纯的民族化也不是单纯的现代化,而是一个双向融合的过程,其创作都是围绕着既契合自己的心灵个性又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既具有世界水准又不失民族品格这样一种正剧艺术形态而展开的。
关键词:曹禺剧作正剧形象塑造一、引言关于曹禺的剧作形态问题,前人多有争鸣。
吕荧在《曹禺的道路》中认为,在《雷雨》、《日出》、《原野》中,作家极力构成“死的悲剧”,而在《蜕变》、《北京人》和《家》里,则力图“绘写生的悲剧和喜剧”。
田本相强调了曹禺戏剧审美中由来已久且愈来愈浓的喜剧成分,并把它引向极端上升到艺术形态的高度,得出了《北京人》不是悲剧而是喜剧的结论,这一论述集中体现在其专著《曹禺剧作论》中。
而朱栋霖把曹禺剧作同古今中外各类作家作品进行了相当细致的研究比较,最后认为曹禺吸取了西洋悲剧和中国古典悲剧的成分,创作出的作品形成了悲剧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典范。
当进行全面比较时,他倾向于正剧论述,但是在涉及人物评论时又不由自主地滑向了悲剧论调。
从悲剧出发经过悲剧和喜剧因素的错综融合走向现代正剧,是曹禺前期创作的大方向,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光彩的部分;后期的历史剧其实是穿着古代衣服的正剧,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处置、角色搭配和反讽艺术三个方面来探讨曹禺正剧的独特魅力。
二、悲喜剧人物形象互相穿插的结构模式悲喜剧两种人物形象交相穿插,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美丑互现。
如《日出》和《家》的人物世界就是由这样两个互相映衬的极端构成的。
一端是心地善良、渴望生活的小东西、黄省三、婉儿、鸣凤、梅小姐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不想死而不得不死或想死而又无法去死的悲剧;另一端是顾八奶奶、张乔治、高老太爷、冯乐山、克明兄弟、陈姨太等上流社会的“精华”和封建家长们醉生梦死、穷奢极欲、虚伪荒淫的喜剧和闹剧形象。
论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艺术审美现实题材电视剧一直以来都备受观众关注,因为这类电视剧往往能够触及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反映真实生活中的故事和情感。
随着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观众审美的不断变化,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艺术审美也在不断受到挑战和探讨。
本文将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制作技术、故事创作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探讨真实性艺术审美在其中的表现与发展。
首先要讨论的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制作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剧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从画面质量到音效效果都越来越逼真,这对于营造真实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实题材电视剧往往会选择真实场景拍摄,力求还原真实生活中的环境和细节,同时通过摄影、灯光等技术手段来增强电视剧的真实感。
近年来备受好评的《都挺好》就是一部通过真实场景和高水准制作技术来营造真实感的现实题材电视剧。
这种真实性的制作技术不仅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更能够激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故事创作也是真实性艺术审美的重要表现。
现实题材电视剧常常以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为基础,力求在故事情节的设定和发展上表现出真实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这种真实性故事情节的创作离不开编剧和制作团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
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不仅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更能够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中国反腐斗争的艰辛和复杂性,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成为了一部在真实性艺术审美上的成功之作。
现实题材电视剧中人物塑造也是真实性艺术审美的重要体现。
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是建立在角色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丰富性上的,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才能够创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
一位真实的角色应该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情感体验。
通过真实的人物塑造,电视剧才能够传递出真实的人性和情感,触及观众内心深处。
论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美学特征一、本文概述中国历史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影视艺术表现形式,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这些作品以丰富的历史素材为创作基础,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再创作,将遥远的历史场景和人物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历史。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美学特征,分析其如何通过影像语言、叙事手法、角色塑造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中国历史电视剧的美学特征进行解读。
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入手,分析历史电视剧如何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和创作。
我们将关注历史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和角色表现,探讨如何通过细腻的演技和深入的角色塑造,让观众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影像语言、叙事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也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中国历史电视剧的美学特征中国历史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特的电视剧类型,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叙事手法的多样性、角色塑造的生动性以及画面语言的丰富性等方面。
中国历史电视剧对历史真实的追求是其最基本的美学特征。
这类电视剧通常注重历史事件的准确性,追求历史背景的还原度,以期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
在剧情设计、布景、服饰等方面,都力求还原历史原貌,展现出古代社会的风采。
例如,《贞观之治》和《汉武大帝》等剧作,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致刻画,成功地再现了初唐和西汉时期的历史风貌。
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叙事手法多样,既有传统的线性叙事,也有非线性叙事,如倒叙、闪回等。
这种叙事手法的多样性不仅增强了剧情的吸引力,也使得历史故事的讲述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丰富的叙事手法,中国历史电视剧成功地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人物的命运沉浮。
再者,中国历史电视剧在角色塑造上生动鲜明。
主角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配角也各具特色,形象生动。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谈戏曲表演的形式美作者:宋楠楠来源:《剧作家》 2019年第1期宋楠楠这是一个表演美学话题,也是一个表演实践课题。
但通常容易被忽略,或在认识上存在偏颇。
故而略抒己见,与同行共勉。
对于文艺创作来说,充实深刻的内容有待于精湛的形式来表现。
就文艺欣赏来看,形式美是重要的欣赏对象。
写意性的戏曲表演较之写实性的话剧表演,其形式美尤为凸显。
深刻认识这一美学规律,有助于戏曲演员苦练基本功,高度重视戏曲表演形式。
不仅要出神入化地借助形式塑造好人物,给予观众动人心魄的内容美,而是要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赏心悦目的形式美奉献给观众。
各门类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对完美统一。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内容对形式具有主导作用,内容决定表现形式,表现形式服务于内容。
毫无疑问,优秀作品首先要有充实的内容,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故而精湛的形式也是优秀作品所必需的。
之所以必需,就艺术作品的构成来说,没有精湛的形式,内容就不能得到深刻的表现;就艺术作品的欣赏来说,精湛的形式美是艺术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甚至重要到这种程度——即使作品内容比较空虚,但精湛的形式依然富有美感,并且精湛得令人赞叹、拍案叫绝。
因此,一向富有辩证智慧的鲁迅,对六朝骈文之精湛形式仍然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不是形而上学地用一句形式主义全盘否定。
精湛的形式深刻表现内容的价值,对于所有门类的艺术作品来说都是一致的。
但精湛的形式在艺术欣赏方面的重要程度,在各门类艺术作品中并不能等量齐观。
对于某些表现性或写意性艺术门类的作品来说,较之再现性或写实性艺术门类的作品,其形式美彰显得格外显著,在艺术欣赏中的重要性也分外凸显。
例如诗歌较之小说,戏曲较之话剧,就是如此。
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尤其是书法,更是如此。
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舞姿,绘画的光色,建筑的样式,书法的线条,都是具有重要欣赏价值的形式美。
对于这些艺术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其形式即是内容,其形式美即是内容美。
戏曲演员扮演角色,首先要通过服装和化妆进行人物造型。
正剧美浅论
作者:张立伟
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4期
摘要:对于美的形态,古今哲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对于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这一论断,学界普遍持肯定态度。
本文从美的形态的一种—正剧美的角度,试图从一个小的角度去阐释美的一种形态,并将其与中和美做一比较,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美的形态
关键词:美的形态;正剧美;中和美
关于美的现象形态,学界普遍认为是多种多样的。
如在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家爱迪生就提出“美丽,伟大与新奇”三种;布拉德雷曾将美分为“小巧、秀雅、优美、巨大、崇高”五种;鲍桑葵也分出平易的美与艰难的美,后者又包括三种类型:复杂、紧张(如悲剧)和广阔(如滑稽)。
而《美学概论》认为“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彩,优美、崇高、悲剧、喜剧(滑稽)只是最突出的几种。
”朱立元主编的《美学》一书则从西方基本审美形态(包括悲剧和喜剧,崇高和优美,丑和荒诞)与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神妙、气韵,意境)两个大方向来论述审美形态。
关于悲剧、喜剧与崇高、优美这四种典型审美形态的划分,学界也是众说纷纭。
柯汉琳教授《美的形态学》中认为崇高、优美和中和美存在于一切美的形态中,“艺术美可以划分为:优美的艺术、崇高的艺术、中和的艺术或悲剧的艺术(简称悲剧)喜剧美的艺术(简称喜剧)和正剧美的艺术。
”,“而悲剧美、喜剧美和正剧美则只存在于艺术世界之中。
”虽然柯教授提出了正剧美这一名称,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论述。
正剧美的范畴界定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他在《关于(私生子)的谈话》和《论戏剧艺术》这两篇著名论文中,极力主张在悲剧和喜剧之间应该有一个中间类别,名为“严肃的喜剧”。
另一个法国戏剧家博马舍也继狄德罗之后,提倡“严肃戏剧”(又称“正剧”)。
此后,正剧就被近代现代剧作家所广泛采用,成为戏剧的一种主要类型。
这里当然指的是戏剧形式中的正剧。
著名的正剧有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暴风雨》,狄德罗的《私生子》、《一家之主》等。
同悲剧和喜剧一样,正剧的出现,也是在戏剧领域先发展起来的。
古希腊的戏剧有着严格的界限,分为悲剧和喜剧两大类。
而十六世纪以后,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出现了迎合该阶级审美趣味的戏剧,即悲喜交加,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
与喜剧相比,正剧表现的是严肃的题材内容,常常以写实的手法正面提出和回答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与悲剧相比,它没有那种正面人物终遭毁灭的结局,所反映的生活面较为广阔。
正剧美,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以艺术形态出现的,并以广阔的现实生活为对象。
它既不同于悲剧美,以对于具有悲剧性的现实冲突的艺术反映,也不同于喜剧美,以对于具有喜剧性
的可笑性事物的艺术反映。
正剧美是悲剧美和喜剧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新的审美形态。
如果说从古希腊开始,悲剧是反映王侯将相,而喜剧是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正剧恰恰是走入了平常日用中,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正剧美这种审美形态,应当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
在所有的戏剧样式中,悲喜剧最像生活本身,也就是我们每天所过的那种生活。
正剧本质特征探讨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认为,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具有现实性(合理性)而没有现存性是悲剧性的,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具有现存性却没有现实性时是喜剧性的。
而社会生活的事物既有现实性又有合理性的,则是正剧性的。
但是,这种现实性与合理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悲剧性与喜剧性矛盾冲突,对立转化产生的一种中正平和感。
关汉卿的《五侯宴》着重刻画了李氏和王阿三两位人物。
从王阿三的人生看,他所经历的是被弃—收养—长大成为将军—疑母—迎母的戏剧性过程。
这一过程,虽然开头一段是可悲的,但除了出生时被弃,他的人生命运便一路亮色。
李氏的人生命运是悲剧性的,她早年丧夫,夫死典身,被逼弃子,在赵家受尽折磨。
李氏人生悲剧的至点就是第五折赵脖揪准备把她吊死的时候。
就在这悲极之时,得到儿子王阿三搭救。
可见,作者并不是一味展现李家的人生悲剧,而是在展现李氏人生悲剧的同时,几乎以同样重要的笔墨表现王阿三的人生喜剧。
从这既有眼前喜,更多是过去悲的双重话题中,观众感受到的显然不是纯喜,而是悲喜结合,两相转化的效果。
实际上,经历如此辛酸痛苦的李家母子,这时又怎能纯喜呢?与其说喜,不如说悲喜交融,中正平和。
正剧美的特殊本质决定了它具有特殊的特征:第一,正剧美具有最大限度反映生活的特性。
它是别林斯基所说的“生活本身应该是正剧的主人公。
”正剧美更多关注的是日常的平凡的生活。
比如W·莎士比亚戏剧中已被公认的三部正剧中的主要人物状况:《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王子与普通小祭司女儿的结合,《终成眷属》是勃特拉伯爵与医生女儿海丽娜的结合,《一报还一报》是摄政公爵安哲鲁与准修女伊莎贝拉的结合。
在剧里,人物身份高低与否不是婚姻的障碍,也已不再受传统悲、喜剧规则的约束,可以成为剧中主角。
这显然已消除了的身份高低间的界限,更接近于现实生活。
第二,正剧美具有中正平和的特点。
虽然,在艺术作品中,可能会出现种种的不和谐,比如《五后宴》中,李氏的人生轨迹,一直是被悲剧色彩所笼罩的,但是她的儿子王阿三却大部分时间是命运的幸运儿,并最终救下自己的母亲。
所以,看待一部真正的正剧艺术作品时,绝对不可以把它割裂来看,将某一部分说成是悲剧美,或将另一部分说成是喜剧美。
这都是没有看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而将矛盾割裂的做法。
正剧美与中和美比较
正剧美与中和美都属于审美范畴。
但是正剧美仅仅存在于艺术世界中,而中和美则属于一般范畴系统的美。
这两者本身并不属于一个范畴系统。
“我们把崇高与优美看做互相对立的美的两级,那么,这里的中和美便指崇高与优美之间的中间状态的美。
从范畴系统说,美的世界
就是由优美、中和和崇高构成的三元世界。
”\+⑤而正剧美则只存在于艺术世界,成为构成艺术世界审美范畴的六大范畴之一。
中和美是属于崇高与优美的中间形态,属于一个过渡状态。
“它不是无冲突的协调,也没有发生实际的冲突,而是一种仅仅包含着真善美冲突的态势而由于真善双方力量平衡,矛盾处于胶着凝滞状态的美。
”\+⑥正剧美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是简单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过渡,也非其中间形态。
它是悲剧美与喜剧美矛盾相冲突,互相转化而生成的新的美学范畴。
正剧美中没有悲剧美,也没有喜剧美,他们作为矛盾的一方面是不能也不应该被割裂的。
[注释]
①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8.
②柯汉琳《美的形态学》[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321.
③ R. W. 柯列根. 戏剧的创作 [M].伦敦:伦敦出版社,:1981:132.
④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和分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82.
⑤柯汉琳《美的形态学》[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309.
⑥柯汉琳《美的形态学》[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320.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 5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