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之乱的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1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金积堡之战的起因是何?最终是由谁平定叛乱的导语:金积堡之战是发生在清同治八年到十年之间,也就是1869年到1871年之间,陕甘回族叛乱军在金积堡地区对抗清军的一次著名的战斗。
这也是左宗棠金积堡之战是发生在清同治八年到十年之间,也就是1869年到1871年之间,陕甘回族叛乱军在金积堡地区对抗清军的一次著名的战斗。
这也是左宗棠平定西北回民暴乱过程中重大的转折性战役。
那么金积堡之战起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次战役呢?19世纪中叶,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各地农民起义、少数民族反清起义不断的发生。
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在1862年,西北爆发了以陕西回民发起、甘肃回民跟进的回族反清事件,这场起义时间长达12年之久,又称为同治回乱。
陕西回族农民起义开始后,甘肃回民便纷纷响应。
1864年初,陕西回民陆续进入甘肃,回族农民起义军声势也逐渐壮大。
在和清军的斗争中,甘肃地区形成了四个反清斗争中心在回族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清王朝在甘肃的统治位置也动摇不定。
陕甘总督杨岳斌等人在回族农民起义军和进入陕西的西捻军联合打击下,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由于杨岳斌对于镇压陕甘回族农民起义没有办法,所以清政府就派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等职位来进行作战,左宗棠确定了“先秦后陇”的作战方针。
刘松山率部西进,直指金积堡,是为北路;吴士迈等人率部趋秦州,为南路;左宗棠等人率军赴泾州,为中路。
金积堡是回族农民起义军的军事核心。
左宗棠在作好一切准备之后,于是向甘肃回族农民叛乱军进攻。
就这样,金积堡之战拉开了序幕。
金积堡之战是陕甘回族叛乱军在金积堡地区对抗清军的一次重要战斗。
这场战役的重要指挥官是左宗棠、马化龙等人,战役的结果以清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回民来历中国回民并⾮西⽅伊斯兰的穆斯林。
伊斯兰的穆斯林,兴起于公元6~7世纪,来⾃西域波斯帝国。
即现在西亚、中亚、西南亚甚⾄南亚地区,他们并⾮我国回民。
⽽中国的回民,由来已久。
上古时期,中国有三皇,三皇天地⼈。
天皇帝俊,⽯连。
地皇炎帝,⽯年。
⼈皇黄帝,公孙轩辕。
⼈祖少典,娶有⼆⼥,⼤夫⼈任姒,诞下天皇和地皇,⼆夫⼈任妣,诞下⼈皇。
炎黄⼆帝,划江河⽽治,分管南北,创下中华。
帝俊⽯连,四海为家,开拓中华以外三⼤⽂明。
被母亲任姒⼀怒之下“⽯家冇你”驱赶出门的帝俊,东奔西⾛,落脚古印度,后⼈所⾔的“天竺”,古称“毗华”,即毗邻中华之地,也是⼭海经⾥的“三⾝国”。
帝俊修⾏成佛,为佛祖第⼀真⾝。
“转世”为“释迦摩尼”,⼜名释迦牟尼,实为后⼈尊崇的太阳神。
帝俊之民,称为“黎民”;炎帝之民,称为“农民”;黄帝之民,称为“百姓”。
帝俊四处漂泊,黎民⽆姓。
黄帝之民,继伏羲之风,百姓有名。
炎帝之农民,兼⼆者有之。
晚年帝俊叶落归根回到中原,所带之民,称为“回民”,即“回来的黎民”,因之为回族。
也因此建有中国祭拜祖先的三皇庙。
公元七世纪时,波斯帝国伊斯兰教兴起,西域战乱不断,从西域包括国内的新疆、西藏、青海、⽢肃、陕西等地居民历代有⼈迁徙中原,这些⼈多数是中国回民之后裔,因此被称“回回族”。
意为⼜回来的黎民。
回民的再次兴起,来⾃明朝。
朱元璋信奉“祆教”,以拜太阳神为圣⽕仪式的西域传教,成⽴明教,明教实为摩尼教。
摩尼教⼜作“牟尼”教。
教旨为:“清净光明、⼤⼒智慧、⽆上⾄真”。
但后来四处传教的伊斯兰穆斯林以“万物⾮主,唯有安拉”或“万物⽆主,惟有我主,默罕默德,主的使者”信仰来取代回教。
中国回族之民,在风俗习惯上,与西域伊斯兰穆斯林族根本不在⼀个教旨上。
由于我国近代外患重重,兵荒马乱中,很多⼈都已经⽆从知道回族来历。
外加西⽅分裂势⼒侵⼊,把西⽅穆斯林与中国回民挂钩,造成我国国⼈对回民族⼈的不了解和回族本⾝对⾃⾝急于寻求根源的⼼理,最终导致误把国外穆斯林当做⾃⼰的教主。
清朝回民叛军首逆白彦虎生平简介白彦虎,小名白素,经名穆罕默德;阿尤布,陕西泾阳人(一说他是大荔人)。
是清代同治年间陕甘回乱的回民叛军首逆之一,曾在甘肃、陕西等地对汉民进行大屠杀,并且意图毁坏黄帝陵。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清朝回民叛军首逆白彦虎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白彦虎又叫做“穆罕默德阿尤布”、“白素”,出于于陕西泾阳县。
白彦虎是清朝回族叛变之首,他与新疆阿古柏联合抗击清政府,企图蚕食整个中国。
白彦虎是一个极其凶残的人,他曾经在甘肃和陕西两地策划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很多汉民在这场大屠杀中丧生。
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苦,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气势凶猛,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下,西北地区掀起的一场反清起义,清政府用尽全力,把这场起义镇压下去。
白彦虎在这场起义中涌现,成为西北反清的主要领导人物。
1862年,白彦虎参加了回族民族揭竿起义运动,在战斗中白彦虎逐渐的确定他的领导地位。
1864年,白彦虎率领回族民众打败清政府的军队。
1866年,白彦虎由于在多次起义中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得到大家的支持,被大家推举为“十八大元帅之一”。
清政府即使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对白彦虎的围剿。
在左宗棠多年的追击之下,白彦虎无路可退,逃亡沙俄。
白彦虎在起义中作恶多端,煽动回族人民起义抗清。
从1862年至1877年期间,白彦虎率领回族人民与中央政府军队作战,并且屠杀了2000多万汉民。
白彦虎的起义是清朝以来最大规模的、伤害最大的,也是穆斯林宗教极端化的体现。
在历史上,人们对白彦虎的褒贬不一,这个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的评判。
以上就是白彦虎生平简介。
白彦虎杀嫂的故事也许“武松杀嫂”的故事我们曾经听过,也认为武松这种做法有情有义,是值得赞赏的。
但是白彦虎杀嫂的故事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白彦虎在陕甘宁地区战败之后,为了带领残部存活下来,逃避清兵的追杀,便率部挺近新疆内部意图前往中亚与境外反清势力回合。
在路途过程中,由于当地生态环境极其恶劣,队伍中伤残病员人数居多,士兵大多士气低落。
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十大战争战争总是残酷的、沉重的。
世界上的每一次战争都是伤痕累累,死亡人数也是非常多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十大战争,希望你们喜欢。
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十大战争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5000万—7200万战争地点:世界性全面战争时间:1939年—1945年二战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发的全球性军事冲突(尽管1937年我国便爆发了抗日战争,但世界一般把二战的爆发定为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整场战争涉及到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最终分成了两个彼此对立的军事同盟,同盟国和轴心国。
二战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十大战争二太平天国运动死亡人数:2000万人以上战争地点:中国时间: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求荣华富贵,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建设性的任务。
相反他们给予民众的恐慌比清政府给予的恐慌还要厉害(那时很多人闻长毛色变)。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带来各种恐怖的破坏……太平军就好像是魔鬼的化身,而这个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这不是大嘴说的,这是马克思在他的《中国纪事》一文中说的。
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十大战争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约1500万人战争地点:主要在欧洲时间:1914年—1918年一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
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20世纪早期的中文又常称为“欧战”。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和中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
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平定西北回民起义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三月四川蓝大顺等入陕,犯关中。
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与捻军也从武关进窥省城。
全陕大震。
回民乘机而起。
时陕兵多赴援外省,省防空虚。
前江西巡抚张芾奉督办团练之命,与巡抚瑛棨议招回勇助守。
先是,咸丰末年,河南巡抚严树森招陕西回勇六百,赴开封防捻,甚为得力。
后严树森调任湖北,回勇解散,使归故里。
张芾招练之以备。
四月渭南回目马世贤、马四元率回勇五百至团绅训导赵权中处助战。
不久,民团陈茂经等阵亡。
回勇闻警散归,道经华州小张村,强伐汉民家竹,被杀两人。
附近回民纠众为两人复仇。
回、汉大规模斗杀。
回民自焚村庄,以诬汉民,并乘机举事。
为首者即前赴河南之回勇。
乱上闻,诏令瑛棨谕解之。
五月张芾率四委员至渭南安抚。
瑛棨又檄臬司赴渭北张榜解散。
十三日任五纠回众将张芾劫往仓渡支解。
临潼知县缪树本同日遇害。
在此之前,赵权中已被回勇杀死。
回民军攻同州(今大荔),知府朱元庆守九昼夜,围解。
回民军连陷高陵、华州、华阴,围攻省城西安。
时省城守将为陕西提督孔广顺、甘肃提督马德昭、陕西镇总兵阎丕敏。
六月官军屡战失利。
朝廷诏吴振棫由滇赴陕助瑛棨,以多隆阿督陕西军,又诏钦差大臣胜保及直隶提督成明赴陕西。
七月成明击回民军于渭南,败退朝邑,回民军乘势围泾阳,犯三原,攻咸阳,进凤翔。
八月胜保军入陕,连破回民军于临潼、朝邑。
接着,会合提督雷正绾解西安之围。
诏胜保专督陕西军,雷正绾以陕西提督副之。
闰八月胜保督军破回民军于咸阳。
九月雷正绾留咸阳,裨将成禄援泾阳。
胜保自返省城,派将会同将军穆腾阿援同州。
在胜保军未赴同州时,回民军以计擒临潼协副将哈连陞,夺其营垒军械,扑朝邑,攻澄城,进郃阳。
至此,胜保军也困同州城下。
诏促胜保亲赴同州、朝邑。
十月胜保自临潼移驻同州,环攻王阁村、羌向镇回民军老巢。
回民军出动全部精锐屡扑官军营垒。
官军八战皆捷,军威稍振。
十一月朝士交章劾胜保。
诏将胜保革职拿问,授多隆阿为钦差大臣,仍督陕西军务。
回匪之乱同治元年夏四月,陕西回变作;秋,凤翔土囘皆反。
八月二十五日,凤酋铁正国领马步百人由凤县至两当,时两当方缮城垣,贼见役徒之众也,卷旗东走,由大渠庄道利桥北至清水张家川,煽诱镇回,西连秦安之龙山陇城二镇回族一时俱起义。
回马献瑞、马集祥、马正西、马长泰、李文达、苏芳皆死之。
三镇贼合攻南北山堡寨,十陷七八,焚掠百余里,惟马家堡坚守不下,进攻王家堡、马堡,堡首武生马延泰率众赴救,击贼败之。
倒淋堡团总增生马营选督团众趋擣贼巢不克营选战死壮士从死者数十冶坊团总武生张行五先与营选约并力图贼及闻营选败益愤厉伺贼南出率壮士胡寅田庆陈三梦等十八人邀击之黄家岭斩马贼八名步贼五名夺旗帜十余贼败去穷追遇伏皆死之闰八月行省遣知州赵桂芳领兵三百守关山洪家滩凤翔贼度陇趋张川桂芳退壁弓门寨九月朔贼夜袭其营陷之桂芳走清水张川贼遂犯清水攻北城知县童有龄率民勇击退之脅取城关囘民而去龙山当秦陇孔道自贼初起时镇人巨海即纠众守城及是月囘酋李承恩帅众数千引铁正国往攻穿地道竖云梯又使悍贼戴板掘城根海皆应机拒卻攻三日夜不下乃引去踰月复来急攻海令守陴者偃旗毋声躬率壮士开门突之既接战城上鼙鼓忽震壮士皆殊死鬬杀贼数百贼大衂奔退承恩者海夙雠也愤海益甚月常五六至且设计断其粮道陇城镇亦厉众死守屡攻不下贼攻党家堡汤峪里义士传随居传汉章传双玉等率众往救战败皆被擒而死冬十月副将李玉珍参将范铭领兵五百趋剿张川巢败绩清水汎兵王建中等十一人从战皆死莲花城土囘反应贼推囘目穆生辉为帅狄道勇目潘禄帅黑头勇一营贵州遊击张华帅黔勇四营皆至秦州助防十一月行省遣总兵杨永魁帅标兵东讨军秦安之常家堡贼诡词求抚永魁信之懈弛不设备午夜贼揜至官军歼焉制府檄巩秦阶道林之望总统诸军专辩南路军务驻师秦州狄勇与黔勇私鬬於州北关张华杀潘禄事在二年二月二年正月贼围秦安城知秦州托克清阿亲率团勇合黔军趋擣莲花城军次秦安贼解去进次酸茨坡贼来迎战击败之进壁刘家铺(去莲花城二十里)赵桂芳亦收散卒来会二十六日黔军垒堑未就贼乘雪攻破其二营张华提兵就克清屯壁贼亦乘胜踵至克清脱帻督战华桂芳自外夹击自辰至午杀贼三百余人克清忽中铅子仆桂芳率厉士卒奋斗移时贼始退克清旋以创卒勇目军功胡建忠经制万福等战死者三十六人是月甯还新市镇回目张满喇入西和之盐官镇与苏家城武举苏来东等濳结谋逆连镇东西八堡回民俱反杀义回武生毛大魁自是秦州三面皆贼巢州境及礼县西和清水秦安各村堡时被贼攻扰不可胜纪也二月青石里乡团数千人取间道攻盐官不克盐官贼东寇天水镇(在州城南七十五里)近镇回民皆从去遂陷牟家堡堡长牟创业战死进围刘家堡堡溃又围侯家堡各堡起团赴救遇贼寺门川团首董俊进前等皆战死堡围亦解又攻罗家堡不下后九日复大举急攻掘穴垣脚垣崩数丈遂擁入守者倂力堵击杀贼百余贼退出堡长命以竹篅塞崩处填土筑之堡复完总统遣张华领黔勇驻天水委员黄元庆亦以文县勇往筑垒未就贼骤至文勇见贼即散走被杀者百余元庆中枪死华率黔勇禦之西门外手斩一贼贼乃退乘胜追之被创而返三月盐官贼陷礼县铁集寨知县刘荣亮率民团击贼长道镇败绩团丁死者千人贼遂陷成县尖山堡徽县唐集寨火燄山堡四月凤翔贼杨生工率骑三百至两当城下胁索城中回民城中搜回民男妇数十口缒出与之沿途大掠而去秦安陇城镇梁家堡陈家堡高庄堡团首率民团剿张川贼不克死者百余人龙山镇团长郑发成率团邀贼於大鼎山任延考率团邀贼於邪头山皆败死总统林之望率新健营暨劲勇亲兵进屯天水盐官贼越万家觜堡谋劫大营总统先令藏兵堡内数百人阵堡外以诱之贼至与堡众内外夹击杀贼五百后四日复至龙池湾焚毁民房使黔勇追败之张川贼以陕回寇清水盤踞城北贼骑时遶城挑战城内惟闭门坚守越三日乃去壮士林效儒梁庚等率乡勇追击之清水河擒其渠既渡河众忽溃二人被执至截手足而死十二日伏羌土回反据南关及城西之沙沟口城东之泰山庙日夜攻城城危甚莲城贼二千人复往助逆分股东犯关子镇焚其东西北三街驱各庄回民以去二十三日州西境阳山回族反引伏回入寇总统遣川勇千总穆葆清等各率勇赴援併归知州谈葆和统带葆清等逗遛久不至又遣张华帅黔勇继往五月。
[回族历史研究]悲壮的历史 不屈的往事———读《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拜学英内容提要 公元1862年,陕西爆发了历时17年的回民反清起义,对这段悲壮而不幸的历史,官方的记载失之公允。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长寿和他的弟子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就回民起义在各地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了来自民间的真实宝贵资料,后历经曲折,终于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问世。
关键词 回族历史 往事 书评[中图分类号] K249.20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0586(2000)04—0031—06 在我迄今为止收集阅读到的民族、宗教尤其是回族方面的书籍资料中,没有像《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这部书读后令人震憾,这不仅缘于成书过程的艰难曲折,更缘于这部书以真实客观公正之笔记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和不屈的往事。
一公元1862年以前的陕西,在西安、同州、风翔三府和乾、 、鹿20多个州县,安居着100万左右的回族,分为800余坊,有清真寺800余所。
耕种着2万倾以上的土地,在三秦大地上耕耘开发,共创华夏文明。
清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直接影响下,陕西回民爆发了历时17年的反清起义,后以失败而告终。
随后所有土地变成“叛产”,所有礼拜寺俱焚于火,“死于兵燹疾疫饥饿者盖十之八九”①,八百里秦川一片狼籍,残不忍睹。
更为残酷的是,从陕西逃出的回民,除随同白彦虎逃往俄罗斯境内的3000余人外,被清政府按照“近城驿非所宜,近汉庄非所宜,并聚一处非所宜”②的原则,安插在甘肃平凉、张家川、宁夏泾源的有近6万人,逃往河南、山东、山西、内蒙、新疆、四川和甘肃各地的有一部分。
绝大多数在同治年间的战乱中被屠杀或在战乱后因饥寒病疫而亡,屈指一算,这是多么令人发指的数字呵!然而,对这段悲壮而不幸的历史,当时的统治者却竭尽诬蔑歪曲之能事,一些著述的记载更失公允,未能使历史的真相和事件的本来面目公诸于世,被人了解。
背景:1840年6月——1842年8月【道光二十年庚子——道光二十二年壬寅】鸦片战争,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道光、林则徐、关天培、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10月24日中法《黄埔条约》【道光二十四年甲辰道光、耆英、维多利亚女王】1851年——1855年1850年夏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1年1月11金田起义,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江宁(南京),随后开始北伐(5月8日)【失败】、西征(6月3日)。
1854年美国与琉球政府签订开放那霸港口的条约。
1855年初翼王石达开破湘军,复陷武昌。
【咸丰元年辛亥——咸丰五年乙卯咸丰、曾国藩(湘军)、钦差大臣向荣琦善、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国1856年——1860年【咸丰六年丙辰——咸丰十年庚申】内】1856年4月5日太平军再克扬州,攻破“江北大营”,6月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9月太平军内乱——天京事变,三王(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被杀,一王(翼王石达开)远走转战(1857年5月)1858年清军重建江北、江南大营,4月洪仁轩辗转至天京被封为干王。
1860年2月-5月李秀成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9月太平军部署西征。
【对外】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1月)1857年12月英人攻占广州,掳两广总督叶名琛。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队至大沽口外,5月20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26日沿白河北上至天津城郊,扬言进攻北京。
6月13日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天津条约》,与美国则是18日,签约后英法联军撤退南下。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再度进攻大沽,于58年英法联军撤兵后接替大沽防务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指挥得当击退英法联军。
1860年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人占大连湾,法人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得窥大沽口。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
回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民族在历史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对当时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相关学者。
收稿日期:2014-08-15作者简介:蒋勇军(1974-),男,湖南东安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试析李星沅平定1847年云南回民起义蒋勇军(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近代以降,由于社会控制弱化、吏治败坏、灾荒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云南爆发了回民起义。
云贵总督贺长龄征剿失败后,清政府决定改派李星沅为总督亲率清兵加以镇压,李星沅到任后,统筹谋划,通盘考虑,采取了正确的征剿方略,剿抚兼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镇压了云南回民起义。
同时,李星沅也较好地处理了回汉之间的民族关系,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
关键词:李星沅;剿灭;回民起义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5-0040-06引言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县高坊(今属汨罗市)人。
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历任陕西巡抚、江苏巡抚、云贵总督、两江总督,授兵部尚书,加赐太子太保衔,成为道光朝显赫一时的封疆大吏。
其生活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既是一位颇具影响的封疆大吏,亦是一位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
然而,史学界对其研究甚少,未将李星沅作为专题来研究。
鉴于此,笔者试图以李星沅为研究对象,以云南回民起义为切入点,以史料为依据,勾沉爬梳,对李星沅平定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云南回民起义的军事活动进行了梳理,对丰富晚清民族关系史有重要价值。
近代以降,清朝社会控制日益弱化,吏治腐败、贪污横行,加之西方列强入侵,兵连祸结,广大贫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迫使他们铤而走险,揭竿斩木。
在这种背景下云南终于爆发了1847年的缅宁、云州回民起义。
“大小猛统地方游匪约千馀人,借口道光十九年客民械斗之嫌,于十月十五日闯入缅宁新寨,强抢仇杀”,[1](P 305)“凶徒千百为群,远由土司地界肆扰边界,且以事隔多年之案,乌合无业之人,或匪或回,几难区别,忽聚忽散,尤易蔓延”[2](P 305)“滇回杂处,实繁有徒。
回民之亂的歷史回部居於天山南路的地區,其人民多信奉回教。
及至明中葉時,回教穆罕默德的後裔馬默特,越過嶺東來佈教,得喀什噶爾汗信仰,於是回教益盛。
後喀什爾部又以兵力平定諸部,回教勢力遂遍及天山南路通稱回部。
清初以準部人徵收諸城賦稅,威行回部。
乾隆初,準部內亂,回部黑山宗乘機獨立。
1755年,清軍平定伊,釋放大和卓木,並以兵助其平定回部,而以小和卓木居伊,掌北路的回教。
其後,小和卓木助阿睦撒納為亂。
至1759年,大小和卓木敗死,回部遂平。
自1764年清的聲威及於嶺以西。
然而及至乾隆1781年甘肅新舊回教徒發生衝突,地方官袒護舊回教徒,新回教徒起兵反抗,至公元1783年始平。
清宣宗道光初年,西北又有回亂。
天山南路的國民,因受清廷官員的壓榨勒索,積忿難平,於嘉慶末奉張格爾(大和卓木之孫) 為首,屢於犯邊。
1826年,張格爾陷喀什噶爾、英吉沙、葉爾羌、和闐四,回響應。
清遣長齡、楊遇春等往討,擒張格爾,回部復定。
張格爾的家屬,寄居浩罕。
1829年,浩罕助張格爾兄玉素普入寇,末幾解圍。
至1847年,和卓木的後裔加他漢等七人,又以復仇為名,糾眾入寇,因回民頗少響應,不戰而遁。
當清軍與太平軍、捻匪惡戰之際,西南西北地區的回民又先後叛變。
咸豐5年(1855年) ,雲南回民與漢人爭奪礦產,發生衝突,官吏偏袒漢人,大殺回眾,因此激起變亂。
回酋杜文秀襲據大理,攻略附近州縣,另一回酋馬現則進攻省城(昆明)。
十一年(1861年)清招撫馬現,改名如龍,並以毓英主持平回事。
至同治12年(1873年) 雲南回亂纔完全平定。
同治初,太平軍一部曾流竄至陜甘,當地回教徒紛起響應。
及西捻入陜,與叛回聯合,以馬仕龍為首,亂勢益熾。
天山南路回眾,也舉兵反清,而回酋和卓布素魯克(張格爾之子) ,又引浩罕將阿古柏入寇,盡佔天山南北路。
左宗棠平西捻後,旋帥剿回。
至同治12年(1873年) 陜西、甘肅省回亂,全部肅清。
這時阿古柏仍據回疆,交通英俄,聲勢甚盛,朝議以遠征勞費,多主放棄天山南北路,左宗棠堅主進兵。
德宗光緒元年(1875年) ,清命左宗棠進討,先定天山北路,次定南路。
三年(1877年) ,亂事平定。
至八年(1882年) 遂以天山南北路,改置新疆省。
甲、回民之亂的起因:主要是由於清朝統治階層對回民族所實施的政策所導致促成的。
那是利用教派不同,挑撥回族內訌,削弱回族內部力量,利用回族地主教主壓榨回族,勞動人民;更惡毒殘酷的是,挑撥漢族與回族的關係,假借優待漢人,誘使漢人中壞分子欺壓回人,回人積怨已久,起而仇殺漢人,清朝統治便借口保護漢人,動兵殺戮回人,以致回漢人民之間,怨怨相報,循環無止境。
同時,統治階層亦故意壓制伊斯蘭教。
此外,在侵略國內各小數民族時,大多派遣回族官兵隨同征戰;在回民被迫起義時,又征調蒙古、西藏等族的官兵參加對起義的鎮壓,以製造回族與其他各族之間的仇恨和矛盾,因而希望藉此以沖淡了回族與清朝統治之間的仇恨和矛盾。
然而,卻不如清所料,於順治五年(1648年) 爆發了以米刺印,丁國棟為首的回民「反清復明」起義,更使清朝政府對回族的統治和壓迫特別殘酷,現詳述有關的情況。
民族因素首先,回民的人格被賤視。
這具體性地表現在清朝的公私文書中,不僅把回民低稱為「回子」、「回賊」、「回匪」,而且更普遍把回字加一「犬」旁 --「回」--,以示回族人不屑於人類。
其次,清朝統治挑撥回族與漢族相互仇殺。
清朝統治對於回民抱任意殺戮的態度,並不時挑撥漢人中的豪勢力仇殺回民。
道光二十三年及二十七年(1843年及1847年),雲南永昌府曾發生先後二次屠殺回民的事件。
以前者為例,由於清政府官吏公開支持那些豪勢力得以放膽屠殺回民,而這次屠殺,不論原居城鄉或是過客,只要是回族,即被殺害。
是年值考秀才之期,到永昌應考的回民均遭殺害。
在保山地區的回民亦是無一倖免。
然清廷及後亦未能妥善安撫回人的怨憤,更被迫回民散居於不同的地方,以致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此外,在清朝官吏支持下,雲南其他各地也時常發生屠殺回民的暴行,如楚雄、麗江和鶴慶等地的回民都遭受到漢族地主的殘殺。
清朝統治者這種挑撥漢民屠殺回民的暴行,正是雲南和西北回民起義的政治根源。
社會因素回民慘受剝削,生活瀕於絕境。
清朝時,回民除了受到本族和漢族地主的剝削外,還受到清政府的殘酷的剝削。
在陜西、甘肅、青海一帶回民聚居最多的地區,早在乾隆年間,甘肅官吏之搜括民脂民膏,就已到達到毫無忌憚的地步。
一直到咸豐末年,因對太平天國的戰爭,西北協餉加重,正稅不夠供給,於是便開捐雜稅如紳捐、民捐、房捐、租捐、田畝捐。
到了同治初年,蘭州一帶便發生餓殍載道,人相食的現象。
更因軍費開支浩大、清政府不顧回族人民的身計,竭力搜括人民財富,如在隴南設置軍麵局。
令人民貧窮力竭,以致春夏季缺乏米谷時,人民餓死不計其數。
至於回民較多的雲南,因鄉勇餉銀由當地籌措,官吏任意科征聚歛,弊奢叢生;且正賦之外,歷年以來,都是按照成熟田畝徵釐谷十分之一二,以充軍食。
同治三年(1864年) 以後,清朝政府為籌餉,鎮壓回民起義,除照舊抽收釐谷外,並將可徵地丁(田賦和人口稅) 全數改徵糧米,這絕對加重了回民所受的剝削。
其次,清朝官吏對於雲南回民的借端勒索,也是十分厲害的。
如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劣紳楊耀斗、趙士志等派回民出銀四十兩,為一個姓瑞的官吏「做萬民衣傘」,回民未允,清廷使用武力解決,縱兵暗助楊耀斗等殺害回民。
及後,更佔回民的土地、房屋。
以上所述,具體而又實在地說明了回民遭受清朝政府官吏及漢族地主的壓榨,凌辱,以致屠殺,均是極端嚴重和殘酷的。
這一切就是太平天國期間雲南及西北回民起義的社會根源。
政治因素回族的武裝被利用作為製造民族仇恨的工具。
滿清統治者為了要鞏固國內政治,「革除華夷成見」,消滅漢人力量和轉移其反對清統治的視線,因此不斷地發動戰爭,如對准部(新疆天山北路)、回部(新疆天山南路)西藏、苗彊(貴州)、大小金川(四川)等先後用兵攻打。
在這些侵略中,幾乎沒有不派遣回族將領及士兵隨漢,滿官一同征戰。
其中的名將有哈元生、哈礬龍、冶大雄,馬良柱、哈國興、許世享。
至於黑鳴風,許文謨、江長貴、鄭魁士、閃電奎、馬建、馬新貽、馬繼美等回將則派遣鎮壓如白蓮教、天理教、太平天國、捻黨等的反清運動。
另外,清政府又利用回兵士製造各少數民族對回族的仇恨,用以擴大和加深國內少數民族之間的互相矛盾,從而轉移被清統治之少數民族仇恨清統治階級的視線。
如嘉慶五年(1800年)清廷派回民馬文昭進攻雙江、緬甸一帶的黑族,形成兩族人的仇怨。
而道光十九年(1839年)黑族與清官及漢族地主圍殺於當地附近居住的回民,計有七百五十四戶,男女三千餘戶。
這種慘劇的發生,正是清政府所挑撥的民族仇恨的結果。
司法因素回族的法律地位較漢人尤為低下。
清政府同樣把不平等的法律強用於回民身上,犯法回民的懲罰更較漢民為重,如流徙罪,漢族普通人犯可以聲請存留養親,回民則不得聲請,而且規定流徙地點不得在甘肅等回民聚居的區域,其用意為使回族人犯不能獲得就近親友的探訪和照顧。
另外,法律亦規定回民犯罪「加等科罪」;官吏審斷辭訟,總是護漢抑回,故意製造回漢兩族之間的不平等,而從中取利。
宗教因素回族所信仰的伊斯蘭教受到鄙視、壓抑和摧殘。
伊斯蘭教在清廷心目中,只是一種所謂「不敬天地,不祀神祇,另定宗主,自為歲年,黨羽眾盛,濟惡害民」的左道。
如雍正帝認為伊斯蘭教徒皆為「鄙薄之徒」。
而乾隆帝對於伊斯蘭教書籍亦鄙視為「鄙俚者多」。
回民起義後清廷對伊斯蘭教的摧殘遂更為嚴重,如鎮壓甘肅石峰堡的田五起義後,清還下詔永禁回回民立新教。
又如光緒年間在鎮壓了甘肅狄道、河州的回民起義後,清廷更勒令回民拆毀教坊,革除掌教,甚至回民在禮拜寺內誦經也受到限制。
乙、回民之亂的經過:早在滿清入關,就已出現回民的起事。
在這反清的怒潮中回族由米剌印及丁國棟首先帶領起義,他們於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在甘州發動起義,雖然附近的回民紛起響應,使起義軍的人數多達十萬之多,但雙方勢力懸殊,起義軍的兵力不足以守據點,加上又缺乏作戰經驗,自然不及素有訓練、作戰經驗豐富的清軍。
在這不利的形勢中,米剌印終於在水泉堡戰敗被殺。
而丁國棟團結起義軍餘部,進據肅州。
順治六年,終在十一月被清軍攻破,是次起義失敗告終。
另外,在乾隆後期由於大臣和珅專權,貪污盛行,政治日壞,加上不斷的發動戰爭,使軍費支出鉅大,最終人民受到剝削,生活日困,蠢蠢欲動。
清廷為了鞏固政權,時對少數民族之間或族內加以挑撥,回族也不例外。
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所發生的蘇四十三起義亦因上述原因而導致的。
這起事原為回教新舊兩派之爭(新教是指由馬明心於乾隆二十六年所創,反對「門宦制度」的回教;舊教是主張「門宦制度」的回教)。
由於新教興起,清害怕新教勢力的蔓延,故加以挑撥,新教始創者馬明心更被遂出境。
然新教仍在傳播,兩教派遂時生衝突,蘇四十三起義的導火線為乾隆四十六年新舊教秩徒於路上相遇而互毆的事件。
這時,馬明心的信徒蘇四十三及韓二個帶領新教徒殺死舊教的戶長韓三十八,以及教徒百餘人。
韓三十八的兒子衙門控訴,總督命知府楊士機等查辦,楊氏揚言為舊教作主,並謂新教若不守法,則盡洗之。
此舉使蘇四十三決心反抗,殺死楊氏,並奪軍械,攻河州。
於是總督派兵扼守及調兵圍剿狄道、河州,逮捕及拘禁教首馬明心。
其後蘇四十三直攻蘭州。
據蘭州城西南偪山的有利地形,清兵無法攻下。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月,清兵攻華林山,包圍起義軍。
蘇氏終於被清軍所殺,起義者退至山中華林寺,清兵放火燒寺,起義者皆葬身火海,蘇四十三起義終告失敗。
自蘇四十三起義失敗後,清為對回民加強控制,故採用強硬的鎮壓手法,但這反而加深了回民對清的仇恨,於是激起了於乾隆四十八年出現的田五起義。
田五為馬明心的信徒,為了復仇(馬明心的死)。
於乾隆四十八年四月,田五把準備起義的隊伍分伏於羌縣的鹿盧山,靜寧州的底店山等,扼守險要。
五月,清廷命甘肅提督剛塔等領兵進剿,與回民戰於羌城外,田五受傷陣亡,群「回」無首,紛紛潰敗。
田五的同伴馬四圭及馬文慶等已趕來支援,攻下通渭,進攻秦安、靜寧、靖遠等縣城,礙於遇到漢族官紳的抵抗而失敗。
他們憤而燒村落,殺死部分漢人,或逼其信奉新教。
其後,清又利用各族士兵進行圍剿,於六月時,馬四圭等戰敗,起義軍死傷數百,有的潰敗,甚至投降。
七月初,馬氏未能突圍,起義的領袖最終被殺,田五起義失敗。
自田五起義之後,並無發生很大的回民亂事,至道光時,才出現回彊張格爾之亂。
張格爾為乾隆平定回彊而被殺的大和卓木的孫子,心有復國之志,以傳教為名,來往浩罕回彊之間。
大多回民把他視為和卓木的後裔,懷有擁戴之意。
其於嘉慶時已收攬了一批信徒,聲勢日大。
嘉慶時吏治腐敗,由荒淫無道的斌靜駐守,當地回民怨聲載道,張格爾北赴布魯特借兵,攻新彊,百姓群起響應。